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歷史
① 聖彼得堡 簡介 風格 歷史
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是俄羅斯聯邦列寧格勒州的行政中心,它座落在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口,由涅瓦河三角洲上的近百個島嶼及河漫灘組成。包括衛星城和郊區共佔地1350平方公里,有人口500萬。
聖彼得堡曾作為俄國沙皇首都達兩個世紀之久。1703年,彼得大帝在波羅的海之濱從瑞典人手中奪得的領土上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城市,把它命名為聖彼得堡——一個帶有鮮明的日耳曼語系特徵的名字,以此顯示俄國向西方敞開大門的決心,俄國終於獲得了一個連接西方的出海口,一個面向西方的窗戶。1712年,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此後一直到1918年3月,在這200餘年的時間里,聖彼得堡一直是俄國的首都。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在1914年去掉了首都名稱中的日耳曼語系色彩,將其更名為彼得格勒(petergrad)。1924年1月列寧逝世後改稱列寧格勒(leningrad),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恢復了它的歷史名稱——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是俄國革命的搖籃。1825年十二月黨人舉行的要求廢除沙皇、解放農奴的武裝起義,1905年至1907年第一次俄國革命,1917年二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及1917年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都發生在這里。在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經受住了德國法西斯軍隊近900天的圍困。 1965年,它榮獲了蘇聯最高蘇維埃授予的「英雄城」稱號。 聖彼得堡地勢較低,海拔僅1.2-2米。屬受海洋性影響的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1月平均氣溫-8℃,積雪期持續132天,結冰期從11月中旬至來年4月中、下旬。夏季溫和,7月平均氣溫17.7℃。年降水量585毫米。市內水道縱橫,僅涅瓦河的分支就達50條之多,橋梁遍布,700多座橋梁把各個島嶼連接起來,風光旖旎,有「北方威尼斯」之稱。在聖彼得堡眾多的橋梁中,其中的21座橋梁在凌晨2至5點之間打開,以讓輪船通過。每到夏季的夜晚,河邊總是聚集著許多旅遊者前來觀看吊橋開啟的情景。 聖彼得堡因地處北緯60度,仲夏時節,日照近20個小時,落日余輝久久映照天際,在短暫的黃昏之後,又開始出現晨曦朝霞,剛落下的紅日再次冉冉升起,這就是每年初夏6、7月間的「白夜」奇觀。
大聖彼得堡市在芬蘭灣東端(包括科特林島)形成一個巨大的馬蹄形城鎮群:北岸是居民區、療養區和旅遊區;南岸是文化和商業中心;東面溯涅瓦河伸展到伊萬諾夫斯科耶。市區被涅瓦河支流分成4個部分,涅瓦河左岸(南岸)是「海軍區」,大、小涅瓦河之間是瓦西里耶夫斯基島區,小涅瓦河與大涅瓦河之間屬彼得格勒區,大涅瓦河以東是維堡區。
聖彼得堡還是俄羅斯的重要海港,主要港口位於城市西南部,河流兩岸都建有花崗石的堤岸,港區築有防護堤,人工水道與科特林島上的喀琅施塔得軍港相連。港區主要進口金屬管道、工業裝備、化工品、食糖、棉花和水果;出口機器、木材、煤炭、鉀鹽和黃鐵礦。客運主要集中在夏季(經波羅的海至英國)。小型海輪可沿涅瓦河到達拉多加湖,並在此與俄羅斯歐洲地區內陸水系相聯,經拉多加湖、斯維爾河、奧涅加湖及白海運河。輪船可進入白海,與俄羅斯北冰洋沿岸的北海航線相聯,經奧涅加湖、伏爾加-波羅的海水路,輪船可抵達伏爾加河流域、裏海、黑海和亞速海。
城市交通發達,有10條鐵路干線呈放射狀通向赫爾辛基、華沙、莫斯科及俄羅斯其他大城市。
聖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這里有彼得大帝時代建起的科學院,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多個科研機構。其中著名的有1724年成立的國立聖彼得堡大學、國立聖彼得堡技術大學、北極和南極研究所以及永凍土研究所。市內建有50多所博物館,被譽為博物館城,著名的俄羅斯博物館創建於1895年。城內的俄羅斯古建築群享有盛名,屬於18世紀早期的主要建築群有:彼得保羅要塞及彼得保羅大教堂(彼得大帝的葬地),海軍部島上彼得大帝的夏花園及園中的夏宮等。這些建築群具有俄國早期巴羅克式建築的特徵:古樸、雄偉、穩重。18世紀後期的建築有斯莫爾尼宮、冬宮、塔弗列奇宮、阿尼奇科夫宮(十月革命後改名後少年宮)。19世紀初的主要建築有:宏偉的喀山大教堂、高達101米的伊薩克基輔大教堂等。許多俄國著名詩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萊蒙托夫、高爾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從事創作。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僅次於莫斯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俄西北地區中心城市,又稱「北方首都」。它擁有4000多個工業企業,其產值佔俄羅斯工業總產值的6%,工業品暢銷全國。工業以艦船、動力機械等製造業為主,造船業規模在獨聯體居首位,能生產大型原子能破冰船,還生產各種車輛、電機和兵器。其次為化學工業,生產過磷酸鈣(以科拉半島的磷灰石為原料)、輪船和其他合成橡膠產品、塑料及其製品以及合成纖維等。紡織、食品和日用消費品工業也很發達,有棉、麻紡織品、服裝及靴鞋業等。工業所需電力來自附近的泥炭發電站以及沃爾霍夫河、斯維爾河、武奧克薩河上的水電站。
聖彼得堡1988年與中國上海市結為友好城市。(文字圖片資料由新華網提供)
② 聖彼得堡1914年更名為彼得格勒1924改為列寧格勒請你分別說出1924年和1991年兩次更名的主要原因
1924更名原因:1924年列寧逝世後,為紀念列寧,將市名改為列寧格勒,格勒在俄語中為城市的意思。
1991年更名原因:蘇聯解體後,經市民投票,恢復聖彼得堡的舊名。
1924和1991分別為第二、三次更名,第一次和第四次更名原因:
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俄羅斯同德國是敵對國,因為聖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語發音,當局決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
2、1992年1月,為了給城市重新命名,聖彼得堡市又舉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結果,大多數人贊同改回聖彼得堡老名。這樣做,一是為了紀念彼得大帝,同時,也標志著蘇聯時代的結束。
(2)聖彼得堡歷史擴展閱讀:
聖彼得堡的歷史沿革
1703年5月27日,於兔子島上舉行了隆重的聖彼得堡奠基儀式;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駐重兵把守,以防禦瑞典軍隊的進攻,後擴建為城;至此,波羅的海出海口從此納入俄羅斯版圖,彼得大帝在聖彼得堡創建了波羅的海艦隊,使俄羅斯在歷史上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海軍。
1712年,俄羅斯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這一時期一直叫聖彼得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聖彼得堡當時叫做列寧格勒,這里曾上演了一段悲壯的歷史。德國法西斯軍隊將這座城市圍困了872天(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戰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圍困與反圍困作戰。蘇聯軍民開始了艱難的列寧格勒保衛戰。
列寧格勒保衛戰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據統計,列寧格勒城內共有642000人死於飢餓與嚴寒,兩萬多人死於德軍的空襲與炮擊,3200幢建築被摧毀,城市面目全非,街道變成了瓦礫堆。戰後人們重建家園,將被法西斯炮火毀壞的古跡一一修復,經過藝術家和工匠們的艱苦勞動,這座城市又再現昔日風采。
截至2013年,聖彼得堡共分為20個行政區。其中市中心區12個,郊區8個。
③ 聖彼得堡發生過那些重大事件
1712年,俄羅斯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里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這一時期一直叫聖彼得 聖彼得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俄羅斯同德國是敵對國,因為聖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語發音,當局決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1917年,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一聲炮響,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這里獲得成功,從此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蘇聯時代,1918年3月,首都從這里又遷回莫斯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聖彼得堡當時叫做列寧格勒。這里曾上演了一段悲壯的歷史,德國法西斯軍隊將這座城市圍困了872天(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戰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圍困於反圍困作戰。希特勒揚言:「讓彼得堡這座城市在地球表面上消失。」俄羅斯人開始了艱難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城市的人們每天只能得到25克麵包,許多人被餓死,凍死。但蘇聯紅軍不屈不饒,拚死反抗,沒有讓敵人再前進一步。列寧格勒保衛戰終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據統計,列寧格勒城內共有642000人死於飢餓與嚴寒,兩萬多人死於德軍的空襲與炮擊,3200幢建築被摧毀,城市面目全非,街道變成了瓦礫堆。戰後人們重建家園,將被法西斯炮火毀壞的古跡一一修復,經過藝術家和工匠們的艱苦勞動,這座城市又再現昔日風采。
④ 聖彼得堡原名叫什麼
聖彼得堡始聖彼得堡始建於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是俄國皇帝彼得大帝所建,故稱聖彼得堡。1712年,聖彼得堡成為俄國首都。其後200餘年,它始終是俄羅斯帝國的心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與德國互為敵國,俄國遂用斯拉夫語表示城市的「格勒」取代來自德語的「堡」,聖彼得堡被改名為彼得格勒(Petergrad)。1924年1月列寧逝世後,該城又改稱列寧格勒 (Leningrad)。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這座城市恢復了它的原名聖彼得堡。
⑤ 歷史上「聖彼得堡」有過哪些名字
聖彼得堡
(俄語: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舊稱: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 和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俗稱:Питер )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是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也是僅次於莫斯科的俄國第二大城市。 [編輯本段]市名沿革該市於1703年由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下 令建造,由該城的第一座建築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聖彼得保羅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譯自德文「Sankt Peterburg」。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出現反日耳曼情緒,沙皇政府遂將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其後蘇聯成立,為紀念領導者列寧於十月革命時曾於該市發動革命,於1924年列寧逝世後,將市名改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經市民投票,恢復聖彼得堡的舊名。
(註:「格勒」是俄語中「城市」的意思。)
聖彼得堡與歐洲其他城市最大差別在於,所有歐洲首都名稱均為一個字 ,並且僅擁有一個含義;然而聖彼得堡的名稱卻來自於三個不同的起源:「聖」— 源自於拉丁文,意味「神聖的」,「彼得」— 使徒之名,在希臘語上解釋為「石頭」,「堡」— 在德語或者荷蘭語中稱為「城市」;如此一來,聖彼得堡的名稱不但和彼得大帝之名互相吻合,並且同時說明者,這個年輕的城市蘊含著不凡的文化背景來源。它不但沿襲了德國及荷蘭的文化傳統,並且城市的象徵意義和以聖徒彼得為守護神的古羅馬緊緊相關。有趣的是,甚至聖彼得堡市徽——一個左右交叉的海錨,也類似羅馬梵蒂岡的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