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普
㈠ 求一個科普的App,可以講歷史,天文,地理,地球科學。。。。。
1、知乎
知乎只要是你提問,然後一大堆人解答,類似於網路知道,但比網路知道專業一些。
2,果殼
裡面有很多都是破解各種留言的科普貼,你說的類似於那些的很少,但是平常看看也不錯。
果殼網,作為一個開放、多元的泛科技興趣社區,吸引了百萬名有意思、愛知識、樂於分享的年輕人聚集在這里,用知識創造價值,為生活添加智趣。在這里可以關注感興趣的人,閱讀他們的推薦,也將有意思的內容分享給關注的人;依興趣關注不同的小組,精準閱讀喜歡的內容,並與網友交流;在「果殼問答」里提出困惑你的科技問題,或提供靠譜的答案。果殼網在2010年由姬十三創立,與其之前創辦的非盈利組織科學松鼠會在運營上完全獨立。果殼網現有三大板塊:科學人、小組和問答,由專業科技團隊負責編輯,網站主編為拇姬。三大重點產品:MOOC學院、知性社區、研究生App。果殼傳媒另有「果殼閱讀」這一閱讀品牌,負責科普類圖書的編輯。
2010年,果殼上線,曾喊出目標「成為中國的Discovery」,希望在新媒體時代讓科學和技術的傳播變得引人入勝。三年過去了,果殼網已從小眾愛好者的科學傳播品牌,升華為普通人的生活科學夥伴;不斷探索獲取知識、求得真相的新路徑,幫助大家擺脫尋求知識的各種束縛。
3,TED演講
這個比較專業了,基本上都是科學家在講一些東西,我看過幾期,比較專業,但是難懂。
4,知道日報,網路
這些的只是平常看看,科普一些大的方面的問題比較費勁
㈡ 有哪些歷史類的科普書籍可推薦
古代史通史方面,錢穆《國史大綱》是可以翻一翻的。此外,如果你想快點看完,可以翻一翻張傳璽《中國古代史》。
㈢ 科普類圖書包括歷史類嗎
科普圖書主要是科學技術、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學方面的普及讀物,一般不包括人文方面的內容,而歷史類則屬於人文科學方面的。
㈣ 提供幾個人文知識,歷史知識的中央電視台的科普節目名字…
人與自然,動物世界,正大綜藝,聯合對抗,幸運52,CCTV2開心辭典,CCTV10科技之光,CCTV2綠色空間,CCTV10發現與探索,CCTV10百家講談,CCTV11京劇頻道之國粹,CCTV3你感挑戰嗎?CCTV7今日農經,一些軍事節目
㈤ 求推薦中國歷史的書籍 要權威的客觀的完整的科普的 給成年人看的
建議你看看《袁騰飛:歷史是個什麼玩意》,或者《這個歷史挺靠譜》,或者下載相關視頻,會對你的歷史學習有非常大的幫助,不僅僅是對考試有幫助,也能提高你對歷史的興趣。
袁騰飛是北京教育學院的歷史老師,因其講課詼諧幽默,很受學生喜歡,多次在高考中出題。央視特請其為百家講壇開講《兩宋風雲》等。視頻被傳上網後,受到網友大量追捧,並稱其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
當然,他只是在講課,而不是在講史,要想徹底的研究歷史,需要大量的歷史資料,不是幾本書能解決的。
㈥ 科普書籍有哪些
1、《環宇孤心—探索宇宙奧秘的故事》,丹尼斯·奧弗比, 中信出版社
2、《宇宙的信息》,談志堅, 昆侖出版社
3、《神秘的月球》,胡爾克, 兵器工業出版社 2001
4、《二十一世紀太空新景觀》,梁思禮,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合肥),2000
5、《太空知識網路全書》,(英)海·庫珀,,希望出版社(太原),2000
6、《尼格·漢柏思》,朱曉星等譯
拓展資料
1、簡介
科普書就是普及科學技術的書籍,用自然語言,也就是通俗的話來表達科學的書,而盡可能少地使用數學符號,公式等。
2、什麼是科普書
科普書就是普及科學技術的書籍,用自然語言,也就是通俗的話來表達科學的書,而盡可能少地使用數學符號,公式等。
3、科普書的特性
科普書要有六個特性:科學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讀性)、獨創性、思想性、文學性。大類,它是以傳播科學與技術知識為特徵,同時還應有趣味性(可讀性)突出的特點,這是鑒別是否是科普書的基本特徵。
㈦ 歷史科普節目《經典傳奇》那份神秘感能勾起觀眾好奇心,它能夠長久播出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嗎
《經典傳奇》這檔節目已經播出有好幾年了,想必對歷史傳奇故事比較感興趣的朋友,對這節目肯定愛不釋手。它既概述了歷史的真實故事,同時又附帶了許多傳奇色彩,真實中又略顯神秘,給人的感覺就是特別有期待感。
其實,這檔節目,確實很有意思,它不需要炒作,不需要蹭熱點。完全是出於對經典故事的講述,讓我們了解那些傳奇的故事,也算是讓大家學習更多歷史上的一些罕見知識。
對於如此大型歷史人文節目,《經典傳奇》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驚喜,也讓我們學習了很多,相信觀看者都有一定的收獲,而且也特別的期待。
㈧ 文學、歷史、科普、社會作文
社會作文;
他們
在城市盡頭,沒有繁華的街市,閃亮的霓虹;在城市的盡頭,只有破舊的棚戶區,有飽經生活風霜的生命;在城市的盡頭,有他們這樣一群人。
讓我怎樣稱呼他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農民子弟?亦或是農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這些冰冷的名字稱呼他們,我多想叫著他們帶著泥土氣的乳名,拉著他們的小手,走近他們的生活……
他們從小生長在故鄉的青山綠水中,純潔的靈魂在田野里抽穗拔節。在山野的風中,他們奔跑著,憧憬著。風從田野中吹過,吹進了城市,為了生計,為了未來,他們跟從父母來到了城市,在城市的盡頭紮下了根。於是習慣了青山綠水的雙眸第一次觸碰到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他們不知道怎樣穿過六車道的馬路,小小的手指怎麼也數不清寫字樓的層數。繁華的現代文明不曾給他們帶來任何快樂,這一次,卻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跡。
他們背起書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卻在「城市人」異樣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戶口與暫住證的區別。他們都是父母心頭的寶啊!卻過早地承擔了不屬於這個年齡的負擔。
放學回家,他們做好簡單的晚飯,父母還在工地或菜場上勞作;午夜醒來,淚眼中城裡的星空沒有家鄉的明亮;悄悄許願,希望明天他們的打工子弟小學不會因交不出電費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們日益長高的身體上,我看到了他們的成長。記得一位記者問一個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學成後是否會回到家鄉時,小姑娘毫不猶豫地說:當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點落下淚來,為他們的成長。
記得那年春晚他們稚氣的宣言:「我們的學校很小,但我們的成績不差」「我們不和城裡的孩子比爸爸」他們逐漸成熟,告別昨天的羞怯,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雖然,他們還在為不多的學費而苦惱;雖然,學校還是交不上水電費;雖然,還有好多體制還不夠完善……雖然有好多個「雖然」,但是,只有一個「但是」就足夠了,已經有好多視線轉向他們,他們正在茁壯地成長。
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盡頭,照亮了他們的生活。
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
他們
我不知道,很多人是怎麼看待這樣一群人,他們佝僂著背,他們拖著破爛不堪的麻皮袋,他們完全可能在一個又一個垃圾箱旁。
是的,無論一個城市多麼的發達,總是會存在著這樣的一群人,我們稱他們為拾荒者。
拾荒者們可能沒有豪宅,沒有華服,沒有燦爛的臉龐,更多的可能是那雙粗糙的手,那把長長的黑色鐮刀,那袋裝滿了大大小小的易拉罐的袋子。
很多人可能會很不屑於他們的職業,不屑於他們的卑微。可是,每每看到他們,我總能感到他們身上的人格尊嚴。
他們不同於乞丐的低聲下氣,是因為他們靠的是自己的雙手,在賺取自己的明天。
很多人會想,每天撿一些瓶瓶罐罐、破銅爛鐵,會有什麼好的未來?孰不知,正是有了這些拾荒者才讓我們很多的資源得以回收,很多的資源不被浪費。
他們不向人乞討,不需要施捨,他們活得很辛苦,但他們活得有尊嚴,有骨氣,因為他們靠的是自己!
曾經看過無數個靠拾荒來養活子女的母親的故事,也去過拾荒者的臨時住所探訪過。
我知道,他們的夢想或許很可笑,他們的願望或許很微不足道,他們害怕別人對他們鄙視的眼神,他們難過別人對他們不理解的嘲笑。
但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那是不是我們又太偏激了呢?
每一份職業都有他存在的必要性,每一個個體都有他不可復制的獨一無二性!那麼,為什麼大多數的我們不能去包容他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呢?
最近,牽動億萬中國人民之心的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也是他們,用自己平時積攢下來的錢,捐贈給了災區,那些錢可能不是百元大鈔,但一分一厘都重如泰山般壓在每一個人的心頭。
他們,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可能付出了千萬份的汗水,我們才瞥見了那一滴的汗珠,但他們用他們的行動告訴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他們的職業,他們的身份!
他們不自卑,他們不後退,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你可能說不出他們的名字,記不清他們的長相,但希望我們每一個都能對他們充滿愛。
夕陽下他們的身影彷彿鍍上了一層金邊,袋子里的易拉罐碰撞出好聽的旋律。
他們的身影被余輝拉得很長很長,很直很直……
㈨ 最近有什麼歷史文化類的科普內容可以看嗎
可以期待一下故宮宮廷文化《宮里的世界》短視頻,目前正在拍攝宣傳片,相信不久就會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