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歷史
❶ 重慶大足石刻的傳說
在大足石刻北山數珠手觀音石像,稱是「媚態觀音」。她身高不過三尺,頭戴寶冠,腳踏蓮花,體態輕盈彷彿隨風欲動,眼角嘴角含顰欲笑而又略略帶羞。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關於這一尊石刻,有一個非常美麗的的故事,讓後世為之動情。
據說,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數珠手觀音的女神像。可他設計了許多小樣,都感到不滿意。一天傍晚,他收工回來,悶悶不樂地坐到小溪邊洗腳,忽然身後傳來一陣少女的笑聲:「瞧您的褲角都濕了。」他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十三四歲的牧羊小姑娘。小姑娘見老石匠不無謝意地瞧著自己,不由得抿嘴含羞一笑。她那善良的心地和嫵媚的樣子,一下子激發了老石匠的靈感。老石匠忘卻了勞累,重返山上,披星戴月,鬼斧神工,照小姑娘的神態將這尊人情味極濃的女神石像一氣呵成。
❷ 大足石刻的背景知識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大足石刻始於晚唐,歷經五代而盛於兩宋,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憂秀代表。石窟多達76處,共有造像6萬余軀,石刻銘文10萬余字,總稱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即古龍崗山,共290龕窟。著名龕窟,如心神車窟,窟正中之皤龍「心神車」尤為奇偉。其間凈寶瓶觀音、多羅、文殊、玉印觀音、如意珠觀音、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等,雕刻對稱,嚴謹有序,渾然一體。八軀菩薩像,豐腴圓潤,典雅大方,為此間石刻之精華。北宋著名書家蔡京所書《趙懿簡公神道碑》,碑高3.7米,寬1.37米,書法藝術價值較高。
寶頂山,風景幽麗,共13處石刻,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為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布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後在此雕造。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台,妙麗庄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台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❸ 誰知道關於大足石刻的傳說故事
大足縣,建於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隸屬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啟元年),昌州由靜南縣遷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這近400年間完成。
現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為鑿於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後200多年間僅新開鑿聖水寺摩崖造像一處。這兩處初、中唐造像總共不過20龕。直到公元885年昌州遷治大足後,摩崖造像方漸大興。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靜南軍節度使韋君靖,在縣城北龍崗山(今北山)營建"糧貯10年,兵屯數萬"的永昌寨的同時,首先在北山鑿造佛像。
此後,州、縣官吏和當地仕紳、平民、僧尼等相繼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間(時為五代十國時期。四川為蜀國,史稱前蜀、後蜀)營造佛像不斷,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個造像高潮。
(3)大足石刻歷史擴展閱讀:
文化價值-世界遺產
1999年12月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因為滿足世界文化遺產下列評定標准而登錄:
(i)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ii)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iii)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1999年12月1日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Ⅰ)(Ⅱ)(Ⅵ) 在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我國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申報的世界遺產只有一項獲得批准,那就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這也是我國的洞窟石刻類遺產在1987年莫高窟之後的第二次入選。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並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
❹ 大足石刻的開鑿歷史背景在什麼歷史時期發生了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
大足石刻開鑿於唐乾元元年,唐肅宗李亨登基的第一年,那時候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在鬧安史之亂,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南逃。
❺ 大足石刻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分布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它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
(5)大足石刻歷史擴展閱讀:
寶頂石刻
寶頂山位於大足區龍崗街道東北15千米處,海拔527.83米。寶頂山摩崖造像始鑿於南宋年間,四周2.5千米內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
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廣華山,位於大足區城東南方向五華里處。山頂上原有道觀,名玉皇觀。南山石刻造像緣起於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屬道教造像。明清兩代稍有增補。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和寶頂山石刻同為大足石刻中最大石刻,位於大足區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處。長達500多米。岩高約7米,沿崖造像。從南到北形狀若新月,龕窟如蜂房。
❻ 大足石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十大文化符號。[1]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唐末、宋初時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是著名的藝術瑰寶、歷史寶庫和佛教聖地,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大足石刻群有75處,5萬余尊宗教石刻造像,總計10萬多軀,銘文10萬余字,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的體現。大足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被譽為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石窟藝術陳列館。大足石刻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保存之完好,更是世界罕見。眾多國內外政要、名人為之驚嘆並大加贊譽,是中外遊客川渝之行的必游之地。因為滿足世界文化遺產下列評定標准而登錄:(i)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ii)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iii)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❼ 大足石刻有幾百年的歷史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
不過安岳時刻還要早於大足石刻。是石刻之鄉。我就是安岳的。安岳石刻始於南北朝(公元521年前後),盛於唐、五代和宋。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經近年文物普查,全縣有摩崖石刻造像105處,造像10萬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兩尊。至今保存較完好並具有一定規模和文物價值的石刻有45處。這是中華古代石刻藝術又一寶庫。它多是我國石刻藝術成熟和鼎盛時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藝術價值,造像風格除少數敦樸、粗獷的魏晉風骨外,大多是體態豐滿,雍容華貴的唐代風格,也有一些精細華美、瓔珞蓋身的宋代特徵。其中,也有安岳人的獨創,他們憑自己特有的匠心,高超的技法和對生活的觀察與理解,對宗教儀式有許多大膽的突破。
❽ 大足石刻的歷史意思是什麼
大足石刻的這種文化現象作為實物例證,反映出在我國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長期以來既斗爭又融合,至宋代時「孔、老、釋迦牟尼皆至聖」、「懲惡助善,同歸於治,三教皆可通行」的「三教合流」思想佔主導地位的局面已經鞏固。
❾ 大足石刻起源於什麼朝代啊
唐朝
大足石刻(The Dazu Rock Carvings),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
❿ 大足石刻旅遊景區的歷史文化
1999年12月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因為滿足世界文化遺產下列評定標准而登錄:(i)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ii)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iii)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1999年12月1日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Ⅰ)(Ⅱ)(Ⅵ) 在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我國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申報的世界遺產只有一項獲得批准,那就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這也是我國的洞窟石刻類遺產在1987年莫高窟之後的第二次入選。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並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