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況
中國古代(遠古-公元1840年)
中國古代史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的歷史跨越,從大約170萬年前雲南元謀人的發現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開始,華夏炎黃在歷史的分合離析中繁衍生息並不斷創造,綿延至今,成為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珍貴遺產。
從現有考古材料看,一百萬至四五十萬年以前,古人類"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就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從元謀人到山頂洞人的發現,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發展,反映人類最初以血緣為組成的嫡系初步形成。炎黃聯盟後推行的種植五穀、馴養牲畜,為此後幾千年的中國式經濟開創了先河。因此,炎黃被奉為華夏族祖先,應屬當之無愧。
經過漫長的原始社會,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出現了,中國社會開始進入奴隸社會。繼夏之後興起的商、西周,進一步發展了奴隸制度。之後就是春秋戰國(即東周),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在經歷了"夏、商、西周和春秋"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奴隸制度下的農業、手工業和冶煉業有了長足進步,特別是商代冶煉水平很有造詣。由於鐵器的出現,生產力提高,以奴隸制國有土地為基礎的土地形式,必然會觸及擁有大量私田的奴隸主集團的利益,因此奴隸制勢必走向崩潰已是大勢所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戰國時的諸侯割據,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秦。此後,歷史嬗變,朝代更替,經歷了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王朝,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為止,中國一直處於封建社會。
中國古代的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即漢唐時期,唐吸取隋朝失敗的教訓,政治開明,社會穩定,民族聯系加強,經濟空前繁榮,文化輝煌燦爛,與周邊各國睦鄰相處,被譽為"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農業、手工業、紡織、造船等技術都有較大發展;水陸交通發達,同日本、朝鮮、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許多國家建立了廣泛的經濟文化聯系。造紙法、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是中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凝結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對人類生活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文化方面: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現仍被廣泛用於軍事、經濟等領域;文學家曹雪芹的《紅樓夢》被稱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典範,國內外有專門研究"紅學"的機構。在天文學、數學、地理學、醫葯學等方面,中國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漢朝張衡發明了研究天象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南北朝時,祖沖之曾計算出圓周率的數值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准確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下七位數字的人;公元十六世紀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記錄了1800多種葯物和一萬多個葯方。
中國近代(公元1840-1919年)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枉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1894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現代(公元1949年- )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1954年9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1950-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53-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957-1966年是中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這十年中,雖然經濟建設中曾出現過嚴重失誤,但從整體看,國民經濟仍有較大發展。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3倍,國民收入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8%;鋼、原煤、原油、發電量、金屬切削機床等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增長,電子工業、石油化學工業等一批新興工業部門建立起來;許多新興科學技術,如原子能、噴氣技術、計算機、半導體、自動控制等也有了較快發展。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國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1976年10月,中國共產黨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終於結束,中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並全面而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來,逐步確立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
1987年召開了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比較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和全面闡發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認了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1992年10月,召開了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十四大為標志,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實現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前達到了鄧小平確定的"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新成就。
1996年3月舉行的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准了國務院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綱要》提出未來15年的主要奮斗目標。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實現了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回歸祖國,標志著"一國兩制"構想的巨大成功,標志著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2000年,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經過14年的漫長談判,中國加入WTO的進程已接近終點,中國將走向一個更加開放的時代。
㈡ 中國歷史年代的概況
年代?是指朝代吧?從古到今,依次是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前漢)、東漢(後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和遼、西夏並立)、南宋(和金、西夏並立)、元、明、清、民國
說明:1、夏朝是傳說,未經考證,也沒什麼古詩供鑒賞;
2、秦朝以前的夏、商、西周、東周也有叫先秦時期的;
3、東周實際上到公元前256年即沒了,但戰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才以秦統一六國而結
束(還剩了個衛國做了秦的附屬國,直到秦二世時才廢了衛國),差了35年;
4、有的書上說的魏晉時期,是指國、西晉和東晉十六國時期,因為三國時期魏國是主
要的國家;該魏可不是指後面北朝的北魏(雖然管轄地盤差不多),更不是指北朝
的東、西魏;
5、南北朝的南朝是指宋(不是後面的北宋、南宋)、齊、梁、陳;北朝是指北魏、
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6、某些書上提到的江南六朝時期,是指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時期,因建都
在江南的建康(現南京),時間又基本前後相連(僅吳和東晉間差了36年),所以習慣
叫六朝時期,南京也稱六朝故都;
7、因為詩歌、散文在唐朝最興盛,對於唐朝的文學詩詞鑒賞,還分初唐、盛唐、中唐和
晚唐幾個時期。初唐指唐朝開國到唐玄宗繼位時期約,100年;盛唐是唐玄宗在位的約
50年,主要是開元盛世時期;中唐大約是指安史之亂後到唐文宗時期約60年;
晚唐大約是指唐文宗之後到唐朝滅亡,約70年。
8、南唐那個大詞人李煜,可不是唐朝人,南唐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
9、還有個南明時期,是指明朝滅亡後,在南方建立的短暫(18左右)政權,也出了幾個詩
人,在下上初中時教材好像還選錄了一個南明詩人作品。
10、還有晚清提法,是指1840-1911年這個時期,即鴉片戰爭到清朝滅亡;
㈢ 歷史概況
地處秦安縣東北部,距縣城45公里,是聞名中外的大地灣遺址所在地。全鄉轄32個行政村,7731戶,39851人,區域總面積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500畝。多年來,五營鄉黨委、鄉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重要思想為指針,以保持農村0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堅持「農業穩鄉,工業強鄉,科技興鄉,旅遊富鄉」的發展思路,積極實施項目帶動、小城鎮拉動、產業帶動戰略,逐步走出了一條以「山果川菜辦企業,一、二、三產業齊發展」的經濟發展路子。主要實施了「112233」工程(即抓住西部大開發的這一歷史機遇,穩定糧食生產這一基礎,發揮旅遊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裕兩大優勢,走好旅遊興鄉、勞務富民兩條路子,建成規模養殖、瓜果蔬菜、中葯材種植三大基地,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規模養殖、勞務輸轉已成為我鄉的兩大支柱產業,果品蔬菜生產初具規模,旅遊業已見雛形。2004年,五營鄉黨委被省委評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鄉鎮黨委,五營鄉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鄉鎮」。三年來,全鄉共新修優質梯田5800畝,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10500畝,新修、拓寬農路27條185公里,完成東部人飲水窖3046眼,新建電提飲工程3處,爭取並實施了投資49萬元的邵店至魚尾13.7公里農路以工代賑項目,實施了投資25萬元8公里的王五公路村村通達建設項目,完成了投資52萬元的邵店小河橋工程項目,建成了投資45萬元的五營工商樓,投資78萬元的五營鄉文化站和大地灣文化中心。完成了蔡蓮路五營段7公里的拆遷、擴建工程。爭取投資276萬元的楊梁公路以工代賑項目正在實施。完成了五營鄉小城鎮建設地形測繪,小城鎮規劃修編工作正在進行。2004年底,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25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77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27元,財政收入120萬元,勞務輸出1.1萬人(次),勞務收入3100萬元,建成規模養殖示範村3個,規模養殖戶325戶,養殖收入2400萬元。.
㈣ 中國的歷史概況如何呢
中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傳說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國家體制的出現(目前最早的考古證據顯示中國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現國家體制)。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原一帶的華夏部落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現今確認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東部。公元前2世紀左右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帝制國家,並擁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紀左右時,中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歷史上,中國有著幾段輝煌時期,包括漢朝、隋唐、明朝。中國在公元13世紀達到頂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及鍾表為首的眾多發明對世界的歷史與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並擁有發達的農業及手工業。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自稱「華夏」、「中華」、「中國」、「神州」等。例如二戰結束,日本天皇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系,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而代之,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顛覆之。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文明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沒有管仲,華夏就亡於外族了)。「披發左衽」的反義詞是「束發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發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文化的標志。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此處「夷狄入中國」指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由於滿清入關,大儒家 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此處「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發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
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強開始崛起並逐漸向東擴張,中國的優勢逐漸消失。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被迫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半殖民地。由於文化和制度上無法滿足西方列強的野蠻要求,在遭遇一連串的軍事失敗和經濟入侵後,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台灣等多處領土。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東亞專制主義帝制,建立了共和體制,但之後中國依然飽受國內外戰火之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中國歷史朝代簡表】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1600-前1046
周:
—西周:前1046-前771
—東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戰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7
漢:西漢:前206-公元23(新莽:8-23)更始23-25
東漢:25-220
三國:魏:220-265蜀:221-263吳:222-280
晉: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齊:479-502
梁:502-557陳: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東魏:534-550北齊:550-557西魏:535-557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國:後梁:907-923後唐:923-936後晉:936-946後漢:947-950後周:951-960十國:902-979
宋: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
遼:916-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2
中華民國: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
㈤ 中國清朝歷史概況
清朝(1636年—1912年2月12日,1644年開始為全國性政權),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全境的中央政權。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定都於赫圖阿拉 。1625年遷都沈陽,改稱盛京。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1644年,統治中原的明朝被李自成所滅,原明朝將領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並遷都北京,清朝從此取代明朝成為整個中國的實質統治者。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俘殺,清軍基本控制中國大陸。
至康熙帝,平三藩,平台灣,清朝統一全國。歷經雍正帝、乾隆帝,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這段歷史被後人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但此後清朝漸漸落入中國歷代世襲專制王朝的「興起─鼎盛─衰落」宿命。清朝初期,通過剃發易服和文字獄來抑止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清朝統治者對內:採取了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製造文字獄,壓制漢族進步思想;對外:實行海禁,閉關鎖國,輕視外國先進思想和技術。這些政策維護了清朝的疆域擴張和社會穩定,但卻導致了其統治時期內此起彼伏的民族問題,和末期的國家極度貧弱。
鴉片戰爭爆發後,列強紛紛以武力逼中國開放市場,並簽訂了割地賠款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後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損耗了清朝大量國力。19世紀末的義和團排外導致八國聯軍入侵,庚子賠款後清朝已無力再振。由於內憂外患,清朝後期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在光緒帝支持下進行資產階級政治改革,即維新變法,希望中國能走上君主立憲的的近代化道路。但是遭到了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維新變法失敗。
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末代皇帝溥儀於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滅亡。自1644年入關以來,清朝共歷十帝,享國祚268年。
㈥ 常州歷史概況
【歷史背景】
延陵,作為常州歷史上的第一個名稱,具有永久的紀念意義。公元前547年,吳王余祭封其弟季札於延陵,從此常州就有了第一個地名。以延陵命名,是有深遠的歷史文化意蘊的。
【發展】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底蘊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時期,建邑立邦,始稱延陵。別名龍城,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縣。
西晉以後。向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嘗州、武進等。「常州」之名始於隋,此前稱「郡」,此後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1912年廢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解放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市和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6縣;
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省轄市,當年3月共轄6區;
1958年7月,鎮江專區遷往常州,改稱常州專區,常州屬之。
【文化特色】
常州,別稱「龍城」。自西晉起,常州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這里人傑地靈,人文薈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之譽。「常州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和「孟河醫派」飲譽全國。
民間工藝:
根雕、金壇刻紙、木梳、亂針綉、漢畫磚刻屏、留青竹刻
風土民俗:
女回娘家"歇六月"
立夏時節嘗三鮮
二月十二"花朝節"
二月初二"龍抬頭"
冬至大如年
"歲朝春"與"踏雙忙"
"送灶"與"接灶"
"三屍神"與撣檐塵
"馬和尚過江"與"驚蟄聞雷米似泥"
㈦ 中國歷史概況
歷史時間表
原始社會 黃帝 堯舜禹 約170萬-4000年前 史前 黃帝 堯|舜
奴隸社會 夏朝 前2100-1600 第一個國家
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啟 陽城
商朝 前1600-1100 武丁中興、文字接近成熟 湯 亳→殷
西周 前1100-771 國人暴動、共和行政 武王 鎬
東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春秋五霸、弭兵運動
新興地主階級 洛邑
戰國 前475-221 戰國「七雄」、百家爭鳴
封建社會 秦朝 前221-206 大一統的封建集權王朝 焚書坑儒、商鞅變法 秦始皇 咸陽
西漢 前202-公元8年 推恩令 張騫出使西域、獨尊儒術 漢高祖 長安
新朝 8-23 王莽 長安
東漢 25-220 黨錮之禍、黃巾起義、佛教 光武帝 洛陽
三國 魏 220-265 九品中正制、屯田制 曹操 洛陽
蜀 221-263 平定南中、五次北伐 劉備 成都
吳 229-280 衛溫首次出使台灣 孫權 建業
西晉 265-316 八王之亂、九品中正 司馬炎 洛陽
東晉 317-420 司馬睿 建康
十六國 304-439
南北朝 420-581 孝文帝改革 鎮大起義、玄學盛極
隋朝 581-618 三省六部制 瓦崗軍農民大起義 楊堅 大興
唐朝 618-907 均田制、租庸調、貞觀之治、武則天建周、開元盛世、安史之亂、
黃巢起義, 唐高祖 長安
五代十國 907-960 「五代十國」
宋朝 北宋 960-1127 科舉制度、租佃制、活字印刷、指南針及火葯、慶歷
新政 、 王安 石變法,趙匡胤 開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臨安
遼朝 916-1125 「澶淵之盟」、民族獨特的文字——契丹文,耶律阿寶機 上京
西夏 1038-1227 「慶歷和議」 ,李元昊 興慶
金朝 1115-1234 阿骨大 中都
元朝 1271-1368 領戶分封制、怯薛軍、四等民族劃分、元曲燦爛輝煌,忽必烈
大都
明朝 1368-1644 內閣大學士、鄭和七下西洋、土木之變、永樂大典,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康乾盛世、更名田、攤丁入畝、四庫全書,努爾哈赤 北京
中國近代史
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1842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太平天國 1851-1864 洪秀全 戊戌變法 1898
八國侵華 1900 辛亥革命 1911 孫中山
簡表
朝 代起迄年分(公元)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 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棗7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棗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棗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黃帝 堯 舜 禹時期
黃帝軒轅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顓頊高陽氏 前2514~前2437
帝嚳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摯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堯 前2357~前2258
虞舜 前2257~前2208
夏 前2207~前1766
商 前1765~前1122
周 前1121~前 249
西周 前1121~前 771
東周(春秋、戰國) 前 770~前 249
秦 前 248~前 207
漢 前 206~ 220
西 前 206~ 8
新莽 9~ 23
更始帝 23~ 25
東漢 25~220
三國 220~280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吳 222~280
晉 265~420
西晉 265~316
東晉 317~420
十六國 304~439
前趙 304~329
成漢/前蜀 304~347
後趙 319~350
前涼 324~376
前燕 337~370
冉魏 350~352
前秦 351~394
後秦 384~417
後燕 384~409
西秦 385~431
後涼 386~403
南涼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涼 400~420
北涼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南北朝 386~589
北朝 386~581
南朝 420~589
宋 420~479
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魏 386~534
東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 907~960
後梁 907~923
後唐 923~936
後晉 936~946
後漢 947~950
後周 951~960
十國 902~979
吳 902~937
前蜀 907~925
吳越 907~978
楚 924~960
南漢 907~971
閩 909~945
南平/荊南 924~960
後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漢 951~979
宋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遼 907~1125
西夏 1038~1227
金 1115~1234
元 1206~1367
明 1368~1644
清 1616~1911
中華民國 1912~
滿洲國 1932~1945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今日
㈧ 中國歷史簡介
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10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抗戰初期,日軍憑借其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較強的單兵作戰能力,在中國戰場上是屢打勝仗,以至於狂妄到三個月就可滅亡中國。但是不久之後,日軍就遇到了此後一直讓他們心驚膽顫的對手——桂軍,以至於後來的日軍指揮官一看到穿著黃色軍服的桂軍就頭疼不已。
1938年,李宗仁指揮的台兒庄戰役的勝利,全民族的抗戰情緒空前高漲,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真正讓日軍對桂軍懼怕的還是桂林保衛戰。
桂林保衛戰日軍出動了近7個師團,15萬兵力,300多輛坦克,30多架飛機,大量重炮。反觀桂林守軍卻只有第一三一師1萬2千餘人,加上後來從桂林各地自參加戰斗的民團,總兵力不足2萬人。他們沒有飛機,沒有坦克,只有火炮22門。此戰桂林守軍1萬9千餘中,1萬2千人戰死,其餘7000多人因日軍釋放毒氣昏迷而被俘虜。
雖然最終日軍還是攻下了桂林,但是他們卻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根據日軍後來遞交給大本營的報告,日軍此役陣亡一萬三千九百多人,傷一萬九千一百多人,失蹤三百多人。
幾十年後,很多日本老兵回憶當年的侵華戰爭一直認為在中國經歷的最殘酷的戰役就是1944年的桂林保衛戰。甚至日軍在戰史里這樣評價道:「桂系鋼七軍是中國軍隊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