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歷史文化
Ⅰ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的傳承意義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迫切,建盞文化重新被人們所認識。日本人把中國的飲茶習俗發展成其獨有的茶道文化,長期以來,優秀的建盞,是日本國上層階級所珍藏和使用的寶物。如今,武夷茶正強勁崛起,建盞與茶緊密結合,必將也隨之興盛。
一隻質朴、典雅的「建盞」就是充分利用了釉料的材質,把固有的潛在的美表現出來,它所給予人們的不僅是大自然和宇宙的壯觀美,還有視覺和觸覺所不能覺察到的,一種靠心靈才能感受到的美。建窯建盞的製作工藝,將流暢、簡煉、實用的造型、精光內蘊的釉色和匠心獨到的斑紋和諧地統一於建窯珍品中,使之無庸置疑地屹立於中國古代黑釉瓷製造的巔峰,成為一朵富有詩意的瓷壇奇葩。
「建窯建盞」是我國古代黑釉瓷的巔峰之作,對其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對認識我國悠久的歷史文明,促進我國對外交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都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1年3至5月,一家三代傳承人受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特邀,舉辦了「建窯建盞燒制技藝成果展」。當我們走進非遺博覽苑,靜靜品味建窯建盞的科技含量、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將會為這鳥語花香的光陰倍添一份春情春趣。
2016年3月22日下午,「天工開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精品邀請展」在上海灘大美術館盛大開幕(展期從3月22日持續至4月15日),「不為」建盞作為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受邀參加本次展覽。此次展覽匯聚五湖四海著名非遺技藝及其傳承人,向觀眾展現全國非遺精品。
Ⅱ 建盞的歷史
這樣有名的宋代建盞,當時已由留學我國的日本禪僧們帶回國而傳到國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黃兔毫、建盞、建州垸等記載。15世紀以後,他們把建盞及黑釉器訛稱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為黑釉一類陶瓷器的國際通用名
詞。傳世的建盞 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變」、「油滴」等四隻建盞已被定為日本國寶,是稀世之珍,極受重視,免毫盞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國許多著名博物館也有建盞的收藏,由於J.M.普魯瑪曾調查過水吉的窯址,故密西根大學有較多的樣品收藏。當然,我國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他處也收藏有建盞的寶貴樣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寶藏之一似乎可以認為是未經多少發掘和清理的建窯古窯址。 建盞常見有油滴,兔毫,鷓鴣斑等不同釉面風格。油滴的釉面多數為邊緣界限清晰的不規則結晶。盞內底部油滴斑紋布滿的尤為珍貴。
兔毫多為絲狀呈放射狀結晶,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提及:「盞色貴青黑, 玉毫條達者為上。」
鷓鴣斑那的曜變斑紋介於兔毫和油滴之間,結晶邊緣有粘連,偶見斑紋呈隱約虹彩色者,甚為難得。
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同時,石灰釉黏性強,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高溫中容易流動,所以,建盞外壁底部往往有掛釉現象,而器物口沿釉層較薄,呈褐紅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窯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
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黑瓷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正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Ⅲ 建盞的前世今生,有著怎樣跌宕起伏的命運
建盞是宋朝時期為了更加精緻的品茶而產生的一種飲茶器具,建盞的存在也表明了我國的茶文化發展到高峰。但是後來宋朝滅亡元朝建立,已經不流行鬥茶的活動了。所以建盞逐漸走向沒落。在那之後我國的建盞製作技術就已經失傳了800多年,後來在現代科技的不斷模擬下而逐漸恢復。所以建盞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讓人唏噓不已。
隨著宋朝的滅亡,流行的鬥茶活動也逐漸走向衰落。所以因鬥茶而誕生的建盞也走向了沒落。而且宋朝的飲茶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蒸餾水泡茶的方法,而且茶盞的顏色基本是白色和青色。而且宋朝的時候茶器比較質朴,不符合元朝皇室追求奢華,色彩豐富的審美。眾多因素的作用下,建盞最終消失。
Ⅳ 建盞的介紹
建盞是漢族傳統名瓷。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由於釉在高溫中易流動,故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
Ⅳ 建盞是什麼為什麼一個小黑碗有如此魅力
盞是器皿的一種,上口較大,中腹較深,而盞底較小。用途很多,常見於茶盞。黑釉盞初始興起於五代,到宋朝,因建寧府甌寧縣的黑釉盞品質極高,備受宋徽宗推崇,甚至引發了鬥茶風潮而聞名於天下,成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是黑瓷的代表作之一。建盞古樸而穩重,用作茶具是上乘之選。燒制建盞,成品斑紋各異,很難按所想去控制結果,如賭石般充滿猜測和經驗體會,讓建盞魅力無窮。
小小黑碗的魅力不止於言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見到真正的建盞把玩欣賞,泡一杯香茗細細品嘗,才知宋徽宗鬥茶之樂緣何如此。
Ⅵ 建窯建盞歷史的脈絡是什麼建窯一開始就是燒制建盞嗎
建窯興起於唐末五代,盛行於兩宋,在元代時期開始衰敗,直到明清時期徹底衰落。建窯一開始就是燒制建盞,在唐末五代時期,建窯的規模一般,並且以青釉為主,醬釉為輔。而青釉器的胎骨大多都是灰白色和灰色為主,因為胎體中含有一些雜質,因而會有一種粗糙的感覺,同時有些青釉器在燒制後會出現裂痕,因此青釉器的顏色大多都是青黃,青灰,青綠或黃褐色。
在當時採用的是蘸沾和刷釉的施釉法,這種施釉法通常會出現露胎的情況,雖然有些瓷釉層的厚度會不均勻,但是青釉器出窯後會出現一種瑩潤的光澤度和玻璃質感,因此這也是青釉器的標准。
到了南宋末年,這時候的建盞已經很成熟了,當時的窯廠會燒制一些青、白瓷器,這些青白瓷器的風格模仿了當時的江南名窯景德鎮湖田窯。等到元朝初期之後,建窯便開始走向沒落,直至最後被廢除。
雖然建窯建盞在元代後便走向了沒落,但是在當時還是有一些人會繼續建窯的,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即便這些人想再次興起建窯建盞,最後也會因為抵不過時代的發展從而最終被埋沒。
Ⅶ 建盞是源於宋朝么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館的考古學者和60-70年代廈門大學的師生對建陽蘆花坪窯址的一、二次發掘,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 證明了 ——建盞的燒造年代創於北宋,盛於南宋及元初,而停燒或廢燒於元末以後。Ⅷ 飲茶器具建盞,它究竟代表著一種什麼樣的審美文化
一提到建盞大家應該都是一臉懵,建盞是什麼東西?其實建盞也是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建盞最早起源於元朝,但是從元朝之後就被冷落掉了。後來到了明清時期建盞幾乎將不再被人所提起,已經在大眾的視線里淡出。雖然建盞在明朝之後就不被人們所追捧,但在建盞鼎盛時期可以說是每家每戶都追捧的東西,上到豪門貴族下至貧苦人家的普通百姓。建盞看上去其貌不揚的。究竟是代表著當時人們什麼樣的一種審美呢?主要是有以下幾點。
建盞不只是拿在手裡好看,讓人們當做飲茶器。更重要的是一種情懷,今天離宋朝已經過去了幾百年一切都是物是人非,因為我們與古代時期的人們在思想上的距離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只能通過這種方式去感受。
Ⅸ 建盞在宋代為什麼這么火
建盞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由於宋時崇尚鬥茶之風,故除了必需提供優質的茶葉之外,還需要有最適於鬥茶所用的茶具。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在宋代就曾盛行點茶法。此法即宋代鬥茶所用,茶人自吃也用此法。日本的抹茶便從此而來。
說到為什麼黑釉茶盞會在宋代流行,這又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簡單來說就是,唐代飲茶方式主要以煮茶為主,到了宋代則開始流行點茶,茶湯是白色的。用黑色的茶盞最能現實茶湯的顏色。這些喝茶的人很會玩,點完茶還要斗一斗,品評賞玩,建盞的厚度剛好能夠保持茶湯的溫度。so 大家就都覺得它很好用啦~~就開始流行啦啦啦~
世界上唯一一隻曜變天目盞是日本的國寶,顯然這是中國的建盞,但是被日本完好的保存下來,並且至今作為國寶放在博物館。
提到建盞,是絕對不能忘了這位牛逼到爆的頂級「網紅」——宋徽宗
這位審美超棒的皇帝趙先森非常推崇建盞。他在《大觀茶論》里寫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這里說的玉毫條指的是盞面上形成銀褐色細密條紋,像兔子的毫毛,故也叫做兔毫盞。
內容來源於網路
Ⅹ 宋代建盞的歷史有多長為何是在晚唐誕生的呢原因是什麼
宋代建盞產自建寧府甌寧縣建窯,是宋朝皇室專用的飲茶用具,建盞誕生於晚唐時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唐末飲茶方式的改變。建盞的色澤較深,通常為黑色,同時釉質堅硬。在燒制的過程中,又能因為釉土中的金屬元素變化而形成花紋,根據這些花紋不同,建盞可以分為兔毫、油滴、曜變,這突破了黑瓷單調死板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們的審美情緒。
同時,建盞在上方口處還有一道分水線,這正是為了滿足鬥茶時打散茶末的需求,當時宋代對鬥茶技藝的評判,常以湯花是否咬住分水線為標准,由此可見,建盞是為宋代鬥茶量身配製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