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

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

發布時間: 2021-08-05 07:09:36

1. 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生物與環境______、______

適者生存,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有保護色動物外表顏色與周圍環境相類似,如避役的體色隨環境而改變,目的是為了與環境顏色一致,避免敵害發現,屬於保護色;如蟬的保護色.擬態指的是一個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獲得與另一種成功物種相似的外表,以欺瞞捕獵者遠離物種,或者是引誘獵物靠近物種有的動物形態和環境相似如竹節蟲看起來像竹枝,是欺瞞捕獵者遠離屬於擬態.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惡臭和毒刺的動物和昆蟲所具有的鮮艷色彩和斑紋.這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敵害易於識別,避免自身遭到攻擊.有些動物如瓢蟲鞘翅具有鮮艷的色斑,目的是威懾、警告其它動物,不要靠近我,屬於警戒色;如:瓢蟲具有漂亮的紅底黑斑.
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環境對生物有影響如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溫度影響植物的分布如橘子主要分布在南方;在各種環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都對其生活環境表現出一定的適應.如生長在水中的睡蓮,其根和莖的內部都有發達並相同的氣腔,以滿足呼吸的需要.綠色植物的光合作應使大氣中的氧氣的含量提高,其蒸騰作用提高了大氣的濕度;細菌等微生物及時的分解枯枝落葉和動植物的屍體,維持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生物影響環境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因此,生物依賴環境而生存,生物適應環境,也能影響改變環境.
故答案為:保護色;擬態;警戒色;生物;生物適應環境;生物影響改變環境

2.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方式及其生態意義

不同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方式是不同的。綠色植物一般都有較大的葉片,用來進行光合作用,並且能通過蒸騰作用促進根系吸水和植物體散熱。生活在沙漠地區的仙人掌就不同了,它們的葉變成刺,這樣可以減少水分的散失;它們的莖含有葉綠素,並且很肥大,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儲存水分,這是仙人掌對沙漠缺水環境的適應。猛獸和猛禽(如虎、豹、鷹等)都具有銳利的牙齒(或喙)和尖銳的爪,有利於捕食其他動物;被捕食的動物也不會坐以待斃,它們能以各種適應方式來防禦敵害。例如,鹿、兔、羚羊等動物奔跑速度很快,豪豬、刺蝟身上長滿尖,刺黃鼬在遇到敵害時能釋放臭氣,等等。蛔蟲等寄生蟲具有體表光滑、運動器官和消化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發達等點,這是與它的寄生生活相適應的。
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顯的適應環境的特徵,在這方面有很多生動有趣的現象,如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等。
維持生物的生存所必需的物質和能量,都要從環境中取得。環境對生物有著多方面的影響。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去。

3. 簡述生物對環境適應的基本方式及其意義

生物生活的環境是非常復雜的,時刻受到各種生態因素的影響。根據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也就是說,自然界中的每種生物對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否則早就被環境淘汰了,即能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都是普遍適應環境的。這就是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
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徵或行為。
從植物來看,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等器官都有明顯的適應性特徵。例如,蟲媒花一般都是顏色鮮艷,氣味芳香,適於昆蟲傳粉;風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數量多,容易隨風飄散,適於風媒傳粉。藉助風來傳播果實或種子的植物,如蒲公英、柳等,果實或種子上生有毛絨絨的白色纖維,這樣可以隨風飛揚。靠動物傳播果實的植物,如竊衣、鬼針草、蒼耳等,在果實的表面上有刺毛或倒鉤,容易附著在動物身上,被動物帶到其他地方去。
再看動物。動物在形態、結構、生理和行為等方面也有許多適應性特徵。例如,魚的身體呈流線型,用鰓呼吸,用鰭游泳,這些都是與水生環境相適應的。蜥蜴和家兔等陸生動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體內受精,這些都是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猛獸和猛禽(如虎、豹、鷹等)都具有銳利的牙齒(或喙)和尖銳的爪,有利於捕食其他動物;被捕食的動物又能夠以各種適應方式來防禦敵害,例如,鹿、兔、羚羊等動物奔跑速度很快,豪豬、刺蝟身上長滿尖刺,黃鼬在遇到敵害時能分泌臭液,等等。
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還都具有明顯的適應環境的特徵,在這方面有很多生動有趣的現象,如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等。
與此同時,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適應,並不是絕對的、完全的適應,更不是永久性的適應。例如,毛蟲的體表毛茸茸的,色彩鮮艷。毛蟲的這種警戒色可以使許多種食蟲鳥望而生畏,但是,並不是對所有的食蟲鳥都有效。一隻杜鵑一天就可以吃掉上百條毛蟲。環境條件的不斷變化對生物的適應性也有影響。比如說,池塘里的生物對於水生生活是適應的,如果由於氣候的變化或地勢的改變,池塘逐漸乾涸了,生活在那裡的大部分生物就會死亡。
維持生物的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都要從環境中取得。環境對生物有著多方面的影響。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夠生存下去。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能夠影響環境。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4. 生物:動物適應環境的兩種最基本的方式是什麼和什麼

生物書上說是本能和學習😁

5. 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生物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環境的產物,但又必須依賴、適應環境而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環境的創造者和改造者。
1.植物分布與環境的關系
①環境對植物的影響
A、光照→喜光植物,喜陰植物。如:分布在草原和荒漠中的大多數植物,生長於森林採伐跡地上的喬木和灌叢,人工栽植的農作物和果樹等,都屬於喜光植物,典型的樹種如油松、落葉松、側柏、洋槐、泡桐、桉樹等。喜陰植物大多生長在林下、背陽或蔭蔽的地方。
B、赤道→兩極:各種不同的植被帶,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季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草原帶。
C、沿海→內地:森林—草原—荒漠
D、山麓→山頂:垂直分布的植被帶,如乞力馬扎羅山垂直自然帶。即「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是植物對溫度的適應。
②植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如:水生植物——蓮(荷花)的生長環境。由於在生長過程中有充足的水源,所以它長得葉大柔嫩,但根扎的很淺;而駱駝刺生活在沙漠地區,屬旱生植物。由於沙漠中缺水,所以駱駝刺的葉子變成細刺,並且根扎的很深,有的深達十幾米,根系十分發達。這反映的是植物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性,或者說,植物對環境具有指示作用。
A、植物對氣候及當地農時、農事具有指示作用。如「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穀雨前後,種瓜種豆」「三月三,脫了冬衣換夏衫」「處暑(莊稼)不露頭,割上喂老牛」「寒露霜降,有衣服穿上」等。
再如亞熱帶樹種-青岡櫟:當樹葉變紅時,該地區在一兩天內會下大雨,雨過天晴後,樹葉又呈深綠色。
"旗"形樹指示風向:北半球,單獨生長的樹木的枝葉向南一方特別繁茂,而向北一方較為稀疏;葉片上的葉脈是南方粗,北方細;樹木的年輪也是南稀北密。
B、植物對乾旱區尋找水源具有指示作用,如沙漠中的駱駝刺。在乾旱沙漠區,有植物的地方必定有水(地下水或內陸河)。
C、植物對環境污染也具有指示作用。在工廠周圍,特別是污染比較嚴重的工業區,植物明顯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玉米葉、果樹、蔬菜等。
2、動物與環境的關系
動物有以下的身體特徵來適應環境:寒冷地方居住的會長出厚厚的毛皮 ,以防熱量散失; 與環境相似的顏色,即保護色,如變色龍;裝成與棲息環境相似的形態,或模仿另一種昆蟲,即擬態,如枯葉蝶;以鮮艷的顏色來警示其他動物,即警戒色,如鮮艷的蘑菇是有毒的。動物有以下的方法來捕捉獵物:獵豹以快速捕捉獵物;海葵的觸須能分泌化學物質刺傷游經的魚,這是它獵食和自保的方法。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植物從環境中吸取水分、養分,在太陽的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機物(長成果實),被各級動物食用,同時,植物的秸稈、動物死後被微生物分解(腐爛過程就是被微生物分解的過程),最後又回到環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這樣一個過程,就是生物循環。生物循環可以促使自然界的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地理環境中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②改變原始大氣成分
③參與水循環,改變陸地水成分
④影響岩石形成和風化
⑤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吸煙除塵,過濾空氣;降低雜訊;美化環境等)

6. 生物怎樣適應環境

通過環境的刺激,部分生物產生適應環境的變異;後來變異個體越來越多,出現穩定的新性狀,進而適應這個新環境。因此,生物適應環境從宏觀上來說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具體原理如下:

首先,在環境的影響下,一種生物群體中會出現少量的基因突變的個體,這些基因突變個體所表現出來的新性狀,有的適應新的環境,有的不適應新的環境,適應新環境的個體生存下來,不適應新環境的個體被淘汰,經過千百年的自然選擇,生物變得越來越適應環境。

(6)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擴展閱讀:

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1、冬眠與夏眠:動物的冬眠是對冬季寒冷環境的一種適應;夏眠是對夏季炎熱和乾旱環境的一種適應。

2、樹落葉是對冬季寒冷環境或乾旱環境的適應。

3、肉食性動物捕食其他動物,都有利爪、銳利的牙齒(或喙)。

4、保護色:動物適應棲息環境而具有的與環境色彩相似的體色。青草叢中的青蛙是草綠色的,泥塘里的則是黃褐色的。

5、警戒色:某些有惡臭或毒刺的動物所具有的鮮艷色彩和斑紋,叫做警戒色。例如毒蛇都有鮮艷的花紋。

6、擬態:某些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狀或色澤斑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的狀態。如竹節蟲像竹節、枯葉蝶像枯樹葉等。

7. 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都有哪些

1.斑馬為了適應草原環境長出了黑白線
2.北極熊生活在白雪皚皚的北極所以皮毛變成了白色
3.人在強烈紫外線的照射下體內會產生黑色素保護皮膚
4.沙漠中的植物根系都很長
5.香蕉樹的葉子很大,有利於...詳情>>

8. 生物適應環境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許多不同的含義,但主要是指生物對其環境壓力的調整過程。首先,應當了解基因型適應和表現型適應的區別。基因型適應的調整是可遺傳的,因此是發生在進化過程中;表現型適應則發生在生物個體身上,具備非遺傳的基礎。

表現型適應包括可逆的和不可逆的表現型適應。許多動物能夠通過學習以適應環境的改變。它們不但能夠通過學習什麼食物最有營養、什麼場所是最佳隱蔽地等,來調整對環境改變的反應,而且能夠學習如何根據環境的改變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例如,動物能夠通過對一些環境刺激反復出現的「習慣化」學習,逐漸放棄那些對生活沒有意義的反應,由此適應環境的多變性。學習基本上是屬於不可逆的表現型適應。盡管動物會忘記或抑制已經學到的行為,但是,學習所產生的內在改變是永久的,這種內在改變只能被隨後的學習所修改。

可逆的表現型為適應涉及一些有助於生物適應當地環境的生理過程。這些生理過程既有氣候馴化的緩慢過程,也有維持穩態的快速生理調節。所謂氣候馴化是指在自然條件下,生物對多個生態因子長期適應以後,其耐受范圍發生可逆的改變。大多數動物都能夠通過快速的生理應答,如哺乳類的流汗,或通過行為應答,又如尋找合適的陰涼處來適應環境溫度的改變。如果環境改變的持續時間拉長,就會發生緩慢的馴化適應。例如,一個人從寒冷的地方進入到炎熱的地方,剛開始時會流汗降低體溫,以後逐漸地就會被新環境所馴化,不再覺得炎熱,產生了適應。

適應也可以是指感覺器官對它們所感覺到的環境刺激改變的調整,這種適應稱為感覺適應。例如,當我們進入燈光非常明亮的房間時,開始會覺得很明亮,但幾分鍾後似乎就不明亮了,因為這時候我們的眼睛已經適應了亮度的改變。感覺適應可以發生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感官當中。就亮光而言,適應是通過瞳孔收縮減少進入眼睛的光量,另一方面,眼睛內部也會發生光化學改變。

總之,適應包括:(1)進化適應,物種通過漫長的過程,調整遺傳成分以適合於改變的環境條件。(2)生理適應,生物個體通過生理過程的調整以適合於氣候條件、食物質量等環境條件的改變。(3)感覺適應。(4)通過學習的適應,動物通過學習以適合於多種多樣的環境改變。

適應可以使生物對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發生改變。自然環境的多種生態因子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此,對一組特定環境條件的適應也必定會表現出彼此之間的相互關聯性,這一整套協同的適應特性就稱為適應組合。

應當強調的是,無論生物通過哪一種適應方式來調整、擴大它們對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或生存在更多的復雜環境當中,都不能逃脫生態因子的限制。耐受極限只能改變而不能去除,因此,生物的生理狀態和分布會由於它們對特定生態因子耐受范圍的有限性而受到限制。生物對特定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由該生物的遺傳結構所決定,因此是生物的物種特性。例如,廄蠅對溫度的耐受范圍是14℃~32℃,家蠅對溫度的耐受范圍則是20℃~40℃。

熱點內容
教育的情懷 發布:2025-07-02 01:17:44 瀏覽:807
e推教學 發布:2025-07-01 20:16:22 瀏覽:492
故事數學題 發布:2025-07-01 19:00:18 瀏覽:952
教師基本情況登記表 發布:2025-07-01 17:05:51 瀏覽:241
英語輔導報社 發布:2025-07-01 16:38:23 瀏覽:143
高一語文綜合試卷 發布:2025-07-01 16:38:21 瀏覽:589
而且英語 發布:2025-07-01 14:58:57 瀏覽:936
個人師風師德自查報告 發布:2025-07-01 13:46:43 瀏覽:476
物理家庭電路 發布:2025-07-01 13:30:04 瀏覽:464
物理因子 發布:2025-07-01 13:05:18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