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國歷史文化概論

中國歷史文化概論

發布時間: 2021-08-05 00:29:01

A. 中國歷史文化概論考題

漢魏六朝書法美學思想的發展受時代精神和哲學風尚的影響,呈現出自身的時代特色。儒家的「中庸」觀、道家的「自然」觀、佛家的「意境」說、玄學的「言意之辨」都對當時書家的書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正是這各種因素的影響,才使漢魏六朝的書法美學思想達到自覺和成熟的高度。 關鍵詞:漢魏六朝;儒道佛玄;書法;美學思想 法國十九世紀的批評家丹納認為:「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必須正確設想它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格概況。」[1]「要了解作品,這里比別的場合更需要研究製造作品的民族,啟發作品的風俗習慣,產生作品的環境。」[2]在漢魏六朝以前,中國沒有專門的系統的文藝理論和美學,只有一些零星片斷的美學思想散見於先秦諸子著作,主要是儒道兩家的哲學著作中,到漢魏六朝卻出現了大量的專門的藝術理論著作,這固然與藝術和美學自身的發展有關,但細想開來,卻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哲學風尚、文化審美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陸象山),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東漢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和興盛,魏晉玄學之風的盛行,都對當時的藝術和審美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可以說,漢魏六朝的文學、音樂、繪畫、書法、雕塑等藝術形式的審美風尚是建基於當時的這些時代背景和哲學風尚上的。正如宗白華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論文中指出的:「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3]然而,漢魏六朝審美的興盛與社會的動盪、人生的遭際、儒佛道玄等各種觀念的影響卻是互為因果的。正是這種密切的因果聯系,形成了一系列衣被後世的美學范疇,如神思、虛靜、隱秀、頓悟、氣韻、風骨、意象等。對於書法美學而言,一系列書法美學范疇、書法美學思想也都與這一時期的儒佛道玄、人物品藻等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書學上的「骨」論、「勢」論、「古質今妍」說、「意在筆先」說、「天然功夫」說、「形神」觀、自然觀、中庸觀等。可以說,脫離漢魏六朝的時代背景和哲學風尚,就很難對當時各種藝術和美學思想的全貌與底蘊做出正確的評價。漢魏六朝的士人將人生的遭際、各種哲學風尚影響下形成的宇宙觀與自己的審美理想相結合,創造了浩博深邃的審美文化。其中書法作為當時異常引人注目的一種藝術形式,更能體現出這種影響。正如金開誠先生所說:「通過書法藝術,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種種精神和實質。」[4]然而,影響包括書法在內的美學思想邏輯發展的因素又不是獨立的起作用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某一時期的書法美學思想,總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滲透。 一「肥瘦相合,骨力相稱」——儒家思想的影響 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它自上而下的灌輸、滲透到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盡管魏晉六朝時期,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原因,儒家的獨尊地位曾一度動搖,但儒家的藝術精神作為中國書法藝術創作和書法賞評的重要美學原則,其流變仍然對當時的藝術審美包括書法美學思想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歷史的看來,儒家思想的社會地位及其影響隨朝代的更替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儒學思想的沉浮、民族意識形態的變化,使書法的發展也呈現出相應的態勢。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社會安定,國家繁榮昌盛,漢代藝術也沉雄氣厚,反映了朝氣蓬勃的大一統氣象。書法風格上則是隸書對法度的強化和對沉厚飛動之勢的追求,隸書在漢代達到鼎盛。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美學思想,力倡儒家「中庸」、「中和」之說,認為:「中者,天下之所始終也;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陰陽之平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地之功也。舉天地之道美於和」。[5]指出天地之美就在於陰陽二氣的融合、和諧、協調。這種「中庸」思想作為儒學藝術精神的要義也成為書法審美的指導准則。作為「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論語•中庸》)的中庸思想滲透在書法審美中,就表現出不激不厲的創作個性,志氣平和的創作心態和規矩從容的創作手段。書法美學思想的發展受儒學中庸思想的支配,強調政治功利性,講究形式上的法度、氣勢和組織的和諧。漢代趙壹的《非草書》一文,就反映了儒學的中庸思想對書法的干預和滲透。在該文中,趙壹站在正統儒學的地位上,對「離經叛道」的草書大加抨擊指責。認為書法是「王政之始,經典之本」,是聖人載道的工具,直接關乎王政禮樂的盛衰,而對草書的耽迷只能被棄正道,誤入歧途。其《非草書》便旨在本著中庸之道使「士子就有道而正焉」,平息社會熱衷草書的狂熱情緒,從而倡導發揚一種不激不厲的創作個性。正如陳振濂所說:「趙壹《非草書》在書法批評史上的理論價值不在於他對書法合乎藝術規律的審美接受,而在於它站在儒學立場的反書法傾向,這個傾向從反面強調了書法的文化價值,並直接將書法納入儒學的價值體系之中」。[6]趙壹站在儒學衛道者的立場,在東漢草書藝術浪潮對儒家審美理想構成沖擊的情況下,力倡書法對儒學的尊崇,力倡儒學的中庸審美理想,開啟了書法藝術與儒學融合的歷史源流。從本質上說,書法美學思想,並不僅僅是書法審美主體、形式自律構成的,其中長久的儒家文化積淀也是一個重要內容。魏晉南北朝時,戰亂頻仍,社會動盪,佛教、道教興起,儒學漸趨式微。許多書家修身養性得益於佛道諸家,但其中也融匯著儒家思想,正如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所評羲之:「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探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復可以常理待之。」可以看出,書家的美學思想同其藝術風格一樣,同樣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其中,也反映著儒學的博大精深。晉尚韻,其韻,崇尚風流蘊籍,體現了寬和、涵容與適度之美。與韻相映生輝者是度,即具體的技巧、法度。只有韻而乏度,則意境空洞,只有度而欠韻,則為下品。即所謂「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7]而二王書法則韻度兼備,體現了儒家中庸理想,「在書法藝術的領域內最為完美的體現了魏晉風度,又末流於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質彬彬』和『中和』的審美理想。」[8]所以說「右軍父子拔其萃耳」。[9]王羲之更是在其美學思想上強調中庸,他把創作心態概括為:「貴乎沉靜,意在筆前」,認為在技法上應該「書字貴平正安穩」(《書論》),「分間布白,上下齊平,……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筆勢論》),只有講求中庸適度,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南朝梁武帝蕭衍更是極倡中庸,在其《答陶隱居論書》中,他認為「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拙」,只有遵循中庸之道,使書法創作「揚波折節,中規和矩,分間下注,穠纖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稱」,「適眼合心」,才「為甲科」。這些觀點也影響到對書學風骨論的看法。由上可見儒家思想對漢魏六朝書法美學思想的影響。 二「自然」、「妙意」、「書道」——道家思想的影響 道家作為哲學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及儒家,但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在文化藝術中的作用卻比儒家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老莊著作所嚮往的人生境界中蘊含的藝術精神,對於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從書法風格來看,西漢以來,隸書在「獨尊儒術」的儒家思想保護下得到極好的發展並最終達到完全的成熟。隸書的規整、平正、開闊、雍容且整體風格統一,正代表著儒家理智、嚴謹、平實、中和的典型風貌。書法形象開始成為明確的「有意味的形式」,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逐漸形成自覺,但藝術主體自覺的過程,同時也是主體接受儒家約束的過程。藝術家逐漸陷入無法安頓豐富感情生命的過程。這里,我們看到道家思維對藝術發展的重要作用。西漢竹簡筆法、結體上的放逸、誇張,可以說是道家自然適意思想支配下不自覺地流露,這種不自覺地流露所顯示的藝術本性便不斷的刺激著道家思維的自覺。於是「方不中規,圓不中矩」(崔瑗《草書勢》)的草書逐漸受到青睞並迅速發展為今草,儒道兩種思維的斗爭漸趨明朗化,趙壹的《非草書》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包括書法在內的各門藝術奇跡般的在這個災難深重的時期取得巨大成功。魏晉書風及書法美學思想千百年來始終為我們所景仰。它在藝術精神的自覺、自由,特別是在表現主體生命體驗上受到老莊道家式思維的影響極深,藝術思維中儒家的束縛相對減少,使此期已經完全成熟的書法藝術朝著表現主體真情實感方向迅速發展。於是鍾繇書不事雕琢,自然天成;造像、墓碑、摩崖更是因時因地因事而自然變化,整個書法莫不以體現「道」的境界和主體生命意識為旨歸。鍾繇說:「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從天地來講書法藝術的創造,其中包含強調「天然」的意思。南朝庾肩吾的《書品》一卷,從功夫和天然兩個方面來品評書法,且其功夫的最高境界是「善射之不注,妙斫輪之不傳」,十分清楚地反映出這一時代老莊循序漸進以體「道」,來達到藝術自由解脫的典型思維方式。所以,魏晉南北朝書法是道家的書法,它在我國儒道互補的思維史上,是最完整體現書法藝術性的時期,也是書法最受人熱愛,最能表現主體精神的時期。道家的藝術精神注入其中,使魏晉南北朝的書法美學思想也呈現出鮮明的特色。如衛夫人《筆陣圖》就闡發了道與技的關系。她說:「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凡學書字,先學執筆」,「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強調了用筆的重要性、執筆的方法和運筆的力度,表明了對「技」的重視,同時,掌握了此「技」,方能達到妙境,窮盡書道:

B. 從一個具體的歷史時期談談學習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

《中國文化概論》學習心得
10市營1班鄺小雲
很慶幸選課的時候,堅持了自己的興趣,時間也證明了,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我喜歡中文系,但是陰差陽錯的,我就讀的是管理系。我曾經為此苦惱,後來轉念一想,我可以曲線愛文嘛。於是,去年的限選課,我選了丁楹老師的《唐宋詩詞鑒賞》,我受益良多。
這次選上《中國文化概論》,可以說是再續前緣吧。
在我念小學的時候,我沒有「國家」這個詞的概念。我只是想,為什麼叫「中華」呢?後來,還是這本書解決了我的困惑。
「『中華』之得名,由來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華』,本意為光輝、文采、精粹,用於族名,蘊含文化發達之意。元人王元亮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唐律疏議釋文》)」。
作為高等學校人文素質教育公共課教材,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祖國悠久、豐厚文化遺產的簡明文本,使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特徵有所把握,並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問題有所思考。
於是,我們可以遨遊在不同的朝代,感受不同時期的人文、精神風貌,由此當朝掌權者的功過得失,我們可以略見一斑。
而這,完全歸功於,在那段封建社會漫長的發展道路上,出現的眾多歷史學家,豐富的歷史典籍,完備的修史制度,以及良好的史學傳統。梁啟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於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達」。
的確,中國古代史學是座瑰麗的寶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當我看到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以一種高科技的形式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的確是驚呆了。除了動態式地呈現畫上的每一個場景,令我大開眼界的是,它還延續了某些場景的故事情節。例如,那個大船過橋的畫面,在顯示屏中,它不僅生動再現畫中人的面部表情,而且整個畫面栩栩如生,似乎就在眼前發生,讓人有置身其中的感覺。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原畫中並沒有夜景的部分,經過專家們對相關史書典籍的研究,他們呈現了汴京城豐富多彩的夜間生活!
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國舉辦的上海世博會的展覽期間!看到這一切的成就,難道我們不由衷地感到自豪嗎?
也許,由於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我們享受了更多的外來先進文化的成果,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崇洋媚外。我始終覺得,每一個國人都應該熟知中國傳統文化。因為它是中國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東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具有重要的價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熱愛中國文化,才能使國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國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地球村」中生存,並枝繁葉茂。
「盡信書不如無書」,「融」是創新式的融會貫通。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異彩紛呈,完美的人格特徵和深厚的文化素養,需要中國文化的氤氳化育。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是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工具,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是我們與古人交流的載體,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給我們以無窮無盡的美的啟迪和享受,成就斐然的科學技術讓我們對這片古老而又日日常新的國土心生敬意。
中國文化需要更新和建設,但決不能消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永葆生命力。《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學習告一段落,但我還會繼續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C. 學中國歷史文化概論的意義是什麼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D. 中國傳統文化概述論文3000字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主要活動在洛陽。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2.進步的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1)元朝的鄧牧:自稱「三教外人」,著書大膽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其非君思想,對明
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
(2)明朝:李贄是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黃宗羲:在明亡後,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②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於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而上學思想。他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同步導學
中國古代對治國思想的選擇:史學界認為:自漢武帝至清末,中國統治階級選擇的治國模式是外儒內法而劑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飾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調劑政治。這種治國模式的形成,在秦漢以前經歷了較長時期的選擇和探索的過程。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生活原始粗放,民風淳樸,沒有私有觀念,人人平等相親,過著一種美好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聯盟事務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聯盟首領的智慧和美德來教化民眾,治理國家的思想處於萌芽狀態。在奴隸社會隨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產生了階級和國家,統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級制度以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一方面以武力作為統治的後盾。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時期,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奴隸主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
盪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封建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西漢建立之初,由於長期戰亂,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以致人口銳減,農民流亡,經濟凋弊,府庫空虛。鑒於這種形勢與秦之敗亡,漢初統治者便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政治,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生產力,以鞏固統治。一方面對人民採取「輕徭薄賦」、「獎勵耕織」以及緩刑等政策,以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當時郡國並行的制度下,對地方諸侯王採取不過多干涉的政策,以鞏固封建統治。與這種形勢相適應,黃老思想也就得到廣泛流行,成為西漢前期起主導地位的治國思想。其核心是清靜無為,因循而治。實踐證明,完全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起到了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並出現了著名的封建盛世「文景之治」。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對中國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響。每當大的政治動亂之後,統治階級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往往採用道家治國之策,與民休息,以蓄國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除漢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
西漢武帝在位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也利於社會的穩定,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家之所以能獨領風騷,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統主張,在根本上都有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傢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面目。先秦儒家沒有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甚至還遭到了秦始皇毀滅性的打擊,這是由先秦儒家初創時自身的理論缺陷導致的。先秦儒學的內容體系充滿著濃重的、溫柔淳樸的倫理親情色彩,顯得「迂遠而闊於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學」,目的在於通過「正名」恢復「周禮」所代表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所以孔子的思想不會為新興地主勢力所青睞。孟子的「仁政」說,雖已轉到新興地主勢力的立場上,但其「仁政」說是建立在「民為貴」、「君為輕」的基礎上的,過分突出了小農利益,因而也不會得到統治者的贊賞。歷史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儒學隨之有了恢復生機的條件。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盪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盪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後,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從此以後,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的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法國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奉行不變的治國圭臬。
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西漢前期,封建統治者迫於經濟凋弊、民心思治的社會形勢,以退為進,奉行黃老之學為統治思想,試圖達到無為而治。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到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有為政治,統治思想也必然面臨新的抉擇。
漢興以來,除黃老之學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較活躍並有所發展,景武之際的董仲舒便是西漢儒學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賢良對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統治,也應遵循「大一統」的「常經通誼」,而「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因此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從理論上闡明尊崇儒學的思想統治原則,受到漢武帝賞識。隨後武帝採取一系列措施,從而確立了儒學的統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設置儒學五經博士,同時罷免其他諸子博士,把儒學以外的百家之學排斥出官學,史稱「抑黜百家,表彰六經」。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詔批董仲舒、公孫弘建議,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家經書教育青年子弟,從此儒學成為官辦學校的主體內容。武帝改造選官制度,規定博士弟子成績優異者可任為郎官,吏有通一藝者可選拔擔任重要職務,還打破常規起用布衣儒生公孫弘為丞相。這樣隨著儒學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西漢皇帝詔令和廷議中多稱引儒家理論,司法過程中以《春秋》義例決獄。武帝時遵循儒家思想,舉行封禪、改正朔、修郊祀、定歷數等重大禮制活動,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學獨尊後其它思想學派並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儒家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範式。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於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如何正確對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待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近代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思想傾向:一是國粹派,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對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國落後的一切根源歸之於文化傳統,主張完全拋棄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全盤西化。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方法應該是古為今用,批判繼承。但是如何進行「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呢?我們認為:(1)對哪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例如《周易大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論語》中所提倡的捨生取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品質,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春秋公羊傳》中強調的天下統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的時代的。尤其是強調統一的思想傳統,更具有現實意義。(2)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
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具現實意義。今天我們仍需要提倡自身修養和為社會主義而獻身的精神。(3)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等。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論文範文二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涉及宗教、教育、書法、思想、音樂、文學等方方面面。自古至今無一人可統一而論,又豈我一凡夫俗子可為之!凡事必有線索或言核心。 五千年來,經濟最繁華時莫過於唐朝,軍事鼎盛時當屬元朝。其主要不分都是封建王朝,他們奉行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如罷黜百家,獨尊儒學。此時也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文化精神: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仁者愛人,修身崇德;貴和尚中,推崇和諧……這些寶貴的文化精神曾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成為我們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熱點內容
歷史上有幾個皇帝 發布:2025-07-03 11:31:18 瀏覽:975
麵包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3 11:01:53 瀏覽:490
鮑魚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3 10:12:06 瀏覽:662
編制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03 07:57:11 瀏覽:747
新教師教學心得 發布:2025-07-03 07:17:38 瀏覽:215
教師個人師德師風剖析材料 發布:2025-07-03 06:22:30 瀏覽:595
中小學教師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7-03 05:51:21 瀏覽:831
金榜行動數學 發布:2025-07-03 05:46:20 瀏覽:215
歷史模擬題 發布:2025-07-03 03:41:26 瀏覽:404
師生戀倫理片韓國 發布:2025-07-03 01:58:14 瀏覽: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