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謙的歷史故事
於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於謙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任命於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於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於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於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保,自稱罪該萬死.皇帝很高興.班師回朝北京,給於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於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陝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皇帝知道於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於是親手寫了於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於謙到任後,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並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貳』 於謙生平事跡的簡介(短一點)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於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叄』 於謙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於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於謙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任命於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於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於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於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保,自稱罪該萬死.皇帝很高興.班師回朝北京,給於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於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陝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皇帝知道於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於是親手寫了於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於謙到任後,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並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肆』 於謙的故事主要內容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年僅23歲的英宗不聽勸阻,迎戰蒙古瓦剌部,結果在土木堡兵敗被擒。
當年九月,在大臣們的擁戴下,郕王登基,是為景泰帝。可雖然這樣,依然無法平定民心,一些貪圖享受、貪生怕死的大臣這時候煽動王公貴族向南逃。
大臣們不停爭吵,景泰帝無所適從。就在這時候,新任兵部尚書於謙站出來,厲聲喝道:「凡倡議南遷者,立斬不饒!」
景泰八年一月,皇帝突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就在正月十六夜裡,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都御史徐有貞等趁皇帝卧病休養、朝廷內外人心浮動之機,把做夢都想復辟的「太上皇」朱祁鎮迎回了金鑾大殿,而朱祁鈺在其兄復位的歡慶聲中撒手人寰。
英宗復位後,徐有貞、石亨等少不了加官晉爵。他們大權在握,就著手下一步的行動:陷害忠良,排除異己,首當其沖的就是於謙和王文。
石亨始終嫉恨景泰帝讓於謙做兵部尚書,再加上北京保衛戰中於謙明智地否決了自己擁城固守的方案,石亨對此耿耿於懷。而那徐有貞正是那時候散布謠言、鼓吹南逃的徐珵。
石亨、徐有貞等捏造王文、於謙「逢迎景泰篡位」,並且聲稱於、王二人看到景泰帝一病不起,就陰謀迎立襄王。英宗對那兩個奸臣毫不懷疑,所以命石亨和他的黨羽都御史蕭維楨主持會審。
蕭維楨、石亨對王文、於謙進行嚴刑拷問,逼迫其承認一切罪行。王文對其無恥行徑非常氣憤,厲聲質問道:「召迎親王必須有金牌,派人也要有馬牌才行,現在這兩樣東西在哪裡?」問得那兩個奸臣無言以對。
於謙冷笑著對王文說道:「你無需費口舌了,這是他們的詭計,目的就是置你我於死地,辯解也是徒勞。」
一連審了幾天,於、王二人依然不招供。石亨等人又缺乏證據,只好以於謙和王文陰謀迎立外藩為名,請求凌遲處死這二人。明英宗念及於謙的功勞,不太情願地簽發了處死王文、於謙的旨令,但是,他把凌遲改為斬首。幾天後,王文、於謙慷慨就義。
(4)於謙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於謙軼事典故:
於謙一生都在家裡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遺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於家的祖先一樣,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還要虔誠。
據傳於謙出生前的那個晚上,他的父親於仁做一個夢,夢見一個緋袍金襆的神對他說:我感動於你們於家對我的供奉,也感動於你們於家一門忠義,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轉世投胎,來做你們於家的子嗣。
於仁聽了這話,大吃一驚,趕快口稱遜謝(謙讓辭謝),說不敢當。但夢中那位金神說完轉眼就不見了。於仁醒來不久,於謙就出生了。而於仁之所以給孩子起名叫「謙」,就是「以志夢中遜謝之意」。 就是說對於文丞相的盛意,他心裡還一直惴惴受之不安。
『伍』 明朝於謙的故事
於謙一生都在家裡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遺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於家的祖先一樣,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還要虔誠。據傳於謙出生前的那個晚上,他的父親於仁做一個夢,夢見一個緋袍金襆的神對他說:我感動於你們於家對我的供奉,也感動於你們於家一門忠義,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轉世投胎,來做你們於家的子嗣。
於仁聽了這話,大吃一驚,趕快口稱遜謝,說不敢當。但夢中那位金神說完轉眼就不見了。於仁醒來不久,於謙就出生了。而於仁之所以給孩子起名叫「謙」,就是「以志夢中遜謝之意」。就是說對於文丞相的盛意,他心裡還一直惴惴受之不安。
(5)於謙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人物簡介
於謙(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初任御史,歷官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為瓦剌俘去,於謙擁立明景帝,擊退瓦剌的侵擾,捍衛了北京,功炳史冊。
後徐有貞、石亨等迎明英宗復位,將他殺害。明孝宗追謚肅愍,明神宗改謚忠肅。其詩多以憂國愛民和表達堅貞節操的內容為主。有《於忠肅公集》。
後世紀念
北京祠
北京於謙祠在東城區西裱褙胡同23號,原有門匾書「於忠肅公祠」。成化二年(1466年),明憲宗特詔追認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祠。萬曆十八年(1590年)時改謚「忠肅」,並在祠中立於謙塑像。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
清光緒年間又重建。祠坐北朝南,東為於謙故宅,院內東側建有奎光樓,為兩層小樓。上層為魁星閣,懸「熱血千秋」木匾,正房5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內供於謙塑像。1890年,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魁星閣在地震時被震毀,小樓亦被拆除。祠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陸』 明朝的於謙的故事
於謙是我國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愛戴,被尊敬地稱為「於青天」。
於謙60歲壽辰那天,門口送禮的人絡繹不絕。於謙叮屬管家,一概不收壽禮。
皇上因為於謙忠心報國,戰功卓著,派人送了一隻玉貓金座鍾。誰知管家根據於謙的叮屬把送禮的太監拒之門外。太監有點不高興了,就寫了「勞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勞勁不松。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情不通。」四句話,叫管家送給於謙。於謙見了,在下面添了四句:「為國辦事心應忠,做官最怕常貪功。辛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太監見於謙這樣堅決,無話可說,回去向皇上復命去了。
不一會兒,於謙的同鄉好友,和於謙一起做官的鄭通也來送禮了,於謙又寫了四句話:「你我為官皆剛正,兩袖清風為黎民。壽日清茶促膝敘,勝於厚禮染俗塵。」鄭通見了十分敬佩,於是叫家人帶回禮物,自己進門與於謙敘談友情。
於謙正和鄭通談得十分投機,管家進來通報,有一個叫「黎民」的送來了一盆萬年青,還讓管家帶來一首詩:「萬年青草情義,長駐山澗心相關。百姓常盼草常青,永為黎民除貪官。」於謙見後,親自出門迎接,鄭重地接過那盆萬年青,高聲詠唱了一首詩:「一盆晚年情義深,肝膽相照萬民情。於某留作萬年鏡,為官當學萬年青。」
於謙辦事鐵面無私,清廉不賂,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貪官。皇帝也覺得於謙不通人情,不把皇上放在眼裡,心中老是不快,於是在貪官的誣陷下,皇帝尋個罪名,罷了於謙的官,還要問他的罪。於謙在牢里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柒』 明代於謙的故事
於謙是我國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愛戴,被尊敬地稱為「於青天」。
於謙60歲壽辰那天,門口送禮的人絡繹不絕。於謙叮屬管家,一概不收壽禮。
皇上因為於謙忠心報國,戰功卓著,派人送了一隻玉貓金座鍾。誰知管家根據於謙的叮屬把送禮的太監拒之門外。太監有點不高興了,就寫了「勞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勞勁不松。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情不通。」四句話,叫管家送給於謙。於謙見了,在下面添了四句:「為國辦事心應忠,做官最怕常貪功。辛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太監見於謙這樣堅決,無話可說,回去向皇上復命去了。
不一會兒,於謙的同鄉好友,和於謙一起做官的鄭通也來送禮了,於謙又寫了四句話:「你我為官皆剛正,兩袖清風為黎民。壽日清茶促膝敘,勝於厚禮染俗塵。」鄭通見了十分敬佩,於是叫家人帶回禮物,自己進門與於謙敘談友情。
於謙正和鄭通談得十分投機,管家進來通報,有一個叫「黎民」的送來了一盆萬年青,還讓管家帶來一首詩:「萬年青草情義,長駐山澗心相關。百姓常盼草常青,永為黎民除貪官。」於謙見後,親自出門迎接,鄭重地接過那盆萬年青,高聲詠唱了一首詩:「一盆晚年情義深,肝膽相照萬民情。於某留作萬年鏡,為官當學萬年青。」
於謙辦事鐵面無私,清廉不賂,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貪官。皇帝也覺得於謙不通人情,不把皇上放在眼裡,心中老是不快,於是在貪官的誣陷下,皇帝尋個罪名,罷了於謙的官,還要問他的罪。於謙在牢里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捌』 於謙的故事
於謙是我國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愛戴,被尊敬地稱為「於青天」。
於謙60歲壽辰那天,門口送禮的人絡繹不絕。於謙叮屬管家,一概不收壽禮。
皇上因為於謙忠心報國,戰功卓著,派人送了一隻玉貓金座鍾。誰知管家根據於謙的叮屬把送禮的太監拒之門外。太監有點不高興了,就寫了「勞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勞勁不松。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情不通。」四句話,叫管家送給於謙。於謙見了,在下面添了四句:「為國辦事心應忠,做官最怕常貪功。辛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太監見於謙這樣堅決,無話可說,回去向皇上復命去了。
不一會兒,於謙的同鄉好友,和於謙一起做官的鄭通也來送禮了,於謙又寫了四句話:「你我為官皆剛正,兩袖清風為黎民。壽日清茶促膝敘,勝於厚禮染俗塵。」鄭通見了十分敬佩,於是叫家人帶回禮物,自己進門與於謙敘談友情。
於謙正和鄭通談得十分投機,管家進來通報,有一個叫「黎民」的送來了一盆萬年青,還讓管家帶來一首詩:「萬年青草情義,長駐山澗心相關。百姓常盼草常青,永為黎民除貪官。」於謙見後,親自出門迎接,鄭重地接過那盆萬年青,高聲詠唱了一首詩:「一盆晚年情義深,肝膽相照萬民情。於某留作萬年鏡,為官當學萬年青。」
於謙辦事鐵面無私,清廉不賂,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貪官。皇帝也覺得於謙不通人情,不把皇上放在眼裡,心中老是不快,於是在貪官的誣陷下,皇帝尋個罪名,罷了於謙的官,還要問他的罪。於謙在牢里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玖』 於謙的歷史資料
於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於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愍,萬曆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於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祖籍考城(今民權縣),故里在今民權縣程庄鄉於庄村。於謙的曾祖於九思在元朝時離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遷至錢塘太平里,故史載於謙為浙江錢塘人。於謙少年立志,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所見人無若此兒者,異日救時宰相也。」十二歲時於謙即寫下明志詩《石灰吟》。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為進士。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於謙隨宣宗朱瞻基親征。待高煦出降,宣宗讓於謙數說他的罪行。於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朱高煦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伏地戰栗),自稱罪該萬死,宣宗大悅,任命於謙為御史,當即下令派其巡按江西。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職責,也不算什麼高升,但皇帝的這一舉動明顯是想歷練此人,然後加以重用。
於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書奏報陝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皇帝知道於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於是親手寫了於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於謙到任後,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並立即上書提出。一年上書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手(絹)帕蘑(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閭閻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說長道短。此詩寫成後遠近傳誦,為一時佳話。於謙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極度不滿。
『拾』 歷史人物於謙大傳概括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大臣,祖籍考城[1]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後,身為御史的於謙因數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2]
正統十一年(1446年),進京覲見因不向王振獻媚送禮,引起王振不滿遭其暗地指使其黨羽李錫給他加上對明英宗不滿的罪名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額森)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征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愍。萬曆中,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於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