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學歷史論文

中學歷史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8-04 18:43:06

A. 求一篇初中歷史學生小論文,1500字以內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們祖國這一大家庭的成員,而且有些民族的 歷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漢族形成的同時就出現了。今天滿族的祖先西周的肅慎 ,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東胡,曾經十分強盛,並且建立過政權。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強盛,隔著長城 與秦漢帝國對峙。魏晉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則更多,而且不少國家還進入到中原地區。宋朝時,契 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黨項族建立的夏,就統治了大半個中國。元明清時期,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 管轄的范圍更廣,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統一了中國,成為我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滿族建立的清朝,疆 域廣大,是當時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 由於各民族的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在締造我們偉大祖國的過程中,作出了 重大的貢獻。在我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華夏族歧視的犬戎族,在 中原先進經濟文化的影響下,通過商鞅變法,一躍而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任務,推動了我 國歷史的向前發展。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統一北方後,經過孝文帝改革,逐步強盛起來,促進 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為隋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到後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清 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統一了全國。我國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從元朝開始的,我國今天的版圖,基本上是 清朝前期確定的。 從經濟上看,少數民族對祖國邊疆的開發,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東夷族開發了沿海地區,苗、瑤族開 發了長江、珠江和閩江流域,藏族開發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開發了西南地區,東胡族開發了東北地區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後開發了蒙古地區,回紇及西北各族開發了西北地區,高山族開發了台灣島 。正是邊疆各族人民對邊疆經濟的開發,並與中原地區建立了密切的經濟交往,才使多民族國家形成了統一的 不可分割的經濟整體。 至於在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例如清朝時期,東北各族 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國東北的斗爭,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軍反擊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國的斗爭。到了近代,各 族人民聯合起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斗爭的事例就更多了。 當然,各個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進的,也有落後的,他們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其中人數較多而又發展迅速的民族,對我們祖國歷史的發展起的作用就大些,例如,漢族不論在政治經濟上 ,還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過巨大的作用,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部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漢族的發展史。中國這個統一的國家,不是由某一個民族締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 包括歷史上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了的民族。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必須包括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歷史,沒有 少數民族的歷史,就不能稱之為中華民族史。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對於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在歷史 上的地位,既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而是要實事求是地講述。二、講述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要用矛盾的觀點進行具體的 分析。 在中國歷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處、和平發展的統一時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對立、彼此爭戰的分裂時期 ;既有漢族建立的政權,也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既有漢族內部的戰爭,也有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各 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來侵略的戰斗等等。歷史上,多民族的中國存在著統一和 分裂的情況。 應該如何看待歷史上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分裂的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便不難看出,在我國這 個多民族的國家裡,在各民族之間,當矛盾的同一性佔主要地位時,彼此就友好相處,互相往來,和平發展, 國家就表現為統一狀態,例如,秦漢的統一,隋唐的統一,元明清的統一等。當矛盾的斗爭性佔主要地位時, 民族之間就相互對抗,甚至爆發戰爭,國家就處於戰爭或分裂狀態,例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 裂,五代十國的割據狀態等。同時,矛盾雙方還可以互相轉化,比如宋與西夏、遼、金的戰爭,雙方統治階級 幾乎動員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戰爭之後,各民族之間,特別是各族人民之間,又出現了和平相 處的局面。民族戰爭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萬人死於非命,經濟文化受到破壞,然而,戰爭也是各民 族之間相互接近的一種重要方式。歷史上每一次戰爭之後,總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強迫遷徙到另一個民 族的聚居地,各民族雜居錯處,相互融合。東晉十六國時,民族戰爭經常發生,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一次民 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滿族如果不入主中原,他們就不會有較多的成分融合到漢族之中。至於戰爭引起的 經濟、文化交流的例子,歷史上更是屢見不鮮。這在客觀上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起了促進作 用。 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仇視、屠殺和戰爭,只是民族關系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歷史上各族人民友好相處 ,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長期進行著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在向共同的階級敵人進行斗爭的過程中,相互支持, 共同締造和發展了多民族的偉大祖國,促進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這才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本質和主流。 三、對於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要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怎樣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漢民族把岳飛、文天祥等人當成本民族的英雄 ,而女真、蒙古族則認為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認為,能代表中華民族利益的、有利 於祖國統一的人,才能稱為民族英雄。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確定呢?我認為,對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應當用一 分為二的觀點進行具體的分析,既不能絕對地肯定,也不能絕對地否定,更不能帶有狹隘的民族情緒片面地下 結論,而是應該指出其功過之大小,從而確定其是怎樣的一個民族英雄。要熱情頌揚他們的歷史功績,對個別 有污點的人物,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比如,在講述岳飛帶領「岳家軍」抗 金斗爭的事跡時,有的學生提出:岳飛鎮壓過農民起義,不算民族英雄。應當指出,抗金斗爭是岳飛一生中的 主要活動,他從軍二十年,絕大部分歲月是在抗金前線度過的。還有的學生提出:宋當時已是腐朽的政權,當 遭到外族的進攻時,必然滅亡,這是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岳飛抗金,阻礙了國家的統一,阻礙了歷史的向前 發展,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要講清,金軍南下,是以屠殺、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 ,金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因此,岳飛抗金是正文的,帶有反侵略戰爭 的性質,他的英勇斗爭,阻遏了金軍南下的進程,保衛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雖然他有忠君思想,曾經鎮壓過農民起義,但從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來看,他鎮壓農民起義的污點同他在抗 金斗爭中所建立的功績相比,顯然是功大於過,他仍然不愧為我國古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の隨便←磊 回答採納率:44.2% 2008-11-02 18:04 歷史教學中的民族關系問題一、講述歷史上的少數民族要實事求是。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們祖國這一大家庭的成員,而且有些民族的 歷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漢族形成的同時就出現了。今天滿族的祖先西周的肅慎 ,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東胡,曾經十分強盛,並且建立過政權。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強盛,隔著長城 與秦漢帝國對峙。魏晉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則更多,而且不少國家還進入到中原地區。宋朝時,契 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黨項族建立的夏,就統治了大半個中國。元明清時期,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 管轄的范圍更廣,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統一了中國,成為我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滿族建立的清朝,疆 域廣大,是當時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 由於各民族的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在締造我們偉大祖國的過程中,作出了 重大的貢獻。在我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華夏族歧視的犬戎族,在 中原先進經濟文化的影響下,通過商鞅變法,一躍而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任務,推動了我 國歷史的向前發展。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統一北方後,經過孝文帝改革,逐步強盛起來,促進 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為隋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到後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清 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統一了全國。我國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從元朝開始的,我國今天的版圖,基本上是 清朝前期確定的。 從經濟上看,少數民族對祖國邊疆的開發,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東夷族開發了沿海地區,苗、瑤族開 發了長江、珠江和閩江流域,藏族開發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開發了西南地區,東胡族開發了東北地區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後開發了蒙古地區,回紇及西北各族開發了西北地區,高山族開發了台灣島 。正是邊疆各族人民對邊疆經濟的開發,並與中原地區建立了密切的經濟交往,才使多民族國家形成了統一的 不可分割的經濟整體。 至於在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例如清朝時期,東北各族 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國東北的斗爭,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軍反擊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國的斗爭。到了近代,各 族人民聯合起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斗爭的事例就更多了。 當然,各個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進的,也有落後的,他們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其中人數較多而又發展迅速的民族,對我們祖國歷史的發展起的作用就大些,例如,漢族不論在政治經濟上 ,還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過巨大的作用,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部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漢族的發展史。中國這個統一的國家,不是由某一個民族締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 包括歷史上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了的民族。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必須包括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歷史,沒有 少數民族的歷史,就不能稱之為中華民族史。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對於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在歷史 上的地位,既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而是要實事求是地講述。二、講述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要用矛盾的觀點進行具體的 分析。 在中國歷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處、和平發展的統一時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對立、彼此爭戰的分裂時期 ;既有漢族建立的政權,也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既有漢族內部的戰爭,也有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各 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來侵略的戰斗等等。歷史上,多民族的中國存在著統一和 分裂的情況。 應該如何看待歷史上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分裂的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便不難看出,在我國這 個多民族的國家裡,在各民族之間,當矛盾的同一性佔主要地位時,彼此就友好相處,互相往來,和平發展, 國家就表現為統一狀態,例如,秦漢的統一,隋唐的統一,元明清的統一等。當矛盾的斗爭性佔主要地位時, 民族之間就相互對抗,甚至爆發戰爭,國家就處於戰爭或分裂狀態,例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 裂,五代十國的割據狀態等。同時,矛盾雙方還可以互相轉化,比如宋與西夏、遼、金的戰爭,雙方統治階級 幾乎動員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戰爭之後,各民族之間,特別是各族人民之間,又出現了和平相 處的局面。民族戰爭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萬人死於非命,經濟文化受到破壞,然而,戰爭也是各民 族之間相互接近的一種重要方式。歷史上每一次戰爭之後,總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強迫遷徙到另一個民 族的聚居地,各民族雜居錯處,相互融合。東晉十六國時,民族戰爭經常發生,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一次民 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滿族如果不入主中原,他們就不會有較多的成分融合到漢族之中。至於戰爭引起的 經濟、文化交流的例子,歷史上更是屢見不鮮。這在客觀上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起了促進作 用。 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仇視、屠殺和戰爭,只是民族關系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歷史上各族人民友好相處 ,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長期進行著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在向共同的階級敵人進行斗爭的過程中,相互支持, 共同締造和發展了多民族的偉大祖國,促進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這才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本質和主流。 三、對於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要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怎樣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漢民族把岳飛、文天祥等人當成本民族的英雄 ,而女真、蒙古族則認為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認為,能代表中華民族利益的、有利 於祖國統一的人,才能稱為民族英雄。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確定呢?我認為,對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應當用一 分為二的觀點進行具體的分析,既不能絕對地肯定,也不能絕對地否定,更不能帶有狹隘的民族情緒片面地下 結論,而是應該指出其功過之大小,從而確定其是怎樣的一個民族英雄。要熱情頌揚他們的歷史功績,對個別 有污點的人物,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比如,在講述岳飛帶領「岳家軍」抗 金斗爭的事跡時,有的學生提出:岳飛鎮壓過農民起義,不算民族英雄。應當指出,抗金斗爭是岳飛一生中的 主要活動,他從軍二十年,絕大部分歲月是在抗金前線度過的。還有的學生提出:宋當時已是腐朽的政權,當 遭到外族的進攻時,必然滅亡,這是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岳飛抗金,阻礙了國家的統一,阻礙了歷史的向前 發展,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要講清,金軍南下,是以屠殺、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 ,金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因此,岳飛抗金是正文的,帶有反侵略戰爭 的性質,他的英勇斗爭,阻遏了金軍南下的進程,保衛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雖然他有忠君思想,曾經鎮壓過農民起義,但從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來看,他鎮壓農民起義的污點同他在抗 金斗爭中所建立的功績相比,顯然是功大於過,他仍然不愧為我國古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

B. 求初中歷史小論文,1000字左右

原創 本人為初三學生 希望採納

歷史的長空
以正確平和的心態對待歷史
我國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一書的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句改變我歷史觀的話:所謂對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和弱點,一切言委卸於古人。這句話是我學習歷史的基礎與前提,成為我學習歷史的指導思想。
古代史的繁盛與近代史衰落的巨大反差,讓我們一度那段歷史里的人和事迸發強烈的憤慨。但是這句話改變我歷史觀的話讓我認識到了我們在學習那段歷史時偏激的態度。它讓我們明白了我們應以一種平常心對待歷史,應以一種正確平和的態度學習那段屈辱的歷史。一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曾這樣說:「我們要記住歷史,但不要記住仇恨。」這種平和的心態是對歷史的最好詮釋。這種態度不是不愛國,而是要讓這些慘痛屈辱的歷史從絆腳石蛻變為我們今後路上的墊腳石。
偏激的仇恨態度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只會產生阻礙作用,太多的主觀因素干擾,會讓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歷史。用平和的心態看歷史對它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透徹,對它的評價才會更加客觀。
當今社會下的我們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看歷史,而應該以平視乃至仰視歷史。不只是對歷史,在當今社會也同樣如此。北外大學美國研究室主任梅任毅曾說:我們要避免的是在還沒有真正成為大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種「大國心態」對待歷史我們也不應有「大國心態」,不要以為我們站在了歷史的最高峰,這才是正確對待歷史的態度。
從多個角度品味歷史
易中天說歷史人物皆有三個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而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也會讀到各種版本的作品。如:正史、野史、各種各樣的文獻讓歷史真相更為難以探求。所以在學習歷史時,我們的思想更不能單一,要從多個角度,不同的觀點看歷史、品歷史、悟歷史。例如:李鴻章,他被公認為是賣國賊。這是從歷史的角度看的。但我們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的話,就不免會對那一系列條約簽訂的前因後果產生自己的主觀看法。如果站在他自身的角度來看,或許為他的無奈發出感嘆。而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則可以發現他身上的哪些品質,哪些思想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而哪些做法需要我們引以為戒。我們還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我們在他的處境下,我們如何做更為妥當。這不僅是學習、回顧歷史,也是預習、講述人生。從多個角度品味歷史,會得到對歷史不同的理解與認識,還會得到我們自己感悟出的人生啟示。
樹立自己的歷史觀
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生活中的困惑,往往可以通過讀史來解答。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可以讓你深入透徹的理解歷史,可以讓你感悟到屬於自己的歷史思想,它會成為你學習歷史道路上的一個路標,會成為學習歷史的一塊基石。樹立你自己的歷史觀,以歷史觀影響你的人生觀、價值觀,會讓你受益無窮。
對歷史,我們應有來自自我的主觀看法,也要有對它客觀的評價,讓我們站在山腳下,平靜地仰望那歷史的天空。

C. 初中歷史小論文 800——1000字

請查看已有答案:

歷史的長空
以正確平和的心態對待歷史
我國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一書的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句改變我歷史觀的話:所謂對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和弱點,一切言委卸於古人。這句話是我學習歷史的基礎與前提,成為我學習歷史的指導思想。
古代史的繁盛與近代史衰落的巨大反差,讓我們一度那段歷史里的人和事迸發強烈的憤慨。但是這句話改變我歷史觀的話讓我認識到了我們在學習那段歷史時偏激的態度。它讓我們明白了我們應以一種平常心對待歷史,應以一種正確平和的態度學習那段屈辱的歷史。一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曾這樣說:「我們要記住歷史,但不要記住仇恨。」這種平和的心態是對歷史的最好詮釋。這種態度不是不愛國,而是要讓這些慘痛屈辱的歷史從絆腳石蛻變為我們今後路上的墊腳石。
偏激的仇恨態度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只會產生阻礙作用,太多的主觀因素干擾,會讓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歷史。用平和的心態看歷史對它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透徹,對它的評價才會更加客觀。
當今社會下的我們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看歷史,而應該以平視乃至仰視歷史。不只是對歷史,在當今社會也同樣如此。北外大學美國研究室主任梅任毅曾說:我們要避免的是在還沒有真正成為大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種「大國心態」對待歷史我們也不應有「大國心態」,不要以為我們站在了歷史的最高峰,這才是正確對待歷史的態度。
從多個角度品味歷史
易中天說歷史人物皆有三個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而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也會讀到各種版本的作品。如:正史、野史、各種各樣的文獻讓歷史真相更為難以探求。所以在學習歷史時,我們的思想更不能單一,要從多個角度,不同的觀點看歷史、品歷史、悟歷史。例如:李鴻章,他被公認為是賣國賊。這是從歷史的角度看的。但我們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的話,就不免會對那一系列條約簽訂的前因後果產生自己的主觀看法。如果站在他自身的角度來看,或許為他的無奈發出感嘆。而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則可以發現他身上的哪些品質,哪些思想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而哪些做法需要我們引以為戒。我們還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我們在他的處境下,我們如何做更為妥當。這不僅是學習、回顧歷史,也是預習、講述人生。從多個角度品味歷史,會得到對歷史不同的理解與認識,還會得到我們自己感悟出的人生啟示。
樹立自己的歷史觀
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生活中的困惑,往往可以通過讀史來解答。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可以讓你深入透徹的理解歷史,可以讓你感悟到屬於自己的歷史思想,它會成為你學習歷史道路上的一個路標,會成為學習歷史的一塊基石。樹立你自己的歷史觀,以歷史觀影響你的人生觀、價值觀,會讓你受益無窮。
對歷史,我們應有來自自我的主觀看法,也要有對它客觀的評價,讓我們站在山腳下,平靜地仰望那歷史的天空。

D. 初中歷史論文..

寫曹操吧,現代人都說他是奸雄,但宋朝之前寫他是英雄的居多,有爭議的東西都比較好寫一點。三國的歷史對初中生來說也不難,而且網上可查的資料較多,但寫的是正史的話就不要借鑒《三國演義》的內容,這本是小說不是正史,裡面富含太多作者的個人喜好,違背歷史的東西滿多的

第一段可以介紹下曹操的生平,「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是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之類的,最好再謝謝當時的局勢。

第二段描寫一下他的好,像他是治世之能臣,才智和計謀都是當時奇才,而且他不止軍事謀略,寫詩做詞也一流,建安風骨的代表。

第三段就要對比寫他的不好,例如周瑜說他「雖名托漢相,其實漢賊也。」等等。

第四段寫你自己對曹操的評價是好是壞以及你的理由,我個人比較喜歡正史上的曹操,雖然他挾天子令諸侯,但這或多或少有利於那時天下的統一,不然就以當時袁紹、袁術、公孫瓚等各路諸侯的割據,是絕不可能演變成後來的三國鼎立;而且雖然曹操是魏武帝,可是真正廢漢篡位的是曹丕,曹操手下很多人也曾經勸過曹操自立當皇帝,最後曹操也沒這么做,所以,曹操利大於弊。

最後結個尾就好了。

E. 初中歷史論文範文

什麼是歷史,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失敗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來的文明史。人猿相揖別,幾個石頭磨過,(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少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生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但記得斑斑點點,
幾行陳跡。三墳五典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一篇讀罷頭飛雪,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庄喬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鋮。歌未竟,東方白。毛澤東 賀新郎 讀史。

F. 初中歷史小論文

國慶節資料: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為什麼把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播。

各國國慶節由來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以佔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崙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迦納等國也是如此。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國慶節歷史由來 :

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三個梗概,最後一個能長點,可以自己在前後加上一些套話,視你們老師情況而定

諸葛亮一生失知多少?
梗概:諸葛亮從隆中出山之後,成為劉備集團軍事和人事方面的主要掌權人員之一。作為一個軍師,諸葛亮在大政方針即戰略方面成功地指導了弱小的劉備勢力,從無立錐之地到坐擁西川,諸葛亮做得十分成功。但是作為一個人事方面的主管,諸葛亮在調解荊州派和川派之間的矛盾,以及提拔人才方面,做得不盡如人意,這是炎漢後期的發展力不足原因之一;作為一個託孤臣子,諸葛亮在對待新君方面顯得稍微有些越權。人無完人,諸葛亮仍然不失為三國時期著名大臣之一。

蜀吳聯盟解體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梗概:主要應當是荊州問題。荊州富庶,在戰略上又是四戰之地。從內部講,炎漢的方面大將關羽在執行聯盟政策方面,理解不足;同時吳國方面也不願意放荊州這個最具發展潛力的地盤,同時越江向徐州方面發展對吳國的軍隊來說有些力不從心,只能向西,對炎漢展開攻擊。外部的原因是魏國在赤壁失敗之後,在長江一線保持了壓迫但是不攻擊的態勢,使得吳漢聯盟不再那麼迫切,解體成為可能。

漢光武、曹操、隋文帝比較
梗概:光武結束了王莽之亂和綠林赤眉的起義,這個功績是有水分的。必須看到當時並沒有結構性的社會變更的需要,社會動亂更多的是由於王莽混亂的執政思想引起的。所以光武乘勢而起,在農民起義者沒有最基本的政治目標和軍閥多居邊地的情形下迅速統一天下。在統一之後,光武的執政奠定了了東漢後二百年的基業。

隋文統一更多是世勢的要求。北方的統一和楊堅在北周的高位,讓他的功績變得容易了一些。但是他和統一北方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相比,他活得更長一些(宇文邕統一後一年死,朝政迅速被楊堅把持)。另外他的兒子在統一事宜上也算承志。楊堅在政務上的成就要比光武強一些。

至於曹操,出身不如楊堅之高位,西園一校尉爾;家世不如劉秀之正統,閹宦假孫,極為底下;更遇亂世,眾人皆起。在這種基礎上,統一北方的功業讓人除了佩服以外無話可說。在屯田和引進人才的舉動上,要比劉秀水平高多了。(至於《讓縣自明本志令》,其實還是吹噓的成份居多。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下《讓縣自明本志令》,建安十六年正月庚辰,天子報:減戶五千,分所讓三縣萬五千封三子,植為平原侯,據為范陽侯,豹為饒陽侯,食邑各五千戶。方四十一日爾,就把封給自己的三縣一點不漏的轉給了自己的三個兒子。鄙視他!)

綜上所述,考慮到初始條件和社會環境,曹操在功績上完全可以比美光武和隋文,甚至猶有過之。

但是在歷史影響上,曹操就比不上這兩位了。

光武的東漢雖然在歷史上稱不上盛世,但是也是二百多年的大統一。這是實際的影響。在心理的影響上,光武給以後的王朝遺民做了一個好例子。比如南明的弘治,估計也想像光武一樣,復祖業吧。
隋文的稍微差一些,但是考慮到隋唐之間的動亂是一個表層的,不涉及社會結構變更的戰亂。那麼說他的統一直接導致了接下來的唐的統一,也是不為過的。
曹操么,在統一方面的影響就接近於無了。司馬氏的長期掌權讓曹操在實際政治上的影響變得無足輕重。倒是後世在不停地給他畫白臉,這影響有還不如沒有。

G. 初中歷史論文200字

按照一般理解,我們所說的民族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過往的歷史中形成的具有明顯特色的傳統文化.而對民族文化進行深刻的反思,又是近代以來,尤其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非常重要的學術思潮和社會思潮.我們可以看到,在一系列的文化反思過程中,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雖也有諸多的肯定,但更多的卻是對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負面因素進行理性的清算,以求釐清傳統文化對中國歷史前進的阻礙性所在.以今天的目光來看,不論是對其精華的肯定,還是對其負面因素的清算,目的都不是為了簡單地繼承或割裂,而是為了把在事實上割不斷的傳統文化揚棄之後,得以有效的延續,並創造出新的民族文化.
然而,在所謂的全球文化以鋪天蓋地的氣勢滾滾而來,威脅著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生存,而與之相關聯的民族精神的更生和重塑也出現了許多令人憂慮的問題時,又促使我們必須對民族文化作出反思之後新的反思,並且作出理性的選擇. 所謂理性的選擇,即是說,我們不僅意識到民族文化在培育我們下一代的民族精神時的重要意義,從而堅定一個基本的立場,那就是要弘揚民族文化的精華,延續民族文化的命脈,創造與時俱進的新的民族文化,而且,我們還必須強化對民族文化的研究,擴大民族文化對下一代的教育機會,使我們的民族文化以宣傳和學校教育的基本方式傳達給我們的受教育者.
在這樣的傳達過程中,不論是社會宣傳還是學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點不是讓受教育者被動地接受傳統的民族文化,而是在學習、研究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提高理解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自立能力,不僅使受教育者形成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而且形成對民族文化的鑒賞能力,從民族文化的內容到它發展的歷史,從民族文化的表達到文化形式的審美演進,都可以形成生生不息的動態理解.那樣,才能更好地通過民族文化的教育進行民族精神的教育,知古鑒今,繼往開來,去進行更為有價值的民族精神的創造.

H. 【初中】歷史小論文

1.明治維新與我國改革開放
1868年,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開始。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
日本為了擺脫危機,為了實現富國強兵,明治政府進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向西方學習。
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裡,取得了不少的成績與輝煌。同三十年前相比,確實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
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改革開還遠遠沒有完成,改革開放任重道遠。
日本的明治維新給我們一些啟示。1革新 2 繼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3重人才4要與時俱進才能趕上潮流。5 政府集權。6.改革時不要把老祖宗的東西都扔了。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地學習世界先進文化精髓,善於吸收和消化他國的科技成果,才能促進國家的進步和繁榮,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2. 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凡爾盛頓體系」。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力量對比。帝國主義戰勝因為重新瓜分世界先後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調整了它們在歐洲和平洋地區的關系,形成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第二次變動是二戰後形成的雅爾塔體系。二戰後,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被以美蘇為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力量對比發變化;歐洲在戰爭中受到嚴重削弱;美國的經濟力量空前膨脹,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事力量壯大,成為世界上惟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美蘇在實力均勢的基礎上,按照雅爾塔等國際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
第三次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兩極格局瓦解,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原因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兩極格局隨之結束;而世界經濟結構的多極化必然導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

I. 中學歷史論文

我在網上幫你找了一篇,希望能夠幫到你

百日維新歷史論文(題目自擬,可以從中摘抄800左右非常簡單)

1898年(夏歷戊戌年)中國維新派在清光緒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運動。又稱戊戌維新、戊戌變法。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後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希望按照西方國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經濟改革,爭取國家富強。維新派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設立學堂,宣傳變法主張,受到少數官僚贊助。光緒接受維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不要以為我打錯了,沒錯,是「國是」)詔」,宣布變法維新。在103天里頒布數十條維新詔令。新政主要內容為倡辦新式企業、獎勵發明創造;設鐵路、礦務總局,修築鐵路開采礦產;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學校,提倡西學;裁汰冗員,削減舊軍,重練海陸軍。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康廣仁、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等「六君子」被殺害。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維新」失敗。
百日維新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自清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詔定國是、決定變法起,至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後重新「訓政」止,共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毅然頒布「明定國是詔」,決定變法,自是日起,開始了中國近代史上轟動一時的「百日維新」。二十八日,光緒帝在頤和園仁壽殿召見了時任工部主事的康有為,這是他們君臣初次會見。康利用這次面談機會,重申其全面變法的主張。首先陳述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到了生死關頭,非盡變舊法不能自強。光緒同意,表示:今日誠非變法不可。康又指出,近年來並非不言變法,然少變而不全變,舉其一而不改其二,結果必至無功。認為欲變法必先改訂制度法律,否則只是變事,不是變法,要求光緒帝「先開制度局而變法律」。並說他研究過各國變法的情形,西方各國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三十年而強,相信中國只要認真變法,三年可以自立。光緒帝認為他講的條理很詳備。康又問:「皇上既知非變法不可,為何久而不舉,坐視國家危亡?」光緒噓睨簾外,嘆道:「奈掣肘何!」康領會光緒帝是顧慮慈禧太後阻撓,故此建議「就皇上現在之權,行可變之事,雖不能盡變,而扼要以圖,亦足以救中國」。指出,現在當朝大臣多老朽守舊,不懂世界大勢,皇上若欲變法,不能依靠守舊大臣,只有擢用有才乾的小臣,給以官職,准許他們上條陳,若有真才實學,予以破格重用,令其辦理新政。至於守舊大臣,可保持他們原來的俸祿,使其無失位的恐懼,他們便不會阻撓新政了。這是康有為在新舊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為光緒皇帝設計的一種帶有妥協性的變法策略。康還建議,以後凡變法之事,請皇上多下詔書,「示以意旨所在」,則大臣雖守舊,亦「無從議駁」。為了選拔和造就人才,康又建議廢除八股取士制度,強調翻譯西書和派人出國游學、游歷;並對答了如何籌款以解決財政困難等問題。對康所言,光緒帝均表同意,最後又表示:「汝尚有言,可具折條陳。」康有為大為興奮,在這不同尋常的百日之內,他和其他維新人士一起,憂國阽危,嘔心瀝血,屢上新政奏議,頻呈自撰之變法書籍,對變法維新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光緒皇帝亦「深觀時變,力圖自強」,「政厲雷霆」,「令如流水」,發布了180條新政詔令,使這曇花一現的百日,曾是一個「諭旨雷厲風行,人心為之一振」的時刻。主要內容有:

熱點內容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
面試體育教師 發布:2025-07-04 03:55:12 瀏覽:120
教師師德先進材料 發布:2025-07-04 03:05:55 瀏覽:487
用什麼詞來形容班主任 發布:2025-07-04 00:41:46 瀏覽:849
吉婷老師 發布:2025-07-04 00:40:42 瀏覽:215
哪個銀行比較好 發布:2025-07-03 22:42:49 瀏覽:356
老師的苦是 發布:2025-07-03 22:41:31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