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

發布時間: 2021-08-05 04:34:02

歷史和人民怎麼選擇了改革開放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的原因:

1、探索陷入困境與尋求改革新路,是中國改革開放戰略抉擇的根本動因。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部在探索中不斷演進的曲折發展史,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從「走自己的路」到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可謂是走過一段艱辛的歷程。

2、正確判斷時局與頻繁出訪活動,為改革開放提供基本依據及外部動力。

中國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出台,與我黨對20世紀60~70年代國際時局發展變化的正確判斷分析是分不開的。「文革」結束後,「國內外大勢呼喚我們黨盡快就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作出政治決斷和戰略抉擇」。

3、「文革」後農村自發改革探索實踐,成為人民要求改革開放的強烈呼聲。

改革開放是決定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抉擇,既是歷史的選擇,同時也是人民的選擇。

(1)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擴展閱讀: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是胡錦濤建黨90周年講話中提出的「四個選擇」基本論斷之一。站在今日改革時代,以改革相關理論闡釋改革開放戰略決策,固然不乏精彩之論。

但既言歷史選擇,則應立足史學研究視角,亦即重回歷史現場,考察梳理改革開放戰略決策歷史演進之脈絡,進而解讀歷史和人民選擇改革開放的必然性。

通過對中國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歷史考察分析,可以發現改革開放戰略決策是「文革」後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歷史必然,既是國內社會主義探索演進大勢所趨之歷史必然選擇,亦是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變化大勢所趨之歷史必然抉擇。

㈡ 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這是因為:
1、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狀況不允許走資本主義道路.
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從19世紀下半期開始萌芽,但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始終沒有發展為獨立的力量.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未完全斷絕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系,在政治上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力量,他們所具有的軟弱性、動搖性,決定了沒有徹底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能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來尋求生存和發展.中國沒能發展成獨立的完全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狀況並沒有因國民黨的執政而改變.國民黨取得政權後,既沒有兌現它所許諾的「平均地權」,也沒實現它所聲稱的「發展民族工商業」,倒是依附於帝國主義、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資本和「四大家族」聚斂了大量財富,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對國民黨政權的完全失望,使中國的普通民眾和知識界堅定地站在了中國共產黨一邊.民主黨派紛紛明確表態支持中國共產黨改造舊中國、開辟新道路的政治、經濟主張.甚至連主張第三條道路的知識分子也不反對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中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得到了工農大眾的支持,得到了知識分子的贊同,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的擁護.
2、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的新特點促使中國人民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正處於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中國要完成近代以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必須擺脫帝國主義的束縛.毛澤東同志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況.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的矛盾,決定了中國要選擇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資本主義的吸引力不斷下降.而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蒸蒸日上.經濟建設取得輝煌成就.在經濟危機打擊下,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華經濟掠奪,日本更是悍然發動侵華戰爭.民族危機促使人們尋找新的出路.社會主義蘇聯為中國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制度選擇和新的社會樣板.因此,走俄國人的路,成為許多先進分子的共識.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影響力迅速擴大,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3、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決定了中國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
從中國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的特性來看,農民階級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量,但由於他們的經濟和文化條件而帶有分散性和某些落後性;民族資產階級有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強烈願望,但由於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能力;工人階級是中國最先進、最革命、最有組織性的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天然領導階級.因此,中國的民主革命只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理所當然地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在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而沒有其他哪個政治力量能夠提出正確的綱領,團結一切進步力量,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問題,解決中國實現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問題.無產階級作為領導階級,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者,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後,必然要把這一革命引向社會主義方向.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在這兩個階段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階段」.這就決定了中國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

一:中國共產黨是在經過了長期與舊社會對動勢力作斗爭的經驗總結中得出「只有馬列主義才是中國革命的唯一出路。」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並不是像押寶一樣無緣無故地走上了馬列主義的道路。
二:中國共產黨在選擇馬列主義時也不是照單全收式的,而是有所選擇有所改進的。這點從抗日戰爭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並沒有完全聽從共產國際的指示就可以看出來。
三:中國共產黨對馬列主義是有所創新有所發展的。這一點,從我國很成功地和平解決他香港、澳門問題上可以看出來。
四:馬列主義將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奉行的唯一標准。上個世紀末,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國際共產主義勢力受到很大沖擊。而我國在這段時間里是很平穩地渡過的。國內普通百姓幾乎沒有感到來自國際政治變化而帶來的任何影響。

㈢ 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中華民族提出了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務是為後一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完成這兩大歷史任務,是中國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進行了八十年的不懈奮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共產黨正是在為中國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奮斗中確立和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的。

早在中共二大制定的黨的綱領中就明確規定:黨的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在完成民主革命後,再實現黨的最高綱領,即「建立工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這個綱領確定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解決了中國近代以來革命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毛澤東也曾明確指出:「領導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這樣兩個偉大的革命到達徹底的完成,除了中國共產黨之外,是沒有任何一個別的政黨(不論是資產階級的政黨或小資產階級的政黨)能夠擔負的。而中國共產黨則從自己建黨的那天起,就把這樣的兩重任務放在自己的雙肩之上了」。

為了完成歷史賦予的雙重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歷經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幾個歷史階段,經過二十八年的奮斗,克服了「左」的右的錯誤干擾,堅持實事求是,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堅強有力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最終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日本帝國主義和有著美國的支持並擁有先進武器裝備的國民黨軍隊,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歷史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中國共產黨適時地提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就是以「一化三改」為核心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這條總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同時並舉,體現了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同時並舉。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展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到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社會主義制度得以確立。到1957年,以建立中國工業化基礎為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為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始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然而,要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特別是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何其難也。我們既無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冷戰時代的國際環境使我們也無法從西方發達國家獲得先進的技術和資金,更重要的是,對於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和中國經濟基本情況的認識,需要有一個逐步積累和不斷深化的過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舊中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上初步實現了工業化,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又出現了一系列失誤,包括「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嚴重錯誤,走了一條曲折發展的道路。古今中外,任何個人、團體或政黨,完全不犯錯誤是從來沒有的。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我們黨也犯過嚴重錯誤,但是錯誤總還是由我們黨自己糾正的,不是別的力量來糾正的。就是粉碎『四人幫』,也是由我們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來實現的。」

正是在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認真分析和反思失誤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偉大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二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綜合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成就,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時,中華大地上展現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巨大成功,引起全世界的矚目。

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的光輝歷程,就是為實現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的歷程。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歷史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中國,就沒有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正因為中國共產黨真正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她理所當然地受到全中國人民的衷心愛戴與擁護,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地位的確立與鞏固,是中國人民的鄭重選擇。

㈣ 以史實說明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我們黨的誕生,有俄國十月革命的幫助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國家、民族救亡圖存的需要。黨的「一大」代表中,何叔衡、董必武是晚清的秀才;陳獨秀、李大釗等是有名的教授;毛澤東、王燼美、鄧恩銘等(以及周恩來、瞿秋白、蔡和森、趙世炎、惲代英、鄧中夏等),是剛離開學校的革命青年領袖,他們對中國國情有深刻認識。因此,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他們很快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領導人。
近代中國面臨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吞並的危險。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維新派戊戌變法等都解決不了民族危亡問題,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直到中國共產黨產生,才真正出現了民族解放的曙光。沒有中國共產黨,中國就沒有真正獨立、自由和統一的希望。
歷史說明,蔣介石國民黨曾將中國帶到一條絕路;抗日戰爭勝利後,還決意要消滅中國共產黨,繼續其反動統治。中國共產黨確實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如果我們不知歷史的來龍去脈,不把黨的歷史和組織發展情況弄清楚,就不會真正懂得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建設一個新中國的道理,一遇什麼氣候變化,就會迷惑甚至動搖起來。回顧歷史,我們就會知道,我們黨的發展過程,在許多方面不同於東歐黨,也不同於蘇聯黨,它是自己獨立奮斗、長期堅持武裝斗爭,經過無數艱難困苦,在長達28年浴血斗爭中,付出了2000萬人犧牲的代價,才取得革命勝利的。
雖然黨曾經犯過幾次重大路線錯誤,如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的錯誤,固然有自己的責任,但也同共產國際的錯誤領導有關。黨經歷的最大失敗,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一次是1934年六屆四中全會後,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白區絕大部分被破壞,蘇區損失90%,紅軍被迫長征,作戰略轉移。斯大林對我們黨總是不信任,認為中國黨不過在農村打游擊,分土地,怎麼能夠成為無產階級政黨呢?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他還曾不同意我們同蔣介石作戰,以奪取全國勝利。大家知道,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農民階級是具有雙重性的階級,有革命性一面,但基本上是保守的,不是革命的動力。可是,中國這個東方農民大國,歷史上無數次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雖然最後都失敗了或變質了,但其規模、影響很大,都很有特色。古田會議的召開,紅軍避免了走歷史上農民戰爭的舊路,從而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取得革命勝利。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獨特貢獻。中國是一個農民國家,又是一個封建文化高度發達的國家,有著豐富的珍貴的歷史遺產,出現過許多傑出的英雄人物。總之,從古代、近代到現代,中國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產生在這種土壤中的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思想,就具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一種天不怕、地不怕,一切強大的內外反動派都不在話下的精神。
歷史上我們黨是紮根在群眾之中的,是紮根在廣大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中間的。黨一開始成立,第一代知識分子黨員就脫下長衫到工廠、礦山、鐵路去,同工人交朋友,發展工人黨員,領導工人運動。黨在全國執政前,從大革命失敗到奪取全國勝利,共有22年主要活動於農村。在武裝斗爭中,發動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權,帶領農民翻身求解放。中國農民同黨有最密切的血肉聯系。黨的幹部尤其是軍隊中的幹部,主要來自農民和小知識分子。
中國的知識分子,也不同於西方的知識分子,我們應該深刻地認識這一點。簡單說,由於近現代中國的內亂外禍的歷史,使得廣大知識分子願意跟共產黨走。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特別是五四運動時,在北京、天津、長沙、武漢、上海、南京、四川等地,都成立了許多青年知識分子的進步團體,如北大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天津的覺悟社、武漢的利群書社、長沙的新民學會等,其中的代表人物多是共產黨最早的領導骨幹。如以毛澤東、蔡和森為首的新民學會,成立於1918年4月,後來發展到74人,其中有31人為共產黨早期的黨員和領導骨幹;除有二人後來成為反動分子外,其他都在教育界服務。如張國基長期在南洋教書,新中國成立後即回國工作;李振翩教授也從美國回來過。事情還不僅止於此,即舊社會中曾經長期思想落後的知識分子,也有轉變過來的。如楊度這樣的人,清末舉人,參加過黃興領導的革命活動,後來又是袁世凱籌安會六君子之一,在大革命後,竟成為共產黨員,在上海為黨做了許多工作。這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由此看出,中國共產黨的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不僅與工人階級有天然關系,與農民群眾血肉相依,同知識分子更有深厚歷史淵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中許多有代表性的人士,都同黨有過久遠關系,有的還給黨的地下活動以具體幫助,抗戰時期的上海,便是如此,至於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進步人士和抗戰前的七君子,以及廣大民主人士和八個民主黨派,就更不必說了。如前面談到的程潛、陳明仁等許多敵對陣營的人士,到了解放戰爭後期,郵局都認識到中國的希望不在蔣介石,而在共產黨。我們研究組織史資料,能夠發現許多這樣的事例。這有助於我們更堅信一點:任何內亂、外禍都不能抗垮我們黨。原因之一就在於黨植根於人民群眾的沃土中,甚至連敵對階級中的人也信服這一條:只有共產黨能夠救中國,領導中國。"文革"十年亂到那種程度,但粉碎"四人幫"後,能夠很快撥亂反正,能夠從理論到實踐,如實總結長達20年的"左"的錯誤教訓,哪怕這個錯誤主要責任在毛澤東,他是黨的領袖,新中國的創建人,具有崇高威望。這說明我們黨不管犯了多大錯誤,自己是能夠糾正的。這也是黨能夠取信於民的原因。

㈤ 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中華民族提出了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務是為後一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完成這兩大歷史任務,是中國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進行了八十年的不懈奮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共產黨正是在為中國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奮斗中確立和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的。

早在中共二大制定的黨的綱領中就明確規定:黨的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在完成民主革命後,再實現黨的最高綱領,即「建立工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這個綱領確定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解決了中國近代以來革命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毛澤東也曾明確指出:「領導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這樣兩個偉大的革命到達徹底的完成,除了中國共產黨之外,是沒有任何一個別的政黨(不論是資產階級的政黨或小資產階級的政黨)能夠擔負的。而中國共產黨則從自己建黨的那天起,就把這樣的兩重任務放在自己的雙肩之上了」。

為了完成歷史賦予的雙重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歷經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幾個歷史階段,經過二十八年的奮斗,克服了「左」的右的錯誤干擾,堅持實事求是,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堅強有力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最終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日本帝國主義和有著美國的支持並擁有先進武器裝備的國民黨軍隊,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歷史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中國共產黨適時地提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就是以「一化三改」為核心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這條總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同時並舉,體現了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同時並舉。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展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到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社會主義制度得以確立。到1957年,以建立中國工業化基礎為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為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始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然而,要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特別是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何其難也。我們既無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冷戰時代的國際環境使我們也無法從西方發達國家獲得先進的技術和資金,更重要的是,對於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和中國經濟基本情況的認識,需要有一個逐步積累和不斷深化的過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舊中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上初步實現了工業化,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又出現了一系列失誤,包括「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嚴重錯誤,走了一條曲折發展的道路。古今中外,任何個人、團體或政黨,完全不犯錯誤是從來沒有的。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我們黨也犯過嚴重錯誤,但是錯誤總還是由我們黨自己糾正的,不是別的力量來糾正的。就是粉碎『四人幫』,也是由我們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來實現的。」

正是在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認真分析和反思失誤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偉大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二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綜合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成就,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時,中華大地上展現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巨大成功,引起全世界的矚目。

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的光輝歷程,就是為實現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的歷程。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歷史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中國,就沒有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正因為中國共產黨真正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她理所當然地受到全中國人民的衷心愛戴與擁護,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地位的確立與鞏固,是中國人民的鄭重選擇。
參考鏈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531/5534/20010607/483681.html

㈥ 歷史和人民做出了哪三個選擇,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三個選擇

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

馬克思主義

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一)只有馬克思主義能夠救中國
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危亡,中國的先進分子歷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但學習西方的努力在實踐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這些挫折和失敗,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流產,使得人們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不能指導中國人民的斗爭走向勝利。在當時的先進分子中,有的人在宣傳西方式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時,已經開始對它有所懷疑和保留了。

2.(二)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第一,馬克思主義使得中國先進分子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
第二,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工農政權,運用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當時的中國與俄國的國情相似,封建壓迫嚴重,經濟文化落後,軍閥混戰,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只有靠馬克思主義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第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是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關鍵,它聯合了工人、農民、士兵和學生等,具有雄厚的群眾基礎。五四運動就是一場真正的群眾運動。
第四,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思想條件,其理論也成為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歷史表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必然的、正確的。

二、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正確性
(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群眾是由階級劃分的,階級是由政黨來領導的,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在中國工人階級政黨出世以前,中國國民黨,在中國起著領導作用。但辛亥革命以後,五四運動時,國民黨是站在群眾之外的。國民黨已不能領導革命,成立新的政黨來領導中國革命已成為近代社會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無產階級的產生、發展和壯大,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階級基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思想基礎;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造了幹部和組織條件;十月革命的影響和共產國際的幫助給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外部條件。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二)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
中國共產黨一開始便旗幟鮮明地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理論來觀察和分析中國的問題,並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眾工作,它作為最先進的階級——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中國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根本對立的,它掌握和運用著馬克思主義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的理論,為中國人民指出了一條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的基本線索,指明了走向勝利的道路。

三、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正確性
(一)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使中國的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但他們並不是為了讓中國發展成為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為了把中國納入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他們經濟上和政治上的附庸。

(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主義
1922年7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二大提出了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以中國無產階級為首領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然後,「再使之發展到第二階段,以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社會。」

(三)當時的中國已經具備選擇社會主義的基本因素

(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綜上所述,地主階級的「自強、求富」思想、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理想、知識分子的改良思潮以及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思想,都不能為中國人民探索國家出路指明出路;無論是農民階級、洋務派、維新派、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都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方案脫離中國實際,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因此,中國人民的「三個選擇」是歷史的必然。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所以,中國人民的「三個選擇」是正確的。

如果多了 你就適當刪減一些

㈦ 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這是因為:

1、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狀況不允許走資本主義道路。
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從19世紀下半期開始萌芽,但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始終沒有發展為獨立的力量。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未完全斷絕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系,在政治上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力量,他們所具有的軟弱性、動搖性,決定了沒有徹底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能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來尋求生存和發展。中國沒能發展成獨立的完全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狀況並沒有因國民黨的執政而改變。國民黨取得政權後,既沒有兌現它所許諾的「平均地權」,也沒實現它所聲稱的「發展民族工商業」,倒是依附於帝國主義、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資本和「四大家族」聚斂了大量財富,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對國民黨政權的完全失望,使中國的普通民眾和知識界堅定地站在了中國共產黨一邊。民主黨派紛紛明確表態支持中國共產黨改造舊中國、開辟新道路的政治、經濟主張。甚至連主張第三條道路的知識分子也不反對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中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得到了工農大眾的支持,得到了知識分子的贊同,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的擁護。
2、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的新特點促使中國人民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正處於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中國要完成近代以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必須擺脫帝國主義的束縛。毛澤東同志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況。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的矛盾,決定了中國要選擇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資本主義的吸引力不斷下降。而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蒸蒸日上。經濟建設取得輝煌成就。在經濟危機打擊下,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華經濟掠奪,日本更是悍然發動侵華戰爭。民族危機促使人們尋找新的出路。社會主義蘇聯為中國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制度選擇和新的社會樣板。因此,走俄國人的路,成為許多先進分子的共識。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影響力迅速擴大,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3、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決定了中國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
從中國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的特性來看,農民階級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量,但由於他們的經濟和文化條件而帶有分散性和某些落後性;民族資產階級有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強烈願望,但由於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能力;工人階級是中國最先進、最革命、最有組織性的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天然領導階級。因此,中國的民主革命只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理所當然地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在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而沒有其他哪個政治力量能夠提出正確的綱領,團結一切進步力量,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問題,解決中國實現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問題。無產階級作為領導階級,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者,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後,必然要把這一革命引向社會主義方向。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在這兩個階段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階段」。這就決定了中國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
綜上所述,中國之所以沒有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不是由哪一個政黨、哪一部分人的主觀意願決定的,而是中國人民包括工人、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其他社會階層人士共同作出的選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㈧ 人民和歷史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歷史選擇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成立的。

一方面,它成立於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第二國際社會民生主義、修正主義遭到破壞之後。它所接受的,是沒有被修正主義閹割的馬克思主義的完整的科學發展觀和社會革命論,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即列寧主義,是在斗爭中同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劃清了界限的科學社會主義。

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工人運動的基礎上產生的。中國工人階級身受帝國主義者、本國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三重壓迫,具有堅強的革命性。在這個階級中,不存在歐洲那種工人貴族階層,沒有社會改良主義的基礎,他們很少可能對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抱有期望。

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擁有科學完整的革命綱領,擁有最廣泛民眾的支持與擁護,所以,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歷經多年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取得全面勝利,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中華民國國軍,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澎金馬,並在1949年於北京建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㈨ 為什麼說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一、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原因

1、馬克思主義具有其他「主義」所沒有的真理力量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中國發展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它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客觀規律,而且指明了無產階級獲得徹底解放的歷史條件和歷史使命,這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謀求自身解放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馬克思主義滿足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雙重訴求。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國的雙重訴求,也成為中國人民檢驗一切「主義」的試金石。

3、十月革命把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變為實踐,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偉大力量。正當中國人民在苦悶中摸索、在黑暗裡奮斗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了。十月革命給左右碰壁的中國先進分子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二、選擇共產黨的原因:

1、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誕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此之前,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侮。雖然,有的階級和政黨做出了反抗的努力,但都沒能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肩負起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任。經過28年的艱苦鬥爭,建立新中國,使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

2、堅定地捍衛國家民族利益。

1922年,黨的二大就確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大革命時期,喊出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1931年九一八事變第三天,黨中央就通電全國,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3、真誠地解決人民、特別是農民的民生問題。

在大革命後期,就試圖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打土豪,分田地」。

熱點內容
教育工作計劃 發布:2025-07-02 12:31:30 瀏覽:98
柏萊雅眼霜怎麼樣 發布:2025-07-02 11:26:50 瀏覽:295
2017天津數學高考卷 發布:2025-07-02 11:18:39 瀏覽:511
韓劇我的老婆是班主任 發布:2025-07-02 08:55:20 瀏覽:801
辛雷智能物理 發布:2025-07-02 07:44:54 瀏覽:315
密妝生物 發布:2025-07-02 07:13:54 瀏覽:966
幼兒教師的標准 發布:2025-07-02 07:05:30 瀏覽:463
嘉魚美術培訓 發布:2025-07-02 05:36:50 瀏覽:974
六年級班主任隨筆 發布:2025-07-02 04:38:58 瀏覽:324
中學英語網 發布:2025-07-02 03:14:56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