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依安歷史

依安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1 06:18:05

㈠ 依安縣在那

依安縣位於大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北緣,屬低丘波狀平原,為齊齊哈爾市轄縣。總面積3685平方公里,耕地20.5萬公頃,縣轄18個鄉鎮,25個行政村,人口48.1萬人,非農業人口佔19%,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曾以創建溫帶玉米「大雙覆」高產高效模式和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白鵝之鄉」而聞名遐邇。

依安縣轄5個鎮、10個鄉:依安鎮、依龍鎮、雙陽鎮、三興鎮、中心鎮、富饒鄉、解放鄉、陽春鄉、新發鄉、太東鄉、上游鄉、紅星鄉、先鋒鄉、新屯鄉、新興鄉;依安農場。

依安縣盛產玉米、大豆、水稻、小麥、馬鈴薯、甜菜、亞麻等。大豆年產量在12萬噸以上,馬鈴薯在8萬噸以上。養殖業以牛、豬、鵝為重點品類迅速發展,尤其是大鵝飼養量達到400萬只,加工能力達到200萬只。礦產資源豐富,以砂質高嶺土、石英砂為重點開發項目,前景廣闊。目前,探明砂質高嶺土在長江以北僅有此地1處,儲量、品位屬國內少有。

在黨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依安縣逐步形成了糖、鵝、瓷、薯四大特色經濟格局,促進了縣域經濟總體上水平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進步。1997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9.4億元,年均遞增1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64元。實現財政收入8400萬元,年均遞增13.9%。與此同時,黨的建設得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社會穩定,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農村經濟長足發展。堅持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深入實施產業化戰略,強化支撐力,培育增長點,走特色路,打優勢牌,確保農業豐收,農民增收。擴大小麥、大豆、玉米等9個優質品種種植面積;建設太東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和太東農業開發小區以及噸田示範帶、井灌水稻開發帶和節水噴灌帶。推進「1112」蔬菜開發工程,積極培育四大特色支柱經濟。「鵝經濟」發展迅猛。全縣大鵝養殖總量和加工量目前已居全省首位,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白鵝之鄉」。「糖經濟」加快發展。依安糖廠生產的白砂糖連續7年創全國同行業評比第一。「瓷經濟」開發前景廣闊。今年高嶺土開發生產系列瓷土3萬噸。「薯經濟」發展後力強勁。新增噴灌面積1.2萬公頃,使噴灌面積達到2萬公頃,節水點灌、水田和旱灌面積達到10萬公頃,實現人均0.3公頃水澆地。據統計,當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9.9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6億元,年均遞增11%和25.9%。鄉鎮企業已達642家,總產值、利潤和稅金分別達到4億元、3400萬元和338萬元。多種經營收入5.1億元,年均遞增37.8%,糧食總產達到84.7萬噸,年均遞增10%。

工業經濟開始走出低谷。幾年來,全縣工業行業發展到21個,主要工業企業104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近3億元,工業產品類近50個品種。同年,全縣工業總產值5億元,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2.8億元,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利稅達3134萬元,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商貿流通繁榮活躍。改革開放以來,依安的商貿業日趨繁榮興盛。多種經濟成份競相發展,多條流通渠道不斷拓寬,多種經濟形式互為補充,一個溝通城鄉、連接八方的大流通格局正在形成。市場體系趨於完善。全縣形成了2處綜合市場,9處農貿市場,7處專業市場,3處商品集散地,22處鄉村大集等5個層次的市場格局。當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9億元,城鄉集市貿易額6814萬元,年均遞增12.3%和24.9%。

非國有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依安縣十分重視非國有和外向型經濟發展,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非國有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已達80.2%,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成份。在非國有經濟中,鄉鎮企業所佔比重達30.5%,個體私營經濟、「三資」企業及其他非國有經濟所佔比重分別為63%、1.2%和5.3%,並呈現了投入少、效益高、發展迅速、前景廣闊的特點。這一年,全縣個體企業達到1.4萬戶,從業人員4.1萬人;私營企業344戶,從業人員3266人;個體私營經濟總產值5821萬元,商品銷售額2.8億元,上繳稅金近1020萬元。外向型經濟健康發展。目前,全縣合同簽約利用外資建設項目3項,合同利用外資額358萬美元,累計到位資金78.1萬美元,外資到位21.8%。外貿出口供貨總額2687萬元。

城鄉建設面貌一新。全縣用於城鄉建設總投資為1.3億元。縣城新鋪設水泥、柏油環城路面5.4公里,鄉鎮修砂石路面167公里,完成路面養護493.5公里。新增下水管道6公里,全長達20公里。縣城正大街統一鋪設6600平方米過道板;改造路燈253盞。完成市話增容1000門工程,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達到1萬門。依安縣交通方便,齊北鐵路橫跨境內,以縣城為中心的公路網路四通八達。依明、依拜、依訥三條縣級公路總長175公里,開通了依安到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等多條線路。

科教、文衛、體育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當年,依安縣共取得科技成果20項,其中達到市級先進水平1項。全縣已有普及中學35所,在校生1.6萬人,教職工1556人;小學校244所,在校生5.2萬人,教職工4532人;職業中學18所,在校生65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9%。還有專業藝術團體、文化館、圖書館、廣播、電視、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都有很大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有了較大提高。

依安,系取「依克明安」(旗)。自民國12年(1923年)建治至2004年,經歷中華民國、偽滿洲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3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人民不斷地開發和建設,以及動植物的生長和繁衍,自然條件的交替和變化,而今已成為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氣候適宜、經濟繁榮的農業縣。

依安縣位於黑龍江省西部,小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北緣,齊齊哈爾市東北部。東與拜泉縣分界,西與富裕縣為鄰,北與克山、訥河縣毗連,南與林甸、明水縣接壤。主要河流有烏裕爾河、雙陽河、寶泉河等,均為季節性河流。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夏季氣候溫熱多雨,春秋季風交替,氣溫變化急劇,風力較大,春季極端最大風力達10級。

依安縣的經濟建步伐較快,是特色經濟縣份,主要特色產品有「糖、鵝、乳、豆、菜、薯」等,被授予「中國紫花油豆角之鄉」,以「璀璨的北國明珠」、「美麗的綠色食品名城」而馳名全國。近年來,在全國招商引資大環境下,依安縣委、縣政府更新觀念,轉換視角,提出「跳出農業抓農業,圍繞產業抓企業,全民招商招大商,增強財力壯實力」的方針,並給縣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寬松的環境。

紫花油豆是依安縣特色產品,以其體大、肉肥、味美無筋的特點,深受用戶推崇。年種植面積10萬畝,並嚴格按照A級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組織生產。1997年被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命名為「中國紫花油豆角之鄉」。

㈡ 依安上游鄉是第幾積溫帶

依安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是齊齊哈爾市下轄縣。地處東經124°50′-125°42′,北緯47°16′-48°2′,位於大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北緣,屬低丘波狀平原,為齊齊哈爾市轄縣。截至2014年,依安縣總面積3685平方公里,耕地為20.5萬公頃。2014年,依安縣轄15個鄉鎮,148個行政村。依安縣人口49.4萬人(2013年),非農業人口佔18%,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之一。
依安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是特色經濟縣份,主要特色產品有糖、鵝、乳、豆、菜、薯、瓷等,被譽為"中國紫花油豆角之鄉"、"丹頂鶴項下明珠"、"美麗的綠色食品名城"。

㈢ 齊齊哈爾地名來歷

齊齊哈爾為黑龍江省下轄市,「齊齊哈爾」名字來源自達斡爾語,是「邊疆」或「天然牧場」之意。因世界珍禽丹頂鶴在此棲息,又名鶴城。

齊齊哈爾地處東北松嫩平原,位於東經122至126度、北緯45至48度,位於黑、吉、蒙三省區交匯處,東臨大慶市和綏化市,南接吉林省白城市,西靠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北與黑河市、大興安嶺地區接壤,距省會哈爾濱市359公里。

齊齊哈爾是中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商品糧基地、畜牧業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下轄1市8縣7區,幅員4.2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67.3萬。濕地保護區之一也是鶴類棲息地的扎龍自然保護區位於市區東南32千米處。

(3)依安歷史擴展閱讀

齊齊哈爾的特產

一、克東腐乳

克東腐乳始源於1915年,以其獨一無二的工藝、舉世無雙的品味被消費者譽為「食林奇珍」。產品暢銷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並批量出口韓國、日本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二、北大倉酒

北大倉酒屬醬香型大麴酒。酒液微黃透明,醬香明顯,入口醇正,柔和綿甜,低而不淡,回味悠長,余香不息。

三、富裕老窖

富裕老窖是由黑龍江省富裕老窖酒業有限公司製作的濃香型白酒。其質地清澈透明、窖香濃郁、圓潤綿甜、頭醇尾凈、後味余長。

四、查哈陽大米

查哈陽大米產在全國首家綠色食品大米基地的查哈陽農場,較之普通大米更富含硒等營養元素。

五、碾子山麥飯石

碾子山麥飯石,其含硒、鋅、磷、鉑、鈣等20多種微量元素,以其為原料生產的飲具、酒具等器皿等遠銷國內外。

六、依安白鵝

依安白鵝產自「中國白鵝之鄉」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依安縣。依安縣依龍鎮養白鵝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全部放牧飼養,不喂任何添加劑,屬純綠色食品。不僅內銷,而且還出口到俄羅斯。

七、訥河馬鈴薯

訥河馬鈴薯產於黑龍江省訥河市,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塊莖水分多、脂肪少、單位體積的熱量低,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

八、甘南葵花籽

甘南葵花籽是黑龍江省甘南縣特產。由於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甘南縣葵花籽產量高、籽大、色澤鮮、口感好等優良特性,廣泛銷售國內外市場。通過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A級綠色食品。

㈣ 依安為什麼在網上查不到縣志、、、

依安縣志從民國十二年到1985年為第一卷,記載著依安的歷史、文化、地理、工農業等,網上查找不到,本人手有一卷,從1985年到2016年目前,由黨史辦王雪東撰寫的第二卷馬上出版,看了依安縣志,才徹底了解依安,懂了依安。

㈤ 依安在哪個

依安縣在黑龍江省。
簡介:
依安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是齊齊哈爾市下轄縣。地處東經124°50′-125°42′,北緯47°16′-48°2′,位於大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北緣,屬低丘波狀平原,為齊齊哈爾市轄縣。截至2014年,依安縣總面積3685平方公里,耕地為20.5萬公頃。2014年,依安縣轄15個鄉鎮,148個行政村。依安縣人口49.4萬人(2013年),非農業人口佔18%,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之一。
依安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是特色經濟縣份,主要特色產品有糖、鵝、乳、豆、菜、薯、瓷等,被譽為「中國紫花油豆角之鄉」、「丹頂鶴項下明珠」、「美麗的綠色食品名城」。截至2014年,依安縣轄9個鄉,6個鎮。

㈥ 依安縣的介紹

依安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是齊齊哈爾市下轄縣。地處東經124°50′-125°42′,北緯47°16′-48°2′,位於大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北緣,屬低丘波狀平原,為齊齊哈爾市轄縣。截至2014年,依安縣總面積3685平方公里,耕地為20.5萬公頃。2014年,依安縣轄15個鄉鎮,148個行政村。依安縣人口49.4萬人(2013年),非農業人口佔18%,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之一。1依安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是特色經濟縣份,主要特色產品有糖、鵝、乳、豆、菜、薯、瓷等,被譽為「中國紫花油豆角之鄉」、「丹頂鶴項下明珠」、「美麗的綠色食品名城」。

㈦ 黑龍江依安縣有幾個鄉,多少個村

截至2019年8月,黑龍江依安縣有9個鄉,149個村。

依安縣轄15個鄉鎮,即:依安鎮、依龍鎮、中心鎮、三興鎮、雙陽鎮、新興鎮、富饒鄉、解放鄉、新發鄉、陽春鄉、新屯鄉、先鋒鄉、紅星鄉、上游鄉、太東鄉,149個行政村,境內有5個農林牧場。

依安縣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東與拜泉、克山為界,西與富裕毗連,南與明水、林甸接壤,北與克山、訥河相鄰。西距齊齊哈爾120公里,東南距哈爾濱330公里,西南距大慶207公里。

齊北鐵路穿境而過;新建成的北富高速與北漠高速、吉黑高速和嫩泰高速實現對接,融入全省高速公路網路;碾北公路橫貫東西,饒訥公路縱穿南北,與依明公路、依拜公路構成了方便、快捷的客運、貨運交通網路。

(7)依安歷史擴展閱讀:

依安縣的歷史沿革:

夏、商、周朝,依安縣是貊族游牧之地。

秦、漢、三國、晉朝屬扶余和北扶余之一部。

南北朝為寇漫漢國。

隋、唐朝屬黑水部北柵地。

五代、宋朝為契丹屬地。

金屬生女真族,由蒲峪路轄。

元朝屬斡赤斤封地。

明朝屬奴兒干都司的福余衛。

清朝初屬索倫部,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屬黑龍江將軍及依克明安旗(富裕縣富海鎮大泉子村)。

中華民國時期,屬黑龍江省龍江道。民國12年(1923年)10月23日,經黑龍江省長公署照準,建依安設治局,置龍泉鎮(依龍鎮)。

民國18年(1929年)1月5日,依安設治局晉升為三等縣,改稱縣公署(後為縣政府)。同年10月15日,黑龍江省令將第四區(泰安鎮)劃歸克山縣。

偽滿康德元年(1934年)12月1日,實行新省制,隸屬偽龍江省(省會齊齊哈爾市)。偽滿康德6年(1939年)6月1日,隸屬偽北安省(省會北安街,即今北安市)管轄。

偽滿康德8年(1941年)9月1日,泰安街等地從克山縣劃回。同年10月,縣公署從龍泉鎮(改為依安村)北遷泰安街(即今依安鎮),位於烏裕爾河北岸,是齊(齊齊哈爾)北(北安)鐵路線上一重鎮。

1945年11月13日,復屬黑龍江省(省會即今北安市)。同年12月31日,依安縣解放。

1946年1月1日,建民主政府,為依安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1947年2月4日,屬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簡稱「黑嫩省」,省會齊齊哈爾市)第一專區。同年9月16日,復屬黑龍江省,10月18日更名泰安縣。

1949年5月15日,依安縣歸屬黑龍江省。

1952年6月12日,經政務院批准復名依安縣。

1954年8月1日,屬黑龍江省嫩江地區。

1960年5月12日,撤銷嫩江地區,依安縣屬齊齊哈爾市。1961年10月,復歸嫩江地區。

1985年1月15日,實行市領導縣體制,撤銷嫩江地區,復屬齊齊哈爾市。

㈧ 依安的歷史、有哪些

http://ke..com/view/648161.html?wtp=tt
http://ke..com/view/648161.html?wtp=tt#2

㈨ 齊齊哈爾的歷史

早在一萬年前,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在齊齊哈爾這塊黑土地上。沿嫩江兩岸而居,以漁獵為生。

齊齊哈爾市區轄境,夏商周時期屬索離國;秦漢時為夫余國屬境;魏晉南北朝時期屬鮮卑和豆莫簍;隋唐時期屬室韋都督府管轄;

遼代屬上京路、東京路;元代屬遼陽行中書省所轄的開元路和水達達路;明朝先歸屬大寧都指揮使司,後屬奴兒干都司。

清初,齊齊哈爾地區屬盛京內務府管轄,不久歸屬寧古塔將軍。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黑龍江將軍衙門移住齊齊哈爾城。直至清末,黑龍江將軍衙門與齊齊哈爾副都統衙門合署管轄齊齊哈爾。

現在的齊齊哈爾城,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齊齊哈爾在達斡爾語中意思是山間的草原。《滿族大辭典》中稱之為「齊齊哈爾清代駐防城」。1665年,清廷在此設卜奎驛站。清政府為抗擊沙俄入侵,清康熙十三年移吉林水師駐齊齊哈爾現齊齊哈屯。

康熙二十二年定齊齊哈爾為水師營制,隸屬黑龍江將軍衙門。康熙二十三年於齊齊哈爾設火器營。為了進一步加強防衛,康熙三十年建齊齊哈爾城,是為齊齊哈爾新城。康熙三十八年設黑龍江將軍衙門,光緒二十年(1895年)置黑水廳。

民國時期,1924年,成立黑龍江省城市政公所,管理齊齊哈爾市事宜。

1931年日本侵佔齊齊哈爾。滿洲國成立後,設立龍江省,齊齊哈爾為省會。1936年升為齊齊哈爾市。曾為嫩江省、黑嫩省省會。光復後,齊齊哈爾成為新的黑龍江省省會。1954年黑龍江省會遷往哈爾濱市,齊齊哈爾成為省轄市。

(9)依安歷史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底,齊齊哈爾市共轄16個縣級行政區,包括7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8個縣,分別是龍沙區、建華區、鐵鋒區、富拉爾基區、昂昂溪區、碾子山區、梅里斯達斡爾族區、訥河市、甘南縣、 龍江縣、克山縣、克東縣、依安縣、拜泉縣、泰來縣、富裕縣。

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駐建華區新明街27號。

齊齊哈爾市位於中國東北松嫩平原,地處東經122至126度、北緯45至48度,東臨大慶市和綏化市,南接吉林省白城市,西靠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北與黑河市、大興安嶺地區接壤,距省會哈爾濱市359公里,距綏化市328公里,距白城市282公里,距海拉爾524公里,距黑河市483公里。

土地總面積為42289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一般在200至500米之間。

熱點內容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
安工大老師 發布:2025-07-11 02:47:26 瀏覽:525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