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地理
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
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1)城市經濟地理擴展閱讀:
經濟地理環境的研究目的:
經濟地理學研究任何一個地區,不論其地域范圍的大小,都要考察它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與周圍地區的相互聯系,和在總體中的位置。重點是結合這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來研究它與周圍地區在原材料供應、生產協作、產品市場、金融信貸、客貨運輸、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的聯系,具體地闡明它在地區經濟聯系中的地位。
與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緊密相關的經濟聯系是研究經濟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據。以外,該地區在政治、軍事、文化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對經濟地理位置的影響,也是研究經濟地理位置需要考慮的內容。
研究經濟地理位置的目的不同,所涉及的內容和地區范圍亦將有所不同。例如,中國沈陽市可以作為省會來研究它在遼寧省的經濟地理位置,也可以作為地區經濟中心來研究它在東北地區的經濟地理位置。同一個研究對象放在不同的地域范圍之內,闡明其經濟地理位置時所包含的內容則不相同。
經濟地理位置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要和地區經濟發展歷史聯系起來進行考察。上海的經濟地理位置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幾百年前只是長江口附近的一個漁村,現在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
此外,自然資源的重大發現、生產力分布的變革、新的交通干線的建成、國際形勢的演變等,都會使一些地區的經濟地理位置相應地發生變化。
Ⅱ 以某一城市為例,說明經濟地理位置的特點,列舉兩個因素如何改變城市
以某一城市為例,說明經濟地理位置的特點,列舉兩個因素如何改變城市
最好的例子:
深圳
因素
1、地理位置
沿海地帶城市,對外貿易方便
2、國家政策
深圳是國家經濟特區,促進了深圳的發展
Ⅲ 經濟地理對城市發展和產生的作用
經濟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較為薄弱。如果把視野集中於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比較上,經濟地理學在理論上的差距又大於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的迫切感已不時被有前瞻性的學者提及。
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包括的內容很多。結合以上對經濟地理學發展及其研究領域的分析,以下四種關系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四方面的理論研究具有研究尺度和抽象層次的區別。
(一)人地關系的理論研究
本世紀地理學的發展,始終以人類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做為基礎理論研究。90年代以來,以聯合國里約熱內盧會議發表的《21世紀議程》為標志,在經濟發展中人們更加註意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當今人們對發展經濟和保護資源環境的關系的認識,已從本世紀上半葉的「環境決定論」,70年代羅馬俱樂部的經濟「零增長」以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思想,轉移到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上來。然而,何為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如何實現兩者的良性循環?還需要一系列令人信服的理論解釋。為此,可以實驗站的形式,對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發展模式的小區進行社會、經濟、資源、生態環境各組成要素的定量分析,比較不同發展模式下的人地關系相互作用軌跡,從而抽象出有關理論。
(二)全球與地方關系的理論研究
經濟活動全球化加強了全球與地方的聯系。理想地來看,全球化可使每個局部充分發揮其在國際分工的優勢,每個區域在全球化中做出可以做的貢獻,同時獲取可以獲取的回報份額(即從其它區域得到好處)。然而實際上,全球化力量(globalizing forces)與地方化力量(localizing forces)由於國際性組織、跨國公司、國家、區域的介入,而變得十分復雜和難以度量。如果能通過精心設計的研究,選定衡量各方力量的指標,通過代表性的實例調查對各作用力的均衡點及改變均衡點位置的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將十分利於有關理論體系的建立。而該理論對區域和企業均具重要意義。
(三)區域經濟發展的公平與效率關系
區域經濟發展決策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重要的理論依據。這方面,國內外學者均提出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主張「效率至上」。認為由於國家財力十分有限,應集中力量重點支持那些經濟效益較好的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等發達地區富裕了,再由這些地區拿錢來解決地區差距問題(見魏後凱的評述)。第二種觀點為威廉遜(J.Williamson)的倒「U」型曲線論。1965年他在對24個國家數據進行分析後,認為在經濟發展初期,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區差距將逐漸擴大;然後,地區差距將保持穩定;當經濟進入成熟增長階段後,地區差距將會趨於縮小。將威氏觀點用於中國實際,陸大道等學者認為,中國還處在大規模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初期,國家優先目標應當是謀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而經濟的快速增長不可避免地帶來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這個階段無法逾越。第三種觀點則側重於公平。與美國學者奧肯(A.M.Okun)的觀點相似。胡鞍鋼等人主張在效率與公平的關繫上,應是兩者兼顧但偏向於公平。這樣,要犧牲一定的公平和效率。但犧牲公平只是為了提高效率,並不是為了追求這種不公平;同樣允許效率損失也只能是為了公平。至於公平和效率之間應該如何靠近公平,應該採用民主原則來確定。對這些觀點以及公平與效率關系的進一步分析,對21世紀經濟地理學為政府決策服務具重要意義。
(四)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企業本身的增長狀況,直接影響區域發展;另一方面,企業的技術、管理、產業關聯也對區域發展產生間接影響。除了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外,企業發展與區域發展之間還存在互相矛盾的一面。企業發展追求的是其企業自身的整體利益,該利益與區域利益之間並非完全重合。研究企業與區域發展的關系,找出兩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規律,尤其是結合中國國情,對不同類型(外國投資企業、國有企業、鄉鎮企業)、不同規模(大、中、小)和不同發展方式(自我擴張、兼並、聯合等)的企業與區域發展的關系進行比較研究,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Ⅳ 城市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分別是研究些什麼的啊好學不
呵呵,剛好去年一年的時間把這兩門都學完了,目前這兩門學科都處於發展之中,均沒有統一的教材可用,研究的內容也很多,可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進行研究,一般的區域經濟學專業都會開這兩門課程的,城市經濟學分屬與經濟學科主要研究城市化進程、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城市空間演變、城市產業結構等,經濟地理學目前分屬與人文地理學科,主要研究各地區的經濟狀況,用地理的視角去看待經濟問題,如經濟主題的區位選擇問題,空間布局問題等等,有具體的問題可以進一步探討
Ⅳ 成都如何重塑城市經濟地理
直到今天,地理課本都在說,在四川盆地里有一個成都平原。然而,或許十幾到幾十年後,地理老師會這樣說:在四川盆地內有一個小平原,小平原被建成了一個大盆景,盆景中有一座龍泉山,龍泉山被規劃成城市森林公園,別名「城市會客廳」,這大盆景就是成都。
將一座山作為城市會客廳,這座城市的氣魄之大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也是成都精神的表達。成都,正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級,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
長大是自覺的。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表示,成都自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找位置、勇擔當、作貢獻,樹立沖刺世界城市的雄心壯志;自覺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強擔當,肩負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時代使命;自覺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強擔當,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的生活城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多成都力量。
Ⅵ 區域經濟地理概況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處於「中國黃金海岸地帶」之稱的環黃渤海經濟區。該區位於東北亞中心,又處於亞太經濟新增長點的中心,還處於歐亞大陸橋頭堡的特殊位置和亞太經濟區西環帶的重要部位,因此,它也是我國沿海城市對外開放的重要區域,對山東省及相鄰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拉動作用。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目前是以青島、濟南為區域發展的雙中心,但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區域「雙中心結構」將被以龍頭城市青島為核心的單中心結構所取代,但濟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不變。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是山東對外開放的前沿、經濟發展的支柱和社會文化發展的重心,是帶動全省發展的「龍頭區域」,也是全省發展水平最高、潛力最大、活力最強的經濟區域,現已躋身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發展較快的城市群行列。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山東半島城市群在全省和全國國民經濟總量中所佔的比例迅速增加,1990~2003年GDP年遞增率達到19.39%。山東半島城市群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8338.9億元,佔全省的67.6%,人均GDP為21311.7元,分別為全省、全國人均水平的1.6倍和2.3倍;威海、東營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濟南、青島、淄博、煙台已超過2000美元。全省有20個進入全國百強的縣市,其中15個在半島城市群地區。2006年山東半島城市群GDP總量為14484.42億元(人均39578元,超過4萬元的有東營、威海和青島3市,東營最高達80572元),約佔山東總量的2/3,超過了遼寧全省GDP總量,也超過了京津唐3市之和。本區現已形成能源、電子機械、紡織、冶金、食品、化工、建材等一批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海爾、海信、大宇、張裕等大型企業也都在此興建了具主導產業優勢的工業園區。
本區農業基礎雄厚,是全國重要的油料、蔬菜和海產品等高效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Ⅶ 如何理解城市與區域經濟地理條件之間的關系好比是植物與土壤
一. 區域自然地理條件 自然地理條件如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為人類生存環境,通過影響人口分布而影響城市的形成發展。大城市對自然條件的依存關系比非特殊職能的小城鎮要緊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規律性更.
Ⅷ 經濟地理學分析城市的交通狀況為什麼會決定城市經濟要素的空間分布
嗯經濟地理學分析城市的交通狀況,會影響決定城市經濟的這個是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就是要致富,先修路這個是很重要的。
Ⅸ 什麼叫經濟地理
《經濟地理》抄(Economic Geography)是1981年由中襲國地理學會;湖南省經濟地理研究所主辦,中國科協主管的專業學術性期刊。主要反映我國國土整治、區域規劃、農業區劃、城鄉建設規劃以及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城市布局方面的研究成果,並介紹國外經濟地理學研究動態。
Ⅹ 等城市,現在中國的經濟地理格局將會是怎樣
試題答案:1. C2. B 試題解析:1.根據經濟格局,①M城市代表上海是正確的;②d包括京廣、蘭新等鐵路是正確的;d京廣經過武漢,所以N就不可能是武漢,c可能是長江,不可能是黃河。選擇C項。2.① b經濟帶是沿海經濟地帶,發展不只是勞動力資源豐富;② 經濟最發達的是b經濟帶是正確的;③ d經濟帶是交通布局;a經濟帶技術指向型工業發達是正確的。選擇B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