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奴歷史
㈠ 歷史上的黑奴究竟有多慘
黑人一直是這個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
從以前到現代,跟黑人相關的都會成為熱門話題
前段時間,美國又是因為二起黑人被殺事件,使黑人又上了熱門
從古至今,有的時候黑人還是會受到歧視
在我們中國基本上是不存的,因為我們是黃種人,但在歐洲和美國這種問題還是一直存在
生活在社會上的西方國家和美國的白人一直覺得自己是白色人種,自古以來就高人一等
所以在歷史上,黑人的地位也很低,有的時候還以奴隸的形式出現
在我國古代:唐朝的時候,有過一種奴隸——昆侖奴,這種奴隸就是黑人,大部分的基本上都是來自非洲的黑人
現在的社會,已經講究了,人人平等,雖然有歧視,但已經沒有那麼嚴重了,不過在古代就沒有那麼有人性了
在這種制度下,持續了很久,黑人也是一直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直到在近代以來:
美國國會於1964年通過《公民權利法案》,1965年通過《選舉權利法》,正式以立法形式結束美國黑人受到的在選舉權方面的限制和各種公共設施方面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制度。
現在雖然說是平等了,但黑人有的時候依舊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可想而知,在歷史上的黑人,待遇有多慘
不僅受到歧視,且在當時的歷史上,是受了很多的屈辱
社會上偶爾總會有不公平的事發生,但總會一切回歸到好的時候
希望以後的生活會好
世界可以和平友愛的相處,在地球上一起守護我們的家園
㈡ 美國黑奴的由來
世界近代史告訴我們:「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隨著奴役和販賣黑人而興盛起的。」販賣黑奴的血腥交易始自1619年。隨著首批黑奴被販運到弗吉尼亞,販運黑奴的船隻便穿梭於新英格蘭、非洲和西印度群島這三個地區。到1800年,被販運到美洲的黑人逾1000萬至1500萬。由於美國法律是在英國法律的基礎上制定的,而英國法律沒有奴隸制的先例,於是便根據英國的財產法制定了管理奴隸的法律。根據此法律,奴隸是財產,不是人,因而沒有公民權。奴隸不能簽署合同,婚姻不合法,家庭可以被奴隸主任意拆散,奴隸可以被出售,或被當作禮物饋贈他人。黑奴們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8至19個小時。一個原先很強壯的黑奴,只六七年的時間就被活活地折磨而死。他們的家庭像牲口一樣地被隨意拆散和轉賣。
南北戰爭中,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使黑人在戰爭中勇往直前,奮勇殺敵,做出了突出貢獻。勝利地摧毀了黑奴身上的枷鎖。然而,雖然黑人奴隸制的枷鎖被砸碎了,但要徹底擺脫受歧視的地位還需要走一條漫長而似乎永無止境的道路。
由此看來,美國的歷史猶如一個銅板的兩面,它既是一部艱辛的拓荒史,又是一部無情的擴張史。它給新大陸帶來文明、繁榮、昌盛的同時,也帶來了貪婪、硝煙與屠戮。
㈢ 請給我講一下美國黑奴的歷史
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創建之初,急需大批勞力,歐洲殖民者便從非洲拐騙、劫掠黑人到新大陸作為奴隸役使。1619年荷蘭人首先把20名黑奴運到弗吉尼亞的詹姆斯城,賣給英國殖民者。最初,黑人數量較少,到17世紀中葉不過 300人,其法律身份也不確定。17世紀下半葉,各殖民地先後制定法律,確定了黑人的奴隸身份。黑奴制度繼承了古代奴隸制的野蠻傳統。黑人是會說話的工具,是主人活的財產。1709年,紐約華爾街出現了大規模拍賣黑奴的市場。北美獨立戰爭前夕,黑奴總數已近50萬,約占各殖民地人口的 1/7。在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都有黑奴,但主要集中在南部種植園,生產棉花、煙草、稻米和靛青,供應世界市場需要。黑奴的勞動奠定了南部經濟生活的基礎,是美國資本原始積累的源泉之一。同時殘酷的奴隸貿易也使北部新英格蘭的航海業和商業等部門得到發展。
在奴隸制度下,黑人受到極為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繁重的勞動,非人的生活待遇,監工的摧殘和虐待,使一個健壯的黑人只消在種植園里勞動6、7年,就耗盡了體力,成為殘廢,很快死去。黑人奴隸,不斷奮起反抗,獨立戰爭以前,單是有文字記載的起義至少有50次以上,黑人的斗爭給美國黑奴制度以沉重打擊。 這就是黑奴制度
㈣ 歷史上哪個國家的人最早販賣黑奴
最早是阿拉伯人,他們和波斯人是史上第一批有組織大規模販運非洲黑奴的販子。他們從公專元1世紀起就開屬始了這項骯臟的「貿易」,他們把這些黑奴賣到印度、東南亞各國,然後又有中國和日本、朝鮮的海盜、商人轉手賣到中國。 例如歷史記載:唐代太平公主與韋氏瀏覽於街頭,旁邊叫賣的商販吸引著她們。最終,太平公主拉著韋氏來到一處賣面具的攤位前。 太平公主:這是什麼面具?黑如鍋底,鼻子這么寬…… 攤主:公子不知,這叫昆侖奴面具,大海盜王世傑剛剛從海那邊販回來一批昆侖奴,個個體壯如牛,卻性情溫良,踏實肯干,一到長安就被貴族豪門瓜分殆盡。如今,上街能帶兩個昆侖奴保鏢,是世家少爺們最時興的玩意兒!小姐何不趁過節也買兩個面具,趕趕時髦? 當時許多人在看過這段後向葛教授請教關於昆侖奴的問題。原來唐朝人所稱呼的昆侖奴就是黑人奴僕。在唐代各類史書和筆記小說中,「昆侖」二字甚至作為形容詞用來描述臉面烏黑的中國人。
㈤ 誰能解釋一下加拿大的黑奴歷史
加拿大的黑奴歷史實際上就是美洲的黑奴歷史: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在古代文明發展的多極世界中,非洲佔有一
席之地。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埃及古代文明。北非沿海曾經是地中海古代文明
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公元7世紀以後,伊斯蘭文化在北非、東非沿海及西蘇
丹等地的傳播,使這些地區經濟文化出現了新的繁榮。在廣大撒哈拉以南地
區,經過長期穩定的發展,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黑人文化。到16世紀以前,
非洲跟歐亞大陸一樣,已處於前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如果沒有殖民主
義者的入侵,非洲社會將循著自己的軌跡向前演化發展。
在古代和中世紀,黑人就經由撒哈拉商道、尼羅河及印度洋販賣到南歐、
阿拉伯世界、波斯、南亞等地。在那個時代,由於生產力太低,奴隸買賣是
普遍現象,而不是黑人所特有的,也有白人被賣給黑人為奴。
但是,近代殖民主義的入侵打亂了非洲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隨著資本
主義的興起,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黑人的場所。黑奴貿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
的行業,成為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數以千萬計的非洲黑人背井離鄉,漂洋
過海,被販賣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亞洲由殖民者開辦的種植園和礦井中工作,
另一些黑人在捕奴、掠奴戰爭及販運途中死去。非洲人民及其社會經濟生活
受到空前浩劫。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而萬惡的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制度卻
隨著販賣和奴役非洲黑人而興盛起來。馬克思曾指出,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
黑人的場所,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之一,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
曙光。後來,黑奴貿易以及美洲的黑人奴隸制又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因
此可以說,資本主義從頭到腳沾滿了非洲人民的鮮血。
黑奴貿易大約經歷了四個世紀。除奧地利、波蘭和俄國等少數國家外,
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都先後參與了這一罪惡活動。綜觀黑奴貿易的
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為第一時期;
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為第二時期,由於美洲種植園的發展,黑奴貿易在
這一時期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兩國通過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以
後,黑奴貿易進入第三時期。這時奴隸貿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
貿易卻興盛起來。直至1890年7月布魯塞爾會議作出廢除非洲奴隸貿易的決
議,黑奴貿易才算正式終止。
如果按照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決定的不同貿易性質來劃分,
那末整個黑奴貿易史也可分成三個階段:15至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
封建王室及隨後荷蘭、英國、法國等以特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占統治地
位,黑奴貿易實行的是壟斷貿易;18世紀,工業資本沖破了商業資本的壟斷,
黑奴貿易進入自由貿易階段;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近代大工業的出現而在法
律上廢除了奴隸貿易,19世紀黑奴走私貿易盛行。
本章敘述16世紀至19世紀初300年間黑奴貿易的盛行,及其對世界和
非洲歷史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一、十六世紀及十七世紀上半葉的黑奴貿易
1441年,由安陶·貢薩爾維斯和努諾·特里斯陶率領的一支葡萄牙探險
隊,在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帶回里斯本出售,是為黑奴貿
易的開始。在15世紀後半葉,葡萄牙人從西非沿海販運黑奴去本國充當家務和農業勞動力,或販運至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和維德角群島等大西洋島
①
嶼新辟的甘蔗種植園中工作,每年販奴大約500—1000名。但是,直到16
世紀初,葡萄牙人在西非的黑奴貿易,其價值遠遠趕不上黃金、象牙、胡椒
等非洲產品的貿易。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的托德西拉斯條約是列強第一個瓜分世界
②
的條約,它確定以維德角以西370里格為西、葡兩國勢力范圍的分界線,兩
國在美洲的勢力范圍以西經46度為界。從此,非洲、亞洲及巴西歸屬葡萄牙,
美洲其他地區歸屬西班牙。
16世紀,西班牙人在向西印度群島及美洲大陸進行擴張掠奪的過程中,
對土著印第安人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屠殺,並企圖奴役印第安人,但沒有成功。
西班牙人發現,印第安人不適宜於繁重的田間勞動,一個黑人奴隸頂得上四
個印第安人。為了滿足那裡發展熱帶作物種植園及開發礦藏對勞動力的需
求,他們決定從非洲運進黑人。1501年,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不到10年,
伊斯帕尼奧拉島就從葡萄牙運進了第一批黑奴。這是向美洲販賣奴隸的濫
觴,也是美洲實行黑人奴隸制的開端。1518年,第一艘來自非洲的販奴船到
達西印度,開始了非洲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黑奴貿易。到1540年,西班牙美洲
①
殖民地每年運進的黑奴可能已達1萬人。
16世紀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販奴活動主要在兩個地區:一個是上幾
內亞,即從維德角群島到獅子山沿海。維德角群島的最大島嶼聖地亞哥島
曾經是經營上幾內亞貿易的中心。一些原在維德角群島定居的歐洲人陸續移
居到上幾內亞沿海,甚至溯甘比亞河而上,在這一帶建立了許多小據點,從
事販奴及其他商業活動。另一個是剛果河口及其以南地區。16世紀初,不僅
葡萄牙商人,而且應剛果國王阿方索之邀派去的葡萄牙傳教士、教師、工匠
(裁縫、製鞋匠、泥瓦匠、制磚工)等,都以幫助剛果發展經濟為名而行販
奴活動之實。到1526年,剛果國內局勢變得很糟,以至阿方索寫信給葡萄牙
國王訴說:「這個國家每個角落都有許多商人。他們將毀滅這個國家。人們
①
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貴族和王族成員也不能倖免。」
聖多美島在16世紀成為幾內亞灣及剛果至安哥拉沿海的販奴基地。1493
②
年,歐洲人開始在該島定居;1499年,建立了第一個甘蔗種植園。16世紀
上半葉,這里成為歐洲蔗糖的主要來源。16世紀20年代起,聖多美和普林
③
西比的葡萄牙商人深入聖薩爾瓦多內地,可能遠至扎伊爾河上的馬萊博湖
及在南方的恩東戈,從事販奴活動。從貝南灣、剛果、安哥拉等地運來的黑
①
Philip D.Curtin& Steven Feierman etc.,African History(《非洲史》), London1978,p.217.
②
League(英文),葡文為légua.葡制1里格等於6000米;用於航海中計程為1里格(Légua Maritima)等
於5557米。
①
Elizabeth Donnan ed.,Documents Illust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Slave Trade toAmerica(《美洲奴隸貿易歷史
文件》),Washington 1930,vol.I,p.17.
①
Jan Vansina,Kingdoms of the Savanna(《薩瓦納諸王國》),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6,p.52.
②
Philip D.Curtin,The Atlantic Slave Trade:A Census(《大西洋奴隸貿易》),The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5,p.115.
③
即斯坦利湖。奴,或留在當地種植園工作,或被轉運去黃金海岸、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
島和葡萄牙本土,16世紀30年代開始又直接轉運去美洲,16世紀中葉成為
非洲向美洲販運黑奴的主要轉運站。聖多美島在1530—1560年間達到繁榮的
頂點,是當時葡萄牙主要的海外領地之一。奴隸和甘蔗是其兩大財富。柯廷
引用N·迪爾的估計數認為,在整個黑奴貿易期間,聖多美運進了10萬名奴
①
隸。
1576年葡萄牙人在羅安達灣建立了聖米格爾堡作為基地,從此剛果河口
以南的黑奴直接從這里販運去美洲,而不再經由聖多美島轉運。這里逐步發
展成為安哥拉和剛果的奴隸貿易中心之一。
到16世紀最後25年,從非洲直接向西印度諸島及美洲大陸輸出奴隸的
南大西洋貿易體系已經確立起來。向歐洲及大西洋諸島(馬德拉、加那利和
②
維德角諸群島)輸出的奴隸僅占非洲輸出總數的17%。1600年以後輸往歐洲
的奴隸,大部分也是轉運去西印度的。同時,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起,美
洲奴隸來源從西非迅速轉向剛果安哥拉地區。其中至少有兩個因素值得提
及:第一,聖多美的甘蔗種植園面臨巴西的競爭,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逐
步衰落,這意味著幾內亞灣本身對剛果安哥拉奴隸的需求減少了;第二,從
17世紀初起,葡萄牙人開始在羅安達內地訴諸軍事行動,或通過直接掠奪,
或通過同當地非洲人的貿易而獲得了新的奴隸來源。但是,直至17世紀中
葉,美洲對非洲黑奴勞動力的需求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販奴的數量畢竟有
限。
二、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上,美洲的直接奴隸制曾經是歐洲資產階級
工業的基礎。17世紀中葉起,歐洲由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們
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咖啡成為主要飲料、蔗糖消耗量激增等),對熱帶
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從而促使西印度及美洲大陸生產熱帶產品的奴隸種
植園獲得巨大發展。這成為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1625年第一批英國移民來到巴貝多,種植煙草、棉花、藍靛等作物。
1641年首次引種甘蔗,巴貝多因而被稱為「西印度糖島之母」。這里運進
黑奴數量便由此成倍增長。以後,甘蔗種植迅速推廣到背風群島及牙買加、
安提瓜等島嶼。在甘蔗引進英屬西印度殖民地後的二十多年,蔗糖佔到倫敦
①
從殖民地種植園進口總值的將近一半,超過了煙草。17世紀末18世紀初,
牙買加種植園的發展逐漸取代巴貝多的地位,其運進黑奴的數量也超過巴
②
巴多斯,奴隸與白人的比例高達10比1。在法屬西印度,1635年瓜德羅普
島先引種煙草,17世紀中葉以後又陸續引進甘蔗、咖啡等熱帶作物。17世紀
末,種植園奴隸制已經成為西印度群島的經濟基礎。因此,僅在17世紀後半
葉的50年間,非洲大西洋沿岸賣給歐洲人的奴隸數量就超過以前200年的總
㈥ 美國黑奴的歷史是什麼
16世紀開始的「黑三角貿易」即奴隸貿易,歐洲奴隸販子從本國出發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換成奴隸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煙草和稻米等返航。在歐洲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島之間,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由於被販運的是黑色人種,故又稱「黑三角貿易」。歷時400年之久。
①主要指17-18世紀歐美商人以廉價工業品運到非洲換取奴隸,把黑奴運到美洲賣掉,從美洲購回生產原料,製成商品再運到非洲以換取奴隸的循環貿易活動。因其貿易涉及歐、美、非三洲,故稱。
②三國(地區)間保持貿易收支平衡的貿易。參見「多邊貿易」。
「黑三角貿易」順利進行的歷史、地理原因分析
15世紀末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歐洲美洲之間開辟了新航線。那時候,商業在發展,貿易在擴大,從世界范圍來看,歐亞兩洲商貿發達,對於西歐、北歐的國家來說,亞洲無疑是千里之遙,而美洲、非洲則近得多,這便為「黑三角貿易」提供有利因素。於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等開始殖民擴張。他們在美洲創建種植園,開發金銀礦,由於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在利潤的驅使下,殖民者於是將貪婪的目光投向未開化非洲大陸,開始了罪惡的奴隸貿易。
根據資料記載,1562年英國的約翰-霍金斯爵士從塞拉里昂裝運奴隸,在海地換取獸皮和糖,在返航之後成為朴茨茅斯最富裕的人。由於利潤高得驚人,所以伊麗莎白女王和樞密院官員也對他的第二次航行進行投資。他遵循前次的步驟滿載一船白銀而回,成為英國最富裕的人。正是由於政府對奴隸貿易的默許,使得奴隸貿易越發猖獗。歐洲殖民國家無不參與。
最初,奴隸販子採用掠奪的形式擄掠黑人,後來他們改變手法,採用所謂貿易的方式。奴隸貿易的過程有三部分。首先,歐洲奴隸販子的運奴船裝著劣質商品,從歐洲港口出發,到達非洲,這叫「出程」。當時,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大量的產品決定了他們能夠以此交換黑人。運奴船順著洋流到達非洲,一是加那利寒流,加那利寒流位於非洲西北岸,北緯45º左右至北緯15º左右,屬於補償流;二是幾內亞暖流,幾內亞暖流沿非洲幾內亞灣岸流動,也是補償流。奴隸販子到達非洲後,用價值很低的商品與黑人部落的酉長交換年輕力壯的黑人。尚處於野蠻愚昧狀態下的黑人部落及其部落首領,在奴隸販子的挑撥離間、威迫利誘下,黑人就像商品一般被奴隸販子收購。
接著,滿載黑人的運奴船沿著中央航路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這叫「中程」。載非洲黑人前往美洲的船隻,往往成倍超載,規定四五百人的船隻,足足塞上近千人。黑人上船進倉,等於進了活棺材。艙里空氣里污濁,供應的飲食極其惡劣,因此容易使人染上種種疾病,患病而死或染上種種流行病的黑人都被拋入大海,遭遇相當悲慘。到達目的地後,黑人再次被賣送到礦山或種植園做奴隸。正如出程一樣,運奴船是順著洋流行駛的,這個洋流就是北赤道洋流,屬於風海流,該洋流橫跨大西洋,到達西印度群島。北美洲東南部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冬季受到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到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適合稻米、茶葉的種植。中美洲及西印度群島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適合甘蔗的生長。正由於氣候適宜,加上黑奴在殖民者的壓迫下拚命勞作,種植園的發展迅速,種植園園主獲得了大量的糖、煙草、茶葉等原料,賺取了巨大的財富。在發展種植園的同時,殖民者還大量掠奪美洲的金銀等貴重金屬,拉丁美洲生產黃金、白銀和寶石,殖民者除了從那裡掠奪特有的熱帶農產品外,更多的是掠奪貴重金屬礦產品。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區貴重金屬礦產豐富。1550年前後,墨西哥提供了世界用銀總量的三分之一,秘魯銀產量佔世界銀產量的二分之一。這成為資產階級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之一。
最後,滿載金銀和原料的船隻返回歐洲,這叫「歸程」。歸程時船隻依舊順流航行,洋流為墨西哥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暖流屬於補償流,沿佛羅里達半島由南向北補償由於北大西洋暖流造成的海區海水減少,北大西洋暖流是在西風吹拂下形成的。運回來的金銀和原料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也是奴隸貿易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原因。
結論
在16世紀到19世紀北大西洋進行的「黑三角貿易」,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政府的默認,歐洲殖民者對利潤的瘋狂追逐,加上非洲人民由於原始的社會結構造成的愚昧,是「黑三角貿易」順利進行的主要歷史原因。
由加那利寒流、幾內亞暖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所組成的三角形形狀的環流,為「黑三角貿易」提供了極為有利的航運條件,使得奴隸販子在出程、中程、歸程中一直順風順水,奴隸貿易的速度因此加快。美洲合適的氣候條件以及較為豐富的金銀礦產資源,使種植園和采礦業發展很快,產生了巨額利潤,是整個黑三角貿易進行的主要動力,亦在客觀上為「黑三角貿易」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條件。
所以,「黑三角貿易」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下、在有利的地理條件下,以巨額利潤為動力,順利進行數百年。
過程 歐洲本土啟航→非洲(購買黑奴)→美洲(出售黑奴,其中獲取暴利:白銀,煙草等經濟作物)→回到歐洲本土(發展資本主義)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希望可以解決您的疑惑
㈦ 美國歷史上解放黑人奴隸的是誰
美國歷史上解放黑人奴隸的是林肯。
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作出巨大專貢獻的美屬國著名總統是 林肯。
1861年4月,南方叛亂武裝首先向北方挑起戰爭。林肯號召民眾為維護聯邦統一而戰,南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林肯採取謀求同南方和解的方針,軍事上節節失利。在各階層的強烈要求下,一系列打擊奴隸制的法令在1862年得以通過。1862年09月22日,林肯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自1863年01月01日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奴隸將成為自由人。文件給黑奴帶來了希望和勇氣,許多黑奴脫離了南方軍隊,參加了北方軍。1864年,他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口號,鼓舞士氣,於1865年04月取得內戰勝利。在1864年大選中,林肯提出了廢除奴隸制的第十三條修正案並列入共和黨競選綱領。11月08日,林肯再次當選為總統。
㈧ 非洲黑奴的歷史
http://ke..com/view/457976.htm
黑奴貿易
黑奴貿易開始於16世紀,歐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販賣都美洲充當努力,大量的非洲黑人就這樣來到了美洲。
罪惡的奴隸貿易的背景
[編輯本段]
新航路開辟後,首先是葡萄牙、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接著英國、法國、荷蘭也走上了殖民掠奪的道路。在美洲,歐洲殖民者強佔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種植園的同時,肆意地屠殺和奴役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人數銳減,無法為種植園提供足夠的勞動力,於是種植園主開始買進非洲黑人,作為努力在種植園勞動,這就為歐洲努力販子打開了道路.
印第安文明的衰落
[編輯本段]
印第安人創造的瑪雅文明師世界沙鍋內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之後的印加文明和阿茲克特文明都曾盛極一時.但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印第安人創造的財富都被掠奪盡失,土地被強占,連曾經盛情款待和幫助歐洲殖民者的印第安人也被大量的奴役和屠殺, 印第安人人數在美洲大陸被發現之後急劇下降,許多地方的印第安人被砍盡殺絕,古老的印第安文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是殖民掠奪和殖民擴張的惡果.
罪惡的黑奴貿易
[編輯本段]
努力販子從歐洲出發,乘船到達非洲,在非洲通過各種卑鄙的方式俘獲黑人之後,他們把黑奴運往美洲,把黑奴賣給美洲的種植園主,然後,再把美洲的黃金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這就是被稱為一本萬利的「三角貿易」,最先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國人後來居上,成為「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
一天,在廣闊孤寂的大西洋上,一艘神秘的海盜船從歐洲駛向非洲沿海。究竟是誰駕駛著海盜船?他們又要做什麼呢?原來,這是歐洲殖民者組織的「捕奴隊」。「黃金海岸」和「奴隸海岸」是他們活動的主要場所。最初,他們偷襲非洲黑人村莊,燒毀房屋,把精壯男子擄走。這種直接用武力擄掠的罪惡勾當,引起了非洲人民激烈反抗。於是他們改變手法,由他們出槍,挑動一些非洲酋長從事獵奴活動,然後他們再用槍支彈葯、甜酒、紡織品和其他小商品向酋長們收買黑人,賣作奴隸。這樣,獵奴活動不僅遍及非洲沿海,而且深入內地,給非洲造成了更為嚴重的破壞。在非洲沿海,歐洲殖民者設立要塞和商站。被擄的黑人成串的押往那裡的奴隸市場,讓奴隸販子「選購」。買賣雙方拍板成交以後,奴隸販子就用燒紅的烙鐵,在奴隸的臂上和胸前打上帶有公司紋章的烙印。然後奴隸被關到要塞和商站的地牢,等湊滿一批就趕他們上船,運往美洲。運到美洲的黑奴,再運往黑奴市場供美洲的種植園主購買。
運往黑人奴隸的大西洋航線是一條死亡線。從西非到非洲,黑人奴隸要經受六到十周的生活磨難。首先,運奴船經常超載,從書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一條90噸的船竟載運了390名奴隸,或100噸的船載運了414名奴隸。船上每個奴隸分得的空間只有5.5英尺長、16英寸寬。黑奴一個擠著一個,就像書架上排列的書本一樣。每兩個黑奴並肩鎖在一起,右腿對左腿,右手對左手。每個黑奴躺的地方比棺材還小,活動嚴格受到限制。其次,黑奴生活在擁擠的船艙里,空氣污濁,流行病猖獗,加上飲食惡劣,淡水供應不足,導致體弱多病。很多奴隸染上傳染病後被拋入大海,葬身魚腹。
第一章黑奴貿易的盛行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在古代文明發展的多極世界中,非洲佔有一
席之地。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埃及古代文明。北非沿海曾經是地中海古代文明
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公元7世紀以後,伊斯蘭文化在北非、東非沿海及西蘇
丹等地的傳播,使這些地區經濟文化出現了新的繁榮。在廣大撒哈拉以南地
區,經過長期穩定的發展,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黑人文化。到16世紀以前,
非洲跟歐亞大陸一樣,已處於前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如果沒有殖民主
義者的入侵,非洲社會將循著自己的軌跡向前演化發展。
在古代和中世紀,黑人就經由撒哈拉商道、尼羅河及印度洋販賣到南歐、
阿拉伯世界、波斯、南亞等地。在那個時代,由於生產力太低,奴隸買賣是
普遍現象,而不是黑人所特有的,也有白人被賣給黑人為奴。
但是,近代殖民主義的入侵打亂了非洲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隨著資本
主義的興起,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黑人的場所。黑奴貿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
的行業,成為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數以千萬計的非洲黑人背井離鄉,漂洋
過海,被販賣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亞洲由殖民者開辦的種植園和礦井中工作,
另一些黑人在捕奴、掠奴戰爭及販運途中死去。非洲人民及其社會經濟生活
受到空前浩劫。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而萬惡的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制度卻
隨著販賣和奴役非洲黑人而興盛起來。馬克思曾指出,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
黑人的場所,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之一,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
曙光。後來,黑奴貿易以及美洲的黑人奴隸制又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因
此可以說,資本主義從頭到腳沾滿了非洲人民的鮮血。
黑奴貿易大約經歷了四個世紀。除奧地利、波蘭和俄國等少數國家外,
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都先後參與了這一罪惡活動。綜觀黑奴貿易的
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為第一時期;
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為第二時期,由於美洲種植園的發展,黑奴貿易在
這一時期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兩國通過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以
後,黑奴貿易進入第三時期。這時奴隸貿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
貿易卻興盛起來。直至1890年7月布魯塞爾會議作出廢除非洲奴隸貿易的決
議,黑奴貿易才算正式終止。
如果按照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決定的不同貿易性質來劃分,
那末整個黑奴貿易史也可分成三個階段:15至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
封建王室及隨後荷蘭、英國、法國等以特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占統治地
位,黑奴貿易實行的是壟斷貿易;18世紀,工業資本沖破了商業資本的壟斷,
黑奴貿易進入自由貿易階段;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近代大工業的出現而在法
律上廢除了奴隸貿易,19世紀黑奴走私貿易盛行。
本章敘述16世紀至19世紀初300年間黑奴貿易的盛行,及其對世界和
非洲歷史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一、十六世紀及十七世紀上半葉的黑奴貿易
1441年,由安陶·貢薩爾維斯和努諾·特里斯陶率領的一支葡萄牙探險
隊,在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帶回里斯本出售,是為黑奴貿
易的開始。在15世紀後半葉,葡萄牙人從西非沿海販運黑奴去本國充當家務和農業勞動力,或販運至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和維德角群島等大西洋島嶼新辟的甘蔗種植園中工作,每年販奴大約500—1000名。但是,直到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西非的黑奴貿易,其價值遠遠趕不上黃金、象牙、胡椒等非洲產品的貿易。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的托德西拉斯條約是列強第一個瓜分世界的條約,它確定以維德角以西370里格為西、葡兩國勢力范圍的分界線,兩國在美洲的勢力范圍以西經46度為界。從此,非洲、亞洲及巴西歸屬葡萄牙,美洲其他地區歸屬西班牙。
16世紀,西班牙人在向西印度群島及美洲大陸進行擴張掠奪的過程中,對土著印第安人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屠殺,並企圖奴役印第安人,但沒有成功。西班牙人發現,印第安人不適宜於繁重的田間勞動,一個黑人奴隸頂得上四個印第安人。為了滿足那裡發展熱帶作物種植園及開發礦藏對勞動力的需求,他們決定從非洲運進黑人。1501年,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不到10年,伊斯帕尼奧拉島就從葡萄牙運進了第一批黑奴。這是向美洲販賣奴隸的濫
觴,也是美洲實行黑人奴隸制的開端。1518年,第一艘來自非洲的販奴船到
達西印度,開始了非洲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黑奴貿易。到1540年,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每年運進的黑奴可能已達1萬人。
16世紀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販奴活動主要在兩個地區:一個是上幾
內亞,即從維德角群島到獅子山沿海。維德角群島的最大島嶼聖地亞哥島
曾經是經營上幾內亞貿易的中心。一些原在維德角群島定居的歐洲人陸續移
居到上幾內亞沿海,甚至溯甘比亞河而上,在這一帶建立了許多小據點,從
事販奴及其他商業活動。另一個是剛果河口及其以南地區。16世紀初,不僅
葡萄牙商人,而且應剛果國王阿方索之邀派去的葡萄牙傳教士、教師、工匠
(裁縫、製鞋匠、泥瓦匠、制磚工)等,都以幫助剛果發展經濟為名而行販
奴活動之實。到1526年,剛果國內局勢變得很糟,以至阿方索寫信給葡萄牙
國王訴說:「這個國家每個角落都有許多商人。他們將毀滅這個國家。人們
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貴族和王族成員也不能倖免。」聖多美島在16世紀成為幾內亞灣及剛果至安哥拉沿海的販奴基地。1493年,歐洲人開始在該島定居;1499年,建立了第一個甘蔗種植園。16世紀上半葉,這里成為歐洲蔗糖的主要來源。16世紀20年代起,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葡萄牙商人深入聖薩爾瓦多內地,可能遠至扎伊爾河上的馬萊博湖
及在南方的恩東戈,從事販奴活動。從貝南灣、剛果、安哥拉等地運來的黑奴,或留在當地種植園工作,或被轉運去黃金海岸、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和葡萄牙本土,16世紀30年代開始又直接轉運去美洲,16世紀中葉成為非洲向美洲販運黑奴的主要轉運站。聖多美島在1530—1560年間達到繁榮的頂點,是當時葡萄牙主要的海外領地之一。奴隸和甘蔗是其兩大財富。柯廷引用N·迪爾的估計數認為,在整個黑奴貿易期間,聖多美運進了10萬名奴隸。
1576年葡萄牙人在羅安達灣建立了聖米格爾堡作為基地,從此剛果河口以南的黑奴直接從這里販運去美洲,而不再經由聖多美島轉運。這里逐步發展成為安哥拉和剛果的奴隸貿易中心之一。到16世紀最後25年,從非洲直接向西印度諸島及美洲大陸輸出奴隸的
南大西洋貿易體系已經確立起來。向歐洲及大西洋諸島(馬德拉、加那利和維德角諸群島)輸出的奴隸僅占非洲輸出總數的17%。1600年以後輸往歐洲的奴隸,大部分也是轉運去西印度的。同時,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起,美洲奴隸來源從西非迅速轉向剛果安哥拉地區。其中至少有兩個因素值得提及:第一,聖多美的甘蔗種植園面臨巴西的競爭,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逐步衰落,這意味著幾內亞灣本身對剛果安哥拉奴隸的需求減少了;第二,從17世紀初起,葡萄牙人開始在羅安達內地訴諸軍事行動,或通過直接掠奪,
或通過同當地非洲人的貿易而獲得了新的奴隸來源。但是,直至17世紀中
葉,美洲對非洲黑奴勞動力的需求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販奴的數量畢竟有
限。
二、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上,美洲的直接奴隸制曾經是歐洲資產階級
工業的基礎。17世紀中葉起,歐洲由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們
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咖啡成為主要飲料、蔗糖消耗量激增等),對熱帶
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從而促使西印度及美洲大陸生產熱帶產品的奴隸種
植園獲得巨大發展。這成為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1625年第一批英國移民來到巴貝多,種植煙草、棉花、藍靛等作物。
1641年首次引種甘蔗,巴貝多因而被稱為「西印度糖島之母」。這里運進黑奴數量便由此成倍增長。以後,甘蔗種植迅速推廣到背風群島及牙買加、安提瓜等島嶼。在甘蔗引進英屬西印度殖民地後的二十多年,蔗糖佔到倫敦從殖民地種植園進口總值的將近一半,超過了煙草。17世紀末18世紀初,牙買加種植園的發展逐漸取代巴貝多的地位,其運進黑奴的數量也超過巴貝多,奴隸與白人的比例高達10比1。在法屬西印度,1635年瓜德羅普島先引種煙草,17世紀中葉以後又陸續引進甘蔗、咖啡等熱帶作物。17世紀
末,種植園奴隸制已經成為西印度群島的經濟基礎。因此,僅在17世紀後半
葉的50年間,非洲大西洋沿岸賣給歐洲人的奴隸數量就超過以前200年的總數.
當時非洲是極為落後的,加之部落之間戰爭頻繁,基本上沒有實力和歐洲先進文明斗爭的實力。
落後就要挨打呀,以前中國不也是嗎?
㈨ 美國黑奴的歷史與背景
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創建之初,急需大批勞力,歐洲殖民者便從非洲拐騙、劫掠黑人到新大陸作為奴隸役使。1619年荷蘭人首先把20名黑奴運到弗吉尼亞的詹姆斯城,賣給英國殖民者。最初,黑人數量較少,到17世紀中葉不過 300人,其法律身份也不確定。17世紀下半葉,各殖民地先後制定法律,確定了黑人的奴隸身份。黑奴制度繼承了古代奴隸制的野蠻傳統。黑人是會說話的工具,是主人活的財產。1709年,紐約華爾街出現了大規模拍賣黑奴的市場。北美獨立戰爭前夕,黑奴總數已近50萬,約占各殖民地人口的 1/7。在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都有黑奴,但主要集中在南部種植園,生產棉花、煙草、稻米和靛青,供應世界市場需要。黑奴的勞動奠定了南部經濟生活的基礎,是美國資本原始積累的源泉之一。同時殘酷的奴隸貿易也使北部新英格蘭的航海業和商業等部門得到發展。
在奴隸制度下,黑人受到極為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繁重的勞動,非人的生活待遇,監工的摧殘和虐待,使一個健壯的黑人只消在種植園里勞動6、7年,就耗盡了體力,成為殘廢,很快死去。黑人奴隸,不斷奮起反抗,獨立戰爭以前,單是有文字記載的起義至少有50次以上,黑人的斗爭給美國黑奴制度以沉重打擊。 這就是黑奴制度。
㈩ 關於黑人奴隸史的資料
近代殖民主義的入侵打亂了非洲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隨著資本
主義的興起,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黑人的場所。黑奴貿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
的行業,成為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數以千萬計的非洲黑人背井離鄉,漂洋
過海,被販賣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亞洲由殖民者開辦的種植園和礦井中工作,
另一些黑人在捕奴、掠奴戰爭及販運途中死去。非洲人民及其社會經濟生活
受到空前浩劫。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而萬惡的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制度卻
隨著販賣和奴役非洲黑人而興盛起來。
黑奴貿易大約經歷了四個世紀。除奧地利、波蘭和俄國等少數國家外,
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都先後參與了這一罪惡活動。綜觀黑奴貿易的
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為第一時期;
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為第二時期,由於美洲種植園的發展,黑奴貿易在
這一時期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兩國通過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以
後,黑奴貿易進入第三時期。這時奴隸貿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
貿易卻興盛起來。直至1890年7月布魯塞爾會議作出廢除非洲奴隸貿易的決
議,黑奴貿易才算正式終止。
末整個黑奴貿易史也可分成三個階段:15至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
封建王室及隨後荷蘭、英國、法國等以特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占統治地
位,黑奴貿易實行的是壟斷貿易;18世紀,工業資本沖破了商業資本的壟斷,
黑奴貿易進入自由貿易階段;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近代大工業的出現而在法
律上廢除了奴隸貿易,19世紀黑奴走私貿易盛行。
黑奴貿易對非洲近現代歷史進程的影響。
僅在17世紀後半
葉的50年間,非洲大西洋沿岸賣給歐洲人的奴隸數量就超過以前200年的總數
第一,對非洲社會生產力起了極大的破壞作用。損失了大量人口,黑奴貿易大量毀滅了生產力的首要因素——勞動者本身,並在非洲內部造成連續不斷的政治紛爭和軍事動亂,致使社會動盪,農村凋蔽,田園荒蕪,直接破壞了農業生產。
第二,奴隸貿易客觀上使非洲東西沿海和近海地區的社會經濟關系開始發生某些變化。以奴隸貿易為主的大西洋貿易的發展擴大了西非同外部世界的聯系,使西非對外聯系的主要渠道由撒哈拉商道轉向大西洋海上,開始逐漸形成對外依賴的經濟布局。
三、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陷於崩潰,文化遭到混滅性破壞,擾亂了政治穩定,掠奴戰爭造的恐怖造成了社會的極端混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洲長期落後,受壓迫的窘境。
第三,種族歧視是黑奴貿易帶來的直接惡果。在古代和中世紀,世界上並不存在種族優劣論。種族歧視是奴隸貿易時代最丑惡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