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啟始課
1. 如何上好起始課
模塊二 作業一、選擇題1C 2D 3D 4A 二、開放性試題(1題為必做題,其餘為選答題): 1.起始課是教師史學理論素養和歷史教學素養的綜合體現,面對在小學沒有學過歷史的初一新生,以及師生之間非常陌生的現狀,結合新課程理念及中國古代史內容標准解析,設計一節《中國歷史
2. 在歷史教學中怎樣理論聯系實際
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開拓視野,強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例如舉辦歷史故事會、編演歷史劇、知識競賽、編輯歷史小報、動手製作教具、舉辦歷史文物展覽、參觀歷史遺址等活動。我在授課時,就曾組織學生編演《戊戌變法》歷史劇,讓同學分別扮演各種歷史人物。把當時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變革表演出來。學生在活動中潛能被挖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再現「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使他們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斗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了學好歷史的信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學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學歷史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長期以來,中學歷史被人當作「副」科,是「死記硬背」的代名詞,往往只有在高中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喚起學生的重視,這在當今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費解的。而初中歷史更是可憐,某些地區把它排除在中考科目之外,成為「門外漢」,因而往往被學生認為「可學可不學」。「學好學壞都無所謂」。我們認真反思初中歷史目前「可憐」的處境的原因,認為沒有學習興趣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初中生年齡尚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認識事物。因此,培養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是走出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困境的契機。然而興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1.上好起始課,誘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的一半。「歷史是副科」,不少學生尚未學習就有此認識,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怎麼能有起色呢?所以說要使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個好的起點和基礎,上好起始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精心准備,在課堂上要深入地討論和講述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糾正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的不正確的認識,引起學生應有的重視。這是誘發學生興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實證明,如果教師能把起始課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橫生,融智怡情,賞心悅目的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拴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我上起始課時,往往用圖片和錄像把學生有所了解的歷史人物展示出來,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和評價,然後我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正本清源,幫助學生去偽存真,使學生深深地認識到「歷史並不是死記硬背的」。因此,一節精彩的起始課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2.質疑設問,引發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後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講述《中國邊疆的危機和中法戰爭》一課中法戰爭時,我先讓學生回答「鎮南關一戰的結果?」學生回答:「老將馮子材帶領軍民取得勝利。」我再追問:「接下來戰局如何?」當學生興奮地回答「中國取得戰場的主動權並導致法國茹費理政府的倒台」後。我用沉重的語氣說:「但最終的結果是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同學們一片愕然,我緊接著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讓人看不懂的結果?」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立即展開積極的討論,紛紛發表個人的見解。最後大家在思考中認識到「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是清政府一味妥協求和賣國的結果。」這樣使學生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質。所以說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問題時,才能引起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巧妙地質疑設問,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
3.運用歷史故事,激發興趣
歷史是一門有血有肉,內容豐富,同時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人物的動態和事件的發展。因此,它是有情節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一堂歷史課盡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和過程,那麼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尤其感興趣。根據這一興趣特點,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揉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我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嘗膽」等成語故事,在講《戊戌變法》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喜太後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
4.搞好課外活動,提高興趣
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開拓視野,強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例如舉辦歷史故事會、編演歷史劇、知識競賽、編輯歷史小報、動手製作教具、舉辦歷史文物展覽、參觀歷史遺址等活動。我在授課時,就曾組織學生編演《戊戌變法》歷史劇,讓同學分別扮演各種歷史人物。把當時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變革表演出來。學生在活動中潛能被挖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再現「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使他們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斗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了學好歷史的信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總之,組織多種多樣的歷史課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實現學習興趣的提高,同時能穩定學習動機,是提高歷史課堂學習效果的輔助手段。
綜上所述,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徵,研究教學藝術,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點燃他們對歷史探索的熱情,改變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尷尬的局面。
3. 初一歷史起始課如何設計
唉唉,這問題問的。好難啊。
如果不講新課,只是提點要求、給點方法,建議如下:
一、歷史的概念,從廣義到狹義(這個應該不用解釋)。
二、歷史知識呈現的途徑和形式。
三、學習歷史的方法。
四、學習歷史的意義。
講的時候聯系一下實際,可以讓學生舉例。別看就四點,足夠一節課了,可能講不完。
4.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一、上好起始課,誘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的一半。「歷史是副科」,不少學生尚未學習就有此認識,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怎麼能有起色呢?所以說要使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個好的起點和基礎,上好起始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精心准備,在課堂上要深入地討論和講述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糾正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的不正確的認識,引起學生應有的重視,這是誘發學生興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實證明,如果教師能把起始課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橫生,容智怡情,賞心悅目的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栓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我上起始課時,往往用圖片和錄像把學生有所了解的歷史人物展示出來,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和評價,然後我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正本清源,幫助學生去偽存真,使學生深深地認識到「歷史並不是死記硬背的」。因此,一節精彩的起始課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二、幽默的語言,觸發興趣
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學手段,語言的魅力是一堂課的關鍵。一句幽默的話語,既像「興奮劑」一樣調動學生積極性,又像「調料」一樣調節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如講鴉片戰爭清朝的腐敗無能時,用幽默的語言講述「奕山馬桶御洋兵」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學生聽講,又深刻地揭露了清朝的腐敗無能,官僚的愚昧無知,中國的封建落後。教師應有目的地藉助幽默地語言傳授歷史知識,啟迪思維,打破課堂的沉悶,讓學生在會心的笑聲中主動學習和思考。
三、質疑設問,引發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後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後,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又能引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問題時,才能引起他們的思維的積極性,巧妙地質疑設問,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
四、運用歷史故事,激發興趣
歷史是一門有血有肉,內容豐富,同時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人物的動態和事件的發展。因此,它是有情節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和過程,那麼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尤其感興趣。根據這一興趣特點,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揉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我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嘗膽」等成語故事,在講《戊戌變法》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喜太後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歷史內容忠於歷史的真實,不能隨意編制一些情節內容,以虛構和編造來換取學生的興趣。
五、貼近生活,聯系現實,深化興趣
由於歷史學科所講述的內容大都遠離現實生活,而初中生知識范圍狹小,抽象思維能力較低,所以許多歷史問題是很難理解的,時間久了,他們總感到歷史教學老是陳年老帳,盡放馬後炮,中看不中用,會產生厭煩情緒。事實上歷史與現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伸,是正在譜寫的歷史。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及時捕捉歷史教學與現實聯系的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事實證明,一旦歷史與時事和現實生活相聯系,學生的情緒馬上會高漲起來,興趣被激發,學習氣氛變得非常活潑。
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用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動,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從而達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創設情境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1、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例如利用插圖、掛圖、實物模型等來調動學生的興趣。2、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利用投影、電視、計算機等多種媒體手段,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形式多樣化,且新穎、獨特,易吸引學生注意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已過去的歷史現象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壓縮了空間感和距離感。使學生置身於當時的歷史情境中,既生動展示了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決心,同時又展現了當時抗擊元軍的壯烈場面,在這種氣氛中,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另外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網路已來到我們身邊,給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七、搞好課外活動,提高興趣
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開拓視野,強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例如舉辦歷史故事會、編演歷史劇、知識競賽等活動。我在初一時課外指導學生製作教具,在初二時,我們組織學生編演《戊戌變法》歷史劇,讓同學分別扮演各種歷史人物,把當時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變革表演出來。學生在活動中潛能被挖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再現「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使他們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斗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了學好歷史的信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總之,組織多種多樣的歷史課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實現學習興趣的提高,同時能穩定學習動機,是提高歷史課堂學習效果的輔助手段。
5. 如何上好初中歷史起始課
初中歷史很簡單,就一個秘訣:背!
上初中的話時間比較充裕,可以課外多讀一些歷史讀物,最好能多讀幾遍,這樣跟課本學起來很簡單!
6. 地球的具體形狀
7. 怎樣激發初中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
一、上好起始課,誘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的一半。「歷史是副科」,不少學生尚未學習就有此認識,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怎麼能有起色呢?所以說要使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個好的起點和基礎,上好起始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精心准備,在課堂上要深入地討論和講述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糾正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的不正確的認識,引起學生應有的重視,這是誘發學生興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實證明,如果教師能把起始課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橫生,容智怡情,賞心悅目的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栓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我上起始課時,往往用圖片和錄像把學生有所了解的歷史人物展示出來,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和評價,然後我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正本清源,幫助學生去偽存真,使學生深深地認識到「歷史並不是死記硬背的」。因此,一節精彩的起始課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二、 幽默的語言,觸發興趣
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學手段,語言的魅力是一堂課的關鍵。一句幽默的話語,既像「興奮劑」一樣調動學生積極性,又像「調料」一樣調節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如講鴉片戰爭清朝的腐敗無能時,用幽默的語言講述「奕山馬桶御洋兵」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學生聽講,又深刻地揭露了清朝的腐敗無能,官僚的愚昧無知,中國的封建落後。教師應有目的地藉助幽默地語言傳授歷史知識,啟迪思維,打破課堂的沉悶,讓學生在會心的笑聲中主動學習和思考。
三、 質疑設問,引發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後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後,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又能引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問題時,才能引起他們的思維的積極性,巧妙地質疑設問,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
四、運用歷史故事,激發興趣
歷史是一門有血有肉,內容豐富,同時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人物的動態和事件的發展。因此,它是有情節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和過程,那麼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尤其感興趣。根據這一興趣特點,
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揉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我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嘗膽」等成語故事,在講《戊戌變法》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喜太後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歷史內容忠於歷史的真實,不能隨意編制一些情節內容,以虛構和編造來換取學生的興趣。
五、 貼近生活,聯系現實,深化興趣
由於歷史學科所講述的內容大都遠離現實生活,而初中生知識范圍狹小,抽象思維能力較低,所以許多歷史問題是很難理解的,時間久了,他們總感到歷史教學老是陳年老帳,盡放馬後炮,中看不中用,會產生厭煩情緒。事實上歷史與現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伸,是正在譜寫的歷史。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及時捕捉歷史教學與現實聯系的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事實證明,一旦歷史與時事和現實生活相聯系,學生的情緒馬上會高漲起來,興趣被激發,學習氣氛變得非常活潑。
8. 設計一節《中國歷史·起始課》。
從四大文明古國開始吧,太早了沒必要,蠻荒時代,文明也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