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三地歷史

三地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1 08:16:47

1. 中國歷史上三大移民地是哪三處

其實三大移民地?中國移民歷史上太多了,300年3000萬移民闖關東、還有"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1371年(洪武三年)至1417年(永樂十五年),明朝政府在洪洞大槐樹下設局駐員,在約50年間,大規模遷民18次,總數達百萬之眾,遷民遍布京、冀、豫、魯、蘇、鄂等18個省市,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范圍最廣的官方移民。
等等
轉帖:
三大移民發生在三個時期:
1,南北朝時期
2,唐,安史之亂後期
3 宋,金對峙時期
具體:
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永嘉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的高潮有四次,移民總數有700萬。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東、山西、河南以及江蘇、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東晉元帝太興三年(320年)在建康設置了第一個僑縣——懷德縣,以安置流民。以後.又陸續設置了徐、兗、幽、冀、青、並、司諸僑州郡縣於長江南北。
第二次:東晉成帝初(326年後),江淮間大亂.淮南居民以及原來僑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紛紛渡長江南遷。
第三次:東晉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後一二十年間,中原戰亂不斷,關中所遭破壞尤其嚴重,今陝西、甘肅境內的人口南遷漢水流域,一部分進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間(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復的中原地區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佔領,大量人口渡淮南遷,因而在淮南新設了司、兗、徐、青等僑州及其他一些僑郡縣。氐人的戰亂還迫使關隴流民南遷漢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這幾次移民高潮歷時100多年,移民南遷的路線主要有東西二線:
東線:以循邗溝和淮河流域東南向的支流為主,向東南方向遷移,因此處於邗溝南端的今江蘇揚州及其長江對岸的今鎮江、常州一帶成為山東及蘇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東南遷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進入湖北。
西線:水路是循漢水南下,所以沿漢水的南鄭(今陝西漢中)和襄陽成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陸路則取金牛道(南棧道)進入四川。
按今地劃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在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移民的來源,山東佔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陝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來源之一。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內的移民來自北方,以河南為最大部分,其次為河北、山東、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當大的比例,少部分來自江蘇北部。僑郡縣大多散處於江淮之間,江南僅在今蕪湖附近。
湖北境內長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陝西、河南,少量來自安徽和江蘇的淮河流域。長江下游今武昌、黃梅一帶的移民大多來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區還是漢水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鍾祥,而以襄陽為中心。來自陝西的移民數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肅,再次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遠,移民到達的較少,僅在北部一小部分設置了幾個僑縣。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設有若干僑縣,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數來自陝西、甘肅及本省南部鄰區。
陝西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安置的移民幾乎都是來自甘肅、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東今黃河以東南地區因一度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設置僑州郡縣,接納的移民以河北的為主,其餘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二、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
李白《永王東巡歌》詩雲:「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歷時一個半世紀,直到北宋初年,南遷路線主要有東、中、西二路。人數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
東路:自華北平原進人淮南、江南,爾後主要經皖南、浙西金衢盆地進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嶺南;一支翻越武夷山進入福建。東路以當時全國交通命脈大運河為主幹,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構成一條寬闊的西北—東南向的水運交通帶,將華北平原與淮南、江南連接起來,並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
中路:自關中和華北平原西部進入今南陽、襄陽一帶,爾後南下,穿過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進入嶺南。此路北面分別連接首部長安和東都洛陽。從洛陽沿伏牛山東麓南行,道路較為平坦,到南陽或襄陽後,即可乘船沿漢水南下。從長安到荊襄,先走陸路,越過商山後即可順流南下襄陽。
西路:自關中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和四川盆地,需經褒斜道、子午道等棧道。這些道路崎嶇難行,但因與長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統治者仍不得不率領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艱難的旅途。

三、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靖康亂後的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持續—個半世紀,其中規模較大、人數較集中的遷移大致有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後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第二階段,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二年(1161—1164年)。金主完顏亮破壞宋金和約,大舉南侵。
第三階段,開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一1208年)。
第四階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一1224年)。
嘉定七年(金貞佑二年),因受蒙古軍隊威脅,金朝自中都(今北京)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市),並於十年大舉攻宋。南宋則發檄招喻金朝軍民。嘉定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至光州聲明更不南下。
第五階段,紹定四年至端平元年(1231一1234年)。
第六階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
第七階段,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1279年)。
此次南遷路線與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路線相同,南遷大約500萬。
南宋內部的移民:(一)是江西路、兩浙路福建路遷入淮南東、西路。(二)是福建外遷潮州、梅州,廣東西部沿海、海南島沿海、廣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溫州。(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東山區和江漢平原邊緣及安徽宿松。(四)是江西東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遷廣東東部梅州。

2. 三台的歷史

三台縣以縣西三台山得名。
三台歷史悠久。三台古為郪縣、涪城縣地,以縣西三台山得名。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有郪縣,南朝蕭梁時置涪城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 年)涪城縣並入郪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縣入潼川州直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台縣,迄今共歷2198年。
一、郪縣

唐《元和郡縣志》載:「郪縣,本漢舊縣,屬廣漢郡,以郪江水為名也」。宋《太平寰宇記》:「以郪江為縣名。」舊府、縣志亦如其說。因此,郪縣是以郪江水命名的。

西漢時有郪縣,無爭議。但晉代是否有郪縣,過去曾有三說:一說省並,宋《輿地廣記》:「郪縣,二漢屬廣漢郡,晉省之置伍城縣。」此說無省並時間和依據。二說復立,《四川政區沿節與治地今釋》:「郪縣,李雄時,復置。」亦未說明復立年月及原因。兩說均難於置信。三說存在,《宋書 州郡志》廣漢太守條:「郪縣令,漢舊縣。」又據志首例言稱:「自漢至宋,郡未改移者,則注雲『漢舊』。」由此可見,自漢至宋,郪縣未曾有所省、立、變動。《華陽國志校注》劉琳註:「郪縣,兩漢舊縣,蜀晉因(《晉志》脫此縣)。」同書《李特雄期壽勢志》載:李雄、李驤「既克成都,眾皆飢餓,驤乃將民入郪、(王)(五)城食谷芋。」而《晉書 載記》和《資治通鑒》卷八十五所載均與此同。

清《潼川府志》和《四川通志》載:「漢置郪縣,屬廣漢郡,後漢至晉因之。」《中國歷史地圖集》亦載:晉代郪縣,五城縣並存。特別是《華陽國志》為東晉人常璩所著,《宋書》為南朝梁沈約撰,比《輿地廣記》要早600至700年,較接近實際。《大清一統志》記得更為明確:「按《晉志》無郪縣,而王長文傳曰:『廣漢郪人』,又《華陽國志》、沈約《宋志》皆記有郪縣,其未嘗廢可知!」清代著名校書家顧廣圻,在嘉慶十九年(1814)校勘《華陽國志》時即注雲:「郪縣,兩漢舊縣,蜀晉因之(今本《晉志》脫郪縣)。」據以上所考。西漢已有郪縣,晉代仍有郪縣,屬廣漢郡,縣城在今縣南?江鄉,至南朝梁才撤並入北伍城縣。
二、北伍城縣

《大清一統志》載:「中江至綿州流入,經中江縣南又經府(潼川)城南入涪江,即古伍城水也。」《水經》涪水註:「涪水又南,枝出焉,西逕廣漢五城,為五城水。」 劉宋元嘉九年(432)分廣漢郡地置新城郡,置北伍城縣為郡治,因縣城(今潼川鎮)位於伍城水口之北,故名北伍城縣。

北伍城,舊志多載南朝劉 宋元嘉中建,但亦有兩說:民國《三台縣志》載:「晉武帝咸寧四年(278)改?縣為北伍城縣,分屬廣漢郡。」並註明源於《宋書》,但查《宋書。州郡志》,廣漢郡條載:「郪縣令,漢舊縣。」「伍城令,晉武帝咸寧四年立。」新城太守條又載:「新城太守,《何志》新分廣漢立」,「北伍城令,《何志》新分五城立」,而無「晉武帝改郪縣為北伍城縣」之文,民國《三台縣志》晉立北伍城縣之說,顯系因《晉志》脫郪縣,作者將原屬一郪縣地的五城縣(今中江縣)與北伍城縣(今三台縣)混同了。二是《大清一統志》潼川府表新城郡欄宋置齊廢;《四川通志》三台縣條載:「齊廢北伍城後,郪縣亦省。」今據《南齊書。州郡志》載: 「郪,舊曰伍城,西魏改曰昌城,仍置昌城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置新城郡,改縣名焉。」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一潼川州條載:「宋置新城郡,齊因之,梁末置新州。」又據《陳伯玉文集 梓州射洪縣武東山故居士陳君碑》記「八代祖祗,自汝南仕蜀為尚書令。其後,蜀為晉所滅,子孫避晉不仕,居涪南武東山,與唐、胡、白、趙五姓置立新城郡,剖制二縣(按:指北伍城與懷歸縣),而四姓宗之,世為郡長。蕭齊之末,有太平者,弟兄三人,為郡豪傑。梁武帝受禪,網羅英豪,拜太平為新城郡守。」又《陳孜墓誌銘》:「五代祖太樂,梁大同中為本郡大司馬,生高祖方慶,屬梁亂,始居新城郡武東山,生大父湯,為郡主簿。」此記結合前段引文說明「立郡、制縣」始於劉宋,一直沿至梁末,是比較可信的。再考唐《元和郡縣志》梓州條載:「宋於此置新城郡,州(郡)城宋元嘉中築,左帶涪水,右挾中江,居水陸之沖要。」宋《皇朝郡縣志表》:「宋元嘉九年(432)割廣漢郡於此置新城郡。」據此,劉宋置新城郡,北伍城縣的時間也基本解決。而《四川郡縣志》、《中國歷史地圖集》均載:劉宋置北伍城縣為新城郡治。歷經齊、梁、魏、周,至隋才改名?縣。因此,南朝劉宋元嘉九年(432)置北伍城縣,屬新城郡,並以縣城(今潼川鎮)為郡治,直至隋改名?縣。明初並?縣入州,清雍正時於此置三台縣迄今。
三、涪城縣

宋《太平寰宇記》涪城縣條載:「涪城水在縣北,從綿州巴西郡界流入縣界,卻入郴縣。」可見縣因城臨涪水以得名。

涪城縣建置曾有兩說:一是民國《三台縣志》:「晉惠旁分涪縣地置涪城縣。」《綿州地誌表》:「晉惠帝元康六年分涪縣地置涪城縣,屬梓潼郡。」查《晉書》、《宋書》等正史,皆無晉惠帝置涪城縣記載,此說難於置信。二是《舊唐書 地理志》綿州涪城縣條:「東晉置始平郡,後魏改為涪城及潼縣,隋改潼為涪城。」查《晉書》、《宋書》、《隋書》以及唐《元和郡》均無東晉在四川境內置始平郡之文,(《晉書 地理志》雍州條,載有東晉先後在武當、襄陽僑置始平郡)五代時《舊唐書》始提出東晉置台平郡之說。似亦未可據信。《四川郡縣志》在晉代涪城縣條下引《元和志》:「晉孝武帝徙梓潼郡於此。」並稱「《宋志》,《齊志》,梓潼郡皆治城縣」,可見它將涪縣與涪城的時間地點相混淆了。因為晉代並未在今三台境內置過涪城縣,此說亦不合史實。今考《南齊書 州郡志》載有「始平僚郡」,《直隸綿州志》載:「《州舊志》涪城縣,在今州東四十里入潼川界,距潼川府西北六十里,俗呼涪城壩,《元和志》涪城本涪縣地。蕭齊時僑置始平郡,西魏改涪城郡,周改安城郡,隋開皇初郡廢,改安城縣,十六年,改涪城縣屬金山郡,唐初屬綿州,大歷十三年割屬梓州。」《大清一統志》、《潼川府志》、《四川通志》、《四川郡縣志》均載,蕭齊置始平僚郡,梁改為始平郡,置始平縣為郡治,而《中國歷史地圖集》、《四川政區沿革與治地今釋》、《古今地名辭典》均同此說,因此,根據上述考證,南齊置始平僚郡,無屬縣,蕭梁改始平僚郡為始平郡,並分涪縣地縣始平縣為郡治,西魏改郡為涪城,治地在今縣北花園鄉。涪城縣,直至元朝初年並入郪縣是符合史實的。

3. 三洲的地方歷史記載

三洲是一個古老的名稱,作為地方的稱呼至少超過800年的歷史。《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十 對永淳縣的記述有這樣描述:{ 永淳縣 州西百三十里。北至賓州百四十里,南至廣東靈山縣界百三十里。漢鬱林郡廣郁縣地。隋為寧浦縣地。。。。《新唐書》:唐武德四年,置永定縣,並置淳州。劉句曰:淳州失起置年月,或以為開元中所置也。後又改曰巒州。咸通二年,安南陷邕州,經略使李弘源奔巒州,即此。五代時,南漢亦曰巒州。宋廢。《城邑考》:縣本治江北,元至正十二年,以峒賊亂,遷於三洲村。明洪武三十一年,復以寇亂,遷江南岸}。
對鬱江,《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十有如此描述:{ 鬱江 在縣城西。自宣化縣東流入縣界,歷縣北,復繞城而西南,又折而東入橫州界。中有牛練灘。《志》雲:灘在城南十七里。又有三洲,在縣西南十里水中,有三洲突起,舊縣嘗治此 }。
「元至正十二年」為公元1352年,元朝。這是最早出現在古文字記載的三洲。說明三洲在650年之前早就有村落定居於此,而且也側面訴說了三洲有一段被埋沒的古老歷史:元朝時候,巒州的縣治俯所在地就曾經搬遷到三洲,究竟治於三洲維持多長時間不得而知。前人文字也提到了三洲有個「三洲突起」,亦即聞名千里鬱江河段的險灘——古老的三洲灘。建國初期,下游建設西津電站,三洲灘被淹沒永遠沉睡於江底,已經成為古老的記憶不被世人所知。
在清末道光年間台灣進士蔡廷蘭所撰的《海南雜著》中,記述他路過三洲時也有文字:[ 十九日,下三洲灘(一路畢下灘),水中多暗石,頗險 ]。講述三洲灘之險。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經永淳縣時也留下這樣一段文字:{ 十九日平明行。五里過火煙驛,是為永淳縣界。於是舟轉北行,歷十二磯焉。磯在江右涯,盤石斜疊,橫突江畔。蓋自橫以來,山石色皆赭黯,形俱盤突,無復玲瓏透削之狀矣。共十五里,綠村。舟轉東北,又十里,三洲頭。又五里,高村,轉而東南,乃掛帆焉。三里,復轉東北,又五里,轉而東。又二里,抵永淳之南門而泊。是日行四十五里 }。
其文字中出現了「綠村」,「三洲頭」,都是對三洲,這個古老地名及名稱一種有力的見證。
因而,竹塘、高沙、陸村都是三洲一帶的古村落。

4.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南遷指哪幾次。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北人南進-人口大遷徙 歷史原因 傳統的說法是:1,永嘉之亂。2,安史之亂,3,靖康之難

5. 歷史上帶有"三"的故事有()()()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2、桃園三結義

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3、三顧茅廬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鄧縣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4、三氣周瑜

曹操正在鄴郡慶賀銅雀台落成。在銅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並將一件西川錦袍掛在樹上,下設箭靶,射中箭靶的人就可以得到戰袍,武將們個個爭先,想展現自己的武藝。

武將射畢,曹操又讓文官吟詩作賦,記錄銅雀台落成之事。曹操正在興頭上,也賦詩吟唱。

忽報東吳使節華歆前來。曹操看罷表章,與謀士定計使孫、劉相吞並。便上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華歆為大理寺少卿。

周瑜就職南郡太守後,便想報仇,遂上書孫權。要魯肅討還荊州,魯肅無奈,只好前往荊州。

魯肅來到荊州,劉備依孔明之計放聲大哭,孔明從旁說還了荊州,便無處安身。觸動劉備心中傷處,而大哭不止,孔明於是要魯肅轉告孫權,暫緩討回荊州。

魯肅將實情告訴了周瑜,周瑜說:「你又中了諸葛亮的計了。」 便要魯肅再去見劉備,說東吳將取西川給劉備,但劉備要把荊州交還東吳。並解釋說:「我不過以此為名,要劉備無所防備罷了。我軍以攻取西川為名借道荊州,便可乘勢殺了劉備,奪取荊州。」

魯肅再到荊州,說周瑜將率兵攻取西川以換荊州。劉備忙謝說:「我很感激,雄師到時,一定遠迎犒勞。」魯肅暗喜,辭別而去。

周瑜引水陸大軍五萬,往荊州出發,快到荊州時,看見城上插兩面白旗,並無一人。周瑜將船靠岸,帶領二十名騎兵到城下察看。

突然聽到一聲梆子響,城上一齊豎起刀槍。趙雲站在城樓上喊叫: 「孔明軍師已知都督的計策,所以留我在此守候。」探馬又來報,關羽、張飛、黃忠、魏延四路兵馬,從四面殺來。周瑜大叫一聲,舊瘡復裂,從馬上墜了下來,眾將急忙將他救回。

周瑜被救回船,軍士報告說劉備、孔明在前面山頂上飲酒取樂,周瑜更加憤怒,咬牙切齒說:「你道我取不得西川,我偏要去取。」 便令船隊上行,到巴丘時,探子報說:「上流有劉封、關平兩人領軍截住水路。」

周瑜正要出戰,孔明忽然差人送信來。勸他不要去取西川,如曹軍乘虛而攻江南,江南就不保了。周瑜讀完信,口吐鮮血,他知道自已活不長了,便上書孫權,推薦魯肅代替他的職位。死前嘆了口氣說 :「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死時壽三十六。

孫權得知周瑜病故,放聲大哭。按周瑜遺囑,命魯肅為都督。

5、三英戰呂布

東漢末年,各諸侯帶各路兵馬討伐董賊。董卓派華雄迎戰,被關羽殺了。董卓聽說華雄被殺,派呂布迎戰。張飛沖殺上去,連戰五十回合。後來關羽、劉備也上陣,三個人把呂布圍在當中,走馬燈般的輪流廝殺,呂布畢竟難敵三人,漸漸覺得難以招架,拍馬沖出了包圍圈逃了。

6. 盤門三景的歷史與內涵是什麼

盤門景區

盤門景區位於蘇州城西南隅,是以瑞光塔、水陸城門(盤門)、吳門橋等千年歷史古跡為背景而建設的園林式景區,既有傳統古典園林的格局,又有2500年的歷史風韻,特別是水陸並聯的古城門更是全國現存唯一的建築典範,因此,有「北看長城,南看盤門」之譽,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盤門水路並聯,是春秋時期吳國「闔閭大城」的「路八門、水八門」之一,隨著歷史風雲的變遷,八門現僅存檔門,其餘諸門早已灰飛煙滅。盤門因「刻木作蟠龍向北鎮越」得名,大運河在此環抱城垣,水陸縈回交錯,是蘇州的水陸交通要道,今存的城門雖為元朝之物,但仍不失春秋大氣,巍然雄峙。
吳門橋橫跨運河、近傍盤門,因吳中門戶之意而得名,幾經重建,現為清朝同治年間的遺物,為橋洞高大的單拱石橋,極具江南水鄉特色。
瑞光塔臨流倒影,多有興廢,今塔為北宋遺存,是座七層八面、磚木結構閣的樓式塔,古樸雋秀,因發現國家級文物真珠舍利寶幢,及《妙法蓮華經》、銅質金塗塔、銅佛像等文物而聲名鵲起。
除「盤門三景」外,盤門景區內還有伍相祠、四瑞堂、世紀唐鍾、雙亭廊橋、麗景堂等多處景觀。
盤門景區內還有敲鍾、飼魚、馬戲、婚俗表演等多項參與性很強的游樂活動,遊客可在賞景的同時融身其中,自得其樂。

景點旅遊提示
門票:25元/人(伍相祠+水陸城門+中央庭院),瑞光塔6元/人(開放至第五層),身高1.2米以下的少年兒童,由成人攜帶免費入園。
到達方式:在蘇州市區內乘坐游2專線車或30路公交車在盤門景區站下車即可;也可乘坐1、101、102、103路到泰華商廈下車,然後向西步行200米 即到盤門景區。
開放時間:08:00-17:30(售票截至17:00)

具體概況:

在內陸門的第一道拱洞上開有「品」字形小井,這是古時的消防設施。
水城門傍南,亦為兩重門。內水門寬7.6米,深13米,高9.7米;外水門寬5.7米,深5.2米,高10.2米。內外水門相距4.6米,構成長方形的水瓮城。比陸翁城要小得多。二重水門拱券開有閘槽和約八米的絞關石,水城門門體在城台上從絞關口沿閘槽落下和開啟。從水翁城東南隅內側辟有洞穴式石通道,洞高1.8米,寬0.9米。石通道通仄而陡直,僅一人可循石級登上城台。古時是為守軍上下秘密觀察和啟示閘門之用。水閘用絞關可隨時開閉,它不但是防禦設施,也可控制城內河道水位,便於防洪泄洪。水城門這種周到的備戰與防洪設計,是古代獨一無二的因地制宜的創舉。
盤門獨具的的內涵在於水,據史料載:水城門還是中國水兵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時期,吳國有龐大的水軍,吳國伐齊的水兵船隊就是從盤門出發,沿著錯縱的水路進攻齊國的。為此,1986年郵電部發行「蘇州建城2500年」郵資明信片,正面印的雄偉秀麗的盤門水城門,使海內外進一步認識了蘇州古盤門。
在水城門西和陸城門東頭,各連接了一段高約九米的磚垣,東城牆長300餘米,在1986年修復,西城牆遺址長約千米,這是蘇州古城殘存的部分城垣。在已修復的城門和城垣上,雉堞、女牆環列;閘口、射孔鑲嵌其間,古代城池作為防禦性構築,對於阻擋敵方的進攻,曾發揮過巨大的作用。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44年),數千倭寇進犯蘇州,在閶門外至楓橋一帶焚掠殆遍一片焦土,倭寇攻城,由於城池堅固,未能得逞,蘇州城內繁華商市和數萬鄉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護。

7. 三地門的歷史發展

三地門原地名排灣語為『音斯笛摩兒』,清朝時期漢人北移開墾時稱之為山豬專毛,1935年日屬本將排灣族Timor、Talavatsal、Salalau三社居民遷移到今日的三地門,並規畫為棋盤街道聚落,當時屬高雄州屏東郡管轄,稱為『山地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改設高雄縣『三地盟鄉』,1947年易名為『三地鄉』,1950年改隸屏東縣,1992年8月才正式更名為『三地門』。
隘寮溪
隘寮溪主要由南北兩大支流匯合而成,南隘寮溪發源於北太武山;北隘寮溪發源於知本主山附近的巴尤泡池稱為巴尤溪;南北兩溪蜿蜒向西流至三地門附近會合,有三地門大橋貫串山地與平地交通,橋下溪床戲水、露營烤肉皆宜;出山谷沿西北像流到屏東縣里港鄉磚子附近匯入荖濃溪,全長約90公里。

8. 武漢三鎮的歷史各有什麼特點

武漢有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其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舊時的武昌手工業發達,以造船、冶金、鑄造錢幣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黃鶴樓的屢次興廢,從三國時代至今已歷十餘次,每次重建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反映出各個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和特點。

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

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是繁華。同時,漢陽還是游覽勝地,位於漢陽的歸元寺是武漢市佛教叢林保護得最好的一處,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和漢陽築城起始於同一時期,約有1800年歷史。

歷史上,漢口,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漢水在歷史上改道不下8次)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後,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歷史。漢陽、漢口很早就築有城牆,分別被當作過縣治之所在。

漢口後來迅速成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武昌和漢陽,明末清初,漢口已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鎮,海外譽為「東方芝加哥」。漢口的港口貿易運輸業頗為發達,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居民填溢商賈輻樓,為楚中第一繁盛處」。頗能反映其盛況。清乾隆年間,漢口更盛於世,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905年在漢口修築張公堤。這條堤對逐年降低後湖一帶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陸地,對起初狹小的漢口擴建面積提供了方便條件,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81年。

9. 歷史上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國家有依次有哪幾個

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疆域跨越歐洲、亞洲、非洲的國家是波斯帝國的阿基曼尼斯Archaemenid王朝。
第二個疆域跨越歐洲、亞洲、非洲的國家是亞歷山大帝國,但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久。
第三個疆域跨越歐洲、亞洲、非洲的國家是古羅馬帝國,據說古羅馬帝國是特洛伊民族後裔。古羅馬帝國於西元395年分裂,西羅馬帝國於西元476年被毀滅,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一直到西元1453年被突厥的奧斯曼Ottoman王朝毀滅。
古羅馬帝國毀滅後的歐洲進入所謂的「中世紀」,黯淡無光,而此時的亞洲,一個新的民族依靠回教的力量開始崛起,隨即建立了第四個域跨越歐洲、亞洲、非洲的國家。
西元640年,阿拉伯民族佔領埃及,隨即於西元642年,他們頌揚著真主的偉大,進駐薩珊王朝的首都。
西元751年,在河中的怛羅斯,薩拉森帝國與唐帝國的軍隊發生戰爭,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唐帝國是有能力再一次與薩拉森帝國一較長短的。西元732年,薩拉森帝國佔領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但政教合一的薩拉森帝國矛盾重重,定都巴格達的黑衣大食Abbasids王朝與定都科爾多瓦的白衣大食Umayyad王朝相繼出現,西元909年,又出現了定都開羅的綠衣大食Fatimah王朝,突厥在此時入主薩拉森帝國統治階層,形成很多諸侯割據,如伊赫希德王朝、魯斯塔姆王朝、贊吉Zangid王朝等等,最有名的當然是由薩拉丁建立的阿尤布Ayyubid王朝。薩拉丁非阿拉伯民族,他來自突厥的塞爾柱Seljuk王朝,繼承阿尤布王朝衣缽的是馬木路克Mamluk王朝,它的疆域不大,唯一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就是阻止了蒙古民族對非洲的入侵。
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伊利汗國的第一位大汗,他於西元1256年打下巴格達,殺死最終的一個回教教主謨斯塔辛,此後一度佔領敘利亞的阿勒頗與大馬士革。由於在蒙古民族中盛行的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派系,所以敘利亞的基督教教徒把蒙古民族軍隊視為「來自東方的十字軍隊」,但就在旭烈兀欲飲馬尼羅河時,卻敗給了馬木路克王朝。
此後號稱成吉思汗後裔的帖木兒發動了蒙古民族最終的一次掙扎,盡管帖木兒非蒙古民族,而來自突厥。
在西方,帖木兒多次打敗正在崛起中的奧斯曼王朝;在北方,帖木兒三次親征金帳汗國;在南方,帖木兒種下了未來統治印度的莫卧兒帝國的種子;但他更大的目標在東方,帖木兒想恢復成吉思汗後裔的榮譽,並使明帝國皈依回教,西元1404年,已六十九高齡的帖木兒率領八十萬軍隊,遠征明帝國,據說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一個目的就是尋找西方盟友聯合對付帖木兒,但帖木兒最終病死在遠征途中。
帖木兒的最終失敗,註定不能使帖木兒帝國的疆域跨越歐洲、亞洲、非洲。
第五個獲得這一項殊榮的國家是毀滅東羅馬帝國的奧斯曼王朝,這一個此前曾經屢次敗給帖木兒帝國的奧斯曼王朝,在西元1453年進駐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後,便壟斷了「絲綢之路」的最終關隘,沉重的苛稅最終使得西班牙與葡萄牙開始另外尋找前往東方的路線,由此「大航海」時代開始。

10. 三軍的歷史是什麼

【三軍】1. 周 制,諸侯大國三軍。中軍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2.軍隊的通稱。《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漢書·灌夫傳》:「 魏其 言 灌夫 父死事,身荷戟馳不測之 吳 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 唐 章孝標 《淮南李相公紳席上賦春雪》詩:「朱門到曉難盈尺,盡是三軍喜氣消。」《說唐》第一回:「〔 晉王 〕將宮內之物,給賞三軍,班師回朝。」 毛澤東 《長征》詩:「更喜 岷山 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3.古代指步、車、騎三軍。《六韜·戰車》:「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三軍同名而異用。」今亦稱海、陸、空軍為三軍。4.三圍。《管子·參患》:「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 陶鴻慶 《讀諸子札記·管子二》:「『軍』之本義為『圍』,後世遂為師旅之通名……『三軍當一戰』者,言三圍當一戰也。」

提起"三軍",現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陸、海、空三軍。實際上在中華文化中"三軍"的說法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而且與現代陸、海、空三軍實質意義也相去甚遠。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志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一樣。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為火,5火為隊,2 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 裨為軍的編制。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

熱點內容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