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
Ⅰ 《關於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背景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進行撥亂反正的深入,人們認識到,必須正確認識建國以來黨有過的歷史道路,科學的總結這個時期的歷史經驗———高三歷史課本
Ⅱ 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在黨的什麼
一是1945年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二是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45年4月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是我們黨第一次對黨的歷史經驗作出的系統總結,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要歷史文獻。
《歷史決議》
總結了建黨以來特別是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前這一段黨的歷史及其基本經驗教訓,高度評價了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傑出貢獻,肯定了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的重大意義。
同時,全面詳盡地闡述了歷次「左」傾錯誤在政治、軍事、組織、思想方面的表現和造成的嚴重危害,並著重分析了產生錯誤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在總結開展黨內思想斗爭的經驗時,強調要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的方針。
黨的六屆七中全會的召開和《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通過,標志著整風運動的勝利結束,增強了全黨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為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在思想上作好了充分准備。
以上內容參考 中國青年報——黨的六屆七中全會和《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Ⅲ 求 建國以來,黨對眾多歷史遺留問題的決議.....具體一點..謝謝啦.....拜託各位了 3Q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 建國以前二十八年歷史的回顧 (1)中國共產黨自從一九二一年成立以來,已經走過六十年的光輝戰斗歷程。為了總結黨在建國以來三十二年的經驗,有必要簡略地回顧一下建國以前二十八年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 (2)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我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幫助下誕生的。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一九一一年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並沒有改變。無論是當時的國民黨,還是其他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政治派別,都沒有也不可能找到國家和民族的出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給人民指出了中國的出路在於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並進而轉入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只有五十多個黨員。黨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很快發展成為中國人民前所未有的領導力量。 (3)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為新民主主義而斗爭的過程中,經歷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其間經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兩次嚴重失敗的痛苦考驗。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和各個方面、各種形式斗爭的密切配合,終於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和汪精衛控制的國民黨,不顧以宋慶齡為傑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背叛了孫中山所決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結帝國主義,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黨當時還比較幼稚,又處在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領導下,致使革命在強大敵人的突然襲擊下遭到慘重失敗,已經發展到六萬多黨員的黨只剩下了一萬多黨員。 黨仍然頑強地繼續戰斗。周恩來等同志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黨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會後舉行了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其他許多地區的起義。毛澤東同志領導的湖南江西邊界地區的秋收起義,創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朱德同志領導的起義部隊不久就到井岡山會師。隨著斗爭的發展,黨創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海陸豐、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根據地,建立了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其他許多紅軍部隊。在國民黨統治下的白區,也在艱苦的條件下,發展了黨和其他革命組織,展開了群眾革命斗爭。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毛澤東、朱德同志直接領導的紅軍第一方面軍和中央革命根據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紅軍各個方面軍曾連續擊敗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領導造成的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第一方面軍不得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而轉戰到陝北,同在那裡堅持斗爭的陝北紅軍和先期到達的紅二十五軍相會合。第二、第四方面軍也先後經過長征轉戰到陝北。紅軍主力撤離後的一些南方根據地,堅持了艱苦的游擊戰爭。王明「左」傾錯誤造成的失敗使革命根據地和白區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極大損失,紅軍從三十萬人減到三萬人左右,共產黨員從三十萬人減到四萬人左右。 一九三五年一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並且在這以後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幅太長,你到這里去參閱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04/content_2543544.htm
Ⅳ 建國以來黨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分為哪幾個時期
1.建國以前二十八年歷史的回顧
2.建國三十二年歷史的基本估計.共分為2個時期
Ⅳ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
當前,抓住有利時機,解放思想,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是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各行各業都必須服從於、服務於這個中心,通過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發揮保障作用。因此,如何處理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關系,是新時期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後,其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對於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能否順利進行,歸根到底是由經濟發展的狀況決定的。生產力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就愈發展。建設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經濟,正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創造了物質條件。當經濟發展迅速時,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步子就邁得大一些;反之,如果經濟停滯不前,民主法制建設也無從談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政治思想、法制觀念、文化技術等方面都有了較大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全國上下出現了安定團結的新局面,從而有力地保證和促進了經濟建設的發展。
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是經濟建設的保障。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根本屬性決定了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一條基本原則。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充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並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和政治環境。我們應該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戰略的高度,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戰略地位。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從根本上說有賴於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越是加快經濟建設,越是要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二者是辯證統一的。要激發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在政治上保障人民群眾民主權利的實現.只有通過完善的民主程序和健全的民主制度,廣開言路,充分吸取和集中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共同意志,才能保證全體人民萬眾一心,開拓進取,促進社會生產力更快地發展。
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國家按照工人階級和全體人民的意志所確定的法律和制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發展,從更深的層次上呼喚著社會主義法制。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這是因為,經濟的發展必須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而穩定的社會環境,則來自於健全的社會主義法制.只有把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等納入法制軌道,用法律調整改革中的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利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從根本上形成穩定的環境,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經濟建設活動本身需要法制的約束和保障,加強法制建設,可以保證經濟工作嚴格按法規進行,實現宏觀經濟決策民主化、法制化,及時解決改革和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保證經濟建設順利進行。
Ⅵ 《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哪個書里啊
《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45年4月20日黨的六中全體擴大會議七次全體會議通過。
Ⅶ 黨關於歷史問題的兩個決議是什麼
一是1945年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二是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45年4月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是我們黨第一次對黨的歷史經驗作出的系統總結,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要歷史文獻。
《決議》總結了黨從成立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一時期、特別是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這一時期的正反兩方面的斗爭經驗,對黨內若乾重大歷史問題,尤其是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期間中央的領導路線問題,作了正式總結。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工作從1979年11月開始,在中央政治局、書記處領導下,由鄧小平、胡耀邦主持進行的。經長時間討論和修改,集中全黨智慧形成。在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
《決議》對建國以來黨的重大歷史問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及功過是非和毛澤東思想基本內容與指導意義作了總結和評價。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確立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正確道路,進一步指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工作繼續前進的方向。
(7)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擴展閱讀:
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所一致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曾經統一了全黨的認識,加強了全黨的團結,促進了人民革命事業的迅猛前進和偉大勝利。十一屆六中全會相信,這次全會一致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必將起到同樣的歷史作用。
全會號召,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繼續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同心同德,排除萬難,為把我們的國家逐步建設成為現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斗!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達到!
Ⅷ 誰領導的《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工作。
名義上是華guo鋒。
事實上當時已經是鄧做主了。
Ⅸ 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有哪些決議
第一,對建國32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正確的總結,實事求是地評價了建國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分清了功過是非。
第二,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歷史地位,科學地論述了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容和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
第三,肯定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確立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正確道路,進一步指明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工作繼續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