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光合作用
① 高中生物中關於光合作用的知識點
光合作用知識點講解
名詞:1、光合作用:發生范圍(綠色植物)、場所(葉綠體)、能量來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和氧氣)。
語句:1、光合作用的發現:①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發現,將點燃的蠟燭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蠟燭不容易熄滅;將小鼠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內,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②1864年,德國科學家把綠葉放在暗處理的綠色葉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後,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澱粉。③1880年,德國科學家思吉爾曼用水綿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證明: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氧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④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釋放的是18O2;第二組提供H2 O和C18O,釋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來水。
2、葉綠體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層結構的薄膜上 。②色素的種類:高等植物葉綠體含有以下四種色素。A、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包括葉綠素a(藍綠色)和葉綠素b( ;B、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包括胡蘿卜素 和葉 素
3、葉綠體的酶:分布在葉綠體基粒片層膜上(光反應階段的酶)和葉綠體的基質中(暗反應階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過程:①光反應階段a、水的光解:2H2O→4[H]+O2(為暗反應提供氫)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為暗反應提供能量)②暗反應階段: a、CO2的固定:CO2+C5→2C3 b、C3化合物的還原:2C3+[H]+ATP→(CH2O)+C5
5、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系:①場所:光反應在葉綠體基粒片層膜上,暗反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②條件:光反應需要光、葉綠素等色素、酶,暗反應需要許多有關的酶。③物質變化:光反應發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應發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還原。④能量變化:光反應中光能→ATP中活躍的化學能,在暗反應中ATP中活躍的化學能→CH2O中穩定的化學能。⑤聯系:光反應產物[H]是暗反應中CO2的還原劑,ATP為暗反應的進行提供了能量,暗反應產生的ADP和Pi為光反應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6、光合作用的意義:①提供了物質來源和能量來源。②維持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③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作用。總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7、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強度、光照的時間長短)、二氧化碳濃度、溫度(主要影響酶的作用)和水等。這些因素中任何一種的改變都將影響光合作用過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種過程中,可採用白天適當提高溫度、夜間適當降低溫度(減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的方法,來提高作物的產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有利於增加光合作用的產物。當低溫時暗反應中(CH2O)的產量會減少,主要由於低溫會抑制酶的活性;適當提高溫度能提高暗反應中(CH2O)的產量,主要由於提高了暗反應中酶的活性。
8、光合作用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光反應和暗反應。前者的進行必須在光下才能進行,並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強,後者有光、無光都可以進行。暗反應需要光反應提供能量和[H],在較弱光照下生長的植物,其光反應進行較慢,故當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時,光合作用速率並沒有隨之增加。光照增強,蒸騰作用隨之增加,從而避免葉片的灼傷,但炎熱夏天的中午光照過強時,為了防止植物體內水分過度散失,通過植物進行適應性的調節,氣孔關閉。雖然光反應產生了足夠的ATP和〔H〕,但是氣孔關閉,CO2進入葉肉細胞葉綠體中的分子數減少,影響了暗反應中葡萄糖的產生。
9、在光合作用中:a、由強光變成弱光時,[產生的H]、ATP數量減少,此時C3還原過程減弱,而CO2仍在短時間內被一定程度的固定,因而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b、CO2濃度降低時,CO2固定減弱,因而產生的C3數量減少,C5的消耗量降低,而細胞的C3仍被還原,同時再生,因而此時,C3含量降低,C5含量上升。
②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
電子的最終受體是NADP+.
ADP是在質子梯度作用下與無機磷酸結合生成ATP,並不接受電子。因為電子本身並不是能量,只是在它的傳遞過程中導致的質子梯度促使ATP的合成。
③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知識點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知識點 符號編號排版地圖
第五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四節 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一、應牢記知識點
1、追根溯源,絕大多數活細胞所需能量的最終源頭是太陽光能。
2、將光能轉換成細胞能利用的化學能的是光合作用。
3、葉綠體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譜
⑴、葉綠素(含量約佔3/4)
①、葉綠素a ——藍綠色——主要吸收藍紫光和紅光
②、葉綠素b ——黃綠色——主要吸收藍紫光和紅光
⑵、類胡蘿卜素(含量約佔1/4)
①、胡蘿卜素——橙黃色——主要吸收藍紫光
②、葉黃素——黃色——主要吸收藍紫光
4、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⑴、提取方法:丙酮做溶劑。
⑵、碳酸鈣的作用:防止研磨過程中破壞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離方法:紙層析法
⑸、層析液:20份石油醚 :2份酒精 :1份丙酮混合
⑹、層析結果:從上到下——胡黃ab
⑺、濾液細線要求:細、均勻、直
⑻、層析要求:層析液不能沒及濾液細線。
5、葉綠體中光和色素的分布——葉綠體類囊體薄膜上
6、光合作用場所——葉綠體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葉綠體基粒類囊體膜上,分布著與光化作用有關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
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8、光合作用反應式:
光能
CO2 + H2O ——→ (CH2O)+ O2
葉綠體
光能
6CO2 + 12H2O ——→C6H12O6 + 6H2O + 6O2
葉綠體
9、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J .Priestly,1773—1804)實驗證實:植物能更新空氣。
10、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J .Ingen – housz)發現:只有在陽光照射下,只有綠葉才能更新空氣。
11、1785年明確了:綠葉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12、1845年,各國科學家梅耶(R .Mayer)指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13、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J .von .Sachs,1832——1897)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產生澱粉。
⑴、飢餓處理——將綠葉置於暗處數小時,耗盡其營養。
⑵、遮光處理——綠葉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⑶、光照數小時——將綠葉放在光下,使之能進行光合作用。
⑷、碘蒸汽處理——遮光的一半無顏色變化,暴光的一側邊藍綠色。
14、1939年,美國科學家魯賓(S .Ruben)卡門(M .Kamen)同位素標記法實驗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
氧氣來自水。
⑴、同位素標記法三要點:
①、用途: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蹤物質的運行和變化規律。
②、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發出射線,可以用儀器檢測到。
③、特點: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化合物化學性質不改變,不影響細胞的代謝。
⑵、用18O標記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
⑶、將植物分成兩組,一組提供H218O,另一組提供C18O2。
⑷、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分別檢測植物釋放的O2。
⑸、結果,只有提供H218O時,植物釋放出18O2。
15、卡爾文循環——卡爾文(M .Calvin,1911——)實驗
⑴、用14C標記CO2得14CO2
⑵、向小球藻提供14CO2,追蹤光和作用過程中C的運動途徑。
14CO2 —→14C3—→14C6H12O6
⑶、結論:
16、光合作用過程
⑴、光合作用包括:光反應、暗反應兩個階段。
⑵、光反應:
①、特點:指光合作用第一階段,必須有光才能進行。
②、主要反應: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分解水,產生[ H ]和氧氣;生成ATP。
③、場所:葉綠體基粒囊狀膜上。
④、能量變化:光能轉變成ATP中活躍化學能。
⑶、暗反應
①、特點:指光合作用第二階段,有光無光都能進行。
②、主要反應:固定二氧化碳生成三碳化合物;[ H ]做還原劑,ATP提供能量,
還原三碳化合物,生成有機物和水。
③、場所:葉綠體基質中。
④、能量變化:活躍化學能轉變成有機物中穩定化學能。
⑷、過程圖(P-103圖5-15)
二、應會知識點
1、光合作用中色素的吸收峰(P-99圖5-10)
2、葉綠體結構(P-99圖5-11)
⑴、具有內外雙層膜。
⑵、具有基粒——由類囊體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3、化能合成作用
⑴、概念:指利用環境中某些無機物氧化時釋放的能量,將二氧化碳和水製造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的合成作用。
⑵、典型生物:硝化細菌、鐵細菌、瘤細菌等。
⑶、硝化細菌:原核生物,能利用環境中氨(NH3)氧化生成亞硝酸(HNO2)或硝酸(HNO3)釋放的化學能,
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糖類。
⑷、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是自養生物
④ 高中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碳糖,大部分是運到之外的,rubp是生成三碳糖是一起再生成的,不會另外產生
⑤ 高中生物的光合作用知識點
光反應階段 光合作用第一個階段中的化學反應,必須有光能才能進行,這個階段叫做光反應階段。光反應階段的化學反應是在葉綠體內的囊狀結構薄膜上進行的。
在光反應階段中,葉綠體中的色素吸收光能,這些光能有兩方面的用途:一方面是將水分子分解成氧和氫[H],氧直接以分子的形式釋放出去,而氫[H]則被傳遞到葉綠體內的基質中,作為活潑的還原劑,參與到第二個階段中的化學反應中去;另一方面是在有關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ADP與Pi發生化學反應,形成ATP。這里,光能轉變為化學能並且儲存在ATP中。這些ATP將參與到第二個階段中的化學反應中去。
暗反應階段 光合作用第二個階段中的化學反應,沒有光能也可以進行,這個階段叫做暗反應階段。暗反應階段中的化學反應是在葉綠體內的基質中進行的。
在暗反應階段中,綠葉從外界吸收來的二氧化碳,不能直接被氫[H]還原。它必須首先與植物體內的一種含有五個碳原子的化合物(簡稱五碳化合物,用C5表示)結合,這個過程叫做二氧化碳的固定。一個二氧化碳分子被一個五碳化合物分子固定以後,很快形成兩個含有三個碳原子的化合物(簡稱三碳化合物,用C3表示)。在有關酶的催化作用下,三碳化合物接受ATP釋放出的能量並且被氫[H]還原。其中,一些三碳化合物經過一系列變化,形成糖類;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則經過復雜的變化,又形成五碳化合物,從而使暗反應階段的化學反應循環往復地進行下去。
⑥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圖解
左 原因:溫度升高,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活性增強,則只需要較小的光強即可與原專來B點相同的光合強度屬
左 原因: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的增加會使光合增強,則只需要較小的光強即可與原來B點相同的光合強度
左 原因:光強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在一定條件下,光合作用強度與光照強度成正比,D點表示出現光合作用,光強增大,則說明需要少量CO2即可引發光合作用
左上 原因:為何向左,理由同上
為何向上,因為光合作用的限度受溫度、光強、CO2濃度(這些是主要因素)影響,光強增大則會使其限度增大,即向上移
A點表示呼吸強度,B點表示呼吸=光合,C點表示最大總光合量(總光合=光合-呼吸),a點表示最適光強
呼吸增加,所以A向下移 光合減弱,呼吸增強,所以B向右移 光合限度減小,所以向右下移(其實和E點理由相似)a就向右移了
⑦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圖像
1.關於①你的認為是不正確的,因為那時候光合作用還沒開始(還是黑夜,光照強度達不到要求,才幾點啊,呵呵)。真正的光合作用開始的地方是D點左邊的某個地方對應的時間。所以此時主要考慮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
2.若D點對應6點的話,可以理解為6點之前開始光合作用,理由同上;18點是光合和呼吸相等的點,那麼光合作用消失的地方必定在18點之後;至於光合作用最強的地方應是DF段斜率最大的地方(不過這應該是凈光合最快的時候)。
⑧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什麼是光飽和點,什麼是光補償點
光飽和復點是指在一定的制二氧化碳濃度下,在達到一定光強 以後 光合作用速率或凈光合速率不再上升,那麼,不再變化的最小光強點就是光飽和點,比如是在50點光強 以後 凈光合速率不再改變,那麼50點光強就是該植物光飽和點。換言之,就是在達到光飽和點並且呼吸速率不變的情況下,光強繼續增大但光合速率與凈光合速率不變。
光補償點是指在一定的光強或二氧化碳濃度或溫度的情況下,呼吸速率等與光合速率,那麼該光強或二氧化碳濃度或溫度的值就是光補償點。換言之就是光補償點的情況下,光合等於呼吸,凈光合為零。
⑨ 高中生物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當光合作用大於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
當光合作用小於呼吸作用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