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的歷史
A. 歷史上的蕪湖
蕪湖,南唐時即「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已是繁華的市鎮,宋代興商建市,元明時期「十里長街、百貨咸集、市聲若潮」,明代時期蕪湖港開辟,清代時期形成巨大的米業市場,為「四大米市」之首。 蕪湖,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長江自城西南向東北緩緩流過,青弋江自東南向西北,穿城而過,匯入長江。在歷史上是著名的港口城市,是安徽省沿江城市帶的代表,也是安徽實行融入長三角戰略的重要立足點。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上海浦東開發以來,蕪湖作為安徽改革開放的重點和突破口,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製造業上,蕪湖創出了奇瑞汽車、海螺水泥、海螺型材這樣的拳頭品牌,打響了蕪湖製造的頭一炮。作為安徽交通樞紐,華東沿海城市通往內地的要道。境內的蕪湖港,是長江溯流而上的最後一個深水良港。長江北(西)岸的裕溪口港為中國國內最大的內河煤港,是安徽兩淮和晉、豫、魯
諸省煤炭轉運的集散站,長江南(東)岸的朱家橋碼頭,可停靠萬噸遠洋貨輪。 此外,蕪湖長江大橋是二十世紀中國的標志性建築之一,也是長江上已建公鐵兩用大橋中規模、科技含量均領先的橋梁。其建成完善了中國鐵路、公路的路網布局,溝通了南北交通,進一步完善了華東第二通道功能,加強了長江經濟帶的區域經濟聯系,促進了長江中下游經濟生活圈的形成。改革開放以來,蕪湖市先後獲得了國家級沿江開放城市、國家級對外籍輪開放的外貿碼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四個國家級稱號,並建立了國家級出口加工區。近年來,蕪湖形成了有較強競爭力的汽車及零部件、材料、電子電器三大支柱產業。以方特歡樂世界為代表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與此同時,蕪湖蓬勃發展的新興行業不斷涌現,以「建博會」、「茶博會」、「旅博會」三會為代表的會展經濟,正推動江城蕪湖向商埠重鎮發展。
B. 蕪湖的詳細歷史
蕪湖市是建國後在原蕪湖縣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史料記載和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專業師生的研究,蕪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址經歷了幾次變遷與擴大的過程。
蕪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鳩茲,在今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左傳》:「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此處記敘的衡山是當塗縣東北面的橫山。而鳩茲城址則位於水陽江南岸一帶侵蝕殘丘向北延伸的盡頭。由此往西地勢低平,多為湖塘沼澤地區,因湖沼草叢,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又稱「勾茲」、「皋茲」、「祝茲」等。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此段水陽江當時稱為中江,西連長江,東通太湖,為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水道。鳩茲是控制中江的一個渡口,位置相當重要。
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已設縣,易名蕪湖,此乃早期的蕪湖城。 蕪湖設縣以後經兩漢時期的發展,到三國時因戰爭頻繁,蕪湖地位日顯重要。吳國地處江東,以長江為天險與曹魏對峙。但其主要城鎮距長江較遠,為了適應軍事上的需要,黃武二年(223)孫權將蕪湖縣治由鳩茲西遷到青弋江口不遠的今城東南隅的雞毛山一帶的高地上(古鳩茲舊治再未復用),成為今日蕪湖市最老的城區。
東晉時期,蕪湖已成為臨江重鎮。公元324年,大將王敦在雞毛山屯兵築城駐守,故有「王敦城」之稱。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省蕪湖入襄垣縣,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
隋唐時期,蕪湖皆為當塗縣屬鎮。
五代十國時南唐升元(937-943)年間復置蕪湖縣。從此蕪湖作為縣一級行政建置直至1949年。
兩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為促使農業的發展,大興築圩,大片湖沼變成良田。在蕪湖地區修築了政和圩、行春圩、陶辛圩和萬春圩等。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興起,城區也迅速擴大,蕪湖成為當時沿江的一座名城。約在十一世紀初,蕪湖築城垣即宋城。今北門外高城板,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金兵不斷南侵,蕪湖城遭兵焚毀成廢墟。淳熙七年(1180)又築城,但已不如以前繁榮。
元初蕪湖縣城又行恢復,人口曾達五萬人左右,但在元末又遭兵火毀壞。
明代蕪湖的經濟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各地商人和工匠紛至經營各業,以染漿業和煉鋼業尤為發達,南北貨物匯集。明萬曆三年(1575)蕪湖再次築城,大部分與宋城重合。
清代200多年間(1876年以前),蕪湖商業同手工業不斷發展,成為新興的工商業城市,沿青弋江到江口形成商業中心地帶,號稱「十里長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鴉片戰爭以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蕪湖因交通位置和經濟條件重要而成為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重要據點之一。
光緒二年(1876)中英煙台條約將蕪湖列為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國在范羅山建立了領事行署,劃定沿江灘地為租界。接著美、俄、法、日等帝國主義相繼侵入,又於1902年將南起陶溝,北至弋磯山,東至普潼山,西至長江岸邊的46.5公頃土地劃為公共租界。從此大量洋貨涌進蕪湖市場,既嚴重摧殘了傳統的民族工業,又刺激了商業的畸開發展,同時大量糧食、農副產品及礦產原料被廉價掠奪運走。他們在租界內修馬路,建碼頭、倉庫、堆棧、樓房,開辦教堂、醫院、學校等,使蕪湖市區由青弋江兩岸一帶向西北沿長江右岸發展,擴大了市區范圍。
開埠通商以後,由於地理、經濟條件和李鴻章為代表的官僚買辦採取政治手段等,使米商雲集蕪湖開設米號,米市中心遂由鎮江遷來蕪湖,並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經蕪湖輸出之米糧數五六百萬石至一千萬石」,有「堆則如山,銷則如江」之說。同時官僚買辦資本及民族資本開辦了「裕中紗廠」、「明遠電廠」、「益新麵粉廠」等新式工廠及其它一些小工廠,後因帝國主義侵略、壓榨加劇等原因大都被迫停辦、倒閉。
由於經濟的畸形發展,老城區與外國租界之間的大片空地辟為新的街道,使市區進一步擴大。人口由1745年的1萬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10萬多人。
1949年4月蕪湖市獲得解放。由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發展的消費性城市,改造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城市。
(一)鳩茲(春秋~秦)
春秋 ,名鳩茲,屬吳國。
戰國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滅吳,屬越國,名鳩茲。周顯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滅越,屬楚國,名鳩茲。
秦 ,分全國為三十六郡,蕪湖屬鄣郡,仍名鳩茲。
(二)丹陽郡蕪湖縣(西漢~東晉)
西漢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為丹陽郡,領17縣,蕪湖為其中之一,蕪湖縣名始於此。
東漢 沿襲之。
三國 ,吳黃武二年(223),蕪湖縣城由鳩茲遷至今市區東南雞毛山一帶,仍屬丹陽郡。
西晉 ,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陽郡置宣城郡(駐宛陵)。移丹陽郡治於建業(今南京)。蕪湖仍屬丹陽郡。
東晉 ,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帶僑置郡州縣。成帝咸和四年(329),蕪湖縣屬丹陽郡,僑立豫州於蕪湖
(三)宣城郡、淮南郡(東晉~南北朝)
東晉 哀帝興寧元年(363),蕪湖屬宣城郡(郡址移駐蕪湖);孝武帝寧康二年(374)蕪湖仍屬宣城郡,並僑立上黨郡。孝武帝太元年間(376-396)僑郡為縣,省陽轂(今繁昌)入蕪湖縣,後又省蕪湖縣入襄垣縣。自此蕪湖縣置被撤銷,襄垣、上黨兩縣均屬淮南僑郡。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於丹陽的於湖(今當塗縣南19公里處)。
南北朝 ,劉宋文帝元嘉九年(432)並上黨縣入襄垣縣,屬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並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駐於湖),襄垣縣屬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復立淮南縣屬南豫州,襄垣屬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屬揚州淮南郡。
(四)當塗縣屬鎮(隋~唐)
隋 文帝開皇九年(589)撤銷丹陽、淮南二郡,置蔣州駐石頭城(今南京),並襄垣等縣入當塗縣,縣治遷駐姑熟(今當塗縣城),原蕪湖(城)降為當塗縣屬鎮。
唐 ,將全國分為十道後又改分為十五道,蕪湖一直為當塗縣的一個鎮,只是屬道州有變動。
(五)宣州屬鎮(唐)
唐 太宗貞觀元年(627)屬江南道宣州;玄宗開元廿一年(733)屬江南西道宣州。肅宗乾元元年(758)屬江南東道升州。上元二年(761)屬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貞元三年(787)屬江南東道宣州。
(六)江寧府蕪湖縣、宣州蕪湖縣(五代十國~北宋)
五代 ,南唐李弁升元年間(937-943)復置蕪湖縣屬江寧府,自此以後到民國,蕪湖縣置未斷。
宋 ,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平江南,蕪湖屬宣州。
(七)太平州蕪湖縣、太平路蕪湖縣(北宋~元)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升南平軍為太平州,蕪湖屬江南路(後為江南東路)太平州。
元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州為太平路,蕪湖屬江浙行中書省太平路
(八)太平府蕪湖縣(元~清)
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35)改太平路為府,蕪湖屬太平府。
明 ,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金陵,蕪湖屬中書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蕪湖直屬六部太平府;永樂十八年(1420)改京師為南京,蕪湖屬南直隸太平府。
清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為江南省,蕪湖屬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順治十八年(1661),蕪湖屬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從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蕪湖屬安徽省太平府。太平天國年間(1857-1864)府、縣屬浙江省兼轄,後屬安徽省徽寧池太廣道。
(九)蕪湖縣(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而存縣、道,蕪湖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設蕪湖道(駐蕪湖),轄皖南地區二十三縣,蕪湖為首縣甲等;民國二十一年(1932)蕪湖縣屬安徽省第二專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日軍侵佔蕪湖,撤銷第二專區,改屬第五專區,同年10月25日又改屬第九專區;民國三十年(1941)8月,屬第六專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9月,抗戰勝利後屬安徽省皖南行署,並為第六專區駐地。
1949年4月24日,蕪湖解放。4月27日成立蕪湖軍事管制委員會,直屬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
(十)蕪湖市蕪湖縣分治(1949年~1980年)
1949年5月10日,成立蕪湖市人民政府。從此蕪湖市、縣分置。5月13日設皖南行署駐蕪湖市,轄蕪當、池州、宣城三專區,蕪湖市直屬皖南行署。蕪湖縣屬皖南行署蕪當專區。 1950年撤銷蕪當專區,蕪湖縣直屬皖南行署。
1952年2月4日,蕪湖縣改屬皖南行署蕪湖專區。
1952年8月27日,撤銷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蕪湖市直屬安徽省。蕪湖縣乃屬蕪湖專區,蕪湖專區及蕪湖縣均駐蕪湖市。
1958年2月27日,和縣裕溪口鎮劃入蕪湖市。6月21日蕪湖市改屬蕪湖專區領導,同年11月27日專區和市合並,以蕪湖專區名義出現,直屬安徽省。
1959年3月12日並蕪湖縣入蕪湖市。
1960年1月14日專區和市分開設置,市屬省和專區雙重領導。
1961年4月26日,蕪湖市直屬安徽省。同年12月5日復置蕪湖縣,屬蕪湖專區,專區與縣仍駐蕪湖市。
1965年7月19日又劃蕪湖市歸屬蕪湖專區。
1971年3月蕪湖縣遷駐灣址鎮。同年3月29日蕪湖專區改名為蕪湖地區,蕪湖市、蕪湖縣同屬蕪湖地區。
1973年2月25日蕪湖市直屬安徽省。
(十一)蕪湖市(1980年~今)
1980年1月29日,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行署移駐宣城,蕪湖縣屬蕪湖市;
1983年7月1日,當塗縣的大橋公社劃入蕪湖市。同時將原屬宣城地區的繁昌、南陵、青陽三縣及九華山管理處劃歸蕪湖市管轄。
1988年8月17日,青陽縣、九華山劃出蕪湖市,復歸池州地區。
C. 蕪湖的歷史
蕪湖市是建國後在原蕪湖縣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史料記載和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專業師生的研究,蕪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址經歷了幾次變遷與擴大的過程.
蕪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鳩茲,在今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左傳》:"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此處記敘的衡山是當塗縣東北面的橫山.而鳩茲城址則位於水陽江南岸一帶侵蝕殘丘向北延伸的盡頭.由此往西地勢低平,多為湖塘沼澤地區,因湖沼草叢,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又稱"勾茲","皋茲","祝茲"等.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此段水陽江當時稱為中江,西連長江,東通太湖,為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水道.鳩茲是控制中江的一個渡口,位置相當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已設縣,易名蕪湖,此乃早期的蕪湖城.
城市概況與地形,氣候
蕪湖市為安徽省省轄市,現下屬三縣(蕪湖,繁昌,南陵),四區(鏡湖,弋江,鳩江,三山).全市面積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20平方公里.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長江自城西南向東北緩緩流過,青弋江自東南向西北,穿城而過,匯入長江.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皖江與青弋江的交匯口.
蕪湖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6攝氏度,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無霜期每年達219-240天.
蕪湖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規則長條狀.地貌類型多樣,平原丘陵皆備,河湖水網密布,青弋江,水陽江,漳河貫穿境內,黑沙湖,龍窩湖,奎湖散布其間.全市土地面積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30平方公里.
魅 力 蕪 湖
素以"皖之中堅,長江巨埠"著稱的蕪湖,早在春秋時即為重鎮,農業,手工業,商業一直頗為發達,南唐時"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宋代冶煉走向鼎盛,史稱"鐵到蕪湖自成鋼",明代時成為當時的印染中心,至清代,又形成了龐大的米業市場,居"四大米市"(蕪湖,長沙,九江,無錫)之首而名聞天下.1876年,中英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煙台條約》將蕪湖辟為通商口岸,蕪湖逐步發展成為長江下游內外貿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青山逶迤, 襟江帶河的蕪湖,歷史上曾是人文薈萃之地.李白,杜牧,蘇軾,陸游,張孝祥,吳敬梓等都在蕪湖留下動人的詩章佳篇和佳話,有著許多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風景勝地供遊人觀賞.
而以"半城山,半城水"著稱的市區更是盡顯江南名城之風韻.
這里,有南宋詞人張孝祥"捐田百畝,匯而成湖""邑中風景最佳處"的"鏡湖細柳"風景區;
這里,有久負盛名的"赭塔晴嵐"之景;
這里,還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薩"第一行宮--"小九華廣濟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這里更有中華一絕--蕪湖鐵畫.清代蕪湖著名鐵畫藝人湯天池和當時的姑熟畫派代表人物蕭雲從合作,以錘為筆,以砧為硯,以鐵為墨,鍛造出更是成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
近幾年,蕪湖發展神速.以進一步完善城市提升城市品位,逐步建成綜合環境一流,適宜興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為目標,現已形成了"四縱十橫"的城市交通網路,新建了長江大橋,中山路步行街,濱江景觀大道,鳳凰美食街,鳩茲廣場,九華廣場,吉和廣場,奧林匹克公園,市政公園等一批市政標志性工程.
今日的蕪湖,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市容整潔.蕪湖市先後獲得"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也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2003年獲國家"中國人居環境--生態保護與城市綠化建設範例獎".2007年3月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序中,蕪湖市在"制度競爭力"和"企業管理競爭力"兩項指標上均排在第九位,綜合城市競爭力位列第61位,而且還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11個最佳案例城市之一.
作為皖江開發開放龍頭,蕪湖的經濟和社會事業的高速發展為區域城市合作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規劃面積56平方公里蕪湖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已有西門子,日立等20餘家世界500強企業和海螺型材,美的集團等幾十家國內上市公司等國內外一批著名公司紛紛落戶.
蕪湖以自己的努力與實力,再次成為改革開放中長江邊上一顆閃光的星.藍圖已經勾勒:依託新型建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等製造業,生物葯業,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工業園區等產業,形成以蕪湖為中心的建材商業群,光機電產業群,家電製造產業群,高新技術產業群,汽車製造產業群,生物葯業產業群等.
蕪湖還將利用蕪湖交通和區位優勢,加速物流產業和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旅遊產業,培育發展會展經濟,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努力把蕪湖建設成為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貿中心,形成沿江物流產業帶,沿江旅遊產業帶,並與市域正在開發建設中的"蕪湖古城","蕪湖旅遊城",以及現代農業和"二山一湖",皖南民居,徽文化的大旅遊圈相銜接,整合形成長江流域重要的旅遊區域和農業示範推廣基地.
新生的黎明於等待中降臨,無數舉首遠眺的高樓站成江城新生代的憧憬,金菊盛開沾露的花瓣,如同從輝煌的破曉中捧出的詩情……白雲和藍天,歷史和未來,將一同譜寫"放歌一曲大江東"的激越樂章!
D. 安徽蕪湖歷史文化名人
1、沈士柱
(1606—1659),字昆銅,號惕庵,蕪湖人。明崇禎二年(1629),復社成立,士柱以「蕪湖讀書社」名義加入復社,反對閹黨阮大鋮。崇禎六年(1633),「鉤黨獄興」,士柱離蕪。
崇禎十一年(1638),士柱與陳慧貞、吳應箕、沈壽民、黃宗羲、顧杲等復社成員140餘人作《留都防亂揭》,討伐陰謀為魏忠賢翻案的阮大鋮。南明滅後,士柱「歸寓南湖,自號寓公」。
隱居蕪湖,廣散家財,支持反清義軍,秘密從事反清活動,蓄髦不剃,古冠大服,以示不忘明朝。清順治十四年(1657),被捕後解南京。
順治十六年(1659),清明日,士柱在南京鳳台門外,從容就義,葬於雨花台後西首平崗之麓。其妻方氏,妾汪氏、鮑氏同時在蕪殉難,葬於蕪湖范羅山前。
2、徐文達
徐文達(1825-1890),安徽南陵人,清光緒年間任兩淮鹽運使、福建按察使護、護理漕運總督。於咸豐年間為鎮壓天平天國起義提供後勤保障。
曾國藩曾驚喜慰問,贊賞徐文達「冒險出奇」。光緒年間在賑災養民方面有突出功績。對南陵縣福利事業和名勝古跡的建設提供了大力資助。
3、王藺
王藺(?-1214),字謙仲,號軒山。乾道五年,擢進士第。為信州上饒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撫司干辦公事,除武學諭。
孝宗幸學,藺迎法駕,立道周,上目而異之,命小黃門問知姓名,由是簡記。宋廬江縣(今屬安徽)人,王之道子。乾道五年(1169)進士。
歷官信州上饒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撫司、樞密院編修、監察御史、禮部侍郎兼吏部、禮部尚書,升參知政事。光宗即位,任樞密院事兼參政、樞密使。寧宗即位,改任湖南軍主帥。
4、賈易
賈易,字明叔。宋無為縣人。7歲喪父,其母彭氏以紡績供其上學,師事程伊川。嘉祐六年(1061)進士,派至常州任司法參軍。
元祐初,為太常丞兵部員外郎,徙官左司諫,嗣後,外調懷州千御史,歷任提點江東刑獄、殿中侍御史、提點淮東刑獄,升任侍御史。
徽宗立,先後任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改任刑部侍郎,歷工部、吏部;以寶文閣待制,出任鄧州州官。72歲卒,謚文肅。
5、歐陽玄
歐陽玄(1289~1374),字元功,號圭齋,祖籍分宜縣防里村,湖南瀏陽(今湖南瀏陽)人,是歐陽殊之後裔 ,元代文學家。
延祐年間(1314年—1320年),歐陽玄任蕪湖縣尹三年,不畏權貴,清理積案,嚴正執法,注重發展農業,深得百姓擁戴,有「教化大行,飛蝗不入境」之譽。
在任內,對蕪湖名勝古跡,多加保護修葺,據傳「蕪湖八景」,是其在任時所形成。對每景都題有七律一首(見康熙《太平府志》和《蕪湖縣志》),常游「荊山寒壁」。
因與家鄉荊州的荊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東寓,每見荊山憶故鄉」之句。離任時,對蕪湖依念綿綿。後人將荊山之水取名「歐陽湖」,簡稱「歐湖」,以志紀念。
元順帝並贈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國等稱號,追封為楚國公,謚號文。享年八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