尹姓的歷史
1. 尹家家族歷史
關於尹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種說法。
出於少昊金天氏(以封邑為氏):
通志·氏族略載,少昊金天氏之子殷被封於尹城(今河南省宜陽縣西北、新安縣東南,一說在山西隰縣東北),任工正,被稱為尹殷。他的後裔世襲工正,居於尹城,即以封邑為姓。此為尹姓之始祖。
出於伊姓(以官職為氏):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載:商代初年的相國伊尹(名伊摯)的後人有一支以伊尹的官職尹為姓。故這一支尹姓出自伊姓。
出於兮姓(以官職為氏):
風俗通義載:周宣王時的師尹(太師,三公之一)兮甲,字伯吉父(父一作甫),世稱尹吉甫。詩經曰:「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又曰:「尹氏大師,維周之氐。」(小雅節南山)毛傳曰:「師,太師,周之三公也;尹,尹氏,為太師。」風俗通義曰:「師尹,三公官也,以官為氏。周有尹吉甫。」尹吉甫有子尹伯奇,即以尹為氏。
尹姓發源於河南、山西、陝西一帶。西漢時尹姓已發展到河北、山東、陝西。兩漢之際遷入江浙一帶和貴州、廣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秦州天水郡尹氏繁盛一時。隋唐時,尹姓已遍布全國,冀州河間郡亦成為尹姓郡望。明洪武、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的尹姓族人曾遷徙到華北各省因戰亂而人口銳減的地區。清代,有尹姓族人渡海入台灣。
宋朝靖康之難,尹氏因為護駕南下有功,被封為東莞縣令,促使尹氏族群移居東莞,香港尹氏多數源自這支分流。
當代尹姓在湖南、四川、湖北分布較多,三省尹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尹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尹姓以天水郡、河閑郡為郡望。
尹姓的堂號有和靖堂、天水堂、文和堂等等。
東晉時後秦姚興任用天水人尹緯為司徒,尹氏一門遂為天水望族。宋人尹焞號和靖處士,故以和靖為堂號。
尹姓也是回族、滿族、苗族、壯族的姓氏。
尹姓也是韓,國與朝,鮮的朝,鮮族、越,南的越,族使用的姓氏。在韓,國和朝,鮮,尹姓是十大姓之一,較為著名的家,族有坡平尹氏。
尹姓名人:尹吉甫,尹喜:函谷關尹,尹文,尹珍,尹勛,尹緯,尹知章,尹思貞,尹繼倫,尹洙,尹焞,尹志平,尹會一,尹繼善,尹蘊,尹奎,尹弩,尹子胥。
2. 尹姓的歷史和由來
尹
一姓氏起源
1 出自少昊的後代,以邑為姓。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所載,據說少昊為古代東夷族的首領,號金天氏。東夷族以鳥為圖騰,相傳他曾以鳥名為官名,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少昊之子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於尹城,世稱尹殷。子孫世掌其官職。殷的後代多用封邑名「尹」作為姓氏,周朝時尹氏子孫的封地一直在尹這個地方。是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2 以官名命名。據《風俗通》所載,尹氏商、周時的官名,職位相當於宰相。商湯時有伊尹為相。
二、 遷徙分布
上古就有叫尹壽的,為帝堯之師,居於河陽(今河南孟縣)。夏桀有臣叫尹諧被商湯殺死。西周有尹軌為有道之士,居於終南山。春秋時晉國有尹驛,趙簡子曾派他到晉陽;秦國有尹喜,任函谷關令,相傳老子游至函谷關被他留下,授《道德經》五千言而去。戰國時齊國有哲學家尹文善名辯。《漢書藝文志》錄其《尹文子》一文,被列為名家。由這些情況可以知道,先秦時期尹氏主要活動在今河南、山西、陝西、山東境內。西漢至南北朝時期,尹氏以有遷至今河北、貴州、廣西、廣東、浙江、安徽、四川、湖南、甘肅、江西等省者。漢宣帝時,河陽平陽人尹歸翁,任東海太守,為官清廉,深得民心,後被升為右扶風。東漢有經學家尹敏,南陽諸陽人,博學多才,不信讖緯;尹珍,出生地為今貴州凱里縣,曾從經學家許縝學習經書圖緯,回鄉教書,後任荊州刺史。十六國時,尹氏在天水(今屬甘肅)和西州(今甘肅西部和西北部一帶)發展成為望族。出現了很多有成就得人物。隋唐的時候,尹敏的後代在河間發展成為望族,尹氏在今湖北襄陽等地也有了聚居點。唐代有尹思貞,長安人,一生為刺史13郡,皆以清廉聞名,還有畫家尹琳以善畫佛事鬼神著稱。元、明、清時期,尹氏又發展到今天的江蘇、雲南、遼寧等省的一些地方。北宋有學者尹源,文學家,世稱河內先生;學者尹淳,著有《論語孟子解》。在現代,新加坡等國有尹姓華僑。
3. 尹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起源:
源於西周作冊尹佚,官尹始祖。
尹佚,也稱史佚,《清華簡》記為「作冊逸」,他曾經受命觀察天文、制訂歷法並且記錄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尹佚之後,「作冊尹」成為西周沿襲商朝所設的官僚機構,屬於王宮內廷史官,負責為周天子起草文書,主持策命諸侯及卿大夫,兼任神職。
在西周後期,作冊尹通常稱為「內史」,內史歸屬於太史寮,尹氏是太史寮的長官。西周滅亡後,跟隨周平王東遷的尹氏獲得了封邑,稱「尹邑」,屬周王朝的畿內國。公元前516年,尹國兵敗滅亡,國人遂以「尹」為姓氏。
歷史:
據唐代張九齡所撰譜牒《姓源韻譜》記載,少昊是遠古時期羲和部落的後裔、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子殷執掌工正,被封於尹城,後代子孫因此為氏。
唐代另一本譜學著作《元和姓纂》記載,少昊氏曾以「玄鳥」為圖騰, 這支起源也可理解為是以圖騰立姓。
人口分布:
宋時,尹姓大約有21萬人,佔全國人口的0.27%,姓氏排位第七十二位。當時尹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約佔全國尹姓總人口的22.8%。尹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湖南、甘肅,這三省尹姓大約佔全國尹姓總人口的58%,其次分布於四川、山東、河北、江西,這四省的尹姓占尹姓總人口的31%。全國尹姓形成以河南為中心向四方散播的分布的局面。
明朝時期,尹姓有2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七位。當時尹姓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這五省尹姓大約占尹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於甘肅、河北、四川、湖北、河南等省,這五省的尹姓又集中了32%。江西為尹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尹姓總人口的16%。
2013年尹姓的人口220餘萬,排在全國第九十五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6%。主要集中於山東、四川、湖南、遼寧四省,大約占尹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河北、湖北、河南、江蘇、雲南,這五省大約又佔28%。山東為當代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尹姓總人口的12%。全國形成了渤海灣、川鄂湘兩大尹姓聚集區。
4. 歷史上都有哪些姓尹的名人
1、尹繼倫,開封浚儀人。宋初為殿直,先後參加攻滅南漢、南唐、北漢等戰,升至緣邊都巡檢使。端拱二年(989)七月,遼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精騎數萬南襲,企圖攔劫宋護糧軍,他率千人巡邊,遼軍置之不顧,繼續前進。
他乘休哥不備,命士卒趁夜悄隨其後,次日拂曉,進至唐河、徐河(今河北徐水西南)間,乘遼軍早飯,襲擊休哥駐地,殺其大將一人。休哥受傷,乘馬先遁,余眾潰散,死傷甚眾。以功升長州團練使。因其面黑,遼軍每每相戒當避「黑面大王」。
至道二年,太宗命他為靈、慶兵馬副都部署,率軍攻西夏,至慶州(今甘肅慶陽),病卒。
2、尹洙(1001~1047年),字師魯,河南府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北宋時期大臣、散文家。
天聖二年,考中進士,授正平主簿,遷河南戶曹,選為館閣校勘,遷太子中允。交好范仲淹,累貶經略判官。後期,遷右司諫、渭州知州、兼領涇原路經略公事,因事再貶均州酒稅。
慶歷七年,去世,私謚河南先生。提倡古文運動,著有《河南先生文集》、《五代春秋》等傳於世。
尹洙論文,尊崇孟子、韓愈;他說,為文章,當「務求古之道」。歐陽修謂「師魯為文章,簡而有法」、「是是非非,務盡其道理,不苟止而妄隨」,范仲淹亦稱「其文謹嚴,辭約而理精」。
然尹洙所作多章奏記序,一般質朴無文,成就不高。尹洙雖尊崇韓愈,卻不排斥佛老,在《送李侍禁序》中說李君「樂於佛氏之說」,「非取其所謂報施因果,樂其博愛而已」。著有《河南先生文集》、《五代春秋》二卷等傳世。
3、尹焞[宋](1071年—1142年)字彥明,一字德充,洛(今河南洛陽)人。靖康(一一二六―一一二七)初召至京師,不欲留,賜號和靖處士。
紹興四年(一一三四)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說書。八年(一一三八)權禮部侍郎,兼侍講。工書,嘗手書歐陽文忠公(修)所作三志,足以傳世。朱熹得和靖先生帖於祈君之子真卿,淳熙庚子刻之白鹿洞書院。
尹焞,唐朝工部尚書尹思貞13代孫、北宋初刑部侍郎尹崇瑞5代孫,世居河南洛陽,為著名理學家程頤直傳弟子。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次年攻陷洛陽,全家遇難。焞死而復甦,被僕人救出,輾轉流落到四川。
南宋建都杭州後,召回朝廷,歷官徽猷閣待制、太常少卿、禮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太子少師等職。力主抗金,與秦檜不合,辭官致仕,寄居三女婿邢純浙江會稽(紹興)官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卒,葬於紹興府山陰縣五雲鄉石帆里龍瑞宮山之原。
4、尹鳳(1523年-1598年),字德輝,別號在竹,南京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科武舉鄉試第一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武舉會試第一人。是著名的抗倭將領。
尹鳳,字德輝,南京人。錫總兵福建時部將也,世府軍後衛指揮同知。鳳早孤。讀書,嫻騎射。嘉靖中舉武科,鄉、會試皆第一。擢署都指揮僉事,備倭福建。徙僉浙江都司,進福建參將。倭陷福清、南安,連?宗出海。鳳邀擊,沈其七舟。
追至外洋,連戰滸嶼、東洛、七礁,擒斬二百人。擊倭梅花洋,走之,追至橫山,擒斬二百六十。大小凡十數戰,內地賴以稍寧。改掌浙江都司,謝病歸。隆慶初,以故官蒞福建,從錫平曾一本。萬曆初,累官署都督僉事,提督京城巡捕。未幾,謝事歸。
5、尹吉甫(前852—前775),春秋時期衛國(今河南鶴壁市)人,黃帝之後伯儵族裔,尹國的國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為尹,所以又稱尹吉甫,尹吉甫仕於西周,征戰於山西平遙、河北滄州南皮等地。
尹吉甫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采風者、編纂者,是尹姓族、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時的太師,西周時期著名的賢相,輔助周宣王中興周朝,因為是流傳後世的《詩經》的總編篡者,所以又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尹吉甫奉周宣王命與南仲出征獫狁,獲大勝,反擊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附近。後又發兵南征,對南淮夷征取貢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遺物有「兮甲盤」,曾有子伯奇、尹伯封。尹吉甫晚年任周幽王佐命之臣,最終因歲數過高,無疾而終。
5. 歷史上的尹姓名人
1、尹珍:字道真,牂牁郡毋斂(今貴州正安)人,東漢學者,是貴州最早見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問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學者,曾任尚書承郎、荊州刺史等職。
尹珍遠游中原求學,接受中原文化的洗禮,回到鄉里設堂講學,教化務本,傳授人文思想,首開貴州文教之先河,尹珍是貴州文化教育的拓荒人。
2、尹勛:尹勛州郡多次徵辟,舉薦孝廉,三遷邯鄲令,政績不凡。後來舉高第,五遷尚書令。漢桓帝誅殺大將軍梁冀,尹勛參加謀劃,封都鄉侯。遷汝南太守。上書為范滂解釋,袁忠等人以黨禍建議禁錮,不許做官。不久,徵召任將作大匠,調大司農。因竇武等事,被投入監獄,自殺。
3、尹思貞:尹思貞是京兆長安人,二十歲時因考中明經科進士,調任隆州參軍事。下屬縣邑的豪強蒲氏驕縱不守法,州府傳文書令尹思貞審查他,揭發他的不正當得來的錢財上萬,終於定罪處死,轄區百姓道賀,刻石碑贊頌。
4、尹崇珂:後徙居大名。父延勛,歷磁、同、滁三州刺史。崇珂初事周世宗於藩邸,以謹厚稱。及即位,補東西班都知。從戰高平,有勞績,遷本班副點檢。從征淮南,遷都虞候,轉都指揮使,改前殿都指揮使。
5、尹鳳:字德輝,別號在竹,南京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科武舉鄉試第一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武舉會試第一人。是著名的抗倭將領。
6. 尹姓氏的起源
尹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其來源及其復雜。據考證尹姓分別源自少昊,西周作冊尹佚,官名兮甲,少數民族漢化。
1、源於少昊,殷封尹城。
出自少昊的後代,以邑為姓。唐代張九齡所撰譜牒《姓源韻譜》記載:少昊的兒子殷,執掌工正,被冊封在尹城,他的後代子孫都以此為氏。
另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所載,據說少昊為古代東夷族的首領,號金天氏。
東夷族以鳥為圖騰,相傳他曾以鳥名為官名,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少昊之子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於尹城,世稱尹殷。子孫世掌其官職。殷的後代多用封邑名「尹」作為姓氏,周朝時尹氏子孫的封地一直在尹這個地方。是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2、源於西周作冊尹佚,官尹始祖。
《清華簡》記為「作冊逸」,尹佚,也稱史佚, 曾受命觀察天文、制訂歷法並且記錄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
尹佚死後,「作冊尹」就成為了西周沿襲商朝所設的王宮內廷史官官僚機構,職責為幫助周天子起草文書,主持策命諸侯及卿大夫,兼任神職。西周滅亡後,尹氏獲封邑,稱「尹邑」(河南宜陽縣),屬周王朝的畿內國。
公元前516年,尹國兵敗滅亡,國人遂以「尹」為姓氏。
3、出自兮甲,以官為氏。
據《風俗通義》所載:兮甲,字伯吉甫,是周宣王的中興大臣,擔任的官職是內史。西周時內史又稱「內史尹」或「作冊尹」,簡稱「尹」,世稱兮伯吉甫為「尹吉甫」。
兮伯吉甫死後,嫡子伯封承襲了官職。西周滅亡後,伯封跟隨周平王東遷獲得了封邑,稱「尹邑」(今河南新安縣),屬周王朝的畿內國。公元前516年,尹國兵敗滅亡,國人遂以「尹」為姓氏。
4、源流四:出自少數民族漢化。
出自少數民族漢化。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記載,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葉古祿特氏、音齋氏有的漢化尹姓;滿族錫伯族章佳氏有漢化為尹氏者;今白族、苗族、壯族、朝鮮族等均有尹姓分布。
(6)尹姓的歷史擴展閱讀:
尹姓發源於河南、山西、陝西一帶。
秦漢時期,尹姓主要分布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東漢時有經學家尹敏,出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後人遷居河北,在隋唐時發展成宗族大戶,故有河間郡。
兩漢之際遷入江浙一帶和貴州、廣西等地,尹姓在貴州發展成大姓(龍、傅、尹、董四大姓)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天水、西州(今甘肅中部和西北部)一帶尹姓成為當地大族,前秦、後涼、後秦等國均有尹姓任職,故有天水郡。
隋唐時,尹姓已遍布全國,冀州河間郡亦成為尹姓郡望。唐朝末年,尹京受朝廷委派,駐守衡山,封衡山伯,尹姓遂分布於湖南境內。
宋朝靖康之難,尹氏因為護駕南下有功,被封為東莞縣令,促使尹氏族群移居東莞,香港尹氏多數源自這支分流。宋朝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鐵騎的烽煙,北方士族紛紛往南遷徙,尹氏族人也在此時往江西、浙江、江蘇等地遷徙。
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尹氏由山東、山西遷徙到安徽、江西等地,此後又繼續遷往湖南、湖北等省。
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湖南、湖北尹氏又大批遷移四川、重慶等地。另有山東尹氏官員帶領大批同姓官兵到北京抗擊清兵,潰敗後部分保留姓氏留下。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尹氏族人由山西大槐樹、江西瓦窯屑等地徙於河南、河北、天津等因戰亂而人口銳減的地區。
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進而入居海外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尹姓
7. 關於尹姓的歷史和現做的研究報告
尹姓是中國第九十一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9%。尹姓發展至今江蘇、雲南、遼寧等地。宋元時,又有大批尹姓遷徙,廣布於南方地區。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尹姓由山西大槐樹徙於河南、河北、江蘇、天津等地廣人稀之處。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進而入居海外者。今日尹姓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多此姓,三省尹姓約佔全國漢族尹姓人口的40%。
8. 尹姓的歷史發展
源流一:源於少昊,以邑為氏。少昊是遠古時期羲和部落的後裔、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子般為工正被分封於尹城,般的後裔早期活動於上古沇州之地,因地名而得姓允,古代「允」和「尹」同音yǎn,允姓經通假改寫,成為後世的尹姓源流。
源流二:源於西周太師兮甲,以官得姓。據《風俗通義》所載:兮甲,字伯吉甫,是周宣王的中興大臣,擔任的官職是內史,西周時內史又稱「內史尹」或「作冊尹」,簡稱「尹」,世稱兮伯吉甫為「尹吉甫」。兮伯吉甫死後,嫡子伯封承襲了官職。西周滅亡後,伯封跟隨周平王東遷獲得了封邑,稱「尹邑」(今河南新安縣),屬周王朝的畿內國。公元前516年,尹國兵敗滅亡,國人遂以「尹」為姓氏。
源流三:出自少數民族漢化。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記載,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葉古祿特氏、音齋氏有的漢化尹姓;滿族錫伯族章佳氏有漢化為尹氏者;今白族、苗族、壯族、朝鮮族等均有尹姓分布。 尹姓發源於河南、山西、陝西一帶。
秦漢時期,尹姓主要分布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東漢時有經學家尹敏,出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後人遷居河北,在隋唐時發展成宗族大戶,故有河間郡。
兩漢之際遷入江浙一帶和貴州、廣西等地,尹姓在貴州發展成大姓(龍、傅、尹、董四大姓)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天水、西州(今甘肅中部和西北部)一帶尹姓成為當地大族,前秦、後涼、後秦等國均有尹姓任職,故有天水郡。
隋唐時,尹姓已遍布全國,冀州河間郡亦成為尹姓郡望。唐朝末年,尹京受朝廷委派,駐守衡山,封衡山伯,尹姓遂分布於湖南境內。
宋朝靖康之難,尹氏因為護駕南下有功,被封為東莞縣令,促使尹氏族群移居東莞,香港尹氏多數源自這支分流。宋朝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鐵騎的烽煙,北方士族紛紛往南遷徙,尹氏族人也在此時往江西、浙江、江蘇等地遷徙。
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尹氏由山東、山西遷徙到安徽、江西等地,此後又繼續遷往湖南、湖北等省。
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湖南、湖北尹氏又大批遷移四川、重慶等地。另有山東尹氏官員帶領大批同姓官兵到北京抗擊清兵,潰敗後部分保留姓氏留下。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尹氏族人由山西大槐樹、江西瓦窯屑等地徙於河南、河北、天津等因戰亂而人口銳減的地區。
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進而入居海外者。
9. 尹姓的來源還有歷史上是不是有位姓尹的皇帝具體點
尹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起源復雜,有多重說法。尹姓最早可追溯至遠古時期,在確切記載的皇帝名號中,沒有姓尹的皇帝。
尹姓起源復雜,可以概括如下:
一、源於少昊氏,以邑為氏
著名姓氏研究專家謝鈞祥所著《中華百姓大姓源流》一書中記載,尹姓的來源之一,是產生於上古時期,用地名作姓氏。傳說,少昊是黃帝之子。他是古代東夷族的首領,東夷族以鳥為圖騰,他曾以鳥名為官名。
他有個兒子叫殷(《姓氏尋源》作般),被封於尹城,子孫世掌其職,後以地名為姓氏,就是尹氏。古尹城在今河南省宜陽縣西北、新安縣東南,也有人說其在今山西省顯縣東北。因為兩地相距不遠,因此,今河南西北與山西西南交界一帶,被認為是古尹氏的發源地之一。
尹般的子孫襲其職位,一直生活在尹這個地方。即使到了周朝,尹氏子孫世代襲為卿士,其封地仍在此處。因而,先秦時代,尹氏的主要聚居地在今河南西北、山西西南的交界區。
二、源於西周太師兮甲,以官得姓
《中華百姓大姓源流》中記載的尹姓第二個來源,是以官得姓,產生於周朝。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記載:「師尹,三公官也,以官為氏。周有尹吉甫。」這里所說的尹吉甫,姓兮,名甲,字伯吉甫(甫一作父)。
尹是官名,商、西周時為輔弼天子的大官,職位相當於宰相。吉甫是周宣王時重臣,任太師,其子孫世襲太師之職。「師尹」之名見於《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毛傳》有雲:「師,太師,周之三公也;尹,尹氏,為太師。」
另外,史書記載,兮甲位居師尹,其後人述其官職,庶長子伯奇以「吉」為氏,嫡子伯封以「尹」為氏。由此可見,以官為氏的尹氏,源於西周宣王時的尹吉甫,始自吉甫之子尹伯封。
三、還有部分源於改姓
除上述源流外,尹姓來源還有兩種說法。一種出自羋(mǐ)姓,始見於《史記·楚家》。「羋」是楚國祖先的姓,源於黃帝,黃帝第八世孫季連的後代始姓「羋」,為「荊楚十八姓」之祖,後又衍化為尹氏。另一種出自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記載,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葉古祿特氏、音齋氏有的漢化尹姓;滿族、錫伯族章佳氏有漢化為尹氏者;今白族、苗族、壯族、朝鮮族等均有尹姓分布。
(9)尹姓的歷史擴展閱讀:
現金尹姓人口分布:
2013年尹姓的人口220餘萬,排在全國第九十五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6%。主要集中於山東、四川、湖南、遼寧四省,大約占尹姓總人口的42%。
其次分布於河北、湖北、河南、江蘇、雲南,這五省大約又佔28%。山東為當代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尹姓總人口的12%。全國形成了渤海灣、川鄂湘兩大尹姓聚集區。
尹姓在魯冀、京津、遼吉黑、內蒙古東部、山西北部、甘肅西端、雲南、川黔大部、重慶東南、湖北南部、湖南、江西大部、粵桂北部,尹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7%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34%。
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1%的尹姓人群。在山西南部、陝西北部和南部、內蒙古中部、豫鄂皖大部、江蘇中部、四川北部和東南、重慶大部、江西東北部、福建西部、粵桂中部、貴州西北部、新疆西北,尹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8%一0.27%之間。
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1%,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7%的尹姓人群。
10. 歷史上的尹姓名人有哪些
1、尹珍
尹珍(公元79-公元162),字道真,牂牁郡毋斂(今貴州正安)人 ,東漢學者,是貴州最早見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問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學者,曾任尚書承郎、荊州刺史等職。
尹珍遠游中原求學,接受中原文化的洗禮,回到鄉里設堂講學,教化務本,傳授人文思想,首開貴州文教之先河,尹珍是貴州文化教育的拓荒人。
尹道真是貴州漢文化的傳播人,西南漢文化教育的開拓者,數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辦校的遺跡,祭祀廟宇香火綿延。
作為貴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種不甘落後、奮發自強、熱愛家鄉、回報故土的精神便成為了貴州學人的楷模。公元162年病逝,葬於務本堂後,享年84歲。
2、尹夫人
西涼昭武皇後尹夫人(363年~437年),天水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人,出生於涼州姑臧,十六國時期傑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隨父遷居姑臧(今武威)。
她秀慧聰穎,才思敏捷,足智多謀,善辯而有志節。初嫁扶風(今陝西涇陽)仕宦馬元正,馬元正病故後,改嫁李暠,做了李暠的的續弦妻。
李暠創建西涼大業,尹夫人起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故當時諺雲:「李尹王敦煌」,意謂西涼是「李尹政權」。
雖然尹夫人是一位具有謀略、氣節的女性,但西涼亡後,由於尹氏特殊的身分,她歷經了無數的磨難,直至最後淪落天涯,魂歸流沙。
3、尹焞
尹焞,唐朝工部尚書尹思貞13代孫、北宋初刑部侍郎尹崇瑞5代孫,世居河南洛陽,為著名理學家程頤直傳弟子。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次年攻陷洛陽,全家遇難。
焞死而復甦,被僕人救出,輾轉流落到四川。南宋建都杭州後,召回朝廷,歷官徽猷閣待制、太常少卿、禮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太子少師等職。
力主抗金,與秦檜不合,辭官致仕,寄居三女婿邢純浙江會稽(紹興)官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卒,葬於紹興府山陰縣五雲鄉石帆里龍瑞宮山之原。
焞逝世後,南宋隆興元年(1163),追封禮部尚書、太子太傅。元朝時又追封為文正公。清雍正二年(1724),奉聖旨配享孔子廟庭。《宋史》有傳。
4、尹昌衡
尹昌衡(1884—1953),原名昌儀,字碩權,號太昭,別號止園,四川彭縣(今彭州市)昇平鎮人。曾任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教習(相當於校長)、四川軍政府軍政部長。
辛亥革命時期的四川名人。少年時因其身材高大,異於常人,當地人又親熱地呼之「尹長子」。為了鞏固自己在新政權中的地位。
1911年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誘騙了已經主動交出邊防軍和政權的趙爾豐,並在成都皇城壩公審趙爾豐,當眾盡斥其罪,並令部下將趙爾豐當場誅於皇城「明遠樓」。
5、尹仲容
尹仲容(1903—1963 ),湖南省邵陽縣人,1925年畢業於南洋大學電機工程系。先後兩次在國民政府交通部電政司供職。1936年,出任中國建設銀公司協理。
主持民營給水與電力投資開發,籌建和改進了西安、南昌、漢口等城市的水電設施。1939年奉命赴美國,擔任國家資源委員會國際貿易事務所紐約分所主任。
兼任中國國防物資供應器材組組長。抗戰勝利後,應宋子文之邀,赴南京協助策劃戰後生產與交通的恢復。1949年赴台灣,任中央信託局局長兼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擔負重整台灣經濟的重任。1954年任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經濟部部長,對改善工業生產環境、扶植公營民營企業;改善技資環境,吸引外資、僑資,增加工業資金投入。
拓展對外貿易,減少管制,擴大自由競爭;加強部門協調發展,提高工業水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台灣經濟在短時期內走出困境,步入發展軌道。1963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