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口數量
❶ 北京市歷年人口歷史
1948年203萬人(建國前)。
194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420萬人。
1950年至1960年——人口高速增長階段。11年間全市常住人口增加319.5萬人,平均每年增加29萬人,1960年達到739.6萬人。
1961年至1970年——人口增長波動階段。10年間,平均每年增加4.5萬人,1970年全市常住人口為784.3萬人。
1971年至1978年——人口增長回升階段。隨著少生優生、限制多胎生育政策的出台,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略微下降,1978年全市常住人口為871.5萬人。
1979年至1990年——人口平穩增長階段。1990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086萬人。
1991年至2004年——外來人口大量增加階段。到2004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492.7萬人,在全市增加的人口中,外來人口佔到63%。
2004年——2008年,2008年1800萬人,其中本市人員1230萬,外地來京人員(居住超過半年)570萬。北京全年外來人口超過1億4700萬人次,居世界之冠。
2009年1860萬人;2010年1962萬人;2011年2019萬人;2012年2069萬人;
2013年2115萬人;2014年2152萬人;2015年2171萬人;2016年2173萬人;
2017年2170萬人。
北京市人口增長的兩個高峰在上世紀50年代和上世紀末,進入21世紀,盡管本地人口自然增長率顯著下降,由於外地移民持續進入,導致北京市人口已接近飽和。
(1)歷史人口數量擴展閱讀
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密度為1311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增加81人/平方公里(2011年為1230人/平方公里)。
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 人口密度也逐步上升。
西城區常住人口密度最高,為25767人/平方公里,而延慶縣最低,只有158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密度從首都功能核心區開始向外圍逐漸降低。
核心區人口密度為23953人/平方公里,是城市功能拓展區的2.9倍,是城市發展新區的22倍,是生態涵養發展區的109.9倍。
❷ 古代人口數量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人口數量究竟是多少?古代的史書上也有一些記載,但這些記載很難說是真實的數據。因為官方的統計數字,僅限於官府實際掌控的人口數,而官方掌控人口的多少,往往取決於政府統治的有效程度。所以,在政府控制能力薄弱的時期,大量的人口被地方豪族所掌控,不在官方的統計范圍之內。
各個朝代的真實人口數據究竟是多少,有沒有可能獲得一個比較可靠的數字呢?歷史地理學家尤其是歷史人口學家通過細致的研究,大致推測出了一個比較接近歷史真相的人口數據。當然,他們的成果也不能說一定就與歷史事實完全相符,但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上的數據,應該說還是比較可信的。
下面我們根據藍勇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2002年版),盤點一下學者給出的歷史人口數據:
一、戰國、秦朝:大約2000萬
二、西漢後期:約6000萬
三、西晉:約3500萬
四、南北朝:南北總計約5000萬
五、隋朝:最多時約5600萬——5800萬
六、唐朝:開元年間人口峰值約8000萬——9000萬
七、五代十國:總共約3000萬
八、北宋:宋徽宗前期,宋12600萬、遼900萬、西夏300萬,總計約1.38億人
9、南宋:13世紀初,南宋8060萬、金5600萬、西夏300萬,總計約1.4億人
10、元朝:約8500萬
11、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約2億人
12、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4.3億人
❸ 中國歷朝歷代的人口是多少佔世界的總人口比例
[編輯] 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的這一時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國傳統農業的迅速發展和奠定後來傳統農耕文明基礎的時代。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此後一直到秦末民變之前持續不斷的增長.
估計公元前10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5000萬。
估計公元前5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0億, 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此年有25,000,000人口。
估計公元前4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62億。
估計公元前2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905億。
估計公元前265年的印度孔雀王朝有50,000,000人口。
[編輯] 秦、漢
[編輯]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 估計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億,秦代人口占據世界15%的比例。
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造成期間全國的社會經濟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全國各地到處一片凄慘蕭條,原來的人口稠密地區的繁榮景象不在。據《史記》載:「至漢祖定天下,民之死傷,亦數百萬,是以平城之卒,不過三十萬,方之六國,五損其二」;由此可以反映人口大量死亡的事實。
[編輯] 前漢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故全國人口分布格局為北多南少。
若以淮河、秦嶺為界,那此時的華北人口超過85%,華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漢戰爭之中取勝的漢王劉邦稱帝,天下重新統一,建立漢朝,據當代學者估計,人口約1650萬。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西漢建立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的政治措施,特別是文景之治的迅速發展到孝武皇帝元光六年時(前129年)達到3600萬,黃河中下游這一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在這六十年之中增長了2.5倍.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繁榮富庶的景象。
從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開始,因之後連年的戰爭和徭役賦稅較之於前加重,使得自漢武帝在位中期開始,人口數出現了多年的停滯和下降,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萬。之後昭宣中興的休養生息使得漢武帝在位後期已瀕臨崩潰的全國經濟形勢得到扭轉,社會穩定下來,期間人口開始恢復增長。到漢平帝元始二年時(2年)根據《漢書》記載,有12,366,470戶,57,671,401人.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16,500,000人
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36,000,000人
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000,000人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12,366,470戶 57,671,401人 一說:59,594,978人
[編輯] 新莽
新莽時期沒有具體的人口調查,估計新莽天鳳五年(17年)全國有5600萬人.但是新莽天鳳五年(17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緊接著烽火遍地,群雄割據和混戰,流寇作亂,造成期間大量中原人口流徙或死亡,或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華南地區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
估計公元元年(1年)的世界人口為2.7227億 此年的漢代人口佔世界比例是21.18%
羅馬帝國在前25年有270萬平方千米土地 5680萬人口;117年的羅馬帝國有590萬平方千米土地 8800萬人口;395年的東羅馬帝國有250萬平方千米土地 3400萬人口;
[編輯] 後漢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時估計全國有人口2800萬人.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戶 21,007,820人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5,860,573戶 34,125,021人
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7,456,784戶 43,356,367人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9,237,112戶 53,256,029人
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年)9,647,838戶 4,869.0789人
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估計有10,736,000戶,53,860,000人
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 9,698,630戶 49,150,220人
漢順帝建康元年(144年)9,946,915戶 49,730,550人
漢沖帝永嘉元年(145年)9,937,680戶 49,524,183人
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9,348,227戶 47,566,772人 [1]
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10,677,960戶 56,476,856人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 估計有11,000,000戶,55,000,000人
估計公元200年的世界人口為2.23億. 此年的後漢人口佔世界比例的15.7%.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估計有3,000,000戶,約15,000,000人
[編輯] 魏.晉.南北朝
[編輯] 三國
自東漢末黃巾之亂開始(184年),進入長期的瘟疫頻發和大小戰爭頻繁的禍亂時期,全國人口數量與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黃河流域屢遭戰爭,十室九空,人口或外遷避難或死亡。到蜀漢滅亡時(263年)人口數字根據傳世文獻資料記載合計在8,180,000人左右。自此人口數一蹶不振,到隋文帝在位時方復甦.
[編輯] 兩晉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統一全國後,根據《晉書》記載,太康元年(280年)全國有2,495,804戶,16,163,863人。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戶口調查為全國3,770,000戶.約23,800,000人。
漢趙劉聰在位時(310年—318年)全國合計約2,480,000戶,12,400,000人。
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十一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和緊接著歷史上著名的導致華北地區人口在八年之內消失80%的五胡亂華。
東晉建立後中原人民為躲避戰火紛紛大量的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合計遷入90萬,東晉因而設置大量僑州。
漢趙劉聰在位時(310年七月—318年),漢趙控制地區的戶口大約有六十三萬戶,人口大約有三百一十五萬人左右。估計此時的華北地區有700萬人口,此時的東晉有540萬人口.全國合計1240萬。
後趙滅亡時(351年)華北地區漢族不到100萬人.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記載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戶,9,987,935人。此時的東晉有8,000,000人,全國合計17,987,935。華北地區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增長。
[編輯] 南朝
南朝人口的傳世文獻資料記錄,只有《宋書》記載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戶口數為90.1769萬戶,517.4074萬口。由於當時戶口調查統計受到隱匿人口數量影響較多,這個數字不能反映實際。
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估計全國有20,000,000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估計全國有23,700,000
南朝人口數量最多時,根據今人研究認為是梁武帝大同五年時(539年)有11,030,000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發的侯景之亂造成長江下游地區:"千里絕煙,人跡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禍亂結束後的南梁境內人口僅剩1,100,000人,自東吳以來的得到普遍大規模開發的三吳地區的社會經濟成果在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侯景之亂之中化為烏有。
直到陳霸先建立陳朝後到陳宣帝在位時(約577年)才達到600,000戶,2,400,000人。
[編輯] 北朝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北涼承和七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仇池建義四年(439年)滅北涼,北朝開始。此時在北魏統治下的地區的社會經濟生產得到一定恢復。
馮太後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實行均田制後到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時(520年)達到北魏人口峰值5,000,000戶,約30,000,000人。
北魏於爾朱榮之亂後分裂時(534年),有3,375,368戶.
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戶,20,006,880人。
北周靜帝大定年間(581年)3,599,000戶,9,009,614人.估計實際約18,000,000人。
[編輯] 隋.唐.五代.宋
[編輯] 隋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當時戶口數為3,599,000戶,9,009,614人;估計實際人口為18,000,000人。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得戶500,000戶.2,000,000人,此時全國戶口7,000,000戶,人口約40,000,000人。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 約44,500,000人。
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9,040,000戶。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8,907,536戶.46,019,956人。 [2]
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全國約44,500,000人。
[編輯] 初唐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1,800,000戶, 12,350,000人。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2,190,000戶, 15,000,000人。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2,900,000戶, 19,000,000人。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3,000,000戶。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年)3,600,000戶。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3,800,000戶, 約23,800,000人。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6,156,141戶, 37,140,000人。
[編輯] 盛唐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戶,41,419,712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7,861,236戶, 45,431,265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為8,412,871戶.48,143,609人.
[編輯] 中唐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8,525,763戶,48,909,800人。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9,069,154戶,52,880,488人。
估計此年實際有13,000,000戶,75,000,000人。
安史之亂結束後,人口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期間原遭受戰禍地區的人口大量南移。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蘇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廣州增加75%。五代十國時期南方九國中,只有吳和吳越兩國君主為華南本地人,南漢君主是早期移民後裔,其它六國的君主均為華北移民。
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從初唐時:華北占據75%,華南占據25%。到唐亡時: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各自50%。此後的人口統計資料由於統計疏漏混亂不堪因而不準確可靠。
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2,933,174戶,16,993,806人。[只有169個州上報戶口;不足安史之亂前的一半單位]。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2,933,125戶,16,900,000人。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3,805,076戶。([一說310餘萬])[3]。
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2,473,963戶。[4]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戶,15,760,000人。--[5].
唐穆宗長慶年間(824年)3,944,595戶。
唐敬宗寶歷年間(826年)3,978,982戶。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4,996,752戶。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4,955,151戶。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 估計全國有80,000,000人。
[編輯] 晚唐
黃巢之亂時(875年—884年),期間超過八百三十萬人死亡。
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全國合計約72,000,000人。
唐哀帝天復三年(907年)全國合計75,000,000人.
[編輯] 五代十國
淮南 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 226,574戶,南唐割江北地。
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2,309,812戶。[6]
荊南(963年),142,300戶。
湖南(963年),97,388戶。
後蜀(965年),534,029戶。
南漢(971年),170,263戶。
南唐(975年),655,065戶。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3,090,504戶[主戶]。
清源(978年),151,918戶。
吳越(978年),550,680戶。
北漢(979年),35,250戶。
[編輯] 北宋
注:宋代的人口統計數據是戶數和成年男性數(人丁數)。
估計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六千萬人。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全國統一,估計有7,737,209戶。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4,131,576戶(主戶),估計實際有8,263,152戶。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6,839,331戶(主戶),實際8,677,677戶。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10,290,000戶。
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年)100,000,000人。
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10,792,705戶。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12,462,531戶。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14,181,486戶。
宋英宗熙寧十年(1077年)14,245,270戶。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17,800,000戶。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19,120,921戶。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19,960,812戶。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20,264,307戶。
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20,882,258戶 約125,000,000人。
其中華南地區人口佔全國70%. 華北地區占據30%。
估計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有22,118,160戶.約132,398,000人
據《遼史》記載及今人考訂,遼國人口最多時的遼天祚帝干統十年(1110年)有140餘萬戶,900萬人;西夏人口最多時的西夏崇宗貞觀十年(1110年)約有300萬人。
[編輯] 宋、金
紹興和議後(1141年)從靖康之難開始因頻繁戰亂遭受破壞的社會經濟開始得到恢復。自靖康之難開始減少的人口總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增長。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11,139,850戶,約69,620,000人。
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約76,490,000人。
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13,600,000戶,80,600,000人。
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12,670,000戶,76,810,000人。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5,696,989戶. 約35,606,181人。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3,000,000戶,約31,800,000人。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5,599,700戶,39,663,400人。一說為6,789,449戶,44,705,086人,又一說為6,060,723戶,36,989,014人。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女真、契丹、漢戶為7,223,400戶,48,490,400人。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 7,684,438戶 45,816,079人. 估計實際人口約50,000,000人
估計1200年宋、金、西夏三國總人口為13600萬人。 世界人口在950年—1200年期間從2.5億增加到4.04億,拜占庭帝國在1025年有1200萬人。其中宋、金、西夏三國總人口占當時世界的33.66%(1200年)中國人口在第十一世紀到第十二世紀期間成長了,從1083年的一億增加到1120年的一億三千二百四十萬。
[編輯] 蒙古
蒙古帝國從1205年開始入侵西夏到1227年滅西夏,從1209年開始入侵中原到1234年滅金,從1231年開始侵宋,1235年全面侵宋,直到1279年完全消滅南宋抵抗勢力。在這七十年之間根據「光緒《潼川府志》卷五所載明人王維賢《九賢祠記》所說:["蒙古軍制,軍所至,但有發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由此可見蒙古軍在作戰地區進行大規模種族滅絕,隨後遭受戰禍蹂躪地區又長期相伴瘟疫與飢荒,導致大量平民百姓消失,華北地區極為慘重。1234年底原金國境內人口跌至谷底,。是為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空前浩劫。
蒙古滅金時(1234年三月)原金國境內僅有873,781戶,4,754,975人,只有蒙古入侵之前的九分之一多。
至1259年底,蒙古佔領的原金國境內和川陝四路加上此時的南宋境內總共為61,500,000人。
1276年2月臨安城陷落後原南宋境內人口僅僅剩下51,000,000人。
南宋境內人口大量死亡主要發生在川陝四路地區。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軍完全撲滅四川抗元勢力後,在1280年的戶口調查僅為12萬余戶,60萬餘人,只有蒙古入侵(1231年)川陝四路地區前的2.22.%。
蒙哥汗二年(1252年)籍之原金國地區較之於上次增加20餘萬。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籍之原金國地區較之於1252年又增加30餘萬。
1261年1418499戶。
1262年1476146戶。
1263年1579110戶。
1264年1588195戶。
1265年1597601戶。
1266年1609903戶。
1267年1644030戶。
1268年1650286戶。
1269年1684157戶。
1270年1929449戶。
1271年1946270戶。
1272年1955880戶。
1273年1962795戶。
1274年 1967898戶 約8,870,000人。
1275年4764077戶。
1276年 9370472戶。
1280年13196206戶。
[編輯] 元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建立大元,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的元代人口約8,870,000人。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滅南宋(1276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籍之原南宋境內有戶11,848,000戶。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0年) 13,196,206戶,58,834,711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13,430,332戶。江淮和四川11,430,878戶,內郡1,999,444戶,59,848,964人,游食者429,118人共計60,278,082人。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全國有14,003,760戶,估計人口為62,818,128人 這個是元代人口峰值,也只相當於1200年宋、金、西夏三國總人口的47%左右。
元世祖死後全國人口增長十分緩慢,並在元成宗死後出現了多年的停滯和下降。
據《元史》記載,到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全國有納賦戶1386.0699萬戶,口59,510,000人。估計實際有60,000,000人。
[編輯] 明
元惠宗至正年間(1341年—1370年)全國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災荒飢饉疾病和瘟疫,並最終促使紅巾軍起義爆發,造成期間人口大量死亡。明建立並逐步統一全國後,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休養生息使得全國的農業生產在蒙元時代長期大規模戰亂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的移民填充長江以北的荒無人煙之地和墾荒使得期間人口穩定成長。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有6500萬人,其中民戶6175.0萬,軍戶325.0萬。北五省(北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人口有1755萬,佔全國27%。其中山東最多,有5,462,850人,以下依次為山西 (3,790,760人)、河南(2,825,300人)、陝西(2,646,450人)、北平(2,619,500人)。中五省(京師、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人口總數為3380萬,佔全國52%。其中,南直隸有11,291,460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蘇南太湖流域人口達6,320,300,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為浙 江省,有9,959,270人;江西有7,260,000人,湖廣有4,318,420人,四川最少,僅1,314,260人。南五省(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總人口有1040萬,佔全國的16%。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 10,654,362 59,873,305,3.6677億畝 明太祖實錄卷140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60,545,812[這個是除開華北大部分地區外的調查數據](今學者估計實際人口達到65,000,000人)。
明太宗永樂元年 1403年 11,415,829 66,598,337
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79年)71,850,000。
明憲宗成化二十四年(1487年)75,000,000。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年 10,409,788 50,908,672,4.228億畝 明孝宗實錄19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年 10,508,935 60,105,835
明神宗萬曆六年 1578年 10,631,466 60,692,856
明光宗泰昌元年 1620年 9,835,426 51,655,459,7.4393億畝 明熹宗實錄卷4
明世宗嘉靖末年美洲高產作物傳入後開始在明代人口最為稠密的江浙和嶺南地區普及和推廣,尤其是經過萬曆中興過後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明神宗崇禎十三年(1640年)根據當代學者研究估計達到175,000,000人。 明思宗崇禎十三年(1640年)到清聖祖順治七年(1650年),在這個期間爆發一種迄今為止未明的瘟疫,造成京杭大運河沿線和南直隸這一全國人口最稠密和重心地區的很多地方人口的50%消失,有的地方甚至高達80%,
[編輯] 清
明末清初四十餘年期間的頻繁戰爭和頻繁的瘟疫災荒飢饉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劫,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全國社會開始穩定下來,社會經濟生產開始得到恢復。但是事實上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國人口僅一億多,遠未恢復到晚明時的水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余。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01,710,000。
清聖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50,000,000。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177,495,000。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181,810,00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205,500,000。
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209,840,000。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8,238,000。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7,110。
清仁宗嘉慶十年(1805年)332,181,403。
清仁宗嘉慶十五年(1810年)340,000,000。
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年)360,000,000。
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383,100,000。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8,574。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419,441,360。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430,000,000
清文宗咸豐元年(1851年)432,160,000[一說:436,100,000人]
清文宗咸豐元年(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和捻軍及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穆斯林禍亂造成期間全國的大量人口死亡。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年)377,636,000。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450,000,000。
清遜帝宣統三年(1911年)戶口調查統計有92,699,185戶。
18世紀時的清代人口得到很大成長的原因一般認為是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的大規模推廣種植和普及,造成大量山地被開發,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時全國有38310萬人,其中華南人口比重為71.4%,華北28.6%。人口超過兩千萬的有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廣東;不足兩千萬的有直隸、湖南、福建、山西、陝西、甘肅;不到1000萬的有雲南、貴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有太湖平原、長江流域、大運河沿線。
[編輯] 中華民國
參見:台灣人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人口為517,568,000,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中國人口地理學創始人胡煥庸1935年劃定黑河瑗琿-騰沖人口線(又稱胡煥庸線),在領土面積上,該線東南部分佔全國的43%,西北部分佔全國的57%;而在人口上,東南部分人口佔全國的90%以上,西北部分人口卻不足全國的10%。四川、江蘇、山東為全國人口最多三省。江蘇、山東、浙江為人口密度最高三省。到1982年,瑗琿-騰沖線以東人口佔全國的比例超過94.4%,以西人口佔全國的比例不到5.6%。
民國卅八年中華國民政府遷台,中華民國有效管轄台灣及福建部分地區等。至民國九十八年七月(2009年7月),有效管轄地區總人口為23,059,339人。
世界人口從1830年的10億、1930年20億、1960年30億、1974年40億、1988年50億、2000年60億、到2009年5月30已經達到680000萬。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全國人口 601,912,371人。
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國人口 694,580,000人。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國人口 1,008,180,000人。
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89年7月1日,全國人口 1,133,680,000人。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國人口 1,242,600,000人。
[編輯] 21世紀10年代
2005年全國人口1%抽樣調查,估計在調查時的11月1日全國人口有1,306,280,000人。
2009年9月28日,估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1,333,220,000人。
❹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人口最多
1、第一位:清朝
清朝在剛剛入關中原時人口數只有1430萬丁,在康乾盛世之後,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人口是也是大量的飆升的,在道光年前人口數達到了4.13億。自此清朝也創造了歷史上第三個人口數量高峰,4億多的人口數也是古代中國時期人口數量最多的朝代。不過在民國時期人就數量就出於停滯階段。
2、第二位:明朝
明朝初期人口數為6055萬人,後來墾田增加,明朝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發達,並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明朝人口數量大幅度飆升,萬曆年間明朝人口數量接近2億。
3、第三位:宋朝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人口第二個人口數量高峰,也是第一個人口數量突破億的朝代。宋代的政治雖然較弱,但是社會經濟卻發展的相當迅速,南方生產繁盛,農業、手工業以及科學技術都居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宋朝一開始從北宋的兩千多萬人口到1.4億的人口數量這樣的增長速度歷史上都少見。
4、第四位:漢朝
漢朝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人口數量高峰,不過它的高峰值只有5900多萬,並沒有破億。但在當時已經非常大的進步了,在那時幾乎是沒有朝代能夠突破6000萬的人口數量。
5、第五位:元朝
宋末戰爭讓死傷慘重,人口大幅度下降。在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後人數只有5985萬的人口,折了一半的人口數量讓人非常震驚。不過有了宋朝的人口基數,在元朝入主中原後人口數量還是比其他朝代多很多。
這五個朝代在古達時期都是繁榮和平的朝代,百姓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口數量也就提高了。但在當時人口並不是持續增長的,因為改朝換代的慘烈戰爭會讓不少百姓將士犧牲。這也是古代中國人口數量不多的最大原因。
❺ 中國歷年的人口總數
在公元六世紀末,隋朝建立以後,全國重歸統一,煬帝大業5年(公元609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46,019,956人(《隋書》卷29,《通考》戶口1)。唐代統治達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數字最高達52,919,309人(《通典》食貨7),同西漢最高數字相比。僅少600多萬。
九世紀中期以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戰亂將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減少。公元976年宋朝統一全國。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16,280,254人(《宋會要輯稿》食貨12)。徽宗大觀4年(公元111O年)達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沒有超過唐代最高數字。十一世紀初期,金人入侵統治黃河流域,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全國政局又陷於南北對峙。在公元1193—1195年之間,宋金兩朝在籍人口合計曾達76,335,486人(《據《通考》戶口2所載南宋口數,《金史》食貸志所載金口數合計》。
元代統治中國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紀13)。
明朝統治全國近三百年,留有詳細的人口記錄。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國戶數為10,654,362戶,口數為59,873,305人,每戶平均口數5.62人(《明太祖實錄》卷140)。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全國戶數為11,415,829戶,口數為66,598,337人(《明成祖實錄》卷26)。整個明代歷年在籍人口數字介於5,000—6,700萬之間。
清朝時期人口增殖最快。順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數,沒有人口數。一般所稱口數包括男女老小在內,指的是全部人口總數。丁數是把每戶所出壯丁人數,只指成年男子可任軍役和勞役的數字;每戶丁數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總數每戶平均都在5人左右。順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數歷年都在兩千萬左右,估計人口總數均在六千萬至一億人左右。到乾隆年間,丁賦(人頭稅)並入地稅,以後滋生人丁不再課稅,人口隱瞞少了,人口增加甚快。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總數為143,411,559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57),這在中國歷史上全國總人口數第一次達到一億以上。到乾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總數為204,209,828人(《清實錄•高家實錄》卷701)。乾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總數為313,281,795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467)。從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經歷53年,人口由1.43億增加到3.13億。乾隆是清朝極盛時期,五十年內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總數為401,008,574人(《清實錄•宣宗實錄》卷261),全國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億以上。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生產力在增長中,全國人口從1億迅速增長到4億。
❻ 中國歷史各期人口有沒有數據
1. 秦時期文獻傳說中的最早人口數
中國是一個歷史古老、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在中國國土上已發現的遠古人類的遺骸、遺物,最古老的可追溯到距今250萬年前的雲南「東方人」。發展到距今一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有的學者認為,當時的中國人「略高於100萬」。到距今4000萬年前,約公元二十一、二世紀,傳說中的大禹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據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當時的人口數已達1355萬。到戰國時,有的學者認為峰值人口約3000萬,與大禹時人口1355萬相比,二千年約增加了一倍多。
2. 自秦漢至新中國成立前的人口演變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共441年。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成長時期。秦統一六國時人口約1200萬。漢初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據有的學者估計,人口約1500萬。經過休養生息,到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達到5959萬,是這一階段的峰值人口數。西漢末王莽篡位,戰亂又起,東漢光武二年(57年)人口只2100萬,到桓帝永壽三年(157年)人口剛剛恢復到5600 多萬。
三國、二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公元220-907年)共687年。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也是從封建割據到再統一的時期。三國時(公元202-265年間),人口合計767萬。晉武帝採取「安撫流亡,減免徭役和規定男女及時婚配」的政策,使國家戶籍上的戶口很快增加,到武帝太康元年(180年)人口達1616萬。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人口一直在2000萬左右徘徊,只有北魏孝明帝熙平年間(約517年)到達過3000萬。隋統一全國37年,人口恢復較快,煬帝大業五年(609年)人口達到4600萬,比隋文帝開皇十年(509年)時約1800 萬人,增加了一倍多,唐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人口又下降到約1200萬,到唐玄宗開寶14年(755年)人口才達到5300萬,是這一階段的峰值人口數,比西漢平帝元始二年的5959萬還少600多萬。
五代十國、宋、元(公元907-1368年)共461年。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繼續發展時期。又經歷一次從封建割據到再統一。人口增長較快。五代時皇帝更換頻繁,政局混亂。宋初,兵荒馬亂、人口損耗,到太祖開寶九年(976年)人口約618萬。直到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人口達到4700萬。這是北宋人口最盛時期。這時北方遼和金興起,金滅北宋。宋高宗定都杭州,史稱南宋。金與南宋南北對峙,至宋孝宗、金世宗時(1187年),金與南宋合計人口已達6900萬。最高到過7633萬。有的學者認為金與南宋峰值人數已1億多。元興起,元世祖至元28 年(1291年)人口達5985萬人,加上游食者42.9萬人,超過6000萬人。
明清兩朝(公元1368-1911年)共543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明統治277年除在明憲宗成化15年(公元1479年)人口達到7185萬。其餘大部年份在5000萬或6000萬左右徘徊。
清統一全國後,社會秩序穩定,可是人口增長緩慢,康熙五十年(1711年)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賦」,推行「攤丁人畝」辦法,人民不需因逃避丁銀而隱匿人口,人口開始驟增。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國人口統計數是2462萬。到乾隆六十年( 1795年)人口達到3億多。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人口已達到4億多。
民國時期曾試行過一次人口調查,加上未經調查地區的估算數字,於1931年發表全國人口為47480萬人,即四萬萬七千五百人之數。
公元紀年 背景 人口數(萬)
-----------------------------------------
前340 戰國初期 3000
前221 秦朝初期 2000
前202 西漢初期 1300
2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 6300
157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 7200
256 三國末期 2500
300 晉惠帝永康元年 3379
502 南北朝中期 5240
581 南北朝末期 4430
609 隋煬帝大業五年 5542
624 唐高祖武德元年 2274
755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8775
860 唐懿宗咸通元年 6700
960 五代十國末期 3979
1110 宋徽宗大觀四年 11946
1207-1223 南宋寧嘉宗期間 12540
1351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 9730
1566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16480
1661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 8490
1691 清聖祖康熙三十年 11023
1751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20560
1805 清仁宗嘉慶十年 33218
1851 清文宗咸豐元年 43216
1874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35890
1912 中華民國元年 4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