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圖書推薦
1. 推薦幾本歷史書
你想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就先看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本吧,一般史書都是記載事跡版的權,但很少做評價。其實了解歷史很簡單,但讀懂歷史並轉化成自己的思維就不那麼簡單了,這需要達到一定的境界。首先是要多讀。教你一個比較便捷的辦法,你搜索每朝每代發生的大事記,看一看事情發生的全過程,然後看看別人的詳解,再想想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和主觀評論,總之萬變不離其宗,宗就是:通過表象看本質,本質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源。你若果對一件事不理解其實是你不清楚所有的實情而已。歷史上絕對不會出現無厘頭的大事件。
2. 推薦幾本好歷史書
《史記》,「二十四史」之首,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
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3. 推薦幾本歷史類的書籍看看
1、《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在本書中,黃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
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
2、《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L·S·斯塔夫里阿諾斯
該書內容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0世紀70年代多極世界相對峙時期,上下數十萬年,一氣呵成。該
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人口、移
民、種族關系、道德風尚、思想意識等各個方面。
3、《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約翰·赫斯特
作者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
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內核。
4、《明朝那些事》——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
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
5、《中國人史綱》——柏楊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作家著史的最傑出代表作。該書完
成於監獄之中,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
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
此書有如下優點:首先是文字舒展漂亮,如行雲流水;評論尖銳深刻,可洞幽燭微。其次,在章節
安排上富於創造。全書以「世紀」分章,以問題分節,給人以明快的感覺。
6、《大秦帝國》 ——蕭然
嚴格尊重歷史事實,充分吸收最新歷史研究成果,讓深邃的目光穿越時空,以宏大浩盪的氣魄,充
滿激情的筆墨,刻畫了一大批個性鮮明、呼之欲出的歷史人物,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巨幅歷史畫
卷,展示了嬴秦家族五百年的奮斗史和秦王國、秦帝國的興亡歷程。
4. 請推薦一些經典好看的歷史書籍
如果是入門的書籍,就上下五千年。
如果你想看比較系統的,錢穆的國史版大綱和柏楊的中國人史權綱都可以。
近年的話萬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兒比較通俗易讀和大眾化一點,品三國也挺出名的,不過個人覺得一般
你要是功底足夠深厚的話不覺得枯燥就可以看資治通鑒吧。
劍橋中國史其實寫得也很不錯。
5. 有什麼值得被推薦的歷史書籍
《明朝那些事兒》相信可以幫助到你,作為入門級的歷史愛好者,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有趣的書籍,太過繁瑣反而會讓學習歷史的興趣降低。而這本書,既有詳實的史實,也演繹了不一樣的愛恨情仇。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從朱元璋建國的時候寫起,其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諸如「東林黨」,「萬貴妃」等人物。我們在看其它歷史書籍的時候,通常會感到沒意思,這是因為沒有代入感。
讀完這本書後,會有一個疑問,你的人生觀到底是怎麼樣的,是像朱元璋那樣不擇手段?還是像東林黨那樣堅持本心?讀史可以明道理,也可以反省自己,做到一個更好的自己!
6. 中國歷史書籍推薦
一、如果希望了解的是正史,要求與歷史真相不能有太大出入,建議閱讀《二十四史》再加上《清史稿》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葯)、《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文言文不喜的話,可以尋找這些書的白話版本。
二、如果並不怎麼要求正史,只是想對歷史有個大概了解,野史傳言故事也喜歡的話,那可看的書就很多了。
稍微接近正史的,《明朝的那些事兒》《晉朝的那些事兒》等等;
小說+歷史性質的,《三國演義》《水滸傳》《東周列國志》之類;
歷史架空小說的,以起點為首的網路小說網站,推薦讀月關、賊道三痴、高月等作者的網文。
7. 推薦好的歷史書籍
1、《1644中國式王朝興替》。
作者:吳蔚 出版社: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我個人最喜歡,文筆好、深刻、反思性強。部分概念使人耳目一新。
2、《明亡清興六十年》。
內容還是不錯的,就是觀點比較正統。比較傾向於清王朝,也受到一些爭議。
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1644年,明朝滅亡。這是天崩地裂、改朝易代、濃墨重彩的60年;這是讓人熱血沸騰、讓個性表露無遺的舞台。努爾哈赤的堅毅,皇太極的進取,萬曆帝的怠惰,天啟帝的庸頑,袁崇煥的忠烈、魏忠賢的奸詐,東林黨人的絕望抗 爭,閹黨群醜的擅作威福…… 述說著那個正邪對立、忠奸並陳的時代,見證著清之勃興、明之將亡的歷史大變局。
本書以作者閻崇年在CCTV-10百家講壇所作同名歷史講座為基礎整理潤色而成。
3、《李自成》。
此書的文筆很好,不過我個人認為他的某些歷史概念有些過時,意識形態比較厲害。
姚雪垠著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於1982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本書共分五卷,以寫明末的農民戰爭為主,兼寫中國內部明、清之間和清、順之間的民族戰爭,刻畫了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畫面,以及各階級、各集團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展開了色彩繽紛的歷史畫卷。
小說以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由弱小變強大,轉敗為勝推翻明王朝統治、抗擊清軍南下為主要線索,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再現了明末清初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和農民起義軍從勝而敗的悲劇結局,揭示了農民戰爭和歷史運動發展的規律。這部小說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8. 推薦歷史書籍,越多越好
您是研究生,請問您讀的是什麼研究生?您做的是什麼專業什麼方向?
越多越好,不用擔心看不懂?
您是想看什麼樣的歷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當代史?人物傳記?經濟史?政治史?文學史?制度史?思想史?哲學史?教育史?軍事史?考古史?黨政史?通俗讀物還是學術專著?歷史散文還是專業論文?
請問您看您所謂的歷史書籍的目的是什麼?修身養性?論文需要?豐富知識?課余閱讀?
說真的,您這個提問,「推薦歷史書籍」,「越多越好」,問題很空,很大,體現不出來您的研究生水平,也摸不準您的需求。
9. 推薦中國歷史圖書
1如果古文功底不錯,可以讀《史記》,《戰國策》,《東周列國志》,這些對戰國先秦兩漢描述比較真實。現代文的話,孫浩輝寫的《大秦帝國》也不錯,非常詳細。
2《資治通鑒》對唐代及其以前歷史描述也很全面,讀起來不是很費力。
3要讀明代歷史的話,《明朝那些事》比較有趣。
4如果想做深入一點的學習,黃仁宇評歷史不錯。那就不單單是描述,更有分析。
10. 比較有名的中國歷史書籍
1、《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巨著。
2、《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
3、《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斷代史史學著作,又稱《國策》。書中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
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戰國策》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該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4、《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5、《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
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