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上城區歷史

上城區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01:12:59

① 有沒有誰知道關於杭州上城區的由來,或者是發生在這里的歷史故事

沒有特別的由來。
上城區域歷史悠久,自古是杭州城市的核心部位,曾是自隋唐至民國時期州治所在地,尤以南宋定都杭州,在鳳凰山東麓建皇城、築宮殿,歷時140餘年,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上城區自宋至清,分屬錢塘、仁和縣管轄,民初屬杭縣管轄。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杭州市,上城區域分屬城區、江干區。此後城區行政區域多次變化,直至杭州解放前夕,上城區分屬第一區、第二區和第四區(即原江干區),建區公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相繼在上城區域建立。改原第一區為上城區,第二區為中城區,第四區為江干區。3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宣布建立區人民政府。6月22日,中共杭州市委決定並經省委批准,各區建立區委組織。8月19日,市委決定區政府改為區公所,為市政府派出機構,並撤銷區委組織。1950年6月1日,市政府決定撤銷區公所,城區工作由市直接管理。1952年5月,重建區委、區政府。

② 杭州上城區有哪些名人

上城區歷史人物,杭州上城區歷史名人,博雅名人網為您提供上城區歷史人物龔自珍,毛文龍,宋子仙,章煦,吳漢月,楊覃,趙愭,孫寶琦,全端,許庚身,轅終古,黃蘭次...
博雅人物詞典

③ 怎樣區分上城區和下城區

1、區分上城區和下城區的方法有如下:

a 、地理位置區分:上城區在南,下城區在北。

b、景點分布區分:上城區有清河坊、鼓樓、城隍閣景區,下城區有武林廣場、浙江自然博物館、西湖文化廣場。

c、慶春路界限:上城區在慶春路以南,貼沙河以西,清江路以南,包括復興路一帶。下城區在慶春路以北,貼沙河以西,杭長鐵路以西,上塘路以東。

2、分別叫上城區和下城區兩個名字並不是因為地勢不一樣,而是因為因下城區地處故南宋皇城北,杭州習慣以北為下,故稱下城區;上城區居南宋皇城以南,後習慣以南為上,故名上城區。

(3)上城區歷史擴展閱讀:

上城區域歷史悠久,自古是杭州城市的核心部位,曾是自隋唐至民國時期州治所在地,尤以南宋定都杭州,歷時140餘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上城區自宋至清,分屬錢塘、仁和縣管轄。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杭州市,上城區域分屬城區、江干區。此後城區行政區域多次變化,直至杭州解放前夕,上城區分屬第一區。第二區和第四區(即原江干區),建區公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相繼在上城區域建立。改原第一區為上城區,第二區為中城區,第四區為江干區。3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宣布建立區人民政府。

1952年5月,重建區委、區政府。11月,市政府決定調整上城區的管轄范圍,將上城區的十五奎巷和六部橋2個公安派出所管轄范圍(鼓樓至鳳山門)劃歸江干區管轄。

1957年6月,中城區建置撤銷,其管轄的金錢巷、馬市街、皮市巷、青年路、岳王路5個街道辦事處劃歸上城區領導。

1960年4月30日,上城人民公社成立,中共上城區委改稱中共上城人民公社委員會,區人委改稱上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1年 10月,上城人民公社終止,復稱中共上城區委和區人委。

1963年12月,市人委決定將下城區的橫河街道辦事處劃歸上城區領導。1968年4月15日,建立上城區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9月16日,上城區革命委員會建立,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

1980年6月,召開上城區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恢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上城區人民政府,取消了上城區革命委員會名稱。

1997年1月1日,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杭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江干區的紫陽、望江、南星、閘口4個街道辦事處和四季青鎮的近江、望江、玉皇3個行政村劃歸上城區管轄。

2003年5月,把原來的9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6個。撤銷小營街道、城站街道建立新的小營街道;撤銷南星街道、閘口街道建立新的南星街道;調整紫陽街道的區劃界線,保留湖濱街道、清波街道設置。

④ 杭州歷史

杭州歷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定都於此,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杭州地區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傳大禹到會稽(今紹縣)赴諸侯大會,在此「舍航(杭)登陸」,因稱「禹杭」,日後訛傳成「餘杭」。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又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於今杭州地域置錢唐縣,同時置餘杭縣,同屬於會稽郡。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於正史記載。

漢承秦制,漢初時節實行道、邑、侯國並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錢唐縣境屬於韓信的楚王國。六年春,立劉賈為荊王,屬荊王國。十二年立劉濞為吳王,屬吳王國。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誅吳王濞,錢唐縣復屬會稽郡,隸屬於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廢江都國。會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級治安軍事機構)從山陰縣(今紹興)遷治錢唐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錢唐縣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承襲之。東漢初,復錢唐縣舊名。

三國時,錢唐縣屬吳國,並為吳郡都尉治,隸屬於揚州。兩晉時期,錢唐縣仍屬吳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廢錢唐郡,並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餘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時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餘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

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揚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升杭州為臨安府,亦稱行在所。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府,設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於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於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佔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直屬浙江省,並為省會所在地。民國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佔領杭州。淪陷期間,原8個區改為7個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為浙江省直轄市,並為浙江省省會。

50年代以後,杭州的區域范圍經歷了不斷變化。先是將原有的八區改名為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艮山區、拱墅區、筧橋區;其後,艮山區並入下城區,筧橋區並入半山區,中城區大部分並入上城區,小部分並入下城區;1990年初,半山區又與拱墅區合並,成立新的拱墅區。屬縣則有蕭山、餘杭、臨安、建德、富陽、桐廬、淳安七個縣(市)。

50年來,杭州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杭州,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國家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會。杭州在工業生產上已具備比較雄厚的實力,門類比較齊全,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農業科技力量和耕作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大規模的城市和園林建設,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為改觀。杭州,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東南部風景名勝優異、人文古跡薈萃的名城。

⑤ 杭州市上城區望江門里的一些歷史小胡事故事

[水滸傳] 第一百一十九回 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 話說當下方臘殿前啟奏,願領兵出洞征戰的,正是東床駙馬主爵都尉柯引。方臘見奏,不勝之喜。柯駙馬當下同領南兵,帶了雲璧奉尉,披掛上馬出師。方臘將自己金甲錦袍,賜與駙馬,又選一騎好馬,叫他出戰。那柯駙馬與同
浙江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
浙江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 為保證全省農村孩子都能「念上書、念好書」,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浙江省政府日前宣布,全面實施農村教育「四項工程」,即「農村中小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工程」、「農村中小學愛心營養餐工程」、「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工程」和「農村中

⑥ 杭州的歷史有多久

杭州歷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杭州地區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傳大禹到會稽(今紹縣)赴諸侯大會,在此「舍航(杭)登陸」,因稱「禹杭」,日後訛傳成「餘杭」。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又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於今杭州地域置錢唐縣,同時置餘杭縣,同屬於會稽郡。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於正史記載。
漢承秦制,漢初時節實行道、邑、侯國並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錢唐縣境屬於韓信的楚王國。六年春,立劉賈為荊王,屬荊王國。十二年立劉濞為吳王,屬吳王國。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誅吳王濞,錢唐縣復屬會稽郡,隸屬於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廢江都國。會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級治安軍事機構)從山陰縣(今紹興)遷治錢唐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錢唐縣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承襲之。東漢初,復錢唐縣舊名。
三國時,錢唐縣屬吳國,並為吳郡都尉治,隸屬於揚州。兩晉時期,錢唐縣仍屬吳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廢錢唐郡,並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餘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時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餘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
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揚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升杭州為臨安府,亦稱行在所。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府,設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於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於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佔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直屬浙江省,並為省會所在地。民國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佔領杭州。淪陷期間,原8個區改為7個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為浙江省直轄市,並為浙江省省會。
50年代以後,杭州的區域范圍經歷了不斷變化。先是將原有的八區改名為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艮山區、拱墅區、筧橋區;其後,艮山區並入下城區,筧橋區並入半山區,中城區大部分並入上城區,小部分並入下城區;1990年初,半山區又與拱墅區合並,成立新的拱墅區。屬縣則有蕭山、餘杭、臨安、建德、富陽、桐廬、淳安七個縣(市)。
50年來,杭州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杭州,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國家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會。杭州在工業生產上已具備比較雄厚的實力,門類比較齊全,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農業科技力量和耕作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大規模的城市和園林建設,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為改觀。杭州,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東南部風景名勝優異、人文古跡薈萃的名城。

⑦ 杭州的上城區為什麼叫上城區

沒有特別的由來。 上城區域歷史悠久,自古是杭州城市的核心部位,曾是自隋唐至民國時期州治所在地,尤以南宋定都杭州,在鳳凰山東麓建皇城、築宮殿,歷時140餘年,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上城區自宋至清,分屬錢塘、仁和縣管轄,民初屬杭縣管轄。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杭州市,上城區域分屬城區、江干區。此後城區行政區域多次變化,直至杭州解放前夕,上城區分屬第一區、第二區和第四區(即原江干區),建區公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相繼在上城區域建立。改原第一區為上城區,第二區為中城區,第四區為江干區。3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宣布建立區人民政府。6月22日,中共杭州市委決定並經省委批准,各區建立區委組織。8月19日,市委決定區政府改為區公所,為市政府派出機構,並撤銷區委組織。1950年6月1日,市政府決定撤銷區公所,城區工作由市直接管理。1952年5月,重建區委、區政府。

⑧ 杭州的市區有個上城區、下城區,名字叫的比較特別,有人知道她們名字的來歷嗎

杭州市: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上城區:南宋皇城居南,後習慣以南為上,故名。1949年置上城區。
下城區:1949年建下城區,在故皇城北,以南為上北為下習稱得名。
西湖區:以境內有西湖而得名
濱江區:位於錢塘江南岸,以瀕臨錢塘江而得名
江干區:因地處錢塘江北岸,故名江干。
拱墅區:以境內有拱宸橋、湖墅而得名。
蕭山區:因縣治西部有蕭山而得名。《漢書•地理志》余暨縣名之下已有記載,其來歷是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率剩下兵卒停留於此,四顧蕭然,故稱此山為蕭然山,亦名蕭山。
餘杭區:《太平寰宇記》卷93杭州餘杭縣引《郡國志》雲:夏禹東去,舍舟船登陸於此,乃以為名。

⑨ 上城區的建制沿革

上城區域歷史悠久,自古是杭州城市的核心部位,曾是自隋唐至民國時期州治所在地,尤以南宋定都杭州,在鳳凰山東麓建皇城、築宮殿,歷時140餘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上城區自宋至清,分屬錢塘、仁和縣管轄,民初屬杭縣管轄。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杭州市,上城區域分屬城區、江干區。此後城區行政區域多次變化,直至杭州解放前夕,上城區分屬第一區。第二區和第四區(即原江干區),建區公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相繼在上城區域建立。改原第一區為上城區,第二區為中城區,第四區為江干區。3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宣布建立區人民政府。6月22日,中共杭州市委決定並經省委批准,各區建立區委組織。8月19日,市委決定區政府改為區公所,為市政府派出機構,並撤銷區委組織。1950年6月1日,市政府決定撤銷區公所,城區工作由市直接管理。
1952年5月,重建區委、區政府。11月,上城區召開了城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11月,市政府決定調整上城區的管轄范圍,將上城區的十五奎巷和六部橋2個公安派出所管轄范圍(鼓樓至鳳山門)劃歸江干區管轄。1954年7月,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召開了上城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至1980年6月前,先後召開過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同年8月,市人委決定建立街道辦事處,上城區建立9個街道辦事處,為區政府派出機構。1955年5月,區人民政府改稱區人民委員會。
1957年6月,中城區建置撤銷,其管轄的金錢巷、馬市街、皮市巷、青年路、岳王路5個街道辦事處劃歸上城區領導。
1960年4月30日,上城人民公社成立,中共上城區委改稱中共上城人民公社委員會,區人委改稱上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1年 10月,上城人民公社終止,復稱中共上城區委和區人委。
1963年12月,市人委決定將下城區的橫河街道辦事處劃歸上城區領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區委、區人委工作受到影響。1967年3月,上城區人武部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成立生產辦公室,負責全區生產及有關領導工作。1968年4月15日,經杭州市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批准,建立上城區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9月16日,上城區革命委員會建立,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
1969年4月,建立中共上城區革命委員會核心領導小組(後改稱核心小組)。是月,西湖區的南山街道辦事處劃歸上城區領導。1970年8月,中共杭州市上城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中共杭州市上城區第一屆委員會。區革委會核心小組終止。1972年12月,南山街道辦事處劃歸西湖區領導。
1980年6月,召開上城區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恢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上城區人民政府,取消了上城區革命委員會名稱。
1997年1月1日,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杭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江干區的紫陽、望江、南星、閘口4個街道辦事處和四季青鎮的近江、望江、玉皇3個行政村劃歸上城區管轄,使上城區域面積從6.86平方公軍擴大到1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從21萬增加到34萬人,街道辦事處從原來的7個增加到11個。
2003年5月,把原來的9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6個。撤銷小營街道、城站街道建立新的小營街道;撤銷南星街道、閘口街道建立新的南星街道;調整紫陽街道的區劃界線,保留湖濱街道、清波街道設置。

熱點內容
蘋果5s屏幕多少錢 發布:2025-07-14 07:42:35 瀏覽:425
光化學反應釜 發布:2025-07-14 04:43:59 瀏覽:761
鬼步舞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7-14 04:26:54 瀏覽:492
歷史朝代時間順序表 發布:2025-07-14 03:48:07 瀏覽:316
高三語文一模 發布:2025-07-14 03:28:55 瀏覽:833
教學樓矢量圖 發布:2025-07-14 01:11:27 瀏覽:438
專任教師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14 00:28:25 瀏覽:874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