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歷史
㈠ 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歷史
基本簡介
醫學影像是指為了醫療或醫學研究,對人體或人體某部份,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內部組織影像的技術與處理過程,是一種逆問題的推論演算,即成因(活體組織的特性)是經由結果(觀測影像信號)反推而來。 作為一門科學,醫學影像屬於生物影像,並包含影像診斷學、放射學、內視鏡、醫療用熱影像技術、醫學攝影和顯微鏡。另外,包括腦波圖和腦磁造影等技術,雖然重點在於測量和記錄,沒有影像呈顯,但因所產生的數據俱有定位特性(即含有位置信息),可被看作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醫學影像。 臨床應用方面,又稱為醫學成像,或影像醫學,有些醫院會設有影像醫學中心、影像醫學部或影像醫學科,設置相關的儀器設備,並編制有專門的護理師、放射技師以及醫師,負責儀器設備的操作、影像的解釋與診斷(在台灣須由醫師負責),這與放射科負責放射治療有所不同。 在醫學、醫學工程、醫學物理與生醫資訊學方面,醫學影像通常是指研究影像構成、擷取與儲存的技術、以及儀器設備的研究開發的科學。而研究如何判讀、解釋與診斷醫學影像的是屬於放射醫學科,或其他醫學領域(如神經系統學科、心血管病學科...)的輔助科學。
高校開設此類專業類型
目前,我國高校開設的 醫學影像學專業分為四年制和五年制 ,具體介紹可參照 網路 「醫學影像技術」詞條。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發現 X 射線(一般稱 X 光)以降,開啟了醫學影像嶄新的一頁,在此之前,醫師想要了解病患身體內部的情況時,除了直接剖開以外,就只能靠觸診,但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的風險。
編輯本段現代醫學影像技術
醫學影像發展至今,除了X 射線以外,還有其他的成像技術,並發展出多種的影像技術應用。另外在生醫資訊應用方面,為能所產生的數位影像檔案與影像數位化檔案,可以交換與查閱,發展出醫療數位影像傳輸協定技術。
X 射線
血管攝影 (Angiography) 心血管攝影 (Cardiac angiography) 電腦斷層掃描 (CT,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牙齒攝影 (Dental radiography) 螢光透視鏡 (Fluoros) 乳房攝影術 (Mammography) X光片 (Radiography)
伽馬射線
伽馬攝影 (Gamma camera) 正子發射斷層掃描 (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單一光子發射斷層掃描 (SPECT,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 (NMRI,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磁共振成像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超音波
醫學超音波檢查 (Medical ultrasonography)
光學攝影
內視鏡 (Endos)
其他
螢光血管顯影術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顯微鏡 (Microscope) 光聲成像技術 (Photoacoustic imaging) 熱影像技術 (Thermography)
復合應用
正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 (PET/C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with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單一光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 (SPECT/CT,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㈡ 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的歷史沿革
1949年後 ,因當時技術隊伍的人員結構層次較低,多數的技術員又無經過專業系統的學習,這支隊伍未能獨立發展起來。最後全部歸屬於當地的放射學會。文運後,我國放射學界與全國各行業一樣獲得了新的生機。1978年,中華放射學雜志復刊,標志著科研工作和學會的學術交流活動重生。中華放射學會與中華放射學雜志編輯部開始聯手,利用全國有優勢的省市,開展各種專題學術會議。放射技術學界隨之活躍起來,針對影像技術隊伍人員知識結構的現狀,各省市大醫院從業多年的影像技術界的前輩們,重整旗鼓,又帶頭辦起了各種類型的學習班、提高班、專題講習班、函授班等,自編、自譯、自印教材。與此同時,各衛生專科學校亦加大了放射技術專業教學的力度。1981年,在鄭州召開的第三屆全國放射學學術會議上。首次將放射技術、放射診斷和放射治療並列為三個專業學組。推薦陳玉人、范焱、陶叔巍、曾祥階和張廉蓀五人為放射技術學組的負責人,從而為放射技術隊伍,取得了應有的學術地位。從此,以放射技術學組的名義組織各種學術活動,推動我國放射技術隊伍的發展,至1993年,先後舉辦過8次全國性的學術交流。由於技術學組的不懈努力,技術隊伍的素質與理論不斷提高,影響日益增強,開始受到放射學界的重視。作為技術學界的老前輩范焱入選為第4屆和第5屆全國放射學專科分會副主任委員,陳玉人為第四屆委員會名譽顧問,陶叔巍、曹厚德為委員。1985年起,放射技術學組開始醞釀申報成立影像技術學專科分會。在范焱、陶叔巍等前輩的努力下,得到眾多有識之士支持,歷經8年時間,終於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批准。1992年6月17日,經中華醫學會第二十屆常務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同意成立「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協會」。經過一年的籌備,1993年7月15日,「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協會」在北京回龍觀宣告成立,第一屆會長范焱教授。標志著我學會開始踏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里程,掀開了我國放射技術學史的所篇章。
1996年,根據民政部下發文件精神,中華醫學會所屬的各專科學(協)會統一改為專科分會,故「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協會」改名為「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
辦會宗旨
學會的辦會宗旨是團結、組織廣大醫學科學技術工作者,遵守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執行國家發展醫學科技事業的方針和政策。崇尚醫學道德,弘揚社會正氣。堅持民主辦會原則,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提高醫學科技工作者的業務水平,促進醫學科技的普及和推廣,促進醫學科學技術隊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醫學科技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為我國人民的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學會業務
包括:開展醫學科技學術交流;編輯出版醫學、科普等各類期刊及音像製品;開展繼續醫學教育;開展國際間學術交流;開展醫學科學技術決策論證;評選和獎勵優秀的醫學科技成果、學術論文和科普作品;發現、推薦和培養優秀醫學科技人才;承辦政府及有關部門委託的工作任務;開展醫葯衛生科學技術的咨詢服務;推動醫學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向黨和政府反映醫學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要求。
具體目標
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的具體目標是引導全國影像技術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舉辦繼續教育、開展對外交流,為全國影像技術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展示平台,提升我國影像技術工作者的人文素質和業務水平,為醫學影像事業的發展和人民健康貢獻力量。
委員機構
本屆委員會有委員61人,分布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常委會是本學會的決策機構,共有21名成員。常委會成員間平時通過網路進行溝通,一般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專門會議。設有5個學組:數字攝影技術學組,CT技術學組,MR技術學組,工程網路學組、教育管理學組。
學會活動
學會每年秋季召開一次全國學術大會,輪流在全國各地舉行。各省市醫學會下設的影像(放射)技術分會是對口聯系組織。現在全國有20個省市成立了影像(放射)技術分會。
㈢ 核磁共振成像發展歷史
核磁共振成像術,簡稱核磁共振、磁共振或核磁,是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影像檢查技術。它的全稱是:核磁共振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術(簡稱MRl)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進行醫學診斷的一種新穎的醫學影像技術。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早在1946年就被美國的布勞克和相塞爾等人分別發現,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等領域,用作研究物質的分子結構。直到1971年,美國人達曼迪恩才提出,將核磁共振用於醫學的診斷,當時,未能被科學界所接受。然而,僅僅10年的時間,到1981年,就取得了人體全身核磁共振的圖像。使人們長期以來,設想用無損傷的方法,既能取得活體器官和組織的詳細診斷圖像,又能監測活體器官和組織中的化學成分和反應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核磁共振完全不同於傳統的X線和CT,它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利用人體中的遍布全身的氫原子在外加的強磁場內受到射頻脈沖的激發,產生核磁共振現象,經過空間編碼技術,用探測器檢測並接受以電磁形式放出的核磁共振信號,輸入計算機,經過數據處理轉換,最後將人體各組織的形態形成圖像,以作診斷。核磁共振所獲得的圖像異常清晰、精細、解析度高,對比度好,信息量大,特別對軟組織層次顯示得好。使醫生如同直接看到了人體內部組織那樣清晰、明了,大大提高了診斷效率。避免了許多以往因手術前診斷不明而不得不進行的開顱、開胸、開腹探查及其他的一些探查診斷性手術,使病人避免了不必要的手術痛苦以及探查性手術所帶來的副損傷及並發症。所以它一出現就受到影像工作者和臨床醫生的歡迎,目前已普遍的應用於臨床,對一些疾病的診斷成為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核磁共振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於已有的成像術,它是一項革命性的影像診斷技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 80年代美國政府開始批准核磁共振機的商品化生產,並開始臨床應用。我國從1985年引進第1台核磁共振機至今已有超過1000台在工作,目前醫生們越來越認識到它在診斷各種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使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現代MRI已發展到3.0以上,立體三位MRI也已經出現,極大地提高了診斷水平。
㈣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有多少年的發展歷史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現代醫學影像必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從事臨床影像檢查、診斷與治療技術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㈤ 醫學影像技術學和醫學影像學有什麼區別嗎(詳細點)
一、針對性不同:
1、影像技術學是針對操作技術學習。
2、影像學是包括診斷和技術方面,影像學范圍更廣。
二、基本定義不同:
1、醫學影像技術主要分對比劑、傳統X線攝影、數字X線攝影、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圖像顯示與記錄。
2、醫學影像技術還包括圖像處理與計算機輔助診斷、圖像存檔與通信系統、醫學影像質量管理與成像防護、醫學影像技術的臨床應用。
3、醫學影像學是研究藉助於某種介質(如X射線、電磁場、超聲波等)與人體相互作用,把人體內部組織器官結構、密度以影像方式表現出來。
4、醫學影像學的作用是供診斷醫師根據影像提供的信息進行判斷,從而對人體健康狀況進行評價的一門科學,包括醫學成像系統和醫學圖像處理兩方面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
三、學習的內容不同:
1、影像技術更偏重於理工科,比如對物理、計算機編程要求比較高,VB、C語言、宏匯編、單片機都要學,當然還有圖像處理,因此對英語要求也高,因為很多都是英文操作的。
2、影像學診斷方向的更接近臨床,除了學各種影像診斷的專業課以外,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學習的,內外婦兒,眼科,皮膚,神經病,核醫學這樣的臨床課也都要學
四、畢業後去向不同:
1、影像技術學畢業後主要進醫院B超室去做技術員。
2、影像學畢業後可以努力考研做醫生。
五、職業發展不同:
1、影像技術學畢業後很快進入工作,並能用七年左右時間成為高級技師,獲得高薪。
2、影像學需要考研讀博士,慢慢成為一個醫生,更慢進入工作,但是前景也是比較好的.
(5)醫學影像歷史擴展閱讀:
醫學影像是指為了醫療或醫學研究,對人體或人體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內部組織影像的技術與處理過程。它包含以下兩個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醫學成像系統(medical imaging system)和醫學圖像處理(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前者是指圖像行成的過程,包括對成像機理、成像設備、成像系統分析等問題的研究;後者是指對已經獲得的圖像作進一步的處理,其目的是或者是使原來不夠清晰的圖像復原,或者是為了突出圖像中的某些特徵信息,或者是對圖像做模式分類等等。
作為一門科學,醫學影像屬於生物影像,並包含影像診斷學、放射學、內視鏡、醫療用熱影像技術、醫學攝影和顯微鏡。另外,包括腦波圖和腦磁造影等技術,雖然重點在於測量和記錄,沒有影像呈顯,但因所產生的數據俱有定位特性(即含有位置信息),可被看作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醫學影像。
臨床應用方面,又稱為醫學成像,或影像醫學,有些醫院會設有影像醫學中心、影像醫學部或影像醫學科,並配備相關的儀器設備,編制有專門的護理師、放射技師以及醫師,負責儀器設備的操作、影像的解釋與診斷(在台灣須由醫師負責),這與放射科負責放射治療有所不同。
在醫學、醫學工程、醫學物理與生醫資訊學方面,醫學影像通常是指研究影像構成、擷取與儲存的技術、以及儀器設備的研究開發的科學。而研究如何判讀、解釋與診斷醫學影像的是屬於放射醫學科,或其他醫學領域(如神經系統學科、心血管病學科...)的輔助科學。
高校開設此類專業類型
醫學影像學專業分為四年制和五年制,具體介紹可參照網路「醫學影像技術」詞條。
醫學影像技術是醫學專業名。我國之所以在06年出台政策,把同一專業分成兩種不同的學年制去施教,目的是想與西方某些發達國家接軌。培養四年制的學生,為的就是這種學生將來可以專門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的,而培養五年制的就是將來從事診斷治療工作的。我們不能否定國家這個做法,因為時代的趨勢確實是需要把各方面的人才分開,而去專攻某個專業,社會才能不斷進步。
最重要的一點區別就是畢業後的文憑不同。
上文提到,五年制的畢業後,在醫療單位要從事診斷工作,畢業後頒發的文憑也就是醫學學士學位了。四年制的就不同了,鑒於國家的政策要求,只能頒發理學學士學位。依據現有國家政策(如下):執業醫師報名條件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相關規定,內容如下:
第九條 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
(一)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的;
(二)取得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證書後,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科學歷,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工作滿二年;具有中等專業學校醫學專業學歷,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工作滿五年的。
醫師資格考試報名資格規定:
十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醫師資格考試報名:
1、衛生職業高中畢業生;
2、基礎醫學類、法醫學類、護理學類、輔助醫療類、醫學技術類等相關醫學類和葯學類、醫學管理類畢業生;
3、醫學專業畢業,但教學大綱和專業培養方向或畢業證書註明為非醫學方向的;
4、醫學專業畢業,但教學大綱和專業培養方向或學位證書證明學位是非醫學的;
5、非現役軍人持軍隊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出具的試用期證明報考或在軍隊報名參加醫師資格考試的;
6、現役軍人持地方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出具的試用期證明報告的;
7、持《專業證書》或《學業證書》報名參加醫師資格考試的;
8、1999年1月1日以後入學的衛生職工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畢業後報考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
不難看出,就目前(06到10年)來看,四年制不能像五年制的醫學影像那樣報考執業醫師證,這也就是四年制和五年制最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區別,造成了畢業後的差異。
㈥ 醫學影像學考研
1998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教高[1998]
8號)所列的「醫學影像學」專業,學制應為五年,授予學位是醫學學士。學生就業後,既能從事醫學影像診斷醫師工作,也能從事醫學影像技師工作。
四年制醫學影像學專業是國家為適應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形勢的需要,滿足醫療衛生崗位對人才的需求而設置的本科專業,按照教育部文件規定,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授予學位是理學學士。
目前執業醫師考試報名政策解釋不統一或重畢業證輕學位證等原因,對四年制的醫學影像學本科生報考執業醫師影響不大。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很多高校的培養目標還比較盲目。
區別就是畢業後的文憑不同。
五年制的畢業後,在醫療單位要從事診斷工作,畢業後頒發的文憑也就是醫學學士學位了。
四年制的就不同了,鑒於國家的政策要求,只能頒發理學學士學位。
執業醫師報名條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相關規定,內容如下:第九條
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
(一)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的;
(二)取得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證書後,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科學歷,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工作滿二年;具有中等專業學校醫學專業學歷,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工作滿五年的。
醫師資格考試報名資格規定:
十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醫師資格考試報名:
1、衛生職業高中畢業生;
2、基礎醫學類、法醫學類、護理學類、輔助醫療類、醫學技術類等相關醫學類和葯學類、醫學管理類畢業生;
3、醫學專業畢業,但教學大綱和專業培養方向或畢業證書註明為非醫學方向的;
4、醫學專業畢業,但教學大綱和專業培養方向或學位證書證明學位是非醫學的;
不難看出,就目前來看,四年制不能像五年制的醫學影像那樣報考執業醫師證,這也就是四年制和五年制最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區別,造成了畢業後的差異。
全國有20幾所四年制的影像專業本科學校,畢業後頒發理學學士學位,並且,四年制就目前來看,依舊不能報考國家執業醫師執照,但也並不代表將來不能報考。
醫學影像技術可以考研。
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接受常規放射學、CT、核磁共振、超聲醫學、DSA、核醫學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訓練,具有以影像診斷學和介入醫學作為手段,進行診治疾病的能力。
㈦ 臨床醫學的發展史是什麼
臨床醫學的發展史:
一、近代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醫學陳規被打破,產生了人體解剖學。17世紀,生理學建立。18世紀,病理解剖學建立。19世紀,細胞學、細菌學獲得長足發展。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逐漸成為兩個獨立學科,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方面的巨大進步為現代臨床醫學的產生奠定了堅實基礎。
17世紀的醫生西登哈姆(Sydenham T.,1624-1689)提出:「與醫生最有直接關系的既非解剖學之實習,也非生理學之實驗,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醫生的任務首先要正確探明痛苦之本質,也就是應多觀察患者的情況,然後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識,以導出疾病之解釋和療法。」西登哈姆的呼籲獲得了人們的支持,醫生開始回到病人身邊,從事臨床觀察和研究。西登哈姆也被稱為「臨床醫學之父」。
18世紀,臨床教學興起。萊頓大學在醫院設立了臨床教學專用病床。臨床醫學家布爾哈夫(Boerhave H.,1668-1738)充分利用教學病床展開床邊教學,開創了臨床病理討論會(CPC)的先河。
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這一模式將健康看作宿主、環境和病因三者的平衡。每一種疾病都能從器官、細胞、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測量的形態和(或)化學變化,確定生物的和(或)物理的病因,從而進行治療。
二、現代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下,20世紀醫學先後發生了三次革命,產生了現代臨床醫學。
第一次革命發生在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標志為磺胺類葯物的發現、抗生素的發現和青黴素的大規模生產。
第二次革命發生在七十年代,標志為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機(CT)和磁共振檢查(MRI)的發明與應用。
第三次革命發生在七十年代後期,標志為利用遺傳工程生產生物製品(如生長抑素、胰島素、生長激素、干擾素、乙肝疫苗)。
伴隨著葯物學、治療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醫學遺傳學、器官移植技術、傳染病學、醫學影像學等學科的發展,生物醫學模式在七十年代逐漸過渡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從生物學、心理和社會三個因素綜合的看待健康與疾病,從多個方面實施綜合治療。
現代臨床醫學已經形成了分科專業化、發展國際化、技術現代化、學科相互滲透交叉等鮮明特點,與社會醫學、全科醫學的關系日益緊密,成為人類與疾病抗爭的最重要武器。
三、未來
作為與疾病直接對抗的科學,臨床醫學在未來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具體發展趨勢有四個:
應用分子生物學改造臨床醫學、臨床醫學與各種學科交叉融合、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相結合、老年醫學成為臨床醫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㈧ 醫學影像歷史
醫學影像學是醫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它既是與臨床各學科內有著密切的聯系,又以人體容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物理學等基礎學科作為基礎。此外,計算機科學的融入又使之增添了活力,豐富了內容。
近年來醫學影像學發展非常迅速,醫學影像學設備不斷更新,檢查技術不斷完善,使醫學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的效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並有力地促進了臨床醫學的發展,成為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支柱。因此,醫學影像學也是一門重要的臨床醫學科學,是醫學院校學生的一門必修課。
㈨ CT成像基本原理的歷史溯源
CT是HounsfieldG.N.1969年設計成功,1972年問世的。CT不同於普通X線成像,它是用X線束對人體層面進行掃描,取得信息,經計算機處理而獲得的重建圖像,是數字成像而不是模擬成像。它開創了數字成像的先河。CT所顯示的斷層解剖圖像,其密度分辨力(densityresolution)明顯優於X線圖像,使X線成像不能顯示的解剖結構及其病變得以顯影,從而顯著擴大了人體的檢查范圍,提高了病變檢出率和診斷的准確率。CT作為首先開發的數字成像大大促進了醫學影像學的發展。繼CT之後又開發出MRI與ECT等新的數字成像,改變了影像的成像技術。由於這一貢獻,HounsfieldG.N.獲得了1979的諾貝爾獎金。
CT是用X線束從多個方向對人體檢查部位具有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由探測器而不用膠片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線,轉變為可見光後,由光電轉換器轉變為電信號,再經模擬/數字轉換器轉為數字,輸人計算機處理。圖像處理時將選定層面分成若干個體積相同的立方體,稱之為體素(voxel)。掃描所得數據經計算而獲得每個體素的X線衰減系數或稱吸收系數,再排列成矩陣,即構成數字矩陣。數字矩陣中的每個數字經數字/模擬轉換器轉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塊,稱之為像素(pixel),並按原有矩陣順序排列,即構成CT圖像。所以,CT圖像是由一定數目像素組成的灰階圖像,是數字圖像,是重建的斷層圖像。每個體素X線吸收系數可通過不同的數學方法算出。
㈩ 醫學影像學的發展
醫學影像學發展新形勢有著不斷的發展。
在新世紀,知識與經濟的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將成為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主流。其中,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將是跨世紀科學發展的主要學科。
現代醫學是循證醫學,醫學影像學包涵了多種影像檢查、治療手段,已成為臨床最大的證源。值得一提的是,醫學影像學發展的趨勢是多種影像檢查手段的融合和優化選擇。此外,醫學影像學專業內部也需要信息交流和相互融合。
醫學影像學的發展表現為幾個方面,圖像數字化是影像發展的基本需要;設備網路化可以提高設備的使用及保障效率;診斷綜合化能優化多種影像檢查,提高診斷的准確率;分組系統化能更緊密的與臨床結合,充分發揮綜合影像的優勢;而存檔無片化則是實現數字化管理。
影像全數字化建設的必要性
影像科室的數字化是醫院數字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的主要優點表現為:能夠簡化和精確科室管理,提供全新的數字影像閱片方式;減少煩瑣的檔案管理;完整保留圖像數據,對科研、教學和解決未來可能的法律糾紛是最好的保障;減少膠片用量,節省相機、洗片機葯水。
影像科室的數字化還是臨床科室的需求。影像信息為臨床所用,在臨床診治過程中,特別能使急診科、手術室這些急需看到影像的部門迅速得到影像資料,提高急診、急救水平,明顯地加快醫療程序,並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此外,影像科室的數字化也是學科發展的需求,影像資料的數字化是影像資源共享與遠程會診的前提,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網路化,醫院可實現管理工作的現代化。此外,數字化也為醫護人員提供了大量可隨意調用的影像數據和資料,從而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數字化大影像學
醫院數字化建設是電子工業、計算機技術和醫學結合的產物,它是影像學發展的必然,也是整個科學發展的必然。科學發展到今天,電子信息、計算機技術都得到了充分發展,它們結合的產物是現在數字化影像發展的起源和基礎。數字化影像學的主要優點表現為:能將模擬死圖像變成可再用或數據,進一步將二維的平面圖像變成多維的立體圖像;可以使影像定量診斷成為可能;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醫學影像視觀、使用、存儲和管理方式。
數字化影像是把過去的模擬圖像變成了可再用的數據。過去,醫院給病人的是一張X光片,它只能記錄病人在當前條件下的影像,不能通過它看到新的東西。而數字化把影像變成一種活的數據,能把過去二維的平面圖像變成多維的立體圖像,從過去的只有一個平面和長寬變成了一個長、寬、高或者前後、左右、上下的立體圖像。
由於引入的功能不同,醫學影像學本身不僅反映三維立體結構,同時還包括諸如時間、解析度等元素。在功能變化中,我們稱其為四維圖像。過去我們只能進行定性判定,沒有確切的數據對患者的片子做定量判定。現在,藉助數字化影像,我們可以對這些做出准確測量。例如通過對患者影像CT值的測量,可以明確得出其病變的組織類型,從而做出診斷。
在數字化平台的基礎上,藉助數字化影像,我們可以清楚顯示出整個血管走行,甚至可以看到器官末梢的微細血管分支,這有利於我們探討血管的病變。
大影像及全數字化的標准
影像全數字化的標准應該表現為:放射科的全部檢查設備(XR、CT、MRI、DSA 等)都必須實現數字化;所有以顯示人體器官和組織大體形態學信息作為診斷目的的影像檢查手段(BU、NM)都必須實現數字化;醫院所有與影像診斷、治療相關的信息(申請、報告等)都必須實現數字化。
大影像的標准主要表現為組成診斷和治療兼備的現代醫學影像學科,包括放射(含XR、CT、MRI、DSA)、超聲、核醫學等多種診斷性成像技術和介入治療技術。同時在放射科內實現以系統分組而不是設備劃分。所謂系統分組,主要是指現代醫學影像學在分組時按照臨床學科的設置,從系統上劃分,這樣能同時綜合放射、超聲、核醫學等所有資料,這對病人的診斷來說也可以提供更多依據。這就是大影像,這樣才能使整個數字影像資料能夠互相利用起來。
全數字化大影像的意義
醫院實現全數字化為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如圖像調控、觀片模式、診斷質量、傳輸歸檔、信息交流、管理奠定了基礎。
它為臨床參考調閱影像提供了最佳便捷模式,同時遠程會診解決了邊遠地區百姓就醫的問題,促進了醫學影像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開展。此外,全數字化提升了醫學影像學的平台,與生物技術、基因工程和醫學生物工程的結合將加速預防和診治技術的更新(PET-CT、MRI-CT)。
大影像學有利於醫院各種影像技術之間的選擇優化、信息互補,能夠實現診斷與治療之間的密切結合,極大地促進了醫學影像的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同時還有利於國家級、多層次、高水平綜合影像科研項目的申報。
而全數字化大影像學則可以起到1+1≥2的效果,它是對醫學影像視觀、使用、存儲和管理方式的徹底改革。
數字化影像能夠徹底改變傳統醫學影像視觀。傳統的視觀一般是熒光屏透視或看膠片,而現在我們有很多種方法,藉助數字影像,我們在影像資料的使用上有了新的處理,其中包括存儲的管理方式。
數字化影像能帶給我們無窮的好處,數字化建設首先能夠滿足科室的需要,簡化科室的管理,可以減少醫生的勞動強度,並保留病人原始就診數據,從而使醫生在做診斷時更精細,對醫生的科研、教學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可以解決未來可能發生的法律糾紛。
醫學影像學的發展,使醫生對圖像的調閱、圖像質量的控制等有了更大的主動性。而且,它也使得醫生工作的關鍵模式發生了改變。過去醫生看病人的CT片,都是一張一張來看的,而現在掃一個病人的圖像,就有1000幅圖像,一天下來會產生萬幅圖像,醫生根本沒法徹底看完這些片子。現在藉助醫學影像學,可以先對這些片子進行後處理,使之融合成為一個三維立體,這樣醫生就可以先看立體圖像。數字影像對診斷質量、圖文控制、傳輸歸檔、信息的交流以及科室管理等都奠定了基礎。它為臨床參考影像提供了一個最佳便捷的模式,解決了很多疑難問題和邊緣問題。
必須指出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的確給我們提供了極大方便,也促進了醫學影像和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它和生物技術、基因工程以及醫學工程的結合,會加速新技術的更新。
數字化大影像學面臨的挑戰
由於歷史原因,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醫院的放射、超聲和核醫學都是獨立科室,甚至放射科內的XR、CT、MRI都各自為戰。很多醫院受舊觀念束縛,在實施方面存在誤區,理想一步到位,只看到醫療設備的更新,忽視了醫院設備全數字化的重要性。因此,各級醫院應該提高對數字化大影像學的認識,更新觀念,積極推進其在醫院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