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是

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是

發布時間: 2021-07-31 03:15:48

『壹』 道德起源的歷史前提

《管子》的道德起源說

「四維」可以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那麼是什麼決定了禮、義、廉、恥「四維」的產生與存在呢?《管子》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著名論斷。這一著名論斷,涉及了道德的起源。對於道德的起源問題,孔子在「天命」與「人為」之間搖來擺去,有時認為是天賦的,「天生德於予」;(《論語·述而》)有時又認為道德是後天學習修養得來的,提出了「為仁由己」、「求仁得仁」的命題。墨子與孔子的看法相近,一方面認為「兼愛」和「義」都出於天的意志,是「順天之意」;(《墨子·天志》)另一方面又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後天形成的,「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墨子·所染》)道家關於道德的理解與儒、墨都有不同,他們鄙視仁義禮智,反對人為,崇尚自然無為,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宣稱無為無欲這樣的道德都來自那個神秘的、作為世界本源的「道」。在儒、墨、道三家關於人的道德觀念、道德品質的這些觀點中,盡管也有些合理之處,但都沒有看到道德生活與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之間存在著的某種聯系。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一觀點,在《管子》一書中曾多次論述。《管子·侈靡》篇說》:「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一日違也。」《管子·禁藏》篇說:「衣食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上下相親,兵刃不用矣。」《管子·八觀》篇說:「民貧則奸智生,奸智生則邪巧奪天工作。故姦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先秦諸子百家在治國安民方面都崇尚禮義,重視道德國倫理,而齊文化特別重視富民富國,重視發展經濟,講究實惠實際,在這里也找到了理論根據。
《管子》不僅看到了道德對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而且還看到了道德的相對獨立性,它並不是經濟條件的簡單反映。《重令》篇說:「天道之數,至則反(返),盛則衰。人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緩怠。」《管子·侈靡》篇也說:「用貧用富如何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至貧不知恥。』」所以「甚富」、「甚貧」對道德品質都沒有好的作用。總這,《管子》把社會道德與物質生活的關系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達到了一種樸素的唯物歷史觀的高度。
《管子》關於道德生活受物質生活條件影響的觀點,對中國思想史上的許多著名人物都有重大影響。諸如法家的慎到、商鞅、矗非。商鞅在《農戰》中講,只有奮力耕戰,才有可能盡忠盡孝。他說:「先實公倉,收余以食親。」若不奮力耕戰,則會「倉虛、主卑、家貧」。這樣,「孝子難以為其親,忠臣難以為其君」(《商君書·慎法》)。慎到則說:「家富則疏族聚,家貧則兄弟離。非不相愛,利不相容也」(《慎子·逸文》)。韓非在《五蠹》中也說:「飢歲之春,幼弟不*,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而愛過各也,多少實異也。」漢代的五琉 也直接進出了「禮義之行在谷足」的命題。近代的孫中山也曾說:「必以治本為先,救窮宜急,衣食足而知禮節,倉廩實而知榮辱。實業發達,民生暢遂,此時普及教育乃可實行矣」(《孫中山選集》)。

『貳』 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人的自我意識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外倫理思想史上對道德起源有各種不同著法。

勞動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按照傳統的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大類。

勞動是人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商品生產體系中,勞動是勞動力的支出和使用。馬克思給我們下了這樣的定義:「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勞動力的買者消費勞動力,就是讓勞動力的賣者為其提供勞動。」



(2)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是擴展閱讀:

勞動價值向新的使用價值轉化。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價值與生產系統中的生產資料相結合,並作用於勞動對象,使勞動對象的品質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增大其使用價值,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勞動價值向新使用價值的轉化過程。通常把勞動價值向使用價值的轉化和增值過程,稱為生產。

人的勞動分為市場交易型勞動和自理型勞動。有價勞動是指生產和創造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無價勞動是說將產品從這個地方運到那個地方。同樣是勞動,有時相對獲得的利益或報酬是不同的,價值不同,人的意義也就不一樣。

『叄』 什麼創造了任何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1、勞動 創造了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於道德。
人類藉助情緒的控制、自私心理的越來越少、本能的生存被大愛所替代,群體的觀念越來越強悍、甚至,高尚的博愛、為他人著想的偉大,——-這些人類所特有的思維活動,與動物的單純的為生存、為飢飽、為搶領地而互相撕殺,甚至不認識自己的親骨肉等單純的條件反射能力而有所區別。
而道德的有無,完全取決於這個人的思維方式。取決於人類的後天教育。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後天的再塑造,這個道德就不會得以發揮。
動物和人其實是同源。之所以能與眾動物有區別,在於人類的大腦發達。那麼大腦的發達是由什麼條件而產生的呢?--------勞動。勞動創造了能直立行走的人類。當人類開始直立行走的時候,大腦才得以產生和健全。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類。
只是直立行走不算是個完整的人。做人,做好人,做完整的人,必須在思維上與其他動物有所區別。這就依賴於後天的教育了。
後天的培育,更依賴於勞動。無論是什麼性質、什麼形式的勞動。在群體里,經由勞動而體會到成長、成熟。不勞而獲的人,很難說他們有較高的道德觀。在勞動中,才會體會到與人為善、換位思考、舍己為人、捨得捨得的道理。
可見,勞動在人類形成的漫長的時期起的作用,在人類生存的過程中起的作用、在人類的道德培養上起的作用。
最後,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於道德概念的形成。那麼,沒有道德就相當於失去了人的本來含義。而勞動,不但創造了人類,也延續了人的含義。

『肆』 ____________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人的自我意識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起源是指道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外倫理思想史上對道德起源有各種不同著法。宗教神學的倫理學把道德歸結為上帝或神靈的意志和啟示。奧古斯丁《天國》認為人間的善惡是按「造物主法則」和「神聖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順序。

從哲學高度看,勞動是主體、客體和意義的內涵集成體。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主要是指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按照傳統的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大類。

(4)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是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人類社會的實際情況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因此,道德的起源問題,必須從這一實際出發來認識和把握。

道德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象,勞動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創造了人、社會和社會關系,也創造了道德。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恰恰是適應社會關系調節的需要而產生的。

『伍』 勞動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辨析題

勞動,是一個抽象詞,勞從字形上看是用力,例如收割稻草囤積,視為勞,動指活動的意思,所以勞動的詞義應該是為獲得滿足需求的物質與精神成果進行的體力和腦力活動。這點與字典網路中給出的定義不同,字典網路中定義勞動為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的活動,因創造形式高於勞動形式,用創造來解釋勞動是內涵倒錯。

所以如果出題目的人的概念建立在字典網路的基礎上,那麼他們給出的標准答案若肯定的話,實際答案必是否定,如果標准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實際答案需要再辨析。

接下來從最貼切的概念基礎上辨析,從勞動、人類道德起源、歷史前提的關繫上展開。

首先萬物生靈皆有道德,因為生靈都具備整體性,成就這種整體性的方式為道,而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就是德。當我們把歷史限定在有記錄的文明史,那麼勞動在歷史之前發生,道德在勞動之前已經具備。

簡單地說是,勞動創造了文明,創造了歷史,但不是道德起源的前提。既然勞動創造了歷史,那麼同樣創造了關於道德起源的歷史記載,這樣說就對的。若沒有關於,直接說勞動創造了道德起源的第一歷史前提,就是錯誤的。因為歷史前提不等於歷史,而是人的靈性,人類具備理性的基因,能夠實現精神梯度發展,這是文明與歷史的前提,通過勞動的鍛煉強化了人類的天然秉性,創造了文明,勞動只是過程、方式。

總之第一歷史前提是人類的基因。人類的道德也因此與其它動物的道德有所分別。

這句話的對錯在於是否加了關於兩個字,並且去掉前提字眼。辨析完畢。

『陸』 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是什麼

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勞動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道德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開始而出現。

在馬克思主義者看,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根源於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之中,是物質利益關系的反映。

(6)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是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柒』 道德起源的首要條件

道德產生的條件是:

一、勞動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勞動創造了道德產生的主要條件,也形成了道德產生主觀統一的重要條件,提供了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動力。勞動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勞動創造了人的本身,創造了人類的社會關系,創造了人類的自我意識。

二、社會關系的形成

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有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會產生道德。社會關系的構建會推動道德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並在整個社會中推展開來。

三、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是一種調節關系的方式,以人的意識發生為前提。人類的自我意識促進了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默契的道德調節關系,從而推動道德的快速發展和完善。

『捌』 什麼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勞動是人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為了確定勞動的分類方法,首先應對人類運動的形式進行分類。人類機體是由眾多生理系統、組織或細胞有機地組合而成的。

其中每一個系統、每種組織和各類細胞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各司其職,井然有序地通過新代謝來完成各種生理、心理和精神功能,以維持和發展整個機體復雜的生命運動。可以把人類機體的各組成分完成規定功能的過程稱為人的主體運動。



(8)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是擴展閱讀:

人類勞動分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與生理力勞動三種基本形式。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和生理力勞動都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可以產生價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勞動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於人們的機體中。

主要表現為機體健康性、身體靈活性、感官靈敏性、環境適應性、思維創造性等方面的加強,有時也表現為缺陷器官的修復與強化、體液與組織的彌補和替代等,人類最早的信息也是全部來源於生物進化,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

『玖』 簡述道德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道德產生的條件是:

一、勞動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勞動創造了道德產生的主要條件,也形成了道德產生主觀統一的重要條件,提供了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動力。勞動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勞動創造了人的本身,創造了人類的社會關系,創造了人類的自我意識。

二、社會關系的形成

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有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會產生道德。社會關系的構建會推動道德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並在整個社會中推展開來。

三、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是一種調節關系的方式,以人的意識發生為前提。人類的自我意識促進了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默契的道德調節關系,從而推動道德的快速發展和完善。

(9)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是擴展閱讀:

道德的分類有:

一、一般慾望部分

行動方面的道德有自信和勇敢,不道德有魯莽,遲鈍和怯懦等。感情方面的道德有節制和自製,不道德有放縱和冷漠,病態和變態等。

二、特殊慾望部分

交易方面的道德有慷慨和節儉,不道德有揮霍,浪費和吝嗇等。交流方面的道德有嚴肅和溫和,不道德有暴躁和麻木等。交談方面的道德有風趣和誠實,不道德有滑稽和乖戾,誇張和刻板等。交際方面的道德有大方和謙遜,不道德有驕傲,虛榮和虛偽等。交往方面的道德有博愛和公正,不道德有自戀和諂媚等。

三、理智部分

考慮方面的道德有周詳和謹慎,不道德有繁瑣,沖動和馬虎等。

四、理性部分

思辨方面的道德有深刻和廣博,不道德有膚淺和狹隘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社會學概念)

熱點內容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
教師美文誦讀材料 發布:2025-07-13 20:46:09 瀏覽:211
2017數學高考答案解析 發布:2025-07-13 20:21:13 瀏覽:721
黃岡小狀元四年級上冊語文答案 發布:2025-07-13 18:50:35 瀏覽:24
告訴英語 發布:2025-07-13 18:39:33 瀏覽:202
南陵縣教育信息網 發布:2025-07-13 18:21:05 瀏覽:638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 發布:2025-07-13 14:42:16 瀏覽:896
對教育的 發布:2025-07-13 14:06:14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