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食源性微生物

食源性微生物

發布時間: 2021-08-01 05:14:28

㈠ 食源性微生物

這類微生物並不是很多,它們包括可感染的細菌,如沙門氏菌屬和彎麴菌屬以及可產毒的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肉梭狀芽孢桿菌等。
按病原物質分類可分為: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們攝入含有細菌或細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細菌污染。據我國近五年食物中毒統計資料表明,細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總數的50%左右,而動物性食品是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類及熟肉製品居首位,其次有變質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魚、奶、剩飯等。
食物被細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禽畜在宰殺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潔,生熟交叉感染;
3、衛生狀況差,蚊蠅滋生;
4、食品從業人員帶菌污染食物。
並不是人吃了細菌污染的食物就馬上會發生食物中毒,細菌污染了食物並在食物上大量繁殖達到可致病的數量或繁殖產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這種食物才會發生食物中毒。因此,發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貯存方式不當或在較高溫度下存放較長時間。食品中的水分及營養條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徹底加熱,殺死病原菌的話,也不會發生食物中毒。那麼,最後一個重要原因為食前未充分加熱,未充分煮熟。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發生與不同區域人群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系。美國多食肉、蛋和糕點,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魚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國食用畜禽肉、禽蛋類較多,多年來一直以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始作俑者有沙門茵、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肉毒桿菌、肝炎病毒等。這些細菌、病毒可直接生長在食物當中,也可經過食品操作人員的手或容器,污染其他食物。當人們食用這些被污染過的食物,有害菌所產生的毒素就可引起中毒。每至夏天,各種微生物生長繁殖旺盛,食品中的細菌數量較多,加速了其腐敗變質;加之人們貪涼,常食用未經充分加熱的食物,所以夏季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穀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長繁殖產生有毒的代謝產物,人和動物食人這種毒性物質發生的中毒,稱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較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

三可引起食物腐敗的微生物
引起食物腐敗的微生物種類較多,除眾多革蘭氏陰性或陽性、產生或不產生過氧化氫酶、可形成芽孢或不形成芽孢的桿菌及球菌外,還有酵母與黴菌等。
防止微生物的危害,主要以使微生物喪失活性或者延緩、阻止它們的生長為出發點;要考慮到與之相關的物理化學和微生物等等諸多因素。

㈡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有哪些

痢疾桿菌、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黃麴黴、鐮刀菌等等。

什麼是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其定義是什麼,都有那些生物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包括生物性病原體)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見的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這類微生物並不是很多,它們包括可感染的細菌,如沙門氏菌屬和彎麴菌屬以及可產毒的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肉梭狀芽孢桿菌等。
按病原物質分類可分為: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們攝入含有細菌或細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細菌污染。據我國近五年食物中毒統計資料表明,細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總數的50%左右,而動物性食品是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類及熟肉製品居首位,其次有變質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魚、奶、剩飯等。
食物被細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禽畜在宰殺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潔,生熟交叉感染;
3、衛生狀況差,蚊蠅滋生;
4、食品從業人員帶菌污染食物。
並不是人吃了細菌污染的食物就馬上會發生食物中毒,細菌污染了食物並在食物上大量繁殖達到可致病的數量或繁殖產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這種食物才會發生食物中毒。因此,發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貯存方式不當或在較高溫度下存放較長時間。食品中的水分及營養條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徹底加熱,殺死病原菌的話,也不會發生食物中毒。那麼,最後一個重要原因為食前未充分加熱,未充分煮熟。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發生與不同區域人群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系。美國多食肉、蛋和糕點,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魚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國食用畜禽肉、禽蛋類較多,多年來一直以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始作俑者有沙門茵、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肉毒桿菌、肝炎病毒等。這些細菌、病毒可直接生長在食物當中,也可經過食品操作人員的手或容器,污染其他食物。當人們食用這些被污染過的食物,有害菌所產生的毒素就可引起中毒。每至夏天,各種微生物生長繁殖旺盛,食品中的細菌數量較多,加速了其腐敗變質;加之人們貪涼,常食用未經充分加熱的食物,所以夏季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穀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長繁殖產生有毒的代謝產物,人和動物食人這種毒性物質發生的中毒,稱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較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

三可引起食物腐敗的微生物
引起食物腐敗的微生物種類較多,除眾多革蘭氏陰性或陽性、產生或不產生過氧化氫酶、可形成芽孢或不形成芽孢的桿菌及球菌外,還有酵母與黴菌等。
防止微生物的危害,主要以使微生物喪失活性或者延緩、阻止它們的生長為出發點;要考慮到與之相關的物理、化學和微生物等等諸多因素。

㈣ 食源性微生物中的抗原類型和特點

1.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都是良好的抗原。這些微生物的個體結構雖然簡單,但抗原結構卻很復雜,是多種抗原的復合體。它們在引起宿主感染的同時,也會誘導宿主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和抗感染能力。因此可用免疫學方法對傳染病進行診斷和防治。
2.細菌外毒素和類毒素它們都是很好的抗原,在自然感染和免疫接種後都可產生較強的免疫力。常用於免疫預防的類毒素有白喉類毒素和破傷風類毒素。
3.抗毒素是用類毒素免疫動物(常用馬)制備的免疫血清或精製抗體。抗毒素具有免疫二重性:既可中和相應外毒素、具有防治作用,又可引起變態反應。所以在應用前必須做皮膚過敏試驗。
4.異嗜性抗原有些微生物與人體某些組織有交叉反應性抗原,可引起宿主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溶血性鏈球菌與腎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組織、大腸桿菌某些O抗原與結腸粘膜等可存在交叉抗原。在臨床上也常藉助異嗜性抗原對某些疾病作輔助診斷。例如診斷某些立克次體病的外-斐反應等。
在免疫反應中,能特異性識別抗原的細胞有B細胞、T細胞、記憶細胞等。吞噬細胞具有識別抗原的能力但不具備特異性識別能力;漿細胞(效應B細胞)不具備識別抗原的能力。

㈤ 食源性致病菌名詞解釋

石垣縣知名村指的就是這種實物他帶的製品均是他本身具有的不是外面找傳染來的。

㈥ 什麼是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在自然界除了分布有動物、植物外,還生活著多種多樣微小的生物,稱為內微生物容。微生物種類繁多,包括細菌、真菌(黴菌和酵母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及病毒等,微生物絕大多數對人類和動物無害而有益。它們對於物質的分解、轉化、綜合和循環,起了巨大的作用。如土壤中的固氮菌、定氮菌、硝化菌、亞硝化菌等,是植物氮素營養供應的重要來源。此外,微生物在工業、醫葯、農業和畜牧方面也被廣為利用,尤其是在釀造、抗生素和疫苗製造方面最為突出。僅有極少數微生物對人和動物有害,可引起各種傳染病,故稱為病原微生物。如引起豬肺疫的巴氏桿菌,引起豬瘟的豬瘟病毒,引起仔豬紅痢的密螺旋體等。

㈦ 食物中有哪些微生物

與食品有關的微生物。研究食品微生物的性狀及其與食品相互關系的科學稱為食品微生物學。它是一門由醫學、農業、工業的微生物學中與食品生產有關的部分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門學科
食品微生物包括
3大類。①:通過它的作用,可生產出各種飲料、酒、醋、醬油、味精、饅頭和麵包等發酵食品。
②:是引起食品變質敗壞的微生物。
③:又稱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包括能引起人們食物中毒和使人、動植物感染而發生傳染病的病原微生物。

㈧ 致病菌 病原性微生物 食源性微生物 有什麼區別

致病菌:是可以導致人畜患病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
病原性微生物:具有感染寄主引起疾病能力的微生物。
食源性微生物:通過食品來源的致病微生物。

㈨ 冷凍能不能徹底殺死食源性微生物

不能,微生物的生命力極其強悍。冷凍只能殺很少一部分比較弱的細菌,和大部分寄生蟲。有害的熱源物質完全不能除掉。夏天吃冰淇淋,如果裡面被細菌污染過。照樣還是生病拉肚子的。
食品微生物學研究表明,存在一些能在0~1℃的低溫中生長的病原菌和腐敗菌,前者如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和單核增生李斯特菌,後者如假單胞菌、明串珠菌等。也有報告表明,在-2~20℃的條件下,嗜冷的梭菌可以導致真空包裝肉類的腐敗。此類在低溫食品生產保存過程中生長的微生物,如果防控不及時,將會極大可能導致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低溫並不能殺菌,只是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
大部分的微生物包括致病菌在冷藏和冷卻的低溫下(-1~7℃)僅僅是降低了生長速度或不生長而非死亡,也就是說一旦環境溫度達到適宜范圍,微生物將會再次活躍和繁殖。
在低溫食品的生產過程中,如果設備密閉化、自動化程度不高,流程中手工操作較多,微生物能從原材料、人員、設備、環境等媒介中污染到產品上。以冰淇淋為例,這類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只有一次性滅菌,食用時不再經過加熱處理,因此,由生產環節中的微生物污染和生長成為極大的潛在風險。

㈩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包括哪些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這類微生物並不是很多,它們包括可感染的細菌,
如沙門氏菌屬和彎麴菌屬以及可產毒的細菌,
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肉梭狀芽孢桿菌等。

熱點內容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