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論述題
A. 高中歷史題評述題論述題觀點題啥區別
高中歷史題目中論述題有兩種:提問回答和用自己的語言論述回答,要根據自己的觀點寫結論。第一種可能會提問某事件發生的年份地點主要人物,第二種就需要結合自己的觀點一以及學習的內容來論述回答問題。
B. 近幾年高考歷史論述題
重視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
和現場學習分析能力
C. 高中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是怎樣的
解題過程應把握好五個環節:讀(審題)、找(相關信息)、接(嫁接)、轉(轉換)、答(組答案)
1、讀(審題):審題是解題的前提或解題的基礎,審題一旦出錯,則整個解題都毫無意義。審題分兩步:
第一步是讀材料,建議帶著問題去讀,讀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處」(引言包括題頭、屬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哪一類;正文包括表格的標頭、圖片內的清晰字跡;括弧內的註解;明確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關鍵詞等限定詞,同時最好對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處包括文章的出處;出現的年代時間;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是審問題,審問題要注意三個方面:首先要審中心詞,即答什麼(要將試題設置的比較復雜的設問,轉化為自己能夠理解的簡潔明了的而且符合試題要求的設問;是答原因還是影響意義等將試題「對號入座」);其次要審限定詞,主要指根據材料、依據所學知識還有時空等限定詞;問題內部的關系:並列、遞進、因果,後一問是前一問的答題依據。再次要審分值,正如量體裁衣,我們答題也要根據分值寫要點。文綜歷史科一般一個要點2--4分
D. 如何解答高考歷史材料論述題
高考材料論述題的答題技巧 材料論述題雖然形式多樣,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一是敘述式材料論述題;二是引文式材料論述題;三是圖表數據式材料論述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掌握四個要領是作答此類題的關鍵環節。 一、歸納主題,提煉中心 由材料構成的論述題,有的由一則材料組成,有的由多則材料組成,其材料間都呈現著並列關系、對比關系或遞進關系。 因此,無論多麼復雜的材料題,總是圍繞一個主題,突出、深化一個中心思想,這就要求人們在仔細閱讀材料
E. 高考文綜考試歷史的12分的論述題怎麼答
一、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失分原因舉隅 1.材料審題不仔細。審題不仔細是任何考試中每場考試學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考考場,部分考生在分析題目時沒有理清題目的意思或者題目沒有全部看完就開始作答,如「根本原因」「基本原因」「主要原因」等。 2.教材內容不熟悉。教材內容不熟悉也是學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考生肚子中沒有熟悉的教材內容在高考文綜考試中註定會慘敗。例如,「五四」運動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無產階級的壯大、十月革命等因素,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 3.材料歸納信息不全。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是由歷史文獻資料、表格圖形數據、歷史地圖等組成的綜合題目。這些綜合信息讓一個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去分析、整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這類材料分析題綜合了語言邏輯知識、數據統計知識、識圖讀圖知識等,多數考生在分析這些題目時會顧此失彼、因小失大,造成歷史內容的誤判,從而影響最終的答案。 4.答題不規范。近年來隨著高考閱卷的規范化,考生的答題也具有一定的規范性。由於考生在答題時著急下筆,經常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答案或者語病百出的答案;還有部分考生答題錯項或寫在非答題區域,後來考生發現也已經晚了,出現打箭頭或者塗塗改改的卷面。二、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考查學生什麼能力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到底考查學生什麼能力?筆者以2013年高考文綜第48題材料題為例進行說明。材料一:中國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個皇帝逝去後,要在已故臣僚中選取功勛卓著的大臣陪祀饗宴挺。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對該大臣的最高評價。北宋神宗時,王安石「變風俗,立法度」,主導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紹聖初年,詔「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挺」。南宋建炎處,有人提出「自紹聖以來,學術政事敗壞殘酷,致禍好社稷,起源實出安石」。於是,「擺安石陪饗神宗廟挺」。 ――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二:《宋史》記熙豐(宋神宗年號熙寧、元豐)事實者,成於南渡以後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襲之,皆反對黨之言,不可徵信。今於其污衊荊公(王安石)處,皆意義詳辯之……荊公不僅為中國大政治家,亦為中國大文學家。 ――摘自梁啟超《王荊公》(1908年) 就上題兩則材料而言,試卷出題人無非就想考查考生以下能力。 1.教材知識把握能力。材料分析題的考查首先不能脫離教材的知識。作為備考復習的考生,一定要重視教材知識把握能力,把高一到高三的所有教材知識融會貫通,利用時間軸、專題式等方式記憶知識。 2.信息接收整合能力。由於考試的選拔功能性,在高考出題時要考慮到難易度。為此,命題人會利用各種錯綜復雜的各類歷史信息來混淆考生,讓考生在錯綜復雜的各類信息中找出考試需要的信息。高考文綜歷史就是考查考生的信息接收整合能力,要多從多種歷史學觀、多重歷史學領域去分析整合,有些歷史問題不能偏激地理解,需要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去分析,因為只有這樣才會符合最終的答題要點。 3.整體綜合思維能力。在高考文綜歷史考試中,考生在分析與答題中還要具備一種整體綜合思維能力。考生具備了上面兩個能力後,具體落到實處的還是在答題如何規范、答題分點如何細化、答題要點如何不遺漏、答題字體如何工整等這些能力。三、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高分策略 1.回歸教材知識。教材是根本,高考歷史考試離不開教材。教師在平時教學與高考復習中一定要強調學生回歸課本,「萬變不離其宗」,所有考題在教材中都能體現。 2.理清材料內涵。對高考歷史材料分析題一定要理清各類材料的內涵,理解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系,了解各類材料的信息,掌握一定的數據分析能力、語言分析邏輯能力。因為材料分析正確與否會影響對教材知識點的判定,從而影響答題的方向。 3.掌握答題技巧。要讓學生注重此類題型的積累對比,找出差異,根據教師對材料的分析認真理解教師的分析思路,對於陌生的類似題目一定要找出與其他題目的不同點,尤其重點復習階段要抓住此類題型的一些答題技巧。
F. 高考歷史論述題的練習題,不要選擇題
1、(2008年海南單科26題)(12分)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天下已平,(漢)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後時……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
---- 《史記》
工商雜色之流,假令術逾儕類(同輩之人)……止可厚給財物,必不可超授官秩,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 《舊唐書》
古者官民一家也,農商一事也……商籍農而立,農賴商而行,求以相輔,而非求以相病,則良法美意,何嘗一日不行於天下哉。---- (宋)陳亮:《龍川集》
士之子恆為士,商之子恆為商。嚴氏之先,則士商相雜,(嚴)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為舜工計,宜專力於商,而戒子孫勿為士。蓋今之世,士之賤也,甚矣!
---- (清)歸玄恭:《歸庄集》
評述中國古代商人社會地位的變遷。(12分)
(解析)本題以商人的社會地位變遷為線索展開的,考查學生通過對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會地位的變化,進一步闡述對社會的影響,應堅持站在生產力的發展方面看問題,才能更好地對商人的社會地位和「重農抑商」的政策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本題是開放性的題目,要注意觀點正確文字通順,邏輯嚴謹。(評述題,先述後評)
評分標准: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採取分項評分辦法。分項評分項目:觀點、論證、表述。
第一等:11-12分。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能充分運用所給材料;對古代商人地位的變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並作出總體性評價;文字通順,邏輯嚴謹。
第二等:7-10分。要求:觀點正確,基本能夠運用材料說明問題;對古代商人地位的變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較完整;文字通順,有一定邏輯性。
第三等:4-6分。要求:觀點基本正確,材料和觀點尚能結合;對古代商人地位的變化及其原因有所說明;表述較為清楚。
第四等:0-3分。要求:根據本題要求酌情給分。
範文:(答案僅供參考)
第一部分:分述地位變遷
漢朝,嚴格限制商人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
唐朝,商人經濟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
宋朝,農商並舉(並重),地位提高。
清朝,商人社會地位甚至超過士,社會重視商人。
第二部分:分述地位變遷的原因
漢初經濟殘破,為恢復發展農業。嚴格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唐朝商品經濟發展繁榮,政府實行開明的政策(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了某種松動)
宋朝商品經濟進一步繁榮
清朝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拜金逐利的社會風氣。
(註:以上兩部分可以按朝代順序逐條對應著寫,條理更清楚,更不容易丟分。)
第三部分:總體評價
商人社會地位提高是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重農抑商政策是違背經濟發展客觀規律,雖在封建社會初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長遠看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所以農商並舉、農工商並重,社會各階層和諧共處,才最有利社會發展。
清朝商人地位高於士,也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
2、(2011年全國新課程卷41題)(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視為世界歷史中最引人入勝的歷程之一。這一進程始於民主與哲學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出現,繼之以中世紀歐洲的君主制和騎士制度,經過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結束於西歐和北美對全世界軍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人們只有在遭遇歐洲探險或被殖民時才會被提到,他們的歷史也就是從歐洲的接觸和征服才開始的。
然而,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一些歷史學家對上述概括提出了顛覆性的認識。他們認為在1500年前後的經濟、科學技術、航海、貿易以及探索開拓方面,亞洲與中東國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領者,而那時歐洲剛走出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這些歷史學家認為,當時的歐洲要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趕上並超過那些領先的亞洲國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較晚近才突然發生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僅僅取決於歐洲本土上發生的事情。
——摘編自傑克·戈德斯通《為什麼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評材料中關於西方崛起的觀點。(12分)
(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評分標准:(觀點是材料中的,或是你對材料觀點的判斷,史實都是教材中的)
一等(12~10分)①緊扣評論對象,觀點明確; ②合理引用史實,進行多角度評論;③論證充分,一邏輯嚴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夠結合評論對象,觀點較明確;②引用史實,評論角度單一;③論證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離評論對象,觀點不明確;②未引用史實;③論證欠缺說服力。,表述不清楚。
範文一:(答案僅供參考)
觀點:我認為西方崛起是西方歷史發展的結果,非洲、拉美、亞洲是被西方文明徵服的。
史實:
西方的崛起的開端是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興起。思想: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成為思想核心,民主科學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政治: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經濟: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又通過殖民擴張(外交)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歷史發展的結果。
當西方崛起的時候,亞非拉各國相對落後。比如中國明清時期是封建社會由盛轉衰時期,資本主義萌芽雖然產生,但發展緩慢,受以下因素阻礙:政治上專制主義達到頂峰;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外交上閉關鎖國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創造力。所以亞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所以亞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徵服的。
範文二:(答案僅供參考)
觀點:我認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歷史發展的結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響。
史實:
西方的崛起的開端是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興起。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成為思想核心,民主科學思想逐漸深入人心。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又通過殖民擴張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歷史發展的結果。
中國古代文明長期世界領先,對西方產生巨大影響。比如:
經濟上: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發達,綜合國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領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影響到歐洲,尤其是科舉選官制度影響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傳到歐洲,對西方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西方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創造了條件,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貿易上:中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連接歐洲和中國,以及鄭和下西洋,都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是世界貿易的中心,傳播了中國先進的技術和文明。
(註:如果只答西方或只答中國,最多給一半分數。西方史實和中國史實至少要各有3個角度也就是6方面史實才可以得滿分,如果少一個角度的史實就扣2分。如果只有一個觀點加一個史實,只能得三等文)
3、(13分)
傳統經濟社會結構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隨著迷惘和陣痛。歷史學家陳旭麓認為,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舊生產方式逐步解體所產生的苦難之外,還應當有新生產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機和朝氣。如果忠實於歷史唯物主義,就不能不承認:歷史的主題應當是後者而不是前者。」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們村裡有一個老婆婆,年紀已經七十多了。她天天紡棉,每天紡成幾兩棉紗。她很少停手的時候。到了晚上,我們還聽見她那紡車搖動的聲音。有一回,她對我們說:「我年輕時候,紡紗織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現在,廠里出的紗和布,又細又好,價錢又便宜。還有外國運來的紗和布,大鄉小鎮都有得賣。我的利息就遠不如從前了。」她一邊說,一邊仍舊搖動著她的紡車。
——葉聖陶等《開明國語課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鄉餘姚離寧波不遠。……老百姓現在已經能夠適應新興的行業,……任何變革都像分娩一樣,總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後,產婦隨即恢復正常,而且因為添了小寶寶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經不再紡紗織布,因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們已經沒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與鄰居吵架消磨光陰,有些則去念經拜菩薩。……有些女孩則紡織發網和網線餐巾銷售到美國去,出息不錯。
——蔣夢麟《現代世界中的中國·民國初年》
材料三 舊時婦女織成布匹,經緯之紗,都出女手。自洋紗盛行,而軋花、彈花、紡紗等事,棄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紡織,今則洋紗、洋布盛行,土布因之減銷,多有遷至滬地,入洋紗廠、洋布局為女工者。雖多一生機,而風俗不無墮落。
——方鴻鎧等修,黃炎培等纂《川沙縣志》(民國二十六年版)
(3)運用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論證陳旭麓先生提出的觀點。(6分)
(要求:觀點理解准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範文:(答案僅供參考)
觀點:我認為作者的觀點正確。舊生產方式解體雖然產生了苦難,但歷史的主題更主要的是新生產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機和朝氣。(2分,必須要兩點論與重點論統一。)
史實:舊生產方式解體帶來的苦難:中國自鴉片戰爭之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逐漸瓦解,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收入減少),沒有了謀生的手段,無所事事,世風日下,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任意兩點就可以得2分)
新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破土而出的生機和朝氣:如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工業化的開端(機器生產)。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瓦解客觀上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生產力1分,生產關系1分)
4.董仲舒被歷代稱為「醇儒」,西漢後期著名學者劉歆稱董仲舒為「群儒首」,東漢班固稱董仲舒為「儒者宗」。但漢代《讖書》假孔子言:「董仲舒亂我書。」針對以上對董仲舒思想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12分)
參考答案(一):邏輯1分
觀點一:董仲舒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人物,繼承和發展了儒學。2分
史實:9分
1、董仲舒主張大一統思想出自《公羊春秋》和孔子的政治觀。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漢武帝採納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3、他提出君王必須遵循天道,實行仁政,否則降災異譴責和威懾,繼承了孔孟「仁政」主張。
4、董仲舒主張君王施政以德為主,繼承孔子為政以德主張,仁、義、禮、智、信五常為人倫道德標准,繼承孔孟仁義主張。
參考答案(二):邏輯性1分,
觀點:我認為董仲舒不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更多是吸收各家思想。
只是為鞏固中央集權和大一統需要而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分
史實:9分
1、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吸收法家韓非子的主張。
2、或假借陰陽五行家思想對儒學改造。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天降災異.
3、以刑輔德吸收法家,以法為綱,注重刑法作用,董仲舒思想實際體現為外儒內法。
4、依據公羊春秋,融合黃老之學、陰陽家等各家思想。
參考答案(三):邏輯性1分
觀點三:我認為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吸收了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思想體系。2分
史實:(觀點一和觀點二的結合)9分
G. 歷史論述題怎麼寫
1、選擇觀點,從題目提供的觀點中選出自己認為可以有力論證的觀點。
2、遴選史實,從所學的知識中搜尋和遴選可以例證觀點的史實。
3、表述成文,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論證有力。
H. 高中歷史論述題
西歐封建社會,是以封建領主分封制為基礎的,以國王為頂點,從上而下成為金字塔結構的封內建統治體系容。這種社會結構阻礙了統一中央集權的存在,所以貴族政治應運而生;基督教是歐洲文化的壟斷者,也是最大的封建主。在後世的改革中,首先從文化領域廢除了基督教的權威,形成了以歐洲世俗王權為特點的新的中央集權,舊的領主經濟和土地分封被取代,但是貴族政治沒有完全消亡,而是成為日後民主政治進步的基石。
I. 高三歷史論述題
觀點型
設問方式:「從材料中提煉一個觀點(主題)並加以論證」「評析或論證材料中的某種觀點」,即先提煉材料中的觀點,再進行論述。
解答程序:
(1)明確設問要求,帶著問題對材料進行分層次閱讀,找出可概括的或隱含著觀點評述的語句;
(2)提煉觀點,在研讀材料的基礎上,篩選出符合題目要求的主要觀點,以備論證;
(3)選定觀點,即從提煉出的多種觀點中選出自己最有把握論證的觀點;
(4)搜尋史實,從所給材料和所學知識中整理出可以論證該觀點的史實;
(5)概括表述成文,做到論從史出,論證充分。
類型2提供觀點型
設問方式:「就材料中提供的觀點,你是贊同還是反對或另有觀點,做出判斷並加以論證」「就材料中的觀點,請選擇你認同的一種(或兩種)觀點,並簡要說明理由」。
解答程序:
(1)是什麼,即所認同的觀點是什麼;
(2)為什麼,即理由是什麼,即結合史實分析論證;
(3)表述成文,做到論從史出,論證充分。
2高考歷史高頻答題術語
(1)准確亮明觀點。
亮明觀點的表述一定要清晰、明確,如「我認為……正確」「我認為……錯誤」等。亮明觀點之後要把你的看法表述清楚,要對材料進行提煉概括,盡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關鍵詞可以抄用)。
(2)用史實來論證觀點。
在論證時要注意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思路,審題時一定要先理清思路再寫答案;史實與觀點要緊密結合,准確運用所學知識,表述要准確,層次要清晰。
思路一: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國際因素、國內因素。
思路四:與該事件有關聯的多個主體(國家或組織)等。
(3)注意通篇論述的完整性。
例如,西方的崛起既要歸功於……,同時也是……。
西方的崛起是在充分吸收古代亞非文明的基礎上起步、發展並超越的。古代亞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J. 高中歷史論述題
論問題不難,考的就是歷史要素積累,史實提取能力,和思維方式。就這道題而言材料提現的無非中國歷代各朝的對外交流。引申一下可以得到類似中外文化相互交融以促進人類文明發展,華夏文明在交流中完善發展並且促進外國發展,中華文明在受世界影響的同時對世界影響深遠等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