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禮泉的歷史

禮泉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18:18:41

1. 禮泉縣的歷史沿革

上古時,禮泉縣叫寒門,傳說為黃帝升仙之處。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縣。夏屬雍州,西周時(前11世紀—前771)名焦獲,其地理位置在京畿之內,是周王朝京城北邊的邊防重地。
秦時叫谷口縣(一作瓠口),西漢置谷口邑,屬左馮翊管轄,後改為谷喙縣,東漢並入池陽,南北朝時改稱寧夷縣。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因境內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宮,故更名為醴泉縣。
唐初廢,貞觀十年(636)復置醴泉縣。明代(1368—1644),醴泉縣在明初屬乾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一月改屬西安府。
清代,醴泉縣歸屬彬縣分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後,1950年5月改屬咸陽專區,1953年1月改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改由省轄。1958年12月將醴泉縣撤銷,並入乾縣。1961年9月復設醴泉縣。
歸屬雖幾經變更,但縣名一直沿用。直到1964年9月,才改「醴」為「禮」,即為禮泉縣。
1984年3月,改咸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為咸陽市,實行市管縣,禮泉縣仍屬咸陽市管轄。

2. 陝西省禮泉縣縣名來源

禮泉歷史悠久,鍾靈毓秀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221)建縣,距今2218年。夏屬雍州,周稱焦獲,秦叫谷口縣(一作瓠口),西漢置谷口邑,屬左馮翊管轄,後改為谷喙縣,東漢並入池陽,南北朝時改稱寧夷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因境內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宮,故更名為醴泉縣。1964年9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醴泉縣」更名為「禮泉縣」。

3. 禮泉的名人都有哪些他們的事跡有哪些

呂效祖、閻景翰、曹伯庸是禮泉三位著名文化老人。他們都是關學繼承者,學養精深;都長期從教,桃李滿天下;都已過古稀之年,卻筆耕不輟,著述迭出。更重要的是,三人都籍貫禮泉縣,因為地緣關系而互相激勵,在各自領域內均取得了卓然的成就,堪稱為我省老有所為者的典範———
曹伯庸:75歲,書法家

漫步街頭,翻閱書刊,曹伯庸先生的書法常常赫然閃爍於我的眼前,那種於法度嚴謹中流露出的高潔書香和高雅的書卷氣息直沁入心脾,賞心而悅目。而在陝西師范大學家屬區,退休後的曹伯庸先生與老同學閻景翰先生比鄰而居,花園挨著花園,架上藤蔓廝纏在一起,就像在老家連畔種地一樣,一看就知道,絕對是鐵桿的鄉里鄉親。在先生古色古香的客廳里坐定,聽先生說故地往事,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先生說小時候曾去過我的老家,抬著轎請一位人稱「八爺」的白發背頭有遺老之風的風水先生,其子陳皮,小名叫「高興」,給他留下的印象很深。

剛剛出版的《宗山人》一書中有先生的簡介:「先生出身於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悉心臨摹歐陽詢《九成宮禮泉銘》,培養了熱愛書法的興趣。中年後,廣涉諸家,融會貫通。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退休後,潛心書藝研究,作品益臻爐火純青境界,書品、人品譽滿三秦。其書作曾參加全國第一、二屆及省、市多次書展,並被選送日、韓、新等國展出,有些被毛主席紀念堂、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等單位和名家收藏,還被選入《中國長安當代名家書畫精品集》、《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陝西老年名家書畫選》等多種大型書畫集。先生博學多才,於『版本目錄學』、『古籍文獻學』,文物、書畫鑒定和篆刻等研究有素。於繪畫、詩詞,偶而為之,信手拈來,亦無不饒有情趣。近年來致力於書法教育工作,深受學員歡迎。」先生家學深厚,長期接受學校系統教育,終生職業為教師,其交遊也盡是文化界的耆宿精英,故涵養深沉,蘊藉風雅,其書穩重沉著,清秀健挺。凡此經歷,精學、多識、多能,在陝西書畫界名流中恐怕也是不多見的。

劉念先先生在《真體內充 蓄素守中———曹伯庸先生書法臆說》一文中寫道:「書品基於人品,伯庸滿腹詩書的詩人氣質,反映於書作之中則氣清形和,內涵秀雅;證之於人,則虛心謙和,耿直坦率,重視友誼,淡於名利,忠信為先,急公重義,寬以待人,尤為愛護青年、常懷赤子之心,不失敦厚之旨。故其書也穩重暢適,率真溫純。這些正是其書之所以耐人觀摩之秘。」我想說,這也是晚輩如我等親聆先生教旨的真實感受:凡虛懷博學者,其德藝之風必將山高而水長。

4. 禮泉縣的地方名人

符浩、閻綱、鄒志安、劉世讓、宋伯魯等。

1、符浩

符浩,1916年4月13日生於陝西禮泉。1937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外交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駐日本、越南等國大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官。

2016年6月1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2、閻綱

閻綱,1932年生,陝西禮泉人,1949年參加工作,1956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同年分配到中國作家協會,1986年調中央文化部。中國著名作家,「首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

編輯的報刊有:《文藝報》《人民文學》《小說選刊》《當代文學研究叢刊》《評論選刊》《文論報》《中國文化報》《中國熱點文學》。

3、鄒志安

鄒志安,陝西禮泉人,中共黨員。1966年畢業於師范學校。歷任禮泉縣小學教師、縣文化館員,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專業創作員、理事、主席團委員。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愛情心理探索》,短篇小說集《鄉情》、《哦,小公馬》,中篇小說集《心旌,為什麼飄搖》等。

憑借《哦·小公馬》和《支書下台唱大戲》連獲第7、8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一舉躍上全國文壇。

4、劉世讓

劉世讓(?—623年)。字元欽,京兆醴泉(今陝西禮泉北)人,唐初將領。初仕隋,為征仕郎。李淵軍入長安後歸唐,被授予安州道行軍總管,率軍2萬拒薛舉,為薛舉所俘。

薛仁杲被唐軍平滅後得歸,授彭州刺史。歷任陝東道行軍總管、弘農郡公、檢校並州總管等職。後受命經略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防備突厥。突厥懼其威名,使人反間。

武德六年(623年),傳其與突厥可汗通謀,將行作亂,被高祖冤殺。

5、宋伯魯

宋伯魯,(一八五四―一九三二)字芝棟,一字芝田,亦署芝鈍,陝西禮泉人。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進士,入詞林。與楊深秀合疏彈許應騤阻撓新政。

戊戌變政(一八九八)後,遄回原籍,致力詩、畫,山水專攻王時敏,頗存矩矱,用筆在著力不著力之間,憑空取神,蒼潤中更饒秀氣。

花卉具陳淳、徐渭風韻。書則參合柳公權、趙孟頫。目力至佳,年逾七十,猶能寫蠅頭小楷。卒年七十九。著海棠仙館集。《畫人軼聞》、《清畫家詩史》

5. 禮泉縣的介紹

禮泉縣位於東經108°17′40″-108°41′46″和北緯34°20′50″-34°50′02″之間,屬於關中平原中部。海拔在402-1467米之間,北山南塬,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冷暖適中,自然環境十分優越。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呈階梯型跌落,分山、塬、川三種地貌。北部屬丘陵溝壑區,內有五峰山(海拔1467米)、九嵕山、朝陽山和芳山等,由西向東走向,綿延40餘里,佔全縣總面積的34%。1禮泉縣,咸陽市轄縣。面積1017平方公里,轄5鎮15鄉。縣府駐城關鎮,距咸陽市區35公里。隋開皇十八年(598)置醴泉縣,唐初廢,貞觀十年(636)復置醴泉縣。1958年並入乾縣,1961年復置醴泉縣,1963年改為禮泉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涇河沿東北邊界流向東南,其支流泔河自西向東橫貫中部。東鄰涇陽,西鄰乾縣,南與興平、咸陽相連,北與淳化、永壽接壤。1禮泉縣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96℃,無霜214天,年平均降水量537-546平方毫米。

6. 禮泉袁家村簡介體現的是什麼朝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因縣境內有醴泉,泉水味如醴而改名為醴泉縣。《辭源》說:"醴,酒也,釀之一宿而成,有酒味而已也""醴泉,言泉水味甘如醴也。"故有"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之說。《元和郡縣志》卷1京兆府醴泉縣:"以縣界有(後)周醴泉宮,因以為名。"清康熙《陝西通志》卷3:醴泉"在縣東南三十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漢宣帝時湧出,聞其味如醴,故名。隋置縣取此"。

7. 禮泉武將山的來歷

武將山,是唐肅宗李亨建陵陵寢,隸屬建陵管轄,建陵山西頭村在武將山以西,昭陵石馬村,及李瓦村在武將山以南,歷史記載中昭陵前山村又名武將山村,其他無從考證。昭陵鎮是原建陵,昭陵鄉是昭陵社區。

8. 禮泉縣葯王洞鄉鋪上村的歷史

隴縣葯王洞道院
道教宮觀。在陝西省隴縣城北約二公里處的北坡村後。始建於唐代,初名穀神觀;元代馬丹陽曾隱居於此,修道傳教,行醫治病,影響頗大,故而時人改稱丹陽洞;清代乾隆、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繕與擴建;民國二十一年(1932),楊虎城將軍來隴縣視察,曾游覽此道院,後助資維修並擴建道院部分殿宇。解放後道院多次得到政府的撥款維修。現存主要的建築及景觀有玉皇殿、葯王殿、純陽閣、斗姥洞、土地洞、丘祖洞、丹陽洞等,依山傍水,遞次而上,蒼柏蔥蘢,翠竹嫩綠,洞宇錯落,殿堂輝煌,環境雅緻,風景宜人。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為道院傳統的廟會日。

9. 禮泉皮影的歷史淵源

深厚的文化積淀和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禮泉皮影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前提。
禮泉皮影的產生年代不詳,但種種跡象表明,禮泉皮影產生的年代久遠,或是在我國皮影產生之初就已誕生。《陝西皮影珍賞》一書中記載:明清時期的灰皮製作技術以禮泉縣北屯鎮為最好。灰皮製作技術是我國皮影製作史上的一項絕技,以製作的皮子色澤好、質地好、上色好而著稱。高超的技術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不斷總結和實踐。由此可以斷定:禮泉皮影在明清以前甚或更早就已產生,只可惜此項技術現已失傳。另據《環縣道情皮影》一書記載:解放初的許多老藝人都談到自己的皮影箱子是從禮泉、涇陽一帶購買。說明在清朝時期禮泉存在大量的皮影作坊,製作的皮影不僅供貨於禮泉縣皮影藝人還遠銷外省各地。從清末到20世紀70年代禮泉皮影曾一度銷聲匿跡,進入20世紀80年代,禮泉皮影的製作空前發展起來,禮泉縣工藝美術廠鄭鳴和,不但雕刻皮影而且還進行稿樣設計。其設計的稿樣許多現在仍被采稿。禮泉縣南寨村梁思熔自學皮影雕刻,將剪紙與皮影雕刻結合起來,使人物造型更加逼真細膩、其作品遠銷英、法、日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982年他的皮影作品代表中國參加「萊比錫」藝術節。1988年隨中國經貿部在日本的東京、大阪、奈良等八大城市進行皮影巡展,受到日本友人的高度贊揚。他創作的《紅樓夢》、《白蛇轉》、《三國演義》等多次獲國家和省市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他的作品中334件被國家美術館收藏,260件被陝西省文化廳收藏。

10. 禮泉縣地下黨的歷史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經過2萬5千里長徵到達陝北,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聖地,創立陝甘寧邊區政府。1938年1月,中共西路工委書記崔廷儒派張思明回禮泉建立地下黨組織。6月,中共禮泉縣委成立,縣工委書記張思明委託王育英在縣東鄉發展黨員,建立了縣東鄉區委,王育英任區委書記。
1946年7月,陝西省西府工委書記呂劍人在赤水縣(今淳化縣)召集張思明、羅恆彩、范森等人開會,宣布成立中共禮泉縣工委,重建禮泉地下黨組織。張思明任禮泉工委書記、王育英任副書記,羅恆彩、康志學、范森、趙天琪任工委委員,後增加康志安、任登朝為工委委員。
除了他們之外還有:馬作正,禮泉烽火鎮躍馬村人,1943年在禮泉昭陵中學經地下黨員趙弘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王憲,禮泉縣木匠王人氏,四十年代,王憲在中共地下組織的介紹下,參加了地下黨,並被組織派到彬縣特委工作。配合西北野戰軍,為禮泉縣、直至咸陽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禮泉縣共和國創立者之一。

熱點內容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
面試體育教師 發布:2025-07-04 03:55:12 瀏覽:120
教師師德先進材料 發布:2025-07-04 03:05:55 瀏覽:487
用什麼詞來形容班主任 發布:2025-07-04 00:41:46 瀏覽:849
吉婷老師 發布:2025-07-04 00:40:42 瀏覽:215
哪個銀行比較好 發布:2025-07-03 22:42:49 瀏覽:356
老師的苦是 發布:2025-07-03 22:41:31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