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政治地理過程

政治地理過程

發布時間: 2021-08-05 08:29:47

❶ 論述二戰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過程

二戰結束後到五六十年代 西歐 北歐 美國等組成北約 蘇聯 東歐 組成華約 埃及 印度 南斯拉夫等提倡不結盟 主要以意識形態劃分
六十年代後 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和美蘇爭霸權 世界分為三個世界 美蘇 第一世界 亞非拉發展中國家 第三世界 兩個世界間第二世界 以國家實力 和意識形態劃分
90年代左右 東歐劇變 蘇聯解體 世界一超多強 類似三個世界 主要以國家實力劃分

❷ 用人文地理學簡述 政治地理過程 的概念

人文地理與人類活動有關,如歷史人口遷移,人類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態環境,或是規避自然災害,或是逃避戰爭的困擾,與不同時期的地理變遷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在我國人文歷史里,由人文地理發展為政治地理 ,再由政治地理表現為人文地理的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諸雄割據,政治地理基本等同於人文地理,應該可以說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甚至到了後來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同言、同軌、同幣等政策,再者人口遷移方面,都是以政治為基礎的人文地理表現方式。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❸ 「中國」由一個地理文化概念變成一個政治地理概念過程完成的標志是

完成的標志是中華民國的成立。具體過程比較復雜,簡單點說從上古就已經有「中國」的稱呼了,但當時只是指我們祖先生活的地方,後來秦統一之後也曾稱「中國」,也只是一個模糊的說法,沒有形成政治理念,直到清朝才逐漸變得清晰起來,當時稱「中華帝國」,民國建立後真正開始用「中國」作為政治上的稱謂。

❹ 由誰首先建立《政治地理學》

拉采爾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第一次把政治地理學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研究。他還提出了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及政治地理學的空間和區位分析因素。瑞典的謝倫進一步發展了國家有機說,並提出了地緣政治學這個名稱。以後麥金德提出了陸心說,斯皮克曼提出陸緣說,鮑曼提出「民族自決論」。他們的政治地理學論述,在不同時期的國際問題討論和國際形勢決策中,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20世紀20~40年代,豪斯霍弗等德國地緣政治學者歪曲拉采爾的「生存空間」的概念,使地緣政治學成為納粹德國對外侵略擴張的工具,致使政治地理學的名聲一度深受損害。為使政治地理學復興為真正的科學,一些政治地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開始探討新的研究方法。1950年,哈特向提出政治地理學應當研究政治區域內的區域異同,強調向心力和離心力對政治單元結合的作用。以後,工戈特芒提出引起國家不穩定的流通或運動和促進國家穩定的國家意識,是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兩個重要因素。70年代以來,研究多集中在政治過程和政治行為方面,更為關注較小的政治區域,如城市政治地理、隔離區、選舉地理等。政治地理學涉及的學科很多,除了依靠區域地理學研究成果之外,還藉助歷史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學、國際關系學等學科,並同人文地理學其他分支學科關系密切。

❺ 政治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已對國家與其地理區域的關系進行探討。在其著作《理想國》中,提出了理想國家的模式。以後,古羅馬學者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學》中,也論述了大政治區域有效功能的必要條件。
古代所有主要區域地理著作中,政治地理的內容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著重記述國家疆域、邊界、首都、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城市、交通以及與鄰國的敵友關系等有關政治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例如,中國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以及後來歷代史書和方誌中,都有這方面記述。
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顧祖禹分別撰寫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讀史方輿紀要》,論述了中國古代利用區域地理特點經營邊防、保衛疆土的歷史。到了近代,西方不少地理學家根據大量歷史資料和當時的政治狀況,進行理論探索。
拉采爾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第一次把政治地理學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研究。他還提出了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及政治地理學的空間和區位分析因素。瑞典的謝倫進一步發展了國家有機說,並提出了地緣政治學這個名稱。以後麥金德提出了陸心說,斯皮克曼提出陸緣說,鮑曼提出「民族自決論」。他們的政治地理學論述,在不同時期的國際問題討論和國際形勢決策中,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
20世紀20~40年代,豪斯霍弗等德國地緣政治學者歪曲拉采爾的「生存空間」的概念,使地緣政治學成為納粹德國對外侵略擴張的工具,致使政治地理學的名聲一度深受損害。為使政治地理學復興為真正的科學,一些政治地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開始探討新的研究方法。
1950年,哈特向提出政治地理學應當研究政治區域內的區域異同,強調向心力和離心力對政治單元結合的作用。以後,工戈特芒提出引起國家不穩定的流通或運動和促進國家穩定的國家意識,是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兩個重要因素。70年代以來,研究多集中在政治過程和政治行為方面,更為關注較小的政治區域,如城市政治地理、隔離區、選舉地理等。

❻ 高中政治難還是地理難

政治難一些。因為高中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起來相對容易上手,比如說中國地圖、日照通風、很多城市地勢及氣候等。但是政治對於高中生來說就相對比較生僻,很多話只能靠死記硬背,比如說哲學思想等。

❼ 結合政治地理的理論分析美國霸主地位的形成過程.

美國地緣政治態勢很好,東西兩大洋,南北無強敵,所以在18世紀後期獨立後,大肆擴張而沒有列強干預,而主動向美國賣地,中西部的廣袤的宜耕地為美國的農業自給提供基礎,1860年後的南北戰爭,美國行政趨於統一,大量解放的黑奴為美國的工業生產提供勞動力,而中美洲則成為美國的市場和原料供應地,由於沒陸上強敵,美國可以像英國一樣集中精力發展強大的海軍,以馬漢提出的海權論立軍,從而具備保護美國的海上利益的能力,而大量歐洲移民帶來了歐洲的最新技術,推動19世紀70年代後的電氣技術革命,而大量亞洲移民則為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勞動力。打敗西班牙過氣的強國使美國有了菲律賓和古巴兩片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中途出兵,佔了大便宜,使之成為世界強國,與英美法並列,而把新生的德國給打了下去,1922年的華盛頓條約作為美國的重大外交勝利使美國海軍與世界第一的英國皇家海軍平起平坐。美國已經成為世界響當當的強國。而1929年的經濟危機後的羅斯福新政成為美國的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的催化劑。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躲避納粹迫害,大量歐洲移民來到美國,推動美國科技的迅猛發展,而大量的資源和人力,以及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使美國的工業能力能迅速壓倒德國和日本。生產出源源不斷的軍工產品,英國的軍購也推動美國工業的發展,由美國工業武裝的盟軍打敗了納粹和日本,使戰後美國的GDP成為世界首強,歐洲從此沒落,隨後和蘇聯的冷戰美國利用其制度的優勢打垮蘇聯,最終成為老大。

什麼是政治地理

政治定義的不同表述

由於政治是社會管理,它所涉及到的是社會科學的根本學問,如果我們不是抓住政治即社會管理這個本質,就政治的表現形式給政治下定義,就會有很多很多的定義:

第一,在一個社會內部,有權力的取得方式、權力的存在形態、權力的運用、權力的目的;政府的構架;由於權力的取得方式和運用方式不同,而形成集權政治和民主政治,在集權政治下就有階級、統治、反抗、斗爭、起義、革命、……及各種專制形態;在民主政治下就有議會、選舉、集會、集社、黨派等;

第二,當社會的區域界定並與其它社會人口群接觸的時候,政治就有國家獨立、主權,及與之相適應的外交方針、政策、各種條約等;

第三,社會的存在形式是變化的,其管理方式也是變化的;

第四,人自身是發展變化的,人們的認識也是變化的,政治思想也會隨著人類自身的變化及認識的變化而變化。

社會規范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前提下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前提下對政治的表述就不同。但是,只要我們抓住政治即社會管理這個實質,對現存的政治的表述就會綱舉目張。

政治的不同表述:

A、在集權社會主義的建立過程中,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理論框架內,我們把政治概括為四個方面:政治的核心是誰掌握國家政權(權力斗爭);政治的實質是階級對階級的統治;政治的目的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是領導藝術。

列寧認為:「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政治就是反對世界資產階級而爭取解放的無產階級的關系。」(《列寧選集》P4-370)--這是(馬克思理論)特定條件下對統治與革命的表述。

列寧認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廣……,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佔首位。」(《列寧選集》P4-441)--這是針對集權政治經濟目的的表述。

列寧認為:「政治就是參預國事,指導國家,確立國家活動的方式、任務和內容。」(《列寧選集》俄文版P21-14)--這是就人民主權的一種形式的表述。

列寧認為:「政治應該是人民的事,應該是無產階級的事。」(《列寧選集》P4-370)--這是特定條件(馬克思理論)下對政治的本質的一種表述。

列寧認為:「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列寧選集》P4-42)--這是政治作為一種手段的表述。

毛澤東說:「政治,不論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階級對階級的斗爭,不是少數個人的行為。」(《毛澤東選集》P3-868)--這是就集權政治下統治與革命之間的表述。

《辭海》(1978年上海版):「在有階級的社會里,『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指階級斗爭,包括階級內部的關系、階級間的關系、民族關系和國際關系」。

[蘇]羅森塔爾·尤金《簡明哲學辭典》:「政治就是參預國事、指導國家,確定國家活動的方式、任務和內容」。

B、孔子說:「政者,正也」(《論語·顏淵》),也就是率領人民走他們所謂的正道。--這是就政治的內涵來說的。

孫中山說,「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這是就政治的本質的表述。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說:政治是實現正義、為民謀利,以達到最高「善業」的行為。——這是就政治的目的來說的。

C、十六至十七世紀初英國專制君主詹姆土一世,認為政治是君王接受天命來統治愚民的。——這是專制政治下的代天牧民思想。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克倫威爾以及法國大革命後復辟帝制的拿破崙,則認為政治是歷代英雄耀武揚威,遠征近伐的豪舉。--這是就個人政治行為一種動機的表述。

D、[英]R·J·勞倫理斯:「政治是這樣一種活動,它說服人民組成可以作出集體決定的團體,誘使其成員接受或者反對那種以團體名義實行改革的建議。」——這是政治運用手段的一種表述。

韓非和義大利的馬基雅弗里等曾認為政治不過是宦海中縱橫捭闔所玩弄的權術。--這是對政治手段的一種表述。

E、還有人如英國的葛德文,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則詛咒政治是人間的罪惡、骯臟的勾當等等。我國也有人說政治是「厚黑」,政治學是「厚黑學」。——這是對專制政治結果的一種表述。

當代國內外學者中還有許多人認為政治作用在於政黨間的互相傾軋和爭權奪利:操縱選舉,贏得議席和奪取政權。——它是對現代政黨政治一種現象的表述。

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山先生等對政治的解釋最接近真實,是從政治的自然本源或一般形態出發研究政治的,而其他解釋則是從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前提或特殊形態出發研究政治的。我們不能說從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前提的特殊形態出發研究政治就不科學,但是,我們不能把特殊誇大,以偏概全。

關於政治的表現還有很多很多,如:居民、民族、公民、階級、階層、社會集團、民族矛盾和斗爭、階級矛盾和斗爭、各社會集團間的矛盾和斗爭、國家機器、國體、政體、君主制、共和制、虛君共和制、中央集權制、民主集中制、聯邦制、邦聯制、資產階級專政、地主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資產階級法西斯專政、無產階級專政、工農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民族自治、民族自決、地方自治、民主、資產階級民主、無產階級民主、專政、鎮壓、獨裁、專制、平等、壓迫、自由、紀律、權利、義務,人權、統治、憲法、法律、法治、法制、立法、司法、社會秩序、政治秩序、社會治安、警察(公安)、議會、議員(人民代表)、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層政權組織、官員(政府幹部)、官僚、政客、政治家、政府首腦、國家元首、閣僚、革命領袖、國家領導人、政黨、政治團體、社會團體、人民團體、選舉、任命、任期制、終身制、制衡、集權、分權、政治戰略和策略、政策、政治方針、路線、法令、政令、行政管理、革命、反革命、復辟、改良、改革、保守、政變、暴亂、內亂、……,等等。從政治的詞性看,既是名詞,也是動詞,還可以與許多許多的詞性搭配,如:政治理論、政治問題、政治觀點、政治領域、政治原則、政治理性、政治家、政治性、政治科學、政治出版物、政治精神、政治方面、政治會議、政治意義、政治周刊、政治理性、政治傾向、政治力量、政治迷信、政治上的不信、寡頭政治、本國政治、政治智慧、政治產業、政治語言、政治地理、政治真理、政治文章、政治因素、政治對象、政治德行、政治自由、政治人、政治歷史、政治基礎、政治辯論、政治過錯、政治小說、政治活動、……、等等。真是舉不勝舉。政治一詞是用得很廣泛的一個詞彙,但是,過去要給政治下一個准確的定義卻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政治是人類社會共同生活的特有產物,人類社會從誕生開始,發展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運動變化的,認識是變化的,社會管理方式是變化的,政治思想是變化的。當我們總是站在人類社會發展長河的特定的時間去觀察考察政治,我們對政治自然就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定義。尤其是在集權社會,政治是政治家的事,百姓休談政治,政治就成了領導的掌上玩物,領導需要什麼,政治就是什麼,自然不能從一般形態上考察政治了。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門基礎學科。
這門學科具有多項分支,例如自然地理學,經濟(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遙感學等等,
學術有專攻,一個人不可能在各個方面都精通。

❾ 政治,地理,生物,歷史的總結

在剛剛結束的期中考試里,我犯了很多不該犯的錯誤。 我一向語文很好,可是這次鬼使神差的,語文竟然錯了很多不該錯的地方。經過我的仔細反思,我想這和我閱讀題目不認真有著很大的關系。這點也同樣延伸到了數學英語方面。很多計算和語法上的小錯誤讓我丟掉了不少分數。(這個我不能替你寫,不知道你究竟錯了什麼,舉上幾個小例子就行,50字左右) 我知道老師對於我有著很大的期望,可是我還是沒有考好。對於這點我感到十分抱歉。但是既然犯了錯誤就要改正,所以,通過考試我也想了很多以後一定要學習的東西。 首先我要改掉考試不細心讀題目的壞習慣。有時候我往往看著題目前面就順手把後面的問題寫上了,但是卻錯了很多。這也許也和答題技巧有關系。總之,通過以後的練習,我一定要在考試的過程之中認真審題,自習讀題,把題目看準、看好。時間允許的時候要多檢查幾遍,絕對不允許自己再犯類似於這樣的無謂的錯誤。 其次,我還要加強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科以及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和物理的習題強化。通過考試,我終於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一樣的題目,感覺不出來有什麼明顯的差異。可是一當考試,才發現原來那麼多考試題目是我從來看都沒看過的(你就先編著吧)。只怪自己買的練習題做的少。不能允許自己再繼續這樣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從這次考試之中汲取教訓,增加力量,為下一次考試做好准備,打好基礎。 考試技巧貴在練習。生活之中,我還要多多加強自己的練習和復習,考試之前制定周詳的復習計劃,不再手忙腳亂,沒有方向。平日生活學習中學會積累,語文積累好詞好句,數學也要多積累難的題目,英語則是語法項目。對做完形填空等練習題也是提高英語的好方法。 期中考試畢竟不是期末考試,我還是有機會的。下一次考試,我要更努力,爭取不讓老師、家長和同學們失望。不讓自己失望。 (把語文改為生物 地理 歷史 政治 其中一個)

❿ 中國國家政治地理的構成要素有那些內容

國家是政治地理研究的基本空間單位。政治地理意義上的國家必須具備四個構成要素: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表面某一事物與外在客觀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總和。外在客觀事物包括地表自然實體和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文條件,空間關系包括方位和距離。
數理地理位置
亦稱天文位置,用經緯度表示。它體現國家領土與地球表面整體的空間體系。按領土所處的經度不同,可將國家分為東半球國家和西半球國家;按領土所處緯度的不同,可將國家分為低緯度國家、中緯度國家和高緯度國家。緯度位置決定國家的氣候資源狀況,從而影響到綜合國力。
海陸位置
指一個國家的領土與海洋的相對空間關系。它對國家的交通運輸、對外交往、國防安全、政治軍事地位乃至綜合國力都有重要影響。
沿海國是指領土以大陸為主體,同時又瀕臨海洋的國家。這類國家一般都有方便的出海口,可得海上交通和漁鹽之利。漫長的海岸線不僅提供了天然港灣,還便於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帶對外開放,並可用以闢建軍港,發展海軍,保衛海疆,捍衛海洋權益。
島國是指領土完全由島嶼或群島構成的國家。這類國家處於海洋之中,居民在很大程度上以海為生。為謀求國家的發展和領土的安全,就要努力向海外擴展經濟活動和開辟對外聯系的海上通道,並建立必要的海軍力量,掌握領海的制海權。
內陸國是指領土深居大陸內部、四周被鄰國陸地領土所包圍而無海岸線和出海口的國家。這類國家由於在進出海洋方面要借道他國,可能受制於人.力Ⅱ之被一個或幾個國家所包圍,在外交政策、經濟建設和國防諸方面都要考慮這個制約因素。
政治地理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是指國家領土與有關政治地理要素和條件的空間關系,也就是其周圍地區和鄰國的政治狀況、外交政策、國力強弱等及其對本國的影響。 緊湊型國家
這類國家領土形狀近似於圓形或多邊形,基本上沒有島嶼、半島和較大彎曲的海灣。這種形狀有利於國家主權在空間上的充分行使。
鬆散型國家
領土形狀鬆散破碎,各部分之間為海域或他國陸地領土所隔,只能通過水陸或航空運輸相聯系。這種領土形狀往往對國內交往、行政管理和國防帶來諸多不便。
狹長型國家
其領土呈帶狀延伸。此類領土平時不利於國內交往;戰時極易被敵方切割而難以防禦。
嵌入型與穿孔型國家
一個國家的領土完全被另一個國家所包圍,前者稱嵌入型,後者稱穿孔型。顯然,嵌入型領土形狀的「國中之國」,難免受到穿孔型國家的控制。 國家領土的分布與領土的形狀是緊密聯系的。
單節國家
是指一塊緊湊完整的領土組成的國家。
復節國家
是指由兩塊或兩塊以上在空間上相互分離的領土組成的國家。在復節國家中,還有跨洲國家和飛地兩種特殊的分布形式。 領陸
領陸是指國家邊界范圍內的陸地及其底土。它是國家領土的基本組成部分。
領水
領水是指國家主權管轄下的全部水域及其底土。分為內水和領海兩部分。
(1)內水
內水是指國家領陸內及領海基線向陸一側的水域,包括河流及其河口、湖泊、港口、內海等,有時也專指領陸內的河流和湖泊。
(2)領海
領海是國家主權管轄下的與其海岸或內水相連接的一定寬度的海域。領海的寬度原來由各國根據其地理位置特點、經濟發展、國防安全和保護沿海自然資源的需要而自行確定,從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領海寬度最大不得超過12海里。 法律功能
國界代表某個國家行使主權的領土范圍。
稅收功能
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和民族經濟對外國徵收關稅。
管制功能
即對通過邊界的人和物進行檢查和監督,以控制移民活動和資本、貨物流動,防止非法越境、走私及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 自然國界
(1)山脈
山脈作為國境線,交通性差,隔離性強。通常以山脈的分水嶺劃分國界。山脊線與分水嶺一致,國界容易劃分;如果二者有出入,劃界時就易產生矛盾和沖突。
(2)河流
河流線狀明顯,適於作國界。確定河流國界時,根據國際慣例,第一,通航河流以主航道中心線劃界:第二,非通航河流,以兩岸間中間線為界。
(3)海洋
海洋既便於交通又有巨大的隔離性,領海與公海之間有利於國境的設立。
(4)湖泊
湖泊既有交通性,又有隔離性,也是劃分國境的對象。劃分湖泊國界大多從湖泊兩岸到中心點平分,或均分兩國或幾國國境。
人為國界
兩國間無明顯的自然目標,人為設立的劃界標志稱為人為國界。
(1)人為障礙
昔日的柏林牆,曾為東西柏林之間的分界線。
(2)數理國界
指以經線或緯線劃分的國家邊界。例如埃及和利比亞、蘇丹之間分別以東經25°線和北緯22°線為界。
(3)人文國界
即按民族分布狀況或居民宗教信仰劃分的國界。

熱點內容
教育的情懷 發布:2025-07-02 01:17:44 瀏覽:807
e推教學 發布:2025-07-01 20:16:22 瀏覽:492
故事數學題 發布:2025-07-01 19:00:18 瀏覽:952
教師基本情況登記表 發布:2025-07-01 17:05:51 瀏覽:241
英語輔導報社 發布:2025-07-01 16:38:23 瀏覽:143
高一語文綜合試卷 發布:2025-07-01 16:38:21 瀏覽:589
而且英語 發布:2025-07-01 14:58:57 瀏覽:936
個人師風師德自查報告 發布:2025-07-01 13:46:43 瀏覽:476
物理家庭電路 發布:2025-07-01 13:30:04 瀏覽:464
物理因子 發布:2025-07-01 13:05:18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