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墨的歷史

墨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1 01:29:09

㈠ 墨家產生的歷史背景

戰國時期,諸侯征戰,百姓流離失所,渴望安定。所以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

㈡ 墨水是誰發明的

是鋼筆是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工具,它是在19世紀初發明的。1809年,英國頒發了第一批關於貯水筆的專利證書,這標志著鋼筆的正式誕生。
在早期的貯水筆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動。寫字的人壓一下活塞,墨水才開始流動,寫一陣之後又得壓一下,否則墨水就流不出來了。這樣寫起字來當然是很不方便的。
到1884年,美國一家保險公司的一個叫沃特曼的雇員,發明了一種用毛細管供給墨水的方法,比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這種筆的筆端可以卸下來,墨水用一個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夠自己吸墨水的筆出現於20世紀初期,採取了一個活塞來吸墨水。當筆中採用了皮膽後,就要用一個鐵片插入一個縫中去擠壓皮膽來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現了用一根管子伸進墨水中吸水的施諾克爾筆。直到1956年,才發明了現在常用的毛細管筆。

藍墨水的發明在19世紀初,發明人是英國的韋奇伍德。

㈢ 史墨的歷史

周敬王十年(前 510),魯昭公被季平子趕出魯國,在流亡中死於乾侯。晉國趙簡子就此事問史墨:「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諸侯與之,君死於外,而莫之或罪也?」史墨回答說:「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天生季氏,以貳魯侯,為日久矣。」史墨從具體事物中看到了「物生有兩」的矛盾,分析了魯君與季氏君臣關系發生變化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得出「社稷無常奉,君臣常位,自古以然」的結論,含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史墨還依據古代傳說,提倡設置「五行之官」,即木正、火正、望正、水正、土正。他認為,五行之物都有其官,「官宿其業,其物乃至」,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財用。此外,史墨還常用筮占與星占之術,推究人事的變化,曾提出「火勝望」、「水勝火」之類的預言,開了「五行相勝」說的先河。

㈣ 墨家的起源

【墨家的起源】:

墨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生卒年不詳,大概是在前479年—前381年以內。中國春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孟子·滕文公》篇雲:「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可知春秋之世,楊朱之學與墨學齊驅,並屬顯學。墨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歷史背景】:

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艱苦實踐,「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以裘褐為衣,以跂蹻(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例如鉅子腹朜的兒子殺了人﹐雖得到秦惠王的寬恕﹐但仍堅持「殺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當首領的要以身作則。

墨家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墨者們吃苦耐勞、嚴於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

前期墨家在戰國初即有很大影響,與楊朱學派並稱顯學。它的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它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並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
,主張「聞之見之」、「取實與名」。它提出三表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方法(三表:墨子提出的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准。三表即①「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即以歷史記載的古代聖王的歷史經驗為依據。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即以眾人的感覺經驗為依據。③「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實踐的結果是否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依據。這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提出的關於真理標準的命題,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後期墨家分化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前者對前期墨家的社會倫理主張多有繼承,在認識論、邏輯學方面成就頗豐。後期墨家除肯定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外,也承認理性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對前期墨家的經驗主義傾向有所克服。它還對「故」、「理」、「類」等古代邏輯的基本范疇作了明確的定義,區分了「達」、「類」、「私」等3類概念,對判斷、推理的形式也進行了研究,在中國古代邏輯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以後,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漢之後基本消失。但是根據考古發現
最後一代在晚清出現,抗夷而全部滅亡

春秋戰國時期ˇ百家爭鳴ˇ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學派。《墨子》一書是墨子講學時由弟子們記錄後整理而成的。文字質朴無華,缺乏文學性,但邏輯性強,善於運用具體事例進行說理,使說理文章有了很大發展,對後代議論文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創立者為著名思想家墨子(墨翟)。墨翟主張「兼愛」、「非攻」、「尚賢」,與儒家觀點尖銳對立。

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想大大改變周的制度。

㈤ 一句話概括墨字的來歷

墨是文房四寶之一。墨的發明年代,在歷史上已無從考據,但從出土文物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墨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在漢代得到一定的發展,至唐代達到鼎盛,並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宋代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說:「上古以竹挺點漆而書。」這是最早形式的墨。我國古代制墨技藝很高,並出現了制墨名手。南唐著名墨師奚超造墨技術高,他造出的徽墨受到了李後主的賞識,因而被賜予「國姓」,改名為李超。到了宋代,又有人發明了桐油煙墨。據宋代何遠寫的一本筆記講:「潭州胡景純專取桐油澆煙制墨,大者不過數寸,小者如圓錢大,每磨研間,其光可鑒。畫工室之以點目。」這說明在當時墨的製作是力求精巧,刻意追求造型、紋飾的美觀。 據宋史料載,除了作桐油煙制墨外,還有用漆煙制墨的。到了元明時代,有人為墨著書,謂之《墨池》。書中不僅記載了制墨的工藝方法等,還記載了古代制墨方面的人物。清人胡升文曾研究了歷史上所有的制墨方法,制出許多好墨,其中一種「蒼佩玉」最為名貴,並被作為貢品。

㈥ 宋墨的墨的歷史: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墨,中國人已經使用了數千年。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有用石墨、硃砂書寫的。漢代紙料發明後,用石墨作書已感不適,一種以漆煙和松煤為之的丸狀墨產生了,這是日後用墨之濫觴。公元4世紀三國魏時,韋誕制出了超乎尋常的好墨,「仲將之墨,一點如漆」。到了晉朝,發明用膠配製,墨的質量又提高了一大步。西晉陸機《平復貼卷》墨汁晶瑩,書法樸拙,用禿筆,綜合體現了書寫工具改革的成果。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化交流最為廣泛的王朝之一。唐朝設官置廠專事造墨,墨官祖敏,研究朝鮮進貢的松煙墨的製作經驗,多方取材配方,採用古松煙與鹿角膠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聞名於天下。從石墨的使用到人工造墨的出現,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時間。五代南唐後主李煜是一位熱衷於書法繪畫藝術的君主,在他的提倡和支持下,奚氏父子制出的佳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得到李煜的賞識,賜奚氏姓李,世稱「李廷珪墨」。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松煙墨,還創制了油煙墨。名工輩出,佳墨繽紛。文人以書法為重,故視墨為寶,取墨甚嚴,辨墨亦精。因此,宋墨已至盡善盡美的境地,足以輔助大書法家,大畫家垂名千秋。宋人名跡之流傳於今日,仍能見其藝術的輝煌,名墨之作用功不可沒。明代是制墨業上最光輝、最有成就的朝代。先進的「桐油煙」與「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廣泛應用,帶有裝飾形式的成套叢墨「集錦墨」的出現,受到普遍歡迎。清代制墨業雖及不上明代的規模,但康、乾二朝均善於書,對墨的製作極為注意,所以御制名墨,精絕千古。嘉、道以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墨的生產就逐漸走下坡路了。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復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中國畫的用墨也是很講究的。墨分「油煙」和「松煙」兩種,油煙墨用桐油或添燒煙加工製成;松煙墨用松枝燒煙加工製成。油煙墨的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松墨的特點是色烏,無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只有著色的畫偶然用松煙。但在表現某些無光澤物如墨蝴蝶,黑絲絨等,也最好用松煙。中國畫的墨,一般是加工製成的墨錠,我們在選擇墨錠時,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濃稠為止。用墨要新鮮現磨,磨好了而時間放得太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畫家喜用宿墨作畫,那隻是個別的。
我們現在有多種書畫用墨汁,如「中華墨汁」、「一得閣」、「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

㈦ 墨家產生的歷史背景

戰國時期,諸侯征戰,百姓流離失所,渴望安定.所以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

㈧ 墨的歷史是什麼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復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中國畫的用墨也是很講究的。墨分「油煙」和「松煙」兩種,油煙墨用桐油或添燒煙加工製成;松煙墨用松枝燒煙加工製成。油煙墨的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松墨的特點是色烏,無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只有著色的畫偶然用松煙。但在表現某些無光澤物如墨蝴蝶,黑絲絨等,也最好用松煙。中國畫的墨,一般是加工製成的墨錠,我們在選擇墨錠時,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濃稠為止。用墨要新鮮現磨,磨好了而時間放得太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畫家喜用宿墨作畫,那隻是個別的。

我們現在有多種書畫用墨汁,如「中華墨汁」、「一得閣」、「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

㈨ 歷史人物帶墨字的有

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戰國初年學者、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出身微賤,曾學儒術,因不滿其煩瑣的墨子和學說,自創墨家學派以抗衡。再讀《墨子·公輸篇》公輸般
墨子作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墨子》一書是有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墨學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反對強凌弱的戰爭。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 《兼愛》 、《非攻》、《節用》、《節葬》、《天志》 、《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㈩ 中國毛筆和墨水的來歷

毛筆的由來

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不能把他作為筆的創始人。明代的嚴敬在《事物紀原》一書中說:「虞舜造筆,以漆書於方簡。」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很早就有了文字,當然也早就有書寫文字的工具。古人把這種書寫工具籠統地稱之為筆。但是,最早出現的筆,不一定是毛筆。古人在甲骨、金石上作書,用的工具是「刀錐之類」,其名稱雖叫筆,但與後人使用的毛筆是大不相同的。這從我國文字演變中也可看出一點道理來。原來的「筆」字寫作「聿」。《說文・聿部》:「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聿,燕謂之弗。」到了秦以後,「筆」字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筆」字的字形,在「聿」字上加「竹」。不妨理解為當時所用的筆,已經是竹木為桿的毛筆。今天我們使用的「筆」字,就是從「筆」字簡化而來。 現在人們在請人修改文章時常說:「請大力斧正」,「盡管刪削」。改文章動刀子,也是古人的做法。「孔子刪書」是非動刀子不可的,因為那時的筆就是「刀錐」之類。由此可見,「蒙恬以前已有筆」的說法是不錯的。但大可不必因此而否定蒙恬創制毛筆的歷史功績。蒙恬對毛筆的筆桿、筆毛所用的材料和做法都作了很大改進,在所用的材料上他採用了鹿毛和羊毛兩種不同硬度的毛制筆尖,使之剛柔相濟,便於書寫。在製法上,不是將筆毛圍在筆桿的一端用線纏住,而是將筆桿一端鏤空成毛腔,筆毛放在腔內。1975 年湖北雲夢睡虎地一座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 127 年)墓里,一次就出土了三支這樣製作的竹桿毛筆。

墨是文房四寶之一。墨的發明年代,在歷史上已無從考據,但從出土文物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墨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在漢代得到一定的發展,至唐代達到鼎盛,並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宋代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說:「上古以竹挺點漆而書。」這是最早形式的墨。我國古代制墨技藝很高,並出現了制墨名手。南唐著名墨師奚超造墨技術高,他造出的徽墨受到了李後主的賞識,因而被賜予「國姓」,改名為李超。到了宋代,又有人發明了桐油煙墨。據宋代何遠寫的一本筆記講:「潭州胡景純專取桐油澆煙制墨,大者不過數寸,小者如圓錢大,每磨研間,其光可鑒。畫工室之以點目。」這說明在當時墨的製作是力求精巧,刻意追求造型、紋飾的美觀。 據宋史料載,除了作桐油煙制墨外,還有用漆煙制墨的。到了元明時代,有人為墨著書,謂之《墨池》。書中不僅記載了制墨的工藝方法等,還記載了古代制墨方面的人物。清人胡升文曾研究了歷史上所有的制墨方法,制出許多好墨,其中一種「蒼佩玉」最為名貴,並被作為貢品。

熱點內容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