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橋的歷史
⑴ 拱宸橋有幾年歷史了
拱宸橋位於大關橋之北,東連麗水路、台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是杭城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橋長98米,高16米,橋面中段略窄為5.9米寬,而兩端橋堍處有12.2米寬。三孔薄墩聯拱駝峰橋,邊孔凈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約1m,合大孔的1/15.8;眉石厚20厘米。採用木樁基礎結構,拱券為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據《古今圖書集成·杭州橋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載,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橋在清代幾經毀壞重建。順治八年(1651年)橋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築,雲林寺的慧輅竭力捐募款項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衛率屬捐俸重修,把橋加厚2尺,加寬2尺,並作《重建拱宸橋記》。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軍及「常捷軍」向杭城的太平軍猛攻,由於拱宸橋橋心設有太平軍堡壘,經戰火洗劫,橋再次頻於倒塌。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十九世紀末杭州開埠後,日本人在拱宸橋橋面中間鋪築2.7米寬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車和人力車。解放後,杭州市人民政府規定禁止通行機動車。
⑵ 拱宸橋在什麼朝代,誰建造的
是在1631年建造的,1888年重建。由明末商人夏木江倡建
⑶ 拱宸橋的歷史意義
拱宸橋對於杭州的意義卻不一般。很久以前,返鄉的杭州人在看到這座古橋後,總會不由自主地坦然和興奮起來。這座橋,便是古運河杭州終點的標志了。遠走他鄉的遊子見到故鄉熟悉的小橋迎面而來時,總是會生出許多的欣慰和感慨。
如今,古橋在幾經修整後依然是行人往往來來。走上高陡的橋面,望運河長去,拱宸橋就如同一個維系點,它將整條騰龍系於杭州這片土地,裡面是家、是根,外面則是一片闖盪的世界。現拱宸橋邊有扇,刀,傘博物館與運河博物館。為人們了解運河文化提供了便捷。
⑷ 關於京杭大運河上的橋的歷史故事 杭州上的
第一橋:拱宸橋,它位於杭州老城的最北端,也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拱橋,橋面全是石板鋪就的台階,橋高具體幾米我不清楚,但我敢說它是十五橋中最高的大橋,也是座唯一保持完好的古老石拱橋,這也是唯一隻准行走不可通車的橋,它是杭州城中最古老最聞名的十大名橋之一,因為它不通車,所以它除了交通作用之外,還是附近居民喜歡在夏季晚上納涼的好地方,又風涼又安全。橋下西岸是一長條沿河而建民宅區,是杭州人就會知道:拱宸橋河西直街最具有古老特色。聽前輩人說老底子這里燈紅酒綠是個典型的娛樂區…如今也已成為一個景點,並將它的原貌保留了下來,全是青瓦青磚的老建築,雖然長年與河相伴,但依然堅固耐用。
第二橋:登雲橋,是從北往南運河的第二座大橋,它是一座新建的運河大橋,因此除了寬敞宏觀之外,功能上當然比較完善,還比較創新,除了承擔東西兩邊登雲路上的車輛行人來往之外,百姓們還可以去橋下休閑納涼,這是運河修建指揮部新的創舉,這次杭州市運河中的十五座大橋中有七座大橋增建了此功能的橋下休閑吧!登雲橋的傍,是杭州市最大的電子器材市場,它面向全國批發種類的電子器材,(我為配一隻電視機上的「行管,曾去過,)聽著這橋名就會使人聯想翩翩,我的想法是它的名字可以與天上的雲有關,說不定是座神仙橋呢!
第三橋:大關橋,在我的印象中,它是引用老大關橋名而重建的一座大橋,年齡大約有三十來年,是連接大關路東西而向的大橋,它的西邊是沈半路,通往市重工業區與市郊區,杭鋼,杭氧、杭玻,杭重,杭氣,杭鍋等等的大型企業全集中在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它也是座為工業而建的工業大橋。
第四橋:江漲橋,它與名氣比它大的賣魚橋成90度直角,與北邊的娑婆橋只離百米之遙。就因為賣魚橋沒有橫跨運河主流及橋沒有修建成新,才沒被選入運河大橋,與他為伍的還有打索橋、佐家橋,娑婆橋等等全沒有被選入。
⑸ 拱宸橋在什麼朝代,誰建造的
故宮是誰明成祖永樂了皇帝朱棣的,是哪個明朝建造的。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
⑹ 關於拱振橋的詳細歷史資料!歷史背景!
杭州的最北邊連這一座500年歷史的古城橋"拱振橋",這座歷史悠久的古橋連著現代文化和中國80年的文化,如果我早10年來這里,這座橋應該連載著更多而且更久的文化,因為這是京杭大運河上的一座最古老的石橋之一.
橋的一邊很現代,高落林立,另一邊木房,石房,木石相結合的,500年前橋的左右兩岸都是一家人,如今我看的是橋的兩邊各是一家,自奔東西.
我想講的是這片水土包容了老橋,老人,老家,老房,老鄉的平常而又不平常的故事!!!!
這座橋建了大概500年了,每天有很多人都在要經過這座橋去上班\下班,來來往往.我不知道這座古老的橋修復了多少次,但是我知道,它把歷史牢牢的記錄了下了,記錄的京杭大運河的一次次航運的故事.水天連成一線的感覺,古老與現代的交流,一次次.橋的旁邊就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歷史博物館,有機會大家去看看.值得一看,而且是免費的.
這是我認為比較老的一塊石柱了,後面的高樓無須我多介紹,前後的對比從畫面就知道我想表達什麼!!!不知道這是否是500年前的石頭,但是如果是的話,我很幸運,我坐石頭上而且靠著石頭欣賞著石頭告訴我的故事,然而其他石頭基本是都是新的修復過了,石橋是人民忘記不了的永恆,但是高樓很容易讓人忘記歷史的滄桑.
我其實想介紹的是這方水土養育的這一方人!他們要用橋連接著現代和古老,其實他們生活的很平淡,但是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滿足對這份生活的平淡,因為橋的另一邊有現在人所喜歡的高樓,新房,街道和美麗的汽車.
拱振橋到底給會不會給予他們同樣的公平,同樣的生活美好,這只有時間和歷史才能見證.
其實河運上的船隻太多了,每秒都有船穿梭過橋,沒次船都小心的從橋底走過,怕會驚醒到石橋的美夢.大概只有橋的歷史才能用水很船來記載,沒了水也就沒了船,沒了船也就更沒了橋,也就沒了500年,沒了歷史.
這是拱振橋低矮的房子,小道密密麻麻的,彎彎曲曲的,不知道從這里進來要怎麼才能回到原點,可惜這里沒有明清時代的建築了,都是改革開發以後的矮房結構房,會讓人迷路,迷失方向感,會讓我想起80年代老家的風格,這里沒有四合院,沒有石頭路,有的只是淡淡的平靜,平靜,還是平靜,爐子還是用煤球燒的,整條街道都是煤煙,為什麼沒人阻止,沒人反對,而且很多家都有煤爐?因為這才是中國最原始,最平常也是讓人記憶最深刻得故事.
我個人覺得這些人極力想與外界達成溝通,他們的門都是鐵的,都有自來水,都有電,但是他們覺得自己少了點什麼,這點是他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嗎?渴望嗎?嚮往嗎?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吧!
但是他們很難跨過這座橋到達對岸,我所指的對岸是財富與生活的美滿,我發現這里大多都住的是老人,可能很多成年都跨過這座橋了,我不知道他們能否把財富帶進這里?帶給快樂的孩子,帶給自己的街道,帶給自己的家,但是他們一直在努力著,這一點,無庸質疑!!!
個人希望他們能改變內部的住房結構,不要改變外面的街道結構,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應該不會有什麼可能啊!
街道上還有這種縫紉機,而且是這樣一位中年男士在裁剪,話舊,這是我想到的第一個詞,來形容我所簡單的故景.
我的老家90年代也很少有這種場景,讓我慢慢回憶起以前的電影中的種種場景,比如周星池的,<功夫> 棉花糖,泡泡,小糖人,煙花,鞭炮,哈哈.
生活是什麼呢?一種方式,一種體會,還是一中平合呢?
在河道旁的最龐大的機器,應該是起重機咯,剛剛的麵粉一帶一帶的從船上運到岸上,在從岸上運到倉庫,最後什麼都沒有了,只是把這壓的,現在已經安靜了,現在都搬走了!
時間已經過去,但是印記還是留著,而且留給地面的是麵粉壓成的雪白一片,其實如果冬季你來這里,你就會發現,這里真的很美,真的很漂亮哦!一種平靜的唯美.
是什麼吸引了麻雀,剛才介紹過了,是麵粉留下的印跡吧!麻雀喜歡吃,而且吃的很認真.這才是屬於這方水土所應有的故事,麻雀雖然小,五臟俱全,我喜歡這快平靜的水土.
一對老沙發,以前這樣的椅子都稱沙發吧!不知道這在文革里是不是要別燒掉的,估計是在文革之後造的,不然那來的一對啊????
現在不知道它們的歷史,只知道皮革很新,色彩很亮,而且很安靜的一對老沙發,平靜的貼著拱振橋,這是一段甜蜜的故事,還個詞!換什麼好呢?到底什麼才適合呢!?你說呢?
穿過鐵門才能到達裡面,裡面是院子,還是家,是老人住的?還是年輕人,我不知道歷史怎麼描述人們的生活,我只知道,故事就擺在我的相機前,我覺得裡面有故事,我覺得裡面有我想尋找的東西,那裡面到底是什麼呢?到底是什麼呢?什麼呢?
牆上印著保護自然生態,我個人覺得很可笑,在一家倉庫的外面印保護自然生態,那誰來保護這里的居民,如果把這里拆掉,其實這塊地很值錢.但是誰還會保留這里的文化,有文化才有生態,有居民才有這座石橋,有石橋才會有這樣的運河,有運河才會有中國的歷史.可能我把這幾個字看的太大了,太過了.我想說的很多,想說的很大,可是我卻什麼都表達不了.
運麵粉的推車還是安靜的留在原地.車也是白色的,地也是白色的,好象上過一成色彩了.白色把這里畫的更漂亮了.
碼頭,船頭,岩頭.酷
老人家,應該這樣稱呼他們!他們的動作一點都不慢啊!我平時不怎麼拍人像,怕被別人罵,這次拍的也是很膽戰心驚的哦!而且有些老人不喜歡我們拍哦!他們很不錯,很好哦!
阿婆在縫衣服,阿伯要回去休息了.
教小朋友識字!只是一位鄰居阿姨,而不是阿媽哦!小孩子還真是乖哦!
打麻將了,開打是最興奮的時候,都是老人在打,挺好的,以後我也多玩玩啊!老了以後
這是我同學,他的同學就住這里,帶我去他們家裡玩哦!而且還養了只小狗這里真的很可愛的小狗哦!
⑺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785年的歷史。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與演變大致分為3期: ①第1期運河。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揚州開鑿邗溝,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②第2期運河。主要指隋代的運河系統。以東部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揚州市市花——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台兒庄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台兒庄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隋朝時分為四段: (1)永濟渠 (2)通濟渠 (3)邗溝 (4)江南河 ③第3期運河。主要指元、明、清階段。元代開鑿的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衛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開濟州河,從任城(濟寧市)至須城(東平縣)安山,長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開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臨清,長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開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白河,長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元朝時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 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時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陰)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並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運河同上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六省市,全長一千七百六十四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 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地區、邢台地區,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庄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18個市區。 通州古詩雲: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里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裡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⑻ 拱宸橋名稱的由來是因修建的人叫沈拱宸嗎
拱宸橋旁邊的亭子里記載了橋名的由來,「拱」是恭迎、歡迎的意思,「宸」是皇帝住的房子。大意是說,古代皇帝南巡到杭州時,在這里上岸,官員在這里接駕。
但也聽老人說過,拱宸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一個叫沈拱宸的商人,當年他出資興建了這座橋。這個商人的墓在今天西湖區龍塢鎮外桐塢村的茶園里,當時這個墓的規模很大,包括沈拱宸的妻子什麼的,假墓也有好幾個,墓碑上有沈拱宸的一些記載,可惜這個墓在破四@@舊的時候毀掉了,現在外桐塢村40歲以上的人應該都了解此事的。
拱宸橋建於明朝末年,也就是崇禎四年(1631年)。假如沈拱宸確實是明末清初的人,那拱宸橋說不定真的與他有關,可惜沈拱宸這個人的資料卻沒有查到~
⑼ 杭州運河上的拱宸橋的歷史、設計、特點和歷史價值是
拱宸橋東西橫跨大運河,是京杭大運河到杭州的終點標志。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清光緒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間幾經興廢。該橋全長92米,橋身用條石錯縫砌築,上貫穿長鎖石,橋面呈柔和弧形,為三孔薄墩石拱橋,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橋形巍峨高大,氣魄雄偉,是杭州城區最大的一座石拱橋,同時也是拱宸橋地區的標志性建築物。
據《古今圖書集成·杭州橋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載,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橋在清代幾經毀壞重建。順治八年(1651年)橋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築,雲林寺的慧輅竭力捐募款項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衛率屬捐俸重修,把橋加厚2尺,加寬2尺,並作《重建拱宸橋記》。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軍及「常捷軍」向杭城的太平軍猛攻,由於拱宸橋橋心設有太平軍堡壘,經戰火洗劫,橋再次頻於倒塌。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十九世紀末杭州開埠後,日本人在拱宸橋橋面中間鋪築2.7米寬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車和人力車。解放後,杭州市人民政府規定禁止通行機動車。
拱宸橋目前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近百年風、雨水的侵蝕,砌體表面風化嚴重,橋面石階和石欄板也有局部破損,鑒於該橋為文物,日常養護也僅局限於清理橋梁雜草上,並加強巡查,發現病害及時上報。該橋所屬的運河段為V級航道,過往船隻較多,再加上拱宸橋方孔只允許單向通航。主墩上被過往船隻碰撞較為明顯。2005年9月26日,一輛貨船在通過拱宸橋時,撞到中洞的拱圈,拱圈石料被撞損。2005年11月23日,在前一次該橋被撞損拱圈未修復的情況下,相同位置再次遭受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