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歷史
⑴ 江西省安福縣有哪些名人
安福縣南鄉地區文化底蘊深厚。宋元以來,文風蔚然,人才輩出,乃人傑地靈之域、物華天寶之地。歷代名人學子、忠臣義士不乏其人:唐禪宗七祖行思、文學家劉弇、詩人王庭珪、宰相彭時、理學名家鄒守益、文武女豪劉淑英、"七君子"之一王造時、詩人王禮錫等均出生於此。
安福縣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縣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聽從了廷尉李斯「廢分封,立郡縣」治理天下的建議,次年(前220年),秦王朝在安福瀘水河東面的竹江鄉設置了安平縣(今城田、矮屋、洋口村一帶),隸九江郡(郡治安徽壽縣);在瀘水河的西部的嚴田鎮設置了安成縣(橫屋村一帶),隸長沙郡,兩地相距只有48公里。
⑶ 安福孔廟的歷史沿革
安福孔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四年(公元1010年)。只過了100多年,新縣令認為此孔廟規模太小,格局也不大規范,故在南宋紹興十三年拆了重建。元軍南侵時進攻安福,孔廟毀於兵火。到了明代,皇帝欽定了天下孔廟統一建築格式,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知縣余夔便按照朝廷統一的格式再建。明、清期間雖進行了幾次大修,其主體建築仍保持了明朝的規制。2012年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安福孔廟榜上有名,安福孔廟由省保單位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⑷ 江西吉安市安福縣平都鎮江南村的歷史
安福縣政府坐落在平都鎮,即安福縣城就是平都鎮
吉安市,安福縣,江西,平都鎮,江南村
安福縣政府坐落在平都鎮,即安福縣城就是平都鎮
⑸ 江西安福縣的歷史我要中國地圖
秦朝以前,安福先後隸屬吳國和楚國。公元前222年,秦朝在今安福境內設立安成和安平二縣。縣治所分別設於今嚴田鎮和竹江鄉境內。西漢初年,境內安平縣為豫章郡18縣之一;安成縣為長沙郡轄縣。三國吳寶鼎二年(267),安成、平都(公元96年,改安平為平都)、宜春、萍鄉、新余、永新6縣合並,設立安成郡,郡府設於境內安成縣,歸屬揚州。太康元年(280),安成郡新增廣興縣,安成改為安復縣,統7縣,改隸荊州。隋開皇九年(589),將安復、平都二縣合並為安成縣。十年(590),廢安成郡,安成縣隸屬吉州。十八年(598),安成縣改為安復縣。唐武德五年(622),升安復縣為穎州,七年(624)廢州,改安復縣為安福縣,安福之名自此始。元元貞元年(1295),安福升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復為縣。清乾隆九年(1744),從安福縣上西鄉劃出12個都之地(即今蓮花縣的路口、湖上、閃石、坊樓、高州、六市等鄉鎮),與從永新縣劃出的一部分轄地,設置蓮花廳(今蓮花縣)。自那時起,安福版圖基本未變。
民國時期的安福縣,1912年直屬省;1914年屬廬陵道;1926年直屬省;1932年屬江西省第十行政區;1935年屬江西省第三行政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安福縣屬老革命根據地,先後隸屬井岡山根據地和贛西南蘇維政府、湘贛省蘇維埃政府。
1949年7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安福縣。安福縣先後隸屬江西省吉安分區、吉安區、吉安專區、井岡山專區、井岡山地區、吉安地區、吉安市。
⑹ 安福系是什麼
安福系是中國北洋軍閥時期依附於皖系軍閥的官僚政客集團。因其成立及活動地點在北京宣武門內安福胡同,故名。袁世凱死後,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操縱了北洋政府。為了排斥異己,推行「武力統一」,建立皖系的獨裁統治,段祺瑞指使其親信徐樹錚組織自己的政客集團。1918年3月,在徐樹錚的策劃下,王揖唐、王印川、光雲錦等皖系政客在安福胡同成立安福俱樂部,為該系形成肇始。徐樹錚、王揖唐是核心人物。從成立到1920年直皖戰爭皖系失敗止,該系作為皖系軍閥左右北方政局的政治力量在政界頗為活躍。在1918年8月的新國會選舉中,安福系以非法手段操縱選舉。在全部議員的400多人中,安福系即佔380餘人,王揖唐被舉為眾議院議長,因而這屆國會被稱為安福國會。後徐世昌就任大總統,段祺瑞被免總理職,皖系軍閥仍通過安福系成員在參、眾兩院的多數議席左右北京政府。1920年直皖戰爭後,段祺瑞通電辭職。直系軍閥控制下的北京政府下令解散安福俱樂部,通緝徐樹錚等首要分子。徐避匿日本使館,王揖唐潛逃日本,但安福系勢力仍然存在。後徐樹錚著《建國真銓》,宣揚其政見,又鼓吹皖、直、奉三系軍閥聯合以對抗廣東革命政府。直到段祺瑞在1926年4月徹底垮台時,安福系始告解體。
⑺ 江西安福縣在歷史上發生過易子而食嗎
江西安福縣在歷史上發生過一隻20嗎?這是歷史問題我沒有看過。
⑻ 安福發生歷史災害
江西省安福縣蒙崗嶺發生滯後性滑坡災害 【字體:大 中 小】 2014-07-03 11:58:08 來源: 中國天氣網江西站
受6月27~29日強降水過程的影響,江西安福縣蒙崗嶺7月1日凌晨發生滑坡地質災害。滑坡體前緣發生小規模滑塌,下方的排水渠在土體的擠壓下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形垮塌。 據專家介紹,此次滑坡由強降雨引發,但發生時間稍晚於降雨過程,在滑坡地質災害中屬於常見現象,在降雨誘發型滑坡中表現尤其常見。滯後性滑坡多發生在較大程度的降雨之後,滯後時間的長短與滑坡體的岩性、結構及降雨量的大小都有一定關系。文圖:江西省安福縣氣象局,蔡哲
⑼ 吉安安福歷史出了什麼名人
知道神社?日本
⑽ 安福國會的歷史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由比較集中的獨裁統治,變成了分散的軍閥割據局面。他們分別在不同帝國主義的支持下,進行爭奪或控制中央政權的斗爭,在政治上出現了極端混亂的局面。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後,北京政府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但是政府的實權卻操縱在國務總理段祺瑞手中。段是袁世凱的忠實走卒之一,他繼承了袁的衣缽,企圖組織新的獨裁政府。但由於當時各派政治勢力對於國家政制究竟依《臨時約法》來制定,還是按《新約法》來組織,發生了一場爭執。爭論的結果,段祺瑞被迫宣布恢復1912年3月由南京臨時政府所頒布的《臨時約法》,並恢復民國元年的官制與國會,實行責任內閣制。國會重新開會後,選舉馮國璋為副總統,並重行審議《天壇憲草》。為時不久。國會與內閣因「對德宣戰案」發生了沖突。黎元洪借機利用國會免去了段祺瑞總理職務,可是他在督軍團的要挾以及張勛的所謂調停下,又下令解散了國會。接著,1917年7月1日,北京城又演出了一幕為時12天的張勛復辟丑劇。於是段祺瑞東山再起,黎元洪引咎辭職,馮國璋繼任總統,段祺瑞仍擔任國務總理。
馮、段執政後。段祺瑞因為與原國會矛盾較深,所以不打算恢復被解散了的國會。於是著手改造國會,以為己用。他與研究系的人物互相勾結,主張仿照民國元年的先例,先召集臨時參議會,重新制定國會組織法及選舉法,然後再召集新國會。對於被解散了的原國會,則不再過問。於是原國會中的國民黨議員奮起反對,他們在上海集會並發表宣言,主張仍召集原國會,孫中山於1917年7月17日,帶領這一批人南下,在廣州組成軍政府,開展護法運動。於是出現了南北兩個政府、兩個國會相互對峙的局面。
在反對帝制的過程中,《臨時約法》終於再現了它那歷史的光輝。在袁世凱死後,盡管軍閥們並不準備實行民主政治,但是民主的潮流迫使他們不得不承認《臨時約法》的合法地位。1916年6月7日,黎元洪宣誓就任大總統之職,以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在經過了一番「法統」問題的爭執後,6月29日,以黎元洪的名義發布申令:「共和政體,首重民意;民意所寄,厥惟憲法;憲法之成,專待國會。我中華民國國會,自三年一月十日停止以後,時越兩載,迄未召復,以致開國五年,憲法未定,大本不立,庶政無由進行,亟應召集國會,速定憲法,以協民志而固國本。憲法未定以前,仍遵用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之《臨時約法》,至憲法成立時為止;其二年十月五日宣布之大總統選舉法,系憲法之一部,應仍有效。」8月1日,國會在北京正式恢復,稱為國會第二期常會。國會恢復後決定以《天壇憲草》為基礎繼續制憲。9月初追認段祺瑞為國務總理。於是責任內閣制的民主共和政體又在形式上建立起來了。從此時直到1924年10月底,北京中央政府的政治制度並無多大變化在這段時間里,由於袁世凱的死,便北洋集團失去了統一的首腦,開始以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為核心,分裂為皖、直、奉三大派系。三派之間明爭晴斗,在中國出現了軍閥混戰、輪流坐莊的政治局面。這是北洋集團開始分裂、衰落的階段。在這短短的7年中,北京政府更換了4個總統。國務總理包括正式任命、署理、代理、暫代等各種名義上台的有28人次。其中任期最短的僅僅是6天。作為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象徵的國會,由於軍閥們的破壞和操縱,也發生了極大的蛻化甚至變質。
1916年8月國會恢復後,於9月5日成立憲法會議,開始繼續制憲。此次制憲,各方面人物都異常活躍,爭吵激烈,一時間似乎很有點民主氣氛。但實際上,國會此時已經蛻化,成為各派軍閥之間公開爭權奪利的場所。
國會恢復後,從國會原有的幾個政黨中又分化出許多小的派別。其中勢力及影響較大的,一為梁啟超為首的憲法研究會(研究系),一為一部分國民黨議員所組織的憲政商榷會(商榷系)。研究系和商榷系分別以段祺瑞和黎元洪為靠山,於是為了各派的利益,議員們圍繞憲法迭起紛爭,喧嚷不可終日,當時,圍繞憲法內容爭論的主要焦點在於總統、內閣和國會的關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兩方面。在總統、內閣和國會的關系方面,商榷系主張擴大總統和國會的權力,以削弱段祺瑞把持的國務院的權力,研究系則主張加強國務院權力以體現責任內閣精神。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方面,商榷系主張省長民選,各省可制定省憲。研究系為了支持段祺瑞的武力統一則反對省憲及省長民選。
1916年12月8日,眾議院舉行審議會,討論省制問題,研究系與商榷系議員爭論激烈,相持不下,最後竟導致大打出手,釀成著名的「國會毆斗案」的丑聞。可見此時的國會已經蛻化為軍閥政客們的交易場所,議會民主制完全成了幌子。
1917年5月,在制憲之爭遠未結局的情況下,又爆發了「府院之爭」。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職務。在張勛的逼迫之下他又下令解散了國會。第二期常會就這樣結束了。
1917年6月,張勛復辟,解散民元國會(第一屆國會)。
1917年7月,段祺瑞再造共和,打敗張勛。但是段因為民元國會曾反對他參戰歐戰,故段沒有恢復,而是在梁啟超等建議下,「效法」辛亥革命初期成立臨時參議院,制定新的國會組織法,於1918年5月至6月間舉行全國大選。南方五省(粵、桂、滇、黔、川)均反對,當時南北交戰,湘、鄂、陝等三省因戰亂,也不能正常辦理選舉,故實際進行選舉的僅十四行省。在選舉過程中出現了大量腐敗、作弊現象。選舉結果:安福系獲得多數,獲330席次,舊交通系120席次,研究系只獲20餘席次。
但是孫中山及部分南方軍閥不承認解散民元國會。
1917年8月25日,部分民元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中國南北並存兩個政府。
1918年8月12日,也是第一屆國會期滿之時,臨時參議院解散,安福國會正式成立。8月20日眾議院議員406名,選舉安福系領袖王揖唐為眾議院議長,劉恩格為副議長。22日參議院議員168名,選舉舊交通系領袖梁士詒為參議院議長,朱啟鈐為副議長。
1918年9月4日,安福國會正式選舉徐世昌任中華民國總統,接替了代總統馮國璋。但是直系將軍吳佩孚於9月13日在衡陽通電,不承認安福國會的總統選舉。安福俱樂部暗中操作,擬推選曹錕為副總統,因研究系、舊交通系和部分安福系議員抵制[5],副總統競選會因法定人數不足而流產。
1920年7月,爆發直皖戰爭,直系曹錕吳佩孚取勝之後控制北洋政府,迫段祺瑞辭職。
1920年8月,解散安福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