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微生物油脂

微生物油脂

發布時間: 2021-07-31 04:04:33

① 產油脂微生物具體有哪些

:微藻類的Botryococcusbraunii,油脂含量為50%~70%;酵母類的Cryptococcusalbis(淺白色隱球酵母),油脂版含量為65%;Rhodotorulaglutinis(膠粘權紅酵母),油脂含量為72%;黴菌類的Aspregillusterreus(土麴黴),油脂含量為57%;Mortierellaalpina(高山被孢霉),油脂含量為40%

② 為什麼微生物油脂比動物油脂更好

大多數微生物油脂都富含PUFAs,這是動植物油脂無法相比較的。因此,微生物油脂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日益受到重視的原因不僅僅是它作為動植物油脂的一個補充,更重要的是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且後者在促進人類健康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一旦人體缺乏PUFAs,就將產生某些疾病,也可以說人體的某些疾病會伴隨著PUFAs的含量多少而改變。如在治療新生兒濕疹中,給患處塗抹小麻油或紅花油(含亞油酸),就能很快抑制住濕疹病情;當嬰幼兒嚴重缺乏DHA和AA時,可造成永久性智力低下和視力障礙;6—12歲兒童出現皮膚搔癢、眼角乾燥、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與其血漿內DHA含量低下有明顯的正相關。精神分裂症患者體內PUFAs含量較正常人低許多。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體內PUFAs含量較正常人低;食用適量富含PUFAs微生物油脂,可明顯降低高脂、高膽固醇血症患者血漿內的脂質和膽固醇水平,同時提高血漿內載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那麼,與動植物油脂的生產相比,微生物油脂還具有哪些優點呢?

首先,微生物的適應性強,繁殖速度快,生產周期短。

其次,微生物生長所需的原料豐富多樣,特別是可以利用農副產品、食品工業及造紙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同時還保護了環境。

第三,微生物生產油脂可節約勞動力,同時不受場地、氣候、季節的影響,一年四季可連續生產。

第四,利用不同的菌株和培養基產品的構成變化較大的特點,尤其適合於開發一些功能性油脂。如富亞油酸、亞麻酸、EPA、DHA、角鯊烯、二元羧酸等油脂以及代可可脂。

產油微生物除可代替動植物油脂生產食用油脂,特別是保健類功能性油脂外,還可以作為生產生物柴油的油源。生物柴油由各種動、植物油脂經酯化或轉酯化工藝而得,而大部分微生物油的脂肪酸組成和一般植物油相近,因此微生物油脂可替代植物油脂生產生物柴油。

③ 哪種微生物分解人類油脂

很多種
尤其在厭氧環境中,很多產酸的菌都可以分解脂類的

④ 微生物油脂含量測定方法有哪些請詳細說下

微生物油脂含量測定首先要把油脂提取出來,然後通過「油/微生物」就可以知道含量了。
油脂提取方法主要有索氏抽提法,熱酸法,比重法,超聲波提取法等,最常用的是抽提法。
1、索氏抽提法:採用索氏抽提法中的殘余法,即用低沸點有機溶劑(乙醚或石油醚)迴流抽提,除去樣品中的粗脂肪,以樣品與殘渣重量之差,計算粗脂肪含量。由於有機溶劑的抽提物中除脂肪外,還或多或少含有游離脂肪酸、甾醇、磷脂、蠟及色素等類脂物質,因而抽提法測定的結果只能是粗脂肪。
具體點就是首先烘乾樣品,稱重,通過索氏抽提儀進行脂肪提取,再烘乾殘渣重量,就可以得到油脂含量了。
2、酸水解法:樣品烘乾,稱重,然後向其中加入10 mL鹽酸.將抽脂瓶放入70℃~80℃水浴中,每5 min~10 rain用玻璃棒攪拌一次,至樣品脂肪游離消化完全為止需40 min~50 min。取出輕搖,冷至室溫。加入10 mL乙醇,混勻。加入25 mL乙醚,加塞振搖1 rain,開塞放出氣體,靜置,使醚層、水層分開。用石油醚一乙醚等量混合液沖洗塞及筒口附著脂肪,靜置,有機層轉入燒瓶中,減壓濃縮至近干。

⑤ 微生物發酵生產油脂是什麼微生物

發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特定性狀和功能,通過現代化工程技術生產有用物內質或直接應容用於工業化生產的技術體系,是將傳統發酵與現代的DNA重組、細胞融合、分子修飾和改造等新技術結合並發展起來的發酵技術。發酵產物的類型有:氨基酸發酵、有機酸發酵、抗生素發酵、酒精發酵、維生素發酵等。乳酸發酵,如植物乳酸桿菌進行的酸泡菜發酵.乙醇發酵:如酵母菌進行的酒清發酵.丙酮丁醇發酵:如利用丙酮丁醇梭菌進行丙酮丁醇的發酵生產.丁酸發酵:如由丁酸細菌引起的丁酸發酵.

⑥ 什麼微生物可以產生油脂

(1)脂肪可被蘇丹Ⅲ(蘇丹Ⅳ)染成橘黃色(紅色)故顯微觀察時,微生物A菌體中的油脂通常可用蘇丹Ⅲ或蘇丹Ⅳ染色.因為植物油不揮發,所以不適合採用蒸餾法提取,應用壓榨法或萃取法提取.
(2)篩選產脂肪酶的微生物B時,應該使用只有目的菌能夠生存的,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的選擇培養基,培養基中應該添加油脂作為唯一碳源.
(3)測定微生物的數量,可以在顯微鏡下用血細胞計數板直接計數或稀釋塗布平板法進行計數.
(4)為了確定微生物B產生的脂肪酶的最適溫度,某同學測得相同時間內,在35℃、40℃、45℃溫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為4mg、1mg、6mg,則上述三個溫度中,45℃條件下該酶活力最小,該酶的最適溫度為40℃左右,為了進一步確定該酶的最適溫度,應圍繞40℃設計後續實驗.
故答案為:
(1)蘇丹Ⅲ或蘇丹Ⅳ萃取法
(2)油脂
(3)血細胞計數板 稀釋平板塗布
(4)45 40

⑦ 微生物油脂是什麼

微生物油脂是繼植物油脂、動物油脂之後人類開發出的又一種食用油脂新資源。能夠生產油脂的微生物有酵母、黴菌、細菌和藻類等,其中真核的酵母、黴菌和藻類能合成與植物油組成相似的甘油三酯,而原核的細菌則合成特殊的脂類。不過,人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藻類、細菌和真菌上,因為細菌的油脂產量太低。

微生物油脂研究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為了解決當時的油源匱乏而利用產脂內孢霉生產油脂,此後美國也開始著手微生物油脂的生產,但沒有實現工業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科學家篩選到了適於深層培養的菌株,開始在德國工業化生產微生物食用油脂。在二戰之後的幾十年裡,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家們對產油脂的微生物菌株進行反復的改造和篩選,終於獲得了一大批油脂含量高、生產周期短、不受季節影響、產油脂率高、遺傳性狀穩定、成本較低、易於工業化生產的微生物油脂。

微生物油脂比動植物油脂更有利於人體健康

⑧ 微生物能產生油脂嗎那個機理是 怎麼樣的

呵呵,問題提的好啊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微生物能產生油脂的啊。其理由和運行機理如下:
1.1897年德國學者E.畢希納發現酵母菌的無細胞提取液能與酵母一樣具有發酵糖液產生乙醇的作用,從而認識了酵母菌酒精發酵的酶促過程,將微生物生命活動與酶化學結合起來。G.諾伊貝格等人對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對酒精發酵中間產物的分析,A.J.克勒伊沃對微生物代謝的研究以及他所開拓的比較生物化學的研究方向,其他許多人以大腸桿菌為材料所進行的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謝途徑的研究,都闡明了生物體的代謝規律和控制其代謝的基本原理,並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謝的基礎上擴大利用微生物,發展酶學,推動了生物化學的發展。從20世紀30年代起,人們利用微生物進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種有機酸、氨基酸、蛋白質、油脂等的工業化生產。
2.微生物油脂
我們平常吃的油脂不是由芝麻、花生和油菜子等油料作物榨取的植物油脂,就是由豬、牛及羊等動物的熬制動物油脂,很少考慮到微生物油脂,其實,在許多微生物中都含有油脂,低的含油率2%~3%,高的竟達60%~70%,因此,利用微生物來生產食用油脂是廣開「油路」,造福人類的一條新途徑。 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油脂含量差異很大,一種稱作油藻的淡水單細胞藻類含油量達乾重的20%~40%,休眠狀態含量更高,可達80%以上。細菌中大腸桿菌為19.9%,黴菌中的青黴為35%~40%,酵母中的圓形酵母為50%,而細長紅酵母高達61%~74%,油脂系數20~ 60。
運行機理:
油脂在空氣中氧氣的作用下首先產生氫過氧化物,根據油脂氧化過程中氫過氧化物產生的途徑不同可將油脂的化分為:自動氧化,光氧化和酶促氧化.
①自動氧化:自動氧化是一種自由基鏈式反應.
(1)引發期:油脂分子在光,熱,金屬催化劑的作用下產生自由基,如RH + Mx+→R +H++M(x-1)+;
(2)傳播期:R +3O2→ROO ,ROO +RH→ROOH+R ;
(3)終止期:ROO +ROO →ROOR+O2,ROO +R →ROOR,R +R →R-R.
②光氧化:光氧化是不飽和脂肪酸與單線態氧直接發生氧化反應.單線態氧:指不含未成對電子的氧,有一個未成對電子的稱為雙線態,有兩個未成對電子的成為三線態.所以基態氧為三線態.食品體系中的三線態氧是在食品體系中的光敏劑在吸收光能後形成激發態光敏素,激發態光敏素與基態氧發生作用,能量轉移使基態氧轉變為單線態氧.單線態氧具有極強的親電性,能以極快的速度與脂類分子中具有高電子密度的部位(雙鍵)發生結合,從而引發常規的自由基鏈式反應, 進一步形成氫過氧化物.
光敏素(基態)+hυ→光敏素*(激發態)
光敏素*(激發態)+3O2→光敏素(基態)+1O2
不飽和脂肪酸+1O2→氫過氧化物
③酶促氧化:自然界中存在的脂肪氧合酶可以使氧氣與油脂發生反應而生成氫過氧化物,植物體中的脂氧合酶具有高度的基團專一性,他只能作用於1,4-順,順-戊二烯基位
置,且此基團應處於脂肪酸的ω-8位.在脂氧合酶的作用下脂肪酸的ω-8先失去質子形成自由基,而後進一步被氧化.大豆製品的腥味就是不飽和脂肪酸氧化形成六硫醛醇.
④氫過氧化物的分解和油脂的酸敗:氫過氧化物極不穩定,當食品體系中此類化合物的濃度達到一定水平後就開始分解,主要發生在氫過氧基兩端的單鍵上,形成烷氧基自由基再通過不同的途徑形成烴,醇,醛,酸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具有異味,產生所謂的油哈味. 根據油脂發生酸敗的原因不同可將油脂酸敗分為:
(1)水解型酸敗:油脂在一些酶/微生物的作用下水解形成一些具有異味的酸,如丁酸,己酸,庚酸等,造成油脂產生汗臭味和苦澀味;
(2)酮型酸敗:指脂肪水解產生的游離飽和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氧化,最後形成酮酸和甲基酮所致.如污染灰綠青黴,麴黴等;
(3)氧化型酸敗:油脂氧化形成的一些低級脂肪酸,醛,酮所致.
⑤影響油脂氧化的因素
(1)油脂的脂肪酸組成: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速度比飽和脂肪酸快,花生四烯酸:亞麻酸:亞油酸:油酸=40:20:10:1.順式脂肪酸的氧化速度比反式脂肪酸快,共軛脂肪酸比非共軛脂肪酸快,游離的脂肪酸比結合的脂肪酸快,Sn-1和Sn-2位的脂肪酸氧化速度比Sn-3的快;
(2)溫度:溫度越高,氧化速度越快,在21-63℃范圍內,溫度每上升16℃,氧化速度加快1倍;
(3)氧氣:有限供氧的條件下,氧化速度與氧氣濃度呈正比,在無限供氧的條件下氧化速度與氧氣濃度無關;
(4)水分:水分活度對油脂的氧化速度,見水分活度;
(5)光和射線:光,紫外線和射線都能加速氧化;
(6)助氧化劑:過渡金屬:Ca,Fe,Mn,Co等,他們可以促進氫過氧化物的分解,促進脂肪酸中活性亞甲基的C-H鍵斷裂,使樣分子活化,一般的助氧化順序為Pb>Cu>Se>Zn>Fe>Al>Ag.
油脂的自動氧化自動氧化,是化合物和空氣中的氧在室溫下,未經任何直接光照,未加任何催化劑等條件下的完全自發的氧化反應,隨反應進行,其中間狀態及初級產物又能加快其反應速度,故又稱自動催化氧化。脂類的自動氧化是自由基的連鎖反應,其酸敗過程可以分為誘導期、傳播期、終止期和二次產物的形成四個階段。飼料中常常存在變價金屬(Fe、Cu、Zn等)或由光氧化所形成的自由基和酶等物質(Waters,W.A,1971;Schaich,K.W,1980),這些物質成為飼料氧化酸敗啟動的誘發劑,脂類物質和氧氣在這些誘發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氫過氧化物和新的自由基,又誘發自動氧化反應,如此循環,最後由游離基碰撞生成的聚合物形成了低分子產物醛、酮、酸和醇等物質。
期待你的滿意啊~~天天快樂啊~~

⑨ 微生物油脂的微生物油脂的生產

微生物產生油脂的過程, 本質上與動植物產生油脂的過程相似, 都是從乙醯 CoA 羧化酶催化羧化的反應開始, 然後經過多次鏈延長, 或再經過去飽和作用等完成整個生化過程。在此過程中, 有兩個主要的催化酶, 即乙醯 CoA 羧化酶和去飽和酶。其中乙醯 CoA 羧化酶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 是第一個限速酶。此酶是由多個亞基組成的復合酶,結構中有多個活性位點, 因此該酶能為乙醯 CoA、ATP 和生物素所激活。去飽和酶是微生物通過氧化去飽和途徑生成不飽和酸的關鍵酶, 這一過程稱之為脂肪酸氧化循環。
綜合目前國外的研究,粘紅酵母油脂合成的機理可分為四個環節: 兩個前體乙醯 CoA 和 3- 磷酸甘油的形成; 甲羥戊酸的合成, 乙醯 CoA 形成脂醯 CoA 和鞘脂; 以甲羥戊酸為前體合成甾醇、 類胡蘿卜素和碳水化合物; 以乙醯CoA和 3- 磷酸甘油為前體合成磷脂酸、甘油二脂、甘油三脂和磷脂。由此可見, 在酵母細胞內油脂合成的多少, 乙醯 CoA 起了主導作用, 而乙醯 CoA 的形成又受到氮源多少、 AMP 和異檸檬酸脫氫酶活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熱點內容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
教師美文誦讀材料 發布:2025-07-13 20:46:09 瀏覽:211
2017數學高考答案解析 發布:2025-07-13 20:21:13 瀏覽:721
黃岡小狀元四年級上冊語文答案 發布:2025-07-13 18:50:35 瀏覽:24
告訴英語 發布:2025-07-13 18:39:33 瀏覽:202
南陵縣教育信息網 發布:2025-07-13 18:21:05 瀏覽:638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 發布:2025-07-13 14:42:16 瀏覽:896
對教育的 發布:2025-07-13 14:06:14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