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漢中歷史文化

漢中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8-04 22:23:40

1. 漢中民俗文化簡單介紹

漢中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是華夏文明較早的開發地區之一。漢水流域是人類先祖起源地之一。由於地處秦嶺和巴山之間,是我國東西南北的過渡地帶,其氣候、特產、飲食、習俗都具有過渡性的特點。稻作文化麥粟文化在這里兼種並華;又處於荊楚、巴蜀、秦隴三大文化的撞擊之中,兼容並蓄,吸收融合,發展升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漢水文化;加之,歷史上"湖廣填陝南",南北移民,五方雜處,從而使漢中的民俗兼四方,語言雜秦蜀,在全國具有獨特性。諸如生產生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人生禮儀、信仰崇拜、娛樂游藝、神話傳說等,是漢中文化遺產的立體史籍。豐富的人文資源、民俗資源,為漢中民俗旅遊的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潛力很大,不僅大有前途,而且"錢途"無量。經過長期思考和研究,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開發:一、充分利用民間傳統節日增闢旅遊項目,以吸引國內外遊客的興趣。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聰慧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富有民間文化特色的節日。比如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傳統節日"春節"、"中秋節"等;還有一些是被我們逐漸淡忘的節日,如"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傳統民間節日舉辦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從而有效帶動民俗文化旅遊的蓬勃發展。漢中秦巴民俗村就曾多次在春節期間成功地舉辦過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演出活動,不僅吸引了眾多的觀眾和遊客,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同時也為長期大量分散於民間的各種演出團體和民間藝人提供了展示才藝的機會和舞台,為促進漢中的旅遊發展,繁榮民間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可謂一舉多得,意義深遠。漢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也曾多次與各縣區旅遊景點大力舉辦各種民間文化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這里比較成功和有影響的例子當數漢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與勉縣老道寺鎮"天河渡假村"聯合舉辦的兩屆"天河愛情節".另外還有一些則是我們漢中本地的一些傳統民間節日和紀念節會。比如漢台區武鄉鎮每年農歷二月十九的"南堂廟會"、城固原公、文川每年農歷"二月二"、"三月三"舉辦的"物資交流會",還有勉縣每年清明節舉辦的"諸葛亮文化節"、城固每年十月份舉辦的"張騫文化藝術節"等。通過這些當地民間舉辦的傳統廟會和紀念節會,不僅有利於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而且能夠更為充分地展示漢中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從而能夠愈來愈多地吸引外地的開發商和遊客的投資與光顧。

2. 何謂漢中文化,漢中精神又指什麼

真正理解漢中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漢中為什麼稱漢中?漢中,得名於漢水。漢水,得名於天漢,也就是銀河。古代的祭司、神官、天文學家認為:盤古開天闢地後,祝融和共工天地大戰,天傾西北,地降東南,形成了黃天厚土的世界。天漢位於天的中央,把天空分為兩部分。與此相對應的,地上也應該有一條大河,位於大地的中央,並且把大地分為兩半。當時已知的世界:北邊有一條大河,就是黃河,南邊也有一條大河,就是長江。那麼這條大河就應該位於黃河和長江的中央。他們找到了這條大河。天上的大河叫漢,所以他們就把地面上的這條大河也命名為漢,又叫漢水、漢江。漢水源頭有一座城市,東面是平原大海,西面是雪山戈壁,北面是草原沙漠,南面是森林沼澤,那麼它也位於大地的中央,於是就起名為漢中,意思就是漢水之源,大地中央。所以漢中的別名也叫天漢。
漢中的歷史就如同漢水一般,從雲霧繚繞的遠方,從高山之端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流過漢中的山川,也流過數千年的漫長歲月。
早在烽火不斷的春秋戰國時期,漢中就是秦、楚兩國相爭之地。秦惠文王時,秦國戰勝楚國,楚國不得不劃地媾和,於是秦取地六百餘里,置漢中郡。漢中這個名字被首次載入史冊。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
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
,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的歷代人類英傑,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後人最彌足珍貴的財富。漢水同樣是一條偉大的母親河,因為生於斯,游於斯,逝於斯的歷代名流璨若星漢。
而他們中最能代表漢中的精神財富有三種:第一種:張蔡精神。
張騫
,博望侯,大行令,中外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路之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第一個外來物種的大規模引進者。(張騫為漢中本土人)蔡倫
,龍亭侯,尚方令,名垂千史的發明家,造紙之父。(蔡倫為湖南來陽人,其封地在漢中洋縣)張騫-蔡倫精神就是開拓創新精神的最好代名詞。
第二種:留武才德。
張良
,留侯,漢初三傑之一,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開國謀臣。(張良為安徽毫州人,其封地在漢中留壩)諸葛亮
,武鄉侯,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外交家,第一宰相,智慧的化身。(諸葛亮為山東琅琊望族)
張良、諸葛亮
皆是智慧超群、功勛卓著、德行彪炳青史的非凡人物。
第三種:李蘇風流。
李白:青蓮居士,供奉翰林,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為華裔中亞人,西涼王族後裔)蘇軾:東坡居士,龍圖閣學士,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四川眉山人)李白、蘇軾均是天才型的大詩人,他們是中國中古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
李白灑脫不羈、傲世獨立、易於觸動、感情暴發力強;蘇軾率真、孤傲、豁達、超脫,而他們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只是時代更多地成就了他們的藝術天才。
漢中亦稱天漢,天漢一詞,寄託著漢人豐富的美好願望和純真的自我覺醒意識,它不僅是漢人的自信心所賴以產生的出發點和堅強基石,也成為漢人雄視宇宙的象徵。這自然鑄就了本源的天漢氣概,再加上張蔡精神、留武才德、李蘇風流,漢中遂成為漢家精神文化的發祥地。天漢氣概彰顯了漢中乃至漢民族博大、自信的一面;張蔡精神實質上是一種中華民族稀有的科學精神;留武才德體現了一種儒法兵三家的交融;而李蘇風流則體現了一種儒道合一的精神。
此外,在漢中還有歷代名流:劉邦:曾為漢中王,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為江蘇沛縣人)韓信:淮陰侯,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高祖稱他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
蕭何月下追韓信
的典故就發生在漢中)鄭子真:高隱名士,谷口先生,甘恬秉默,教人則勉以敬天、事人之道。雖名振京師,然隱居不仕,常垂釣於褒谷口。(鄭子真為漢中本土人)班超:定遠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為陝西咸陽人,其封地定遠乃漢中鎮巴前身)李固:太尉,東漢時代著名的忠正耿直的大臣,北斗喉舌。(李固為漢中本土人)曹操:魏公,丞相,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為安徽亳州人,
曹操曾親帥大軍進攻漢中)張魯:閬中侯,鎮南將軍,五斗米道的師君(教祖)。東漢

3. 漢中歷史

介紹少了宋代。宋代漢中張浚領導吳玠抗金,保住大宋江山是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在南北對峙的形勢下,從全局的角度認識到漢中的地位並加以經營的,當數南宋張浚。南宋初,一個迫切的問題是宋高宗趙構"巡幸"之所的選擇。當時,金兵攻勢正盛。金兵南下,常起三路:東越山東而趨江淮,西越山西而攻關中,中路越中原而趨荊襄。漢中、隴西尚處二線,四川則是大後方。南宋君臣們所要做的是既能暫避金兵之鋒銳,又能保持一種不失時機地進行反攻的態勢。大臣們建議巡幸建康、武昌、四川、關中的都有。張浚建議巡幸漢中。他上疏宋高宗說:"漢中形勝之地,前控六路之師(南宋在關中之軍),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號令中原,必基於此。謹積粟理財,以待巡幸。"[註:《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陝西四]張浚對漢中的經營規劃充分利用了漢中與周圍地區的關系。漢中的地理位置,既背靠四川大後方,又能左右伸縮,聯絡隴西、荊襄,流通戰爭資源,呼應關中、中原等前線地區的戰事。這樣,漢中在南方的上游地區實居樞紐性的地位。張浚之議雖未被採納,不過,由於張浚對漢中的經營,南宋以川陝、荊襄、江淮呼應作戰的一字長蛇之勢卻得以形成。

4. 漢中有哪些名勝古跡

1、張良廟

張良廟為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坐落於秦嶺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漢中101公里,北鄰鳳州76公里,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里處的廟檯子街上。川陝公路橫越門首,交通較為方便。2006年05月25日,張良廟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5. 漢中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特點

一、地理環境復雜多樣

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2'-33°22'之間。

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佔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約佔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復雜,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7.2%。

本區域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東西橫貫,嘉陵江南北縱穿,米倉山南坡有渠江上遊河源區的部分河流。同時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長度為1.4-2公里。

漢中氣溫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西部略低於東部,南北山區低於平壩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壩地區年均氣溫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低於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氣溫高於13℃。

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

秦漢時期漢中郡西起沔陽陽平關,東至鄖關和荊山,綿延千里。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南鄭縣附近。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國號稱「漢朝」

三國時期,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漢即獲得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沔縣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國民政府時期,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故宮博物院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風土人情豐富多彩

漢中市居住人口以漢族為主,其餘有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朝鮮族,白族,彝族,侗族,藏族,畲族,土族,哈薩克族、傣族、高山族、錫伯族等。

截止2018年末漢中市戶籍總人口380.6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5.5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51%。

中盆地是油菜花的故鄉,油菜花的天堂。漢中是我國傳統的油菜種植生產基地,每年油菜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現已成為我國油菜種植面積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

漢中麵皮陝西漢中當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其製作工藝於2011年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中洋縣盛產黑米,也是黑米的原產地。相傳為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在洋縣、城固交界處發現並選育而成。史載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珍稀名貴,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稱。

(5)漢中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漢中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2018年, 漢中市實現生產總值1471.88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5.4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702.15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564.26億元,增長7.4%。人均生產總值42754元,增長9.7%。

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3.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5%,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14.0%、47.7%和38.3%。與2017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佔比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提高1.4個、0.4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漢中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20.14億元,同口徑增長1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9.96億元,增長9.5%。財政支出342億元,增長9.7%。

6. 漢中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位於華夏版圖之中心,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劉邦西漢王朝的發祥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傑出的政治、軍事人物張良、韓信、蕭何、張魯、諸葛亮、曹操、劉備、夏侯淵、黃忠、姜維、馬超、張飛、吳玠、吳璘、方孝孺、李自成等都在漢中留下深深的足跡。漢中也誕生了偉大的「絲綢之路」外交家張騫,孕育了剛直雄烈的大漢諍臣李固,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長眠於漢中洋縣。詩人李白、杜甫、陸游、歐陽修、岑參、元稹、李商隱也在秦巴山區之間遊走,吟唱出彪炳文學史的瑰麗詩詞墨寶。在抗日戰爭時期,漢中是後方重鎮,陪都重慶屏障,蔣介石、李宗仁、蔣緯國、陳誠、胡宗南、祝紹周、楊虎城、美國飛虎隊陳納德這些抗戰名人在漢中書寫了輝煌的詩篇。——常識歷史篇。

7. 漢中的歷史,漢中是怎麼來的

漢中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

8. 漢中地區的歷史簡介

漢中地區位於陝西省西南部,簡稱「漢」,北有秦嶺山地,南有巴山山地,版中有漢水權,西接甘肅,南通四川,東北與安康、西安、寶雞地、市相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之美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區內著名文物古跡有:漢中古漢台、拜將壇、褒斜道摩崖石刻;南鄭南湖國家3A風景區、山河堰;勉縣的武侯祠、墓;留壩的張良廟;城固的張騫墓:洋縣蔡倫墓;略陽的靈岩寺。著名的自然風光名勝有佛坪自然保護區,南鄭黎坪國家森林公園、城固南沙湖水庫,勉縣溫泉,療養院等。漢中地區曾是川陝革命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李先念、徐向前在此戰斗過 。

9. 陝西漢中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陝西省漢中市就是三國時候的漢中
漢中歷史悠久,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以漢中為基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完成統一大業,特以「漢」為號,建立漢王朝;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說中,六齣祁山,成敗皆在漢中,歸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下,張良功成名退於紫柏山,韓信被拜將於漢江之濱,我國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張騫故里和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葬地均在這里。曹操、杜甫、陸游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詩詞墨寶。

褒斜道漂流

褒斜棧道號稱「中國第一棧道」,褒斜道漂流位於褒河上游。褒河由紅岩、太白二河匯流而成。褒斜道以其險、奇、雄而著稱於世,兩岸青峰如削、植被葳蕤;沿途可觀田園風光、可沙灘嬉戲,三十里漂流水路百折千回,給您「披閱棧道風雲,駕馭長河波浪,親歷英雄壯舉,感受激情召喚」的奇特難忘的人生體驗。
寒溪夜漲碑

距留壩縣城南33公里馬道鎮北的鳳凰山下有寒溪河,現存石碑兩通,記載著公元前206年「蕭何月夜追韓信」的典故。相傳韓信棄楚投漢,三次不遇,未及重用,一氣之下,單騎北上,行至馬道,是夜明月當空但寒溪暴漲,信不能過,蕭何星夜追至,力勸韓信回到漢中。劉邦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軍,滅楚興漢,終成帝業。古人曾以:「不是寒溪一夜漲,焉得漢室四百年」之句,贊美「寒溪夜漲「之奇功。

紫柏山下張良廟

前往褒斜古道的留壩縣西北,遠遠就看到秦嶺,西漢名臣張良廟宇就坐落在紫柏山下。三國時期張良第十三代孫張魯始建,廟宇依山傍水,幽雅祥靜。

凈明寺塔

凈明寺塔位於漢中東門外,相傳是三國著名將領龐德養病的地方。塔頂保存有略殘的鐵獅一對。此塔呈方形,單層密檐式磚塔,高約15米,雄偉高大,秀麗無比。

張嶷墓

張嶷墓在陝西南鄭縣柏鄉街。張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國人。張嶷曾經上諫諸葛瞻,建議其不要急於伐魏,而應該重點發展農業,再聯合吳國攻打魏國。張嶷治理南方少數民族頗有成效。延熙十七年戰死沙場。張

樂城

距漢中35公里的城固縣是樂城。當諸葛亮前兩次北伐失敗,在沔陽築漢城,在城固築樂城,東西相距一百多公里,既可以休整部隊又可以防禦敵軍南下。至今,在慶山頂上還殘留著報警的烽火台。

西鄉張飛廟、飛鳳山

西鄉距城固60多公里,三國時期,西鄉是張飛的封地,現存有「桓侯廟」遺址。飛鳳山在西鄉城南五子山側,是西鄉勝景之一。據傳,張飛打敗曹軍後,路經此地,見山勢如鳳凌空飛翔,遂用丈八蛇矛在山崖上刻下了「飛鳳山」三個大字。

10. 漢中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依據是什麼

漢中市簡稱「漢」,美譽「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位於陝西省西南部,漢江上游,北倚秦嶺、南屏大巴山,地勢南北高,中間低,中部是漢中盆地。轄漢台區和鎮巴、留壩、勉縣、西鄉、南鄭、城固、寧強、洋縣、佛坪、略陽10個縣,總面積27246平方千米,人口380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雙擁模範城。

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有「秦巴天府」之稱,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一百餘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截止2006年第六批[1]),在2013年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單中,我市又有勉縣武侯祠等地點入選。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處(截止2008年第五批[2]);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截止2004年),國家自然保護區6個(截止2009年),國家水利風景區3個(截止2009年第九批),國家森林公園4個(截止2009年)。地處中國心臟部位。

漢中的特色不僅僅在於漢文化,而且之所以能成就劉邦的漢室大業,則是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生態的多樣性。漢中北依秦嶺,南頻巴山,中間為漢中平原。漢中盆地是中國著名的糧倉,也承載著漢中絕大多數的人口。這里是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江河分水嶺,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並因此造就了物種的多樣性。漢中的森林覆蓋率為52%,林草的植被率達60%,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漢中境內有漢江、嘉陵江等567條河流,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為保證調往京、津、冀地區的水質,我們必須對漢江流域進行水土流失治理,防止污染,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這實際上就提升了漢中的文明水平、生活質量以及現代化水平,讓漢中古城更具品味!

熱點內容
幼兒園教師簡筆畫培訓 發布:2025-07-03 17:02:39 瀏覽:268
小學師德師風學習簡報 發布:2025-07-03 16:58:04 瀏覽:472
全國四級英語 發布:2025-07-03 15:51:20 瀏覽:88
雅思怎麼 發布:2025-07-03 15:48:07 瀏覽:54
記師德楷模 發布:2025-07-03 14:58:13 瀏覽:134
南陽地理位置 發布:2025-07-03 14:28:03 瀏覽:606
生物學標志 發布:2025-07-03 13:17:15 瀏覽:177
關節痛怎麼 發布:2025-07-03 13:04:02 瀏覽:270
藝新教育 發布:2025-07-03 12:42:17 瀏覽:8
歷史上有幾個皇帝 發布:2025-07-03 11:31:18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