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化學命名原則

化學命名原則

發布時間: 2021-08-04 18:34:27

1. 化學命名順序原則

當主鏈上有多種取代基時,由順序規則決定名稱中基團的先後順序。一般的規則是:

比較主鏈碳原子上所連各支鏈、取代基的第一個原子的原子序數的大小(同位素按相對原子質量的大小),原子序數較大者為「較優」基團。序數越大,順序越高.注:通常情況下,序數越大,相對原子質量也越大.故也可比較相對原子質量.

例如: I>Br>Cl>F>O>N>C

如果第一個原子相同,那麼比較它們第一個原子上連接的原子的順序;如有雙鍵或三鍵,則視為連接了2或3個相同的原子。

以次序最高的官能團作為主要官能團,命名時放在最後。其他官能團,命名時順序越低名稱越靠前。

例如: -CH2Br>-CH3

這兩個基團的第一個原子相同(均為C原子),則比較C原子上所連的原子,分別是Br,H,H(按原子序數由大到小排列)與H,H,H,因為Br>H,所以-CH2Br>-CH3。

主鏈或主環系的選取
以含有主要官能團的最長碳鏈作為主鏈,靠近該官能團的一端標為1號碳。

如果化合物的核心是一個環(系),那麼該環系看作母體;除苯環以外,各個環系按照自己的規則確定1號碳,但同時要保證取代基的位置號最小。

支鏈中與主鏈相連的一個碳原子標為1號碳。

數詞
位置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官能團的數目用漢字數字表示。

碳鏈上碳原子的數目,10以內用天干表示,10以外用漢字數字表示。

2. 化學葯品命名原則有哪些具體的規定

中國國家葯典委員會「葯品命名原則」主要遵循如下通則:①葯品名稱包括中文名、漢語拼音名、英文名三種;②葯品的名稱應科學明確、簡短,不用代號、政治性名詞及容易混同或誇大療效的名稱;③葯品的英文名應盡量採用世界衛生組織擬訂的國際非專利葯名;④葯品的商品名(包括外文名和中文名)不能用作葯品通用名稱。 1.原料葯命名原則 ①中文名盡量與英文名相對應。可採取音譯、意譯或音、意合譯,一般以音譯為主。 ②無機化學葯品,如化學名常用且較簡單,應採用化學名;如化學名不常用,可採用通俗名,如:鹽酸、硼砂。 ③有機化學葯品,其化學名較短者,可採用化學名,如:苯甲酸;已慣用的通俗名,如符合葯用情況,可盡量採用,如:糖精鈉、甘油等。化學名較冗長者,可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下列方法命名。 i音譯命名。音節少者,可全部音譯,如codeine可待因;音節較多者,可採用簡縮命名,如:Amitriptyline阿米替林。音譯名要注意順口、易讀,用字通俗文雅,字音間不得混淆,重音要譯出。 ii意譯(包括化學命名和化學基團簡縮命名)或音、意結合命名。在音譯發生障礙,如音節過多等情況下,可採用此法命名,如:Chlorpromazine氯丙嗪,Cefadroxil頭孢羥氨苄。 ④與酸或鹽或酯類的葯品,統一採取酸名列前,鹽基(或鹼基)列後,如:Streptomycin Sulfate硫酸鏈黴素,Hydrocortisone Acetate醋酸氫化可的松。與有機酸成鹽的葯名,一般可略去「酸」字,如Poldine Metisulfate譯為甲硫泊爾定;Sorbitan Laurate譯為月桂山梨醇。英文詞尾為「-ate」的酯類葯,可直接命名為「XX酯」,如Fedrilate非屈酯。與縮合基加合成酯類的葯亦可將XX酯列後,如Cafcanel Daloxate頭孢卡奈達酯。 ⑤季銨鹽類葯品,一般將氯、溴置於銨前,如:Benzalkonium Bromide苯扎溴銨。除沿用已久者外,盡量不用氯化XXX,溴化XXX命名。與有機酸組成的季銨類葯名,酸名列於前,一般亦略去「酸」字,如Amezinium Metilsulfate譯為甲硫阿鎂銨。 ⑥生化葯的英文名一般仍以INN為准。

3. 化學式命名方法和規律

習慣命名法:

習慣命名法又稱為普通命名法,適用於結構簡單的烷烴。命名方法如下:

(1)用「正」表示直鏈的烷烴,根據碳原子數目命名為正某烷。

碳原子數目為1~10個的用天干名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碳原子數目在10個以上的,則用小寫中文數字表示。

「正」字也可用「n-」表示(n取自英文「normal」的第一個字母),但常可省略。

(2)用「異」表示末端具有(CH)CH-結構的烷烴。

「異」字也可用「i-」或「iso」表示。

(3)用「新」表示末端具有(CH)C-結構的含5、6個碳原子的烷烴。

「新」字也可用「neo」表示。

順序規則:

有機化合物中的各種基團可以按一定的規則來排列先後次序,這個規則稱為順序規則(Cahn-Ingold-Prdog sequence),其主要內容如下:

①將單原子取代基按原子序數(atmmc number)大小排列,原子序數大的順序在前,原子序數小的順序在後,有機化合物中常見的元素順序如下:

I>Br>Cl>S>P>F>O>N>C>D>H

在同位素(isotope)中質量高的順序在前。

②如果兩個多原子基團的第一個原子相同,則比較與它相連的其它原子,比較時,按原子序 數排列,先比較最大的,仍相同,再順序比較居中的、最小的。

③含有雙鍵或三鍵的基團,可認為連有兩個或三個相同的原子。

④若參與比較順序的原子的鍵不到4個,則可以補充適量的原子序數為零的假想原子,假想原子的排序放在最後。

(3)化學命名原則擴展閱讀:

命名原則和命名步驟:

命名時,首先要確定主鏈。命名烷烴時,確定主鏈的原則是:首先考慮鏈的長短,長的優先。若有兩條或多條等長的最長鏈時,則根據側鏈的數目來確定主鏈,多的優先。

若仍無法分出哪條鏈為主鏈,則依次考慮下面的原則,側鏈位次小的優先,各側鏈碳原子數多的優先,側分支少的優先。主鏈確定後,要根據最低系列原則(lowest series principle)對主鏈進行編號。

最低系列原則的內容是:使取代基的號碼盡可能小,若有多個取代基,逐個比較,直至比出髙低為止。最後,根據有機化合物名稱的基本格式寫出全名。

4. 高中化學有機化學的命名原則是什麼

1、取代基的第一個原子質量越大,順序越高; 如果第一個原子相同,那麼比較它們第一個原子上連接的原子的順序;如有雙鍵或三鍵,則視為連接了2或3個相同的原子。
以次序最高的官能團作為主要官能團,命名時放在最後。
2、其他官能團,命名時順序越低名稱越靠前。 主鏈或主環系的選取
以含有主要官能團的最長碳鏈作為主鏈,靠近該官能團的一端標為1號碳。
如果化合物的核心是一個環(系),那麼該環系看作母體;除苯環以外,各個環系按照自己的規則確定1號碳,但同時要保證取代基的位置號最小。
3、支鏈中與主鏈相連的一個碳原子標為1號碳。 數詞 位置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官能團的數目用漢字數字表示。
碳鏈上碳原子的數目,10以內用天干表示,10以外用漢字數字表示。 各類化合物的具體規則 烷烴
找出最長的碳鏈當主鏈,依碳數命名主鏈,前十個以天干(甲、乙、丙...)代表碳數,碳數多於十個時,以中文數字命名,如:十一烷。
從最近的取代基位置編號:1、2、3...(使取代基的位置數字越小越好)。以數字代表取代基的位置。數字與中文數字之間以 - 隔開。
有多個取代基時,以取代基數字最小且最長的碳鏈當主鏈,並依甲基、乙基、丙基的順序列出所有取代基。
有兩個以上的取代基相同時,在取代基前面加入中文數字:一、二、三...,如:二甲基,其位置以 , 隔開,一起列於取代基前面。 烯烴
命名方式與烷類類似,但以含有雙鍵的最長鍵當作主鏈。 以最靠近雙鍵的碳開始編號,分別標示取代基和雙鍵的位置。
若分子中出現二次以上的雙鍵,則以「二烯」或「三烯」命名。 烯類的異構體中常出現順反異構體,故須註明「順」或」反」。
4、炔烴
命名方式與烯類類似,但以含有叄鍵的最長鍵當作主鏈。 以最靠近叄鍵的碳開始編號,分別標示取代基和叄鍵的位置。 炔類沒有環炔類和順反異構物。
分子中既有雙鍵又有三鍵時,名字以烯先炔後,分別標注位置號,碳數寫在「烯」前面。
5、鹵代烴·醚 鹵代烴命名以相應烴作為母體,鹵原子作為取代基。
如有碳鏈取代基,根據順序規則碳鏈要寫在鹵原子的前面;如有多種鹵原子,列出次序為氟、氯、溴、碘。
醚的命名以碳鏈較長的一端為母體,另一端和氧原子合起來作為取代基,稱烴氧基。
6、醇 醇的命名,以含有醇羥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
由這條鏈上的碳數決定叫某醇,編號時讓醇羥基的位置號盡量小; 其他基團按取代基處理。 主鏈上有多個醇羥基時,可以按羥基的數目分別稱為二醇、三醇等。
7、醛
醛的命名,以含有醛基的最長的碳鏈為主鏈,其他部分作為取代基; 決定名稱的碳數包括醛基的一個碳。 如果有多個醛基,則以含有2個醛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稱二醛。
醛基作取代基時稱甲醯基(或氧代)。
8、 酮 以含有酮羰基最長的碳鏈為主鏈,按此鏈上的碳數(包括該羰基)稱為「某酮」;並把羰基的位置號標在前面,盡量使位置號最小。
如果主鏈上有多個羰基,可稱為二酮、三酮等。 羰基作取代基時稱「氧代」。
9、羧酸 以含有羧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依照碳數(包括羧基)稱為某酸。
主鏈上有2個羧基時,稱為二酸。 羧酸酐 以形成酸酐的酸的名稱稱呼酸酐,再加「酐」字。 (如:CH3CO-O-CO-C2H5——乙酸丙酸酐)
若形成酸酐的兩分子酸相同,直接稱為「某酸酐」。
10、酯 以形成酯的酸和醇的名稱命名,稱為某酸某(醇)酯或某醇某酸酯。
若有多個醇或酸分子參與成酯,那麼要在相應的醇或酸前面加上數目。
11、 胺類 以與氮原子相連的最長碳鏈為主鏈,按照該鏈上的碳原子數稱為「某胺」;
若是亞胺,氮原子上的較短烴基視作取代基,命名時稱「N-某基」(N表示取代基連在氮上) 脂環烴類 單脂環烴 環烷烴的命名與烷烴類似,直接在烷類前面加「環」字即可。
12、 環烯烴的命名與烯烴類似,編號由雙鍵先設定為 1 , 2 號碳。
13、橋環烷烴 橋環烷烴中,多個環公用的碳原子稱為橋頭碳;
給碳原子編號,從一個橋頭碳原子開始,依照環由大到小順序編完所有的碳原子;
命名時,先稱環的個數,然後在中括弧里標明各個環上橋頭碳之間的碳原子的個數,數字之間用點分隔,數字的個數總比環數多一個;
最後,按照環繫上碳原子的個數,稱為「某烷」。 如: 稱為二環[3.2.0]庚烷。
14、螺環烷烴 螺環烷烴中,兩個環公用的一個四級碳原子稱為螺原子;
編號從小環開始,1號碳是緊挨螺原子的一個碳原子; 命名時,先稱「螺」字,然後在中括弧里標明各個環上非螺原子的個數,數字之間用點分隔;
最後,按照環繫上碳原子的個數,稱為「某烷」。 如: 稱為螺[3.5]壬烷。 多環烯、炔烴
按照多環烷烴的規則命名,編號時盡量使重鍵的位置號最小,再把「烷」字換成「烯」或「炔」即可。
15、芳香族化合物 苯環系
苯的鹵代物、烷基代物等,先稱呼取代基的位置號和名稱,再加「苯」字。甲基、乙基等簡單烷基的「基」字可以省去。(如:1,2-二甲苯)
16、苯的烯、炔、醇、醛、酮、羧酸、磺酸、胺基代物等,以取代基的原形作為母體,先稱「苯」(表示苯基),再稱取代基的原形,編號時以取代基為主鏈,苯環為支鏈,與取代基相連的碳為1號碳。(如:苯乙烯)
芳烴的羥基代物稱為酚,對於苯來說是苯酚。苯環上直接連有兩個羥基時叫苯二酚。
17、 其他環系
各種芳環系都有不同的名字,其取代物的命名方法和苯環類似。但這些環系一般都固定了編號的順序(而不是像苯環一樣只由取代基決定): 萘環系 蒽環系 等等。 雜環化合物
把雜環看作碳環中碳原子被雜原子替換而形成的環,稱為「某雜(環的名稱)」;(如:氧雜環戊烷) 給雜原子編號,使雜原子的位置號盡量小。 其他官能團視為取代基。

5. 命名法的化學命名法

習慣命名法又稱為普通命名法,適用於結構簡單的烷烴。命名方法如下:
(1)用「正」表示直鏈的烷烴,根據碳原子數目命名為正某烷。
碳原子數目為1~10個的用天干名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碳原子數目在10個以上的,則用小寫中文數字表示。
「正」字也可用「n-」表示(n取自英文「normal」的第一個字母),但常可省略。
(2)用「異」表示末端具有(CH)CH-結構的烷烴。
「異」字也可用「i-」或「iso」表示。
(3)用「新」表示末端具有(CH)C-結構的含5、6個碳原子的烷烴。
「新」字也可用「neo」表示。 有機化合物種類繁多,數目龐大,即使同一分子式,也有不同的同分異構體,若沒有一個完整的命名方法來區分各個化合物,在文獻中會造成極大的混亂,因此認真學習每一類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機化學的一項重要內容。IUPAC命名法。中國的命名法是中國化學會結合IUPAC的命名原則和中國文字特點而制訂的,在1960年修訂了《有機化學物質的系統命名原則》,在1980年又加以補充,出版了《有機化學命名原則》增訂本。
烷烴的命名
碳碳間、碳氫間均以單鍵相連的烴稱為烷烴(alkane),無環的烷烴稱為鏈烷烴,有環的烷烴稱為環烷烴(cyclic hydrocarbon)。烷烴是有機化合物的母體化合物,所以首先學習烷烴的命名。
鏈烷烴的命名
(1)直鏈烷烴的命名
直鏈烷烴(n-alkane)的名稱用「碳原子數+烷」來表示。當碳原子數為1~10時,依次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碳原子數超過10時,用數字表示。例如,六個碳的直鏈烷烴稱為己烷。十四個碳的直鏈烷烴稱為十四烷。烷烴的英文名稱是alkane,詞尾用ane。
(2)支鏈烷烴的命名
有分支的烷烴稱為支鏈烷烴。
(Ⅰ)碳原子的級
下面化合物中含有四種不同的碳原子:
①與一個碳相連,是一級碳原子,用1°表示(或稱伯碳,primarycarbon),1°C上的氫稱為一級氫,用1°H表示。
②與兩個碳相連,是二級碳原子,用2°表示(或稱仲碳,secondarycarbon),2°C上的氫稱為二級氫,用表示。
③與三個碳相連,是三級碳原子,用3°表示(或稱叔碳,tertiarycarbon),3°C上的氫稱為三級氫,用3°H表示。
④與四個碳相連,是四級碳原子,用4°表示(或稱季碳,quaternarycarbon)。
(Ⅱ)烷基的名稱
烷烴去掉一個氫原子後剩下的部分稱為烷基。英文名稱為alkyl,即將烷烴的詞尾-ane改為-yl。烷基可以用普通命名法命名,也可以用系統命名法命名。
烷基的系統命名法適用於各種情況,它的命名方法是:將失去氫原子的碳定位為1,從它出發,選一個最長的鏈 為烷基的主鏈,從1位碳開始,依次編號,不在烷基主鏈上的基團均作為主鏈的取代基處理。寫名稱時,將主鏈上的取代基的編號和名稱寫在主鏈名稱前面。
(Ⅲ)順序規則
有機化合物中的各種基團可以按一定的規則來排列先後次序,這個規則稱為順序規則(Cahn-Ingold-Prdog sequence),其主要內容如下:
①將單原子取代基按原子序數(atmmc number)大小排列,原子序數大的順序在前,原子序數小的順序在後,有機化合物中常見的元素順序如下:
I>Br>Cl>S>P>F>O>N>C>D>H
在同位素(isotope)中質量高的順序在前。
②如果兩個多原子基團的第一個原子相同,則比較與它相連的其它原子,比較時,按原子序 數排列,先比較最大的,仍相同,再順序比較居中的、最小的。
③含有雙鍵或三鍵的基團,可認為連有兩個或三個相同的原子。
④若參與比較順序的原子的鍵不到4個,則可以補充適量的原子序數為零的假想原子,假想原子的排序放在最後。
(Ⅳ)名稱的基本格式
有機化合物系統命名的基本格式如下所示: 構型 + 取代基 + 母體 R-S;D-L;Z-E;順反 取代基位置號+個數+名稱(有多個取代基時,中文按順反序規則確定次序,小的在前;英文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官能團位置號+名稱(沒有官能團時不涉及位置號) (Ⅴ)命名原則和命名步驟
命名時,首先要確定主鏈。命名烷烴時,確定主鏈的原則是:首先考慮鏈的長短,長的優先。若有兩條或多條等長的最長鏈時,則根據側鏈的數目來確定主鏈,多的優先。若仍無法分出哪條鏈為主鏈,則依次考慮下面的原則,側鏈位次小的優先,各側鏈碳原子數多的優先,側分支少的優先。主鏈確定後,要根據最低系列原則(lowest series principle)對主鏈進行編號。最低系列原則的內容是:使取代基的號碼盡可能小,若有多個取代基,逐個比較,直至比出髙低為止。最後,根據有機化合物名稱的基本格式寫出全名。
單環烷烴的命名
1.R-S構型的確定
人的左、右手互為鏡影但不能重疊,手的這種性質稱為手性(chirality)。當一個碳原子與四個不同的基團相連時,可以產生兩種不同的立體結構,這兩種不同的立體結構互為鏡影但不能重疊,即具有手性,因此與四個不同基團相連的碳原子稱為手性碳原子(chiral carbon atom)。為了區別因手性碳而引起的兩種不同的立體結構,稱其中一種立體結構的手性碳為R構型,而另一種立體結構的手性碳為S構型。並規定用如下的方法來確定手性碳的構型:將與手性碳原子相連的四個基團按順序規則排列大小,將最小的基團放在離眼睛最遠的地方,其它三個基團按由大到小的方向旋轉,旋轉方向是順時針的,手性碳為R構型(拉丁文rectus的字首);旋轉方向是逆時針的,手性碳為S構型(拉丁文sinister的字首)。
2.環狀化合物順反構型的確定
由於成環碳原子的單鍵不能自由旋轉,因此當環上帶有兩個或多個基團時,就會產生兩種或多個立體異構體。一個異構體的兩個取代基團在環的同側稱為順式構型(cis configuration)另一個異構體的兩個取代基在環的異側,稱為反式構型(trans configuration)。
3.單環烷烴的命名
只有一個環的環烷烴稱為單環烷烴(moncyclic alkane)。環上沒有取代基的環烷烴命名時只需在相應的烷烴前加環。
環上有取代基的單環烷烴命名分兩種情況。環上的取代基比較復雜時,應將鏈作為母體,將環作為取代基,按鏈烷烴的命名原則和命名方法來命名。而當環上的取代基比較簡單時,通常將環作為母體來命名。當環上有兩個或多個取代基時,要對母體環進行編號,編號仍遵守最低系列原則。
但由於環沒有端基,有時會出現有幾種編號方式都符合最低系列原則的情況。也即應用最低系列原則無法確定哪一種編號優先。在這種情況下,中文命名時,應讓順序規則中較小的基團位次盡可能小。
當環上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取代基時,如分子有反軸對稱性,構型用順反表示,分子沒有反軸對稱性,構型用R-S表示。
環上帶有三個或更多基團時,若用順、反表示構型,要選用一個參照基團,通常選用1位的基團為參照基團,用r-1表示,放在名稱的最前面。
橋環烷烴的命名
橋環烷烴(bridged hydrocarbon)是指共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碳原子的多環烷烴,共用的碳原子稱為橋頭碳(bridgehead carbon),兩個橋頭碳之間可以是碳鏈,也可以是一個鍵,稱為橋。將橋環烴變為鏈形化合物時,要斷裂碳鏈,根據斷碳鏈的次數確定環數。如需斷兩次的橋環烴稱為二環(bicydo),斷三次的稱三環(tricyclo)等等,然後將橋頭碳之間的碳原子數(不包括橋頭碳)由多到少順序列在方括弧內,數字之間在右下角用圓點隔開,最後寫上包括橋頭碳在內的橋環烴碳原子總數的烷烴的名稱。如橋環烴上有取代基,則列在整個名稱的前面,橋環烴的編號是從第一個橋頭碳開始,從最長的橋編到第二個橋頭碳,再沿次長的橋回到第一個橋頭碳,再按橋漸短的次序將其餘的橋編號,如編號可以選擇,則使取代基的位號盡可能最小。
對於一些結構復雜的橋環烴化合物,常用俗名,如金剛烷和立方烷。
螺環烷烴的命名
螺環烷烴(spirocyclic hydrocarbon)是指單環之間共用一個碳原子的多環烷烴,共用的碳原子稱為螺原子(spiro atom)。螺環的編號是從螺原子上的小環開始順序編號,由第一個環順序編到第二個環,命名時先寫詞頭螺,再在方括弧內按編號順序寫出除螺原子外的環碳原子數,數字之間用圓點隔開,最後寫出包括螺原子在內的碳原子數的烷烴名稱,如有取代基,在編號時應使取代基位號最小,取代基位號及名稱列在整個名稱的最前面。
烯烴和炔烴
單烯烴和單炔烴的命名
單烯烴的系統命名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1)先找出含雙鍵的最長碳鏈,把它作為主鏈,並按主鏈中所含碳原子數把該化合物命名為某烯。如主鏈含有四個碳原子,即叫做丁烯。十個碳以上用漢字數字,再加上碳字,如十二碳烯。
(2)從主鏈靠近雙鍵的一端開始,依次將主鏈的碳原子編號,使雙鍵的碳原子編號較小。
(3)把雙鍵碳原子的最小編號寫在烯的名稱的前面。取代基所在碳原子的編號寫在取代基之前,取代基也寫在某烯之前。
(4)若分子中兩個雙鍵碳原子均與不同的基團相連,這時會產生兩個立體異構體,可以採用Z-E構型來標示這兩個立體異構體。即按順序規則,兩個雙鍵碳原子上的兩個順序在前的原子(或基團)同在雙鍵一側的為Z構型(Z configuration)(德文,Zusammen,在一起的意思),在兩側的為E構型(E configuration)(德文,Entgcgen,相反的意思)。
(5)按名稱格式寫出全名。
單炔烴的系統命名方法與單烯烴相同,但不存在確定Z-E構型的問題。
多烯烴或多炔烴的系統命名
多烯烴的系統命名按下列步驟進行。
(1)取含雙鍵最多的最長碳鏈作為主鏈,稱為某幾稀,這是該化合物的母體名稱。主鏈碳原子的編號,從離雙鍵較近的一端開始,雙鍵的位置由小到大排列,寫在母體名稱前,並用一短線相連。
(2)取代基的位置由與它連接的主鏈上的碳原子的位次確定,寫在取代基的名稱前,用一短線與取代基的名稱相連。
(3)寫名稱時,取代基在前,母體在後,如果是順、反異構體,則要在整個名稱前標明雙鍵的Z-E構型。
多炔烴的系統命名方法與多烯烴相同。
烯炔的系統命名
若分子中同時含有雙鍵與三鍵,可用烯炔作詞尾,給雙鍵、三鍵以盡可能低的編號,如果位號有選擇時,使雙鍵位號比三鍵小,書寫時先烯後炔。
芳香烴
含苯基的單環芳烴的命名
最簡單的此類單環芳烴是苯(benzene)。其它的這類單環芳烴可以看做是苯的一元或多元烴基的取代物。苯的一元烴基取代物只有一種。命名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苯作為母體。烴基作為取代基,稱為XX苯。另一種是將苯作為取代基,稱為苯基(phenyl),它是苯分子減去一個氫原子後剩下的基團,可簡寫成Ph—,苯環以外的部分作為母體,稱為苯(基)XX。
苯的二元烴基取代物有三種異構體,它們是由於取代基團在苯環上的相對位置的不同而引起的,命名時用鄰或o(ortho)表示兩個取代基處於鄰位,用間或m(meta)表示兩個取代基團處於中間相隔一個碳原子的兩個碳上,用對或p(para)表示兩個取代基團處於對角位置,鄰、間、對也可用1,2-,1,3-,1,4-表示。
若苯環上有三個相同的取代基,常用「連」(英文用「vicinal」,簡寫「vie」)為詞頭,表示三個基團處在1,2,3位。用「偏」為詞頭,表示三個基團處在1,2,4位。用「均」為詞頭,表示三個基團處在1,3,5位。
當苯環上有兩個或多個取代基時,苯環上的編號應符合最低系列原則。而當應用最低系列原則無法確定哪一種編號優先時,與單環烷烴的情況一樣,中文命名時應讓順序規則中較小的基團位次盡可能小。
多環芳烴的命名
分子中含有多個苯環的烴稱為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ene)。主要有多苯代脂烴(multiphenyl alicyclic hydrocarbon)、聯苯(biphenyl)和稠合多環芳烴(fused polycyclic arene) 。
1.多苯代脂烴的命名
鏈烴分子中的氫被兩個或多個苯基取代的化合物稱為多苯代脂烴。命名時,一般是將苯基作為取代基,鏈烴作為母體。
2.聯苯型化合物的命名
兩個或多個苯環以單鍵直接相連的化合物稱為聯苯型化合物。
聯苯類化合物的編號總是從苯環和單鍵的直接連接處開始,第二個苯環上的號碼分別加上一撇「'」,第三個苯環上的號碼分別加上兩撇「」其它依次類推。苯環上如有取代基,編號的方向應使取代基位置盡可能小,命名時以聯苯為母體。
3.稠環芳烴的命名
兩個或多個苯環共用兩個鄰位碳原子的化合物稱為稠環芳烴。最簡單最重要的稠環芳烴是萘、蒽、菲。
萘、蒽、菲的編號都是固定的。
萘分子的1,4,5,8位是等同的位置,稱為α位,2,3,6,7位也是等同的位置,稱為β位。蒽分子的1,4,5,8位等同,也稱為α位,2,3,6,7位等同,也稱為β位,9,10位等同,稱為7位。菲有五對等同的位置,它們分別是:1,8,2,7,3,6,4,5和9,10。取代稠環芳烴的名稱格式與有機化合物名稱的基本格式一致。
IUPAC有35個國際通用的稠環烴可作為命名中的母體,它們的結構、英文名稱及固定編號,見圖冊。
非苯芳烴
常見的單環非苯芳烴化合物可按前面講過的一般原則來命名。輪烯(amiulene)是一類單雙鍵交替出現的環狀烴類化合物。命名時將成環的碳原子數放在方括弧內,括弧後面寫上輪烯即可。也可以不寫括弧,用一短線將數字和輪烯相連。例如上面第四個化合物可稱為[18]輪烯或18-輪烯。輪烯也可以根據碳氫的數目來命名。18-輪烯含有十八個碳,九個雙鍵,所以也可以稱為環十八碳九烯。
烴衍生物
烴分子中的氫被官能團取代後的化合物稱為烴的衍生物。
常見官能團的詞頭、詞尾名稱 常見官能團的詞頭、詞尾名稱基團 詞頭名稱 詞尾名稱 -COOH 羧基 酸 -SO3H 磺酸基 磺酸 -COOR 酯基 酯 -COX 鹵甲醯基 醯鹵 -CONH2 氨基甲醯基 醯胺 —— 酸酐 -CN 氰基 腈 -CHO 甲醯基 醛 羰基 酮 -OH 羥基 醇 -OH 羥基 酚 -NH2 氨基 胺 -OR 烴氧基 醚 -R R原子 —— -NO2 硝基 —— -NO 亞硝基 —— 單官能團化合物的系統命名
只含有一個官能團的化合物稱為單官能團化合物。單官能團化合物的系統命名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將官能團作為取代基,仍以烷烴為母體,按烷烴的命名原則來命名。
若官能團是醚鍵,也可以採用這種方式來命名:取較長的烴基作為母體,把餘下的碳數較少的烷氧(RO—)作取代基,如有不飽和烴基存在時,選不飽和程度較大的烴基作為母體。
另一種情況是將含官能團的最長鏈作為母體化合物的主鏈,根據主鏈的碳原子數稱為某A(A=醇、醛、酮、酸、醯鹵、醯胺、腈等)。從靠近官能團的一端開始,依次給主鏈碳原子編號。在寫出全名時,把官能團所在的碳原子的號數寫在某之前,並在某A與數字之間畫一短線,支鏈的位置和名稱寫在某A的前面,並分別用短線隔開。
當一個環與一個帶末端官能團的鏈相連,而此鏈中又無雜原子和重鍵時,在IUPAC系統命名中可用連接命名法,即將兩者的名稱連接起來為此化合物的名稱。
酸酐可以看做兩分子羧酸失去一分子水後的生成物,兩分子羧酸是相同的,為單酐,命名時在羧酸名稱後加「酐」字,並把羧酸的「酸」字去掉;如兩分子羧酸是不同的,為混酐,命名時把簡單的酸放在前面,復雜的酸放在後面,再加「酐」字並把「酸」字去掉;二元酸分子內失水形成環狀酸酐,命名時在二元酸的名稱後加「酐」字。
酯可看做羧酸的羧基氫原子被烴基取代的產物,命名時把羧酸名稱放在前面,烴基名稱放在後面,再加一個「酯」字。分子內的羥基和羧基失水,形成內酯(lactone),用「內酯」兩字代替「酸」字,並標明羥基的位次。
含多個相同官能團化合物的系統命名
分子中含有兩個或多個相同官能團時,命名應選官能團最多的長鏈為主鏈,然後根據主鏈的碳原子數稱為某n醇(或某n醛、某n酮、某n酸等),n是主鏈上官能團的數目,用中文數字表達。例如七碳鏈的二元醇稱為庚二醇。
如果羧基直接連在脂環和芳環上,或一個碳鏈上有三個以上的羧基,也可以在烴的名稱後直接加上羧酸(carboxylic acid)、二羧酸(dicarboxylic acid)、三羧酸(tricarboxylic acid)。
當分子中含有多種官能團時,首先要確定一個主官能團,確定主官能團的方法是查看上文表格「常見官能團的詞頭、詞尾名稱」,表中排在前面的官能團總是主官能團。然後,選含有主官能團及盡可能含較多官能團的最長碳鏈為主鏈。主鏈編號的原則是要讓主官能團的位次盡可能小。命名時,根據主官能團確定母體的名稱,其它官能團作為取代基用詞頭表示,分子中如涉及立體結構要在名稱最前面表明其構型。然後根據名稱的基本格式寫出名稱。 IUPAC命名法是一種有系統命名有機化合物的方法。該命名法是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規定的。其前身是1892年日內瓦國際化學會的「系統命名法」。最理想的情況是,每一種有清楚的結構式的有機化合物都可以用一個確定的名稱來描述它。它其實並不是嚴格的系統命名法,因為它同時接受一些物質和基團的慣用普通命名。中文的系統命名法是中國化學會在英文IUPAC命名法的基礎上,再結合漢字的特點制定的。1960年制定,1980年根據1979年英文版進行了修定。
IUPAC有機物命名法是一種有系統命名有機化合物的方法。該命名法是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規定的,上次修訂是在1993年。其前身是1892年日內瓦國際化學會的「系統命名法」。最理想的情況是,每一種有清楚的結構式有機化合物都可以用一個確定的名稱來描述它。
一般規則
取代基的順序規則
當主鏈上有多種取代基時,由順序規則決定名稱中基團的先後順序。一般的規則是: 比較主鏈碳原子上所連各支鏈、取代基的第一個原子的原子序數的大小(同位素按相對原子質量的大小),原子序數較大者為「較優」基團。序數越大,順序越高。註:通常情況下,序數越大,相對原子質量也越大。故也可比較相對原子質量。 例如: I>Br>Cl>F>O>N>C 如果第一個原子相同,那麼比較它們第一個原子上連接的原子的順序;如有雙鍵或三鍵,則視為連接了2或3個相同的原子。 以次序最高的官能團作為主要官能團,命名時放在最後。其他官能團,命名時順序越低名稱越靠前。
例如: -CH2Br>-CH3
這兩個基團的第一個原子相同(均為C原子),則比較C原子上所連的原子,分別是Br,H,H(按原子序數由大到小排列)與H,H,H,因為Br>H,所以-CH2Br>-CH3。
主鏈或主環系的選取
以含有主要官能團的最長碳鏈作為主鏈,靠近該官能團的一端標為1號碳。
如果化合物的核心是一個環(系),那麼該環系看作母體;除苯環以外,各個環系按照自己的規則確定1號碳,但同時要保證取代基的位置號最小。
支鏈中與主鏈相連的一個碳原子標為1號碳。
數詞
位置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官能團的數目用漢字數字表示。
碳鏈上碳原子的數目,10以內用天干表示,10以外用漢字數字表示。
IUPAC有機物命名法

6. 有機化學命名原則

你可以看看
刑其毅主編的《基礎有機化學》第三版
的第2章
很詳細!!

7. 化學結構怎麼命名

1 化學命名原則
有機化合物數目眾多,結構復雜,理想的名稱不僅應該表示分子的組成,而且要准確、簡便地反映出分子的結構,因此命名法是有機化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常見的命名法有普通命名法、系統命名法和衍生物命名法。系統命名法現普遍為各國所採用。1982年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一次國際化學會議上制定了一個有機化合物命名原則,並稱之為日內瓦命名法,以後幾經修改和補充,1974年在倫敦召開的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簡稱IUPAC)上又加以修訂後,特稱為國際系統命名法(IUPAC系統命名法)或簡稱系統命名法。
我國現在所用的「有機化學命名原則」是在1980年中國化學會根據日內瓦命法及IUPAC系統命名法的原則,結合我國文字特點而制定的。這一方法可以運用於所有一般有機化合物的命名(某些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另有各自特定的命名方法)。而習慣命名法只適用於含碳原子較少的化合物,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運用正、異、新、伯、仲、叔、季七個字區別異構體的方法,在系統命名法中表示側鏈名稱時還是有用的,具體命名方法將在以後章節詳細介紹,本節著重介紹我國的系統命名法中常用的化學介詞。化學介詞是代表化合物結構組分結合關系的連綴詞。在化合物的命名和結構關系不會混淆時,介詞往往可以省略。在可省略的情況下,為了說明目的,介詞被括在括弧內。下面是我國所用的幾個主要介詞。
(1)化。表示簡單的兩個基之間的化合。這個介詞往往是省略的。例如,CHCOCl醯氯或氯(化)乙醯;CHCl六氯(化)苯。
(2)代。表示:①取代碳原子上的氫。例如,CHClCHCl 1,2-二氯(代)乙烷。②硫置換碳原子上的氧原子。例如:CHCHCHSH 丙硫醇或硫代丙醇。③硫置換羧基碳原子上的氧原子。例如 乙二硫代酸。 (3)合。表示:①某一化合物與某一基團發生加成作用。例如,丙酮合亞硫酸鈉;HNNH·HO水合肼;②分子間的加成化合。例如,CHO·CH(OH)醌合氫醌(氫鍵締合)。
(4)聚。表示相同分子的聚合。例如,(CHO)三聚甲醛;(-CH-CH-)聚乙烯。 (5)縮。表示相同或不相同的分子間失去水、醇、氨等小分子。例如,CHCH=NNHCONH乙醛縮氨基脲。
(6)並。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芳環或脂環之間通過兩位或多位相互結合形成稠環。例如:
(7)雜。表示其他原子置換了環上碳原子。用於雜環命名法的介詞。例如,吡啶的系統命名可稱為氮雜苯,又如嘧啶的命名可稱為二氮雜苯。
(8)聯。表示相同的環烴或雜環彼此以單鍵或雙鍵直接相連。例如:
(9)叉。表示基上一個原子用二價連於另一原子或兩個原子上。例如:
(10)撐。表示一個二價基,其兩價在基的兩端,分別連接在另外兩個原子上。例如, BrCHCHCHBr 丁撐二溴(或1,4-二溴丁烷)。
(11)用。表示基上一個原子用三價連於另一原子或三個原子上。例如,CHCCl 苄用三氯(或苯三氯甲烷)。
隨著新化合的不斷增加,有機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將不斷地修訂和完善。各類有機化合物的具體命名方法將在以後各章中詳細討論。

8. 化學式的命名原則

一. 單質的化學式和命名方法
常溫下為固體的單質一般用元素符號表示該元素的單質,元素符號的名稱就是該單質的名稱,例如碳—C、硫—S、磷—P、鈉—Na、銅—Cu、鎂—Mg、鐵—Fe,但是碘為I2。
稀有氣體用元素符號表示該元素的單質,元素符號的名稱就是該單質的名稱,也可在元素名稱後加一個「氣」字,例如氦(氣)—He、氖(氣)—Ne、氬(氣)—Ar等。
其它氣體的單質,一般用用元素符號和右下標2表示該元素的單質,用元素符號的名稱加一個「氣」字的方法來命名,例如氧氣—O2、氫氣—H2、氯氣—Cl2、氮氣—N2。

二. 氧化物的化學式和命名方法
氧化物的化學式中,氧元素符號寫在右邊,另一種元素的符號寫在左邊,即「先讀的後寫,後讀的先寫」一般稱為「氧化某」,例如「氧化銅」,後讀「銅」,則先寫銅的元素符號「Cu」,先讀「氧」,則後寫氧元素的符號「O」,故氧化銅的化學式為「CuO」。反之,MgO的名稱就是「氧化鎂」,CaO 的名稱就是「氧化鈣」。
某些稍微復雜點的氧化物或者有多種化合價元素的氧化物,一般稱為「幾氧化(幾)某」,即化學式中有幾個氧原子就稱為「幾氧化」,另一種元素有幾個原子就稱為「幾某」,例如Fe3O4稱為「四氧化三鐵」、P2O5稱為「五氧化二磷」, 若另一種元素原子數是1,則稱為「幾氧化某」,例如CO2稱為「二氧化碳」、SO2稱為「二氧化硫」、SO3稱為「三氧化硫」。
說明:以上只是主要規則,某些物質還有特定的命名方法和規則,請對照表1—1記憶常見的單質、氧化物、酸、鹼、鹽的名稱和化學式。

三. 酸的化學式和命名方法
中學化學要求掌握的無機酸的種類較少,請參考表1—1記住它們的化學式即可。

四. 鹼的化學式和命名方法
鹼一般是金屬的氫氧化物,書寫化學式時,金屬元素符號先寫,氫氧根(OH)後寫,讀作「氫氧化某」,例如氫氧化鈉,化學式為NaOH,又如Mg(OH)2的名稱為氫氧化鎂。
說明:NH3,名稱為氨,也稱氨氣,因其溶於水而生成NH3.H2O(一水合氨),NH3.H2O能電離產生OH�6�2而使水溶液呈鹼性,為了表1—1的簡潔,故把NH3填在鹼這一欄,但它並不是鹼。

五.鹽的化學式和命名方法
無氧酸(例如鹽酸)形成的鹽,稱為「氯化某」,例如NaCl稱為氯化鈉,注意FeCl2稱為氯化亞鐵,稱為FeCl3氯化鐵。
含氧酸(例如硫酸、碳酸、硝酸等)形成的鹽,稱為「某酸某」,例如Na2SO4稱為硫酸鈉,Na2CO3稱為碳酸鈉,注意如果是含氧酸形成的酸式鹽則稱為「某酸氫某」,例如NaHCO3稱為碳酸氫鈉。還有一些特殊的鹽,中學很少見到,就不提它們了。

熱點內容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
面試體育教師 發布:2025-07-04 03:55:12 瀏覽:120
教師師德先進材料 發布:2025-07-04 03:05:55 瀏覽:487
用什麼詞來形容班主任 發布:2025-07-04 00:41:46 瀏覽:849
吉婷老師 發布:2025-07-04 00:40:42 瀏覽:215
哪個銀行比較好 發布:2025-07-03 22:42:49 瀏覽:356
老師的苦是 發布:2025-07-03 22:41:31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