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日記
Ⅰ 小學生三年級作文《我了解的微生物》
小學生寫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和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經過自己的語言組織。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小學生一進入三年級,就普遍感覺到寫作文的困難,主要是因為學生從寫話到寫段,字數有所增加,還有從單純的寫話到一定的描寫,語言上還需有所提高。我們在教學中有不少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甚至有害怕寫作文的心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無話可說,二是無從下筆。許多老師在作文指導時,常常教師說,學生寫,習慣於統一模式下的作文指導,結果導致學生「舉一」有餘, 「反三」不足。學生的作文都如出一轍。學生圍著《作文大全》和教師的指揮棒轉,作文成為無源之水,毫無個性和兒童情趣,如此教學下的作文精彩何在?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部分對3-4年級的習作提出了以下階段性目標: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那麼,結合教學目標怎樣才能讓孩子的寫作水平迅速得到提高呢?
一、樹立寫作信心很重要。
三年級的小學生剛接觸作文,幫助他們樹立寫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題范圍應比較寬泛,要留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發揮空間。
二、選擇合適的閱讀書籍。
現在的書五花八門,絢麗多彩。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書籍中,腦筋急轉彎、卡通漫畫所佔的比例較大。因此,教師應給學生一些合理的建議。(1)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學生的語文整體素質。(2)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三年級學生可閱讀寓言、童話、科學知識短文及報紙雜志等等。(3)緊扣時代脈搏。為讓學生及時了解社會重大時事和最新科技成果,教師要及時向他們推薦相關讀物。讓學生知道中國載人航天圓滿成功受世人矚目,可推薦學生讀《我們愛科學》。但許多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只注重書中的故事情節,而不注意積累。因此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讓學生隨時把精彩優美的詞句、片斷摘錄下來,養成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廣擷搏采並內化吸收,學以致用,定能筆下生輝。
三、指導讀書方法,提高閱讀效果。
有些學生雖然讀的書很多,但整體語文素養卻沒有多大進步。這是為什麼呢?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學生不是潛心研讀,而是憑著興致,很少需要情緒、意志力的參與,心智的投入。因而,教師對他們進行正確的讀書方法的指導,就顯得特別重要。教師應引導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在閱讀中充分調動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和創造力,作到讀思結合、讀寫結合,這樣就容易在思想認識和語言積累等方面有所收獲。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筆記是記憶的貯存器。我要求學生把讀書時發現的好詞語、句子、片斷及時地摘錄下來,一般一周做兩次「采蜜」。 讓孩子多接觸成語。這里的成語不光是詞典上的成語,還包括一些常用語、習慣語、歇後語、名言、警句、諺語等,孩子腦子里詞彙豐富了,寫作能力自然就會提高。
四、注重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要多閱讀和仿寫 。一是要多讀書。既要廣泛獵取知識,也要對優秀的篇章段落多讀,達到能理解消化,甚至能熟讀成誦。通過琢磨咀嚼收到心領神會,潛移默化的效果。從而逐步地解決「怎樣寫」的問題。二是要善讀。讀與寫的聯系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必須使閱讀達到善讀的水平,養成善讀的習慣,才能使學生通過閱讀,提高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在語言表達方面,通過閱讀學習積累運用好詞佳句,學習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連接段成篇的寫作規律。在思想表達方面,通過閱讀學習作者觀察事物,思考問題,表情達意的方法。從而達到增長見識,擴大眼見,陶冶情感,提高認識,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將其寫作技巧自然地運用到寫作之中。三是要會仿寫。小學階段的作文,既要放手讓學生去寫,又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寫作技能。無論寫什麼都要求能夠表達准確、清楚。所以讀和寫是可以相互遷移。因此,可指導學生模仿範文中作者的寫作思路,將範文的構思、選材、謀篇、分段造句、用詞、開頭、結尾及過渡的方法運用到自己寫作中。
五、注重與其他學科相結合
作文教學不能單純地看作是語文學科的事,所以教師要做有心人,不但要精心上好每次作文輔導課。而且要隨時注意同其他學科的結合,抓住機會及時指導寫作。如在上綜合實踐課《冷拼盤》或《縫布包》時,教師在講解示範完操作要領學生獨立操作完以後,教師又及時地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由於這些都是學生親身經歷過的有趣的事,感受特別深,我教學生寫,〈〈第一次縫沙包〉〉再加上教師的精心指導,學生寫起來特別順手。
喜歡寫日記的就讓他寫日記,不行就周記,再不行就緊跟老師。家長以鼓勵為主。寫得再差的文章都有一兩個好句子,不要吝嗇你的鼓勵。寫作能力是靠培養的。常讓他把看到的和聽到的用自己的語言寫下來,多贊揚他順便提一些建議。
Ⅱ 我認識的微生物作文
對微生物的認識
地球上,除了我們人類,還有許多生物,它們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如,動物、植物等,但在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還有一種生物,——它就是微生物,一個不起眼的「小人國」。
今天下午的科學課上,我第一次認識了微生物。
鈴聲響起,科學老師走了進來,只見他手上提著一隻籃子,裡面放著一台顯微鏡和一瓶很臟的水,咦,我不禁納悶:老師帶一瓶臟水來上課,干什麼用呢?帶著一連串的問題,我認真聽老師講課……
「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個新朋友,請大家歡迎。」我們帶著疑問將目光投向老師,這時,老師將載玻片拿出來,用滴管從那很臟的水中取出一滴,放在玻璃片上,製成了一個標片,放在顯微鏡下,調好光度、亮度,觀察著。
我們都很好奇,伸長脖子張望著,過了一會,老師抬起頭來,說:「誰想上來認識新朋友?」「我」,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舉手,都想去認識新朋友,老師讓我們按照順序上去觀察,一個,兩個,三個,……快要輪到我了。
到我了,我俯下身子,把眼睛對著目鏡觀察,只見一隻只如米粒大的小蟲在鏡片上爬來爬去,小蟲兩頭尖尖的中間圓圓的,行動起來非常迅速,一會兒在這,一會兒在那,而且微生物非常多、密。原來這么一小滴水中就有那麼多微生物,怪不得湖裡的水不能喝。
觀察完了微生物,老師開始上課,這次科學課,讓我更了解微生物,更喜歡科學課了!
這堂有趣的科學課,讓我明白了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只是我們沒有仔細觀察。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仔細思考,就會發現科學知識,就能打開科學大門,我永遠都不會忘了這堂有趣的科學課!
Ⅲ 觀察微生物的日記(文章)
有益微生物群是指將具有不同性質和功能的微生物群(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內菌、發容酵菌系的絲狀菌及革蘭氏陽性放線菌)在同一種液體中培養而成的新型復合微生物制劑。
在人體上的功效已見在消化系統(肝、膽、肝腹水,胃腸炎症及潰瘍,便秘,腹瀉等)、循環系統(高低血壓、血管硬化、冠心病等)、呼吸系統(氣管炎、肺氣腫、哮喘、咽炎、喉干口苦等)、糖尿病、婦科炎症(內服外用)、多數癌症(包括正在放療或化療者)、風濕病、神經衰弱,失眠,膠原病(包括類風濕病)、消除皮膚斑痕(雀斑、老年斑等,內服外擦)、花粉病、灰指甲等均有奇效。
飲用這種生物液後的一般變化是大便通暢、改善大便氣味(註:極少數人會出現拉肚和腹脹屁多,這是有益微生物群改善腸胃系統後的正常反應,胃病患者飲用後馬上有胃部發熱等亦屬正常反應)、食慾好、睡眠好、精力充沛、不易感冒、血壓高低的人都趨向正常,有病的人病情明顯緩解,有的很快痊癒,有很多病例竟是病越重,效果越明顯。
Ⅳ 微生物論文 2000字
微生物學論文 會計072 袁璐 060712224 微生物(microorganism簡稱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見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都是一些個體微小(一般<0.1mm)、構造簡單的低等生物,包括屬於原核類的細菌(真細菌和古細菌)、放線菌、藍細菌、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屬於真核類的真菌(酵母菌、黴菌和蕈菌)、原生動物和顯微藻類;以及屬於非細胞類的病毒和亞病毒(類病毒、擬病毒和朊病毒)。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在21世紀的生命科學的發展中,微生物更是發揮了無可爭辯的關鍵作用。 在整個生物界中,各種生物體形的大小相差十分懸殊,微生物由於其形體都極其微小,因而導致了一系列與之密切相關的五大共性特徵:1. 體積小,面積大。這有效地增強了微生物的信息溝通能力,並由此產生其餘四個共性特徵。2. 吸收多,轉化快。這個特性為微生物的高速生長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謝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3. 生長旺,繁殖快。它使得對生物學理論的研究周期大為縮短,空間減小,經費降低,效率提高。4. 適應強,易變異。微生物對地球上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堪稱生物界之最,其有益的變異後代可以為人類創造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5. 分布廣,種類多。微生物的種類多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物種的多樣性,生理代謝類型的多樣性,代謝產物的多樣性,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以及生態類型的多樣性。微生物的分布廣,種類多這一特點,為人類在新世紀中進一步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前景。 既然微生物有如此的五大共性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微生物必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常吃的醬腌菜,腐乳,米酒都是糧食用微生物加工後的產物;真菌類的靈芝,蟲草可以治病,銀耳、木耳、蘑菇、平菇是,美味佳餚,它們都屬於微生物。再如微生物在工業上用於釀酒,生產調味品、酶制劑、有機酸等;在醫葯衛生上用微生物生產的抗菌素、生化葯品,以及製成疫苗等等,在對人類的健康問題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農業上根瘤菌劑大大提高了豆科作物的產量,用微生物防止害蟲,既殺蟲又安全;在現在的能源開發,環境污染的治理問題上微生物更是起著重要的作用。再到20世紀生命科學的發展,DNA功能的闡明,中心法則的提出,遺傳工程的提出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現,微生物充當著重要的研究主角。由此可見,微生物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Ⅳ 微生物與我們的生活600字
微生物與我們的生活
微生物是一類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當中的大多數個體很容易被人忽略,因而,相對於人類對於動植物的認識,人類對於微生物的認識要晚得多。
然而,在歷史上,微生物卻一度在地球廣袤的大地上「揚名立萬」。當然,針對於當時的特殊情況——動植物尚未在世界上出現,這種繁榮就只能淪為了荒涼中的自娛。當30多億年前躁動的地球稍微消停下來,原始海洋中便開始出現了微生物的蹤跡。它們是地球的拓荒者,在地球貧瘠的環境中頑強斗爭,開墾著生命的沃土,為之後各種生命在地球的立足奠定了基礎。
與那些肉眼可見的大生物相比,微生物具有一些獨特之處:體積小,面積大;吸收多,轉化快;生長旺,繁殖快;適應強,易變異;分布廣,種類多。這些特點使微生物在今天的地球生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對於微生物的認識是非常片面、淺薄的,即便進入近代,人們的眼球也大多集中在作為「分解者」角色的微生物,以及致病微生物。這不僅造成了眼界的狹隘,也將大自然的寶藏遺留在了未知里。
無論是生活在土壤、水體等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還是生活在其他生物體表或體內的微生物,都與其所生存的環境相適應。微生物既受著周遭各種環境要素的影響,同時又以自身生理活動對環境產生著作用。
環境對於微生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於微生物生理活動、微生物數量以及分布等方面的影響。微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環境中生物環境、物質循環的影響。微生物與周圍環境中其它生物形成的關系既多樣又復雜,是生物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同時,微生物在自然界C、N、S等各種生物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另外,微生物對於生態環境演替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尤其在生物進化早期,更是為各種生命提供了宜居環境。
Ⅵ 觀察微生物的作文360
在科學課上,我們已經做過了不少的實驗了。這個學期,我了解、觀察了顯微鏡下的微小世界。在這些實驗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觀察水中的微生物那個小實驗了。
那天我們來到自然室,看到每組的二、四、六排都擺放著一個褐黃色的小箱子和一個托盤。箱子里放著的就是學生用顯微鏡,托盤里放著一個量杯、一個鑷子、一支滴管、一片載玻片和一片蓋玻片,啊!真齊全啊!這節課一定是要觀察上周老師叫我們帶的污水咯?
上課鈴響了,梁老師對我們說:「今天我們來學習第7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7頁,我們這節課來觀察污水中的微生物。」然後又問:「上次我叫大家帶的污水大家帶了沒有?」「帶了!」我們一起回答。「交代了實驗的要求以後,我們就開始做實驗了。我們先把污水倒入量杯中,然後用滴管吸進一些水,滴一滴在載玻片上,最後用蓋玻片蓋住,標本就做好了!接著我們小心翼翼地把顯微鏡從箱子里拿出來,輕輕地放在窗邊的課桌上,這樣光線就強多了。我調好了反光鏡後按下壓片夾,把標本夾住,並把它調整到載物台通光孔的中央,然後脫下眼鏡,看著目鏡慢慢地轉動調節旋鈕。啊!看見了!這是一個小小的藍色「世界」,「地面」上還有一些氣泡似的東西,右邊還有一座「冰山」,可是沒有看見什麼動的東西啊!哎!誰叫崔藝凡帶的是她媽媽拖地的水而不是陰溝里的水呢?這時,鄭楠高興地對這梁老師大叫:「梁老師!我們這里看到了會動的東西!」我急忙跑到她們那兒一看,真的!裡面有一些像蟲子似的東西在爬來爬去,速度快極了!梁老師走來一看,就對著全班人叫:「你們快來看看,鄭楠這里出草履蟲啦!」同學們聞聲跑來,我急忙躲開,心裡驚異著這小小一滴水中那神奇的微小世界。
Ⅶ we微生物小短文300字
大家生病的時候,知道是什麼在作怪嗎?我們吃的麵包是由什麼變得膨脹呢?我們吃的蘑菇又叫做什麼呢?對了,他們都是微生物。現在,就和我一起走進微生物的世界吧。
讀了「神奇校車」之《走進微生物》這本書,我明白了很多知識呢!
微生物一般分為五類:真菌、細菌、病菌、藻類和原生動物,它們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35億多年了,比植物、恐龍和其他任何生物都早,比我們人類更是早多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形式,喂養著所有生命。沒有它們,就沒有現在地球上多姿多彩的世界了。厲害吧?
微生物很小很小,要不怎麼叫做微生物呢?(*^__^*) 嘻嘻……但是,微生物雖然小,功勞很大。麵包膨脹就是微生物的功勞,我們每天呼吸的氧氣,很多也是微生物產生的;還有我們喝的酸奶,生病時吃的葯物等等,它們對我們的幫助可大了。
大多數微生物都是看不見的,比如真菌。說起真菌,我們最常見到的就是蘑菇了。據說在美國一個地方長著最大最大的蘑菇真菌,大到10噸多重,真是不可想像啊。
微生物最喜歡潮濕、陰暗的角落了,而不喜歡太熱或者太冷。所以我們經常把食物放進冰箱里,就是為了不被這些微生物破壞了。微生物最喜歡的是甜食了(和我們小朋友一樣哦),甜食里的糖分能夠幫助微生物快速生長和繁殖。微生物的生長可以分解食物殘渣,產生二氧化碳和腐殖質(聽著這么難受啊)。看來,以後刷牙要刷干凈了,要不就會生病的。
說起疾病,也離不開微生物。病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種,它們通過我們身體上的傷口,或者手進入我們的身體,給我們製造麻煩。它們無孔不入,特別是當我們睡眠不足、飲食不佳而疲倦時,更容易侵襲我們。據說有超過200多種的病毒讓我們感冒、發燒。我說呢,很多同學動不動就感冒了。所以,我們要堅持鍛煉身體,飯前便後把手洗干凈,不給病毒留機會。
也有好的微生物,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幫助很大。比如,我們吃的饅頭發酵的東西叫做酶。這種酶除了讓麵包、饅頭發起來之外,還能用來做酸奶、醬油、紙張、洗衣粉、口香糖呢,真是不簡單。更有一些微生物能夠「打擊」病毒類的微生物,消滅這些「害人蟲」,讓我們生病的身體盡快康復。
看了這本書,我不但知道了微生物有很多種,有的對我們有害,有的對我們有益,而且還知道了,在我們的生活中,一時一刻也離不開微生物。當然,微生物更離不開我們。
Ⅷ 關於微生物的故事
路易斯·巴斯德 (1822-1895.9.25)
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像牛頓開辟出經典力學一樣,巴斯德開辟了微生物領域,他也是一位科學巨人。
巴斯德一生進行了多項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紀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證明了三個科學問題:(1)每一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一種微菌的發展,這位法國化學家發現用加熱的方法可以殺滅那些讓啤酒變苦的惱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殺菌法」便應用在各種食物和飲料上。(2)每一種傳染病都是一種微菌在生物體內的發展:由於發現並根除了一種侵害蠶卵的細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國的絲綢工業。(3)傳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使他們從病菌變成防病的葯苗。他意識到許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於是建立起了細菌理論。
路易·巴斯德被世人稱頌為 「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他不僅是個理論上的天才,還是個善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人。他於1843年發表的兩篇論文——「雙晶現象研究」和「結晶形態」,開創了對物質光學性質的研究。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謝活動為基礎的發酵本質新理論,1857年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 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1880年後又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還成功地挽救了法國處於困境中的釀酒業、養蠶業和畜牧業。
巴斯德被認為是醫學史上最重要的傑出人物。巴斯德的貢獻涉及到幾個學科,但他的聲譽則集中在保衛、支持病菌論及發展疫苗接種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並不是病菌的最早發現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魯拉、包亨利等人提出過類似的假想。但是,巴斯德不僅熱情勇敢地提出關於病菌的理論,而且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的正確性,令科學界信服,這是他的主要貢獻。
顯然病因在於細菌,那麼顯而易見,只有防止細菌進入人體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強調醫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術中使用消毒法的約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響。有毒細菌是通過食物、飲料進入人體的。巴斯德發展了在飲料中殺菌的方法,後稱之為巴氏消毒法(加熱滅菌)。
巴斯特50歲時將注意力集中到惡性癰痕上。那是一種危害牲畜及其他動物,包括人在內的傳染病;巴斯德證明其病因在於一種特殊細菌。他使用減毒的惡性癰疽桿狀菌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進了減輕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觀察到患過某種傳染病並得到痊癒的動物,以後對該病有免疫力。據此用減毒的炭疽、雞霍亂病原菌分別免疫綿羊和雞,獲得成功。這個方法大大激發了科學家的熱情。人們從此知道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免除許多傳染病。
1882年,巴所德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同年開始研究狂犬病,證明病原體存在於患獸唾液及神經系統中,並製成咸毒活疫苗,成功地幫助人獲得了該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醫學科學家們創造了防止若干種危險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彥傷寒,小兒麻痹等疾病的威脅。
說到狂犬病,人們自然會想到巴斯德那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並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種病毒病,但從科學實踐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質經過反復傳代和乾燥,會減少其毒性。他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注射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們把一個被瘋狗咬得很厲害的9歲男孩送到巴斯德那裡請求搶救,巴斯德猶豫了一會後,就給這個孩子注射了毒性減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後再逐漸用毒性較強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潛伏期過去之前,使他產生抵抗力。結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在1886年還救活了另一位在搶救被瘋狗襲擊的同伴時被嚴重咬傷的15歲牧童朱皮葉,現在記述著少年的見義勇為和巴斯德豐功偉績的雕塑就坐落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發明了狂犬病疫苗,他還指出這種病原物是某種可以通過細菌濾器的「過濾性的超微生物」。
巴斯德本人最為著名的成就是發展了一項對人進行預防接種的技術。這項技術可使人抵禦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學家應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後發展出抵禦許多種嚴重疾病的疫苗,如預防斑疹傷寒和脊髓灰質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實驗,令人信服地說明了微生物的產生過程。巴斯德還發現了厭氧生活現象,也就是說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氣或氧氣的環境中生存。巴斯德對蠶病的研究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他還發展了一種用於抵禦雞霍亂的疫苗。
人們以常將巴斯德同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比較。琴納發展了一種抵禦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並已經應用於防治很多種疾病。
1854年9月,法國教育部委任巴斯德為里爾工學院院長兼化學系主任,在那裡,他對酒精工業發生了興趣,而製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發酵。當時里爾一家酒精製造工廠遇到技術問題,請求巴斯德幫助研究發酵過程,巴斯德深入工廠考察,把各種甜菜根汁和發酵中的液體帶回實驗室觀察。經過多次實驗,他發現,發酵液里有一種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狀小體,它長大後就是酵母菌。
過了不久,在菌體上長出芽體,芽體長大後脫落,又成為新的球狀小體,在這循環不斷的過程中,甜菜根汁就「發酵」了。巴斯德繼續研究,弄清發酵時所產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氣體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來的。這個過程即使在沒有氧的條件下也能發生,他認為發酵就是酵母的無氧呼吸並控制它們的生活條件,這是釀酒的關鍵環節。
巴斯德弄清了發酵的奧秘,從此開始,巴斯德終於成為一位偉大的微生物學家,成了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當時,法國的啤酒業在歐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會變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變成了酸得讓人咧嘴的粘液,只得倒掉,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產。1865年,里爾一家釀酒廠廠主請求巴斯德幫助治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進一種化學葯品來阻止啤酒變酸。
巴斯德答應研究這個問題,他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未變質的陳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體中有一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當葡萄酒和啤酒變酸後,酒液里有一根根細棍似的乳酸桿菌,就是這種「壞蛋」在營養豐富的啤酒里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閉的酒瓶放在鐵絲籃子里,泡在水裡加熱到不同的溫度,試圖即殺死了乳酸桿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壞,經過反復多次的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攝氏五六十度的環境里,保持半小時,就可殺死酒里的乳酸桿菌,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這個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場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這種辦法消毒的。
當時,啤酒廠廠主不相信巴斯德的這種辦法,巴斯德不急不惱,他對一些樣品加熱,另一些不加熱,告訴廠主耐心地待上幾個月,結果呢,經過加熱的樣品打開後酒味純正,而沒有加熱的已經酸了。