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實的趙雲
趙雲是病死的。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趙雲去世。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劉禪下詔說:「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勛也,外議雲宜謚。」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順平侯。
拓展資料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Ⅱ 歷史上真實的趙雲
趙雲自追隨劉備後,直到劉備當了漢中王,可說是馬不停蹄,無役不予。阿斗確是他在長坂坡救出的,史書雖沒《三國演義》寫得那麼玄,但趙雲救阿斗不是虛構的。進軍西川,是趙雲第一次沒隨劉備行動而留守荊州。可就是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奪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壯舉。兩次三番救了後主劉禪的小命,趙雲對蜀漢的汗馬功勞還小么?可劉備得了西川後,對趙雲就再沒重用了。
定軍山之戰,主謀是法正,而「親冒矢石」強攻定軍山的是劉備本人,趙雲根本沒上第一線。一出祁山,趙雲也沒當先鋒,與鄧芝領偏師出斜谷策應主力。街亭失守全線大敗,而「雲與鄧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損。」《演義》中的「不損一人一騎」是羅老先生給英雄帶的花環。而戰後孔明上表檢討,自貶三級,有功無過的趙雲卻也糊里糊塗地跟著被貶了級。直至去世,趙雲也未獲封侯。
Ⅲ 真實歷史上趙雲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忠誠衛士、勇猛的將軍、賢明的的君子。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回,率領義答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
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左右的時間,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中在極度危險情況下就出幼主足可見其忠誠
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展示他勇猛無敵的一面。
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展現了他賢士風范。
在關羽被害、荊州丟失,張飛被害之後,趙雲從討伐曹賊的大義勸諫劉備不要伐吳。
(3)歷史真實的趙雲擴展閱讀: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蜀漢名將。
興七年(公元229年),趙雲去世。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劉禪下詔追謚雲曰順平侯。
趙雲是《三國演義》中最完美的武將形象,與關羽的剛毅相比,他謙和,與張飛的粗豪相比,他穩健,他同關羽、張飛一樣追隨劉備,誓同生死。但他比關張更具有人格魅力。
Ⅳ 介紹一下歷史上真實的趙雲和詳細說下風光戰績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趙雲投公孫瓚,後奉瓚命從劉備,二人相見恨晚。後因兄喪,歸家中(也有一說是隨瓚時見其不當英雄之名而藉此故還鄉不歸)。
建安五年(200年),劉備當時已投靠袁紹,趙雲與劉備重逢於鄴城,並秘密募兵數百,稱為劉備部曲,袁紹不能得知。後隨劉備入荊州投劉表,守備新野。
十三年(208年),劉備與曹操大戰,以弱敵強,於長坂坡(今湖北當陽境內)兵敗,趙雲於敵軍中救劉備妻、子脫險,因功升為牙門將軍。赤壁之戰後,趙雲隨劉備奪取貴陽、長沙等四郡,任命為桂陽太守(任期為一個半月,因不適合太守位,被詔回,再次成為留營司馬)。
十六年(211年),劉備與龐統等人帶軍入益州,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仍鎮守荊州。孫權得知劉備西征,遣人駛船接其妹(即劉備之妻孫夫人)回吳,孫夫人慾帶劉備之子劉禪一同歸吳,趙雲與張飛勒兵截江,得劉禪而回(此為二次救少主).
十八年(213年),趙雲奉命與諸葛亮張飛等率軍溯江西上,至江州(今重慶)後,三人各自統軍平定諸縣,於次年與劉備、諸葛亮會師,合圍成都,成都既定,升為翊軍將軍。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備欲伐東吳以報襲荊州殺關羽等切齒之恨,趙雲等有識之士陳述利害,力主維護孫劉聯盟,劉備執意東征不從,令諸葛亮輔太子劉禪守成都,又令趙雲督江州(今重慶)兵馬,是以二人皆未隨軍東進。次年(222年)劉備於猇亭兵敗,章武三年(223年)卒於白帝城。
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太子劉禪登位,趙雲升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後任鎮東將軍。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上表北伐,趙雲已年邁,次年(228年)為掩護蜀軍主力攻祁山,領少量軍士為疑兵於箕谷牽制曹魏主力大軍,雖因兵力懸殊過大而失利,仍能聚眾固守,親自斷後,使軍隊安全撤退。
建興七年(229年),趙雲病卒。景耀四年三月,蜀國追謚趙雲為順平侯,為蜀漢十二位見謚大臣之一。其長子趙統嗣父侯爵,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趙廣,為牙門將,隨姜維至沓中,於臨陳戰死,為國捐軀。
趙雲戎馬一生,作戰驍勇,膽略過人,劉備及時人皆稱其一身是膽。雲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系為唇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為人謹細,以德服人,劉備軍曾俘獲夏侯敦部下夏侯蘭,蘭乃趙雲同鄉,雲知其明於律法,推薦他為軍正,但不安排為自己屬下,其慎慮如此。蜀軍街亭失利後,各處皆損兵折將,唯有趙雲親自斷後,所屬兵將及軍資什物都無損失,丞相諸葛亮要把軍隊剩餘物資獎賜趙雲將士,趙雲不受,認為蜀軍兵敗,不應反而受賞,諸葛亮對其德十分贊賞。昔日平定桂陽後,趙雲任桂陽太守,原太守趙范之寡嫂有天資之色,范欲將寡嫂配趙雲,趙雲認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後來趙范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時,劉備欲將巴蜀有名的田宅分賜諸將,趙雲以霍去病「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之例勸阻劉備分田宅賜將,認為田地應交與百姓耕種,房宅也應歸還百姓,劉備果從其言。趙雲為國不被天資國色所迷,為民不被良田毫宅所動,時人與後人皆感其德。
Ⅳ 求歷史上趙雲的真實記載
1、原文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將軍。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穀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七年卒,追謚順平侯。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謚。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謚;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謚;
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謚,時論以為榮。雲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陣戰死。
2、翻譯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縣人。他本是公孫瓚的部下,公孫瓚派劉備與田楷共同抗擊袁紹,趙雲隨同前往,為劉備掌管騎兵。
當劉備被曹操追逼至當陽長阪時,劉備舍棄妻兒向南逃走,趙雲身裹劉備的幼子,即後主劉禪,保護甘夫人,即劉禪的母親,捨命拼殺使他們母子倖免遇難。後趙雲被升遷為牙門將軍。
劉備率軍入蜀,留趙雲鎮守荊州。劉備從葭萌回攻劉璋,召諸葛亮前往。諸葛亮率領趙雲、張飛等沿長江逆流而上,平定沿途郡、縣。
至江州後,諸葛亮分派趙雲率領一支軍隊從岷江直上江陽,與諸葛亮會師成都。成都平定以後,劉備任趙雲為翊軍將軍。
建興元年(223),趙雲被升任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爵為永昌亭侯,隨後又升遷為鎮東將軍。建興五年(227),趙雲跟隨諸葛亮駐守漢中。
第二年,諸葛亮出兵伐魏,揚言從斜穀道出兵,魏將曹真急調大軍前往抵禦。諸葛亮命令趙雲與鄧芝前去斜谷抗擊曹軍,自己則率領大部隊進攻祁山。
趙、鄧兵力弱小而敵軍兵多勢眾,故在箕谷受挫,但他們隨即收整人馬固守險要,終於避免慘敗。軍隊退還漢中後,趙雲被貶為鎮軍將軍。建興七年(229),趙雲去世,被追謚為「順平侯」。
(5)歷史真實的趙雲擴展閱讀: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趙雲以一個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的英氣少年形象出場。他一登場即和河北名將文丑大戰,救了公孫瓚,曾和多名三國名將對戰,沖鋒陷陣罕見敗績,長坂坡救阿斗時,連續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智取桂陽時,更是展現了他過人的機智和出眾的謀略。隨諸葛亮弔祭周瑜時,因趙雲帶劍相隨,吳將無人敢動諸葛亮。漢水救黃忠時,讓魏國名將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
劉備去世之後,曹魏五路犯蜀,趙雲把守陽平關,一將當關,萬夫莫開。七十幾歲時仍為蜀漢先鋒,陣前力斬被作者稱為「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漢中王時封趙雲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五位將軍為蜀漢的「五虎上將」,五虎將之名因此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國勇將代名詞。
而趙雲又有許多機智應變、忠君為民的出色表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其形象是文武雙全、近乎完美無缺的。死後被後主追封大將軍,謚順平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雲傳
Ⅵ 介紹一下歷史上真實的趙雲
趙雲簡介: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
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
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
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趙雲去世後,於蜀漢景耀四年被追謚為順平候,其常勝將軍的形象在後世被廣為流傳。
(6)歷史真實的趙雲擴展閱讀:
建興元年,劉禪登基後大行封賞,趙雲受封中護軍、征南將軍,永昌亭侯等職銜,不久又晉升為鎮東將軍。
這些封賞,和當時趙雲在蜀漢集團中的地位密不可分。蜀漢政權的權力其實是在原從集團、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三者之間共同分配的。
劉備死後,原從集團中的元老級人物只剩下趙雲一人而已,而新皇帝登基後,為了安定人心,對三個集團的代表進行賞賜也在常理之中。
建興六年,諸葛亮北伐,派趙雲、鄧芝領偏師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自己率大軍往攻祁山。肩負重任的趙雲在與曹真作戰中失利,被迫據險固守,直到終戰。
回成都後,因此過被貶為鎮軍將軍,直至建興七年病逝,再無升遷。這是趙雲第一次獨自領兵與敵人大軍作戰,而所負的責任又相當重大。
作為偏師,目的是與曹軍周旋,進可能的拖延其趕赴主戰場的時間,甚至還可以配合主力部隊對敵軍前後夾擊,其意義絕不能小視。
就是這么一個關鍵的職位,諸葛亮卻偏偏派給了缺乏統兵經驗與能力的趙雲,這個戰略失誤,不在其誤用馬謖之下。
Ⅶ 歷史上真的有趙雲這個人嗎
歷史上有趙雲這個人。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趙雲被追謚為「順平候」,其「常勝將軍」的形象被廣為流傳。
(7)歷史真實的趙雲擴展閱讀:
趙雲的領土貢獻
劉備入川與劉璋決裂後,趙雲與諸葛亮、張飛等帶兵開始了對西川的掃盪行動,在共同攻下巴東郡以及巴郡以後,趙雲與張飛在江州分兵,去平定江陽、犍為兩郡。
犍為郡是當時蜀中的大郡,與蜀郡、廣漢郡號稱三蜀,也是蜀中賦稅的主要來源。趙雲獨自率軍平定蜀中大郡後從成都南面與劉備等完成對成都的合圍。
Ⅷ 趙雲是真實歷史人物嗎
趙雲是真實歷史人物,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縣西北)人。先從公孫瓚,時劉備亦在,與趙雲深自結納。後劉備奔袁紹於鄴與雲相遇,隨從至荊州,戰博望,出長阪,遷為牙門將軍,僅為一名護衛偏將,隨劉備南定諸郡後,方升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
而關羽已是襄陽太守,盪寇將軍,張飛也是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後劉備入蜀,留趙雲於荊州,領留營司馬(相當於警備隊長),專司內務,截江救阿斗就是在此時發生的。
隨後由諸葛亮帶趙雲朔江而上,入平益州,趙雲被封為翊軍將軍,翊,護也,還是一名護衛統領性質的將領。而當時留任荊州的關羽官拜前將軍,董督荊州事。馬超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黃忠是後將軍,關內侯,連魏延都已是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趙雲與他們就官位而言,尚差一大截。
劉備稱帝後,關羽已沒,馬超為驃騎將軍,來鄉侯,涼州牧。拜張飛車騎將軍,西鄉侯,領司隸校尉。黃忠已亡,魏延左遷鎮北將軍,都亭侯。次年,方升遷趙雲為中護軍,征南將軍,永昌亭侯,後又遷任鎮東將軍,才與魏延平級。
後一直未有升遷,倒是在孔明出祁山街亭之敗時,趙雲親自斷後,幾路兵馬中唯趙雲一路未曾有損失,然而回軍後也因此次戰役失敗,還被貶為鎮軍將軍,後卒於任上。
時魏延已是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所以趙雲終其一生,其位始終不能與關,馬,張,黃相提並論,連魏延都未能超過,自然也就不存在劉備拜他為五虎將一事了。
(8)歷史真實的趙雲擴展閱讀
事實上,五虎將才是歷史虛構的,陳壽最早作《三國志》時將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並列合為一傳,但還並未提出五虎上將的概念,而後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這五人被塑造成五虎將。
在早期的《三國志平話》 、《三國演義》中五虎上將的順序,都是關張馬黃趙。例如:黃正甫:本前為關張黃馬趙,後文關張馬黃趙: 嘉靖本和周本:前關張馬黃趙,後關張馬趙黃;朱鼎臣前關張馬黃趙,後關馬張黃趙;葉逢春本和鄭以楨本,前後都是關馬張黃趙;湯賓尹本,關馬張黃趙,後關張馬趙黃;余像斗本,前關馬張黃趙,後關張馬趙黃。
清朝年間,毛綸與毛宗崗父子的《三國志演義》建立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和《三國志傳》的基礎上,修編成現在的通行版《三國演義》,將趙雲的位置放在了第三位,成為了現在的「關張趙馬黃」。
Ⅸ 歷史上真實的趙雲到底有多厲害
趙雲是河北人,當時,河北人大都投奔了有四世三公之稱的袁紹帳下,張郃,文丑,連山東人顏良都過來投奔。但趙雲還是選擇了有「白馬義從」之稱的公孫瓚。
當時,趙子龍也就二十齣頭,但他有自己的見解,「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之所在。。。。。」可見,趙雲不是一個渾渾噩噩,只想找個地方,混口飯吃的人,他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想要找一個仁義的主子,干一番匡扶正義的事。可惜,公孫瓚卻不是這樣的主子。
從史書上看,公孫瓚可能不了解趙子龍是一員猛將,並沒有重用他;倒是棄商從戎的劉玄德對趙雲一見如故。劉備當時也客居公孫瓚處,「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托。」
公孫瓚沒有將趙雲帶在身邊,劉備隨田楷征戰袁紹時,就向公孫瓚借來趙雲,任為主騎。
遺憾的是,趙雲因先在公孫集團中,不便就隨劉備四處征戰。從公元192年到公元199年間,史書對趙雲的介紹較少。或曰:趙雲以兄喪,辭瓚暫歸,應該是離開公孫瓚,自謀出路了。
我倒更相信,趙雲並沒有離開公孫瓚,否則,這八年間,縱然趙雲不去找劉備,劉備也會去請趙雲,劉備征戰徐州的幾年,手下的猛將只有關羽,張飛,正是缺人之時,若趙雲無主,劉備定會將他請來。
到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前,公孫瓚已經敗於袁紹,自焚而死,而劉備因兵敗徐州,北投袁紹。正是在此時,「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卧,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
時間點完全吻合,這七八年間,趙雲在公孫瓚下,因此,沒有去投奔劉備,待公孫瓚滅,趙雲立刻尋蹤來找劉備,正式加入劉備集團,官渡之戰後,趙雲隨著劉備來到荊州,屯於新野。
24-32歲,趙雲浪費了七八年時間,為了一個不值得的主公公孫瓚,古人對信義兩個字,看得多重,呂布要生於現在,怎麼可能得到一個「三姓家奴」的惡名。
劉備為什麼這么信任趙雲,原因正在於此,一個人若能不因形勢和環境的變化,始終堅守自己的為人處事原則,這種人,為何不能信任?
因此,當劉備兵敗當陽之時,有人言,雲已北去,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三國演義里寫的更通俗易懂: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
劉備在袁紹處時,應該是人生非常低谷之時,可以說,前途一片的不光明,相反,袁紹集團正處在蒸蒸日上之時,按常理,怎麼也該投奔袁河北而不是劉草席。
然而,趙雲卻自投羅網,在劉備困窘之時,加入劉備集團。用現代的話說,趙雲是在劉備集團快破產倒閉之時,還應聘加入劉備集團,這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勇氣和信心?
趙雲如此相信劉備,劉備又怎能對趙雲心存芥蒂?
但還好,趙雲在公孫瓚處,雖沒有成績,也並沒有消磨自己的鬥志,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公元202年,劉備和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惇,於禁,李典交戰於博望,趙子龍則生擒夏侯惇部將夏侯蘭。這一年,趙雲已經35歲了。
03-207年,曹操忙於統一北方,劉表從性格上,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公,劉備雖勸他偷襲許都,劉表卻為人保守,無四方之志,因此,連劉備都感嘆「髀生贅肉」,這幾年,若是求田問舍之輩,生活的應該比較滋潤,但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一面感嘆,一面也沒閑著,三聘請來孔明,操練兵馬,時刻關注天下之變。
207年,曹操統率數十萬精兵,氣勢洶洶,南向討伐劉表,劉表正在病中,聞此消息,驚懼而亡,荊州投降派立刻占據主導,新主劉琮年幼,沒有主見,舉州降曹。
劉備本還在前線准備抗敵,後抓獲宋忠,才知荊州之變,無奈下,只得倉促往江陵退卻,途中,荊州十數萬百姓跟隨,延緩了行軍速度。曹操知劉備南逃,選五千精兵急追,在當陽長坂追上劉備,雙方一場混戰,由於曹操此次所帶,皆是軍中精銳,有曹純統率的虎豹騎,有許禇統率的虎衛軍。
劉備軍自然不敵,被曹軍殺散,劉備兩個女兒被曹純的虎豹騎俘獲。然而,阿斗劉禪和甘夫人卻安然無恙,為何,賴有常山趙子龍拚死救護。
史書記載: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不過短短十數字,看似簡單,但大家要想想,要在曹操最精銳的虎豹騎和虎衛軍雙重圍困下,救出曹軍首要打擊目標,劉備的家人,這個任務,貌似無法完成,但趙子龍做到了。
有人現在總是詬病,羅貫中將趙雲救阿斗之事,描寫的太過神化,豈不知,小說本身就應該對人物進行藝術的升華。
但我以為,羅先生並沒有神化,什麼才叫做神化,比如,羅先生如果描寫孫乾或簡雍跨戰馬,持長槍,在萬軍叢中,將阿斗救出,那的確是神化。讓不可能的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那才叫神化。
況且在實戰中,劉備軍隊已經被打散,趙雲要帶領一隊散兵,對抗曹操最精銳的虎豹騎和虎衛軍,還要救出手無縛雞之力的阿斗和甘夫人,這需要何等的智慧和果敢?
然而,常山趙子龍做到了。現在有人總喜歡貶低趙雲為保鏢,趙雲做保鏢,那也太大材小用了。蜀漢集團里,其實是有一個名副其實的保鏢,那就是陳到,字叔至。從公元196年就護衛在劉備身邊,然而,陳到確實只有做保鏢的才能,觀其一生,沒有很出採的事跡。甚至到關鍵時刻,保護劉備家小的事,不是讓關羽搶了風頭,就是讓趙雲奪了功勞。所以陳到只能慢慢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開始展露黑馬的強勁實力,劉備一口氣吞並了荊州南長沙,桂陽,零陵三郡,趙雲正在此時領桂陽太守。
從209年到211年,趙雲鎮守桂陽郡兩年,直到211年劉備揮軍入蜀,劉備需要一個大將在大本營公安約束驕豪的孫夫人及她手下那幫吳兵吳將。「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
大家想想,在外帶兵打戰,其實簡單明了,就是敵我矛盾;然而,要處理主子的家事,這是一項技術工作非常復雜的任務,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勝任,這樣的人選,一要是主子的親信;二要能鎮的住場面,大家想想,主子的親屬,加上七大姑八大姨的,沒有一個是好伺候的,何況這個孫夫人,身份地位,劉備尚且懼她三分。三不但要鎮的住場面,更重要的,還要能很好的協調各方面的感受。
這差事,要交給孔明,可以勝任,但浪費了,孔明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交給關羽,張飛,是親信和鎮場面沒問題,就是關張都是心高氣傲之人,向來視孫權為「江東鼠輩」,那孫夫人,更不在他們話下。若如此,一語不和,矛盾就會大大激化,後來關羽毀敗,就是敗在太輕視江東人物。
劉備是一個知人善任的明主,他從賣草鞋和草席而能三分有其一,不可謂不英明,單看他選趙雲為留營司馬,掌內事,就知道他對趙雲有多信任。而趙雲又一次在任上立下大功。
當孫夫人慾偷偷將阿斗帶回東吳時,趙雲第一時間得到消息,約集火暴脾氣的張三哥,勒兵截江,軟硬兼施,把阿斗給截了回來。這阿斗要被帶到江東,就等於一個人質,放在江東,劉備以後要有什麼涉及江東利益的事,就不得不「投鼠忌器」。孫權結好曹丕的時候,文帝要孫權將兒子送到魏都,孫權百般推拖,堅決不送。
可見,截江攔阿斗的意義有多大!
213年,趙雲隨諸葛亮入蜀,214年,馬超歸降,成都震怖,劉璋開城投降。益州既定,部分將領時希望能將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趙雲立刻站出來反駁這樣的言論,洋洋灑灑一番陳述,使「先主即從之」。
趙雲是一個先國後家的將領,有些像東漢光武帝手下的「大樹將軍」馮異。平素不喜「並座論功」。
可惜了,劉備夷陵失敗後,陸遜一路追擊劉備,劉備撤至白帝城,趙雲已率蜀中精銳兩萬,到達白帝城,而陸遜卻突然撤兵,表面上,陸遜有言,是因為要回防魏國偷襲,實際上,陸遜心裡也清楚,如果能抓住劉備,功勞何其大?
但是,他更明白,接下來的對手是趙雲,權衡利弊,討不到便宜,無法速戰速決。如果和趙雲僵在白帝,魏國在東線再發動攻擊,那時,想要退兵,恐怕,常山趙子龍是不可能讓東吳從容撤兵東去。因此,陸遜退兵也是無奈之舉,當他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趙子龍時,他乘勝追擊的念頭迅速打消。
劉備集團的發展過程,在前二十年(190-208年),是以緊縮性為主,顛沛流離,四處奔走,發展緩慢,而往後十年(209-219年),卻呈現井噴式的擴張。十年間,占荊州,奪益州,收馬超,爭漢中。可以說,劉備集團是以十年的擴張,完成了三十年的累積。
這種發展的速度,要求掌權者必須能很恰當的處理好集團內部各派系的利益,才能保證人心的穩定和事業的繼續發展壯大。
當然,自己的嫡系肯定是放第一位的。因此,關羽才位列諸將之首。但是,若好的位置都給嫡系,必然會人心不服,因此,我們看前後左右四將軍,分屬三派,前荊州幫,荊州幫和涼州幫。
趙雲對蜀漢集團的功勞,要稍遜關張,但是絕對高於馬黃,之所以不提升趙雲,主要就是考慮到內部派系平衡。
而之所以選趙雲,劉,諸也衡量了趙雲的各個方面,包括心態,趙雲是一個先公後私的人,對個人的榮辱看的較輕。
因此,劉備才敢將本應是趙雲的位置讓於他人。其實,趙雲性格上沉穩,嚴謹,在個人能力上,攻守兼備,守能獨鎮桂陽二載,於漢中反守為攻,大敗曹軍,於箕谷,能從容指揮,擺脫曹真大軍的追擊;攻能生擒夏侯蘭,於亂軍中勇救張著。這樣的名將,可遇而不可求,試問,劉備,諸葛亮能不看重趙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