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歷史
❶ 峨眉山的傳說
1、峨眉山
從前,峨眉山只是一塊方圓百餘里巨石,顏色灰白,高接藍天,寸草不生。為了建設美好的家園,一個聰明能乾的石匠同他的妻子巧手綉花女,決心用他們的雙手將巨石打鑿成一座青山。天上的神仙為他們的決心和努力所感動。
在神仙的幫助下,石匠把巨石鑿刻成起伏的山巒和幽深的峽谷;綉花女把精心綉制的布帕和彩帕拋向天空,彩帕飄向山頂,變成艷麗無比的七彩光環;布帕飄舞在石山上,變成蒼翠的樹林、飄的彩雲、飛瀑流泉、怒放的山花,變成歡唱的飛鳥、跳躍的群猴和遊走的百獸。
一座座青山起舞,一道道綠水歡歌。因為這座青山象綉花女的眉毛一樣秀美,所以人們把這座青山叫峨眉山。
2、九老洞
神話傳說的起源出自《封神演義》,我們口中的財神爺趙公明便是在峨眉山上九老洞修煉得到,後來在商周交戰中出面幫助商朝,但後來被周朝姜子牙一方打敗,在最後的姜子牙封神中被風味「金龍如意正一龍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
納珍天尊,招財使者等仙官,統管人間一切金銀財寶,如果我們有幸去峨眉山上旅遊,在位於峨眉山中山區的仙峰岩的九老洞內,有一個石床,相傳便是趙公明睡過的,後事的人在這里建起來財神殿,每年有眾多遊客來這里祭拜祈福。
3、白龍洞:白娘子的洞府
相傳最初的青蛇是雄性,為了於白蛇配對,與白蛇在峨眉山進行了一場打鬥,隨後青蛇戰敗,從此甘願變為女兒身,伺候白蛇終身,而兩蛇爭斗的地方被命名為「斗龍壩」。後來的人蛇愛情便是從白蛇下峨眉山開始。
4、神水閣
故事起源於遠古大神軒轅的問道之旅,在他路過峨眉山的時候,特地從東海龍宮引來瓊池玉液,從此有了神水閣里邊的水甘甜可口更具有延年益壽強身健體的功效。
5、峨眉金頂祥光
從前有個叫蒲公的人,他天天上山采葯,熬葯給那些有病的苦難人喝,讓菩薩看到了,菩薩看到了此景被深深感動了,賦予了她幸福,以後人們就把能看見佛光當作一種吉祥的象徵。並且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金頂祥光「。
6、女媧石
相傳在上古時期女媧補天的時候一塊石頭從女媧爐子里掉出來,掉在了峨眉山上,這塊石頭又高又大直插雲霄,因為這塊石頭直插天穹,所以它連接了天庭與人間,從此天上的神仙不用通過南天門來到人家,這塊石頭就相當於他們的後門被命名為「天門石」,有神仙想到人間來玩了,便通過這塊石頭來到峨眉山,從此峨眉山上有神仙。
7、天門石
四川有座峨眉山,離天只有三尺三。但是,峨眉山上還有兩塊比峨眉山更高的大石頭,這兩塊石頭形狀差不多,隔得很近,石壁很陡,人們叫它「天門石」。相傳是女媧煉石補天的時候,從爐里掉出來滾到峨眉山的。
沒有這塊石頭以前,神仙們如果要去人間,必須要從南天門經過天梯,天梯有青鸞看守,沒有玉帝、王母的旨意,誰也別想過去。自從有了這塊上通南天門下通峨眉山的天門石之後,神仙們就可以不經過天梯就能到人間了。所以天宮里的那些神兵天將、仙女小童,就時常偷偷跑到峨眉山來玩。
8、枯葉蝶
相傳三月初三,王母娘娘大辦蟠桃盛會慶祝生日,各路神仙都來了。王母娘娘叫太白金星帶著仙女們到蟠桃園去摘蟠桃,太白金星清點仙女人數時,發現守蟠桃園的兩個仙女不見了,經過調查,才知道那兩個仙女私自從天門石去了峨眉,王母娘娘十分惱怒,馬上吩咐巨靈神把她們抓回來。
兩仙女來到峨眉後,被看不完的奇花異草、游不完的翠谷幽泉完全迷住了,忘記了回去的時辰。忽然看見天上飄來一團白雲,雲頭上站著一個人,金盔金甲,手執開山大斧,正是巨靈神。
她們嚇得慌了手腳,急忙變成兩棵珙桐樹。巨靈神看到一片翠綠的樹林中,兩棵開著白花的珙桐樹格外顯眼。潔白的花瓣,就象仙女腰上的飄帶,巨靈神料想準是兩個仙女變的。
他掏出紫金鎖,想去鎖珙桐樹。兩仙女又急忙變成兩只畫眉飛走了,巨靈神也不蠢,他知道畫眉平時只喜歡在樹林里唱歌,這兩只偏要飛上天的一定又是兩仙女變的。他也變成一隻岩鷹,追趕著畫眉。兩仙女一看自己的招數又被巨靈神識破了,思考著一定要變一個巨靈神認不出的東西,才能逃脫。
兩仙女商量了一下,心裡已經有了主意,她們落在了一堆枯枝敗葉中,變成了兩只蝴蝶。蝴蝶的兩個翅膀顏色枯黃,上面還有葉脈,就和地上的枯葉一模一樣。果然,巨靈神找遍全山,也再沒有找到她們。
巨靈神找不到仙女,只好回天宮向王母娘娘復命。王母娘娘覺得這塊石頭正好立在南天門外,替那些凡念未消的人搭了一道私下凡間的橋,此石不除,天宮不得安寧。她立即命令巨靈神斬斷天門石,斷絕兩仙女的歸路,永遠不許她們再回天宮。
巨靈神拿起巨斧就對著天門石頂砍去,一斧頭,天門石就被砍去了大半截,接著又是兩斧把巨石劈成了兩塊。天門石被斬斷,兩仙女再也不能返回天宮,永遠變成了峨眉山的兩只枯葉蝶。
❷ 關於峨眉山的背景故事
峨眉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境內,距成都約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處。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在我國的游覽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說是最高的一個,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23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長久以來,峨眉山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教勝跡而聞名於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麗。其山脈綿亘曲折、千岩萬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稱。
公元1世紀,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麗的山巔上,落成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隨著四周其它寺廟的建立,該地成為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許多世紀以來,文化財富大量積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樂山大佛,它是8世紀時人們在一座山岩上雕鑿出來的,彷彿俯瞰著三江交匯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稱世界之最。峨眉山還以其物種繁多、種類豐富的植物而聞名天下,從亞熱帶植物到亞高山針葉林可謂應有盡有,有些樹木樹齡已逾千年。
◎概 況
峨眉山 又稱「大光明山」,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的中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主峰金頂的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峨眉山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國仙山而馳名中外,美麗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完美結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贊譽。
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這里區系成分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森林覆蓋率達87%。峨眉山有高等植物242科,32OO多種,約佔中國植物總數的十分之一,其中僅產於峨眉山或在峨眉山發現,並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達1OO余種。此外,峨眉山還是多種稀有動物的棲居地,已知動物2300多種。這里是研究世界生物區系等具有特殊意義問題的重要地點。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的傳播、寺廟的興建和繁榮,為峨眉山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無不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峨眉山上寺廟林立,其中以報國寺、萬年寺等「金頂八大寺廟」最為著名。
樂山大佛 位於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古稱「彌勒大像」、「嘉定大佛」,始鑿於唐代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歷時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臨江開鑿而成,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稱譽。大佛為彌勒倚坐像,坐東向西,面相端莊,通高71米。雕刻細致,線條流暢,身軀比例勻稱,氣勢恢宏,體現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氣派。佛座南北的兩壁上,還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龕,其中亦不乏佳作。
◎申請加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峨眉山(包括樂山大佛)以其持殊的地理位置,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觀,典型的地質地貌,保護完好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地處世界生物區系的結合和過渡地帶,擁有豐宣的動植物資源,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珍稀瀕危物種繁多。近二千年來,創造和積累了以佛教為主要特徵的豐富文化遺產。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美學、科研、科普和游覽觀光價值,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一)峨眉山在中國名山中的地位
以自然風光優美、佛教文化濃郁而馳名中外的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的特色,雄踞於中國名山之列並為其中姣姣者。
(1)雄:高大的形體,雄偉的氣勢,引起崇高的美感。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緣平地拔起,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相對高差2600米,與五嶽中最高的華山相比,仍高出1000多米,所以歷代稱之「高凌五嶽」。峨眉主峰三峰並立,直指藍天,氣勢磅礴。登臨金頂,極目眺望,或群山疊疊,或雲海茫茫,變幻無窮,令人心曠神怡。
(2)秀: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交匯地區,植物垂直帶譜明顯,植物種類繁多,類型豐富,植被覆蓋率高達87%以上。山中峰巒疊障,林木繁茂,鬱郁蔥蔥,山體輪廓優美,線條流暢,景色多姿多彩。在天下各大名山中,其繁茂的植被景觀,堪稱第一。
(3)神奇:峨眉山這個「普賢道場」的佛門聖地,濃郁的佛教文化色彩使它籠罩在一片神秘的宗教氣氛之中。而神話傳說,以及戲劇、詩歌、音樂、繪畫、武術等的渲染與傳播,使這座佛國仙山的神奇色彩更加虛幻莫測。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寺廟建築與自然景觀有機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這在中國名山中實為首屆一指。峨眉山奇特的氣象景觀如金項的雲海、日出、佛光、聖燈、朝暉、晚霞,以及雷洞煙雲、洪椿曉雨、大坪霽雪、雨湘霧湘等,千變萬化,絢麗多彩,堪為中國名山之首。
峨眉山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有機地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給人們美的享受與熏陶,使之成為人們崇拜與謳歌的對象而名揚天下。
峨眉山海拔3000
多米的金頂華藏寺
(二)峨眉山具有獨特的地質特徵
峨眉山保存了從前寒武紀以來比較完整的沉積地層,為研究地殼及生物演進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地質史料:岩漿侵入與噴溢所產生的侵入岩與火山岩,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過程、岩石圈的拉張破裂、地殼的動定轉化,提供了典型的實例;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所產生的復雜的地殼構造變形,又為研究地殼的表層構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同時,新構造運動,在峨眉山地質構造背景上所產生的雄偉壯觀,類型多樣的現代地貌,為生物類群的滋生繁衍和別具一格的中—高山地生態王國的建立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些背景和條件形成的有機統一的演繹整體,造就了峨眉山的美學形象、科學內涵和在世界山嶽型風景區中獨領風騷的特殊地位。
(三)峨眉山具有豐富多彩的植物種類和亞熱帶典型的植被類型
峨眉山的植物在世界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具有世界意義,特別表現在:
(1)峨眉山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亞熱帶植被類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亞熱帶森林垂直帶,從山麓的常綠闊時林,向上依次見到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至暗針葉林。
(2)植物種類異常豐宣,在這樣特殊、多樣的森林中生長著已知的高等植物242科,3200種以上。對於僅有154k平方公里的山體來說,在世界上是獨特的,甚至在全世界亞熱帶也是絕無僅有的。伴隨著多樣的植被類型和豐宣的植物種類,動物種類也是極其豐富的。
(3)原始和特有種十分繁多。革中特有的高等植物有100多種。古老而瀕危的植物種類數目很大,被國家首數列為保護的植物就達31種。
(4)峨眉山的植物區系處於中國—喜馬拉雅亞區和中國—日本亞區過渡地帶.對研究世界生物系等有著重要地位。
(四)峨眉山是動物種質的基因庫
峨眉山的動物正處於古北界和東洋界的過渡地帶而較接近東洋界的持殊地區,其特徵十分顯著和典型:①區系復雜、類型齊全、種類豐富,是世界上罕見的集中分布區;①分布呈明顯的區域性,水平、垂直分帶明晰,既有東亞類群,也有南亞類群,並有高原類群;③具有「四多」的特點,即古老珍稀瀕危的物種多,特有種多,模式種多,東洋區系物種多;④古老珍稀的物種有效保存至今,保留了原始的生態,是現存的較好動物基因庫。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特殊的保護意義。
峨眉山十方普賢銅像>>
(五)峨眉山具有豐宣的歷史文化和佛教文化遺存
峨眉山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據現有考古資料表明,早在1萬年以前,這一區域內已有古代先民的活動。進入文明社會,有文獻、史跡可考的人文歷史已有二千多年。在如此漫長的歷史時期,古代先民創造了光輝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佛教的傳入,寺廟的興建和繁榮,又使峨眉山這座雄而秀的「蜀國仙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禮儀、音樂、繪畫等無不展示出自身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和鮮明色彩。
寺廟的建築藝術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突出體現,它與這座「秀甲天下」的名山的自然環境與景觀融為密不可分的整體,成為風景明珠。全山現有寺廟30餘處(其中規模大、歷史悠久的主要寺廟約十餘處)。建築賦有地方傳統民居風格,裝修典雅,朴實無華,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各具特色,無論選址,設計和營造都別具匠心,既有廟堂之嚴,又富景觀之美。其技藝之高,堪稱中國名山風景區寺廟建築藝術的典範。
峨眉山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佛教文物在中國國內其他風景名山中是罕見的,它是峨眉山悠久歷史文化的結晶和瑰寶,其中有不少佛教文物和寺廟建築對研究峨眉山佛教的興盛衍變以及整個佛教史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和佐證。
樂山大佛以人文遺產精粹和自然遺產的有機結合為特色,山水交融。景區2.5平方公里范圍內,國家一級保護文物2處,二級保護文物4處,與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樂山城隔江相望,堪稱得天獨厚。景區以唐代摩崖造像——大佛為中心,有秦蜀守李冰開鑿的離堆,漢代崖墓群,唐宋佛像、寶塔、寺廟、明清建築群等,是兩千年歷史的博物館。中國歷代名人有關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獨持。文物館藏豐富,現有藏品7226件,其中有不少是國內外罕見的稀世珍品。
◎文化遺產
佛教文化雄秀神奇的峨眉山,千百年來以其獨具特色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的信眾、香客、文人、學者和僧人前來游山禮佛、說法傳經、賦詩作畫、述文記游,創造了璀璨的峨眉山文化,聞名海內外。
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葯農蒲公在今金項創建普光殿。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公元8世紀,禪宗獨盛,全山禪宗一統。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回國後,繼業奉記來山營造佛寺,譯經傳法,鑄造重62T,高7.85m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於今萬年寺內,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藝術價值極高。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聖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蜚聲中外。
在過去浸長的歷史歲月中,峨眉山不僅積累了豐富的佛教文化瑰寶,也遺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景區內現存寺廟30親處,建築面積約10萬親平方米,它們都各具特色,富有個性。其中的飛來殿,萬年寺無梁磚殿均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品.佛教文物品類繁多,其中高5.8m,7方14層,內外鑄全本《華嚴經》文和佛像4700餘尊的華嚴銅塔、萬年寺明代銅鑄佛像,以及明代暹羅國王所所贈《貝葉經》等都是稀世珍寶。0眉山現有文物古跡點164處,寺廟及博物館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屬於國家定級保護的文物850多件,它們都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武術中國武術有著悠久的傳統,起源於佛門中的禪修功,吸收了道家的動功,以及軍旅中的功防戰技,衍生成中國武術中三大流派之一的峨眉派,流傳至今。
詩篇
作為「佛門聖地」、「天下名山」的峨眉山,歷來與名人學士、墨客騷人的詠贊、記述和傳播有著密切關系。著名詩人李白、蘇東坡留下不少贊美峨眉山的詩篇,至今燴炙人口。在二峨山(古綏山)下不遠處的沙灣鎮,有現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寫下了不少峨眉的詩篇,堪稱峨眉詩人,他所書寫的「天下名山」題名,已成稀世珍品。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東麓的凌雲山棲彎峰、瀕眠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處。佛像是8世紀初一座依山鑿成的彌勒坐佛造像,建造歷時90年。通高71m,坐身高59.96m,為世界最高彌勒石刻大佛。大拂背負九項山,面向三江匯流,刻工線條流暢,比例勻稱,庄嚴肅穆。佛座南北兩壁,尚有唐代石刻造像90親直,其中「凈土變」龕、「三佛」寶堪稱藝術佳品,極具藝術價值。
樂山大佛景區內有秦離堆,漢崖墓,唐代佛、塔、寺,宋代抗元九頂城等古跡,人文景觀密集,且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
◎自然遺產
地層地貌
峨眉山保存了從前寒武紀以來比較完整的沉積地層,為研究地殼及生物演化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地質史料;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所產生的復雜的地殼構造變形,又為研究地殼的表層構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同時,新構造運動在峨眉山地質構造背景上所產生的雄偉壯觀、類型多樣的現代地貌,為生物類群的滋生繁衍和別具一格的中、高山地生態系統的建立提供了先決條件。
生物多樣性
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區系成分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的垂直帶譜,從山麓向上依次為常綠闊葉林、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暗針葉林,森林覆蓋率達87%。峨眉山有高等植物242科,32OO多種,約佔中國植物總數的十分之一,僅產於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發現,並以峨眉定名的植物達1OO余種,首批被國家列為保護植物的有珙桐、桫欏、銀杏、獨葉草、連香樹、領春木等31種。第三紀以前延續下來的、保持一定原始形狀的古老種類,如木蘭、木蓮、木犀、含笑、萬壽竹、石楠、鐵杉、五味子等是與北美相對立的間斷分布類群,具有極高的科研和保護價值。峨眉山的動物區系復雜,種類豐富,古老、珍稀、瀕危、漸危的物種多,特有種多、模式種多,是天然的動物種質基因庫。已知動物2300多種,其中獸類51種,鳥類256種,爬行類34種,兩棲類33種,昆蟲類1000多種,魚類6O種,小熊貓、林麝、短尾猴、蘇門羚、白鷳、白腹錦雞、灰斑角雉及鬍子蛙、彈琴蛙、古葉蝶等珍稀特產和以峨眉山為模式產地的有157種,對研究世界生物區系等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保護意義。
峨眉葯材
峨眉山葯用植物,具有種類繁多,種類成分復雜,珍稀品種多,特產品種多的特點。僅據近半個世界以來的考察研究,品種已由1952年的207種增至1995年的2050種。這些葯用植物分屬212科,其中屬雙子葉植物的有129科、1225種,相對集中在雙子葉綱之中。常為人們樂求的有硃砂蓮 、峨眉黃連、峨三七、天麻、老鸛草、冬蟲夏草、峨眉黃柏、峨參、雪膽、佛掌參等。
四大奇觀
雲海
晴空萬里時,白雲從峨眉山千山萬壑冉冉升起,光潔厚潤,無邊無涯。佛家把雲海稱作「銀色世界」。峨眉雲海,是由低雲組成,峰高雲低,雲海中浮露出許多島嶼,雲騰霧繞,宛若佛國仙鄉;白浪滔滔,這些島嶼化若浮舟,又像是「慈航普渡」。近代詩人趙朴初詩「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是這一景緻的絕妙寫照。
日出
峨眉山高立在四川盆地的西部邊緣,鳥瞰縱橫千里的「天府平原」,登山觀日出,視野開闊,滌盪胸襟,深悟人與自然之情。伴隨著旭日東升,朝霞滿天,萬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宛似從頭至腳逐漸披上金色的大氅,呈現出全部的秀美身姿。北宋詩人蘇東坡詠道:「秋風與作雲煙意,曉日令草木姿」。
佛光
佛光,又稱峨眉寶光。佛家稱為普賢菩薩眉宇間放出的光芒。實際上,佛光是光的自然現象,是陽光照在雲霧表面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夏天和初冬的午後,攝身岩下雲層中驟然幻化出一個紅、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光環,中央虛明如鏡。觀者背向偏西的陽光,有時會發現光環中出現自己的身影,舉手投足,影皆隨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時同址觀看,觀者也只能只見已影,不見旁人。譚鍾岳詩雲:「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石台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聖燈
金頂無月的黑夜,攝身岩下有時忽見一光如螢,繼而數點,漸至無數,在黑暗的山谷飄忽不定。佛家稱為「聖燈」,飄浮的神燈象是「萬盞明燈朝普賢」。釋心誠《聖燈》詩雲:「飛自峭崖東,飄來點點紅。迴翔分遠近,掩映入空濛。焰冷千年火,光搖半壁風。夜深人靜後,掛滿梵王宮。」明人尹伸《聖燈》詩亦雲:「曠望不辭夜,燈從上界傳。流光時渡壑,焰影欲連天。只評繁星墜,還從法力圓。迷雲開暗谷,處處見金仙。」
❸ 峨眉山有多少年歷史
峨眉古系蜀國地,迄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蜀漢時期屬犍為郡南安(今樂山)縣轄地直至兩晉、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正式建縣,名平羌。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峨眉縣,歷史上屬眉山郡,民國時期和建國後,沿設峨眉縣。1953年,屬樂山專區(今樂山市);198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❹ 峨眉派的歷史溯源
有「天下秀」美譽的四川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如《三皇經》雲:「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茲當第七洞天,一名虛靈洞天,一名靈陵太妙洞天。」[28]《洞天福地記》雲:「第七洞天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靈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覽治之。」[29]葛洪在《抱朴子》中雲:「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30]據史籍記載,曾來峨眉修道和參訪的道教人物頗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與道教相關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訪道隱居峨嵋山。其中峨眉武術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的武師司徒玄空(名白衣三,號動靈子,上圖)就其中一位,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態創造了白猿劍法(即猿公劍法)與白猿通臂拳,又稱白猿公;而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中記載,女俠越女應越王勾踐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與「自稱袁公」的老翁以竹過招,「袁公飛身上樹,變為白猿」。按這種說法,「白猿公」的傳說春秋時期就有了。趙曄是東漢人,那麼白猿公的形象至遲在東漢出現。具體時間就難以考訂了。明代抗倭寇名將唐順之(1507-1560年,江蘇武進人)在《荊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嵋道人拳歌》,其中兩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這與「白猿祖師」的說法一脈相承。
據後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第九」以及樂山、峨眉山地方誌記載,先秦時期的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於峨眉山中。他模擬猿猴動作,在狩獵術基礎上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劍法」。因為司徒玄空好著白衣,徒眾們稱之為「白猿祖師」。峨眉派武術可以說是發源於此。
戰國末期秦滅巴蜀,此時已有道家在此傳方仙道術,三國蜀漢與曹魏、孫吳連年征戰,兩亞南北朝時期西北氐羌和西南僚人大量湧入巴蜀,為巴蜀地區的武術吸收中原和其他地區以及少數民族武術的長處,提供了機會。
早在一千多年前,最遲在魏晉時期,就有了峨眉山是天真皇人(亦稱皇人)論道之地,和軒轅黃帝曾來峨眉問道的傳說。如《五符經》雲:「皇人在峨眉山北絕岩之下,蒼玉為屋,黃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31]《抱朴子》載:「黃帝……到峨眉山見天真皇人於玉堂,請問真一之道。」[32]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所起》雲:「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眉山授於軒轅黃帝。」[33]另《三皇經》、《真文經》、《元氣論》、《泰一書》等道教典籍中也有關於此事的記載。至今峨眉山上仍有幾處關於天真皇人論道的遺跡。純陽殿宋皇坪上的授道台,相傳即是黃帝問道處,另又有軒轅觀及靜室道紀堂。據《元一統志》載:「十字洞在嘉定府峨眉縣三十里,洞口為十字,昕昏出雲氣,乃天真皇人論道之地。舊有觀宇,今為荊棘。」[34]胡世安《登峨山道里紀》載:「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黃帝訪廣成子天真皇人,游此,遇一叟於洞外,詢有侶乎,答以九人,今名以此。」[35]現洞上建有「天皇台」(仙皇台)以志其事。軒轅橋即清音閣「雙飛龍橋」之左橋,相傳系軒轅黃帝游峨眉山時修建。另據《有像列仙全傳》載,來峨眉山受道於天真皇人的還有史通平和瞿武兩人。史通平於漢光武年間,從會稽來蜀,詣峨眉拜謁天真皇人,得受三一之法及五行之訣。在青神縣之北平山頂結廬煉大丹,龍虎成形,餌之,白日升舉。瞿武乃後漢犍為郡人。七歲時開始絕粒,服食黃精、紫芝。入峨眉修道四十年,師事天真皇人,得成仙道,常乘白龍往來,每系龍於彭山黃龍鎮灘上。今純陽殿右側之「升仙台」遺址,相傳是瞿武乘龍飛升之處。
《封神榜》上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的趙朗,字公明,人稱財神佛。相傳他曾在峨眉山九老洞中修行,洞中石床相傳是他修仙時遺物,今石床上供奉著他的塑像。他的三位師妹雲霄、碧霄、瓊霄,相傳也在峨眉山修道成仙,其修煉洞府即「三霄洞」。據《搜神記》載,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賣之。一日,乘木羊見人,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二峨山)。綏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故里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數十處。」[36]今二峨山白岩溪上的葛仙洞,即葛由騎木羊修真處。《列仙傳》載,楚人周陸通,字接輿,「好養生,食橐櫨,木實及蕪菁子。游諸名山,住宿峨眉山。土人世世見之,歷數百年也」。[37]費士戣《歌鳳台記》雲:「按皇甫謐《高士傳》、葛洪《神仙傳》、宋劉孝標《世說注》,皆以接輿避楚王騁,夫妻入蜀,隱於峨眉,不知所終也。」[38]《莊子·人間世》中雲,孔子到楚國時,接輿游其門,藉歌鳳以勸諭孔子。明朝時的明光道人曾將普賢菩薩、廣成子、接輿共同奉祀在報國寺的前身會宗堂中,同享香火。
據《神仙傳》雲,東漢左慈,見漢祚將衰,天下亂起,深感值此衰亂之世,官高者危,財多者死,富貴榮華,實不足貪,乃學道。他曾來峨眉山隱修,今伏虎寺對面有一土丘,相傳為左慈衣冠墓;在洗象池側有「左慈洞」,據說為左慈當年隱修之處。據《新纂雲南通志·釋道》載,三國時的孟優,乃孟獲之兄,清靜好道,得異人傳授葯方。諸葛亮南征中,軍士誤飲啞泉,諸葛亮派人求孟優相助。孟優發葯給軍士吃後,均語談如常。後孟優入峨眉山隱居修道,不知所終。被民間尊奉為「葯王佛」的孫思藐(公元581——682年),相傳在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7年),曾來峨眉采葯。又於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6年),來峨眉山牛心寺煉「太一神精丹」。當時煉丹處即今牛心寺後的丹砂洞,亦名葯王洞。如今洞周呈紫黃色,寸草不生,據說是丹葯熏炙所致。在峨眉豬肝洞上方5公里處,有洞名「八仙洞」,相傳為八仙聚會之處。純陽殿右的「十字洞」,相傳是仙人呂洞賓游此時以劍劃石而成,神水池側的「大峨」二字,也為呂洞賓手書。宋初著名道士陳摶,曾隱居峨眉,自號峨眉真人。大峨石上「福壽」二字,出於其手筆,字形近象形,由十字組成,據說:「福」字系「白鶴踏芝田」,「壽」字系「青龍蟠玉柱」。宋末時峨眉山麓曾建有陳摶祠。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的南宋高道白玉蟾,相傳曾來峨眉山隱修。現二峨山仰天窩下白岩溪旁的玉蟾洞為其屍解處,洞旁曾建有玉蟾殿。明朝高道張三豐,曾於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來峨眉山傳道並於多處留筆,原伏虎寺有他狂草的「唐宋詩碑」。另外,據史籍記載,曾有不少高道如:晉朝時的陸修靜,唐朝時的王仙卿,張煉師、楊煉士、李處世,五代時的楊仙公,宋朝時的邵琥等等,都曾在峨眉游訪參學,修煉道術。
魏晉時期,佛教傳上峨嵋山。道士們「吐納、導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練法門,達到意與氣連、氣與神合的境界,形成氣功。受華夏文化影響,僧人也開始普遍學習道家養生、吐納。
被魏孝靜帝稱為「神鸞」、梁武帝稱為「肉身菩薩」的曇鸞,曇鸞,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 542年)。還有一說圓寂於北齊天保五年( 554年)以後。曇鸞自號有魏玄簡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葬於今山西省文水縣2006年日本佛教友人來文水考察,據史書資料記載尋得了曇鸞大師之墓,在今文水縣開柵鎮北峪口村,北峪口村原為曇鸞大師發跡之後傳道之地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他一生弘揚凈土思想,奠定了凈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是一位傑出的凈土宗大師。曇鸞家近五台山,自幼受道教、佛教的熏陶。14歲到五台山朝聖,隨即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學習儒、道、佛各家的著作,尤對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譯的《百論》這四論有精深的研究,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大乘空宗學者。他認為曇無讖譯的《大集經》詞義深密,難以開悟,於是就著手為此經作注。中途積勞成疾,為了治療氣疾出門尋訪名醫,毅然長途跋涉赴南朝梁地求訪苦求道教名土陶弘景。陶弘景被其誠意所感動,傳其仙經。
不過,關於曇鸞法師用道教方法治病,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稱他從陶弘景處得仙經十卷,本想找到地方依法修煉。然而,行至洛下,遇到了天竺三藏菩提留支,曇鸞因問佛經中長生不死之法,可有勝過此仙經者?菩提留支日: 「是何言耶?佛教中哪有長生法?縱得長生,終輪回於三有耳。」即以《觀無量壽經》與曇鸞日: 「此是大仙方!」鸞拜而受之,遂焚仙經,專修凈業。
這里講陶弘景傳給他服氣法。精神抖擻的曇鸞辭別陶弘景,北歸途經洛陽時,遇僧人菩提流支。曇駕向對方誇耀自己學得長生不老術,對方大喝一聲,訓戒說:佛教里有《觀無量壽經》。於是曇鸞便拋棄服氣法,皈依凈土念佛,終於奠定了凈土教的基礎。此說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佛道兩教的關系,耐人尋味,因為它主張佛教比道教高明。另外,道教所說的壽,佛教稱無量壽,這也非常有趣。《雲笈七簸》里有題為。縣鸞大師服氣法」的記載。此外縣鸞還曾想其學過本草學。曇鸞對彌陀凈土信仰最大的貢獻在於對彌陀凈土經典作出通俗的解釋,並簡化修行方法,他年青時代便恨佛典盤訶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註解之。他留世的主要著述有『往生論注》二卷,《略論安樂凈土義》一卷,《誠阿彌陀佛偈》。③由於早年學道,他還善於「調心練氣」為他人治病,因此「名滿魏都」。晚年著有《調氣論》、《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服氣要訣麓》等。足見他並未放棄對道家養生學的信仰,反而更加精深。
北魏慧思被後世尊為天台宗三祖,他有著較高的佛教性功修養和宗教家的濟世情懷,但屢遭惡論師毒害,幾度垂死。身體傷害和飢寒長期妨礙了他的禪修,因此,他在誓願文中強烈表達了自己希望長壽以普度眾生的願望,稱「誓願入山學神仙,得長命力求佛道」。在慧思看來,佛法的修行目標是證得漏盡通(第六神通,也即佛教性功所達到的煩惱斷盡的「極樂」狀態),但修證前五種神通(慧思用這個佛教概念來借指神仙方術,即道教命功所達到的肉體長生安樂的效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因為「己身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所以他發願:「誓於此生作,長壽五通仙;修習諸禪定,學第六神通。」慧思先以道教神仙方術修命,再以佛教定慧之學修性,開中國宗教史先命後性佛道雙修模式之先河。後來到北宋時期,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端更是以先命後性的模式融內丹學和禪宗為一體,延續了慧思的修行思想。
智顗是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他在陳朝時期即提出了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止觀是針對心性定力和智慧的訓練,仍屬於性功范疇),在長期止觀禪修中,智顗為了解決自己及徒眾身體上的不適和疾病,有條件地吸收了部分道教命功,將其融入了止觀修習的體系中。他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認為,止觀修習前應該先調五事,即對飲食、睡眠、身體、呼吸和心理進行調適,其中就融匯了道教的修養方術,例如坐禪前後的按摩法,以及對百脈不通處的存思方法。而智顗在談到治病時,提到以吹、呼、嘻、呵、噓、呬六種息治療臟腑疾病,又認為「金石草木之葯,與病相應亦可服餌」, 這些都反應了智顗對道教命功兼收並蓄的態度。可見,智顗實際上採取了一種融匯型的佛道雙修模式,他實際創立的天台宗也就具有了更多的本土氣息。後來,佛教廣泛採取了這種模式,例如少林武術吸收易筋、洗髓等道教命功而向內家拳發展,中國佛教這種特有的禪武雙修的風氣正反應了佛道雙修的普遍影響。
南北朝時期,佛教禪僧學行道教養生術者甚多。如北魏名僧曇鸞,曾赴江南就陶弘景學道教仙術,著有《調氣方》、《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服氣要訣》等闡發道教養生術。後遇印度僧菩提流支,授以《無量壽經》,乃燒道教仙經,專意弘揚念佛求生凈土法門,被日本凈土宗奉為祖師。曇鸞的凈土宗著述中,雖不見仙學影響之跡,但從《道藏》中所存《曇鸞法師服氣法》看,他似乎並未完全否定道教養生術,而把佛教數息禪法融人道教養氣法中,形成一種具有佛道融合色彩的養生氣功,其法略為:寬坐,放鬆身體,「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經半食頃,閉目舉舌奉齶,徐徐長吐氣一息二息,氣出入聲近旁人得聞,初粗漸細,十餘息後,聲僅自聞。凡覺有痛癢處,便想從呼氣中出。天台宗二祖慧思,在《入山誓願文》中表示為護法故,「願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後乃學第六神通」,為此,他祈願諸聖賜以芝草神丹,療病除飢渴,「借外丹力修內丹」,把道教追求的煉養成仙作為通向佛教涅檠之域的橋梁。天台三祖智頡的禪學體系中,所述六字氣治病法,見於此前陶弘景輯的《養性延命錄》,引自《仙經》及《明醫論》,不見於印度佛典,當出自道教、中醫。天台九祖湛然,在文章中對道教煉養成仙說予以肯定。
佛教密宗之說多類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氣、服石、煉葯、外丹、符祭等方術,追求長生成仙,其與道教的淵源關系,可能早在善無畏、金剛智等人唐弘密之先。據印度傳說,1500年前(當中國南北朝初),有華人塔哈烏江至孟加拉一帶傳授中國密宗(即道教仙術)。印度教密宗經典《度母秘義經》、《摩訶支那功修法》、《風神咒坦特羅》、《須彌山坦特羅》等,皆稱印度密宗的「支那功」來自中國。根據泰米爾文密教經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兩位來自中國,其泰米爾名字為博迦爾(Bogar)與普里巴尼(Pulipani),這兩位大師寫過許多關於梵咒、醫術和煉丹術的著作,他們於西元3世紀到印度伽耶等地傳播道教的醫學與化學思想,在印度的化學史與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佛教密典中類似道教仙術之說,大概間接地淵源於印度教密宗,或直接源於道教。
《中國神仙大全》一書中,敘寫了唐末五代初峨嵋山道士揚仙公的驚人武功,說他從鐵匠鋪借來鐵錘自擊頭頂,或令人竭力亂打而毫無損傷,還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這則記載中的神秘和誇張成分,也能領略到他的上乘氣功功力和過硬的技法。
❺ 峨眉山的歷史是什麼
歷史
峨眉山歷史文化久遠,魏晉時佛教傳入,改觀為寺,成為佛教的普賢道場。唐宋以後,佛教興旺、寺廟增多、規模逐漸擴大,明清鼎盛時期,全山上下先後有大小寺廟170餘座,峰峰有寺、崗崗有庵。
解放初期,全山寺廟僅存43座。1982年中發19號文件下發後,認真落實宗教政策,寺廟得到逐漸恢復和發展,現有寺廟26座,其中:被國務院批准確定為全國重點寺廟的有5座,即報國寺、萬年寺、華藏寺、洗象池、洪椿坪寺廟。列為樂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伏虎寺等到12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不斷貫徹落實,全山僧尼和廣大信教群眾,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出家僧尼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峨眉山佛教徒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峨眉山佛教與海外宗教界有著歷史的廣泛聯系。相傳東漢時,西域寶掌和尚來峨眉山建寺修廟。明代,緬甸和阿富汗友人送來玉雕佛像和貝葉經,斯里蘭卡友人送來佛牙。
清代,日本友人松濤、朝鮮寶光和尚等來峨眉山題詠作畫。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間佛教」的提倡,峨眉山僧尼更加發揚了農禪並重、佛學研究、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優良傳統,近期前來峨眉山朝聖、考察和進行佛教文化交流的海外來客,更是絡繹不絕。每年峨眉山寺廟接待來自國內外的香客遊人多達100萬人次。寺廟通過同國內和海外以及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增進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友誼,擴大了對外影響,贏得了中外香客遊人的好評,弘揚了峨眉山佛教文化。
文化
在藏傳佛教中,峨眉山被稱為「挺拔屹立的大象山」,是一座吉祥山,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唯有金頂華藏寺普賢菩薩的坐像是面向西方。因此,在諸山中,峨眉山特別受到西藏僧眾的青睞。佛教徒認為普賢菩薩將會以他無邊的法力來庇佑西藏人民。
在4700多年的歷史中,峨眉山以包容道教、佛教、儒學三教之宗的胸襟,歷經多種文化形式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形成了道之源,佛之始,儒之境,並傳習至今,形成了以佛教文化為核心峨眉山文化。
峨眉山佛教屬大乘佛教,僧徒多是臨濟宗、曹洞宗門人。峨眉山先後住僧人數以萬計,其中為弘揚峨眉山佛教有過貢獻的名僧有:晉代慧持、寶掌和尚;北朝東魏淡然大師;唐朝慧通禪師;宋代懷古大師、茂真和尚、密印禪師;明代廣濟禪師、別峰禪師、寶曇禪師、無窮禪師;現代聖欽和尚、普超和尚。
傳說
《峨眉山志》等資料記載了這么一個傳說故事: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葯於雲窩,見一鹿欹跡如蓮花,異之,追之絕頂無蹤」。因問在山上結茅修行的寶掌和尚,和尚說是普賢菩薩「依本願而現像於峨眉山」。蒲公歸家後即舍宅為寺,於是峨眉山就發展成普賢菩薩的道場。
另有資料說,是晉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葯時,見一老者騎白象隱去。以後的記載基本上是一致的。依據信仰與傳說,以後歷代修建寺廟時,都以普賢菩薩為中心,並發展成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❻ 峨眉山的人文、歷史、風情、習俗
峨眉山習俗:
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年畫、守歲、拜年、春節食俗、包粽子,蒸粑粑,吃湯圓、肉包穀耙等等。
峨眉山的人文:
武術:在其武術方面,峨眉與少林、武當共成為中原三大武學宗派。而其中峨眉武術,講究後發先至,以柔克剛。而關於其起源更是多種說法,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說法便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的郭襄開創峨眉派。而現有學者考證認為,峨眉武術起源於戰國時期。
在南宋建炎其間成其型,而在明清時期發展至鼎盛。峨眉武術素有五花八葉之說,創始人被認為是戰國時期的武術家司徒玄空。目前主要分布於四川、重慶等地。而在其的發源地——四川省的樂山、峨眉山,由於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峨眉派武術已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由多個機構承辦的中國四川國際峨眉武術節每兩年舉辦一次,其規格高、陣容大、內容豐富、影響廣泛,是一項體育賽事與旅遊相結合的體育盛會。
佛教:相傳峨眉佛教是公元1世紀傳入的,漢朝末年佛家便已在此處修建佛寺。把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主要崇奉普賢大士,相信峨眉是普賢菩薩顯靈和講經說法之所。峨眉的秀麗讓普賢大士廣有信眾,而普賢大士的威望也讓峨眉聲名遠播。更多峨眉山與佛教的歷史淵源。
峨眉山的歷史:
峨眉山歷史文化久遠,魏晉時佛教傳入,改觀為寺,成為佛教的普賢道場。唐宋以後,佛教興旺、寺廟增多、規模逐漸擴大,明清鼎盛時期,全山上下先後有大小寺廟170餘座,峰峰有寺、崗崗有庵。解放初期,全山寺廟僅存43座。1982年中發19號文件下發後,認真落實宗教政策。
寺廟得到逐漸恢復和發展,現有寺廟26座,其中:被國務院批准確定為全國重點寺廟的有5座,即報國寺、萬年寺、華藏寺、洗象池、洪椿坪寺廟。列為樂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伏虎寺等到12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不斷貫徹落實,全山僧尼和廣大信教群眾。
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出家僧尼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峨眉山佛教徒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峨眉山佛教與海外宗教界有著歷史的廣泛聯系。相傳東漢時,西域寶掌和尚來峨眉山建寺修廟。明代,緬甸和阿富汗友人送來玉雕佛像和貝葉經,斯里蘭卡友人送來佛牙。
清代,日本友人松濤、朝鮮寶光和尚等來峨眉山題詠作畫。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間佛教」的提倡,峨眉山僧尼更加發揚了農禪並重、佛學研究、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優良傳統,近期前來峨眉山朝聖、考察和進行佛教文化交流的海外來客,更是絡繹不絕。
每年峨眉山寺廟接待來自國內外的香客遊人多達100萬人次。寺廟通過同國內和海外以及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增進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友誼,擴大了對外影響,贏得了中外香客遊人的好評,弘揚了峨眉山佛教文化。
峨眉山的風情:
峨嵋山民俗風情園是由樂山市旅遊局、峨嵋山管理委員會、峨嵋山民俗風情文娛有限公司合作興修的。該園坐落在峨嵋山麓報國寺附近,佔地面積23000餘平方米,總投資約400餘萬元。園內有少數民族歌舞演藝廳、斗獸場、圖騰柱群落、少數民族風味餐廳、中華民俗手工藝製品長廊等設施。
為展現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推出的斗馬、斗雞、跑豬、跑狗競猜;射駑、拋綉球、擊大鼓告示少數民族體育競技;騎馬游園、8卦易經學、背新娘、穿民族衣飾合影和大型篝火晚會等10多項民俗活動,妙趣橫生。
(6)峨眉歷史擴展閱讀:
峨眉山傳說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大詩人。他為廣浚和尚彈琴題詩的事一傳出,廣浚和尚的名聲就愈來愈大了。許多詩人、畫家來到峨眉山,都要到萬年寺聽廣浚和尚彈琴。後來人們就把那個地方叫做聽琴台。有一天黃昏時候,廣浚和尚象往常一樣,焚起檀香,抱著綠綺彈起來。
忽然看見一個身穿綠色衣裙的姑娘,倚在門外聽琴。和尚感到很奇怪,就問道:「你是哪家的姑娘,在此聽琴?」那姑娘用手掩面,笑而不答。經過和尚幾次詢問,她才含羞答道:「我家就在寺旁,自幼喜歡彈琴。今天是師父的琴聲把我引來了。」
和尚聽她說會彈琴,就說:「姑娘既然喜歡彈琴,那就彈一曲吧?」姑娘害羞地說:「我的琴彈得不好,還請師父多指點。於是手撥琴弦彈了起來。從此以後,和尚每次彈琴,綠衣姑娘就來聽琴,有時也帶著琴來請師父指點。後來廣浚和尚去世了,綠衣姑娘也不再來了。
但是每當黃昏的時候,廟里和尚仍然聽到毗盧殿後面的聽琴台,有琴聲傳來,都感到很奇怪。有一次,當琴聲悠揚的時候,和尚們就悄悄地跑到聽琴台去看,只見一群青蛙正在鳴叫。叫聲叮叮冬冬,好象琴弦初撥,與廣浚和尚的琴聲相似。
大家才知道廣浚和尚彈琴時,前來聽琴的綠衣姑娘,就是青蛙變的。,它從廣浚和尚那裡學會了彈琴。和尚死後,就繼續彈出優美動人的琴聲。後來人們就給這種青蛙取名叫「彈琴蛙」。
❼ 峨眉名人錄峨眉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七大名人:軒轅、寶掌、唐太宗、李白、朱元璋、康熙、鄧小平
軒轅:軒轅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因土是黃色,能生萬物,故稱黃帝。
他降炎帝,戰蚩尤,統一中原部落;又和臣民一道做衣冠,造舟車,務桑蠶;定歷算,制音律,創醫學。普天之下,國泰民安。為尋求長生之道和治國之理,曾兩次到峨眉山問道天真皇人。天真皇人在峨眉山論道和軒轅來峨眉山問道,這被認為是道教的起源,也是道教在峨眉山之濫觴。尚有授道台、三望坡、軒轅橋、九老洞等遺跡。
寶掌:印度人,出生時左手握拳,掌生紅痣,出家後名寶掌和尚。成年後,到中國游歷。來峨眉山禮普賢,在洪椿坪後的寶掌峰結茅修住,稱峨眉山為「高出五嶽,秀甲九洲,震旦第一山」。因其德高望重,有人贊詠他:勞勞玉齒寒,似迸岩泉急。有時中夜坐,階前神鬼泣。
李世民:李淵建立唐朝,奉道教教主老子(李耳)為祖先,而峨眉山是天真皇人(即後世的老子)修道之處。太宗李世民在做秦王時,有一年的秋天來成都視察軍事,特地來峨眉山祭拜老子。此時正是他同太子李建成爭斗激烈,秀美的峨眉山景,也沒有改變他對李氏王朝擔憂的心情,寫下了「菊散金風起,荷疏玉露圓。將秋數行雁,離夏幾林蟬。雲凝愁半嶺,霞碎纈(音同「諧」)高天。還似成都望,直見峨眉前」的詩句。
李白:唐代大詩人,在開元年間游歷峨眉山。他上山後住萬年寺,受到主持廣浚和尚的熱情接待。廣浚善琴,琴聲優揚美妙,給李白留下了深刻印象,寫下了《聽蜀僧廣浚彈琴》。李白在山期間,對山中景物留連忘返,心醉神迷,寫下了《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膾炙人口的詩篇。
朱元璋:相傳朱元璋小的時候,安徽風陽發生災荒,她的母親帶著他投奔在峨眉山出家的舅舅寶曇和尚。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封寶曇為國師,主持峨眉山佛事。寶曇居蜀數十年,戒律大行。朱元璋親撰律詩予以褒揚:「山中靜閱歲華深,舉世何人識此心。不獨峨眉幻銀色,從教大地變黃金。」
康熙:傳說清朝順治皇帝出家當了和尚,他的兒子康熙派人四處尋找父親。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欽派大臣葛哈齊、頭等侍衛海清、乾清門頭侍衛五哥、兵部員外郎德其內等人,到峨眉山降香,並頒賜皇帝御書匾聯、經器。峨眉山僧人在清音閣前建「接王亭」,作為迎接四王之處。相傳康熙皇帝裝扮成四大臣的「隨從」親自來峨眉山尋找父親,見清音閣一帶景色秀麗,如世外桃源,特地題寫「忘塵慮」三大字給峨眉山。
鄧小平:1980年,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同志來峨眉山視察,下榻於紅珠山招待所(今紅珠山賓館)。先後游覽了報國寺、清音閣、萬年寺、雙水井等景點。視察期間,小平同志說:峨眉山是個文化型的風景區,是一個寶庫。要作好保護,要作好規劃,要綜合開發,要加強建設,加強管理。辦事情要有登山不止的精神。
http://..com/link?url=_W0cOui1FILvbRrrY-iRcMBnflck4wwJpbtns6LtPYA_4Ca1hejwk_
❽ 峨眉有哪些歷史名人
1、鄧小平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四川廣安人。早年赴歐洲勤工儉學,歸國後,他全身心地投入黨領導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爭。
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後擔任黨和軍隊的許多重要領導職務,為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赫赫功勛,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鄧小平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政策理念,改變了20世紀後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兩次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2、康熙
康熙(穆麟德:elhe taifin,太清:elhe taifin;鮑培轉寫:engke amuγulang,西里爾字母:Энх-амгалан)是清朝第四位、清軍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
清朝使用該年號從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共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有三藩之亂、雅克薩之戰、多倫會盟,准噶爾之戰、清統一台灣之戰和九子奪嫡等。
關於清朝康熙皇帝的內容,詳看條目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本條目只介紹年號。
3、明太祖朱元璋
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字國瑞,初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
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4、李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5、唐太宗李世民
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竇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
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康熙
網路-朱元璋
網路-鄧小平
❾ 峨眉山的發展歷史
峨眉山歷史文化久遠,魏晉時佛教傳入,改觀為寺,成為佛教的普賢道場。唐宋以後,佛教興旺、寺廟增多、規模逐漸擴大。
明清鼎盛時期,全山上下先後有大小寺廟170餘座,峰峰有寺、崗崗有庵。解放初期,全山寺廟僅存43座。1982年中發19號文件下發後,認真落實宗教政策。
寺廟得到逐漸恢復和發展,現有寺廟26座,其中:被國務院批准確定為全國重點寺廟的有5座,即報國寺、萬年寺、華藏寺、洗象池、洪椿坪寺廟。
列為樂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伏虎寺等到12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不斷貫徹落實。
全山僧尼和廣大信教群眾,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出家僧尼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峨眉山佛教徒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峨眉山佛教與海外宗教界有著歷史的廣泛聯系。相傳東漢時,西域寶掌和尚來峨眉山建寺修廟。明代,緬甸和阿富汗友人送來玉雕佛像和貝葉經,斯里蘭卡友人送來佛牙。
清代,日本友人松濤、朝鮮寶光和尚等來峨眉山題詠作畫。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間佛教」的提倡,峨眉山僧尼更加發揚了農禪並重、佛學研究、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優良傳統。
近期前來峨眉山朝聖、考察和進行佛教文化交流的海外來客,更是絡繹不絕。每年峨眉山寺廟接待來自國內外的香客遊人多達100萬人次。
寺廟通過同國內和海外以及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增進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友誼,擴大了對外影響,贏得了中外香客遊人的好評,弘揚了峨眉山佛教文化。
(9)峨眉歷史擴展閱讀: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
山上多古跡、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捨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是中國旅遊、休養、避暑目的地之一。
對於峨眉山名來歷,眾說紛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峨眉山就聞名於世。而峨眉山名,早見於西周,據晉代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杜宇以褒斜(今陝西漢中)為前門。
熊耳(今四川青神縣境內)、靈關(今四川雅安蘆山縣西北)為後戶,玉壘(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內)、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內)為城廓。」
晉左思的《蜀都賦》寫道:「引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但為什麼稱之為「峨眉」。其說不一。一說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說是因「兩山相峙。」而得名。
還有一種說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大渡河古稱「涐水」山愛水而得名,故稱「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為是山,才離開了水,由「涐湄」變成了「峨眉」。
這種說法系近代文人趙熙之論,「是山當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戰國以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❿ 峨眉始建於何年
峨眉古系蜀國地,蜀漢時期至兩晉、南北朝屬犍為郡南安縣轄地,北周武帝保定元年正式建平羌縣,隋開皇三年改名峨眉縣,歷史上屬眉山郡,民國時期和建國後沿設峨眉縣,1988年9月撤縣建市。千百年來,儒、釋、道三家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演變,形成了以佛禪、武術、茶為核心的峨眉山文化。佛禪文化和峨眉武術享譽國內外,截至於2012年,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2]
峨眉山市因山得名,是一座有著1400多年歷史,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城,境內的峨眉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 「仙山佛國」、「地質博物館」之美譽。[3] 2012年,峨眉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3.6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