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歷史
Ⅰ 漢族的歷史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Ⅱ 簡述漢族形成的歷史過程
漢族的歷史發展過程歷史 海內外,世界上所有的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但中華民族之中,是包括五十六民族的。很多專家研究寫了很多論文,都一致認為: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格局,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長期歷史接觸,混合,聯結,融化為一體,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 中華民族這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有他的特色:在距今,5000年以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匯集起來,逐步融合形成核心,這人核心,被稱為華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把周圍的民族,尤其是把東夷人殷商族,吸入這個核心。到了秦始皇朝時,擁有黃河,長江,中下游及東亞原之後,劉邦的漢朝開始,把漢朝政府管轄的所有人,稱為漢人。漢人以華夏族人的核心,包括黃河,長江,黑龍江,珠江,邊遠山區,所有的民族的人,都是漢人,都是漢族。漢族繼續不斷吸收其他民族,而日益壯大,並且滲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域。構成凝聚,聯系的網路,奠定了在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稱為中華民族。同時稱為華族,華人,在海外入了別國籍的稱為華裔。漢族是中華民族中的一個成員,與中華民族內任何一個民族,都是平等的。 華夏族 在黃河的黃帝時代,黃河四周的族人,被稱為:蠻,夷,戎,狄,黃帝對蠻夷戎狄族團征伐。這些集團的首領,就是蚩尤和炎帝。黃帝打敗了這此集團,建都在今的河北省內,成東夷人。《史記》記載:夏禹時代,夏禹建都中原,以中原為中心的所有人,稱為華夏人,華夏族,夏禹把反對他的氏族部落,放逐到蠻夷戎狄中去,這樣就把中原華夏族的居民和文化,帶到蠻夷戎狄中去,帶到「九洲」去,九洲就是黃河的中下游,長河的下游的地區,在這個地區內,奠定了日益壯大的華夏族的核心。 漢族 夏商周三代,正是漢族前身華夏族,這個漢民族集團,是從多元形成一體的歷史過程。夏朝之後,就是殷商朝,商原是東夷族人,中國最早開始了族稱,殷族是以游牧起家,後來遷往泰山,再向西,到達河南東部,這時是臣屬於夏朝,後來取得了華夏統治九洲的權力,建立商朝,殷商族融合於華夏族,取消了商族族稱,成為華夏人,成為華夏族,華夏人分布到全國的東,南,西,北,中五土。包括今:河南,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陝西,安徽,江蘇(一部份),淅江(一部份),還有江西,湖南,內蒙古的一些地方,這些地方,到處都有華人,華夏族,成為這此地方的核心氏族。這此地方的氏族都融合到華夏族中來,擴大了華夏族的核心。 商之後,就是周朝,周人來自西方,周人的始祖是姜嫄,即是西戎的一部份羌人,最初活動在渭水上游,臣屬於商朝,商朝封稱它為周。它繼承了商,統治天下,羌人又融合到華夏族中來,羌人又成為華夏人,成為華夏族,又擴大了華夏族的核心。又把勢力擴大到長江中游。《詩經。北山》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西周的統治,是鬆散性質的聯盟統一體,統治了約三百年。當時的華夏族人,包括,周王朝畿內所有的居民都是華夏族人,包括周王朝分封的國家:如齊,魯,晉,宋,陳,蔡,許,曹邢虢,虞,鄭,芮,梁,申,杞,魏,秦,隨,鄧等諸候國的人,都是華夏人華夏族。後來,列國諸候割據兼並,進入東周時期的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代的統一體,各地區的內部,保持著獨立的政權,文化,但其國內,仍然是以華夏族人為核心,仍然是中原文化。戰國的時候,不管你是什麼族人,居住在華夏族心的人都是華夏族,華夏人。就是楚國,越國,春秋七國的人,都是華夏人,就是夏族。夏是指中原一帶的一個核心,不論那個地方的人,凡進入中原核心所管轄的地方居住,入鄉隨族,就是夏人,夏族族。 春秋戰國的500多年裡,各地人口流動,各族的文化交流,各國互相爭雄,在這500年,打下了漢民族實體成長的時期。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當時統稱,都是夏人,或統稱是秦人。這個時候,沒有「漢」這個名稱,更沒有漢族。西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居漢中,巴蜀。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在中原建立漢皇朝,以中原,巴蜀為基礎,在漢朝統治下,所有的人,都是漢人,各個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生活,進入巴蜀地生活的人,都是漢人,都是漢族。漢朝地大物博,凡是漢朝政府管轄地方的人,都是漢人,都是漢族。實質上,也是夏人,也是華夏族。兩漢時期全國人口已接近六千萬人。 這樣,漢族就成為中華民族,形成多元一體格局的凝聚核心。漢族一詞之稱,因為它是核心,一直使用到今天。
Ⅲ 中國漢族歷史發展
漢族的歷史發展過程歷史
海內外,世界上所有的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但中華民族之中,是包括五十六民族的。很多專家研究寫了很多論文,都一致認為: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格局,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長期歷史接觸,混合,聯結,融化為一體,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
中華民族這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有他的特色:在距今,5000年以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匯集起來,逐步融合形成核心,這人核心,被稱為華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把周圍的民族,尤其是把東夷人殷商族,吸入這個核心。到了秦始皇朝時,擁有黃河,長江,中下游及東亞原之後,劉邦的漢朝開始,把漢朝政府管轄的所有人,稱為漢人。漢人以華夏族人的核心,包括黃河,長江,黑龍江,珠江,邊遠山區,所有的民族的人,都是漢人,都是漢族。漢族繼續不斷吸收其他民族,而日益壯大,並且滲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域。構成凝聚,聯系的網路,奠定了在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楚,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稱為中華民族。同時稱為華族,華人,在海外入了別國籍的稱為華裔。漢族是中華民族中的一個成員,與中華民族內任何一個民族,都是平等的。
華夏族 在黃河的黃帝時代,黃河四周的族人,被稱為:蠻,夷,戎,狄,黃帝對蠻夷戎狄族團征伐。這些集團的首領,就是蚩尤和炎帝。黃帝打敗了這此集團,建都在今的河北省內,成東夷人。《史記》記載:夏禹時代,夏禹建都中原,以中原為中心的所有人,稱為華夏人,華夏族,夏禹把反對他的氏族部落,放逐到蠻夷戎狄中去,這樣就把中原華夏族的居民和文化,帶到蠻夷戎狄中去,帶到「九洲」去,九洲就是黃河的中下游,長河的下游的地區,在這個地區內,奠定了日益壯大的華夏族的核心。
漢族 夏商周三代,正是漢族前身華夏族,這個漢民族集團,是從多元形成一體的歷史過程。夏朝之後,就是殷商朝,商原是東夷族人,中國最早開始了族稱,殷族是以游牧起家,後來遷往泰山,再向西,到達河南東部,這時是臣屬於夏朝,後來取得了華夏統治九洲的權力,建立商朝,殷商族融合於華夏族,取消了商族族稱,成為華夏人,成為華夏族,華夏人分布到全國的東,南,西,北,中五土。包括今:河南,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陝西,安徽,江蘇(一部份),淅江(一部份),還有江西,湖南,內蒙古的一些地方,這些地方,到處都有華人,華夏族,成為這此地方的核心氏族。這此地方的氏族都融合到華夏族中來,擴大了華夏族的核心。
商之後,就是周朝,周人來自西方,周人的始祖是姜嫄,即是西戎的一部份羌人,最初活動在渭水上游,臣屬於商朝,商朝封稱它為周。它繼承了商,統治天下,羌人又融合到華夏族中來,羌人又成為華夏人,成為華夏族,又擴大了華夏族的核心。又把勢力擴大到長江中游。《詩經。北山》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西周的統治,是鬆散性質的聯盟統一體,統治了約三百年。當時的華夏族人,包括,周王朝畿內所有的居民都是華夏族人,包括周王朝分封的國家:如齊,魯,晉,宋,陳,蔡,許,曹邢虢,虞,鄭,芮,梁,申,杞,魏,秦,隨,鄧等諸候國的人,都是華夏人華夏族。後來,列國諸候割據兼並,進入東周時期的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代的統一體,各地區的內部,保持著獨立的政權,文化,但其國內,仍然是以華夏族人為核心,仍然是中原文化。戰國的時候,不管你是什麼族人,居住在華夏族心的人都是華夏族,華夏人。就是楚國,越國,春秋七國的人,都是華夏人,就是夏族。夏是指中原一帶的一個核心,不論那個地方的人,凡進入中原核心所管轄的地方居住,入鄉隨族,就是夏人,夏族族。
春秋戰國的500多年裡,各地人口流動,各族的文化交流,各國互相爭雄,在這500年,打下了漢民族實體成長的時期。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當時統稱,都是夏人,或統稱是秦人。這個時候,沒有「漢」這個名稱,更沒有漢族。西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居漢中,巴蜀。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在中原建立漢皇朝,以中原,巴蜀為基楚,在漢朝統治下,所有的人,都是漢人,各個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生活,進入巴蜀地生活的人,都是漢人,都是漢族。漢朝地大物博,凡是漢朝政府管轄地方的人,都是漢人,都是漢族。實質上,也是夏人,也是華夏族。兩漢時期全國人口已接近六千萬人。
這樣,漢族就成為中華民族,形成多元一體格局的凝聚核心。漢族一詞之稱,因為它是核心,一直使用到今天。
Ⅳ 漢族的歷史,簡單一點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黃集團是漢族的一個主源。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末期,在黃河兩岸中原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後,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而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稱雄於中原。追本溯源,漢族世稱「炎黃世胄」、「黃帝子孫」,其源蓋出於此。其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民族--夏民族與黃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關系,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更是明言夏民族與黃帝部落有著直接的血緣關系,其雲:「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顓頊之孫也。」不僅如此,後來崛起的周民族與留居渭水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黃部落也有著族源關系。如周民族的女祖,《詩·大雅·生民》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亦即《史記·周本紀》所說:「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個姜姓部落,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關於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棄,《史記·周本紀》說:「封棄於邰,號曰後稷,別姓姬氏」黃帝就是一個姬姓部落,這又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黃帝部落。
Ⅳ 漢族的來歷
trippe
漢族
中國的主體民族。1990年人口104248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96%。
淵源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公元前21世紀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夏、商、西周幾個王朝。他們雖都自認黃帝為其祖先,實際卻是來自不同部落集團的人們,經過漫長歷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爭和融合,而形成共同族體。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區別於蠻、夷、戎、狄等,但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春秋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准,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至戰國時,秦、楚、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七雄合縱、連橫、兼並、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進至中原的戎、狄、夷、蠻也與華夏融合,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並六國 ,統一諸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在此條件下,漢族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在漢族歷史上,封建社會漫長是其突出特點。關於漢民族形成的確切時間,中國學術界曾進行過一次廣泛的討論,大體有3種觀點:①秦漢時代。②明末清初,或早在唐、宋。③1840年以後。至今尚無定論。但普遍的看法認為漢族以先秦華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統一民族。
發展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佔主導地位。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布,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漢族自秦末以後曾舉行過千百次反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君主專制制度的農民起義,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自明朝中葉以後,漢族和中國各族人民同仇敵愾,在驅逐殖民者及1840年以後的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歷次反侵略戰爭中進行了英勇斗爭。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其發展與勝利一般均在漢族地區
Ⅵ 漢族歷史的介紹
漢族又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為上古時期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後裔,即炎黃子孫。漢族還是一個在歷史上從未中斷過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據先秦文獻的記載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為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這兩個文明為華夏文明圈的代表。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並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集團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前221年,秦統一中國,華夏族又從分裂走向統一。漢族先秦時期自稱華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漢」的自稱。因此,華夏族有了另一個名字:漢。但原先的稱謂「華夏」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漢」這個稱謂一起使用至今。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晉朝以前漢族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隨後因永嘉之亂等因素大舉向南遷徙,南遷漢族則和與漢族基因及語言相異的中國南方原住民混居。這歷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
Ⅶ 漢族名稱的由來
漢族以前被稱為「華夏」族,戰國時代秦國設漢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漢中由此而得名,為後來秦統一後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漢戰爭時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漢軍」,駐扎在漢中.後劉邦率漢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首先佔據關中,進而統一天下,定國號為「漢」。
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
「漢人」的稱呼起源之初,意為漢朝之人。到了北魏後期才演變為中國人的代稱。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佔主導地位。
經過歷代各族之間的雜居、融合,許多民族加入漢人的行列。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布,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
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人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
到民國時期,「漢人」才正式改稱「漢族」。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現在佔全國總人口的93.3%。
(7)漢族歷史擴展閱讀:
漢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
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
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 ,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
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 、裋 、深衣 。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 ,袖口稱為祛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參考資料:網路-漢族
參考資料 :網路-漢服
Ⅷ 漢族的由來
漢族又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為上古時期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後裔,即炎黃子孫。漢族還是一個在歷史上從未中斷過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據先秦文獻的記載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為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存。這兩個文明為華夏文明圈的代表。
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並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
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華夏族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Ⅸ 漢族的由來
漢族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民族,而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在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中發展形成的。
在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里,國家還沒有出現,人們都是按部落來劃分的。那時,在中國的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部落。後來這些部落被一個叫黃帝的領袖,統一成了一個大部落。這個部落開始紮根在黃河流域,並以農業為基礎,逐步發展畜牧業、手工業等。這個部落就是華夏族,它就是漢民族的前身。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龐大的秦帝國。然而,秦帝國的統治很短暫。秦始皇死後,他的兒子胡亥繼承了皇位。胡亥無能而昏庸,很快就斷送了秦帝國的基業。取代秦的是漢帝國。
漢帝國吸取秦滅亡的教訓,開始下功夫治理國家。在漢朝時期,統治者鼓勵人民發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時,漢帝國還努力加強與少數民族的關系。
由於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漢帝國逐漸強大、興盛起來。此時,遠方的少數民族見漢朝繁榮、發達、富饒,都很尊敬它,而漢帝國的人民也自豪地稱自己為漢族、漢人。
漢族就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漢族的文明成就很高,比如四大發明、文化思想、瓷器、冶煉技術、絲綢等,都很先進,為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漢族非常重視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它與少數民族互通有無、互相學習,共同創造了中國燦爛、輝煌的歷史。
(9)漢族歷史擴展閱讀
漢族先民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中原地區為活動范圍;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志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
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雖都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然而歷史傳說又表明,漢族遠古先民,實包括來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團的人。
因而,又有虞舜出自東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記述;還有一些傳說中的人物,按不同記述,可解釋成亦羌、亦夷、亦苗黎。這種歷史傳說的矛盾現象,反映了不同來源的氏族部落集團逐步融合為同一個族體,創造共同祖先的歷史過程。
參考資料
網路-漢族
Ⅹ 漢族已經有多少年歷史了
從劉邦建立西漢開始算,到現在應該是2200多年。漢族源出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