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7-31 02:21:56

① 河西走廊在哪裡什麼樣的地理意義

河西走廊又被稱之為是甘肅走廊,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途徑之地,中原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連接到了一起,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河西走廊。在古時候絲綢之路的繁榮,你讓河西走廊逐漸步入了我們的視野。河西走廊途經酒泉,張掖,武威,金昌以及嘉峪關。這就是我國古代和西域進行交流的幾個重要城市。張騫出使西域,雖然當初的目的只是為了聯合大月氏國來共同對抗匈奴,但是張騫卻無意間開通了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張騫也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創始人,為我國古代疆域的擴張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② 河西走廊的具體范圍是什麼

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和北山之間,又叫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200千米,南北寬約100~200千米,因為位置在黃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 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金昌、酒泉(肅州)和嘉峪關 河西走廊歷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15世紀以後,漸次衰落。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 河套,位於北緯37度線以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黃河在這里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後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形,故稱「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為青銅峽至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被用於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並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後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時河套平原稱河套—土默川平原。

③ 河西走廊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啊

河西走廊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來的洪積、沖積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現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沖積帶、沖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餘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乾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圍,由山區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於山前,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布著沖積平原.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引水灌溉條件好,便於開發利用,是河西走廊綠洲主要的分布地區.
河西走廊氣候乾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發達.
以黑山、寬台山和大黃山為界將走廊分隔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均發源於祁連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補給,冬季普遍結冰.各河出山後,大部分滲入戈壁灘形成潛流,或被綠洲利用灌溉,僅較大河流下游注入終端湖.

④ 河西走廊的概述及地圖位置

河西走廊都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又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位於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

河西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師雲集,大小乘佛教通過河西傳入洛陽,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有著深厚淵源,足見河西在中國佛教的地位。

(4)河西走廊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河西走廊氣候乾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發達,是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食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地。

以黑山、寬台山和大黃山為界將走廊分隔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均發源於祁連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補給,冬季普遍結冰。各河出山後,大部分滲入戈壁灘形成潛流,或被綠洲利用灌溉,僅較大河流下游注入終端湖。

①石羊河水系。位於走廊東段,南面祁連山前山地區為黃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積沖積扇,北部以沙礫荒漠為主,並有剝蝕石質山地和殘丘。東部為騰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②黑河水系。東西介於大黃山和嘉峪關之間。大部分為礫質荒漠和沙礫質荒漠,北緣多沙丘分布。唯張掖、臨澤、高台之間及酒泉一帶形成大面積綠洲,是河西重要農業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

③疏勒河水系。位於走廊西端。南有阿爾金山東段、祁連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東西走向的剝蝕石質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馬鬃山。

中部走廊為疏勒河中游綠洲和黨河下游的敦煌綠洲,疏勒河下游則為鹽鹼灘。綠洲外圍有面積較廣的戈壁,間有沙丘分布。

⑤ 河西走廊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啊

河西走廊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來的洪積、沖積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現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沖積帶、沖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餘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乾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圍,由山區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於山前,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布著沖積平原。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引水灌溉條件好,便於開發利用,是河西走廊綠洲主要的分布地區。
河西走廊氣候乾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發達。
以黑山、寬台山和大黃山為界將走廊分隔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均發源於祁連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補給,冬季普遍結冰。各河出山後,大部分滲入戈壁灘形成潛流,或被綠洲利用灌溉,僅較大河流下游注入終端湖。

⑥ 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具體在那個位置 有地圖標一下么

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是黃河沿岸的沖積平原。

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

⑦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河西是甘肅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
河西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師雲集,大小乘佛教通過河西傳入洛陽,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有著深厚淵源,足見河西在中國佛教的地位

⑧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及其氣候特點和區位因素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東西長約1200千米,南北寬約100-200千米,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氣候屬大陸性乾旱氣候,氣候乾燥、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自東而西年降水量漸少,乾燥度漸大。降水年際變化大。夏季降水佔全年總量50-60%,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年均溫5.8-9.3℃。

河西走廊區位優勢明顯,呈現自然地理特徵的西向性與社會經濟特徵的東向性。河西走廊屬塔里木地台向東延伸部分,在歷次地質運動中是我國西南、西北與中原地區的交接帶,處於黃土、青藏、內蒙古三大高原交匯處,在地貌、氣候、植被、土壤等方面有很大過渡性。但因北接廣垠的沙漠、戈壁,自然條件西向性較強。從社會經濟特徵看,農業生產方式與東部相似,屬於東部農區向西部牧區延伸的一個狹長農業走廊。

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一些貴重有色金屬,如鎳、鈷、鉑族金屬和銅、鎢等儲量居全國前列,貯存地質條件良好,分布集中,具有較大的組合優勢和現實經濟意義;人均土地面積100.38畝,其中人均耕地3.2畝、草地49.8畝,另有宜農荒地2019.7萬畝;輝煌的文化遺產、奇特的西北自然風光、多彩的民族風情以及卓越的現代建設成就相結合,為本區發展旅遊業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旅遊資源。

⑨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歷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15世紀以後,漸次衰落。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
古代絲綢之路在這里通過,張騫出使西域,不繞路走,而非要經過當時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河西走廊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來的洪積、沖積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現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沖積帶、沖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餘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乾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圍,由山區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於山前,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布著沖積平原。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引水灌溉條件好,便於開發利用,是河西走廊綠洲主要的分布地區。
河西走廊氣候乾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發達。
以黑山、寬台山和大黃山為界將走廊分隔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均發源於祁連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補給,冬季普遍結冰。各河出山後,大部分滲入戈壁灘形成潛流,或被綠洲利用灌溉,僅較大河流下游注入終端湖。
①石羊河水系。位於走廊東段,南面祁連山前山地區為黃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積沖積扇,北部以沙礫荒漠為主,並有剝蝕石質山地和殘丘。東部為騰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②黑河水系。東西介於大黃山和嘉峪關之間。大部分為礫質荒漠和沙礫質荒漠,北緣多沙丘分布。唯張掖、臨澤、高台之間及酒泉一帶形成大面積綠洲,是河西重要農業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
③疏勒河水系。位於走廊西端。南有阿爾金山東段、祁連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東西走向的剝蝕石質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馬鬃山。中部走廊為疏勒河中游綠洲和黨河下游的敦煌綠洲,疏勒河下游則為鹽鹼灘。綠洲外圍有面積較廣的戈壁,間有沙丘分布。

⑩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歷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15世紀以後,漸次衰落。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 古代絲綢之路在這里通過,張騫出使西域,不繞路走,而非要經過當時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河西走廊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來的洪積、沖積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現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沖積帶、沖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餘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乾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圍,由山區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於山前,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布著沖積平原。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引水灌溉條件好,便於開發利用,是河西走廊綠洲主要的分布地區。 河西走廊氣候乾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發達。 以黑山、寬台山和大黃山為界將走廊分隔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均發源於祁連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補給,冬季普遍結冰。各河出山後,大部分滲入戈壁灘形成潛流,或被綠洲利用灌溉,僅較大河流下游注入終端湖。 ①石羊河水系。位於走廊東段,南面祁連山前山地區為黃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積沖積扇,北部以沙礫荒漠為主,並有剝蝕石質山地和殘丘。東部為騰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 ②黑河水系。東西介於大黃山和嘉峪關之間。大部分為礫質荒漠和沙礫質荒漠,北緣多沙丘分布。唯張掖、臨澤、高台之間及酒泉一帶形成大面積綠洲,是河西重要農業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 ③疏勒河水系。位於走廊西端。南有阿爾金山東段、祁連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東西走向的剝蝕石質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馬鬃山。中部走廊為疏勒河中游綠洲和黨河下游的敦煌綠洲,疏勒河下游則為鹽鹼灘。綠洲外圍有面積較廣的戈壁,間有沙丘分布。

熱點內容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
教師美文誦讀材料 發布:2025-07-13 20:46:09 瀏覽:211
2017數學高考答案解析 發布:2025-07-13 20:21:13 瀏覽:721
黃岡小狀元四年級上冊語文答案 發布:2025-07-13 18:50:35 瀏覽:24
告訴英語 發布:2025-07-13 18:39:33 瀏覽:202
南陵縣教育信息網 發布:2025-07-13 18:21:05 瀏覽:638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 發布:2025-07-13 14:42:16 瀏覽:896
對教育的 發布:2025-07-13 14:06:14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