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化學農葯污染

化學農葯污染

發布時間: 2021-08-01 05:00:51

哪些措施可減少化學農葯對環境的污染

1.減少使用高危農葯。盡量使用正規公司的,很多小公司的號稱低害,其實是為了減少成本採用添加劑,你根本不知道裡面有什麼成分。

2.能採取不用農葯治理的就不用,現在有生物制劑,生物殺蟲,但是成本比較高。

3.合理處理秸稈。秸稈上會有很多農葯殘留的,處理不當一樣會產生危害。

4.使用農葯方法恰當,不是用得越多就越有效的。

❷ 化學農葯的毒性作用是什麼

一旦進入環境,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水體及土壤的污染。久而久之,還會使得害蟲產生一種抵抗這種毒性的反作用,成為抗農葯的「超級害蟲」。針對化學農葯的種種弊端,人們已研製出一系列效率高、成本低、不污染環境、對人畜無害的生物農葯。例如真菌殺蟲劑白僵菌和綠僵菌,能防除400種害蟲。

❸ 化學農葯污染環境可以通過什麼作用於人體

當然就四個字: 「保護環境」

但是 這里說的保護環境 並非是 大工程
而是像 題主所說的:「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點什麼?」

其實對於環境保護首先問一下自己,我們有沒有這個概念!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上段文字是 網路對於 環境保護的概念的解釋

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呢?
幾個方面:① 水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②農葯(化學產品)物的使用 ③ 空氣污染

那麼久針對這三方面 簡單的舉個例子來說說我們普通人能做些什麼
一: 水土資源保護 :像我們平時的必須用水 無非就是 洗衣做飯 洗臉刷牙,對於平時洗手來說 完全可以利用二次水
二: 現在的蔬菜水果 農葯殘留非常多 需求多了,葯物的量自然而然的就多了,為了賣出去之後一點點的蟲子沒有~
三: 一輛車 跑一公里是 0.19kg 一個省 按照一個億量車來算的話就是 95000000kg的二氧化碳 如果減少出行,乘公交 帶來的變化 可想而知

❹ 化學農葯對環境有何影響


一定土壤環境單元、在一定范圍內、遵循環境質量標准,既維持土壤生態系統的正常結構與功能,保證農產品的生物學產量與質量,也不使環境系統污染時,土壤環境所能容納污染物的最大負荷值稱為土壤環境容量。
目前,世界范圍年產農葯約200多萬噸,種類數達1500之多(大量生產又廣泛應用的約有300種)。
殘留性和危害性:
農葯污染土壤的程度可用殘留性表示。
土壤中農葯進人各類生物體內的途徑:
土壤→陸生植物→食草動物;
土壤→土壤中無脊椎動物→脊惟動物→食肉動物
土壤→水中浮游生物→魚和水生生物→食魚動物
重金屬是土壤原有的構成元素,有些是植物、動物和人必需的營養元素。如Zn、Cu、Mo、Fe、Mn、Co等,但由於含量的不同,可導致不同的效應,如果含量和有效性太低生物會表現缺乏症狀,但過量就會造成污染事件。
冶煉和采礦是土壤中重金屬的最主要污染源。
土壤中重金屬的污染以點源污染為主。重金屬一旦進入土壤後就很難去除。
金屬元素易於通過植物鏈傳播,達到植物鏈頂層的人類,富集於人體最終造成危害。

❺ 化學農葯污染環境可以通過什麼進入人體

這個敘述是錯的
生物富集的定義:
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濃縮,是指生物體通過對環境中某些元素或難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積累,使這些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超過環境中濃度的現象.生物體吸收環境中物質的情況有三種:一種是藻類植物、原生動物和多種微生物等,它們主要靠體表直接吸收;另一種是高等植物,它們主要靠根系吸收;再一種是大多數動物,它們主要靠吞食進行吸收.在上述三種情況中,前兩種屬於直接從環境中攝取,後一種則需要通過食物鏈進行攝取.環境中的各種物質進入生物體後,立即參加到新陳代謝的各項活動中.其中,一部分生命必需的物質參加到生物體的組成中,多餘的以及非生命必需的物質則很快地分解掉並且排出體外,只有少數不容易分解的物質(如DDT)長期殘留在生物體內.生物富集作用的研究,在闡明物質在生態系統內的遷移和轉化規律、評價和預測污染物進入生物體後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體對環境進行監測和凈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生物體能分解的化學農葯不屬於范疇之內

❻ 假如某生態系統遭到化學農葯污染哪些生物體內化學農葯的殘留最高

這里考的是生物富集作用,指環境中一些有害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葯等),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的過程。因為這些有害物質化學性質穩定,在生物體內是難以分解、無法排出的,所以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而不斷積累,危害最大的是這一食物鏈的營養級最高的消費者。

❼ 化學農葯對土壤環境的污染表現在哪幾方面

化學農葯對土壤環境污染的主要表現是:
①農葯不僅殺死害蟲,也對的天敵及傳粉昆蟲有殺傷作用;
②長期大量使用農葯,使其在環境中積累,產生了污染;
③長期使用,會使害蟲產生抗葯性而增加了農葯的使用量,增加了成本,同時對其它生物的毒害作用加大。

❽ 農用化學品對環境的影響

農用化學物質主要包括化肥和化學農葯。由於原料、礦石的雜質以及生產工藝流程的污染,某些化肥含有重金屬元素、有毒有機化合物和放射性物質,施入農田後成為土壤的潛在污染源。農葯是人類參與環境控制過程的一個方面,雖然主要目的是針對有害生物,但它們也會進入生物周圍包括土壤在內的各種環境介質,並在各環境介質之間不斷轉移。

(一)施用特點

1.化肥施用

自1950年開始引進化肥起,浙江省化肥施用大致分為3 個階段:緩慢增長階段(1951~1975年),年均增加3.11萬t;快速增長階段(1975~1995年),年均增加19.39萬t;基本持平階段(1995~2003年),每年保持在430~460萬t(表7-17)。

表7-17 浙江省氮磷鉀化肥施用量變化情況

註:按標准量計算,氮肥含N 21%,磷肥含P2O518%,鉀肥含K2O 25%,復合肥含N、P2O5、K2O 總量約21.3%。

從施用化肥的純養分結構來看,1955年N佔96.0%,P2O5佔4.0%,N:P2O5:K2O比例為1:0.04:0;1975年開始施用鉀肥初期,N佔76.7%,P2O5佔21.1%,K2O佔2.2%,N:P2O5:K2O比例為1:0.28:0.03;1985年以後,鉀肥的比重逐年增加,氮、磷、鉀比例日趨合理。2003年N:P2O5:K2O比例為1:0.3:0.22,從農作物對大量元素養分量的需求來看,磷、鉀比重還是偏低,鉀素明顯呈供不應求狀況。單位面積施用化肥量呈上升趨勢。至2003年,按耕地面積平均,每畝用量N為24.92kg、P2O5為7.43kg、K2O為5.5kg;按農業用地平均,每畝用量N為18.92kg、P2O5為5.64kg、K2O為4.18kg。

浙江省化肥單位面積施用量在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平原地區與丘陵山區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地域差異。根據統計資料(1995年),按平均每畝耕地化肥純用量計,蕭山區達55.25kg,嘉興市為49.66kg,而景寧縣僅為11.82kg,高低相差4倍多。種植作物的不同,也帶來了化肥施用量的差異。據調查,一些杭嘉湖農業種植區,一年栽種3~4季瓜果蔬菜,年平均每畝純化肥施用量高達100kg以上,而一般種一季單季晚稻僅施用20kg左右;紹興北部蔬菜區,年平均每畝化肥用量在60kg左右;溫嶺西蘭花產區一季化肥用量超過30kg。這些種植作物不同帶來的化肥施用量的差異,也造成了同一地區不同區塊之間化肥用量上的差異。

2.農葯使用

浙江省施用化學農葯防治病蟲草鼠害始於20世紀50年代,70年代前大量施用有機氯和有機磷如DDT、六六六、內吸磷、對硫磷等毒性高、持效期長的農葯,土壤環境污染嚴重。80年代末,農葯品種發展到一個新的時期,用量少效果好的超高效農葯不斷涌現,如擬除蟲菊酯類的溴氰菊脂、二氯苯醚菊酯、氰戊菊酯,雜環類的吡蟲啉、噻嗪酮、氟蟲腈,殺菌劑中的三環唑、三唑酮,除草劑中磺醯脲類的甲磺隆、綠磺隆、苄嘧磺隆等,這類農葯品種用量較少。生物源農葯在近幾年發展很快,井岡黴素、九二○、阿維菌素的生產量佔全國的50%以上。該類農葯具有對環境相容性較好、天敵殺傷小、在作物上殘留少和對農業生產較安全等特點。隨著農葯品種的不斷增加,長期劑型單一化的局面打開。傳統的四大類農葯制劑(乳油、水劑、可濕性粉劑、粉劑)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幾乎占整個農葯產量的95%以上。目前,浙江省的農葯施用量遠遠超出全國平均水平,是全國畝產平均用葯量的7倍。

浙江省高效農業方興未艾,種植業結構幾經調整,一些農業龍頭企業和種田大戶改種優質優價的「名、特、優」品種,尤其是經濟類作物。由於經濟作物易受病菌侵害,農葯施用量和施用頻次大大增加。然而,由於過分依賴化學農葯,甚至長期、單一、連續施用少數幾種農葯,有害生物抗葯性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同時,農產品農葯殘留問題也日益凸現。大量的農葯施用後,通常只有不足1%的農葯發生葯效,而90%以上的農葯或附在作物和土壤上,或飄散在大氣中,或通常降雨等經地表徑流進入地表水或地下水,污染著土壤、水體和農田生態系統。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結果表明,DDT、六六六在禁用20年後,在土壤中的檢出率仍達100%。

(二)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磷肥、鋅肥以磷礦、鉛鋅礦為原料。這些礦石常含有數量不等的某些污染元素,尤其是磷肥,因其使用范圍廣、用量大,是土壤及農產品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據有關資料,過磷酸鈣中砷含量為22.1~51.3mg/kg,鉛含量為41.5~170.4mg/kg,鉻含量為39.9~464.0mg/kg,鎘含量為0.2~1.9mg/kg;磷礦粉中砷含量為13.5~90.1mg/kg,鉛含量為202.8~486.1mg/kg,鉻含量為39.8~49.8mg/kg,鎘含量為1.6~5.8mg/kg;鈣鎂磷肥中砷含量為6.2mg/kg,鉻含量為1 057.2mg/kg。生活污泥中鉛含量可高達7 000mg/kg。垃圾中鉛含量最高達50 000mg/kg。由於長期施用磷肥以及重金屬含量較高的污泥、垃圾等,使部分城郊菜地土壤中重金屬含量超標,導致局部地區一些葉菜類、根菜類蔬菜重金屬含量超標。

長期施用磷肥的土壤中鎘含量與作物的攝取積累程度的試驗與研究表明,表層土壤(0~15cm)中全磷含量為對照點的4~6 倍,鎘含量為對照點的14 倍,二者顯著相關(γ=0.89)。磷與鎘濃度隨土層深度迅速下降,在30~60cm度處,鎘的含量水平與對照點無明顯區別。隨磷肥進入土壤的鎘和磷分別有70%和45%殘存在表層中,與土壤無機、有機化合物結合,或被作物吸收。

農葯對農田的污染程度與作物中種類、栽培技術有關,栽培水平高的耕田、復種指數高的土地,農葯的殘留量也高。有機氯農葯即便是有機磷農葯或其他殘留性較小的農葯,如果連續長期使用,特別是使用濃度過高,會對土壤環境產生嚴重污染。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資料表明,停用20餘年的DDT、六六六在土壤中的檢出率仍然達到100%。

施入農田的農葯,由於地表水的流動、降雨或灌溉,流入溝渠和江河而污染水域,危害水生生物;噴灑農葯時所產生的農葯飄浮物,農作物、土壤或水中殘留農葯的揮發也可造成大氣污染。農葯污染可以波及整個生態系統,尤其是農作物和水生生物。蔬菜基地和農貿市場蔬菜農葯殘留污染的檢出,柑橘果品中農葯殘留量超標,殺蟲劑在防治水稻害蟲的控製作用降低以及茶葉農葯殘留問題將嚴重影響浙江省的茶葉出口等,已牽動了各個層面人士的關注。為此,浙江省農產品安全性現狀與對策研究學術委員會撰文(2000)認為,農田生態環境惡化,農葯、化肥、「三廢」物對環境的污染逐年加重,農業生產環境的本底發生了改變,是農產品污染程度加劇的基礎,建議建立農產品安全性檢測體系,完善上市蔬菜、果品、茶葉等農產品農葯殘留檢測程序。

❾ 化學農葯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化學農葯對現代農業的增產增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人類長期以來一直依賴化學農葯也帶來了很多的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問題,如:農葯在作物中殘留,最終會被食物鏈的最終端人類攝入,在人體內積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可以致畸、致癌、致突變;也有因農葯使用不當引起的快速中毒(葯農使用者、運輸者、經營者、農作物食用者);還有對於江河湖海及地下水資源的污染、自然界鳥類、哺乳動物、魚蝦類等的毒殺與滅絕;土嚷的污染;現在這些東西已經在你我的肚子里甚至影響了我們後代,農葯應盡可能的少用不用、最起碼做到合理使用,現國家已出台嚴厲的法規政策禁止高毒、劇毒農葯的生產流通,但有的農葯品種並非一兩天就能徹底禁用,希望國家出台跟嚴厲的法規治理農葯生產、流通、使用等各個環節,真正推廣和使用安全、低毒(或微毒、無毒)、低殘留、對環境生態友好的環保葯劑,讓我們的綠色食品真正的綠色起來。

❿ 化學農葯對土壤有什麼危害

化學農葯對土壤來的危害有:自
①有機氯農葯在殺死害蟲的同時,對害蟲的「天敵」及傳粉的益蟲益鳥也有傷害作用,因而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②長期使用同類型農葯,使害蟲產生了抗葯性,導致農葯量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
③農葯在土壤中殘留,使土壤環境遭受污染;
④農葯可通過農業退水擴散,對水體造成污染;
⑤農葯可在農產品中殘留,進入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
氺業導`航.網

熱點內容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