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景邁地理

景邁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8-01 03:34:30

⑴ 景邁山的地理位置極其簡介

景邁山位於雲南省思茅市瀾滄縣惠民鄉,東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 景邁茶山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歷史最長、保存比較完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⑵ 普洱市地理是怎麼樣的

普洱市境內群山起伏,全區山地面積佔98.3%。由於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因此受地形、海拔影響,垂直氣候特點明顯,海拔高度在376米至3306米之間。與北美洲的古巴和中國的台灣省同處一個緯度。

普洱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轄1區9縣,全區面積44221.34平方公里,

普洱市風景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一個地區。東南與寮國、越南接壤,西南與緬甸比鄰,國境線長達625公里,是祖國重要的西南門戶,僅陸上邊境通道就有18個,瀾滄江、紅河、南亢河三條水道直通境外,是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之一。
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2.9%,活立木蓄積量2.03億立方米,有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有4.4萬公頃自然生態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被譽為「綠海明珠」、「天然氧吧」、「生態普洱」,迷人浩瀚的林海形成了動植物的多樣性,成為雲南省「動植物王國」的縮影。莽莽的原始森林,秀麗幽靜的山林湖泊,源遠流長的普洱茶文化、馬幫文化,絢麗多彩的民居服。飾文化,獨特的拉祜文化、阿佤文化、哈尼文化和眾多神奇歡快的民族節慶活動,神奇的佤山司崗里秘境,一眼望三國的邊境風光,保存最為完整的傣族古城一那允古城和孟連宣撫司,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景邁千年萬畝古茶園等奇異景觀,形成了北回歸線上的快樂天堂。

普洱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總面積 45385平方公里,市政府所在地翠雲

普洱市總人口數為237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達144萬,佔61%。全區少數民族有36個,世代居住在這里的有14個。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瑤族等。民族風情迥異多彩。

⑶ 景邁古樹茶的特點

1、樹齡古老。古茶園的茶樹主要以百年的茶樹為主。整個古茶園佔地面積2.8萬畝,實有茶樹採摘面積1.2萬畝。是普洱茶的原生地。

2、生態環境好,茶樹沒經過人為矮化,而且同山上原生古樹混生在一起,這種混生正是景邁茶香氣獨特而強烈的源泉之一,由於這些茶樹樹齡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顯得歷盡滄桑、飽含風霜。

3、香氣突顯、山野之氣強烈。茶樹的枝幹上長滿了苔蘚、藤蔓、野生菌類和許多寄生蘭花等附生物,還有一種形狀類似螃蟹的由於與森林混生,具有強烈的山野氣韻,是喬木古樹茶中山野氣韻最明顯的古茶之一,而且還具有特別的、濃郁的、持久的花香。

4、甜味明顯而持久。景邁的甜是直接的快速來,同時又是持久的。

5、苦弱澀顯,景邁茶屬澀底茶,苦味有但不強,澀味較為明顯。

(3)景邁地理擴展閱讀:

地理位置

這里群山環抱,山巒疊翠,山川秀美,南朗河(南臘河)和南門河在山谷中緩緩流淌。在這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山花爛漫,果實累累,亞熱帶風光旖旎。山間雲霧繚繞,山下雲海茫茫,猶如人間的世外桃源。

瀾滄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和普洱茶文化的發祥地,是《蘆笙戀歌》唱響的地方。

千百年來,拉祜、佤、哈尼、傣、布朗等各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這塊88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並傳承了源遠流長、積淀深厚,獨具魅力、絢麗多姿的拉祜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使這里成為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的大觀園,成為神奇瑰麗而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

⑷ 景邁古樹茶的地理位置

這里群山環抱,山巒疊翠,山川秀美,南朗河(南臘河)和南門河在山谷中緩緩流淌。在這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山花爛漫,果實累累,亞熱帶風光旖旎。山間雲霧繚繞,山下雲海茫茫,猶如人間的世外桃源。瀾滄,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和普洱茶文化的發祥地,是《蘆笙戀歌》唱響的地方。千百年來,拉祜、佤、哈尼、傣、布朗等各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這塊88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並傳承了源遠流長、積淀深厚,獨具魅力、絢麗多姿的拉祜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使這里成為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的大觀園,成為神奇瑰麗而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一年一度的阿朋阿龍尼(葫蘆節)和擴塔節(春節),拉祜等各族群眾以熱烈、隆重、古樸、歡快的歌舞,充分表達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美好未來的嚮往,成為普洱乃至雲南民族節慶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這里有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唯一古老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有神農遺種、世界唯一的景邁千年萬畝栽培型古茶園,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祖祖輩輩以茶會友、以茶祭祀、以茶聯姻,茶已深深根植於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精神文化之中,瀾滄也成為國內外愛茶人士心馳神往的地方。

⑸ 普洱茶的產區有哪些

普洱茶產區有哪些
普洱茶必須以雲南大葉種製成的曬青毛茶為原料,這是具有國家地理標識的,茶樹的環境在海拔1500米以上高山為佳,那你對普洱茶產區有哪些了解嗎?話說普洱茶有古六大茶山與新六大茶山,而這些茶山在哪,如何呢?今天小編就針對這一知識進行簡介。普洱茶產區按古代、近代、現代來區分:
(一)古代普洱茶產區
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西雙版納和普洱市一帶。
(二)近代普洱茶產區
明清以後,普洱茶產地隨著其繁榮而不斷擴大,除西雙版納,普洱兩地(州)外,臨滄、大理、昆明等地也相繼成為普洱茶的產地。
(三)現代普洱茶產區
1973年以後,產地擴大至昆明、大理、臨滄、紅河、德宏,甚至省外和國外。普洱茶產區有哪些呢?古六大茶山就西雙版納來說,瀾滄江以北的以易武為中心的地區稱為「江內」,南以佛海為中心的為「江外」,江北江南各有六大茶山,雖然傳統的江內六大茶山包括易武、倚邦、革登、莽芝、蠻磚、曼撒和攸樂,但江外的布朗、巴達,南糯、景邁古茶山(瀾滄縣)等地茶產量高於江內,雲南其他地區也開始引種茶。
雲南作為世界茶樹原產地中心,自然條件優越,制茶歷史悠久,近幾百年來,普洱茶更是嗤聲海內外。歷史上所指的普洱茶,是指用「傳統工藝」加工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加工整理而成的各種雲南茶葉的統稱,即通常所說的「生普洱」。當然,「生普洱」的概念也是不準確的,用「生普洱」只是為了與採用「渥堆」工藝的製成的現代普洱茶(即熟茶)相區分、呼應而已,用「生普洱」容易給人們造成誤解,以為「生茶」不能喝,熟茶才能喝。事實上,「生普洱」並非是生的不能喝,特別是傳統工藝的普洱茶,過去准確的傳統名稱是「滇青茶」或「雲南青茶」,而最古老的名字為「普茶」,這就是傳統工藝的普洱茶。雲南歷史上生產了很多這樣的茶,不止雲南民間喝,藏區及海內外都大量消耗,目前剩餘的老茶數量稀少,價值不菲也就這個道理。
普洱茶是近幾年的熱銷產品,雖然在很早以前就做為貢茶進貢給朝廷、皇帝飲用,但對於普洱茶產區有哪些很多茶友對此還不是特別了解。經過本文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此更加了解了。建議大家在購買雲南普洱茶時,一定要對此茶有一定了解,同時選擇具有品牌、信譽、口碑的門店進行選購。

⑹ 勐海光茫山地理位置

勐海縣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西部和南部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46.556公里,地跨東徑99°56′—100°41′,北緯21°28′—22°28′之間。光芒山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曼短村,距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40公里,之間為歷史著名茶山南糯山。往西8公里即為勐海縣城,繼續往西則可到景邁、布朗山、勐景來、打洛口岸等著名旅遊景點。

⑺ 景邁的介紹

景邁,出自《九曲歌》,是一處地理位置。

⑻ 簡述茶馬古道對漢藏兩民族發展的地理意義有哪些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1] 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2] 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背景
中國茶馬古道有三條:
第一條是陝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
第二條是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陝西人開辟的;
第三條滇藏茶馬古道。[3]
陝甘茶馬古道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里的茶和馬均是商品)。
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4] ,始於唐代,由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由於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域,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為---蹚古道,因此陝康藏茶馬古道是當時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是陝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歷史。
作用編輯
紐帶作用
茶馬古道是一條政治、經濟紐帶。促進了西藏與祖國的統一和藏漢人民唇齒相依、不可分離的親密關系。通過這條古道,不僅使藏區人民獲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內地出產的物品,彌補了藏區所缺,滿足了藏區人民所需。而且讓長期處於比較封閉環境的藏區打開了門戶,將藏區的各種土特產介紹給內地。形成了一種持久地互補互利經濟關系。這種互補關系使藏漢民族形成了在經濟上相依相成,互相離不開的格局。由此而進一步推動了藏區與祖國的統一,藏、漢民族的團結。在歷史上,宋朝、明朝盡管未在藏區駐扎一兵一卒,但卻始終與藏區保持不可分割的關系,令藏區各部歸服,心向統一。其中茶馬古道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經濟發展
茶馬古道帶動了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沿著這條道路、伴隨茶馬貿易不僅大量內地的工農業產品被傳入藏區豐富了藏區的物資生活,而且內地的先進工藝、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進入藏區,推動了藏區經濟的發展。例如因茶葉運輸的需要,內地的製革技術傳入藏區,使藏區的皮革加工工業發展起來;又如因商貿的發展,內地的淘金、種菜、建築、金銀加工等技術和技工大量經由此道輸入,推動了藏區農作技術、採金技術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時,由於交易物品的擴展,藏區的蟲草、貝母、大黃、秦芄等葯材被開發出來,卡墊、毪子和民族手工藝品生產也被帶動起來,有了很大的發展。據統計,宋代四川產茶3000萬斤,其中一半經由茶馬古道運往了藏區。明代經由黎雅、碉門口岸交易的川茶達3萬引,佔全川茶引的80%以上。清代經打箭爐出關的川茶每年達1400萬斤以上。同時,大批的藏區土特產也經由此路輸出。據1934年統計,由康定入關輸向內地的有麝香4000斤、蟲草30000斤、羊毛5500000斤、毪子60000多根等,共值銀400餘萬兩。可見漢藏貿易規模之大。在這一貿易的帶動下,藏區商業活動迅速興起,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商,如"邦達倉"、"三多倉"、"日升倉"等(倉,藏語意為家。這里用作商號);出現了集客棧、商店、中介機構為一身的特殊經濟機構--鍋庄。康巴處於條大道的中心,受這種環境的熏陶,最早改變了重農輕商的觀念,養成了經商的習慣。康巴商人的精明能幹,由此遠近聞名。
藏區興起
促進了藏區城鎮的興起和發展。茶馬古道上的許多交易市場和馱隊、商旅的集散地、食宿點,在長期的商貿活動中,逐漸形成為居民幅湊的市鎮。促進了藏區社會的城鎮化發展。如打箭爐在元代尚為荒涼的山溝。明代開碉門、岩州茶馬道後,這里逐漸成對大渡河以西各馱隊集散之地,清代開瓦斯溝路,建瀘定橋,於其地設茶關後,迅速成為"漢番幅湊,商賈雲集"的商業城市。西藏和關外各地的馱隊絡繹不絕地來往於此,全國各地的商人在這里齊集。形成了以專業經營的茶葉幫,專營黃金、麝香的金香幫,專營布匹、哈達的邛布幫,專營葯材的山葯幫,專營綢緞、皮張的府貨幫,專營菜食的乾菜幫,以及專營鴉片、雜貨的雲南幫等。出現了48家鍋庄,32家茶號以及數十家經營不同商品的商號。興起了縫茶、製革、飲食、五金等新興產業。民居、店鋪、醫院、學校、官署、街道紛紛建立,形成為一座聞名中外的繁榮熱鬧的"溜溜的城"。又如昌都由於是川藏、滇藏、青藏三條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亦隨著茶馬貿易的發展而成為康區重鎮和漢藏貿易的又一中心。
文化交流
溝通了藏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馬貿易的興起使大量藏區商旅、貢使有機會深入祖國內地;同時,也使大量的漢、回、蒙、納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軍進入藏區。在長期的交往中,增進了對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親和感,形成了兼容並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在茶馬古道上的許多城鎮中,藏族與漢、回等外來民族親密和睦,藏文化與漢文化、伊斯蘭文化、納西文化等不同文化並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現復合、交融的情況。例如在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既有金碧輝煌的喇嘛寺,也有關帝廟、川主宮、土地祠等漢文化的建築,有的地方還有清真寺、道觀。各地來的商人還在城裡建立起秦晉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等組織,將川劇、秦腔、京劇等戲劇傳入藏區。出現了不同民族的節日被共同歡慶;不同的民族飲食被相互吸納;不同的民族習俗被彼此尊重的文化和諧。文化的和諧又促進了血緣的親合,漢藏聯姻的家庭在這里大量產生。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在茶馬古道之上。
束河茶馬古道戀曲
要進束河古村,村口的青龍橋是必經之路。雖然它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卻依然寬闊平整。清得發藍的青龍河從橋下流過,河邊有茂密的白楊樹和柳樹。白的梨花、紅的海棠花和桃花年年開放,為村裡人提供香甜的果實。這家鄉的美味,是古道藏客和走四方的束河皮匠永遠的記憶。
沿青龍橋向西走,有一條五花石板路,石頭上暗紅的線條至今可見。老人說,這是束河一幫常年奔波在茶馬古道上的商人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捐資鋪砌的。因他們常和藏人做生意,當地人叫他們「藏客」。束河街是他們的牽掛,也是他們商旅生涯的起點和最終的期盼。
束河像一個街心大花園,有四條巷道從束河街上向四面延伸出去。向東的一條穿過麗江古城,往南的一條通往古濟行政村,往北的一條通向白沙行政村,往西北的一條是過去通往迪慶藏區的要道,即「茶馬古道」。
沿著源自九鼎龍潭和坡底小潭的小河,藏客走上兩條艱險的商旅古道:一條從松雲村通往西南方向的古關隘黃山哨,從拉市到石鼓、巨甸、魯甸,翻越栗地坪,過維西保和鎮,到瀾滄江邊後,沿江北上,過燕子岩棧道,到德欽後再從溜筒江過溜索進藏;第二條路,從九鼎龍潭和坡底小潭邊經過,蜿蜒伸向西部的玉龍雪山。經過文海村直達麗江龍蟠,渡金沙江,翻越十二欄桿,到中甸縣城,然後過上橋頭,從奔子欄用獨木舟渡江,翻越白茫雪山抵德欽城,然後再從溜筒江過溜索,翻梅里雪山進藏。兩條古道行程各六千里,走一趟需要三個多月。
棧道、溜索、雪山,古道上的每處險路都可能是藏客的歸宿。在他們勇敢而壯美的一生中,往往需要浪漫的牽掛,一些藏客在家娶一個「披星戴月」勤勞孝順的姑娘,在藏區娶一個溫柔賢良的「卓瑪」。遠隔千山萬水,許多納西姑娘和卓瑪一輩子沒見過面,確都會在心裡寬容甚至感激對方,在那個「把頭別在腰帶上」的男人身上,傾注悠長的思念。這樣的傳統如今已不存在,但因藏客而成為親戚的納西人和藏人卻常常在束河相聚。因此在束河喝到純正的酥油茶並不是一件難事。
藏客走過的茶馬古道有跡可尋,而源自束河的另一條古道卻從來沒有蹤影,這條無形的道上走著另一群人,他們「只要一把錐子,一紮紗線就能走遍天下」,他們是束河皮匠。

9宗教
三種宗教在康定和諧相處
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大雪山中段,坐落著一個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小城——康定。從19世紀60年代起,小城內就形成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存的格局,100多年的傳教歲月中,始終和睦相處,成為美談。 清真寺的阿訇是38歲的馬澤志,他仍記得2003年4月康定天主教堂新神甫李倫即位時,邀請他以及各個宗教的代表參加即位儀式時的熱鬧場面。
1646年,有回族人開始到康定謀生,康定縣城共有常住的穆斯林400餘人,在清真寺的隔壁,當地還專門修建了回民小學。72歲的回族大媽陳鳳雲正在清真寺內為即將到來的「開齋節」做准備,她有許多藏族朋友,有的信仰藏傳佛教、有的信仰天主教,「我們的關系很好啊,都是很要好的朋友。」陳大媽說。 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宗教局副局長張建泉介紹,他在康定從事宗教工作15年,很少碰到各個宗教之間發生沖突。 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在歷史上曾是繁榮一時的商業貿易中心。700年以來,藏商把從西藏帶來的麝香、蟲草、黃金、馬匹帶到康定,與內地商人帶來的茶葉、絲綢進行交易。正是這種民族間貿易的興盛,造就了各民族在康定的大融合。 距離清真寺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康定的天主教堂。1860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丁盛榮受羅馬教廷之命赴西藏傳教,途中受阻,返回康定,在康定北郊設堂傳教,拉開天主教在康定的傳教歷史。 全縣城300多天主教信徒中,藏族信徒佔到了200人。天主教堂神甫李倫說:「雖然全縣城3萬多人口中信仰藏傳佛教的人佔到了絕大多數,但是當地政府積極保護信仰者較少的宗教,這里有很好的宗教信仰環境。」 距離康定天主教堂約150多米的地方,是當地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安覺寺,已有380多年的歷史。

10研究
「茶馬古道」的命名人木霽弘以及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周重林,聯名發表文章,《茶馬古道研究模式以及意義》,他們以為:

茶馬古道景色(17張)
第一、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上地勢最高的貿易通道。

第二、茶馬古道從來都是民族融合與和諧之道,它見證著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千百來因茶而締結的血肉情感。藏族史詩《格薩爾》說「漢地的貨物運到藏區,是我們這里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這是藏族人民對茶以及茶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游牧民族同樣如此。
第三、茶馬古道是民族遷徙的走廊,它為人類尋找永恆的家園提供了許多實證。發源於青海的瀾滄江,流經西藏,入雲南,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最後從越南奔向南
茶馬古道之路
海。正是在瀾滄江流域出產的雲南大葉種茶葉的遠征,聯動了中外民族之間的經濟以及文化交流,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諸多文化的淵源。盡管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茶馬古道上有眾多的民族,但這些民族的第二語言統一在西南官話下,這是世界文明傳播史上罕見的實例,無疑是茶馬古道又一大貢獻。
第四、茶馬古道是佛教東傳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商品承載著文化,茶馬古道同時也是一條宗教道路,教徒與商人相伴而行,為這些區域帶來了不同的信仰。比如通過藏傳佛教在滇西北的傳播,進一步促進了納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經濟及文化交流,增進了幾個民族之間的友誼。

11文化旅遊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新格局,圍繞「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的目標定位,普洱將凸顯「茶文化旅遊」主題,大力培育以茶文化、茶馬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充分利用和發揮茶產業的優勢,實現茶產業與旅遊產業的互動共贏。
普洱市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驛站,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地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產茶區之一。普洱市同時是一個旅遊資源的富集地,具有眾多自然生態資源、水域風光資源及人文旅遊資源,且茶文化、民族文化、口岸文化優勢明顯,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67%,茶園達318萬畝,旅遊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普洱市將立足於普洱市旅遊資源的文化和特色,以及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底蘊依託「普洱茶都、中國茶城、世界茶源」的品牌優勢,利用良好的自然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重點旅遊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強政府主導作用,全面提升普洱市的旅遊產業素質和綜合競爭力,將普洱市建設成為雲南省的新興旅遊城市。同時,以「觀光普洱、美食普洱、歡樂普洱、養生普洱」為口號,將普洱市打造成為「世界普洱茶休閑養生旅遊勝地」。
普洱市規劃打造「一城、三區、四線」的旅遊新格局。「一城」即以思茅區為核心,打造世界知名的生態養生度假旅遊城;「三區」即規劃打造以思茅區為核心的思茅快樂養生度假旅遊區,以景邁山高山生態茶園為基礎的原生態茶文化休閑旅遊區,以思茅區、寧洱縣為主的普洱茶馬文化探險體驗區;「四線」即規劃打造西部邊陲風情民族文化旅遊景觀線,北部原始森林風貌神奇探秘旅遊景觀線,東部茶馬文化旅遊景觀線及東南異域民族風情邊境旅遊景觀線。
根據科學論證,提出了「十大旅遊景觀景點創意設計工程」:普洱市一是要創意建立普洱市民俗文化村,開展歡樂普洱民俗風情游;二是要規劃建設國際級溫泉養生度假村,開展普洱市高端度假休閑游;三是要規劃打造普洱市思茅河十里民族美食長廊,開展民族美食體驗游;四是要規劃建立普洱民族文化藝術宮,開展民俗風情文化藝術、茶文化體驗游;五是要恢復建設普洱市月光寺,引導群眾開展宗教文化游;六是要規劃恢復普洱市文武廟,開展普洱市歷史文化尋蹤游;七是要規劃引導建立寧洱縣的普洱府,開展普洱市茶馬文化體驗游;八是要規劃改造普洱市思茅區珠市街,開展古街觀光購物游;九是要規劃建設普洱市的茶文化景觀長廊「茶都大道」,開展普洱城市觀光游;十是要整合改造普洱市茶園資源和制茶企業,開展普洱市現代茶工業觀光游。

⑼ 景邁山在哪裡

普洱市瀾滄拉祜自治縣惠民鄉。

景邁山是位於中國雲南省的西南邊陲,在普洱市瀾滄拉祜自治縣惠民鄉,東鄰西雙版納勐海縣,西鄰緬甸,是西雙版納、普洱與緬甸的交界處。

景邁山以普洱茶盛名,共有14個傳統村落,分屬景邁村、芒景村兩個行政村,景邁村有景邁大寨、糯崗、班改、勐本、芒埂、老酒房、南座、籠蚌共8個傳統村落。

芒景村有翁基、翁窪、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那乃共5個傳統村落,組成了佔地面積2.8萬畝的景邁山萬畝古茶園。各村的茶鮮葉都已「景邁山普洱茶」的名義對外銷售。



地理概況

景邁山位於中國雲南省的西南邊陲,東鄰西雙版納勐海縣,西鄰緬甸,是西雙版納、普洱與緬甸的交界處。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20.00公里,海拔1500.00米,年降水量180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5437.50畝,其中人均耕地2.00畝;有林地58595.40畝。

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21戶,有鄉村人口3008人,其中農業人口3008人,勞動力175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17人。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510.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26.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景邁山

⑽ 普洱茶種植什麼地理位置較好

1、景邁普洱茶山
茶區地理位置:景邁茶區涵蓋瀾滄縣惠民鄉景邁村與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種植歷史的萬畝栽培型古茶園,是目前雲南省所發現最大規模的古茶園。古茶林內,老茶樹上所寄生之槲寄生植物螃蟹腳,具有清熱解毒之效。
生長型態與茶種:雲南大葉種野生野放茶。
特色:茶香氣高揚持久,湯質醇滑,上顎中後段的清甜略帶花蜜香為其特色,茶青顏色青綠,條索較短,以輕發酵甜香著稱之茶區,上顎中後段的清甜略帶花香為其特色,與舌面中段甘韻表現佳,喉韻密香甘潤。
2、邦崴普洱茶山
茶區地理位置:雲南省思茅地區瀾滄縣,瀾滄江畔富東邦崴古茶區的喬木老樹生長環境,雲霧繚繞,溫暖濕潤山高林密,遠離污染,是大自然孕育而成的天然綠色食品。它在自然中呼吸,在空氣中持續發酵,存放越久茶香越醇。
生長型態與茶種:雲南大葉種野生茶。
特色:其香氣高銳持久,香甜質量飽滿,是雲南大葉種特有的獨特香型,它滋味濃烈,醇厚穩健舌面與上顎中後段微苦澀,甘韻強而集中於舌面,香型層次明顯。湯色清澈明亮,越陳越香。隨著陳期的延伸,品質越佳。
3、秧塔普洱茶山
茶區地理位置:雲南景谷秧塔大白茶種植歷史始於清道光二十年,在清代製成【白龍須貢茶】(把把茶的前身)向朝廷納貢、首創「二度漿」(分兩次輕揉捻)的做工方式,以減低大葉種茶的苦澀度。為雲南八大名茶之一。名聲遠揚乃茶中佳品。
生長形態與茶種:雲南大葉種茶。
特色:芽葉披滿茸毛,成茶肥碩重實,白毫顯露、條索白、獨有橄欖清香回甘,茶湯清亮,滋味醇和回甜、耐泡飲而著名於世。
4、景谷苦竹普洱茶山
茶區地理位置:雲南省景谷,景谷鄉海拔二千二百米,四季氣溫平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5度。有著悠久的種植、生產及經營茶葉的歷史。據史載,早在咸豐年間,景谷鄉的民眾就在文筆山大石寺、苦竹山、馬鹿山等地種茶自食自用。如今存活在苦竹山的栽培型古茶園面積約1500畝,散生於箐邊雜樹林中。歷史上茶農一直在採摘利用,加工,銷售。小景谷是著名古普洱茶的原產地之一。現存的人工栽培古茶樹群落絕大多數直徑有碗口粗細,樹齡約200年以上。
生長形態和茶種:雲南大葉種茶。
特色:此茶香高揚、水甜柔,甘醇順滑回甘綿長與易武茶品相近。
5、馬鄧普洱茶山
茶區地理位置:雲南省鎮沅縣,鎮沅是世界茶樹起源地之一。境內九甲鄉千家寨有一顆2700餘年的世界古茶王列為金氏世界記錄。鎮沅縣者東鄉馬鄧村位於哀牢山西坡,海拔1780米,馬鄧先民種茶歷史悠久,史料記載已有800多年。現存栽培型古茶樹約有500多畝,均為喬木型古茶樹,當地農民歷來都在採摘利用馬鄧茶,歷史上馬鄧茶是用馬鄧特有的古茶樹品種的原料加工曬青茶,是鎮沅的歷史名茶,

熱點內容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