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武漢市歷史

武漢市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5 04:13:11

⑴ 武漢從古至今的歷史

據近年考古工作發現,一萬多年前,武漢地區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市郊黃陂的盤龍城遺址,考證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商代古城。武漢在夏代屬荊州,殷末屬南國,周初屬周南,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郡。東漢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280年)、曲陵縣(305年)、漢津縣(597年)、漢陽縣(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25年)、汝南縣(378年)、江夏縣(589年)。明成化年間,龜山以北的漢水支流逐漸成為漢水入江主流形成武昌、漢陽、漢口的三鎮格局。武昌這名始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寓「因武而昌」之意。與江北漢陽有「雙城」之稱。明代以後,漢陽所屬之夏口鎮商業勃興,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武陽夏三鎮的統稱棗「武漢」開始被使用。1926年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委員臨時聯席會議確定「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武漢」。1927年4月16*,成立武漢市政委員會,這是統一建市的開始。隨後分分合合,至1949年5月24*,武漢市人民**正式成立,武漢市的名稱至今保持不變。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武漢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重大事件 武漢歷史上曾是魏、蜀、吳三方鏖戰之地,千餘年中發生過許多戰事和重大事件。進入近現代更是波瀾壯闊。1837年,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期間,在武漢嚴禁鴉片,開中國禁煙之先河。1861年,根據中英《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有關條款,漢口對外開埠,英、德、俄、法、*相繼建立租界,成為國中之國。1889年,總督張之洞推行「新政」,開工廠、辦學堂、練新軍……,為武漢的近代化打下堅實基礎。1911年,辛亥武昌首義,一舉推翻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辛亥武昌首義,一舉推翻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立,領導工人農民進行革命斗爭。1922年,江岸車站為京漢鐵路全線罷工總指揮部,2月7*反動派殘酷鎮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1926年,北伐勝利,國民**由廣州遷都武漢。1927年,汪精衛為首的武漢**策劃了「七·一五」反共事件,大革命遭到失敗。同年,中共中央在漢召開「八七」會議,結束了投降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針。1938年10月25*-1945年8月15*,武漢被*軍強占。1949年5月16*,人民解放軍解放武漢。新中國成立後,武漢被定為冶金、機械為中心的工業城市,建立一批大型、重點工廠。1954年,武漢出現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8月18*15時,武漢關水位達到29.73米,舵落口水位達到29.89米,經過全市歷時百天的防汛斗爭,武漢人民戰勝了特大洪災,確保了武漢的安全;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是第一座橫跨長江的鐵路公路雙層橋。1984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武漢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試點與計劃單列。1987年,以武漢為中心由長江沿岸17個地區組成「武漢經濟協作區」。

⑵ 武漢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武漢,也被稱為江城,座落在長江和漢江交匯處。根據考古發現和記載,人類五千年前就居住在這里。這個城市的發展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盤龍城。

這個古鎮的舊址位於黃陂縣,這是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商代的第一個城市。東周時期(公元前770-221)武漢被楚國統治很長一段時間。因而,楚國文化成為了今天武漢文化的基礎。

由河流劃分,武漢分為武昌、漢陽、漢口鎮,它們的歷史、規模和發展速度都各有不同。

武昌
武昌是在三國初期建立的。吳國准備和蜀國爭奪荊州,並且將吳國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到了鄂縣,改名武昌。舊時武昌擁有先進的手工業,例如造船、冶金、鑄造硬幣、青瓷和白瓷製造業。值得一提的是自三國開始黃鶴樓的興與衰。這座塔的每次修繕都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特點,說明了武昌的歷史文化轉變。
漢陽
漢陽的名字是和漢江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在中國古代文化里,陽(相對於陰)表示山的南面,河的北面。漢陽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位於龜山的南面漢江的北面。這個名字是在隋朝606年改名自漢津。漢陽在唐朝年間(618-917)迅速發展。漢陽,尤其是鸚鵡島(鸚鵡洲)地區一直是長江中游商人的貿易中心,有著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

漢口
歷史上,原與漢陽相連,是漢陽縣屬地,直到明朝1474年。在當時,漢江改道,在龜山的北面山腳下匯入長江,分離了兩個城市。之後漢口成為了一個全新的貿易口岸,在名聲上和發展速度上大大超越了武昌和漢陽。

當代武漢
武漢在中國現代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約在17世紀,漢口就像「東方芝加哥」,位列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在它1861年開放為通商口岸之後,漢口成為了最大的內陸貿易港。很多國家,包括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和日本都在這里設立了租界,其中大部分設立了領事館。
後來,在1911年的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曲,這標志著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1926年,武昌、漢口和漢陽合並成了現代的武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漢被批准為命脈工程和冶金工業城市。八年後,第一個橫跨長江承載公路和鐵路的雙層大橋通車了。

⑶ 請你說一下武漢的歷史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內。黃陂區容境內的張西灣城址為武漢市迄今發現最早的城址,市北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自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武漢地區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在清末、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清初,「中俄茶葉之路」開辟,作為起點的漢口開始逐步成為世界茶葉貿易之都,被歐洲人譽為「茶葉港」。漢口開埠後,對外貿易更與上海並駕齊驅,成為「駕乎津門,直追滬上」的全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⑷ 武漢市歷史名稱

據近年考古工作發現,一萬多年前,武漢地區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市郊黃陂的盤龍城遺址,考證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商代古城。武漢在夏代屬荊州,殷末屬南國,周初屬周南,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郡。東漢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280年)、曲陵縣(305年)、漢津縣(597年)、漢陽縣(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25年)、汝南縣(378年)、江夏縣(589年)。明成化年間,龜山以北的漢水支流逐漸成為漢水入江主流形成武昌、漢陽、漢口的三鎮格局。武昌這名始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寓「因武而昌」之意。與江北漢陽有「雙城」之稱。明代以後,漢陽所屬之夏口鎮商業勃興,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武陽夏三鎮的統稱棗「武漢」開始被使用。1926年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委員臨時聯席會議確定「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武漢」。1927年4月16*,成立武漢市政委員會,這是統一建市的開始。隨後分分合合,至1949年5月24*,武漢市人民**正式成立,武漢市的名稱至今保持不變。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武漢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⑸ 武漢歷史

武漢歷史概述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屬鄂國,秦屬南郡,西漢屬江夏郡。東漢以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公元280年)、曲陵縣(公元305年)、漢津縣(公元597年)、漢陽縣(公元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公元25年)、汝南縣(公元378年)、江夏縣(公元589年)。

武昌之名,源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改其名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縣,即今武昌城區。江北有漢陽,故有"雙城"之稱(元代詩人余闕詩)。"武漢"一詞,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至清代,曾國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經常使用。由於明代以後,漢陽縣所屬之夏口鎮商業發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故雙城演變為三鎮,亦有"武陽夏"的說法。1898年,張之洞奏請將陽夏分治獲准,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先後建立漢口市政委員會、武昌市政廳和漢陽市政委員會,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宣布"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為武漢",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三國時期,武漢是魏、蜀、吳三方鏖戰地。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對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國先後在漢口開辟租界。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創辦近代工廠,興建新式學堂,修築鐵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陳潭秋作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武漢江岸車站成為罷工總指揮部所在地,2月7日罷工失敗後,林祥謙、施洋等工人運動領袖在漢就義。1926年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由毛澤東主持,惲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來校執教。1927年2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2月南京淪陷後,武漢曾一度成為全面抗戰的指揮中心,國民政府在武漢周圍組織了規模巨大的武漢保衛戰。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漢光復,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歷史沿革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屬鄂國,秦屬南郡,西漢屬江夏郡。東漢以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公元280年)、曲陵縣(公元305年)、漢津縣(公元597年)、漢陽縣(公元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公元25年)、汝南縣(公元378年)、江夏縣(公元589年)。

「武漢」的由來
武昌之名,源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改其名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縣,即今武昌城區。江北有漢陽,故有"雙城"之稱(元代詩人余闕詩)。"武漢"一詞,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至清代,曾國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經常使用。由於明代以後,漢陽縣所屬之夏口鎮商業發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故雙城演變為三鎮,亦有"武陽夏"的說法。1898年,張之洞奏請將陽夏分治獲准,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近代史上的武漢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先後建立漢口市政委員會、武昌市政廳和漢陽市政委員會,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宣布"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為武漢",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重大事件概要
三國時期,武漢是魏、蜀、吳三方鏖戰地。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對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國先後在漢口開辟租界。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創辦近代工廠,興建新式學堂,修築鐵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陳潭秋作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武漢江岸車站成為罷工總指揮部所在地,2月7日罷工失敗後,林祥謙、施洋等工人運動領袖在漢就義。1926年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由毛澤東主持,惲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來校執教。1927年2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2月南京淪陷後,武漢曾一度成為全面抗戰的指揮中心,國民政府在武漢周圍組織了規模巨大的武漢保衛戰。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漢光復,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歷史人物

作為"九省總匯之通衢"的武漢,可謂群賢畢至、才俊薈萃。

先古以來,孫權江夏築城、岳飛屯兵武昌、崔顥黃鶴樓題詩等先賢足跡至今千古傳誦。明末抗擊後金統帥熊廷弼修江堤,造福人民。特別是進入近代史後,辛亥首義地武漢,產生了劉靜庵、黃興、孫武、蔣翊武等一批革命志士;張之洞治鄂興辦工廠,開創了中國乃至東亞領先的現代工業先河;特定的土壤,培育了大批文化名人,如: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地質學家李四光、文學家聞一多、哲學家熊十力等等數不勝數。

本世紀三大偉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都不止一次到過武漢,在史書上留下光輝篇章。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1894年、1912年兩度來漢,對辛亥首義的武漢給予了"武漢一呼,天下響應","民國開創,武漢實為首功"的高度評價。在他編制的《建國方略》等巨著中,曾為武漢專門作出建設規劃。偉大領袖毛澤東曾在武昌農講所、"八七"會址、東湖梅園等留下歷史性腳印;"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等詩詞手跡,炳蔚江城;17次在漢暢游長江的實踐更深深地激勵著武漢人民奮勇前進。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為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巨輪加速前進,1992年初南巡首站抵達武漢,發表了"發展是硬道理"著名論斷,迎來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又一個春天。

經過新中國成立後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豪邁步伐,武漢已經成為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重鎮、商品貿易中心、交通樞鈕和教育、科研基地。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文化名城更添活力。

在這跨世紀的交替中,武漢人正以改革者的魄力和創新者的勇氣,銳意進取,再創輝煌。為把武漢建設成為中國鋼鐵、汽車、高新技術三大產業基地和金融、流通、運輸、信息、科教五大聚散中心,塑造並充分展示開放式、多功能、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奕奕風采而團結奮斗。

武漢的城市文明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盤龍城。
盤龍城位於現在黃陂縣境內,是在長江流域發現的第一座商代古城。在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地區長期隸屬楚國,楚文化也因此成為今日武漢文化的淵藪。武漢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達的水運,歷來就是商貿中心和兵家必爭之地。十八世紀的漢口,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1861年開埠後,漢口成為當時中國內陸最大的通商口岸。1911年,武昌城上空響起辛亥革命第一槍,由此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王統治,翻開了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

⑹ 武漢歷史!!!

歷史沿革

據近年考古工作發現,一萬多年前,武漢地區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市郊黃陂的盤龍城遺址,考證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商代古城。武漢在夏代屬荊州,殷末屬南國,周初屬周南,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郡。東漢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280年)、曲陵縣(305年)、漢津縣(597年)、漢陽縣(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25年)、汝南縣(378年)、江夏縣(589年)。明成化年間,龜山以北的漢水支流逐漸成為漢水入江主流形成武昌、漢陽、漢口的三鎮格局。武昌這名始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寓「因武而昌」之意。與江北漢陽有「雙城」之稱。明代以後,漢陽所屬之夏口鎮商業勃興,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武陽夏三鎮的統稱棗「武漢」開始被使用。1926年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委員臨時聯席會議確定「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武漢」。1927年4月16*,成立武漢市政委員會,這是統一建市的開始。隨後分分合合,至1949年5月24*,武漢市人民**正式成立,武漢市的名稱至今保持不變。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武漢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重大事件

武漢歷史上曾是魏、蜀、吳三方鏖戰之地,千餘年中發生過許多戰事和重大事件。進入近現代更是波瀾壯闊。1837年,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期間,在武漢嚴禁鴉片,開中國禁煙之先河。1861年,根據中英《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有關條款,漢口對外開埠,英、德、俄、法、*相繼建立租界,成為國中之國。1889年,總督張之洞推行「新政」,開工廠、辦學堂、練新軍……,為武漢的近代化打下堅實基礎。1911年,辛亥武昌首義,一舉推翻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辛亥武昌首義,一舉推翻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立,領導工人農民進行革命斗爭。1922年,江岸車站為京漢鐵路全線罷工總指揮部,2月7*反動派殘酷鎮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1926年,北伐勝利,國民**由廣州遷都武漢。1927年,汪精衛為首的武漢**策劃了「七·一五」反共事件,大革命遭到失敗。同年,中共中央在漢召開「八七」會議,結束了投降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針。1938年10月25*-1945年8月15*,武漢被*軍強占。1949年5月16*,人民解放軍解放武漢。新中國成立後,武漢被定為冶金、機械為中心的工業城市,建立一批大型、重點工廠。1954年,武漢出現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8月18*15時,武漢關水位達到29.73米,舵落口水位達到29.89米,經過全市歷時百天的防汛斗爭,武漢人民戰勝了特大洪災,確保了武漢的安全;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是第一座橫跨長江的鐵路公路雙層橋。1984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武漢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試點與計劃單列。1987年,以武漢為中心由長江沿岸17個地區組成「武漢經濟協作區」。

⑺ 搜集武漢的由來和歷史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我國歷史文化名城,華中地區和長江中游的經濟、文化、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稱。
武漢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離漢口僅30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遺址在盤龍湖畔被發掘出來。可見,自商、周以來武漢地區即是重要的古城鎮。
武漢是武昌、漢陽、漢口的合稱,即"武漢三鎮"的合稱。武漢成為統_的大城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武漢三鎮在歷史上形成的時序為江北(漢陽)先於江南(武昌),而漢口在明代以前,不過是毗連漢陽的一個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謂"武漢",乃是武昌、漢陽兩地的合稱。元代武昌、漢陽均屬湖廣行省,鄂(武昌)漢(漢陽)並稱,是為雙城。元代詩人余闕在詩中把武昌。漢陽稱為"雙城",顯示了武昌、漢陽由單稱到合稱的趨勢。
明憲宗成化(146--1487)年初,漢水改道人江,漢口 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漲水之際,江水漫溢,人們仍無 法安居。1635年(明崇偵八年)通判袁倡創築長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 之長堤街。此後,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慶時,漢口居民 已達 36,929戶,129,183人,但漢口在很長一段時間 里,一直隸於漢陽縣,因此,早期的"武漢"概念仍是武 昌、漢陽雙城的合稱。如 1822年(清道光二年),范鍇所 著《漢口叢談》中"遂陷武漢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漢 陽等郡(府),漢口是稱不上郡(府)的。咸豐年間,湖北巡撫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牘中常用"武漢"兩字,如"武漢為荊襄咽喉"、"若使武漢克復"、"武漢兩城對峙"等等,顯然也是指武昌、漢陽(當然也包括了漢口)兩地的, "武漢"實際上應讀作"武、漢"。
漢口的獨立地位是在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才確立的,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陽、夏分治,改漢口同知為撫民同知,分漢陽漢水以北地段北至攝口,西至嬌口,撥歸同知管轄,立名曰"夏口廳"。到民國初年,改同知為知事,易廳而為縣,於是便有了夏口縣。當時,武昌(江夏)、漢陽、漢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稱為主,而且各有隸屬,如清末時江夏屬武昌府,漢陽、夏口屬漢陽府,民初時夏口屬江漢道,故未形成統一的行政建制,在歷史上,亦有將漢陽、漢口聯稱為"陽夏",將武昌、漢陽聯稱為 "武陽",將武昌、漢陽、漢口聯稱為"武陽夏"者。
1926年秋,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次年初,國民政府將漢口市(轄漢陽縣)與武昌合並,劃為京兆區,作為首都,並建立統一的武漢市政府,此時,武漢才取得了作為政區、市區的稱謂。此後,武昌、漢陽、漢口時分時合,直到 1949年解放前夕,漢口作為直轄市,武昌作為省轄市,漢陽作為縣而分治。
解放後,政務院將漢口、武昌、漢陽(縣府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合並為武漢市(原漢陽縣治所遷至蔡甸,保留縣的建制),武漢市人民政府設在漢口。至此,武漢三鎮才名符其實地合三為一了。
武昌: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漢口:南北朝時期,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鴉片戰爭後漢口開埠通商,發展更趨快速。
漢陽: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

熱點內容
如何寫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2 13:29:22 瀏覽:531
教育工作計劃 發布:2025-07-02 12:31:30 瀏覽:98
柏萊雅眼霜怎麼樣 發布:2025-07-02 11:26:50 瀏覽:295
2017天津數學高考卷 發布:2025-07-02 11:18:39 瀏覽:511
韓劇我的老婆是班主任 發布:2025-07-02 08:55:20 瀏覽:801
辛雷智能物理 發布:2025-07-02 07:44:54 瀏覽:315
密妝生物 發布:2025-07-02 07:13:54 瀏覽:966
幼兒教師的標准 發布:2025-07-02 07:05:30 瀏覽:463
嘉魚美術培訓 發布:2025-07-02 05:36:50 瀏覽:974
六年級班主任隨筆 發布:2025-07-02 04:38:58 瀏覽: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