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雞西市歷史

雞西市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5 07:50:14

A. 雞西有什麼特色文化

首先是國家級旅遊勝地,擁有與俄羅斯接壤的興凱湖。以及八楞山、林泉河、麒麟山、動植物園等有趣好玩的地方,夏天可以去漂流,冬天可以去滑雪。其次是煤城。以及石墨之都 之稱。另有虎頭要塞也在雞西。
再次就是美食了,雞西美食很出名的。
像冷麵,刀削麵,這些到了外地都很受大家歡迎,美名遠揚。
這些都算是雞西的特色文化吧。

自己總結的噢。
總結的不好,僅供參考。

B. 雞西市名稱的由來

雞西:
雞西因地處雞冠噶珊(滿語,今雞冠山)之西而得名。因其位於雞冠山以西,遂名「雞西驛」(今雞冠區),故有雞西之稱。1957年,撤銷雞西縣,建立雞西市。

雞東:
其名稱的由來,是因此地位於雞冠山東側,或位於雞西之東故名。

密山:
密山之名是因城東南的蜂蜜山而得名。偽滿時將「蜜」 字改為「密」字。稱為密山。

虎林:
虎林地名是源於境內的七虎林河。七虎林河的得名是取於縣北的一座山名。因河水發源於七虎林山,故名七虎林河.清代沒治時取為地名,沿用至今。

C. 雞西市實驗中學歷史

雞西市實驗中學,原名雞西市礦業集團第一中學。

雞西礦業集團第一中學(原雞西礦務局第一中學,現名雞西市實驗中學)始建於1960年,前身是雞西礦院(現在的遼寧科技學院和黑龍江科技學院)附中,1978年被命名為黑龍江省首批重點中學。經過41年的建設,學校現在成為擁有400多名教職工、108個教學班、6600名學生,佔地面積5.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教學樓、實驗樓、多媒體圖書綜合樓、宿舍樓、食堂布局合理,辦學理念先進,教學手段現代,教學設施一流,集初、高中於一體的黑龍江省辦學規模最大的省級重點中學之一。
80年代,學校是黑龍江省改善辦學條件先進單位;1992年,被評為省教委「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先進學校」;1995年,被煤炭部命名為「全國煤炭系統標准化中學」;1998年,被評為「黑龍江省培養優秀體育後備人才基點校」;1999年,被評為「黑龍江省教育現代化實驗學校」;2000年,榮獲「全國創新學習實驗學校」、「全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基地」、「黑龍江省『三育人』先進集體」、「黑龍江省教育系統民主管理先進集體」、「黑龍江省群眾體育先進學校」、「黑龍江大學體育藝術預科培養基地」、「大慶石油學院藝體特長生生源基點校」、「黑龍江省文明單位」等光榮稱號。
作為雞西礦區教育的一面旗幟,一片綠洲,雞西市實驗中學正在為創建省級示範高中,晉升省級文明單位標兵,為實現「現代文明的窗口,創新人才的搖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D. 雞西盆地研究歷史及現狀

雞西盆地位於黑龍江東部,地處興蒙造山帶東段佳木斯地塊之上,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資源,是我國地質礦產研究、勘查的重點地區之一。該地斷續發育有中生代的海相和海陸交互相地層系統,其中雞西群、龍爪溝群、饒河蛇綠岩和完達山群等曾是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熱點(康寶祥等,1990;李春昱,1980;水谷伸治郎等,1989;張旗等,2001;趙海玲等,1996;程瑞玉等,2006)。該地區位於古亞洲構造域,其間微板塊的分離和拼貼作用十分復雜(謝鳴謙,2000),伴生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所以,黑龍江東部業已成為國內地學研究新熱點。

黑龍江東部雞西地區的地質工作始於1929年,中國地質學家(王恆升等)在雞西一帶進行了地質調查,建立了猴石溝組和穆棱組等地層單位,並對柳毛石墨礦進行了調查;20世紀30~40年代相繼有日本人、俄國人出於對礦產資源掠奪目的開展的零星地質工作,但這一段工作主要集中在煤、石墨等礦產的尋找和研究上,對地層學進行了簡單的研究。在新中國成立後的20世紀50~60年代,相繼有不同的單位和學者在雞西地區開展並完成了煤礦普查、礦區精查及礦區外圍不同比例尺填圖工作,對區內地層、侵入岩、構造有了進一步的認識;1973~1984年黑龍江省地質局第一區調隊進行了正規的1:20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建立了較完善的岩石及生物地層系統,對雞西群進行了較詳細的岩石地層層序劃分,並對龍爪溝群與雞西群進行了橫向對比;1978~1986年黑龍江省東部中生代含煤地層研究隊對龍爪溝群與雞西群的對比等重大地質問題做了專題研究,進一步釐定了兩群的對比關系,認為雞西群為晚侏羅紀—早白堊世,位於晚侏羅世龍爪溝群之上(具然弘等,1982;李子舜等,1982b;蒲榮乾等,1982;鄭少林等,1982;張立君,1982);《黑龍江省區域地質志》對包括測區在內的區域地質特徵進行了系統總結,總體認為雞西群位於龍爪溝群之上(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1993);1996年趙春荊等對包括測區在內的構造特徵及地殼演化規律進行了總結(趙春荊等,1996);《黑龍江省岩石地層》對黑龍江省新元古代以來的地層單位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清理,進一步修訂了雞西群內部各組的界線,釐定了龍爪溝群與雞西群的橫向對比關系,認為雞西群與龍爪溝群上部具有等時異相關系(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1997);2001~2003年黑龍江省地質調查總院在雞西、勃利及虎林一帶開展了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重點對雞西群與龍爪溝群及中生代沉積盆地進行了研究,認為雞西、勃利盆地屬於與敦密斷裂和依舒斷裂在晚侏羅紀—早白堊世左旋走滑拉分有關的陸相斷陷盆地,其內沉積的雞西群與龍爪溝群基本為等時異相關系,並對雞西群進行了多重地層劃分研究(周興福等,2004)。

1959年以來,針對雞西群與龍爪溝群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大量專著和論文,20世紀90年代以前多數學者(具然弘等,1982;李子舜等,1982a1982b;孫革等,1992a;李蔚榮等,1986;)認為雞西群時代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龍爪溝群時代為中侏羅世—早白堊世,即雞西群相當於龍爪溝群中上部層位。90年代以後,隨著古生物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何承全等,1999;姜寶玉等,2001;沙金庚,1999、2002;沙金庚等,2000;何承全等,2000;姜寶玉等,2004)傾向於將龍爪溝群時代歸為早白堊世,並認為兩群基本為等時異相關系;2003以來,作者等通過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及綜合以往地質資料,對雞西群和龍爪溝群進行了初步的綜合地層劃分對比研究,同時對中生代沉積盆地的成生演化、聚煤作用進行了探討,認為雞西群和龍爪溝群為同一構造背景、相同構造機製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盆地或同一盆地不同位置的等時異相或同時異盆關系,總體上代表了由盆地初始裂陷→擴張→萎縮過程的一個完整的構造—沉降旋迴沉積,兩群內部各組在層序地層上具有明顯的對比關系(周興福等,2005;任鳳和等,2005;楊曉平等,2005a、b、c;李仰春等,2006、2007)。

新中國成立前以日本人為主的零星調查資料,因不正規、不系統且年代久遠,對本次研究只起到提示作用;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50~60年開展的地質調查資料多被後期的各項工作引用,該地區的地質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礦產勘查方面,而基礎地質調查工作零星且不系統。大規模的、系統的地質研究工作始於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1:20萬區域地質和礦產調查及專題研究,從此才使地層學的研究從僅限於與礦產有關的零星研究走向較系統的對比研究。這一階段主要以岩石地層和生物組合劃分形式對各地層單位進行了年代和岩石學特徵研究,但對盆地演化、成因及成礦作用涉及較少。2001年以後開展的1:25萬填圖採用多重地層劃分方法對沉積地層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時對盆地的成因及演化也進行了系統研究,但缺少與成煤機制的研究。

該地區截至2004年,全部完成了1:20萬區域地質礦產及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並開展了大量的專題和專項研究。這些基礎地質工作獲得了大量的地層學、年代學、岩石學及岩石地球化學數據,為全面系統地研究黑龍江東部中生代沉積盆地等基礎地質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已有《黑龍江地質志》、《黑龍江省岩石地層》、《東北地區岩石地層》出版,又有黑龍江1:100萬地質圖、1:50萬地質圖資料庫和1:20萬地質圖資料庫等區域性地質圖件完成,同時多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在該地區從事科研工作先後出版專著十餘部,發表論文近百篇。這些綜合性資料對深化該地區的地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E. 雞西是清朝的什麼位置

雞西市清代時,隸屬吉林將軍寧古塔副都統管轄。屬於滿清東北封禁區。

歷史沿革
1644年(順治元年),清世祖率領東北大部分滿族人武裝入關滅明,定都北京,統一全國。對東北地區封禁政策。年(順治十年)設昂邦章京駐防寧古塔。1662年(康熙元年)設寧古塔將軍,轄牡丹江及其以廣大廈地區。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治所移駐吉林烏拉,改稱吉林將軍,轄東北地區東部。寧古塔將軍改為寧古塔副都統,雞西地區屬吉林將軍寧古塔副都統管轄。
清代末期,隸屬於吉林省。1882年(清光緒八年),清政府設穆棱招墾分局。1899年,設蜂蜜山招墾局,且在寧古塔、蜂蜜山、三姓(依蘭縣一帶)設驛站。其中,寧古塔至蜂蜜山驛道,在雞西地區境內設青溝嶺驛站(梨樹鄉猴石溝)、黃泥河子驛站(恆山區)。
1907年,清政府將東北三省將軍制改為行省制。1908年,清政府於蜂蜜山設蜜山府。雞西地區的張家街、雞冠山子屯(雞冠區)、黃泥河子(恆山區)、黃家店、四海店、平陽鎮、滴答河(滴道區)等村屯,均屬蜜山府管轄。1909年,穆棱設縣治,雞西市境內的梨樹區、柳毛鄉、蘭嶺鄉及麻山鄉的土頂子村、吉祥村隸屬於穆棱縣管轄。

F. 雞西市名稱的由來是怎樣的

中華民國( 1912 — 1949 年)
今雞西市境域隸屬關系變化頻繁。
民國元年( 1912 年 1 月),北京政府公布《劃一現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東北 3 省及內蒙古 4 盟地區各府廳州一律改為縣、縣行政長官稱縣知事,其行政機關一律稱縣知事公署。吉林省密山府改稱密山縣。 1919 年,勃利設縣治。今雞西市雞東縣的城子河區、滴道區、雞東縣的大部區域隸屬於吉林省密山縣;今雞西市梨樹區的全部區域和麻山區的土頂子村、共榮村、吉祥村隸屬於穆棱縣。
東北淪陷時期( 1931 年 9 月— 1945 年 8 月)
今雞西市境域隸屬於蜜山、穆棱、林口、勃利縣分管。
1931 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蜜山縣稱蜜山縣。 1932 年 3 月 1 日 ,日本關東軍炮製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告成立。 1934 年 12 月 1 日 ,由原黑龍江省呼蘭等 15 縣、 1 旗與原吉林省阿城等 12 縣合並,成立偽濱江省。今雞西市境域由原吉林省改屬濱江省密山縣、穆棱縣管轄。
1937 年 7 月 1 日 ,偽滿洲國新設通化(今吉林省境內)、牡丹江 2 省。今雞西市境域隸屬牡丹江省。 1939 年 6 月 1 日 ,日本侵略者為強化過境「防備」,提出「北邊振興」計劃,設立「國防省」。從牡丹江、三江、濱江、龍江、 4 省中,劃出一些縣設立北安、東安 2 省。東安省會設在東安街(今密山縣)。轄密山、虎林、寶清、饒河、林口縣。今雞西市雞冠區、恆山區、滴道區、麻山區全部與城子河區的一部分隸屬於東安省蜜山、林口縣;梨樹區隸屬於牡丹江省穆棱縣,城子河區的一部分、雞東縣興農鄉隸屬於三江勃縣。
1941 年 9 月 1 日 ,偽東安省在雞西街設置雞寧縣,轄雞寧、滴道、恆山 3 街和雞寧、恆山、滴道、平陽鎮、哈達崗、勸農、新平、曲河 9 村,總戶數 23 262 戶,人口 150 524 人。梨樹鎮、平崗、吉祥、土頂子屬穆棱縣治;小五站屬勃利縣治。
1943 年 10 月 1 日 ,日本關東軍為使國境地帶的軍事管轄區域和行政管轄區域一致,以加強其「國 防建設」,設立東滿總省。今雞西市境內為東滿總省雞寧縣,部分地域由蜜山縣、林口縣和牡丹江省穆棱縣、三江省勃利縣管轄。
1945 年 5 月 28 日 ,東滿總省被撤銷,將原牡丹江省與原東安省合並,新年年設東滿省,省會設在今牡丹江市。今雞西境內為東滿省雞寧縣,部分地區由蜜山、穆棱、林口縣分轄。
解放戰爭時期( 1945 年 9 月— 1949 年 9 月)
今雞西市為合江省雞寧縣。其餘地區隸屬關系未變。
1945 年 9 月 3 日 ,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偽滿洲國夜垮台。同年 11 月 21 日 ,中共在佳木斯成立合江省政府。 1946 年 3 月 1 日 ,雞寧縣臨時政府成 立,隸屬合江省東安專署。 4 月 15 日 ,綏寧省政府成立,雞寧縣隸屬綏寧省。 5 月 13 日 ,中共東安地委決定成立雞寧縣政府不,隸屬關系未變。 1947 年 5 月 10 日 ,永安縣政府成立,轄永安、黑台、連珠山、下亮子、東海區。 7 月底,中共合江省委決定撤銷永安縣與雞寧縣合並。同時決定將東海、向陽、下亮子區劃歸雞寧縣,共余 4 個區劃歸蜜山縣。同年 10 月 1 日 ,牡丹江專署與省撤銷,雞寧縣屬合江省管轄。 1949 年 5 月 1 日 ,合江省建制撤銷並入松江省,雞寧縣劃歸松江省管轄。同年 7 月 30 日 ,雞寧縣改稱雞西縣,隸屬關系未變。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雞西縣隸屬松江省。 1954 年 6 月 19 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決定將松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並成立新年的黑龍江省。同年 8 月 1 日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在哈爾濱市成立。雞西縣為黑龍江省直轄縣。
現代雞西
1956 年 12 月 18 日 ,國務院第 41 次會議批准,撤銷雞西縣建立雞西市(地級),由黑龍江省直接管轄。 1957 年 3 月 5 — 7 月,雞西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雞西市第一屆人民委員會。根據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雞西縣所轄銀豐、雞林、得勝、前進、永和、金城、新城、綜合、友好、興隆、哈達、東海、永安、下亮子鄉和平陽鎮劃歸蜜山縣管轄;興農、安平河、哈達砬子鄉劃給勃利縣管轄。將穆棱縣梨樹區、林口縣麻山區西大廈坡鄉和奎山鄉的太和村劃歸雞西市管轄。雞西市轄 5 個區 10 個鄉。即雞冠區,轄紅星鄉、城子河鄉、梁家街鄉;恆山區,轄豐樂鄉、勝利鄉;滴道區,轄柳毛鄉,團山子鄉;麻山區,轄大通溝鄉、蘭嶺鄉、麻山鄉;梨樹區。 8 月,雞西市劃歸牡丹江專署管轄。 10 月,密山農墾局 8510 農場原轄柞木林場劃歸雞西市管轄。 1964 年 6 月,從雞西市、密山縣、勃利縣劃出一部分地區,成立雞東縣。雞西市將銀峰、哈達公社劃歸雞東縣。 1968 年 12 月 19 日 ,黑龍江省革委會決定,雞西市為省直轄市。
1983 年,實行市管縣領導體制。 10 月 18 日 ,中共雞西市委、市政府和牡丹江地委、牡丹江行署根據黑政發函[ 1983 ] 38 號文「雞東縣劃歸雞西市管轄的通知」,在雞東縣召開接交大會。至此,雞西市轄 6 個區、 3 個縣(市)、 49 個鄉(鎮)。

G. 雞西市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1952年初,松江省教育廳批准建立松江省雞西初級中學。
1953年7月,第一屆初中學生(序號初X1-2班)在恆山校址畢業。
1954年6月19日,撤銷松江省,原松江省合並到黑龍江省。「松江省雞西初級中學」更名為「黑龍江省雞西第一中學」。
1955年9月,在雞西縣城興國東路114號雞西第一中學新校舍竣工。1日,全體師生遷入新校址。招入8個班。
1956年,建立雞西市(地級),學校正式定名「雞西市第一中學」。
1958年,開展勤工儉學、大煉鋼鐵活動。學校提出教師要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勞動。
1959年5~6月,在張鮮薛家崴子山裡,創辦一中農場。
1961年7月,第三屆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1人被保送北京大學,2人考入第四軍醫大學。
1962年,學校由黑龍江省教育廳授予「黑龍江省重點中學」稱號。
1963年4月,一中農場停辦,交給當地生產隊。
1964年,學校由黑龍江省教育廳評為「全省第一批辦好的完全中學」。
1967年,軍宣傳隊進校。
1968年,工宣傳隊進校。
1973年,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得以逐漸恢復。一批大學畢業生、師范畢業生充實教師隊伍,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1974年,正式分設高中部、初中部(當時實行中學五年制)。
1980年,開始通過統一考試錄取高一新生。
1981年,為滿足高中畢業生和社會青年的要求,學校陸續開始設立高考復習班。學校恢復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學制。
1985年,全國開始實行保送上大學,一中保送天津大學1人、哈工大2人。
1986年5月,聘請香港愛國人士古宣輝為名譽校長。
1990年,第一座教學綜合樓落成。
2008年7月18日至20日,省教育廳在一中召開全省課程改革現場會。副省長程幼東、省教育廳廳長張永洲等領導與會。
2010年2月26日,學校加入中國教育學會實驗學校,舉行揭牌儀式。中國教育學會主任出席儀式並講話。
2010年,雞西新區建新校址。
2012年9月1日,學校喜遷新址並舉行了升旗儀式。

H. 雞西冷麵的歷史

幾十年前雞西就有專門的冷麵館,在當年繁華的商業區有一家特別出名,雞西人都稱為「雞西大冷麵」,那飯店歷經時代變遷,位置有所變化,但名稱仍然保存,仍然赫赫有名。冷麵在雞西歷經演變,不斷創新,放寬了原材料選擇范圍,溶入了東北人飲食口味,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比如,在雞西稱「冷麵」,既是指「面」,又是指「菜」,是主副食的統一稱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吃冷麵離不開冷麵菜」,冷麵的原料限於蕎麥面和小麥面。

I. 雞西市歷史結業最高分2014

...有點難 不是那裡人

熱點內容
e推教學 發布:2025-07-01 20:16:22 瀏覽:492
故事數學題 發布:2025-07-01 19:00:18 瀏覽:952
教師基本情況登記表 發布:2025-07-01 17:05:51 瀏覽:241
英語輔導報社 發布:2025-07-01 16:38:23 瀏覽:143
高一語文綜合試卷 發布:2025-07-01 16:38:21 瀏覽:589
而且英語 發布:2025-07-01 14:58:57 瀏覽:936
個人師風師德自查報告 發布:2025-07-01 13:46:43 瀏覽:476
物理家庭電路 發布:2025-07-01 13:30:04 瀏覽:464
物理因子 發布:2025-07-01 13:05:18 瀏覽:844
漢樂府詩有哪些 發布:2025-07-01 08:41:05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