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地理
1. 初中科學(化學)(物理物)(地理)(生)答題技巧(答好加分)! 我要通用的!,
其實答題技巧主要還是看自己
化學:找關鍵詞,不要被羅嗦的沒用的話騙了,最重要的一個字「細」,該配平的要仔細,還有題目上要求用文字的別用化學式,有時候題目繞了一下,不要想得很復雜,也別想的很簡單
物理:最重要的是格式,先整齊的把方程列出,然後另起頭寫答案,答案不要跟在方程後面,例如:F=方程=答案,這樣如果對了沒什麼,如果答案錯了,就算方程對了也沒分。F=方程,F=答案,這樣比較好,這是學物理的都知道的。還有就是如果太難算的題就放棄,列出方程,等做完所有題後有時間在來算,答案不值錢,值錢的是方程
生物呢因為我們是開卷考,所以也沒有多少技巧,就是選擇題能不翻書就不要翻書,實在不會最後翻,政治其實也是這樣,如果是閉卷考,那麼你只要記得解答題沒有你想得那麼復雜,能簡單就盡量簡單,說清楚就可以。
地理沒有什麼答題技巧,就是個死記硬背的活,背的了就會了,倒是背地理給你推薦個方法,幾個同學一起背,互相提問,計的比較快,本人很喜歡這個方法,如果適合你的話可以試試!
初中好好努力,高中才有干勁兒!
加油!學姐看好你!
2. 中考科學考不考生物和地理啊
系統標准答案:
??3月21日的考生的關注,教師和家長的「太原市2006年初的學術考核辦法」,2006年太原市初中學業考試科目的簡要說明「介紹,太原2006年初在學校的考試,內部檢查,檢查,評估方法相結合的自組織考試和初中高學校的城市統一組織學生全面,准確的評價。如果考生的物理和化學實驗檢驗不合格,體育和衛生不合格(不包括有殘疾的學生),以及基本的發展目標評定為D等,是不被普通高中錄取。
?考試
?繼續實行了初中畢業考試和中學入學考試功能於一身的「太原市初中學業考試的方式。
?考試時間
在2006年6月底。通知的具體時間。
?檢查,檢查的主題和方法
1,太原統一考試科目
?三年級的語言(含聽話的),數學,外語(包括聽力),理化總體積(物理,化學),總體積的政治歷史(歷史,思想和政治)五,歷史,物理和化學總體積和總體積為學科的總量,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不全面的問題。
?二年級:棲息地總體積(地理,生物)棲息地總容積為多學科合作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量不全面的問題。
3. 全國哪些地方初中有科學這么學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合在一起)全國哪些地方在用浙江版的科學教材
浙江。。浙江的教材貌似不是自己出的吧。。。記不大清楚,反正好像浙江用其他省沒用。。。
4. 初一科學——地理
(太平洋)
板塊俯沖到
(亞歐)
板塊之下,形成了深海溝和弧狀島鏈
(太平洋)板塊邊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火山帶
板塊構造學說把全球的
(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不停地運動
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解釋安第斯山的形成原因
(南極洲板塊俯沖到美洲板塊下,使得地表抬升,形成山脈)
5. 初中科學問題地理的
冷鋒和暖鋒,冷鋒用三角形表示,暖鋒用半圓形
6. 初中地理
人種也稱「種族」,是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徵(如膚色、發色、發形、眼色、頭形、鼻形等等)的人群,這些特徵是在一定的地域內,長期適應自然環境而形成的。〕在人類發展的初期,人類各集團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彼此隔離地生活在各自然地理環境里。由於自然條件長期對人類的不同影響,以及各人群集團間長期隔離和交通聯絡的不發達而造成不同地域內的人群的不同自然體質特徵。根據這些特徵,全世界人類可分為三大類人種,即蒙古人種、歐羅巴人種和尼格羅人種。各人種之間,在自然體質特徵上雖有一定區別,但無明顯界限,而具有逐漸過渡的現象。這充分說明全世界各人種在生物學上同屬一個物種,並具有共同的祖先。[在人種分類上,也有主要根據膚色特徵,把人類分為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和棕色人種的。人種屬自然范疇,絕無優劣之分.
白色人種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種,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4%左右。他們的體質特徵是:膚色多呈淺淡色;發呈金黃,有的呈黑褐色;眼色碧藍或灰褐色;發形呈波狀或直狀;唇型為薄唇;鼻狹而高;顴骨不高突;體毛和胡須較發達等。白色人種主要分布於歐洲、北非及亞洲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等地。近幾百年來,隨著殖民主義的擴張,又逐漸分布於美洲、南非和大洋洲等地。
黃色人種是世界上人口數居第二位的人種,約佔世界總人口的37%左右。他們的體質特徵是:膚色呈黃色或黃白色;發形直,發色黑;眼色深;顴骨較高;面部扁平;鼻子高低、寬窄適中;體毛和胡須稀疏。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的中國、朝鮮、日本、蒙古、蘇聯的西伯利亞、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等地,美洲的印第安人,歐洲的馬扎爾人、芬蘭人也屬黃種人。
黑色人種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種,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5%。他們的體質特徵是:膚色多呈黑色或黑褐色;發形為曲卷形或波形,發色深黑;眼色黑褐;唇厚而凸或較厚;鼻寬扁或較寬;眼裂較大。黑色人種主要分布於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斯里蘭卡、美拉尼西亞、加里曼丹等地。
人種劃分
對人種劃分的最早的科學性嘗試發生於17世紀,那正值歐洲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最早出版的脫離羅馬希臘傳統的人類劃分法是弗朗索瓦 ·貝爾尼埃(François Bernier)所著的 Nouvelle division de la terre par les différents espèces ou races qui l'habitent (《基於地球上居住的不同的物種或種族的新的地球劃分法》),於1684年出版。Bernier共區分4個種族:
歐洲人,包括南亞人,但不包括拉普族
遠東人和美洲原住民
撒哈拉以南非洲 人
拉普族
18世紀時,人類群體之間的區別成為科學研究的重點(Todorov 1993)。早期的學者注重於總結及描述「人類的自然類別」,這即是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於1775年出版的人類五分法的文章的標題。
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西亞等地
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中亞、東亞等地
衣索比亞人種,即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等地
美洲人種,即紅色人種,主要分布在美洲
馬來人種,即棕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注意:和20世紀時所說的棕色人種不同)
在布盧門巴赫之後的幾十年裡,研究人員漸漸將美洲、馬來兩個人種歸並於蒙古人種,結果進入20世紀初剩下三個主要的人種:
尼格羅人種,即黑色人種
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
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
20世紀最常見的分法是由美國人類學家卡爾頓·S·昆(Carleton S. Coon)提出的:
剛果人種,即黑色人種
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
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
澳大利亞人種,即棕色人種
開普人種(居於非洲南部,因在特徵上和傳統的「黑色人種」有別,而分列出來)
其實,還有藍重人,綠種人等等,人種是有很多的,但是最普遍的\最多的是黑\白\黃這3種
希望你能滿意!
7. 初中各科知識點結構圖(數學 物理 化學 地理)
一)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1.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化學變化:生成了其他物質的變化。
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常常同時發生。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一定伴隨物理變化;而發生物理變化,不一定同時發生化學變化。物質的三態變化(固、液、氣)是物理變化。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只是分子間的間隔發生變化,而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被破壞,分子本身發生變化。化學變化的特徵:生成了其他物質的變化。
2.物質的性質(描述性質的語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質: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學性質: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的性質。如還原性、氧化性、酸性、鹼性、可燃性、熱穩定性。
元素的化學性質跟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關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
8.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大小:半徑:6371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3、地球儀: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兩極、赤道)
4、經線:
經線特點:所有經線一樣長;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經線是一個半圓.
經度:0°—180°;0°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以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
5、緯線:
緯線特點:緯線長短不一,赤道最長,向南北兩極逐漸縮短;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緯線是一個完整的圓.
緯度:0°—90°;0°緯線為赤道,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
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緯的劃分:
南北半球,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7、東西半球的劃分:
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
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8、能在地球儀上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天(24小時);自轉中心:地軸.
地理意義: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的差異.
10、地球的公轉:
公轉中心:太陽;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公轉軌道:橢圓.
地理意義:產生了季節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11、五帶的劃分:
第二章:地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4、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5、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圖,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用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要記住常用的圖例)
7、注記: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8、海拔(絕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點的連線.
9、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較緩.
10、由等高線的特點判斷地形:
山頂: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鞍部:兩側的等高線比較高.
陡崖: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准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4、陸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類.
5、在地形圖上能找出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
6、閱讀大洲地形圖,判斷大洲的地形大勢.
7、板塊構造學說:
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邊緣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兩大火山地震帶: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1、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風雨、冷熱、陰晴等),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
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比較穩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氣符號.
3、氣溫是指大氣的溫度,單位是℃,測定方法用溫度計.
4、一天中的氣溫有變化,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年中的氣溫有變化,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最高氣溫是7月份,最低氣溫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氣溫日較差: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值.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熱月的平均氣溫與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的差值.
6、氣溫的垂直變化:同一地點,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7、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等溫線圖.
8、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
全球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同緯度海洋和陸地氣溫不一樣;
同緯度高原、山地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9、學會閱讀氣溫曲線圖.
10、降水:空氣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稱為降水.測定方法用雨量器,單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個地方降水的季節變化.
12、學會閱讀世界降水量分布圖.
13、世界降水的地區差異:
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少;
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4、學會閱讀降水柱狀圖.
15、世界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17、能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總數÷面積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區:
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及美洲東部等中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
乾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高溫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地勢高峻、空氣稀薄的高原山區.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糧食緊缺、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上學、就業、看病難、資源緊張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5、世界三大人種:
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種人: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東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種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
7、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蘭教:流行於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由古印度傳播到東亞和東南亞.
基督教:流行於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
10、說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聚落名稱.
第六章:世界地區的發展差異
1、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國家.
能舉例說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2、聯合國由中、法、俄、英、美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和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9. 初中科學包括哪些學科
初中科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理。
官方中物理,化學叫物質科學,生物叫生命科學,地理叫地球、宇宙、空間科學。
中考180分中物理佔35%,化學佔35%,生物佔23%,地理佔7%。
(9)初中科學地理擴展閱讀
科學是小初高中一門重要的學科。
從2017年秋季開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上科學課(未分科);在小學,科學課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激發學生探究世界的興趣。
從2017年9月開始,小學一年級將科學課作為基礎性課程;在中考中佔有較高的分值(各地的總分不同),其包含了物理 化學 生物三科內容;高中將科學細分成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在高考中(理科)佔300分。
10. 初中生如何學好地理
你好!
一、首先,不要有畏懼心理;其次,應該多看地球儀和地圖;再次,多做題,再把同類型的題歸納一下,形成體系,與此同時,在上課時要有做筆記的習慣,題記結合;最後,再在課余時間做一些典型練習題,做到學以致用。
二、多看地圖,多理解地理原理,勤動手寫(或表達),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間分布的學科,地圖可以容納無數的地理知識(或叫地理信息),學會用地圖,會使你的地理學起來很輕松;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它要求同學們必須理解地理原理,然後學會應用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問題,這好比做數學題要用一定的公理和公式一樣;地理也有一定的文科的特點,要求同學們用專業術語來表達地理問題,所以平時要勤動手寫,要學習課本語言和老師的地理語言;地理試題是有一定的答題規律的,要想考出好的成績,必須總結答題規律和答題技巧。下面我展開講一些地理試題的答題技巧。
1.要有答題思想:一道好的地理試題,都可以用一定的知識、原理或技能解決它,否則,它就不是一道好題。這一思想是要告訴你,做地理試題時,不要東拉西扯,胡編亂造。
2.很多地理事物都有其影響因素,比如,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的組成要素;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荒漠化的形成因素等,這類知識容易出問答題,我們可以用「要素分析法」來解決。第一,好好審題(用咬文嚼字的態度去審題);第二,寫出做題理論(農業的區位因素、工業的區位因素、影響氣候的因素等);第三,挑選符合題意的信息(信息從材料中來,從學過的知識中來);第四,表達(用專業術語回答;若是簡答題,分條回答;先主後次;要注意是簡述還是詳細分析等等)。
3.另外,要學會不斷總結答題技巧。如果你經常對某種類型的題目很苦惱,難道你就不想想辦法解決一下嗎?可以與同學們交流對策,也可以與老師交流對策,而不是,這次錯,下次錯,以後還錯。
三、上課要認真聽講。
不要指望著上課睡覺而課下背背課本上的條條框框就想提高地理成績,那是妄想!地理原理是要理解的,你課堂上認真聽課了,真正理解了,課下就不用再費大力氣去自學了。況且很多重要的知識和原理隱含在「活動」中,課本中根本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你必須認真聽課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充足的睡眠是你提高聽課效果的重要保障。
四、課堂上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課堂任務。
老師上課設置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老師讓你在書上劃一下,你就沒有必要非把它寫下來;老師讓你必須動手用自己的語言去寫答案,你就不要只劃課本的原話;老師讓你們分組討論完成任務,你最好先不要單干;老師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任務,你最好不要與其他同學討論......總之,不要自作聰明地偷懶,對老師布置的任務大打折扣,這樣結果往往害了自己。
五、要對平時的練習題有所取捨,不要搞題海戰術。
我們平時做的地理試題,充斥著大量的怪題、舊題、偏難的試題,對同學們「毒害」很深,甚至也「毒害」了一些地理教師,我們要擦亮眼睛,看清這些地理試題的真面目!
1.很多地理資料編寫的很厚,內容總結的很多,其實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看似給人「很專業」的印象,其實是為了增加頁數,編書人和書商的利潤就增加了。
2.很多題目中的圖、表製作十分粗劣,根本經不起科學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