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南陽的歷史

南陽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1 07:29:30

1. 講述南陽歷史

多了,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 范蠡:生於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戰國末期,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是歷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我囯長達五千餘年的封建傳統,均以「士、農、工、商」為列,士為首,商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之劣規,故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然終因棄官經商的經歷使他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 張仲景 張仲景,東漢南郡涅陽(今河南鄧縣穰東鎮,一說今南陽)人,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於1945年9月29日吳漢 吳漢(?—44年),字子顏,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中興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位居第三。任偏將軍、大將軍,劉秀稱帝後,升任大司馬,封舞陽侯。 鄧禹 鄧禹(2—58年),字仲華,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東漢中興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之首。 馮友蘭 馮友蘭(1895 -- 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馮景蘭 礦床學家。河南唐河人。192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碩士學位。北京地質學院教授。40年代曾參加川、康、滇三省銅礦勘探及滇緬鐵路沿線礦產調查;50年代在豫西調查中對評價平頂山煤礦和河南鞏縣鋁土礦作了指導工作,參加選定三門峽壩址建議書的編寫工作。對兩廣、陝北以及瀋海鐵路、隴海鐵路沿線的地質調查,為這些地區以後的地質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礎。對川、康、滇各省銅礦的成因類型和次生富集作用發表了有開創性的意見。1957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 彭雪楓 文武兼備一代英才彭雪楓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傑出指揮員、軍事家。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南征北戰,智勇雙全,戰功卓著,被毛澤東、朱德譽為「共產黨人的好榜樣」。 姚雪垠 (1910.10.10)原名姚冠三,河南鄧縣人。幼年在家鄉讀私塾和小學。1924年至信陽一所教會中學就讀。1929年春考入河南大學預科。次年因參加學生運動被捕,釋放後被校方開除,離開河南至北平。1935年起,陸續在北平《晨報》、天津《大公報》發表短篇小說。1937年到開封,與嵇文甫、範文瀾、王闌西等人創辦《風雨》周刊。1938年春到武漢,在《文藝陣地》l卷3期發表著名的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1939年,長篇小說《春暖花開的時候》開始在胡繩主編的重慶《讀書月報》上連載。1943年初至重慶,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45年初至四川三台任東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夏返成都創作了取材於自身經歷的長篇小說《長夜》。 王永民 王永民,漢族,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43年12月生於河南省南陽地區南召縣貧農家庭。1962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通詩文、書法、篆刻和音樂。 1978-1983年,以五年之功研究並發明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其意義不亞於活字印刷術」的「五筆字型」(王碼),以多學科最新成果之運用、集成和創造,提出「形碼設計三原理」,首創「漢字字根周期表」,發明了25鍵4碼高效漢字輸入法和字詞兼容技術,在世界上首破漢字輸入電腦每分鍾100字大關並獲美、英、中三國專利。

2. 南陽有什麼歷史文化遺產

南陽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擁有眾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和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

1、南陽府衙、內鄉縣衙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建築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兩級衙門。


2、南陽境內發現的大面積恐龍蛋化石群轟動世界,淅川縣境內楚始都丹陽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寶聞名遐邇,被譽為「中國長城之父」的楚長城遺址引人關注。

3、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其中,寶天曼和老界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地貌獨特,植被良好,風景如畫;2001年寶天曼被列入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保護區;淅川縣境內丹江口水庫風景區以亞洲第一大水庫和南水北調的渠首源頭為世人關注;正在興建的西峽恐龍蛋生物遺跡博物館將成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4、內鄉縣衙、鸛河漂流躋身4A級景點行列,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通過國家評審,葉家大庄桐柏英雄紀念館列入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5、距南召縣雲陽鎮北3公里處的杏花山「南召猿人」遺址,是中原人類的發祥之地。1978年,科學工作者在此採集一顆猿人牙齒化石及大量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鑒定,定名為「南召猿人」,為距今約50萬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古人類遺址,與北京周口店猿人的時代大體相當。南召猿人的化石地點,是國內發現的重要的古人類遺址,它填補了中原地區舊石器文化的歷史空白,擴大了猿人在秦嶺地區的分布范圍,為進一步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3. 南陽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南陽市,古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誕生了眾多歷史名人,分別為:

1、先秦,姜尚、百里奚、范蠡、孟明視、熊繹、屈原、申伯

2、秦漢,張衡、劉秀、劉玄、張仲景、張釋之、左雄、直不疑、杜延年、陰麗華、樊宏、朱暉、鄧禹、吳漢、賈復、岑彭、朱祐、馬武、劉隆、馬成、陳俊、杜茂、任光、杜詩、靈思何皇後、何進、何苗、鄧綏、鄧猛女、杜周、茨充、孔僅、逢紀、李松、趙憙,李通,郭丹

3、三國魏晉南北朝,諸葛亮、何晏、范曄、范縝、范寧、吳敬懷皇後、范雲、范泰、范晷、范堅,范汪,范弘之,范甯,韓嵩,庾信、許攸、黃忠、魏延,韓暨、呂乂,張輔、文聘、李嚴、鄧芝、鄧艾、甘寧、韓暨、來敏、陳震、趙彥深,劉之遴

4、隋唐五代,岑參、岑文本、張巡、劉洎,韓翃、張建封,張皇後

5、宋元,王堅

6、明清,鐵鉉、馬殿甲、李賢、王鴻儒,王鴻漸,吳阿衡,柴升,李仁,彭凌霄,李蓘

7、近現代,彭雪楓、許永躍、趙東宛、趙延年、二月河、馮景蘭、楊廷寶、馮友蘭、董作賓等

(3)南陽的歷史擴展閱讀:

南陽歷史悠久。約在五六千年前,就出現了村落和房屋。商代為「南鄉」,有謝、楚、鄧等國。西周時,南陽屬荊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稱為「周南」,境內有申、呂、楚、鄀、蓼、鄧等國。春秋大部分入楚,楚置宛邑。戰國分屬楚、韓。秦初置南陽郡,為全國36郡之一。

漢承秦置,仍置南陽郡,兼有弘農郡地,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晉置南陽國和義陽、順陽郡。南北朝時建置變化無常。隋設南陽郡、陽郡、淅陽郡,兼有淮安郡和舂陵郡地。唐、宋設唐、鄧二州。元、明、清設南陽府。中華民國設行政督察區。

1949年3月,新成立的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成立南陽地委、專區,轄南陽市、南陽縣、南召縣、鎮平縣、內鄉縣、淅川縣、鄧縣、新野縣、唐河縣、桐柏縣、泌陽縣、方城縣12個縣市。1994年7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南陽地區,設立地級南陽市。

4. 南陽都有哪些歷史文化

南陽人文底蘊深厚,既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又是漢文化的鼎盛地,也是盤古專文化的源頭屬,既是一個傳統農業耕作大區,又是南北兼長的一些經濟作物的生產地,既有楚文化的浪漫飄逸,又有漢文化的博大雄渾。南陽山清水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南陽人勤勞智慧,民風淳樸,謙和厚道。司馬遷是在《史記》中曾寫道:「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猶有先王之遺風。」

5. 南陽 的由來

南陽歷史文化悠久,人傑地靈。南召杏花山猿人遺址及多處原始社會遺址出土的化石、器物表明,遠在幾十萬年前,人類祖先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約七八千年前,先民們以辛勤勞動和聰明智慧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明。周代天子非常重視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呂、謝、酈、蓼、曾、鄀、許等封國。春秋時楚設宛邑,到戰國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南陽郡」時,才開始使用「南陽」這個名字。至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歷史,雖然朝代屢經更迭,區劃不斷變改,但南陽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著沿用著。在歷史的長河裡,愈來愈豐富了她的涵義,在時代的演進中,充分顯示著她堅強的生命力。在這塊土地上,養育著廣大勞動人民,並出現了不少偉大人物,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為社會創造了一定財富。因而,使南陽成為國內外較有盛譽的名地。

「南陽」意思是說它位於伏牛山之南,居漢水之北而得名。南陽得名由來,文獻記載較為明確,《資治通鑒·周紀五·赧王四十三年》載:「秦置南陽郡,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元和郡縣圖志·山南道二》載:「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陽郡,以在中國之南而有陽地,故日南陽,《釋名·釋州國》載:「南陽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也」。 以上三處記載,雖文字不盡相同,然表達含義基本一致。「中國之南」中的中國應理解為「國中」或「中原」,「南山之南」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中國之南」和「南山之南」的「南」, 都表示這一區域所處的地理方位。而「有陽地」、「居陽地」和「漢水之北」, 則又表示其所處方位具有「陽」性地望特徵。我國古代有一條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則,即「水北為陽,水南為陰」,「山南為陽,山北為陰」。 南陽位於漢水之北,又居伏牛山之南,具有方位 「陽」性的雙重特徵。《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載:「周為申伯國,春秋屬楚,戰國屬韓,秦取韓地赴漢水之北,洛陽潁川之南,置南陽郡治宛,以其在中國之南,居方城漢水之間故日南陽」。 這充分說明秦置南陽郡時,因其位於伏牛山之南,居漢水之北而得「南陽」這個名字的。

「宛」是南陽最早的地名之一,宛,即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徵,又反映了它的生 態環境。《說文解字》: 宛,屈草自履也,從宀、夗聲。其義:①「四方高中央下」, 符合南陽西、北、東三面環山,當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徵;②「屈草自覆」為芳草蓋地,植被蔥綠貌。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國日益強大起來,先後向北吞並了漢水流域諸國,呂、申兩國也被楚文王所滅。楚國占據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後,便在這里建置宛邑,作為問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後,宛由地域名,演變成為「宛城」、「宛縣」、「宛州」、「上宛縣」等,時至今天,「南陽市」和「宛城區」均以「宛」為其約定俗成的簡稱。

6. 南陽有什麼歷史

早期歷史
周宣王時為申伯封地,稱申伯國。
春秋時楚滅申建宛邑,始稱宛,戰國屬韓。
周報王四十三年(前272年)始置宛縣,為南陽郡治所。
西漢因秦舊制,新莽改南陽郡為「前隊」(隊音逆),改宛縣為南陽縣。
東漢復西漢舊制。稱宛縣,仍為南陽郡治所,北周並宛縣於亡陌,稱上宛。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上宛為南陽縣,屬鄧州。
隋場帝大業三年(607年)。改鄧州為南陽郡,領有南陽縣。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置宛州,領有南陽縣,武德八年(625年)宛州廢。復設鄧州,仍屬鄧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復改鄧州稱南陽郡,仍轄南陽縣。不久復鄧州。
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置申州,南陽為治所。
元升申州為南陽府。
明、清仍設府,南陽縣為府治。
近代時期
辛亥革命時,南陽縣籍同盟會員徐萬年、王鶴年在武昌起義中首義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
1913年,白朗(河南人,他領導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起義,在全國影響很大)起義時,南陽縣人民響應義軍攻克南陽。
現代時期
1919年,南陽青年學生積極響應「五四」反帝愛國運動,掀起勢如潮湧的革命浪潮,雖然遭到國民黨反動分子南陽縣鎮守吳慶桐的鎮壓,但是愛國主義思想迅速在全縣廣泛傳播。南陽縣商會要求商號停止購銷日貨的決定,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1923年4月,河南省立五中(南陽市一中前身)、英資專修學校、縣立一高小、學生聯合會、教育會、商會等學校或團體冒雨集會遊行,散發傳單,並致電北京政府要求保我疆土。
1925年,南陽城內各校學生一致舉行罷課,發動成立南陽滬案後援會。
宛城區建置較早.民國3年(1914年)廢南陽府,改屬南汝道。後道廢屬省。民國21年(1932年)屬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至1948年11月南陽縣解放。
1949年3月成立南陽縣市人民民主政府,屬河南省南陽地區專區轄。同年11月22日縣、市分設,建立南陽市。
當代時期
1960年6月16日南陽縣並入市。
1961年7月26日縣、市重新分設。
1994年,南陽市新設宛城區和卧龍區。宛城區轄原南陽市的新華、東關2個街道辦事處和環城鄉,原南陽縣的白河、瓦店、官莊3個鎮和新店、紅泥灣、高廟、茶庵、溧河、漢冢、黃家崗、金華8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東關街道辦事處建設路;卧龍區轄原南陽市的梅溪街道辦事處和七一、靳崗、卧龍3個鄉,原南陽縣的蒲山、漳河、石橋3個鎮和小寨、潦河坡、謝庄、安皋、王村、青華、陸營、英庄8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梅溪街道辦事處七一路。南陽市轄原南陽地區的桐柏縣、方城縣、淅川縣、鎮平縣、唐河縣、南召縣、內鄉縣、新野縣、旗社縣、西峽縣和新設的宛城區、卧龍區。原南陽地區的鄧州市由省直轄。

7. 南陽歷史是什麼

南陽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十萬年前,與北京猿人生活於同一時代的「南召猿人」就使用打制石器,過著採集和漁獵生活,在白河上游繁衍生息。約在五六千年前,就出現了村落和房屋,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

商代為「南鄉」,有謝、楚、鄧等國。西周時,南陽屬荊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稱為「周南」,境內有申、呂、楚、鄀、蓼、鄧等國。春秋大部分入楚,楚置宛邑。戰國分屬楚、韓。秦初置南陽郡,為全國36郡之一。

漢承秦置,仍置南陽郡,兼有弘農郡地,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時期。

晉置南陽國和義陽、順陽郡。南北朝時建置變化無常。隋設南陽郡、陽郡、淅陽郡,兼有淮安郡和舂陵郡地。唐、宋設唐、鄧二州。元、明、清設南陽府。中華民國設行政督察區。

相關資料

1948年11月4日,南陽全境解放,國民黨統治結束。

1994年7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南陽地區,設立地級南陽市,撤銷縣級南陽市和南陽縣,設立宛城區、卧龍區,共13個縣市區。

2010年11月,官莊工區、鴨河工區正式運營。

2019年南陽轄卧龍、宛城2個區,南召、鎮平、內鄉、淅川、新野、唐河、桐柏、方城、西峽、社旗、鄧州市11個縣(市)及高新區、示範區、官莊工區、鴨河工區4個功能區,有45個鄉、159個鎮、41個街道,4539個行政村、415個社區。是河南省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

以上內容參考南陽市人民政府-歷史沿革

8. 南陽有多少年歷史了

南陽歷史文化悠久,人傑地靈。南召杏花山猿人遺址及多處原始社會遺址出土的化石、器物表明,遠在幾十萬年前,人類祖先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約七八千年前,先民們以辛勤勞動和聰明智慧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明。周代天子非常重視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呂、謝、酈、蓼、曾、鄀、許等封國。春秋時楚設宛邑,到戰國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南陽郡」時,才開始使用「南陽」這個名字。至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歷史,雖然朝代屢經更迭,區劃不斷變改,但南陽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著沿用著。在歷史的長河裡,愈來愈豐富了她的涵義,在時代的演進中,充分顯示著她堅強的生命力。在這塊土地上,養育著廣大勞動人民,並出現了不少偉大人物,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為社會創造了一定財富。因而,使南陽成為國內外較有盛譽的名地。
「南陽」意思是說它位於伏牛山之南,居漢水之北而得名。南陽得名由來,文獻記載較為明確,《資治通鑒·周紀五·赧王四十三年》載:「秦置南陽郡,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元和郡縣圖志·山南道二》載:「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陽郡,以在中國之南而有陽地,故日南陽,《釋名·釋州國》載:「南陽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也」。 以上三處記載,雖文字不盡相同,然表達含義基本一致。「中國之南」中的中國應理解為「國中」或「中原」,「南山之南」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中國之南」和「南山之南」的「南」, 都表示這一區域所處的地理方位。而「有陽地」、「居陽地」和「漢水之北」, 則又表示其所處方位具有「陽」性地望特徵。我國古代有一條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則,即「水北為陽,水南為陰」,「山南為陽,山北為陰」。 南陽位於漢水之北,又居伏牛山之南,具有方位 「陽」性的雙重特徵。《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載:「周為申伯國,春秋屬楚,戰國屬韓,秦取韓地赴漢水之北,洛陽潁川之南,置南陽郡治宛,以其在中國之南,居方城漢水之間故日南陽」。 這充分說明秦置南陽郡時,因其位於伏牛山之南,居漢水之北而得「南陽」這個名字的。
「宛」是南陽最早的地名之一,宛,即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徵,又反映了它的生 態環境。《說文解字》: 宛,屈草自履也,從宀、夗聲。其義:① 「四方高中央下」, 符合南陽西、北、東三面環山,當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徵;②「屈草自覆」為芳草蓋地,植被蔥綠貌。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國日益強大起來,先後向北吞並了漢水流域諸國,呂、申兩國也被楚文王所滅。楚國占據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後,便在這里建置宛邑,作為問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後,宛由地域名,演變成為「宛城」、「宛縣」、「宛州」、「上宛縣」等,時至今天,「南陽市」和「宛城區」均以「宛」為其約定俗成的簡稱。

9. 有誰知道河南南陽的歷史

南陽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十萬年前,「南召猿人」就在白河上游繁衍生息。約在五六千年前,這里就出現了村落和房屋,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

西周時,南陽屬荊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稱為「周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設置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南陽已成為全國八大都會之一。在湍河上建造楚碣,引水灌田。已開始使用鐵器,有了冶鐵、蠶絲等手工業和商業。特別是鑄銅業發展迅速,工藝水平較高。

秦統一六國之後,遷不軌之民於南陽,使六國富豪和擅長經營的商人及手工業者雲集南陽,促進了南陽經濟的發展,尤其冶鐵業發達,成為全國冶鐵中心之一。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西漢時,南陽水利與關中鄭國渠、成都都江堰齊名,並稱全國三大灌區。由於對東南和南方的開發,宛城也成了南北交通的要沖,東西往來的通道,是全國著名的五都(南陽、洛陽、臨淄、邯鄲、成都)之一,也是全國設工官的9個地區和設鐵官的46個地區之一。

東漢時,光武帝劉秀起兵南陽,成就帝業,南陽被稱為「帝鄉」。太守杜詩修治坡池,廣拓田土,全郡可灌農田4萬頃,這時的冶鐵用水排,水力鼓風機鼓風,大大提高了冶鐵效率,特別是採用球墨鑄鐵,提高了冶鐵工藝水平,這一技術的使用比歐州早1000多年。當時南陽郡人口240萬,為全國各郡之冠。郡城周長36公里,比1990年市區面積還大。漢代南陽人才輩出,燦若繁星。不僅劉秀的28個開國元勛大多出自南陽,還涌現出張衡、張仲景聞名世界的偉大科學家和醫學家。漢代達官貴人死後流行厚葬,南陽出土眾多的畫像石和畫像磚;是一部「綉像漢代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從唐朝起,南陽設鄧、唐二州。

經過貞觀、開元之治,南陽農業興旺,工商業繁榮。李白在《南陽行》中說:「清歌遏流雲,艷舞有餘閑,邀游盛宛洛,冠蓋隨風還。」明朝初年,南陽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唐王朱的封地,永樂年間在南陽城內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間又建造9座郡王府,南陽城內皇親貴胄,車水馬龍,商業隨之活躍,山、陝、江、浙、川、鄂客商紛到沓來,各種商務會館、公館在各地興起,南陽(市、區)、新野、唐河、社旗、內鄉、淅川成為水陸交通重鎮。糧食、棉花、生絲、煙草、綢緞、油料、皮毛、木材、葯材、銅器、鐵器等大量湧入市場,並行銷全國各地。

當時的南陽可謂百業俱興,建築、園林、繪畫、雕塑、書法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清朝康熙年間,農業、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尤以建築業比較發達,武侯、山陝會館等古建築巍巍壯觀,富麗堂皇,南陽是北京通往湖廣和雲貴川的交通要道,陸路驛道與水路碼頭相接,有「南船北馬」之稱。山、陝、江、浙商賈雲之集,工商業興旺,南陽成了豫西南的經濟中心。光緒十年,鎮平開始生產絲綢,並遠銷歐洲及東南亞各國。

1948年11月4日,南陽全境解放,國民黨統治結束。1949年3月,新成立的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成立南陽地委,並宣布南陽專署原轄的葉縣、舞陽兩縣劃歸許昌地區,南召、南陽、鎮平、內鄉、淅川、鄧縣、新野、唐河、桐柏、泌陽、方城11個縣屬南陽專署管轄。1994年7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南陽地區,設立地級南陽市,實行市帶縣的領導體制,南陽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10. 南陽歷史上著名人物

南陽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劉秀、賈復、諸葛亮、黃忠、岑參等。

1、劉秀

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南陽郡蔡陽縣人。東漢王朝建立者(公元25—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九世孫。

中元二年(57年),駕崩於洛陽南宮前殿,享年六十二,葬於原陵,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頗有作為的開國君主,面對斷壁殘垣、江山破碎的社會狀況,劉秀勤於國政,改革開拓,終使大漢王朝在一片焦土廢墟中恢復和發展。

2、賈復

賈復(9年-55年),南陽冠軍(今河南省鄧縣西北)人,東漢名將,雲台二十八將第三位。

賈復儒生出身,新朝末年聚眾加入綠林軍。歸順劉秀後,隨其擊信都、攻邯鄣、戰真定、破鄴城、平定郾城、召陵、新息等地,戰功赫赫。

賈復雖然出身文士,但是臨陣果敢、身先士卒,在東漢中興功臣中以勇武見稱。

3、諸葛亮

南陽諸葛廬(今南陽市城西卧龍區)初建於魏晉,盛於唐宋,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隱居地,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處,「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也是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故址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4、黃忠

黃忠(?-220年),字漢升(一作「漢叔」 ),南陽郡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名將。

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破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軍山之戰中,黃忠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拜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後,加封後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謚剛侯。

5、岑參

岑參(718年?-769年?),南陽棘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

岑參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因聰穎早慧而五歲讀書、九歲屬文。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了三年後獲授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

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歷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於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周歲)。

熱點內容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
安工大老師 發布:2025-07-11 02:47:26 瀏覽:525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