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炮台歷史

炮台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5 06:50:52

① 有關左炮台的歷史

左炮台,又稱赤灣左炮台、深圳左炮台。位於深圳市赤灣鷹嘴山,位於山2/3處,面向珠江口。
左炮台建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是深圳市重點保護文物之一。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布防珠江口,在伶仃洋上擊敗英軍,赤灣炮台立下汗馬功勞。上世紀80年代初,專家在對此進行考古時,在左炮台營房內還發現了清代的棋盤及象棋。
當年在珠江口兩岸分別部署左右炮台,其中右炮台位於珠海早已損毀,只留有左炮台。
2000年,南山區投入20多萬元對這里進行修復,並將4間營房全部上鎖保護。

左炮台長23米,寬12.6米,高3.8米。其北側平台上有林則徐的銅像,面向珠江口。
炮台本身分為兩層,底下是兵營,上層是面向珠江口的大炮,如今只剩餘一個。

② 有關威遠炮台的歷史資料

站在炮台身邊,目睹長虹般壯麗景觀的虎門大橋,輕輕的撫摸著沉滿歲月塵土的炮台,呼吸一股清新的海風,聆聽著大海的心跳,沐浴著溫情的陽光,就如同沉醉在少女的溫柔鄉。
威遠炮台沒有長城的那麼長,沒有長江那麼美,但可以讓你暫時忘卻鬧市的喧囂都市的紛雜,閉上眼睛,曬曬太陽,用心體會海浪的聲音,讓思緒帶你走進時光的隧道,感受一份遠去的歷史給你帶來的恬靜與詳和。
這片讓我們心靈棲息的熱地,就是我們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打響了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戰爭,拉開中國人民近代反侵略斗爭的序幕。
威遠炮台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威遠島南山前偏西南海灘處,是在南山炮台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南山炮台建於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為加強廣東海防力量,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鄧廷楨、關天培奏准於原台前加築面寬六十丈三合土月台一座,設炮位四十個。始稱南山威遠月台,後簡稱威遠炮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二十六日,英軍集兵強攻威遠,數百官兵與英國侵略者進行英勇戰斗,壯烈犧牲,炮台陷落後被毀。二十三年(1843年)再建,咸豐六年(1856年)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軍摧毀,至光緒八年(1882年)由總督張樹聲奏准修復。
威遠炮台與鎮遠炮台、靖遠炮台相連,是珠江咽喉的「鎖喉骨」,炮台雄偉壯觀,炮台平面呈半月形,全長360米,高6.2米,寬7.6米。底層均用寬厚0.3米、長1.5米的花崗岩石壘砌,頂層用三合土夯築。全台有券頂暗炮位40個,各高2.9米,寬4.2米,深6.6米。沿檯面上還有4個露天地位,每個炮位兩邊各有一個儲蓄室。暗炮洞後面由一條2米寬的露天炮巷溝通,炮巷後面還有一條相距2米多的護牆,牆上設有槍眼,萬一敵軍上島仍可以堅持抵抗。炮台內圍有官廳1座,神廟3間,兵房12間,葯局1座,碼頭1個。原來炮台的東西兩頭各有券項城門1座,控制著炮台兩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內有廣闊的平地迴旋,結構嚴謹,險要壯觀。
威遠炮台是虎門海口防務中的主要炮台之一,在鴉片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這塊熱土上浸透了先烈們的鮮血,凝聚著軍民愛國的情懷,譜寫了中華民族的光輝篇章,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
在這歷史豐碑下臨海聽風,感受歷史遺跡的風采,讓心靈隨歷史作一回寧靜而恬美的旅行。

③ 炮台的發展史。這樣的,南宋的。

炮台,就是架設火炮的台基,是隨著火炮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戰時工事。一般設在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塞,具有兩門以上的火炮,是舊時在江海口岸和要塞構築的永備炮陣地。主要裝備大口徑、遠射程的火炮。陣地為永備工事,比較堅固。
1、舊時在江海口岸和其他要塞上構築的永備性火炮陣地。一種舊式的固定的火炮發射陣地。構築在江海口岸或要塞上。《清史稿·兵志三》:「以親軍炮隊營駐大沽炮台。」如:上海的吳淞炮台。
2、為放置火炮而建築的炮位或平台,亦作「礟台」。修築在江海口岸等險要處用以安放大炮的工事。 宋陳規《守城錄》卷一:「城面地步不廣,必然難安大炮,亦難容數多。雖有炮台,炮台地步亦不甚廣。」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控海口莫如以礮墩易礮台。」 清 薛福成《代李伯相張尚書籌議懾服鄰邦先圖自強疏》:「煙台無礮台,無陸軍,又無兵船,先無自立之根本,轉恐無以制人。」王闓運 《到廣州與婦書》:「鄉村族居,多建礮台。」

④ 胡里山炮台歷史是怎樣的

歷史
建設背景
(一)事件背景

胡里山炮台(7張)

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一度被英軍攻陷,特別是1841年抗英保衛戰 以石壁炮台為代表的廈港要塞被英軍摧毀,加強東南防務的問題,進一步引起政府的關注。
(二)文化背景(中國洋務運動的產物)
清末,洋務運動興起,朝廷內部的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建立海軍,購買洋槍洋炮,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
(三)地理背景
廈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同時也是南北航線、東南亞航線重要的樞紐站。
艱難創建史
(一)卞寶第奉命「本省自行籌款購買」
1841年的廈門抗英保衛戰,以石壁炮台為代表的老式廈港要塞被英軍摧毀。閩海國門,頓時洞開。1874年 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清廷就擬在原處附近建造新型近代化的胡里山炮台,但「約需三十萬兩」白銀。此事一波三折,歷盡艱難,歷經22年才得以建成。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9月11日,閩浙總督卞寶第啟奏皇帝:「閩省為海疆重地,防務必須周密」,建議在閩江口及廈門口岸建造新式炮台,購置德國克虜伯大炮安放,光緒帝依准,但同時飭令卞寶第「本省自行籌款購買」等。
接受任務後,卞寶第考慮到「炮價籌措匪易」決定裁撤南台、材浦等處兩營兵勇,「所省薪糧以備購炮之用」。即便如此,資金缺口仍然巨大,卞寶第要求向海軍衙門借款先期購炮,然後再用「省下勇糧陸續劃還」,但因朝廷割地賠款,積弱難返,卞寶第借不到購炮銀兩。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卞寶第再次上書提出請求:「廈門與台澎聯氣,地居緊要,港寬水深,非他口可比 應添配八百磅彈大炮二尊,六百磅彈者二尊,二十一生者六尊,方可無虞,計共炮十尊。刻下定購約需三十萬兩與洋人議定,限二十個月包運到廈,價做三年交清,若臨事購買,即四五十萬兩尚不可得。」要求海軍衙門將胡里山炮台築台購炮一事列入撥款「在案」。但仍未獲「天恩俯准」。
在經費無著的情況下,光緒十六年(1890年)8月,卞寶第借為「福靖穹甲船購炮」之機,未經朝廷批准便與德商訂立合同,「並購二十八生克虜伯大炮二尊」。這一先斬後奏的舉動,實際上把朝廷「逼上了梁山」。
不久,卞寶第病重死於任上,他至死都借不到購炮銀兩,但卻開了個好頭。
(二)譚鍾麟為購炮「截留新海防捐輸」
光緒十七年(1891年),繼任閩浙總督譚鍾麟曾以「因勇餉積欠累累,京餉緊急不能周轉」為由,擬停購克虜伯大炮。
這一毀約的做法立刻引起軒然大波,「洋商慫恿德國使臣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饒舌」施壓。朝廷被迫責成譚鍾麟遵守合同,妥籌辦理。譚趁機奏請朝廷援照山東成案,截留新海防捐輸,所得資金用於購炮築台,光緒帝只好同意。於是,譚鍾麟決定改「停購」為「展辦」。
譚鍾麟隨即會同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到廈門口岸,審度前任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已設定建立炮台的胡里山地形。
光緒十九年(1893年),朝廷全面裁兵減薪,譚鍾麟仍於6月16日堅持向光緒帝請求置辦,「其廈門炮台購運巨炮,到時再行酌辦……」
同年7月18日,譚鍾麟向朝廷要價:「所購二十八生炮二尊共需價、腳、保險等項廠價六十二萬八千二十一馬克二十五分約需銀十六萬有奇。」並註明因火炮巨大,離岸安裝不易。因此,「起炮上岸需工費若干,察看地方情形再行商議」,為再次申請截留新海防捐輸打下伏筆。
是年十二月初八,譚鍾麟再次上奏:「至光緒十九年五月,展辦二年之限已滿」,因為購炮款項仍然不足,請求「再展一年,庶可湊集成數」。其理由是新海防捐「閩省每歲所捐無多」,加之朝廷海軍衙門還「將二萬兩新海防捐挪付購福靖鐵甲船炮之用」,同時,還以廈門「地方鄉紳念切桑梓情願集捐」以及「購此鋼炮,於海防有裨,並免失信洋人」等理由說服朝廷,光緒帝遂批准「再展一年」,實際上是「延辦」。
朝廷同意後,譚鍾麟就一方面會同興泉永道,發動廈門地方紳商集捐,另一方面向上海德華(德國)銀行貸款,終於「湊集成數」。
從「停辦」、「展辦」到「延辦」,譚鍾麟似乎比前任卞寶第更善於以退為進。
(三)楊岐珍「命水師管帶賴啟明繪圖」
為建好新式炮台,清廷多次派人員到歐洲各國考察學習,曾任過駐德國公使的劉錫鴻在出洋考察過程後,給光緒帝的奏摺中寫道:「練兵築台諸制實為歐羅巴一洲之冠」。
在附單中,他詳細地介紹了德國各種炮台的建築技術和數據資料:「炮台方圓尖銳,順因地勢為之。茲方形以進,第欲其便於裝匣,妙用初不緩此。總之,累土為岡,使敵炮不能摧,穴土藏。兵使敵炮不能中,炮位懸置高處,斯力足及遠,無炮煙自蔽之虞;台外僅為護牆,斯敵搶台,可操還擊必勝之券。斯的者實其要也。西洋炮台皆石為主,今則多以沙土合灰為之,蓋石雖堅被炮則易碎,碎石飛擲傷人,反助敵炮之威,不如沙土能嵌炮子……故累土為岡,而凹其巔以安炮位,土岡至頂高二丈五尺,由外至內厚二丈,復為斜坡一丈以固其址,土岡至內至外一丈二尺,除向外八尺不挖空,留為累牆,其餘一丈二尺均於貼地處穴之,以作兵房……」。
根據考察報告,清廷採用德國陸軍上尉漢納根的設計方案,令楊歧珍督建胡里山炮台。楊歧珍「命水師管帶賴啟明繪圖,廈門禾山工匠葉文進負責承造,委任鈕承潘、張文治、羅鳴風為督造,委任林世春為總巡工」,並命「閩省防續添水陸勇丁修建炮台」等。在1894年三月初八正式動工興建,充分利用閩南「三合土」(紅糖、拌糯米漿和烏樟樹汁夯實成)等建材之優點,歷經二年零八個月的「鑿平山石,開辟路徑,堅築台基」,「並開砌暗道,築造護牆、城垛、戰坪、彈葯庫、兵房、軍裝房、官廳以及圍牆城門石溝暨山頂望廳、電井、海岸等工」。
1896年十一月初八,長期難產甚至險些胎死腹中的胡里山炮台終於竣工。
重要歷史事件
(一)抗英保衛戰(石壁之戰)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侵略者一再侵犯廈門,時任閩浙總督的顏伯燾歷時8個月、耗銀200萬兩,以花崗岩代替沙袋,在廈門島南岸構築「當時中國最堅固的線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炮台。也就是胡里山炮台的前身。
1841年4月,英軍首戰進攻廈門,顏伯燾帶領清軍藤牌兵虎兵親赴石壁炮台應戰,但在英軍堅船利炮面前,清軍毫無招架之力,不到二十分鍾,石壁炮台失守。
(二)「廈門事件」
1900年8月間,日軍製造了火災,並以東本願寺被焚為借口,公然派兵登陸廈門,妄圖獨占廈門。消息傳到胡里山炮台,守台官兵立即脫去炮衣,掉轉炮口,對准鼓浪嶼海面的日艦和日本領事館。日軍懾於大炮的威力,不得不於8月31日撤兵回艦。
(三)中美海軍第一次親密接觸定於廈門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環球游歷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執行一項和平使命,訪問日本、菲律賓和中國。
海軍基地必須設防,關鍵是炮台。當時考慮到胡里山炮台的克虜伯大炮「炮力極大而極遠,為中國各省炮台所無,實為今日至寶」,因此只要將軍艦南移廈門港,就可在外國人面前展現中國海防之威武,因此,清政府將中美海軍第一次和平交流的地點確定在廈門港。
(四)克虜伯西炮被拆
1957年間,廈門鐵工廠建廠初期,缺乏原材料,經廈門造船廠介紹,以每斤8分錢的價格購買了兩門克虜伯大炮,拆作原料。西炮拆完,准備再拆東炮時,消息傳到市委、市政府,市委書記出面制止,東炮得以保存下來西炮被拆解後,大部分另行加工,改造為機器部件。另尚餘一段收縮筒,於1983年7月保存到廈門市博物館。
(五)對台廣播站成立
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廈門對敵有線廣播站」在胡里山炮台正式成立。
1958年10月6日,播音員陳斐斐首先直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告台灣同胞書》。

⑤ 炮台南糖的歷史

早在上世紀初,古邑揭陽的袍台(今揭東縣炮台鎮)集市繁榮,商賈活躍,出現了黃乾利、黃名利等10餘家餅食作坊。這些作坊既互相競爭,又互相仿效。以精麵粉、鮮雞蛋為主要原料,配以鮮肥豬肉、飴糖、砂糖等,通過攪拌、搓揉、碾磨、熱燥等十幾道丁序,始創「蛋面南糖」和「豆仁南糖」。產品以製作精工,質醇爽口,肥而不膩,清甜酥脆,清香宜人而受到人們的歡迎,很快銷往各地,被譽為「炮台南糖」。
炮台南糖家喻戶曉,而「南糖」為何稱「南」,恐怕就鮮為人知了。原來,「南」字為潮汕方言土語,即「澆注」的意思。製作南糖時,原始的操作工序是,將預先備齊的乾料放進以豆腐膜墊底的長方形的鐵盤里,然後將配製好了的稀糊狀飴糖料澆注在白鐵盤表面的乾料上,稀飴糖配以豆仁者為「豆仁南糖」,稀飴糖配以鮮肥豬肉蛋面者叫「蛋面南糖」。顧客需要什麼,可以用板刀在鐵盤上趁熱切割,秤量出售,各家餅食店大多為前店後作坊,往往是供不應求。「南糖」的取名,正是體現了製作工序上「淋注」的特點。
上世紀50年代初,炮台南糖走上工盛時期,馳名省內外,跨進潮汕名產之列。當時,汕頭市舉辦的「潮汕名產商店」展銷會,炮台為趕制炮台南糖在會上展銷,餅家夜以繼日加工趕制,兼程裝運,還是供不應求。60年代以後,炮台鎮10多家餅食店參加合營,從17歲跟隨其父親製作糖餅、師承祖傳生產工藝的黃秉才出任揭陽糖專公私炮台營業部副食品加工廠業務副廠長,對「炮台南糖」進行
了一系列改革,從原始的小鐵盤生產改為大木板生產,把散裝秤量出售改為塊狀袋包裝出售,把豆腐膜墊底改為糯米紙墊底,從質量上注重延長保鮮期限。改革開放以來,炮台南糖有「紅燈牌」、「秉才牌」等商標,廠家、作坊30多家。他們在繼承傳統生產工藝基礎上,又注重吸收中外食品加工生產經驗,從選料,配料、質量、裝潢、衛生和經營作風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

⑥ 新會崖門炮台的歷史資料和背後的歷史故事。

崖門古炮台

崖門古炮台最早設置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並形成雛形,後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正式設立興建。崖門古炮台位於新會崖山,倚山面海,緊緊扼守著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崖門通往南海的進出水道。炮台呈半月城垛型,全長180多米,高約6米,上下兩層共43個炮位對准海面,雄偉壯觀,為廣東省沿海現存最大的單體古炮台。
炮台基座及首層部分牆體以花崗巨石砌建。後山壁建有通往彈葯庫和兵營的地下甬道,可惜因年久失修而坍塌。首層22個炮位均配置重型鐵炮。現存三門古炮為1842年佛山所鑄。首層上部及二層是以沙灰夯築而成的護牆,最厚處達2米,堅韌無比。上層炮台是城垛形,設21個炮位,配置輕型火炮。炮台中門直通崖門水道,上刻「鎮崖台」花崗石刻匾額,側壁有「炎海風清」石刻字樣。崖門炮台建好後,曾多次擊沉倭寇和葡寇侵擾的賊船,也曾阻擊過不少企圖登陸洗劫鄉村的海盜。鴉片戰爭前夕,清兩廣總督林則徐派重兵駐守,令英侵略軍望而卻步。抗日戰爭期間,抗日游擊隊也曾憑借崖門炮台的險要,抗擊日軍的侵略。
1958年7月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曾來此視察,並指出「崖門古跡很有紀念意義」。
1961年新會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崖門古炮台。1979年和1989年崖門古炮台分別被列為新會縣和廣東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新會區人民政府又撥款對崖門炮台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修葺和擴建。現在為新會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門票包括2個景點,一個700年前南宋故行宮,另外一個是古炮台,在廣東江門新會區古井鎮官沖村

⑦ 胡里山炮台的歷史沿革

(一)事件背景
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一度被英軍攻陷,特別是1841年抗英保衛戰 以石壁炮台為代表的廈港要塞被英軍摧毀,加強東南防務的問題,進一步引起政府的關注。
(二)文化背景(中國洋務運動的產物)
清末,洋務運動興起,朝廷內部的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建立海軍,購買洋槍洋炮,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
(三)地理背景
廈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同時也是南北航線、東南亞航線重要的樞紐站。 (一)卞寶第奉命「本省自行籌款購買」
1841年的廈門抗英保衛戰,以石壁炮台為代表的老式廈港要塞被英軍摧毀。閩海國門,頓時洞開。1874年 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清廷就擬在原處附近建造新型近代化的胡里山炮台,但「約需三十萬兩」白銀。此事一波三折,歷盡艱難,歷經22年才得以建成。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9月11日,閩浙總督卞寶第啟奏皇帝:「閩省為海疆重地,防務必須周密」,建議在閩江口及廈門口岸建造新式炮台,購置德國克虜伯大炮安放,光緒帝依准,但同時飭令卞寶第「本省自行籌款購買」等。
接受任務後,卞寶第考慮到「炮價籌措匪易」決定裁撤南台、材浦等處兩營兵勇,「所省薪糧以備購炮之用」。即便如此,資金缺口仍然巨大,卞寶第要求向海軍衙門借款先期購炮,然後再用「省下勇糧陸續劃還」,但因朝廷割地賠款,積弱難返,卞寶第借不到購炮銀兩。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卞寶第再次上書提出請求:「廈門與台澎聯氣,地居緊要,港寬水深,非他口可比 應添配八百磅彈大炮二尊,六百磅彈者二尊,二十一生者六尊,方可無虞,計共炮十尊。刻下定購約需三十萬兩與洋人議定,限二十個月包運到廈,價做三年交清,若臨事購買,即四五十萬兩尚不可得。」要求海軍衙門將胡里山炮台築台購炮一事列入撥款「在案」。但仍未獲「天恩俯准」。
在經費無著的情況下,光緒十六年(1890年)8月,卞寶第借為「福靖穹甲船購炮」之機,未經朝廷批准便與德商訂立合同,「並購二十八生克虜伯大炮二尊」。這一先斬後奏的舉動,實際上把朝廷「逼上了梁山」。
不久,卞寶第病重死於任上,他至死都借不到購炮銀兩,但卻開了個好頭。
(二)譚鍾麟為購炮「截留新海防捐輸」
光緒十七年(1891年),繼任閩浙總督譚鍾麟曾以「因勇餉積欠累累,京餉緊急不能周轉」為由,擬停購克虜伯大炮。
這一毀約的做法立刻引起軒然大波,「洋商慫恿德國使臣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饒舌」施壓。朝廷被迫責成譚鍾麟遵守合同,妥籌辦理。譚趁機奏請朝廷援照山東成案,截留新海防捐輸,所得資金用於購炮築台,光緒帝只好同意。於是,譚鍾麟決定改「停購」為「展辦」。
譚鍾麟隨即會同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到廈門口岸,審度前任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已設定建立炮台的胡里山地形。
光緒十九年(1893年),朝廷全面裁兵減薪,譚鍾麟仍於6月16日堅持向光緒帝請求置辦,「其廈門炮台購運巨炮,到時再行酌辦……」
同年7月18日,譚鍾麟向朝廷要價:「所購二十八生炮二尊共需價、腳、保險等項廠價六十二萬八千二十一馬克二十五分約需銀十六萬有奇。」並註明因火炮巨大,離岸安裝不易。因此,「起炮上岸需工費若干,察看地方情形再行商議」,為再次申請截留新海防捐輸打下伏筆。
是年十二月初八,譚鍾麟再次上奏:「至光緒十九年五月,展辦二年之限已滿」,因為購炮款項仍然不足,請求「再展一年,庶可湊集成數」。其理由是新海防捐「閩省每歲所捐無多」,加之朝廷海軍衙門還「將二萬兩新海防捐挪付購福靖鐵甲船炮之用」,同時,還以廈門「地方鄉紳念切桑梓情願集捐」以及「購此鋼炮,於海防有裨,並免失信洋人」等理由說服朝廷,光緒帝遂批准「再展一年」,實際上是「延辦」。
朝廷同意後,譚鍾麟就一方面會同興泉永道,發動廈門地方紳商集捐,另一方面向上海德華(德國)銀行貸款,終於「湊集成數」。
從「停辦」、「展辦」到「延辦」,譚鍾麟似乎比前任卞寶第更善於以退為進。
(三)楊岐珍「命水師管帶賴啟明繪圖」
為建好新式炮台,清廷多次派人員到歐洲各國考察學習,曾任過駐德國公使的劉錫鴻在出洋考察過程後,給光緒帝的奏摺中寫道:「練兵築台諸制實為歐羅巴一洲之冠」。
在附單中,他詳細地介紹了德國各種炮台的建築技術和數據資料:「炮台方圓尖銳,順因地勢為之。茲方形以進,第欲其便於裝匣,妙用初不緩此。總之,累土為岡,使敵炮不能摧,穴土藏。兵使敵炮不能中,炮位懸置高處,斯力足及遠,無炮煙自蔽之虞;台外僅為護牆,斯敵搶台,可操還擊必勝之券。斯的者實其要也。西洋炮台皆石為主,今則多以沙土合灰為之,蓋石雖堅被炮則易碎,碎石飛擲傷人,反助敵炮之威,不如沙土能嵌炮子……故累土為岡,而凹其巔以安炮位,土岡至頂高二丈五尺,由外至內厚二丈,復為斜坡一丈以固其址,土岡至內至外一丈二尺,除向外八尺不挖空,留為累牆,其餘一丈二尺均於貼地處穴之,以作兵房……」。
根據考察報告,清廷採用德國陸軍上尉漢納根的設計方案,令楊歧珍督建胡里山炮台。楊歧珍「命水師管帶賴啟明繪圖,廈門禾山工匠葉文進負責承造,委任鈕承潘、張文治、羅鳴風為督造,委任林世春為總巡工」,並命「閩省防續添水陸勇丁修建炮台」等。在1894年三月初八正式動工興建,充分利用閩南「三合土」(紅糖、拌糯米漿和烏樟樹汁夯實成)等建材之優點,歷經二年零八個月的「鑿平山石,開辟路徑,堅築台基」,「並開砌暗道,築造護牆、城垛、戰坪、彈葯庫、兵房、軍裝房、官廳以及圍牆城門石溝暨山頂望廳、電井、海岸等工」。
1896年十一月初八,長期難產甚至險些胎死腹中的胡里山炮台終於竣工。 (一)抗英保衛戰(石壁之戰)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侵略者一再侵犯廈門,時任閩浙總督的顏伯燾歷時8個月、耗銀200萬兩,以花崗岩代替沙袋,在廈門島南岸構築「當時中國最堅固的線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炮台。也就是胡里山炮台的前身。
1841年4月,英軍首戰進攻廈門,顏伯燾帶領清軍藤牌兵虎兵親赴石壁炮台應戰,但在英軍堅船利炮面前,清軍毫無招架之力,不到二十分鍾,石壁炮台失守。
(二)「廈門事件」
1900年8月間,日軍製造了火災,並以東本願寺被焚為借口,公然派兵登陸廈門,妄圖獨占廈門。消息傳到胡里山炮台,守台官兵立即脫去炮衣,掉轉炮口,對准鼓浪嶼海面的日艦和日本領事館。日軍懾於大炮的威力,不得不於8月31日撤兵回艦。
(三)中美海軍第一次親密接觸定於廈門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環球游歷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執行一項和平使命,訪問日本、菲律賓和中國。
海軍基地必須設防,關鍵是炮台。當時考慮到胡里山炮台的克虜伯大炮「炮力極大而極遠,為中國各省炮台所無,實為今日至寶」,因此只要將軍艦南移廈門港,就可在外國人面前展現中國海防之威武,因此,清政府將中美海軍第一次和平交流的地點確定在廈門港。
(四)克虜伯西炮被拆
1957年間,廈門鐵工廠建廠初期,缺乏原材料,經廈門造船廠介紹,以每斤8分錢的價格購買了兩門克虜伯大炮,拆作原料。西炮拆完,准備再拆東炮時,消息傳到市委、市政府,市委書記出面制止,東炮得以保存下來西炮被拆解後,大部分另行加工,改造為機器部件。另尚餘一段收縮筒,於1983年7月保存到廈門市博物館。
(五)對台廣播站成立
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廈門對敵有線廣播站」在胡里山炮台正式成立。
1958年10月06日,播音員陳斐斐首先直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告台灣同胞書》。

⑧ 吉林炮台歷史

清朝未期與中國東北接壤的沙皇俄國,乘機開始了預謀已久的大規模侵略計劃。大戰在即的危機時刻,光緒十九年(1893年)吉林將軍長順上奏清政府,請准修吉林炮台。清政府考慮到吉林城「可遠迎長白,近繞松花,扼三省之要沖,為兩京之屏障」的重要地理位置,為抗擊沙俄的武裝侵略,批准修造吉林炮台。
吉林炮台的修造共動用白銀二萬兩,屬三合土夯制的實心天津大沽口台式。炮台東西長44米,南北長37米,垣牆周長146米。炮台南側下方建有彈葯庫六間。當年,炮檯面北配置大炮七門,以封鎖山下吉林城北的交通要道,大炮為射程兩千餘米左右的五門後膛車炮,余者為射程五千餘米左右的進口的立密達大炮一門、克虜伯大炮一門。一九零零年炮台被沙俄軍隊佔領,一九零四年日俄戰爭時期炮台被俄軍拆毀。
吉林炮台是清政府為鞏固吉林城防而花重金修造的,充分顯示了東北各民族人民抗擊沙俄武裝入侵的堅強決心。

⑨ 黃山炮台 歷史

江陰要塞司令部舊址江陰要塞位於長江下游,是南北交通要道,自此向東長江江面開闊,江陰要塞處在喇叭口的位置,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
江陰是一座江防古城,黃山屬群山之冠。戰國時,江陰屬春申君黃歇封地,故名「黃山」。山在距城區2.5公里的長江邊,是長江的狹隘處,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稱。黃山有席帽、馬鞍、龍頭諸峰,平均高91米。登高山之頂,北望靖江,與孤山對峙;周圍山峰,綿延30餘公里,閱不盡的大江南北兩岸風光。
黃山炮台位於江陰黃山風景區,又稱江陰要塞。黃山炮台享有「江河門戶」,「鎮航要塞」之稱,自古為軍事要地。據史書記載,春秋時,吳國已在席帽山築烽火台;南宋時,韓世忠、辛棄疾等名將曾在此駐防禦敵。清康熙年間始築炮台。經道光、同治至光緒,炮台已初具規模。辛亥革命後,改土炮為洋炮,增築堡壘。黃山炮台遺址,現尚存12座鋼筋水泥炮台,成為一組完整的要塞炮台群。在黃山,還出土萬斤古炮一尊,身鑄「耀武大將軍」字樣。
現黃山已建成公園。有黃山公園門樓、黃山博物館、望江亭、盤石溪流、陳毅詩碑,整修了古炮台、藏兵室、彈葯庫等,成為鑒賞黃山炮台遺址和眺望長江風光的旅遊勝地。每當中秋時節,江潮洶涌,甚為壯觀,這就是江陰著名的八景之一「黃山秋濤」。長江上最大的公路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也屹立於此,可在這里俯瞰觀賞。
————————————
網路有的嘛~

熱點內容
中學英語網 發布:2025-07-02 03:14:56 瀏覽:977
教育的情懷 發布:2025-07-02 01:17:44 瀏覽:807
e推教學 發布:2025-07-01 20:16:22 瀏覽:492
故事數學題 發布:2025-07-01 19:00:18 瀏覽:952
教師基本情況登記表 發布:2025-07-01 17:05:51 瀏覽:241
英語輔導報社 發布:2025-07-01 16:38:23 瀏覽:143
高一語文綜合試卷 發布:2025-07-01 16:38:21 瀏覽:589
而且英語 發布:2025-07-01 14:58:57 瀏覽:936
個人師風師德自查報告 發布:2025-07-01 13:46:43 瀏覽:476
物理家庭電路 發布:2025-07-01 13:30:04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