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豐城歷史

豐城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03:48:24

㈠ 豐城的著名人物

1、徐稺

徐稺(生卒年不詳),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東漢時期名士,世稱「南州高士」。曾屢次被朝廷及地方徵召,終未出仕。漢靈帝初年,徐稺逝世,享年七十二歲。徐稺因其「恭儉義讓,淡泊明志」的處世哲學受到世人推崇,被認為是「人傑」的典範和楷模。

㈡ 豐城是個出什了么名人的城市嗎

豐城有三十三個鄉鎮,各地的文化習俗也是有所不同,文化底蘊也是相當深厚,自古有龍泉太阿寶劍之說,鐵牛鎮水古聞,這都是豐城的發展歷史。豐城自古以來就不缺少名人,古有鄧子龍,現有奧運冠軍楊文軍,這都是豐城的驕傲。

徐稚(97-168),字孺子。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東漢隱士。

豐城確實挺不錯的,身為全國百強縣市,經濟還算可以,人口130萬也是城市發展的根基。也是有著名的小吃凍米糖,深得很多人的喜愛,經典也是有蠻多的,玉華山,羅山,白馬寨,豐水湖,等等都是豐城好玩的地方,去豐城的人這些地方是必須要去的。贛江橫穿而過,有山有水,礦產資源豐富,經濟也是沒話說。豐城有三十三個鄉鎮,各地的文化習俗也是有所不同,文化底蘊也是相當深厚,自古有龍泉太阿寶劍之說,鐵牛鎮水古聞,這都是豐城的發展歷史。

㈢ 豐城市張巷鎮的歷史

張巷鎮位於豐城市東南,南起北緯28°05‵,北抵北緯28°10‵,西自東經115°52‵,東迄東經116°02‵,南北長8.13公里,東西寬11.56公里,總面積94平方公里。轄19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243個村小組,三個墟鎮。有10152戶,總人口5萬,其中集鎮人口1.1萬,有耕地54692畝,丘陵山地41904畝。張巷集鎮距豐城市區19公里,離省城南昌60公里,京九鐵路自北而南貫穿全鎮,並在集鎮東部0.5公里處設有火車停靠站,豐撫公路經白馬集鎮橫境而過,區位條件較優,交通四通八達快速便捷,兩條進出公路和主要村級公路基本實現了水泥硬化,村小組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或砂石路。東漢建安十五年前後,張巷境內就有先民定居。元皇慶元年(1312年),張巷開圩於現陳家鋪處。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撫州臨川幕嶺張明立攜妻、子遷來,在芭茅巷邊搭棚居住,故名張家巷。明洪武三年(1370年)老圩街遷移至張家巷,商業貿易逐漸發展。現為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灌山集鎮位於境東部,距張巷7公里,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立圩場,為我國近代著名戲劇教育家熊佛西故里.白馬集鎮位於張巷東南5公里處,建街於明崇禎年間,其明清古建築群規模較大,布局合理,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歷史文化積淀豐厚。1958年,成立張巷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張巷鄉,1994年10月撤張巷鄉設張巷鎮。張巷圩鎮歷史悠久,自古就是豐城有名的大集市。1968年,開始拆舊街建新街,擴圩場面積為1118平方米。1990年在集鎮西部建設農貿街。1996年京九鐵路通車,以此為契機,拉開了張巷集鎮大發展的序幕,先後興建了銀三角商貿區、金三角商貿區,建設了兩個市場,學校、衛生院、計生、公安、郵電、銀行、電力等一大批社會公益事業建設項目相繼投入使用,自來水、街道硬化、亮化、綠化、美化和下水道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對人口和產業的承載功能進一步強化,集鎮建設和管理全面加強,品位提升,名鎮效應開始顯現。2000年張巷鎮被審定為全省小城鎮建設重點鎮,2004年被評為「全省公共衛生先進單位」,2005年又榮幸地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文明鎮」。白馬集鎮和灌山集鎮也分別於2001年和2004年拓展了新區,完善了設施。</b>

㈣ 豐城多少年歷史

東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三國吳置,故城在今江西豐城縣南六十里,劃南昌縣南境置富城縣建立的富城縣,其縣治就在秀市境內。 晉太康六年(280年),改稱豐城縣,《晉書。張華傳》說明豐城為龍泉,太阿寶劍藏地。傳說晉永平年間,豐城縣治(今榮塘墟)曾有「紫氣沖鬥牛星」縣令雷煥挖獄基得春秋龍泉,太阿寶劍。因此,豐城別名「劍邑」。另又一說《晉書張華傳》為干將莫邪二劍 唐永衙二年,遷縣治於贛江東岸(現市城區)。名稱時有更改,依次為富城,豐城,廣豐,豐城,吳皋,富州,豐城。以「豐城」命名時間最長。 1949年5月,豐城縣解放,先歸屬南昌專署,1958年南昌專署遷設於宜春,1959年更名為宜春專署,豐城歸其管轄。198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 2000年8月宜春地區撤銷,改為宜春市,豐城為江西省轄市,暫由宜春代管。

㈤ 江西省豐城市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江西省豐城市古代名人有漢高士徐孺子、晉代天文學家雷煥、唐代江西首位狀元王季友、宋代大臣劉德秀、元代著名文學家揭傒斯、學者熊夢祥、明代抗倭名將鄧子龍、禮部尚書楊廉、文淵閣大學士朱善、理學家李材、清代道教大師黃元吉。現當代名人有《辭海》主編夏征農、戲劇家熊佛西、畫家王夢白、兩屆奧運冠軍楊文軍。
徐稚(97-168),字孺子。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東漢隱士。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碩。豐城市杜市鎮大屋場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鄧子龍(1531-1598),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豐城市杜市鎮鄧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將。
熊朋來(1246-1323)元文學家、音樂家。字與可,號天慵子,豫章(今江西豐城市秀市)人。宋咸淳進士,入元為福清州判官。能文,通音律,尤善鼓瑟。所著有《五經說》、《瑟譜》。
熊佛西,原名福禧,譜名金潤,字化儂,筆名戲子,有時署名向君,豐城市張巷鎮瓘山人。著名戲劇家,為中國現代戲劇界的一代宗師,南田〔漢〕北熊曾作為現代話劇藝術的代表人物。

㈥ 江西豐城的歷史文化包含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據吳,析南昌縣南境置富城縣,以縣建富水西而得名,屬揚州豫章郡。晉太康元年(280年),因原治「城郭未竣,人口未集」,移治豐水西(今榮塘墟),改名豐城縣。元康元年(291年),豐城縣屬江州。縣名時有更改,依次為富城、豐城、廣豐、豐城、吳皋、富州、豐城。傳說晉永平年間,豐城縣治曾有「紫氣沖鬥牛星」,縣令雷煥挖獄基得春秋干將、莫邪雌雄寶劍。因此,豐城別名「劍邑」、「劍城」。
梁大同二年(536年),以縣大難治,因割縣之東境,分立廣豐、新安二縣,別隸撫州總管府巴山郡。隋初,廢新安入廣豐縣。隋開皇九年(589年),罷豫章、巴山、豫寧三郡,改置洪州;並豐城入廣豐縣,初隸撫州,後屬洪州。榮塘縣治遂廢。仁壽二年(602年),避煬帝楊廣諱,復名豐城。大業十二年(606年),林士宏(弘)陷豫章,縣治廢。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豐城縣,屬洪州。並以原治(今故縣)毀於戰火,於永徽二年(651年),移縣治於章水東岸(今老城區)。天佑二年(905年),梁王朱全忠因其父名誠,遂改豐城為吳皋。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復改吳皋為豐城。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豐城戶滿五萬,升豐城為富州,屬隆興路。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隆興路為洪州府,更為南昌府;改富州為豐城縣,隸南昌府。清襲之。民國初,豐城屬豫章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直隸江西省;又先後屬第一(1942年)、第二、第十一行政區。
1949年5月21日,豐城縣解放,屬南昌專區。1958年屬宜春專區(1970年改為宜春地區)。1988年10月4日,民政部(民批[1988]35號)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豐城縣,設立豐城市(縣級)。12月,正式撤縣設市。隸屬宜春地區。2000年後由地級宜春市代管。

豐城(2張)
公元210年置縣,1988年撤縣設市。史傳為干將、莫邪寶劍藏地,故別名「劍邑」。唐代文學家王勃曾在《滕王閣序》中以「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的名句,贊美豐城鍾靈毓秀。這里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劍文化、瓷文化、水文化、書院文化和古建築文化,境內的唐代洪州窯是全國六大青瓷名窯之一,羅山書院是全國第一所書院,岳家獅、梅燭等列為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是東漢高士徐孺子、唐代江西首位狀元王季友、元代文史學家揭傒斯、明代愛國將領鄧子龍、現代戲劇泰斗熊佛西、《辭海》主編夏征農、雅典和北京奧運冠軍楊文軍的故鄉。

㈦ 豐城歷史上的奸臣叛臣

根據時間先後,列出七大叛臣:1中行說;2李陵;3李廣利;4劉豫;5範文程;6吳三桂;7汪精衛。但要說明的是,叛臣和姦臣是兩個概念。
一、中行說
中行說,燕(河北)人,史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漢奸。
背叛前職務:西漢宮廷太監。
叛變後職務:王佐,即匈奴大單於的戰略參謀。
漢文帝時期,因對陪送翁主到匈奴和親的差事不滿,憤然叛變,投靠大單於,為其出謀劃策對抗漢朝,深得信任。
結局:在匈奴地自然死亡。
二、李陵
李陵,隴西(甘肅天水)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他的故事很英勇、很悲凄、很無奈。他忠義孝無一能全,封侯稱王全是恨。史書中沒有一個叛臣被寫成他這樣英雄淚長的感覺。
背叛前職務:騎都尉。
叛變後職務:右校王,或稱右賢王,掌管遼闊的堅昆之地。
漢武帝時期,李陵率領步卒五千側應李廣利北出,孤軍深入匈奴腹地二千多里與單於十數萬騎兵遭遇後打陣地戰,歷經無數戰,射盡箭矢,殺敵騎兵萬余,最終全軍覆沒,李陵被俘。武帝一氣之下殺了其妻母,李陵得知後徹底歸附單於,並娶單於之女為妻,任右賢王。後曾率三萬匈奴騎兵與漢御史商丘成兩萬漢軍對決於恨地浚稽山,緣何兵敗,耐人尋味。
結局:在匈奴地二十餘年,病死他鄉。
三、李廣利
李廣利,中山(河北定州)人,歷史上把他描繪為庸才將軍,因他而死的漢軍與被他斬殺的外族一樣多,一將未功成,萬骨盡已枯。
背叛前職務:貳師將軍。
叛變後職務:具體任職不詳,只說身份尊寵。
衛青、霍去病死後,武帝啟用李廣利,北擊匈奴,西征大宛,平生也是惡仗無數,史書評他是外戚上位、才智有限,打仗只會硬碰硬,是那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主,後因參與宮廷謀變,以及作戰失利,所幸投降匈奴。他葬送的漢軍兒郎以十數萬計。他投降後,西漢再無能力組織大軍團對外作戰,但也應該看到,匈奴此後也未對西安形成任何威脅,這可能就是死磕的結果。
結局:投降匈奴後被器重了一年,隨後被故友獻計所殺,首級用於祭祀,實在可悲。但死前說了一句狠話「我死必滅匈奴!」,很有點意思。
四、劉豫
劉豫,景州(今河北阜城縣)人,金的傀儡政權傀儡皇帝。
背叛前任職:殿中侍御使、河北提刑、濟南知府等。
叛變後任職:「大齊」皇帝。
劉豫出身農民,北宋後期得中進士成為官員,金兵南下時殺死了守將關勝,獻級投降,金人用「以漢制漢」的方法,扶植其成立了傀儡「偽齊」政權,劉豫成為偽齊皇帝,為保其地位,極力組織武裝部隊,或單獨或與金兵組成聯軍,盡心竭力的配合攻宋,多次與岳飛、韓世沖、劉光世等抗金名將對峙見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游說宋臣降金降齊,甘心當金人走狗。
結局:與南宋將領對決,退不能守、攻不能取,也惹怒了金人,做偽皇帝八年終於被廢,後得病而亡。
五、範文程
範文程,遼寧沈陽人,是范仲淹第十七世孫,為後金效力,輔佐清四代皇帝。
背叛前任職:進士。
叛變後任職:大學士,清朝開國宰輔之一。
範文程祖上均為明官,食朝廷俸祿,明萬曆四十三年考取秀才,努爾哈赤攻陷撫順,範文程「仗劍謁軍門」,參加後金政權,加入了漢八旗,從此成為滿清主要謀臣,深受倚賴,凡犯明的策略、策反漢族官員、滿清制度的建設等,他都參與決策,成為滿清的開國宰輔,對滿清王朝的建立與鞏固起了重要作用。忠心於滿清,被清朝譽為傑出謀士。
結局:病亡,終年70歲。
六、吳三桂
吳三桂,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市)人,先引清兵入關,後發三藩之亂。
背叛前任職:遼東總兵、中軍府都督、平西伯、漢中王等。
叛變後任職:平西王
明末在關外任武將期間,與滿清軍隊對峙,駐守山海關時,為明政府所依賴的最後一支武裝部隊,被連續加官進爵,李自成進京後,先有投李之意,後與之決裂降清,引清兵入關,聯手鎮壓李自成起義軍,又殺永曆帝和皇族大臣,導致大順政權及南明政權等漢人政權的覆亡,率所部配合滿清掠奪漢家城土,屠殺漢族軍民,為滿清王朝的建立,立下顯赫戰功。後又自立為王,發動三藩之亂。
結局:病亡。
七、汪精衛
汪精衛,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被歷史唾棄投日漢奸。
背叛前任職: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國民參政會議長等。
叛變後任職:偽國民政府主席。
日本侵華時期賣國求榮,成立偽傀儡政權,配合日軍攻擊抗日軍民,禍害百姓,鞏固日本人的侵略殖民統治。
結局:1944年病亡於日本。

㈧ 豐城街道的歷史沿革

豐城街道歷史悠久,據從出土的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明隆慶六年(1572)新豐縣治遷建至本地,先築城於鴻雁洲(今城東村大營),後於萬曆元年(1573)遷建於君子嶂下(今縣城)。自此以後,豐城均為縣治所。明清時期,豐城地區設黃陂、瀧長、塘肚圍3個約和太平、文昌、聚奎3個坊。民間十四年(1925年)為新豐縣第一區;建國後,豐城曾先後稱為第一區,附城區,新豐紅旗公社第一團,黃陂公社、城郊公社、豐郊區等。1986年撤區改鎮,換稱豐城鎮。2005年12月撤鎮改稱街道辦。

㈨ 作文:豐城歷史

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豐城境內就有人類勞動生息。
商周時期,村落逐漸形成,定居地有橋東鄉席家山、荷湖鄉鳳形山、秀市鄉螺螄山、榮塘鄉沂塘和河州鄉壺嘴街等,先民開始燒造和使用陶罐。
春秋戰國,豐城先後屬於吳、越、楚國管轄。當時拖船鎮麗城、曲江鎮蹠口城人口開始繁衍,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直到西漢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53年)期間,豐城地區屬於淮南國(即九江郡),景帝中元元年到東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前149年----公元209年)屬豫章郡南昌縣管轄。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據吳,析南昌縣南境置富城縣,以縣建富水西而得名,屬揚州豫章郡。晉太康元年(280年),因原治「城郭未竣,人口未集」,移治豐水西(今榮塘墟),改名豐城縣。元康元年(291年),豐城縣屬江州。縣名時有更改,依次為富城、豐城、廣豐、豐城、吳皋、富州、豐城。傳說晉永平(291)年間,豐城縣治曾有「紫氣沖鬥牛星」,縣令雷煥挖獄基得春秋干將、莫邪雌雄寶劍。因此,豐城別名「劍邑」、「劍城」。
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以縣大難治,因割縣之東境,分立廣豐、新安二縣,別隸撫州總管府巴山郡。隋初,廢新安入廣豐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罷豫章、巴山、豫寧三郡,改置洪州;並豐城入廣豐縣,初隸撫州,後屬洪州。榮塘縣治遂廢。仁壽二年(602年),避煬帝楊廣諱,復名豐城。大業十二年(616年),林士宏(弘)陷豫章,縣治廢。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豐城縣,屬洪州。並以原治(今故縣)毀於戰火,於永徽二年(651年),移縣治於章水東岸(今老城區)。天佑二年(905年),梁王朱全忠因其父名誠,遂改豐城為吳皋。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復改吳皋為豐城。
宋隆興二年(1164年),豐城隸屬隆興府轄地。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豐城戶滿五萬,升豐城為富州,屬龍興路。先後隸屬江西行中書省隆興路、龍興路轄域。
明太祖壬寅年(1362年),[3] 改龍興路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富州為豐城縣,隸南昌府。
清承明制,豐城屬南撫建督糧道南昌府。
民國初,豐城屬豫章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直隸江西省。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豐城直屬省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省之下設行政區,豐城屬第一行政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專員公署由新干遷至豐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24日,全省縮改為8個行政區,豐城屬第二行政區。民國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1937年-1939年),全省擴改為11個行政區,豐城屬於第十一行政區,專員公署仍設豐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避日軍,縣政府遷往羅山鄉門樓崗村辦公,三個月後復回縣城。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全省改為9個行政區,豐城屬第一行政區。民國35年(1946年),第一行政區設於豐城。

1949年5月,豐城先歸屬南昌專署管轄,1958年南昌專署遷設於宜春,1959年更名為宜春專署,豐城歸其管轄。198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2000年8月宜春地區撤銷,設立地級宜春市,代管豐城。1988年10月4日,民政部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豐城縣,設立豐城市(縣級)。12月,正式撤縣設市。隸屬宜春地區。2000年後由地級宜春市代管。[4] 2014年7月,被列為全省第一批6個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縣市之一。[1]
稱謂沿革

名稱時有更改,依次為富城、豐城、廣豐、豐城、吳皋、富州、豐城,以「豐城」命名時間最長。其中又因豐城為龍泉、太阿(一稱干將、莫邪)寶劍發出土發祥地,所以豐城別名劍邑、劍城。

熱點內容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
教師美文誦讀材料 發布:2025-07-13 20:46:09 瀏覽:211
2017數學高考答案解析 發布:2025-07-13 20:21:13 瀏覽:721
黃岡小狀元四年級上冊語文答案 發布:2025-07-13 18:50:35 瀏覽:24
告訴英語 發布:2025-07-13 18:39:33 瀏覽:202
南陵縣教育信息網 發布:2025-07-13 18:21:05 瀏覽:638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 發布:2025-07-13 14:42:16 瀏覽:896
對教育的 發布:2025-07-13 14:06:14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