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奧地利地理位置

奧地利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7-31 02:20:27

❶ 奧地利在哪個方位

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與多國接壤,東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西面是列支敦斯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國和捷克。

位於歐洲的正中位置,她又被稱為歐洲的心臟和連接西東的十字路口。山巒疊嶂的國土,江河之畔的國家奧地利國歌中這樣唱到奧地利是高山國家,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覆蓋了該國三分之二的面積,位於歐洲中部,為著名的山國,連綿起伏的阿爾卑斯山橫貫境內,美麗的多瑙河蜿蜒流淌。水力,森林,礦產豐富,經濟發達。石墨,菱鎂礦儲蓄量居世界前列。

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采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采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

❷ 奧地利在哪裡

奧地利位於歐洲的中部,北靠德國、捷克,東與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相鄰,南部與斯洛維尼亞、義大利接壤,西部是瑞士和列支敦斯登,是中歐大陸從南到北、從西到東的交通樞紐。

奧地利面積83,858平方公里,西部和南部是山區(阿爾卑斯山脈),北部和東北是平原和丘陵地帶,47%的面積為森林所覆蓋。

奧地利共有維也納、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蒂羅爾、福阿爾貝格、克恩頓、施泰爾馬克、布爾根蘭9個聯邦州,首都是維也納。

拓展資料

奧地利共和國,簡稱奧地利(Austria),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

奧地利共和國與多國接壤,東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西面是列支敦斯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國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83855平方千米。

❸ 奧地利是怎樣的國家(地理位置,風俗人情以及特產)求大神幫助

【國 名】 奧地利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ustria, Republik Österreich)。 【國 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 徽】 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志,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 歌】 《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 花】 火絨草 【國 鳥】 家燕 【國 石】 貴蛋白石 【面 積】 83871平方公里。(資料來源:2004年奧地利統計年鑒) 【人 口】 811.8萬(2006年)。其中外國人75.8萬人,佔9.4%。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73%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 都】 維也納(Vienna),人口155萬人(2002年)。 【國家元首】 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2004年4月25日當選,7月8日就任。 國家概況 [編輯本段] 奧地利 意為「東方的國家」。位於歐洲中部,為著名的山國,連綿起伏的阿爾卑斯山橫貫境內,美麗的多瑙河蜿蜒流淌。水力,森林,礦產豐富,經濟發達。石墨,菱鎂礦儲蓄量居世界前列。 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采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采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采礦業是奧地利的傳統工業,主要開采鐵礦、褐煤、鎢、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高嶺士、石英。礦產主要有石墨和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自然環境 [編輯本段] 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平均氣溫1月為-2℃,7月為19℃。

❹ 奧地利的地理

《讓我復們拉起手來》
群山制巍峨,江河浩盪,尖塔高聳,禾苗滿望,鐵錘揮舞,前程無量。
你是偉大子孫的祖國,你是善良人民的故鄉,奧地利聲名遠揚。
頑強戰斗,踴躍爭先,你是一顆堅強的心,跳躍在大陸中間。
你誕生在古老的年代,有崇高的使命在肩,奧地利久經考驗。
闊步向前,自由無礙,勇敢地跨進新時代,愉快地勞動,相信未來。

❺ 奧地利在哪

奧地利
國名: 奧地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獨立日:4月27日(1945年)

國慶日:10月26日(195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志,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歌:《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花:火絨草

國鳥:家燕

國石:貴蛋白石

國家元首: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職;聯邦議會議長安娜·伊麗莎白·哈澤爾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83858平方公里。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

人口:811萬(2000年),絕大多數為奧地利人,其中外國人75.8萬人,佔9.3%。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98%的人講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維也納 (Vienna) ,人口156.3萬人(2000年)。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9個州,15個有自主權的城市,84個區和最低一級的2355個鄉鎮。9個州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施蒂利亞、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簡史: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里孔王國。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佔領。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1276年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1804年弗朗茨二世採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被迫辭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稱。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0—1866年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並。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955年10月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❻ 奧地利地理的位置在哪呢

奧地利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面積83,858平方公里。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奧地利西部和南部是山區(阿爾卑斯山脈),北部和東北是平原和丘陵地帶,47%的面積為森林所覆蓋。奧地利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東部和西部的氣候不盡相同,西部受大西洋的影響,呈現海洋性氣候的特徵,溫差小且多雨;東部為大陸性氣候,溫差相對較大,雨量也少很多。平均氣溫1月為-2℃,7月為19℃。夏天7月氣溫多是在14~19攝氏度,最高氣溫也不過32攝氏度。冬天比較冷,溫度一般都達到零攝氏度以下。

❼ 奧地利是怎樣的國家(地理位置,風俗人情以及特產)

奧地利位於歐洲的中部,北靠德國、捷克,東與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相鄰,南部與斯洛專文尼亞、屬義大利接壤,西部是瑞士和列支敦斯登,是中歐大陸從南到北、從西到東的交通樞紐。奧地利面積83,858平方公里,西部和南部是山區(阿爾卑斯山脈),北部和東北是平原和丘陵地帶,47%的面積為森林所覆蓋。奧地利共有維也納、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蒂羅爾、福阿爾貝格、克恩頓、施泰爾馬克、布爾根蘭9個聯邦州,首都是維也納。

中文名稱: 奧地利共和國
英文名稱: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簡稱: 奧地利
所屬洲: 歐洲
首都: 維也納
主要城市: 因斯布魯克,薩爾茨堡
國慶日: 1955年10月26日
國歌: 《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家代碼: AUT
官方語言: 德語
貨幣: 歐元
時區: +1
政治體制: 聯邦制
國家領袖: 海因茨·菲舍爾
人口數量: 811.8萬(2006年)
主要民族: 德意志族
主要宗教: 天主教
國土面積: 83871平方公里
GDP總計: 2318億歐元(2004年)
人均GDP: 2.87萬歐元(2004年)
國際電話區號: +43
國際域名縮寫:

❽ 奧地利是在哪個洲

歐洲。奧地利共和國(德語:Republik Österreich,英語:The Republic of Austria),簡稱「奧地利」(Austria),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



下屬九個聯邦州,作為一個內陸國家,與多國接壤,東鄰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鄰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西鄰列支敦斯登和瑞士,北鄰德國和捷克,國土面積83855km²。首都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

奧地利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加入歐盟,同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開始使用歐元。2016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5870美元。

❾ 奧地利介紹

奧地利位於歐洲的中部,北靠德國、捷克,東與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相鄰,南部與斯洛維尼亞、義大利接壤,西部是瑞士和列支敦斯登,是中歐大陸從南到北、從西到東的交通樞紐。奧地利面積83858平方公里,西部和南部是山區(阿爾卑斯山脈),北部和東北是平原和丘陵地帶,47%的面積為森林所覆蓋。氣候由溫帶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經濟發達,工業部門多,農林牧業並重,旅遊業興旺。奧地利總人口812萬,其中女性公民佔51.6%,男性佔48.4%。平均壽命:女性81.2歲,男性75.4歲。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100人。奧地利共有維也納、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蒂羅爾、福阿爾貝格、克恩頓、施泰爾馬克、布爾艮蘭9個聯邦州,首都維也納。
國 名:奧地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獨立日: 4月27日(1945年)

國慶日:10月26日(1965年)

國 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奧地利國徽國徽: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志,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歌: 《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花:火絨草

國鳥:家燕

國石:貴蛋白石

國家元首: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2004年7月就任;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職;聯邦議會議長安娜·伊麗莎白·哈澤爾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職。

人口:811萬(2000年),絕大多數為奧地利人,其中外國人75.8萬人,佔9.3%。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98%的人講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維也納 (Wien) ,人口156.3萬人(2000年)。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9個州,15個有自主權的城市,84個區和最低一級的2355個鄉鎮。9個州是:布爾根蘭州、克恩頓州、上奧地利州、下奧地利州、薩爾茨堡州、施蒂利亞州、蒂羅爾州、福拉爾貝格州、維也納州。州以下設市、區、鎮(鄉)。[1]

奧地利 - 自然地理
奧地利位置圖面積為83858平方公里。是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1]
氣候
阿爾卑斯山覆蓋了奧地利大部分國土,對奧地利的不同氣候狀況起著決定性作用。阿爾卑斯山北端大多屬於中歐氣候,即在宜人的夏季也會有降雨。南阿爾卑斯山在克恩滕,屬地中海型氣候,溫暖少雨。阿爾卑斯山本身則夏熱冬冷且多雪。奧地利東部屬大陸型氣候,布爾根蘭受潘諾尼亞平原(Panonian Plain)影響,夏季炎熱,冬季寒冷。

奧地利 - 歷史
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里孔王國。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佔領。

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

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

1276年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

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

1804年弗朗茨二世採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被迫辭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稱。

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

1860—1866年向君主立憲制過渡。

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

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

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並。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

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

1955年10月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2005年 5月11日,奧地利國民議會批准《歐盟憲法條約》。

奧地利 - 政治
現行憲法於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後通過兩項附則。1934年憲法被廢除。1945年奧重建後宣布1920年憲法和兩個附則繼續有效。憲法規定,奧地利為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由普選產生,任期6年。議會為兩院制,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國民議會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4年。聯邦議會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議員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派。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聯合組成聯邦會議,主要職能是接受總統就職宣誓以及在必要時決定對外宣戰。總理為政府首腦。[2]

奧地利 - 軍事
1955年9月,奧地利頒布《國防法》,創建聯邦軍。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家安全委員會為最高安全決策機構,由聯邦總理、副總理、外交、國防、內政、司法部長及議會各議會黨團代表等17名成員組成,聯邦軍總參謀長列席。國際部為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平時由總統授權國防部長對武裝力量實施領導和指揮。國際部長是最高軍事顧問。

奧軍實行義務兵役制。目前,常備兵力3.1萬人。「奧軍-2010」計劃規定常備兵力維持在2.3萬人。陸軍編為4個作戰旅,1支特種部隊。全國劃為9個州軍區。主要裝備:各型坦克116輛、步戰567輛、各型火炮608門。空軍部隊編為2個航空兵團、3個防空團和1個雷達營。

主要裝備:殲擊機23架、直升機78架、防空導彈76套、高炮74門。2008年國家安全與國防預算46.8億歐元,占聯邦財政總預算支出的6.7%。[3]

奧地利 - 經濟
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采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采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采礦業是奧地利的傳統工業,主要開采鐵礦、褐煤、鎢、石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高嶺土、石英。礦產主要有石墨和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2]

❿ 奧地利所處位置

面積為83858平方公里。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

熱點內容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
教師美文誦讀材料 發布:2025-07-13 20:46:09 瀏覽:211
2017數學高考答案解析 發布:2025-07-13 20:21:13 瀏覽:721
黃岡小狀元四年級上冊語文答案 發布:2025-07-13 18:50:35 瀏覽:24
告訴英語 發布:2025-07-13 18:39:33 瀏覽:202
南陵縣教育信息網 發布:2025-07-13 18:21:05 瀏覽:638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 發布:2025-07-13 14:42:16 瀏覽:896
對教育的 發布:2025-07-13 14:06:14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