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縣歷史
❶ 麻江縣的歷史文化
四月八節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先祖們為了紀念苗族英雄,在四月八這一天苗族子孫們都要穿著盛裝,背著蘆笙,帶著各色糯米飯和其他食品,,唱歌跳舞,以示敬仰,久而久之,「四月八」是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也成為其他民族踴躍參加的節日。1987年5月3日,國家民委認定「四月八」為苗族傳統節日。
鬥牛節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對牛結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著對牛的敬愛與崇拜心理。史記: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見遠古之時,苗族早就是一個崇拜牛的民族了。 麻江酸湯魚
黔東南各地都有酸湯魚,較好的有黃平酸湯魚,原汁原味不施油脂,符合當今飲食潮流。凱里酸湯最為有名,麻江縣的酸湯魚獲得過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精品菜餚暨美食文化展特金獎和中國名宴金鼎獎。
麻江米
麻江縣素有「中國鋅硒米之鄉」的美稱,香味屬清香型,色、味俱侍,口感爽滑,富含鋅、硒、鈣等十餘種對人體有益元素及蛋氨酸、谷氨酸、賴氨酸等十五種氨基酸。
藍莓
2011年底,麻江縣已發展藍莓種植基地2萬畝,分布達6個鄉鎮。2011年底,麻江縣成立藍莓產業技術協會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3個,帶動400多戶農戶種植藍莓。
❷ 貴州在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地位,名稱
「貴州」曾經是歷史上貴陽的名稱。
1、貴陽開始稱「貴州」是北宋初期的事。據地方誌書記載,北宋初年,彝族先民的一支烏蠻人(舊志書稱烏蠻,或盧鹿族,亦稱羅羅族)佔領了貴陽,建立了少數民族政權。
2、但那時的「貴州」主要指今貴陽。雖然在整個宋朝,今貴陽地還有大萬谷落總管府、黑羊箐等名稱,但以「貴州」之名存在的時間最長。
3、宋朝時貴陽已有土砌城牆,居民主要是少數民族,以仡佬族、苗族、布依族和彝族的先民為多。
4、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軍佔領了今貴陽地,屯駐城中,將貴州城更名為順元城。意思是「順服元朝」,但這只是統治者一廂情願的想法,老百姓仍稱「貴州」,就連元朝蒙古人所寫的《招捕總錄》一書,也依然稱今貴陽地為「貴州」。
5、元朝的貴州城仍是土城,在今貴陽市城區南部。居民以世居少數民族為主,也有隨元軍而來的蒙古人、回族人。
6、明朝貴陽仍叫「貴州」。永樂十一年(1413年),貴州布政使司成立後,「貴州」開始作為省名。此後,「貴州」既是貴陽的城市名,又是貴州省名,兩者並行不悖。直到明朝末年崇禎十一年(1638年)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游貴陽時,還在他寫的《徐霞客游記》中,稱貴陽為貴州城。
7、但自明初開始,「貴陽」一名逐漸成為今貴陽地的主要名稱,另一名稱「貴竹」也開始使用。明朝的貴陽已經有了石砌的城牆,城市范圍擴大許多。居民除少數民族外,漢族亦大量湧入。
8、「貴州」現在是我們生活的省份的名稱,可是,「貴州」曾經作為貴陽的歷史名稱,連續使用了宋、元、明三朝,時間持續了600年。
9、「貴州」一名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貴州省殷商時屬鬼方。「貴州」和鬼方有歷史淵源。「貴」字就是從「鬼」字演變而來,兩字讀音略同。 「貴」字由「鬼」字演變而來之說,現在看來肯定站不住腳,因為「貴州」之稱始於北宋初期。
(2)麻江縣歷史擴展閱讀:
貴州話廣義上包括貴州所有的漢語方言,但實際上地域與四川相連,語音系統、詞彙與四川南部第二大方言西南官話岷江小片同質的黔北和黔東北赤水、習水、桐梓、務川、沿河、印江、思南、德江等九縣的西南官話岷江片常常也被四川人看作是四川話。
餘下的貴州方言,除了黔北片在秀山有分布,其他都是四川所沒有的,所以它們是狹義上的貴州話。
分類如下:
1、黔北片:貴州省北部以遵義-六盤水-畢節為中心的27縣市。
2、昆貴片: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市,黔西南等。
3、岑江片:貴州省東南部鎮遠-岑鞏-黎平-錦屏-台江12縣。
4、黔東南與黔南片:比如貴州省南部凱里-都勻-麻江縣。
由於貴州境內有西南官話5個小片的分布,差異也是很大的,所以說什麼某某話是貴州話標准音純屬對語言學一竅不通的無稽之談。
黔北、黔東北九縣的岷江小片更是因為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入聲,有獨立入聲調值33/22,而在貴州方言內顯得與眾不同。
由於其發音的獨特性以及音韻系統,有人講一些專家提議將其劃出西南官話,單立蜀語,所以對岷江小片的地位和貴州其他4片是無法一概而論,貴州其他4小片,雖然口音不僅有所差別,且都不一定符合入聲歸陽平,都屬西南官話典型。
其中岑江片的內部差異又最大。
有苗瑤和壯侗底層,昆貴片的貴陽市區話已經喪失了諸多昆貴片特點,趨近新派成渝片,黔南片老派以及「穿青人」的老派漢語方言具有類似吳語和江淮官話的鼻化韻甚至普通話的鼻韻方言里無鼻尾的特徵。
如ian變ienn/ie,與其漢人相傳祖先來自南京等江淮地區不謀而合。而貴州黔東南方言卻帶有地方苗族口音,俗稱:「苗音」,比如:麻江方言,雷山方言以及凱里方言都帶有苗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貴州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貴州話
❸ 麻江縣的建制沿革
麻江是苗語瑪哈的譯音,意為水上之疆。麻江之名為歷史上的麻哈、麻峽的音轉。據傳說,因安撫司故地東有麻哈灣,南有抵麻,西南有廣麻,並有麻喇等寨,故以地命名。
麻哈、麻峽是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漢字記音的結果,查考當地的歷史,這種語言應是木佬人的語言,而且這一片地方歷史上為其世居地,至於麻哈、麻峽具體含義待考,但可以肯定其是以地理形狀命名的。麻江則是後來的衍生地名,如果歸類,則可以歸入以地理河流命名類中。 秦漢時期屬且蘭縣轄地。隋屬賓化縣。南宋置樂平平夷宣撫司和麻哈平蠻安撫司。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置麻哈安撫司,元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置麻哈縣,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置麻哈長官司,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置麻哈州。
民國三年(1914年)廢麻哈州置麻哈縣,民國十九年(1930年)改稱麻江縣,民國二十年改稱的麻江。
1949年11月14日麻江解放,23日成立麻江縣人民政府,隸屬獨山專區。
1956年,改隸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❹ 麻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啊
中國鋅硒多元素優質米之鄉---麻江縣 麻江縣位於貫州省東南部,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地處貴陽市、凱里市、都勻市、瓮福磷礦即「三市一礦」四大市場之間。縣境內有湘黔、黔桂鐵路以及麻凱高速公路、320國道橫穿全境,縣城西距省會貴陽市118公里,東距黔東南首府凱里市49公里,南距黔南州府都勻37公里,北距瓮福礦基地26公里。縣境地勢西高東低,處於雲貴高原向湘桂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海拔576~1862米,縣城海拔930米,無霜期長達270~301天,年平均氣溫13.9℃~16.6℃,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帶,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適宜優質米生產。經貴州省地質科研所在縣境內抽取岩、土、大米樣92件測試分析,在樣品中富含對人體有增強免疫能力、抗衰老、防癌等作用的Ca、Mg、P、K、Si、Zn、MO、Se十個礦物元素,適量的礦物元素對人體十分有益。Zn促進人體生長、增加食慾、抗衰老、保護視力;Se可抗癌、防輻射、增加免疫能力;Mn可促進人體生長、血液形成、促進心肌代謝;Ca可預防骨質疏鬆、高血壓;Mg可預防心血管疾病;P可促進骨格形成、生長;K可預防心力衰退。同時富含賴氨酸、谷氨酸等15種人體所需氨基酸。
縣委、縣人民政府為充分利用該縣的資源優勢,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於 1999年引種試驗、示範和推廣主要推廣品種有滇屯502、紅優一號、超泰香等十餘個品種。2003年全縣推廣種植面積1.08萬畝,產量達4500噸以上,由於該縣土壤富含鋅硒等多種營養元素,同時採用施硅健身栽培和平衡配方栽培技術,該縣生產的優質米營養豐富,色、香、味、形均為上乘,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2003年上半年該縣被農業部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評為「中國鋅硒米之鄉」。「杏江牌」香米榮獲首屆貴州省名特農產品展銷會「名牌農產品」稱號。
❺ 貴州省麻江縣有哪些鄉鎮
截至2019年8月20日,麻江縣轄5個鎮:杏山鎮、宣威鎮、谷硐鎮、龍山鎮、賢昌鎮,1個鄉:壩芒布依族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鄉鎮:
1、杏山鎮
杏山鎮地處麻江縣中部,是縣委、縣政府機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全鎮總面積211.5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227個村民小組,26個居民小組。以畲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佔全鎮總人口的67.87%。
2、谷硐鎮
谷硐鎮位於麻江縣西部,距麻江縣城27公里,都勻47公里,貴陽市109公里。谷硐鎮屬亞熱帶溫濕氣候地區,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特點。全鎮轄13個村,1個居委會,有耕地面積13597畝,田9232畝,土4365畝。主要有水稻、玉米、蔬菜等農作物和烤煙、油菜等經濟作物。
3、宣威鎮
宣威鎮是麻江縣東南部的一個農業重鎮,位於北緯26°21′—26°31′,東經107°33′—107°47′,土地面積222平方公里。東與凱里市、丹寨縣相接,南與都勻市相鄰,西靠賢昌鄉,北與龍山鄉接壤。轄2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有耕地面積29100畝。世居有苗、漢、布依、仫佬、畲、瑤等民族。
4、龍山鎮
龍山鎮隸屬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地處麻江縣城東南部。東與本縣下司鎮,南與宣威鎮、西與賢昌布依族鎮,北與杏山鎮接壤。全縣唯一的內陸鄉鎮。鎮政府駐地距凱麻高速公路下司站13公里。距縣城20公里,距州府凱里市36公里,黔南州府都勻市58公里,省會貴陽市138公里。
5、壩芒布依族鄉
壩芒布依族鄉位於麻江縣西部,是黔東南西大門,距縣城31公里,東與景陽鄉、谷硐鎮毗鄰,西接貴定,南與都勻市相連,北與福泉市相交,總面積121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0.08%。
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嶂谷發育,是典型的中山峽谷區,峰叢層疊,溝谷密布,河流清澈,山勢陡峻,平均海拔1300米,龍頭岩海拔1862米,是全縣最高點。
屬亞熱帶溫濕氣候地區,年平均氣溫14.7℃,極高最高氣溫不超過28℃。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較少,溫度較大,常年多陰雨雲霧,是縣境地理位置最邊遠、海拔最高、氣候相對寒冷的鄉鎮。
❻ 貴州凱里市有多少個縣
凱里市下面沒有縣,凱里市是一個縣級市。
凱里市原為爐山縣。爐山縣漢為故且蘭地,元朝時麻峽(今麻江縣)縣地。
凱里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縣級市,簡稱「凱」,別名苗嶺明珠,位於中國貴州東部,是中國貴州省主要中心城市之一。
「凱里」系苗語音譯,意為「木佬人的田」,苗語稱木佬人為「凱」,田為「里」,「凱里」即「木佬人的田那個地方」。截至2016年底,下轄7街道、11鎮。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
(6)麻江縣歷史擴展閱讀:
凱里市的歷史沿革:
1951年1月27日,在中央慰問團的關懷下,凱里區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為貴州省第一個苗族自治區。
1952年9月,爐山縣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
1956年7月23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確定凱里為州府所在地。
1959年1月,爐山縣、麻江縣、雷山縣、丹寨縣合並為凱里縣。
1961年8月4日,縣相繼分置,爐山縣仍為凱里縣。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凱里縣,設為凱里市。1984年1月,凱里市成立。
❼ 貴州麻江位於什麼地方
黔東南境內峰巒起伏,江河縱橫,山青水秀,景象萬千,自然風光絢麗多姿,人文勝景絢爛古樸,民族風情濃郁獨特,是貴州東線「真山、真水、真情」旅遊勝地。
全州有世界聞名的台江奇昌寒武紀化石,有古韻悠遠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有聞名遐邇的氵舞陽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隻驚無險的施秉杉木河漂流,有生態秀麗神秘奇特的雲台山,有刺激有趣的黃平「野洞河」漂流和飛雲崖大峽谷沖浪漂流及野洞河溶洞、百米瀑布神奇壯麗景觀,有十六座小島和原始森林編織一體的美麗的。氵舞陽湖,有清澈涓流的劍河溫泉,有「動植物王國」雷公山和月亮山自然保護區,有天下第一的西江千戶苗寨,有世界最大的黎平天生橋,有巧奪天工的肇興侗族鼓樓建築群,有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碧綠自然的原始鄉土,婀娜多姿、神奇古樸的文化積淀,孕育著世世代代苗侗民族的文明,醞釀出一杯杯純凈的美酒聖水,成為中國貴州東部的「三江兩山一座園」,即氵舞陽河——清水江——都柳江——雷公山——月亮山——苗侗民族風情園,人們可享受山山水水之景,體味原始生態自然之旅。
這座天然民族旅遊區已開發的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氵舞陽河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一座(鎮遠縣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個(青龍洞古建築群、增沖鼓樓)、全國繪畫藝術之鄉5個(黃平、劍河、麻江3個現代民間繪畫鄉,從江縣小黃和雷山縣郎德2個民族歌舞藝術之鄉);省級風景名勝區6處(岑鞏龍鱉河風景區、黎平八舟河風景區、劍河清水江風景區、麻江下司風景區、鎮遠高過河風景區、榕江車江古榕樹群風景區);省級歷史文化古鎮3座(黃平舊州鎮、黎平德鳳鎮、雷山西江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省級藝術之鄉9個。「唐朝發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築、魏晉遺風」的民族風情、奇特古樸的自然之美,獨具魅力,被聯合國確定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旅遊首選地之一,號稱「人類保存最古老的歌謠,人類疲憊心靈最後的家園」。
❽ 麻江哪裡好玩
麻江下司風景名勝區位於黔東南州麻江縣清水江畔的下司鎮域內,包括凱里市的岩寨,鐮刀灣部分地區。風景名勝區面積68平方公里,海拔600米左右,最高峰900餘米,屬黔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3℃,降雨量1, 195.9毫米,冬無嚴寒,夏元酷暑,四季均可旅遊。
嘉慶13年(公元1808年),麻江下司被辟為商埠,到民國時發展為鬧市,有水陸碼頭,是黔東南重要物資集散地。現在兩岸大街還保留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修建的用石頭鋪砌成扇形的30餘米的石階級大碼頭和小碼頭,以及禹王宮、觀音閣等古寺、古殿宇遺址、古居民、古巷道。
下司風景名勝區以清水江為紐帶,集自然山水風光、歷史文化 與民族風情為一體,有景物52處。它包括清水江風光船游區,主要景物有:龍里水庫風光、龍里仡佬寨、灣塘、保秧洲、桃花、岩寨等苗族村寨,河坪漁村、沙壩竹林、桃源島、太陽島、鐮刀灣島等度假村、下司水上活動中心等。老山河峽谷步游、漂流區 , 主要景物有:將軍石、月牙潭、九曲銀河、卡門、姊妹峰、千里坡、老鷹坡等。文物古跡有:下司古鎮、古碼頭、街巷、苗族吊腳樓、夏同和狀元第、禹王宮遺址、觀音閣和文昌閣,狙炸袁世凱的壯士張先培故里---巴茅沖,保秧洲討袁護國軍陸軍上將都督吳傳聲墓等。民族風情主要有:銅鼓村苗族農民畫,120多農戶從事現代民間繪畫,數百幅作品在國內外展出並獲獎,有的被選送博物館收藏,麻江縣因此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擺仰村苗族風情神奇古樸,原汁原昧,吸引了數萬中外遊客觀光考察,河壩瑤族歌舞與蠟染,深受廣大遊客贊賞與青睞。一年一度的下司龍舟賽以及賽馬、鬥牛、斗鳥更為廣大群眾所喜愛,被國家民委、國家體委表彰為全國民族體育先進單位。
下司風景名勝區優越的區位、秀美的自然風光、絢麗的歷史文化與濃郁古樸的民族風情,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老蛇沖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縣境西南角,毗鄰都勻、貴定,位於東經107°24′8″至107°17′34″、北緯26°25′23″至26°20′8″之間,海拔1250米至1862米,地近清水江源頭。縣內保護面積11395畝,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1.02%。區內森林繁茂,古樹參天,為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植被,森林覆蓋率達99.6%。
區內有植物300多種和動物100多種。主要珍稀樹種有馬尾樹、紅花木蓮、檫木、黃柏、三尖杉、紅豆杉、香果樹、閩楠、樟、貴州栲、貴州石櫟、潤楠、水青鋼、大白杜鵑、溪畔杜鵑、雲錦杜鵑、長蕊杜鵑、百合杜鵑、耳葉杜鵑、映山紅等。高山竹類有毛環竹、白背箬竹、冷箭竹、蓬竹、油竹、刺竹、毛環方竹。名貴葯材有天麻、黃蓮、竹節三七、大血藤等。珍稀動物有大鯢、蘇門羚、黑熊、林麝、大靈貓、穿山甲、花面狸、紅腹錦雞、狐、野山羊。
老山河峽谷風光
從瓮港芭茅沖鄉家街路口至德新上寨,全長5公里,老山河多數河段水深及膝,河水清澈,晶瑩見底,水質達地面水國家一類標准。河床卵石鋪地,河水彎直曲伸婉然自若,在山灣岩腳處一平如鏡,在緩坡淺灘處波光粼粼,兩旁點綴有片片凈潔的沙灘。峽谷陡岩峭壁,兩岩奇峰異石上,峰高巒秀,竹木蔥蘢。順流而下主要景觀有月牙潭、鷹嘴岩、盤龍洞、九曲銀河、象山、和尚賞月、駱駝峰、頑猴戲虎、千里坡、水車、水磨等十六個景觀。
金流洞
苗語稱「澳朗勒」,位於清水江上游的翁東村境。洞口面向東北,寬4米,高12米,呈青蛙口狀。洞內流水淙淙,涼風習習,洞中有洞,洞洞有別,洞內石幔佇立如人,鍾乳垂直,石花爛漫,石筍如林,洞內有廳,廳中有廳。
仙人橋在壩芒布依族鄉瓮河村境一山巔上,海拔1635米,遠視雲霧繚繞,又高以險,若隱若現,好象天上的「仙橋」,故名仙人橋。
仙人橋系一上平下拱的天然石拱橋,跨度30米,高45米,寬10米,橋體厚20米。四周怪石嶙峋,壁峭岩懸,翠竹蔥蘢,鳥聲啁啾。峭壁上生長著貴州省稀有樹種廣東松,大的有百年以上樹齡,胸徑約40厘米,狀若黃山迎客松,蒼翠拗曲。據文獻資料記載,廣東松一般生長在海拔700米以上地區,這里的廣東松卻生長在1635米的高山頂上,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站在橋旁,極目四野,群山綿延跪伏,雲煙時聚時散,茫茫渺渺,彷彿置身「仙人橋」。
咨詢電話:0855-896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