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化學結構選修

化學結構選修

發布時間: 2021-07-31 00:50:01

1. 關於高中化學選修 物質與結構

還有極性共價鍵
雜化軌道類型應為sp3雜化
高中階段判斷碳原子雜化軌道類型,一般只出現三種:sp(三鍵)
sp2(雙鍵)
sp3
(單鍵)
含有的西格瑪鍵個數應為5mol
雙鍵中有一個西格瑪鍵
一個π鍵
c-h鍵各有1個西格瑪鍵
主要原因為兩種物質結構相似,但碘原子相對原子質量較大導致1,2-二碘乙烷的相對分子質量比乙烷大很多,使1,2-二碘乙烷的分子間作用力更強,相比沸點更高。

2. 化學與技術,有機化學基礎,結構這三本選修哪本高考好得分我糾結我到底要學哪本

結構和有機學好有助於化學的學習,化學與技術比較好學,

3. 高中化學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

最早的模型可以追溯到德莫克利特的原子模型,他提出這個模型純粹基於想像.他認為物質是由不可再分的名為"原子"的小顆粒組成,而且原子有不同的形態,如我們被凍傷時就是銳利的冷原子作用在我們皮膚上的結果.但同時期的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哲學家都不贊成他,他們推崇的是"元素說",即世間萬物都是由氣、火、水、土四種元素構成的而且物質是可以無限再分割的。德莫克利特因此受到迫害,為了堅持原子說,不被假象所迷惑,他挖掉了自己的雙眼。
「元素說」占統治地位長達十餘個世紀,直到1803年道爾頓的原子模型提出,人們才開始再次重視到「原子「這一微小而神秘的顆粒。
道爾頓提出原子模型雖然多半處於想像,但也有符合科學研究基本原則的地方,所以是合理的想像。他在喝茶時發現,茶香可以自由飄散到整個屋子,於是很自然地可以聯想到,茶香中其實含有無數的茶分子,這樣才可能飄散。於是他提出的原子模型如下: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它非常小,不可再分,內部沒有任何結構,就像一個小球一樣。
到了1904年,湯姆生做了加熱金屬絲的實驗,他發現金屬絲經加熱後釋放出帶負電的小顆粒,可以使熒光物質發光。這種帶電的小顆粒不可能是原子,因為按照道爾頓的模型,原子是不帶電的。但這種粒子又顯然來自金屬原子,這說明應該存在一種更小的粒子,湯姆生將其命名為電子。
湯姆生的原子模型是:原子由帶正電荷的主體和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電子像鑲嵌在蛋糕中的葡萄乾那樣處於正電荷的「海洋」中。這個模型中電子與正電荷的分布是處於想像的,因為沒有實驗證明。
但是,1911年,盧瑟夫用一個放射源發射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金箔,發現大多數α粒子一穿而過,少量α粒子發生偏轉,個別α粒子甚至反向「彈」回。這與湯姆生的模型矛盾:因為如果原子內正電荷是均勻分布的,那麼α粒子受的庫侖力應該是均衡的,不會出現偏轉和彈回。這說明原子內部一定有一個帶正電荷的、幾乎占原子全部質量的體積很小的核。
盧瑟夫的原子模型是: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絕大多數質量和全部的正電荷,電子在原子核外繞原子核轉動。
1913年,玻爾對盧瑟夫的模型進行了修正,認為電子在原子核外按一定軌道排列,就像太陽系中行星的軌道一樣。這個模型和我們在初中化學課上學的原子模型基本相同。我們也可以揣測這個模型是怎樣得出的:在化學反應過程中,每種原子似乎總是得到(或失去)一定數量的電子,而這些電子數量比原子本身具有的電子數量少得多,這說明原子外的電子似乎是分層排列的,反應時最先失去的是最外層的電子(具體證明電子分層排列的實驗我不太清楚)。
隨著量子力學的提出,原有的原子結構也開始受到挑戰。當人們通過理論推導和電子衍射實驗後開始認識到,電子和光子一樣,既是波又是粒子。而且根據不確定性原理,不可能同時知道電子的位置和速度,電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原子核外高速運動,並無確定的圓周軌道可循。電子在原子核外好象是一層雲霧,既「電子雲」,電子雲「濃」的地方說明電子在此處出現的概率大,反之則說明電子出現的概率小。這就是1935年提出的電子雲模型。至此,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算是有了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道爾頓原子模型 ( 1803 年):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的粒子,它們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

湯姆生原子模型 ( 1904 年):原子是一個平均分布著正電荷的粒子,其中鑲嵌著許多電子,中和了正電荷,從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盧瑟福原子模型 ( 1911 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帶正電荷的核,它的質量幾乎等於原子的全部質量,電子在它的周圍沿著不同的軌道運轉,就像行星環繞太陽運轉一樣。

玻爾原子模型 ( 1913 年):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的一定軌道上繞核做高速的圓周運動。

電子雲模型 ( 1927 年—— 1935 年):現代物質結構學說。

4. 高三選修化學結構與性質 紅筆圈的題

X鈉 Y鋁 看什麼地方失電子數值突變就是幾價態的

5. 化學選修,結構題如何拿滿分

選修3期末復習
1、原子結構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價鍵
4、分子的空間構型
5、分子的性質
6、晶體的結構和性質

二、復習要點
(一)原子結構
1、能層和能級
(1)能層和能級的劃分

①在同一個原子中,離核越近能層能量越低。
②同一個能層的電子,能量也可能不同,還可以把它們分成能級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為s、p、d、f。
③任一能層,能級數等於能層序數。
④s、p、d、f……可容納的電子數依次是1、3、5、7……的兩倍。
⑤能層不同能級相同,所容納的最多電子數相同。
(2)能層、能級、原子軌道之間的關系

每能層所容納的最多電子數是:2n2(n:能層的序數)。
2、構造原理

(1)構造原理是電子排入軌道的順序,構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電子的能級分布。
(2)構造原理是書寫基態原子電子排布式的依據,也是繪制基態原子軌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據之一。
(3)不同能層的能級有交錯現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軌道的能量關系是:ns<(n-2)f < (n-1)d <np
(4)能級組序數對應著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數,能級組原子軌道所容納電子數目對應著每個周期的元素數目。
根據構造原理,在多電子原子的電子排布中:各能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2n2 ;最外層不超過8個電子;次外層不超過18個電子;倒數第三層不超過32個電子。
(5)基態和激發態
①基態:最低能量狀態。處於 最低能量狀態 的原子稱為 基態原子 。
②激發態:較高能量狀態(相對基態而言)。基態原子的電子吸收能量後,電子躍遷至較高能級時的狀態。處於激發態的原子稱為激發態原子 。
③原子光譜:不同元素的原子發生電子躍遷時會吸收(基態→激發態)和放出(激發態→較低激發態或基態)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產生不同的光譜——原子光譜(吸收光譜和發射光譜)。利用光譜分析可以發現新元素或利用特徵譜線鑒定元素。
3、電子雲與原子軌道
(1)電子雲:電子在核外空間做高速運動,沒有確定的軌道。因此,人們用「電子雲」模型來描述核外電子的運動。「電子雲」描述了電子在原子核外出現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軌道:不同能級上的電子出現 概率 約為90%的電子雲空間輪廓圖 稱為原子軌道。s電子的原子軌道呈 球形對稱,ns能級各有1個原子軌道;p電子的原子軌道呈紡錘形,np能級各有3個原子軌道,相互垂直(用px、py、pz表示);nd能級各有5個原子軌道;nf能級各有7個原子軌道。
4、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態原子里,電子優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級里,然後排布在能量逐漸升高的能級里。
(2)泡利原理:1個原子軌道里最多隻能容納2個電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規則:電子排布在同一能級的各個軌道時,優先佔據不同的軌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規則的特例:電子排布在p、d、f等能級時,當其處於全空 、半充滿或全充滿時,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個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穩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個原子處於能量最低狀態」,而不是說電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軌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規則都使「整個原子處於能量最低狀態」。
電子數
(5)(n-1)d能級上電子數等於10時,副族元素的族序數=ns能級電子數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結構決定:原子核外的能層數決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價電子總數決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電子層構型和周期的劃分
周期是指能層(電子層)相同,按照最高能級組電子數依次增多的順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個橫行為一個周期,周期表共有七個周期。同周期元素從左到右(除稀有氣體外),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 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2)原子的電子構型和族的劃分
族是指價電子數相同(外圍電子排布相同),按照電子層數依次增加的順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個列為一個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個列,十六個族。同主族周期元素從上到下,元素的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
(3)原子的電子構型和元素的分區
按電子排布可把周期表裡的元素劃分成 5個區,分別為s區、p區、d區、f區和ds區,除ds區外,區的名稱來自按構造原理最後填入電子的能級的符號。
2、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質隨著核電荷數的遞增發生周期性的遞變,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主要體現在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金屬性、非金屬性、第一電離能、電負性等的周期性變化。元素性質的周期性來源於原子外電子層構型的周期性。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
同周期(左 右)
同主族(上 下)

原子結構 核電荷數 逐漸增大 增大
能層(電子層)數 相同 增多
原子半徑 逐漸減小 逐漸增大

元素性質 化合價 最高正價由+1 +7負價數=(8—族序數) 最高正價和負價數均相同,最高正價數=族序數
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 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
第一電離能 呈增大趨勢(注意反常點:ⅡA族和ⅢA族、ⅤA族和ⅥA族) 逐漸減小
電負性 逐漸增大 逐漸減小
(2)微粒半徑的比較方法
①同一元素:一般情況下元素陰離子的離子半徑大於相應原子的原子半徑,陽離子的離子半徑小於相應原子的原子半徑。
②同周期元素(只能比較原子半徑):隨原子序數的增大,原子的原子半徑依次減小。如:Na>Mg>Al>Si>P>S>Cl
③同主族元素(比較原子和離子半徑):隨原子序數的增大,原子的原子半徑依次增大。如:Li<Na<K<Rb<Cs,F-<Cl-<Br-<I-
④同電子層結構(陽離子的電子層結構與上一周期0族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陰離子與同周期0族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隨核電荷數增大,微粒半徑依次減小。如:F-> Na+>Mg2+>Al3+
(3)元素金屬性強弱的判斷方法





較 本質 原子越易失電子,金屬性越強。




據 1. 在金屬活動順序表中越靠前,金屬性越強
2. 單質與水或非氧化性酸反應越劇烈,金屬性越強
3. 單質還原性越強或離子氧化性越弱,金屬性越強(電解中在陰極上得電子的先後)
4. 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鹼性越強,金屬性越強
5. 若xn++y x+ym+ 則y比x金屬性強

6. 原電池反應中負極的金屬性強
7. 與同種氧化劑反應,先反應的金屬性強
8. 失去相同數目的電子,吸收能量少的金屬性強
(4)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方法






較 本質 原子越易得電子,非金屬性越強



法 1. 與H2化合越易,氣態氫化物越穩定,非金屬性越強
2. 單質氧化性越強,陰離子還原性越弱,非金屬性越強(電解中在陽極上得電子的先後)
3. 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強,非金屬性越強
4. An-+B Bm-+A 則B比A非金屬性強

5. 與同種還原劑反應,先反應的非金屬性強
6. 得到相同數目的電子,放出能量多的非金屬性強

(三)共價鍵
1、共價鍵的成鍵本質:成鍵原子相互接近時,原子軌道發生重疊,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對電子形成共用電子對,兩原子核間電子雲密度增加,體系能量降低。
2、共價鍵類型:
(1)σ鍵和π鍵
σ鍵 π鍵
成鍵方向 沿鍵軸方向「頭碰頭」 平行或「肩並肩」
電子雲形狀 軸對稱 鏡像對稱
牢固程度 強度大,不易斷裂 強度小,易斷裂
成鍵判斷規律 單鍵是σ鍵;雙鍵有一個是σ鍵,另一個是π鍵;三鍵中一個是σ鍵,另兩個為π鍵。
(2)極性鍵和非極性鍵
非 極 性 鍵 極 性 鍵
定義 由同種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價鍵,共用電子對不發生偏移 由不同種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價鍵,共用電子對發生偏移
原子吸引電子能力 相同 不同
共用電子對位置 不偏向任何一方 偏向吸引電子能力強的原子一方
成鍵原子的電性判斷依據 不顯電性 顯電性
舉例 單質分子(如H2、Cl2)和某些化合物(如Na2O2、H2O2)中含有非極性鍵 氣態氫化物,非金屬氧化物、酸根和氫氧根中都含有極性鍵
(3)配位鍵:一類特殊的共價鍵,一個原子提供空軌道,另一個原子提供一對電子所形成的共價鍵。
①配位化合物:金屬離子與配位體之間通過配位鍵形成的化合物。如:Cu(H2O)4SO4、Cu(NH3)4(OH)2、Ag(NH3)2OH 、Fe(SCN) 3等。
②配位化合物的組成:

3、共價鍵的三個鍵參數
概念 對分子的影響
鍵長 分子中兩個成鍵原子核間距離(米) 鍵長越短,化學鍵越強,形成的分子越穩定
鍵能 對於氣態雙原子分子AB,拆開1molA-B鍵所需的能量 鍵能越大,化學鍵越強,越牢固,形成的分子越穩定
鍵角 鍵與鍵之間的夾角 鍵角決定分子空間構型
(1)鍵長、鍵能決定共價鍵的強弱和分子的穩定性,鍵角決定分子空間構型和分子的極性。
(2)鍵能與反應熱:反應熱=生成物鍵能總和-反應物鍵能總和

(四)分子的空間構型
1、等電子原理
原子總數相同、價電子總數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學鍵特徵,許多性質是相似的,此原理稱為等電子原理。
(1)等電子體的判斷方法:在微粒的組成上,微粒所含原子數目相同;在微粒的構成上,微粒所含價電子數目相同;在微粒的結構上,微粒中原子的空間排列方式相同。(等電子的推斷常用轉換法,如CO2=CO+O=N2+O= N2O= N2+ N—= N3—或SO2=O+O2=O3=N—+O2= NO2—)
(2)等電子原理的應用:利用等電子體的性質相似,空間構型相同,可運用來預測分子空間的構型和性質。
2、價電子互斥理論:
(1)價電子互斥理論的基本要點:ABn型分子(離子)中中心原子A周圍的價電子對的幾何構型,主要取決於價電子對數(n),價電子對盡量遠離,使它們之間斥力最小。

(2)ABn型分子價層電子對的計算方法:

①對於主族元素,中心原子價電子數=最外層電子數,配位原子按提供的價電子數計算,如:PCl5中
②O、S作為配位原子時按不提供價電子計算,作中心原子時價電子數為6;
③離子的價電子對數計算
如:NH4+: ;SO42- :
3、雜化軌道理論
(1)雜化軌道理論的基本要點:
①能量相近的原子軌道才能參與雜化。
②雜化後的軌道一頭大,一頭小,電子雲密度大的一端與成鍵原子的原子軌道沿鍵軸方向重疊,形成σ鍵;由於雜化後原子軌道重疊更大,形成的共價鍵比原有原子軌道形成的共價鍵穩定。
③雜化軌道能量相同,成分相同,如:每個sp3雜化軌道佔有1個s軌道、3個p軌道。
④雜化軌道總數等於參與雜化的原子軌道數目之和。
(2)s、p雜化軌道和簡單分子幾何構型的關系
雜化類型 sp sp 2 sp 3 sp 3不等性雜化
軌道夾角 180 o 120 o 109o28′
中心原子位置 ⅡA,ⅡB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中心原子孤對電子數 0 0 0 1 2 3
分子幾何構型 直線形 平面三角形 正四面體形 三角錐形 V字形 直線形
實例 BeCl2、Hg Cl2 BF3 CH4、SiCl4 NH3、PH3 H2O、H2S HCl
(3)雜化軌道的應用范圍:雜化軌道只應用於形成σ鍵或者用來容納未參加成鍵的孤對電子。
(4)中心原子雜化方式的判斷方法:看中心原子有沒有形成雙鍵或叄鍵,如果有1個叄鍵,則其中有2個π鍵,用去了2個p軌道,形成的是sp雜化;如果有1個雙鍵則其中有1個π鍵,形成的是sp 2雜化;如果全部是單鍵,則形成的是sp 3雜化。
4、分子空間構型、中心原子雜化類型和分子極性的關系
分子(離子) 中心原子價電子對 雜化類型 VSEPR模型 分子空間構型 鍵角 分子的極性
CO2 2 sp 直線 直線形 180 o 非
SO2 3 sp 2 平面三角 V字形 極
H2O、OF2、 3 sp 3 平面三角 V字形 —— 極
HCN 2 sp 直線 直線形 180 o 極
NH3 4 sp 3 正四面體 三角錐形 107 o18′ 極
BF3、SO3 3 sp 2 平面三角 平面三角形 120 o 非
H3O+ 4 sp 3 正四面體 三角錐形 107 o18′ ——
CH4、CCl4 4 sp 3 正四面體 正四面體形 109o28′ 非
NH4+ 4 sp 3 正四面體 正四面體形 109o28′ 非
HCHO、COCl2 3 sp 2 平面三角 平面三角形 —— 極

(五)分子的性質
1、分子間作用力(范德華力和氫鍵)
(1)分子間作用力和化學鍵的比較
化學鍵 分子間作用力
概念 相鄰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 分子間微弱的相互作用
范圍 分子內或某些晶體內 分子間
能量 鍵能一般為120~800kJ•mol-1 約幾到幾十 kJ•mol-1
性質影響 主要影響物質的化學性質(穩定性) 主要影響物質的物理性質(熔沸點)
(2)范德華力與氫鍵的比較
范德華力 氫鍵
概念 物質分子間存在的微弱相互作用 分子間(內)電負性較大的成鍵原子通過H原子而形成的靜電作用
存在范圍 分子間 分子中含有與H原子相結合的原子半徑小、電負性大、有孤對電子的F、O、N原子
強度比較 比化學鍵弱得多 比化學鍵弱得多,比范德華力稍強
影響因素 隨分子極性和相對分子質量的增大而增大
性質影響 隨范德華力的增大,物質的熔沸點升高、溶解度增大 分子間氫鍵使物質熔沸點升高硬度增大、水中溶解度增大;分子內氫鍵使物質熔沸點降低、硬度減小
2、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1)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1>非極性分子:從整個分子看,分子里電荷的分布是對稱的。如:①只由非極性鍵構成的同種元素的雙原子分子:H2、Cl2、N2等;②只由極性鍵構成,空間構型對稱的多原子分子:CO2、CS2、BF3、CH4、CCl4等;③極性鍵非極性鍵都有的:CH2=CH2、CH≡CH、 。
<2>極性分子:整個分子電荷分布不對稱。如:①不同元素的雙原子分子如:HCl,HF等。②折線型分子,如H2O、H2S等。③三角錐形分子如NH3等。
(2)共價鍵的極性和分子極性的關系:
兩者研究對象不同,鍵的極性研究的是原子,而分子的極性研究的是分子本身;兩者研究的方向不同,鍵的極性研究的是共用電子對的偏離與偏向,而分子的極性研究的是分子中電荷分布是否均勻。非極性分子中,可能含有極性鍵,也可能含有非極性鍵,如二氧化碳、甲烷、四氯化碳、三氟化硼等只含有極性鍵,非金屬單質F2、N2、P4、S8等只含有非極性鍵,C2H6、C2H4、C2H2等既含有極性鍵又含有非極性鍵;極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極性鍵,可能含有非極性鍵,如HCl、H2S、H2O2等。
(3)分子極性的判斷方法
①單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學鍵,故沒有極性分子或非極性分子之說,如He、Ne等。
②雙原子分子:若含極性鍵,就是極性分子,如HCl、HBr等;若含非極性鍵,就是非極性分子,如O2、I2等。
③以極性鍵結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鍵在空間的排列位置決定分子的極性。若分子中的電荷分布均勻,即排列位置對稱,則為非極性分子,如BF3、CH4等。若分子中的電荷分布不均勻,即排列位置不對稱,則為極性分子,如NH3、SO2等。
④根據ABn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層價電子是否全部參與形成了同樣的共價鍵。(或A是否達最高價)
(4)相似相溶原理
①相似相溶原理:極性分子易溶於極性溶劑,非極性分子易溶於非極性溶劑。
②相似相溶原理的適用范圍:「相似相溶」中「相似」指的是分子的極性相似。
③如果存在氫鍵,則溶劑和溶質之間的氫鍵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相反,無氫鍵相互作用的溶質在有氫鍵的水中的溶解度就比較小。
3、有機物分子的手性和無機含氧酸的酸性
(1)手性分子
①手性分子:具有完全相同的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對分子,如同左手與右手一樣互為鏡像,卻在三維空間里不能重疊,互稱手性異構體(又稱對映異構體、光學異構體)。含有手性異構體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
②手性分子的判斷方法:判斷一種有機物是否具有手性異構體,可以看其含有的碳原子是否連有四個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團,符合上述條件的碳原子叫做手性碳原子。手性碳原子必須是飽和碳原子,飽和碳原子所連有的原子和原子團必須不同。
(2)無機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①酸的元數=酸中羥基上的氫原子數,不一定等於酸中的氫原子數(有的酸中有些氫原子不是連在氧原子上)
②含氧酸可表示為:(HO)mROn,酸的強度與酸中的非羥基氧原子數n有關,n越大,酸性越強。
n=0 弱酸 n=1 中強酸 n=2強酸 n=3 超強酸

(六)晶體的結構和性質
類型
比較
離子晶體
原子晶體
分子晶體
金屬晶體
構成晶體微粒 陰、陽離子 原子 分子 金屬陽離子、自由電子
形成晶體作用力 離子鍵 共價鍵 范德華力 微粒間的靜電作用

物理性質
熔沸點 較高 很高 低 有高、有低
硬度 硬而脆 大 小 有高、有低
導電性 不良(熔融或水溶液中導電) 絕緣、半導體 不良 良導體
傳熱性 不良 不良 不良 良
延展性 不良 不良 不良 良
溶解性 易溶於極性溶劑,難溶於有機溶劑 不溶於任何溶劑 極性分子易溶於極性溶劑;非極性分子易溶於非極性溶劑中 一般不溶於溶劑,鈉等可
與水、醇類、酸類反應
典型實例 NaOH、NaCl 金剛石 P4、乾冰、硫 鈉、鋁、鐵
1、四大晶體的比較
2、典型晶體的結構特徵
(1)NaCl
屬於離子晶體。晶胞中每個Na+周圍吸引著6個Cl-,這些Cl-構成的幾何圖形是正八面體,每個Cl-周圍吸引著6個Na+,Na+、Cl-個數比為1:1,每個Na+與12個Na+等距離相鄰,每個氯化鈉晶胞含有4個Na+和4個Cl-。
(2)CsCl
屬於離子晶體。晶胞中每個Cl—(或Cs+)周圍與之最接近且距離相等的Cs+(或Cl—)共有8個,這幾個Cs+(或Cl—)在空間構成的幾何構型為立方體,在每個Cs+周圍距離相等且最近的Cs+共有6個,這幾個Cs+在空間構成的幾何構型為正八面體,一個氯化銫晶胞含有1個Cs+和1個Cl— 。
(3)金剛石(空間網狀結構)
屬於原子晶體。晶體中每個C原子和4個C原子形成4個共價鍵,成為正四面體結構,C原子與碳碳鍵個數比為1:2,最小環由6個C原子組成,每個C原子被12個最小環所共用;每個最小環含有1/2個C原子。
(4)SiO2
屬於原子晶體。晶體中每個Si原子周圍吸引著4個O原子,每個O原子周圍吸引著2個Si原子,Si、O原子個數比為1:2,Si原子與Si—O鍵個數比為1:4,O原子與Si—O鍵個數比為1:2,最小環由12個原子組成。
(5)乾冰
屬於分子晶體。晶胞中每個CO2分子周圍最近且等距離的CO2有12個。1個晶胞中含有4個CO2。
(6)石墨
屬於過渡性晶體。是分層的平面網狀結構,層內C原子以共價鍵與周圍的3個C原子結合,層間為范德華力。晶體中每個C原子被3個六邊形共用,平均每個環佔有2個碳原子。晶體中碳原子數、碳環數和碳碳單鍵數之比為2:3。
(7)金屬晶體
金屬Po(釙)中金屬原子堆積方式是簡單立方堆積,原子的配位數為6,一個晶胞中含有1個原子。金屬Na、K、Cr、Mo(鉬)、W等中金屬原子堆積方式是體心立方堆積,原子的配位數為8,一個晶胞中含有2個原子。金屬Mg、Zn、Ti等中金屬原子堆積方式是六方堆積,原子的配位數為12,一個晶胞中含有2個原子。金屬Au、Ag、Cu、Al等中金屬原子堆積方式是面心立方堆積,原子的配位數為12,一個晶胞中含有4個原子。
3、物質熔沸點高低的判斷
(1)不同類晶體:一般情況下,原子晶體>離子晶體>分子晶體
(2)同種類型晶體:構成晶體質點間的作用力大,則熔沸點高,反之則小。
①離子晶體:結構相似且化學式中各離子個數比相同的離子晶體中離子半徑小(或陰、陽離子半徑之和越小的),鍵能越強的,熔、沸點就越高。如NaCl、NaBr、Nal;NaCl、KCl、RbCl等的熔、沸點依次降低。離子所帶電荷大的熔點較高。如:MgO熔點高於NaCl。
②分子晶體:在組成結構均相似的分子晶體中,式量大的,分子間作用力就大,熔點也高。如:F2、Cl2、Br2、I2和HCl、HBr、HI等均隨式量增大。熔、沸點升高。但結構相似的分子晶體,有氫鍵存在熔、沸點較高。
③原子晶體:在原子晶體中,只要成鍵原子半徑小,鍵能大的,熔點就高。如金剛石、金剛砂(碳化硅)、晶體硅的熔、沸點逐漸降低。
④金屬晶體:在元素周期表中,主族數越大,金屬原子半徑越小,其熔、沸點也就越高。如ⅢA的Al,ⅡA的Mg,IA的Na,熔、沸點就依次降低。而在同一主族中,金屬原子半徑越小的,其熔沸點越高。

6. 高三化學選修物質與結構 這個圖是什麼意思 到底怎麼看非極性分子中有沒有極性鍵

(1)首先清楚分子極性;鍵極性!
(2)分子極性---分子中正負電荷重心是不是重合!
不重合---極性分子;重合---非極性分子!
(3)鍵極性---共用電子對偏---極性;不偏---非極性!
(4) CO2 ==> O==C==O 直線型!極性鍵,非極性分子!

7. 化學晶體結構是哪一本選修講的是「物質結構與性質」嗎

化學晶體結構是哪一本選修講的是「物質結構與性質」
首先要看你高中主要學的是哪本書,如果都學了就要看你覺得哪本書更容易,或者說哪本書更有感覺。如果這樣能做出選擇最好。

如果你覺得兩本書都差不多難以抉擇的話,我要說的是有機化學這本書是學起來容易題目難,結構與性質是學起來難以理解但題目容易。詳細的說就是有機化學的題目都是推斷題,需要你活用所學的知識;而結構與性質就是書上內容有些難以理解,但只要你把整本書都理解透了,拿分一般是很容易的,而且考試時間花的也比較少(我當時就看中了這個優點,做理綜卷子你懂的)

總之就是不管你選了哪本書就應該舍棄另外一本,專心攻克你所選擇的書的題,因為考試的時候時間是不夠你把兩道題都想一遍的。

8. 化學選修3 分子的立體結構

專題2是分子結構,
掌握共價鍵中的
【sigema鍵和π鍵】,
有雙鍵的分子中,含有這兩種鍵,
如o=c=o
【3個鍵參數】,【鍵長】與原子半徑幾乎成正比,而鍵長越長,【鍵能】越小,
二者結合起來,鍵能越大,含有該鍵的分子越穩定,
【鍵角】要記得常見的幾個:co2-180°
,h2o.
105°,ch4
109°28′,nh3
107°18′,
【等電子原理】
根據鍵角理解常見【分子的立體結構

【價層電子對互斥模型】這個是重點,可以與【雜化軌道】結合起來理解
配合物了解即可,配位鍵是特殊的共價鍵
鍵的極性比較簡單,a-b
是極性鍵,a-a是非極性鍵,(ab代表成鍵的元素)
分子的極性。常見的幾種分子會判斷就好,理解相似相溶原理就簡單了
范德華力對物質的物理性質影響
氫鍵對物質的物理性質的影響,』
分子的手性了解即可
無機含氧酸的酸性,

9. 高三化學選修物質與結構 怎麼看這個

看是否極性,即正負電荷中心是否重合。
看圖,分子是對稱的,則為非極性。
如HCL則為極性。

熱點內容
蘋果5s屏幕多少錢 發布:2025-07-14 07:42:35 瀏覽:425
光化學反應釜 發布:2025-07-14 04:43:59 瀏覽:761
鬼步舞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7-14 04:26:54 瀏覽:492
歷史朝代時間順序表 發布:2025-07-14 03:48:07 瀏覽:316
高三語文一模 發布:2025-07-14 03:28:55 瀏覽:833
教學樓矢量圖 發布:2025-07-14 01:11:27 瀏覽:438
專任教師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14 00:28:25 瀏覽:874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